肺胀中医护理常规
- 格式:docx
- 大小:182.66 KB
- 文档页数:5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肺脾气虚证:咳嗽,喘息,气短,动则加重;神疲、乏力或自汗;恶风,易感冒;纳呆或食少;胃脘胀满或腹胀或便溏;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舌苔薄白或腻。
(二)肺肾气虚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乏力或自汗;易感冒,恶风;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面目虚浮;小便频数、夜尿多,或咳而遗尿;舌质淡、舌苔白。
(三)肺肾气阴两虚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自汗或乏力;易感冒;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头晕;干咳或少痰、咳嗽不爽;盗汗;手足心热;舌质淡或红、舌苔薄少或花剥。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咳嗽、咳痰1.取舒适体位,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拍背,痰液无力咳出者,予胸部叩击或振动排痰。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
3.遵医嘱拔火罐,取大椎、定喘、肺俞、风门、膏盲等穴。
4.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离子导入的部位为背部湿罗音最明显处。
5.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
6.遵医嘱中药雾化。
(二)喘息、气短1.观察喘息气短的程度及有无紫绀,遵医嘱给予氧疗,观察吸氧效果。
2.取合适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指导采用放松术,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3.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常用的锻炼方式有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大椎、定喘、肺俞、脾俞、天突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列缺、内关、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艾灸,取大椎、肺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穴,用补法。
(三)自汗、盗汗1.衣着柔软、透气,便于穿脱;汗出时及时擦干汗液、更衣,避免汗出当风。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肺、内分泌、肾上腺等穴。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
(四)腹胀、纳呆1.病室整洁,避免刺激性气味,咳痰后及时用温水漱口。
2.顺时针按摩腹部10~20分钟,鼓励患者适当运动,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呼吸内科肺胀中医护理方案呼吸内科肺胀是指肺组织充气过多或气体积聚在胸腔内,导致肺的容积增大、弹性减弱,使呼吸功能受损的一种病理状态。
中医认为,肺胀多与脾胃功能紊乱、湿热化痰、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
因此,对于呼吸内科肺胀的护理方案应从中医气血调理、化痰祛湿、活血化瘀等方面进行。
以下是针对呼吸内科肺胀的中医护理方案:一、中药调理1. 清热化痰方可以选用黄芩、黄连、半夏、苍术、白薇等中药,煎汤服用,具有清热化痰、利湿化痰的作用,可以改善肺胀的症状。
2. 活血化瘀方可以选用桃仁、赤芍、当归、川芎等中药,煎汤服用,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气滞血瘀引起的肺胀症状。
3. 补气化痰方可以选用党参、百合、浮萍、枸杞等中药,煎汤服用,具有益气养血、化痰止咳的作用,可以改善肺胀时的气虚症状。
二、针灸疗法1. 肺经穴位刺激可以选择肺经相关的穴位进行针刺,如太渊穴、中府穴、太溪穴等,具有疏肺气、化痰的作用,可以改善肺胀的症状。
2. 胸胁穴位刺激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可以选择胸胁部位的穴位进行针刺,如肺俞穴、胆俞穴、脾俞穴等,具有活血化瘀、调理脾胃的作用,可以改善肺胀时伴随的脘腹胀满症状。
