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动脉导管未闭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指征标准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指的是在胎儿发育过程中,连接肺动脉和主动脉的动脉导管未在出生后关闭。
这种病症在新生儿中较为常见,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对于患有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常见的选择。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的指征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年龄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一般来说,对于新生儿和早产儿,如果动脉导管未闭的直径超过3毫米,或者存在明显的左心室扩大、肺动脉高压等症状,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此外,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患者,如果动脉导管未闭的直径超过6毫米,或者存在左心室扩大、肺动脉高压等症状,也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其次,症状的严重程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动脉导管未闭会导致血液在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异常流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如呼吸困难、心悸、乏力等。
如果患者的症状较为明显,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手术治疗就是必要的。
此外,心脏超声检查也是判断是否需要手术治疗的重要手段。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动脉导管未闭的情况,包括导管的直径、长度、位置等。
如果超声检查显示动脉导管未闭的直径较大,或者存在其他并发症,如左心室扩大、肺动脉高压等,手术治疗就是必要的。
最后,患者的整体情况也需要考虑。
手术治疗是一种创伤性较大的治疗方法,对于一些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来说,可能会增加手术的风险。
因此,在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时,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心功能等因素。
总之,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的指征标准主要包括年龄、症状的严重程度、心脏超声检查结果以及患者的整体情况。
对于满足这些指征的患者来说,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手术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因此,患者和家属在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时,应该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和益处,并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PDA(一)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指在胎儿期发生的、对心脏结构、血流或心肌功能造成不利影响的异常发育。
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是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
PDA是在婴儿出生后出现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病,主要表现为肺动脉和主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未能在出生后关闭。
这个导管在成胎阶段是为了绕过肺部,将胎儿的氧气和血液通过它送到全身,但出生后就不再需要了。
当它延迟关闭或未能关闭时,会导致肺循环的负担加重,从而引发多种症状。
PDA的症状主要包括心悸、乏力、气促、嗜睡、呼吸急促、发热、全身湿疹等症状,其中一些症状可能比较轻微,不产生显著的影响,但对于一些其他并存的疾病如肺炎、肺动脉高压、感染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目前,PDA诊断的主要方法包括经胸部超声、心导管检查和胸部X光检查。
其中超声检查是首要的,可直接检测到导管的大小、位置和流量,并且可以观测到其他心脏异常。
心导管检查可以进一步确定诊断,还可以通过进行对PDA导管的介入治疗,以保证一定的疗效。
目前,PDA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手术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可以减轻PDA的症状,治疗上应该减小心脏的负荷,让心脏休息。
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导管经静脉插入体内,通过将特制的漏斗型金属网架丝置于PDA导管,将导管阻塞栓闭。
可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肺循环的情况。
通过手术治疗可以消除PDA并防止它在未来再次回归。
总之,PDA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虽然症状可能不是很明显,但它的严重后果需要我们及时治疗,明确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以免发生严重的后果。
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特点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它是指在胎儿期,连接肺动脉和主动脉的动脉导管没有在出生后自然闭合。
这种病情会导致血液在心脏内部的流动出现异常,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动脉导管未闭会导致左心室的负荷增加。
由于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和主动脉之间的血流量增加,导致左心室需要更多的力量来将血液推送到主动脉中。
这会导致左心室的负荷增加,从而引起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等病情。
动脉导管未闭会导致肺循环的血流量增加。
由于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和主动脉之间的血流量增加,导致肺循环的血流量也增加。
这会导致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引起肺动脉高压症和肺源性心脏病等病情。
动脉导管未闭还会导致体循环的血流量减少。
由于动脉导管未闭,一部分的血液会从主动脉流入肺动脉,导致体循环的血流量减少。
这会导致全身组织缺氧和代谢障碍等病情。
动脉导管未闭会导致血液在心脏内部的流动出现异常,从而引起左心室负荷增加、肺循环血流量增加和体循环血流量减少等血流动力学特点。
这些特点会导致一系列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寿命。
因此,对于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
治疗,以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先天性疾病,容易导致心功能异常以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在临床表现方面,患儿常出现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等症状;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超声心动图及心导管检查;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方式;研究进展部分介绍了最新的诊断技术及治疗手段,如介入治疗等;风险评估将有助于指导临床决策。
未来面临的挑战包括复杂性治疗及术后管理,为此需要加强多学科合作及进一步研究。
该研究有望提升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及治疗水平,为患儿带来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治疗、研究进展、风险评估、挑战、未来研究方向、总结、展望1. 引言1.1 疾病背景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约为气管导管未闭的1/3。
动脉导管是胎儿期存在的一种胎儿循环通道,连接主动脉和肺动脉,起到维持足生胎循环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在胎儿出生后几天至2周内,动脉导管会自行闭合。
有些新生儿出生后动脉导管未能及时闭合,导致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
这种情况会导致部分氧合血流由主动脉倒流至肺动脉,增加肺动脉和左心室的负荷,严重时可导致心衰、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的发生。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不仅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
对于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及早诊断和有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新生儿心血管疾病认识的加深,对于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治疗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方法,为患儿的康复提供了更好的希望。
1.2 研究意义未闭动脉导管是新生儿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上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研究动脉导管未闭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从而提高对患儿的诊疗水平。
对未闭动脉导管的研究也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降低治疗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动脉导管未闭的分类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我们可以将其进行分类。
以下是关于动脉导管未闭的分类,主要包括形态分类、大小分类、合并其他畸形分类和病因分类。
一、形态分类
根据动脉导管的形态,动脉导管未闭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管型:导管呈管状,长度较长,管径较均匀,通常管壁发育良好。
2.漏斗型:导管下端逐渐变窄,呈漏斗状,通常管壁发育不良,容易发生破
裂。
3.窗型:导管呈窗型开放,形状类似矩形或椭圆形,通常管壁发育较差。
二、大小分类
根据动脉导管的大小,可以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动脉导管未闭。
小型动脉导管未闭的直径通常在2-4mm之间,中型动脉导管未闭的直径在4-8mm之间,而大型动脉导管未闭的直径则大于8mm。
一般来说,导管越大,对心脏的影响也就越大。
三、合并其他畸形分类
有些动脉导管未闭会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洛氏四联症等。
这些合并畸形的存在会影响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治疗。
四、病因分类
根据病因,动脉导管未闭可以分为原发性动脉导管未闭和继发性动脉导管未闭。
原发性动脉导管未闭是指出生后动脉导管持续开放,无法自行关闭;继发性动脉导管未闭则是指出生后动脉导管能够暂时关闭,但由于某些原因重新开放。
以上就是关于动脉导管未闭的分类。
不同类型的动脉导管未闭有不同的形态、大小、合并其他畸形以及病因,这些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先天性心脏病PDA-V1先天性心脏病PDA - 认识及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这是指在胚胎期间或婴儿出生之前就发生的心脏结构异常。