三、按摩推拿疗法1. 气海穴按摩可以采用指压或揉捏的方式刺激气海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肚脐下方三横指的位置,具有调理脾胃、化痰宽胸的作用,可以改善肺胀时的胀满不适。
2. 肺俞穴推拿可以采用推拿的方式刺激肺俞穴,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方旁开1.5横指的位置,具有疏肺气、化痰止咳的作用,可以改善肺胀时的呼吸困难和咳嗽症状。
四、中医养生保健1. 合理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增加纤维摄入,促进消化和排便,改善脾胃功能。
2. 调节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平稳,避免因情绪不良引起的脾胃功能紊乱。
3. 适度运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增加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调理肺胀。
肺胀中医护理方案肺胀中医护理方案简介肺胀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指肺气郁滞、肺气不通畅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压力、环境污染、不良饮食习惯等原因,容易导致肺胀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护理方案,帮助缓解肺胀症状。
中医理论对肺胀的认识根据中医理论,肺主气机,主要功能是呼吸,它的运作与人体其他脏腑和经络相互关系密切。
当肺气郁滞、肺气不通畅时,会导致气机不畅,产生肺胀的症状。
中医认为,肺胀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咳嗽、痰多等。
中医护理方案调理饮食合理的饮食是缓解肺胀症状的重要方面。
根据中医理论,肺主宣发,喜干燥。
因此,在饮食上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生冷、湿重的食物,如冰镇饮料、生冷水果、油腻食物等。
而可以选择一些干燥、温热的食物,如山药、杏仁、海味等。
此外,还可以适量食用一些具有润肺作用的食材,如梨、百合、银耳等。
调节情绪情绪的调节对于缓解肺胀症状也十分重要。
中医认为,肺主气机,情志畅达则气机流通。
因此,保持心情舒畅、调节情绪对于肺胀的治疗非常有效。
可以通过参加适当的运动、打坐、听音乐、与亲朋好友聊天等方式来放松自己的情绪。
中草药治疗中草药是中医常用的治疗肺胀的方法之一。
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症状,中医师可以开具一些适合个体的草药方剂。
常用的一些具有舒肺、理气作用的中药有柴胡、陈皮、白芍等。
但是,使用中草药治疗肺胀症状时,应该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穴位按摩中医还提供了一些特定的穴位按摩方法,可以缓解肺胀症状。
例如,太乙穴位于手臂肘部大肠经上,可以通过按压太乙穴来缓解胸闷、气短的症状。
胸脘穴位于胸骨正中线第4肋间,按压胸脘穴能够帮助舒肺止咳。
但是,穴位按摩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最好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注意事项- 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长,应该尽快就医,咨询中医师的意见。
- 避免寒冷、潮湿的环境,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 禁烟限酒,长期吸烟和酗酒会加重肺胀的症状。
- 定期参加有氧运动,增强肺功能。
肺胀中医护理方案目录1. 中医理论对肺胀的解释1.1 肺胀的病因1.2 肺胀的症状表现1.3 肺胀的中医诊断方法2. 中医护理方案与原则2.1 中医药调理2.2 饮食调理2.3 情志调理3. 中医护理方法3.1 中药煎服3.2 中药熏蒸3.3 推拿按摩4. 中医护理的注意事项---1. 中医理论对肺胀的解释肺胀在中医理论中是指肺脏气血淤滞气滞的情况,通常由外感风寒湿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引起。
肺胀病因复杂,常表现为胸闷、气喘、咳嗽等症状。
1.1 肺胀的病因肺胀的主要病因包括外感邪气侵袭、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导致肺脏气血淤滞,气机不畅。
1.2 肺胀的症状表现肺胀常见的症状包括胸闷、气喘、咳嗽、痰多等,严重时可能导致气短、喘促等症状。
1.3 肺胀的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肺胀主要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结合脉象判断气滞血瘀的情况,进而指导治疗方案。
---2. 中医护理方案与原则中医治疗肺胀的原则是疏通气机、调养脏腑,以达到舒肺宣肺、通调气血的效果,从而缓解症状、达到治疗目的。
2.1 中医药调理中医药调理常使用一些活血化瘀、理气宽中的中药,如川芎、桃仁、黄芩等,配合熟地、枸杞等滋阴清热的药物,调理气血,舒肺宣肺。
2.2 饮食调理肺胀患者在日常饮食上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等,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肺脏的调养。
2.3 情志调理情志因素对于肺胀的影响也很大,患者应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波动过大,调整作息规律,有助于肺脏的恢复。
---3. 中医护理方法中医护理方法包括中药煎服、中药熏蒸、推拿按摩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缓解肺胀患者的症状,促进气血顺畅。
3.1 中药煎服通过煎服中药治疗肺胀,可以直接作用于体内,促进气血运行,消除气滞血瘀,达到舒肺宣肺的效果。
3.2 中药熏蒸用一些具有理气宣肺、祛湿化痰功效的中药进行熏蒸,可以通过呼吸道吸入药物有效治疗肺胀,缓解症状。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常规肺胀,因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使肺气胀满,不能敛降所致。
以胸中胀满,痰涎壅盛,喘咳上气,动后尤显,甚者以面色、唇舌发给,心慌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肺,涉及心、脾、肾。
一、护理评估(1)了解患者咳嗽、咳痰、喘息的情况。
(2)了解患者痰液的量,性质、颜色和气味。
(3)观察患者饮食及二便情况,有无水肿、腰膝酸软,耳鸣、头晕等症状。
(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5)中医证型:①肺脾气虚证。
证候:咳嗽,喘息,气短,动则加重;神疲、乏力或自汗;恶风,易感冒;纳呆或食少;胃脱胀满或腹胀或便澹。
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舌苔薄白或腻,脉沉细。
②肺肾气虚证。
证候:喘息,气短,动则加重;乏力或自汗;易感冒,恶风;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面目虚浮;小便频数、夜尿多或咳而遗尿。
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或细弱。
③肺肾气阴两虚证。
证候:喘息,气短,动则加重;自汗或乏力;易感冒;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头晕;干咳或少痰、咳嗽不爽;盗汗;手足心热。
舌质淡或红、舌苔薄少或花剥,脉沉细或细数。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安静、舒适。
(3)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者取半坐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者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不宜过劳。
(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
痰多黏稠者,指导其多饮水。
(5)指导患者低浓度、低流量持续吸氧,每日吸氧时间15小时以上。
(6)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喘息、水肿、咳嗽、咳痰等变化。
②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及有无发给。
③观察患者神志、水肿、尿量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记录。
④观察患者饮食状况、口腔气味、伴随症状及舌质、舌苔的变化,保持口腔清洁。
(7)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内服中药膏方:宜早晨和晚上睡前空腹温水调服,服药期间避免油腻、海鲜、辛辣之品,戒烟,限酒,忌食萝卜,忌饮浓茶。