PDA指的是动脉导管未闭,也被称为卵圆孔通道未闭。
该病症是一种相对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10%。
PDA的病因它通常发生在婴儿出生后数天或数周。
正常情况下,出生时动脉导管允许在胎儿期间通过肺部进入的血液绕过无氧状态下的肺部,而进入主要的体循环系统。
随着婴儿的呼吸系统转化为使用肺部呼吸,动脉导管通常会在48小时内关闭。
但有时它的闭合延迟,导致血液在肺部循环和体循环之间相互补充。
PDA的症状PDA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PDA可能会导致:1. 喘息和哮喘2. 心动过速3. 体重增长缓慢4. 慢性肺病5. 心力衰竭6. 加重以往的肺动脉高血压PDA的诊断首先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并观察听诊器听到的心脏声音是否有不同寻常之处。
医生随后可能会进行一些测试:1. 心电图 - 通过用电极检测心脏功能并制造图形来识别心脏异常。
2. 胸部X-线–可以显示心脏和肺部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3. 超声检查 - 医生使用声波图形来查看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PDA的治疗若无症状,PDA通常可以在婴儿时期进行监测,可能必须在以后进行关闭。
这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或手术进行。
1. 药物治疗 - 医生可能会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
微米高、布洛芬等药物可以促进动脉导管关闭。
2.手术 - 一些医生可能会建议手术,特别是在通道过大时,手术包括绕过PDA或关闭它。
在手术中使用麻醉剂进行呼吸道支持。
结论PDA虽然是比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但通常不需要特别的治疗,只需在正常的检查中进行监测。
如果需要治疗,医生一般会推荐药物治疗或手术,这可以有助于减少患者的症状和并发症的风险。
如果您的孩子做了PDA手术,医生会告诉您详细的护理和注意事项,并定期进行随访和检查确保其呈正常发展趋势。
动脉导管未闭诊断标准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一种常见的先
天性心脏病,其发病率约为1/2000。
该病的主要特征是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未闭,导致氧合血与脱氧血混合,从而导致心脏负
荷增加,引起心脏肥大、肺动脉高压等症状。
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PDA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PDA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PDA患者常常出现呼吸急促、心悸、乏力、发绀等症状。
此外,由于心脏负荷增加,患者的心脏可能会出现肥大,甚至出现心
力衰竭等症状。
2. 体征检查:PDA患者的体征检查主要包括听诊和触诊。
听诊时,医生可以听到连续性杂音,该杂音通常在左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最响亮。
触诊时,医生可以触及左心室搏动增强、左心室扩大等体征。
3. 影像学检查:PDA患者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超声心动图和胸部X
线片。
超声心动图可以直接观察到动脉导管未闭的情况,包括导管的
位置、大小、形态等。
胸部X线片可以观察到心脏的大小、形态等情况,以及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的表现。
4. 心电图检查:PDA患者的心电图检查可以观察到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包括心房、心室的电活动情况、心律等。
总之,PDA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体征检查、影像学检查和
心电图检查等多个方面的信息,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PDA。
对于确诊
的PDA患者,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以减轻心脏负荷,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特点引言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血流动力学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特点,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PDA的血流动力学特点血流方向血液在动脉导管未闭时,由于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通路持续开放,使得从主动脉流向肺动脉的血流增加。
这导致了血流方向的改变,出现了由左向右的分流,从而导致一系列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分流量的增加动脉导管未闭使得主动脉血液进入到肺动脉系统,从而增加该分流的血流量。
这导致了左向右分流的现象,使得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
因此,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常常低于正常范围。
低肺血管阻力由于动脉血液进入肺循环增加,使得肺血管阻力下降。
这导致右心室负荷增加,因为右心室需要对更大的血流进行泵送。
这也导致了右心室肥厚和扩张,长期发展可能导致右心衰竭。
心搏输出量的改变动脉导管未闭会导致心搏输出量的改变。
由于分流量的增加,使得左心室负荷增加,从而增加了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这会导致左心室腔增大和负荷增加,最终可导致左心室扩张和肥厚。
血管床的改变动脉导管未闭会对相应的血管床造成影响。
由于长期的左向右分流,肺循环负荷增加,导致肺动脉和肺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床的血流分布不均。
这可能导致其他病理改变,如肺动脉高压。
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的评估对于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的评估,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指标。
以下是常用的评估方法:临床体征患者出现心脏杂音,如连续性的机械样杂音,是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特征之一。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是评估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的主要工具。
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到导管未闭的直径、长度和血流速度等参数,从而评估血流动力学特点。
心导管检查心导管检查是一种较为精确的评估方法。
通过插入导管到患者的心腔内,可以测量各个腔室和血管的压力,并通过计算阻力和分流比等指标,来评估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动脉导管未闭心脏听诊特点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较高。
它的听诊特点是非常明显的,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
1. 心脏听诊区域
在进行动脉导管未闭听诊时,医生会选择进行心脏听诊的区域。
一般这个区域是左第二肋间隙,即左侧胸骨旁。
在这个区域,医生可以清晰地听到心脏的听诊声音。
2. 需要注意的听诊声音
在进行动脉导管未闭听诊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三个听诊声音:第一心音、第二心音和连续性杂音。
第一心音是指心脏的收缩期声音,通常为一个低沉的“Lub”声。
在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中,第一心音的声音比较弱,但比较清晰。
第二心音是指心脏的舒张期声音,通常为一个高调的“Dub”声。
在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中,第二心音的声音比较清晰,但比较响亮。
连续性杂音是指由于动脉导管未闭引起的一种特殊的杂音。
这种杂音通常在收缩于舒张之间持续不断,并且随着心跳的节律而增加或减少。
杂音的声音特别明显,并且可以轻轻地放在听筒上听到。
3. 病情的严重性
动脉导管未闭的听诊结果还可以决定病情的严重性。
如果连续性杂音的声音非常明显,强度非常大,那么说明病情比较严重,并且需要通过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总而言之,动脉导管未闭的听诊特点是非常明显的。
医生们必须仔细地观察和听取每一个声音,以确保对病情的准确评估,并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式。
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概述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类型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总数的10%。
胎儿期动脉导管开放是血液循环的重要通道,出生后动脉导管逐渐关闭,若持续开放即称动脉导管未闭。
临床主要表现为气急、呛咳、多汗、体重不增,甚至心力衰竭。
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有并发亚急性感染性动脉内膜炎、肺部感染及心力衰竭的风险。
因此,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一旦确诊,宜及早治疗。
英文名称: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
其它名称:动脉导管开放。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心脏。
常见症状:气急、呛咳、咳嗽、喂养困难、体重不增、生长发育落后、声音嘶哑。
主要病因:可能与遗传、母体、环境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
重要提醒: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可能会导致患儿心力衰竭,一旦确诊,宜及早治疗。
但在某些先天性心脏病中,如肺动脉闭锁,未闭的动脉导管是患儿生存的必需血流通道,一旦关闭可致死亡。
临床分类:基于未闭的动脉导管的大小、长短、形态分类:1、管型导管连接主动脉和主动脉两端,粗细一致。
2、漏斗型近主动脉端粗大,向肺动脉端逐渐变窄,临床多见。
3、窗型导管很短,但直径往往较大。
二、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病特点三、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的病因病因总述: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与遗传、母体和环境因素有关。
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85%以上可能是胎儿遗传因素与周围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本病因:1、遗传因素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心脏病,既有单基因的遗传缺陷,也可表现为染色体畸变,但是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是多基因的遗传缺陷。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指的是新生儿出生后动脉导管未闭,导致氧合血流与非氧合血流的混合。
这种疾病严重影响了新生儿的生存和健康,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介绍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研究进展。
一、诊断1.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最基本的诊断方法之一。
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听诊可以发现患儿的心脏杂音、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有助于初步判断患儿是否患有动脉导管未闭。
2.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金标准。