肺胀的中医护理方案引言肺胀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胸闷、气促、咳嗽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胀与肺失宣降、气机不畅有关,因此在治疗肺胀时,采用中医的护理方案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并促进病情康复。
本文将介绍肺胀的中医护理方案,希望对患者和医务人员有所帮助。
一、舒肺活血法舒肺活血法是中医治疗肺胀的常用方法,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肺胀的症状。
具体护理方法如下:1. 穴位按摩•常用穴位:鱼际、尺泽、列缺、太乙、天突等穴位。
•方法:用拇指按压或旋转穴位,每次约5-10分钟,每日2-3次。
2. 拍打背部•方法:患者俯卧,护理人员用掌心轻拍患者的背部,以促进气机流通。
每次拍打5-10分钟,每日2-3次。
3. 足浴•方法:使用温水或药材水,泡患者的足部,每次约20-30分钟。
足浴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缓解肺胀的症状。
二、疏肝理气法肺胀与肝气郁结有一定的关联,因此疏肝理气也是中医治疗肺胀的重要方法。
1. 情绪调节•患者要尽量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焦虑或抑郁。
•可以尝试放松瑜伽、冥想等活动,缓解心理压力。
2. 中药疏肝理气•常用中药:柴胡、郁金、香附等,可通过煎汤或药片剂形式服用。
具体剂量需根据中医师的建议进行调节。
3.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可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补充维生素和纤维素。
三、止咳化痰法肺胀常伴有咳嗽、痰多等症状,中医治疗中常通过止咳化痰来缓解症状。
1. 炙甘草止咳•方法:将甘草炙烤,研磨成粉末,每次取3-5g,用温水冲服。
2. 杏仁化痰•方法:将杏仁研磨成粉末,每次取5-10g,用温水冲服。
3. 雪梨膏•方法:将雪梨去核,填入冰糖,用小火煮至雪梨变软烂,取出食用。
四、调整作息和锻炼合理的作息和适当的锻炼也是肺胀患者的重要护理措施。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每晚7-8小时。
•避免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每1-2小时休息一次,适当眺望远处。
•积极参与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太极拳等,增强肺功能。
肺胀(缓性阻塞性肺徐病宁静期)中医照顾护士规划之阳早格格创做(试止)一、罕睹证候重心(一)肺脾气真证:咳嗽,喘息,气短,动则加沉;神疲、累力或者自汗;恶风,易感冒;纳呆或者食少;胃脘胀谦或者背胀或者便溏;舌体肥大或者有齿痕,舌苔薄黑或者腻.(二)肺肾气真证:喘息,气短,动则加沉;累力或者自汗;易感冒,恶风;腰膝酸硬,耳鸣,头昏或者里目真浮;小便频数、夜尿多,或者咳而遗尿;舌量浓、舌苔黑.(三)肺肾气阳二真证:喘息,气短,动则加沉;自汗或者累力;易感冒;腰膝酸硬;耳鸣,头昏或者头晕;搞咳或者少痰、咳嗽没有爽;匪汗;脚脚心热;舌量浓或者黑、舌苔薄少或者花剥.二、罕睹症状/证候施护(一)咳嗽、咳痰1.与恬静体位,指挥患者灵验咳嗽、咳痰、深呼吸的要领.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拍背,痰液无力咳出者,予胸部叩打或者振荡排痰.2.遵医嘱耳穴揭压,与肺、气管、神门、皮量下等穴.3.遵医嘱拔火罐,与大椎、定喘、肺俞、风门、膏盲等穴.4.遵医嘱中药离子导进,离子导进的部位为背部干罗音最明隐处.5.遵医嘱脚部中药泡洗.6.遵医嘱中药雾化.(二)喘息、气短1.瞅察喘息气短的程度及有无紫绀,遵医嘱赋予氧疗,瞅察吸氧效验.2.与符合体位,如下枕卧位、半卧位或者端坐位,指挥采与搁紧术,如缓缓呼吸、齐身肌肉搁紧、听音乐等.3.指挥患者举止呼吸功能锻炼,时常使用的锻炼办法有缩唇呼吸、背式呼吸等.4.遵医嘱穴位揭敷,与大椎、定喘、肺俞、脾俞、天突等穴.5.遵医嘱耳穴揭压,与接感、心、胸、肺、皮量下等穴.6.遵医嘱穴位推拿,与列缺、内闭、气海、闭元、脚三里等穴.7.遵医嘱艾灸,与大椎、肺俞、命门、脚三里、三阳接、气海等穴,用补法.(三)自汗、匪汗1.衣着柔硬、透气,便于脱脱;汗出时即时揩搞汗液、换衣,预防汗出当风.2.遵医嘱耳穴揭压,与接感、肺、内分泌、肾上腺等穴.3.遵医嘱穴位揭敷,与神阙等穴.(四)背胀、纳呆1.病室整净,预防刺激性气味,咳痰后即时用温火漱心.2.逆时针推拿背部10~20分钟,鼓励患者适合疏通,促进肠爬动,减少背胀.3.遵医嘱穴位揭敷,与中脘、气海、闭元、神阙等穴.4.遵医嘱耳穴揭压,与脾、胃、三焦、胰、接感、神门等穴.5.遵医嘱穴位推拿,与中脘、脚三里等穴.6.遵医嘱艾灸,与中脘、脚三里等穴.