通过检查动脉导管的直径、长度和血流速度等参数,可以准确地诊断动脉导管未闭,并且能够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
3. 心导管检查:对于一些病情复杂的患儿,心导管检查可以提供更为详细和准确的信息,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二、治疗1. 药物治疗:对于一些病情相对较轻的患儿,可以尝试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盐酸氨溴特罗等,通过药物干预可以促进动脉导管的关闭,但疗效有限,不适用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
2.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导管介入手术将血管插入患儿体内,使用特殊的器械进行闭塞或者放置支架,能够有效地关闭动脉导管,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3. 外科手术:对于一些病情较为复杂或者介入治疗失败的患儿,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能够有效地关闭动脉导管,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周期较长,适用于特定的患儿。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不俗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对于一些病情较为复杂的患儿,诊断和治疗难度较大,临床医生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手段和治疗方法,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术后的长期随访和管理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生长发育和心脏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动脉导管未闭的危害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指的是婴儿出生后,肺动脉和主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未能在正常情况下关闭。
这个导管的主要作用是在胎儿时期将血液从母体提供给胎儿的肺部,因为在胎儿的肺部无法起到呼吸的作用。
然而,当婴儿出生后,肺动脉和主动脉之间的导管应该关闭,以保证血液在体内正常循环。
若动脉导管未能正常关闭,将会带来许多危害。
首先,动脉导管未闭会导致呼吸系统症状。
因为动脉导管未闭会导致肺动脉和主动脉之间的血液混合,增加肺部的血流量。
这会使得肺动脉承受过多的负担,引起肺动脉高压和肺充血。
患儿常常会出现呼吸急促、气喘和咳嗽等症状,并易于感染呼吸系统疾病。
在严重的情况下,患儿可能会出现反复发作的呼吸窘迫和发绀现象。
其次,动脉导管未闭也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
由于导管的未闭,使得血液不能正常地从心脏流向全身,导致血流混乱。
这会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受损,甚至影响心脏发育和功能。
同时,动脉导管未闭也会导致体循环血液过量回流到肺循环,造成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如心悸、水肿等。
严重的情况下,动脉导管未闭可能会导致心功能不全,危及生命。
此外,动脉导管未闭还可能导致其他系统的并发症。
例如,肾脏的血流量增加,使得肾脏负荷过重,容易发生肾功能不全。
消化系统也可能受到影响,因为动脉导管未闭导致的血液混合可能会使胃酸增加,引发胃炎和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另外,动脉导管未闭还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因为长期的肺动脉承受过多的血流量,使得心脏和其他器官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使用各种药物来控制患儿的症状和改善心血管功能。
然而,药物治疗只能是一种缓解症状的方法,并不能治愈动脉导管未闭。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儿,手术治疗是最常见的方法。
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介入手术或开放手术的方式来关闭动脉导管,恢复正常的心血管功能。
总之,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会给患儿带来许多危害。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是怎么回事严重吗,治疗方法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正常情况下,胎儿发育过程中,动脉导管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它负责将胎儿主动脉与肺动脉连接起来,使得胚胎期间人体的血液可以得到充分的氧气。
但是,在婴儿出生后,随着肺功能逐渐成熟,动脉导管应该会自行关闭。
而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则表示,在婴儿出生后,动脉导管没有按照正常的流程自行关闭。
这种情况下,血液在循环转运中,从主动脉流入肺动脉,并返回到左心室。
而左心室也因此需要额外承受来自肺动脉的负担,出现心脏负担增加、心脏增大等症状和机能障碍。
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一般被视为一种中等严重的心脏病,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若不能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说感到的呼吸不畅、较高的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等。
这时,病情会变得更加的严重,治疗起来也变得困难。
对于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一般可以考虑两种方法:1. 药物治疗通过给孩子使用药物,可以尝试干预孩子的血管收缩和扩张,以及血液流动的情况。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较为非侵入性,孩子手术的风险较小。