三、中医特性治疗照顾护士(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膏圆:宜早朝战早上睡前空背温火调服,服药功夫预防油腻、海陈、辛辣之品,戒烟、限酒,忌食萝卜、忌饮浓茶.感冒、咳嗽痰多或者其余慢性徐病时应久停服用.膏圆开开后应热躲(其余详睹附录1).(详睹附录1)(二)特性技能1.穴位揭敷(详睹附录2).2.耳穴揭压(详睹附录2).3.穴位推拿(详睹附录2).4.拔火罐(详睹附录2).5.中药离子导进(详睹附录2).6.中药泡洗(详睹附录2).7.艾灸(详睹附录2).8.中药雾化(详睹附录2).(三)五音疗法宜采用商调、羽调音乐,于15时~19时欣赏《阳秋黑雪》、《黄河》、《金蛇狂舞》等直目可帮少肺气;于7时~11时欣赏《梅花三弄》、《船歌》、《梁祝》等直目,可督促肾气隆衰.(四)物理治疗1.胸部叩打(详睹喘病中医照顾护士规划).2.灵验咳嗽(详睹喘病中医照顾护士规划).3.振荡排痰.(五)呼吸功能锻炼1.缩唇呼吸及背式呼吸(详睹喘病中医照顾护士规划)2.齐身呼吸操锻炼:以缩唇呼气协共肢体动动做主,吸气用鼻,呼气用嘴.第一节:单脚上举吸气,搁下呼气,10~20次;第二节:单脚搁于身体正里,接替沿体侧上移下滑,10~20次;第三节:单肘伸直握拳,接替背斜前圆打拳,出拳吸气,还本呼气,10~20次;第四节:单腿接替抬起,伸直90°,抬起吸气,搁下呼气;第五节:吹悬挂的小纸球锻炼.四、健壮指挥(一)死计起居1.脆持室内气氛浑新,温干度相宜,室内勿晃搁陈花.2.适合四时,根据气温变更,即时删减衣物,勿汗出当风.呼吸道感染病流通功夫,预防来大众场合,预防体验中邪诱收或者加沉病情.(二)饮食指挥1.肺脾气真证: 宜食健脾补肺的食品,如山药、百合、薏苡仁、核桃、胡萝卜、鸡肉等.2.肺肾气真证:宜食补益肺气、肾气的食品,如枸杞子、乌芝麻、核桃、木耳、山药、杏仁、桂圆、牛肉、猪心、羊肉等.3.肺肾气阳二真证:宜食益气养阳的食品,如莲子、牛乳、蛋类、百合、荸荠、陈藕、雪梨、银耳、老鸭等.4.汗出较多者,可多饮浓盐火,进食含钾歉富的食物,如橘子、香蕉等;背胀纳呆者可用山楂、炒麦芽少许代茶饮.5.饮食宜少量多餐,每餐没有宜过鼓,以下热量、下蛋黑、下维死素、易消化的饮食为主,烹调办法以炖、蒸、煮为宜,忌食辛辣、煎炸或者过苦、过咸之品.(三)情志调理1.时常与患者相通,相识其情绪问题,即时予情绪疏导.2.采与道理开导、逆情解郁、移情易性等要领对于患者举止情志照顾护士,并注意充集收挥患者社会收援系统的效率.(四)病愈指挥1.呼吸功能锻炼:背式呼吸、缩唇呼吸战齐身呼吸操锻炼,普及肺活量,革新呼吸功能.2.病情较沉者鼓励下床活动,可每日集步20~30分钟或者挨太极拳等.病情较沉者指挥其正在床上举止翻身、四肢活动等主动疏通,或者予四肢主动疏通,3.自尔推拿印堂、迎香、合谷、内闭、脚三里、三阳接、涌泉等穴位,以促进气血运止,巩固体量.4.举止耐热锻炼,如进秋后开初用凉火洗脸等.五、照顾护士易面患者对于呼吸功能锻炼逆从性好办理思路:1.背患者道解呼吸功能锻炼对于革新肺功能,延缓徐病的收达,普及死计品量的要害意思.2.为患者造定确真可止的锻炼规划,采与多种指挥战培养的要领,使患者易于担当战掌握.的机会,分享锻炼体验,普及患者锻炼的自疑心.4.定期随访,鼓励脆持锻炼.六、照顾护士效验评介附:肺胀(缓性阻塞性肺徐病宁静期)中医照顾护士效验评介表肺胀(缓性阻塞性肺徐病宁静期)中医照顾护士效验评介表医院:科室:进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进中医临床路径:是□可□证候诊疗:肺肾气真证□肺脾气真证□肺肾气阳二真证□其余□二、照顾护士逆从性及谦意度评介三、对于本病中医照顾护士规划的评介:真用性强☐真用性较强☐真用性普遍☐没有真用☐矫正意睹:四、评介人(责任护士)姓名:技能职称:完毕日期:护士少签名:。
肺胀中医护理方案一、背景介绍肺胀是指由于肺脏受到不同原因的影响而出现的胸部不适感,如胸闷、气短、咳嗽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胀主要是由于肺气郁结、湿热内生等原因引起,因此中医护理方案针对的是调理肺气、清理湿热等问题,以达到舒缓症状、恢复健康的目的。
二、中医护理方案1. 调理肺气方法一:调理肺经穴位中医推拿按摩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常用的肺经穴位有太渊、太白、天府、少商等。
可以通过按摩这些穴位来调理肺气,增加气血循环,缓解肺胀的症状。
方法二:注意呼吸及姿势呼吸是调节肺气的重要途径,要注意正确的呼吸方式。
深呼吸有助于放松胸腹肌肉,缓解肺胀症状。
此外,合适的姿势也有助于改善肺胀,保持良好的坐姿或站姿,避免长时间弯腰或驼背。
2. 清理湿热方法一:调理脾胃湿热内生与脾胃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因此调理脾胃是关键。
饮食上要注意清淡,少食油腻、辛辣食物,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有助于清理湿热。
方法二:中药调理湿热中医药物具有良好的调理作用,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出适合的中药方剂,以清理湿热、平衡体内阴阳,恢复健康。
3. 调节情绪情绪与健康密切相关,中医认为情绪失调可导致气机郁滞,影响人体的免疫力和治疗效果。
因此,调节情绪是中医护理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
可以通过音乐、读书、运动等方式舒缓情绪,保持心情愉快。
4. 预防与健康养生肺胀的发生与个人生活习惯和环境有关,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合理的饮食结构、适量的运动以及避免烟草和污染物的接触都是保持肺部健康的重要方法。
此外,中医在传统的健康养生方面有不少经验,例如运用针灸、拔罐、艾灸等方法来调理肺脏和全身的气血循环,增强肺部功能。
三、注意事项在使用中医护理方案前,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寻找专业中医师的指导,根据个人情况制定适合的护理方案。
2.饮食调理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进行调整,避免过于偏食或过度饮食。
3.需要坚持护理方案,并与中医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调整方案。
注:本文仅供参考,具体的肺胀中医护理方案需根据实际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制定。
肺胀的中医护理方案概述肺胀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咳嗽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胀是肺气失调所引起的,常见原因包括情绪不稳定、饮食不当、环境污染等。
正确的中医护理方案可以帮助调和肺气,改善症状,促进身体健康。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肺胀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1. 调整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肺胀密切相关。
因此,调整饮食是缓解肺胀的重要步骤。
•避免过食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物容易刺激肺气,加重肺胀症状。
应尽量避免食用辣椒、生姜、大蒜等辛辣刺激食物。
•增加水分摄入:适量的水分摄入可以帮助润肺,缓解肺胀。
每天饮用充足的水或淡菊花茶、绿豆汤等清热化痰的饮品。
•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可以增强肺部功能,缓解肺胀。
建议多食用柑橘类水果、西红柿、胡萝卜等。
2. 温和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改善肺部功能,促进气血循环,缓解肺胀。
•散步:每天坚持散步,可以增加氧气供应,促进深呼吸,缓解肺部不适。
•深呼吸练习:坐或站直,放松身体,深吸一口气使肚子慢慢鼓起,然后缓慢呼气。
每次进行10次,可以多次重复。
•太极拳:太极拳以舒缓柔和的动作为主,有助于调和肺气,缓解胸闷气短等症状。
3. 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之一,对于缓解肺胀症状有一定效果。
•党参炖雪梨:取党参30克,雪梨1个,加适量水炖煮,每天早晚吃一次。
此方具有滋阴清热、润肺止咳的作用。
•桔梗浸茶:取桔梗10克,加入沸水煮沸5分钟,待凉后过滤,加入适量蜂蜜调味。
每天饮用1-2次,有清肺、润肺的功效。
4. 改善生活环境改善生活环境对于缓解肺胀也非常重要。
•室内保持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呼吸道刺激。
•减少空调使用:空调会使室内空气干燥,容易引发肺部不适。
如果必须使用空调,可以在室内放置一些湿毛巾或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
•避免烟雾和污染物:尽量避免烟雾和空气污染物的接触,如二手烟、汽车尾气等。
肺胀中医护理常规因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使肺气胀满,不能敛降所致,以胸中胀满,喘咳上气,动后尤显,甚者面色,唇舌发绀,心慌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肺,涉及心,脾,肾。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可参照本病的护理。