不过,药物治疗能否有效,仍然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判断。
2.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使用导管介入技术。
这种技术通过在血管内部放置导管,将血管充实透明剂或者其他治疗物质进入导管中进行冲洗或者全身铺展性导管介入,来尝试合并动脉导管。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治疗效果明显、重依赖孩子的机体反应和术后的护理不过,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婴儿的身体弱小,给予过多的治疗可能会造成其身体负担过大。
因此,处理方法和治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遵照医生的治疗建议进行。
2. 在治疗期间,还需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和营养,保证其身体状况良好。
尽可能的避免食用过于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等。
3. 婴儿需要不断监测其病情的变化。
这需要通过定期检查、仔细观察孩子的症状等方式来完成。
若出现不必要的情况,需要及时通知医生,并遵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处理。
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其发病率是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15%,女性高于男性。
胎儿期动脉导管是血流生理通道,通常情况下出生后数日内自动闭合,少数保持开放到一岁左右。
若在二岁以后还未闭合则为病理状态,称动脉导管未闭。
(入院评估)(一)病史询问要点1 有无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史,活动后有无心慌,气急和紫绀。
2 有无细菌性心内膜炎史。
(二)体格检查1 一般情况注意脉压差的大小,有无水冲脉,注意有无紫绀。
2 胸部检查胸骨左缘2~3肋间能扪及振颤,局部有无连续性机器样杂音,是否向颈部及背部传导,响度是否达到三级到四级。
(三)门诊资料的分析1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是否增高,血沉是否增快,要排除合并亚急性心内膜炎的可能。
2 X线的检查肺淤血,肺动脉园锥样隆起,主动脉结突出,左心室大。
3 心电图多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室和右心室大的心电图改变,少数可以正常。
(四)继续检查项目1 实验室检查作肝肾功能,电解质,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等。
2 超声心动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可以提示动脉导管的存在。
3 右心导管检查典型的动脉导管未闭合一般不做右心导管检查。
当诊断或治疗方案有困难时,则需要做右心导管检查。
以下有助于诊断:肺动脉血氧含量比右心室高0.5ml%;根据心导管的走向进行诊断,如心导管经肺动脉及未必的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不经升主动脉)。
4 选择性心血管造影根据病情可以做升主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通过造影剂的充盈顺序可以显示未闭合的动脉导管,并可以排除其他的心脏血管的畸形。
(病情分析)(一)诊断依据根据病史和结合典型的杂音,心电图和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既可以确诊。
(二)临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分五型:1管状型,导管两端直径相等。
在成年病人中常见;2 漏斗形,导管的主动脉端直径较粗,肺动脉端较细,呈漏斗状;3 窗型,主动脉和肺动脉紧贴,没有导管存在;4 哑铃型,导管两端粗,中间细,是哑铃;5 动脉瘤型,导管的本身像动脉样扩大,或伴随肺动脉端瘤状改变。
PDA在医学上的含义
PDA,即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疾病。
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
存在的一种连接肺动脉和主动脉的通道,它在出生后应该逐渐闭合,但在PDA患
者身上未能闭合,导致血液在动脉导管中继续流动。
这种情况会导致氧合血液和无氧血液之间的混合,给心脏和全身带来一定的负担。
症状和诊断
PDA通常会在婴儿出生后不久就被发现。
一些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吸奶
困难、发热和心跳加快等。
在体格检查中,医生可能会听到心脏杂音或触及心脏区域有震颤。
在诊断确认PDA后,进一步的检查可能会包括超声心动图和X线检查。
治疗方法
对于PDA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药物治疗通常包括
给予非甾体抗炎药物或利尿剂,以帮助动脉导管闭合。
在一些情况下,手术手术可能是必要的,通过介入性手术或开放性手术来关闭未闭合的动脉导管,从而改善病情。
疾病预后
大多数PDA患者在得到适当的治疗后能够获得良好的预后。
早期进行手术干
预的患者通常能够完全康复,恢复正常生活。
然而,如果PDA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展,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威胁。
总之,PDA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预后至
关重要。
医生和患者应共同合作,在早期发现PDA的情况下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确保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返健康的生活。
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动脉导管未闭
(三)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每出生1500~5000婴儿中约有1例,在医学史上是第一种可用外科手术完全治愈的先天性心脏血管病。
在上海中山医院统计的1085例先天性心脏血管病中动脉导管未闭占21.2%.男女患病有别,男∶女为1∶3.