常见证型有外感内饮,痰热蕴肺,痰浊夹淤,痰蒙神窍,肺脾两虚,肺肾两虚,阳虚水泛。
相当于西医学的肺气肿合并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性脑病等。
【临床表现】1、呼吸系统疾病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胀满,憋闷如塞。
2、全身症状神疲乏力,发热,危风,下肢浮肿,紫绀。
3、心系症状胸闷,心悸。
4、神经系统症状多表现为神志恍惚,表情淡漠,谵妄,烦躁不安,嗜睡甚或昏迷,抽搐。
【临证护理】1、外寒内饮咳嗽,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或有恶寒发热,头痛,头面部浮肿等,舌苔白滑,脉浮者。
(1)恶寒重者可饮姜糖水,葱白糖水以祛风散寒。
(2)咳剧者,可饮用热梨汁,枇杷汁,止咳水等以止咳化痰。
(3)遵医嘱予穴位敷贴双定喘,双肺俞,心俞,膈俞。
2、痰热蕴肺喘息气粗,胸满,痰黄或白,粘稠难咳,或有发热,微恶寒,口干,馊黄便干,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1)咳嗽甚,咯痰不畅者可按医嘱予清热止咳化痰药物如痰热清或清开灵雾化吸入,或配合穴位敷贴双丰隆以清热化痰。
(2)气喘痰多者早晚予香蕉漱口液漱口。
(3)便秘者予穴位敷贴神阙穴,或配以中药灌肠通腑泄热以降肺平喘。
(4)口干舌燥者饮梨汁,白茅根竹蔗水,萝卜汁,白藕汁,以生津润燥。
(5)痰中带血,可服用三七粉,白及粉。
3、痰浊阻肺咳嗽痰多,质粘色易咯出,胸闷,甚则气喘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
(1)气喘痰多者可予穴位敷贴双定喘,双肺俞,天突穴。
(2)注意劳逸结合,不宜思虑过度,以免伤脾生痰。
(3)恶心呕吐者食物中加用姜汁以止呕,饮食宜少量多餐。
4、痰浊夹淤证咳嗽,痰多质粘,气促,口干不欲饮,唇甲紫暗,舌苔浊腻,脉滑。
(1)避免情绪激动,防止七情太过与不及,因气滞可加重血瘀。
肺胀中医护理常规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肺胀中医护理常规
因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是肺气涨满,不能敛降所致。
以胸中涨满,痰涎壅盛,喘咳上气,动后尤显,甚者面色、唇舌发绀,心慌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肺,涉及心、脾、肾。
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证型及临床表现
1.肺脾气虚证:咳嗽,喘息,气短,动则加重;神疲、乏力或自汗;恶风,易感冒;纳呆或食少;胃脘胀满或腹胀或便溏;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舌苔薄白或腻。
2.肺肾气虚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乏力或自汗;易感冒,恶风;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面目虚浮;小便频数、夜尿多,或咳而遗尿;舌质淡、舌苔白。
3.肺肾气阴两虚证:喘息,气短,动则加重;自汗或乏力;易感冒;腰膝酸软;耳鸣,头昏或头晕;干咳或少痰、咳嗽不爽;盗汗;手足心热;舌质淡或红、舌苔薄少或花剥。
病情观察要点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咳痰等变化。
2.咳嗽、咳痰:观察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咳出痰的性状、颜色气
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3.喘息、气短:观察喘息气短的程度及有无紫绀。
4.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漉漉、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出现面赤谵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6.出现神志不清、气促、冷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配合处
理。
临证护理:
咳嗽、咳痰
1.取舒适体位,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拍背,痰液无力咳出者,予胸部叩击或振动排痰。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
3.遵医嘱拔火罐,取大椎、定喘、肺俞、风门、膏盲等穴。
4.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离子导入的部位为背部湿罗音最明显处。
5.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
6.遵医嘱中药雾化。
喘息、气短
1.观察喘息气短的程度及有无紫绀,遵医嘱给予氧疗,观察吸氧效果。
2.取合适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指导采用放松术,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3.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常用的锻炼方式有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大椎、定喘、肺俞、脾俞、天突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列缺、内关、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艾灸,取大椎、肺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穴,用补法。
自汗、盗汗
1.衣着柔软、透气,便于穿脱;汗出时及时擦干汗液、更衣,避免汗出当风。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肺、内分泌、肾上腺等穴。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
腹胀、纳呆
1.病室整洁,避免刺激性气味,咳痰后及时用温水漱口。
2.顺时针按摩腹部10~20分钟,鼓励患者适当运动,促进肠蠕动,减轻腹胀。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气海、关元、神阙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三焦、胰、交感、神门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足三里等穴。
用药护理
内服中药膏方:宜早晨和晚上睡前空腹温水调服,服药期间避免油腻、海鲜、辛辣之品,戒烟、限酒,忌食萝卜、忌饮浓茶。
感冒、咳嗽痰多或其他急性疾病时应暂停服用。
膏方开启后应冷藏
饮食护理
1.肺脾气虚证: 宜食健脾补肺的食品,如山药、百合、薏苡仁、核桃、胡萝卜、鸡肉等。
2.肺肾气虚证:宜食补益肺气、肾气的食品,如枸杞子、黑芝麻、核桃、木耳、山药、杏仁、桂圆、牛肉、猪心、羊肉等。
3.肺肾气阴两虚证:宜食益气养阴的食品,如莲子、牛乳、蛋类、百合、荸荠、鲜藕、雪梨、银耳、老鸭等。
4.汗出较多者,可多饮淡盐水,进食含钾丰富的食物,如橘子、香蕉等;腹胀纳呆者可用山楂、炒麦芽少许代茶饮。
5.饮食宜少量多餐,每餐不宜过饱,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为主,烹调方式以炖、蒸、煮为宜,忌食辛辣、煎炸或过甜、过咸之品。
情志护理
1.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问题,及时予心理疏导。
2.采取说理开导、顺情解郁、移情易性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情志护理,并注意充分发挥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康复教育
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室内勿摆放鲜花。
2.顺应四时,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勿汗出当风。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
间,避免去公共场所,防止感受外邪诱发或加重病情。
3.教会患者呼吸功能锻炼: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和全身呼吸操锻炼,提高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
4.病情较轻者鼓励下床活动,可每日散步20~30分钟或打太极拳等。
病情较重者
指导其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主动运动,或予四肢被动运动,
5.自我按摩印堂、迎香、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位,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
6.进行耐寒训练,如入秋后开始用凉水洗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