1﹒病理生理
由于在整个心动周期主动脉压总是明显高于肺动脉压,所以通过未闭动脉导管持续有血流从主动脉进入肺动脉,即左向右分流,使肺循环血流量增多,肺动脉及其分支扩张,回流至左心系统的血流量也相应增加,致使左心负荷加重,左心随之增大。
由于舒张期主动脉血分流至肺动脉故使周围动脉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大。
2﹒临床表现
成人动脉导管未闭者可因分流量大小,有以下几种临床表现形式:
(1)分流量甚小,即未闭动脉导管内径较小,临床上可无主观症状,突出的体征为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及左锁骨下方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可伴有震颤,脉压可轻度增大。
(2)中等分流量者患者常有乏力、劳累后心悸、气喘胸闷等症状,心脏听诊杂音性质同上,更为响亮伴有震颤,传导范围广泛;有时可在心尖部闻及由于左心室扩大二尖瓣相对关闭不全及(或)狭窄所致的轻度收缩期及(或)舒张期杂音,周围血管征阳性。
(3)分流量大的未闭动脉导管,常伴有继发性严重肺动脉高压,可导致右向左分流。
上述典型杂音的舒张期成分减轻或消失,继之收缩期杂音亦可消失而仅可闻及因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此时患者多有青紫,且临床症状严重。
3﹒辅助检查
(1)X线检查:透视下所见肺门舞蹈征是本病的特征性变化。
胸片上可见肺动脉凸出;肺血增多,左心房及左心室增大。
严重病例晚期出现右向左分流时,心影反可较前减小,并出现右心室增大的表现,肺野外带肺血减少。
(2)心电图:常见的有左心室大、左心房大的改变,有肺动脉高压时,可出现右心房肥大,右心室肥大。
(3)超声心动图检查:二维超声心动图可显示未闭动脉导管,并可见左心室内径增大。
彩色多普勒可测得存在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收缩期与舒张期左向右分流。
(4)心导管检查:为了了解肺血管阻力、分流情况及除外其他复杂畸形,有时需要作
右心导管检查及逆行升主动脉造影。
4﹒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杂音、X线和超声心动图改变,结合心导管检查,可以相当准确地诊断本病。
本病的鉴别诊断,主要是与其他足以引起连续杂音的疾病加以鉴别。
(1)先天性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此病与较大的动脉导管未闭极为相似,不同点在于此病的分流部位较低,因而在临床上杂音最响的部位较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低一个肋间且较向右,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参考,但此点并非绝对可靠,比较可靠的鉴别诊断方法为超声心动图见肺总动脉和主动脉均增宽,其间有缺损沟通;心导管检查时如进入主动脉则是到升主动脉而非到降主动脉,逆行性主动脉造影时心导管顶端送到主动脉根部注射造影剂可见主动脉与肺动脉同时显影。
(2)主动脉窦部动脉瘤穿破入右心:由于先天性梅毒或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原因,产生主动脉窦部动脉瘤侵蚀穿破至肺动脉、右心房或右心室,从而引起左至右分流。
其临床表现酷似动脉导管未闭,同样有连续性机器样杂音。
但此病有突发病的病史,例如突然心悸、胸闷不适,并感左胸有响音等,随后发生心力衰竭。
此病杂音较动脉导管未闭者为低,其舒张期的部分较响,这一切均是鉴别的依据。
此外,本病在婴儿、幼儿期或肺动脉压显著增高时,可能只有收缩期杂音,要注意和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等相鉴别,依据超声心动图及心导管易鉴别之。
5﹒处理
因本病易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故即使分流量不大亦应及早争取手术或介入治疗。
手术安全成功率高,任何年龄均可进行手术治疗,但对已有明显继发性肺动脉梗阻病变,出现右向左分流者则禁忌手术。
合并妊娠患者导管细而分流少且肺动脉压正常者,除在分娩期易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外,孕产期多经过顺利;如存在大的动脉导管未闭,大量的主动脉血向肺动脉分流,如伴有肺血管阻力增加,可引起显著肺动脉高压,使血液分流逆转,发生发绀,进一步使子宫动脉氧饱和度下降,可危及胎儿。
孕妇先是左心衰竭,继而右心衰竭。
心力衰竭是此类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