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20
中国传统翻译伦理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启示
中国传统翻译伦理思想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
1、把翻译工作看成是实现“忠于原文、灵活处理”的历史使命。
它认为翻译者负有将原文真实无损地翻译成目标语的责任,但是又需要灵活的处理,以保证文化的相通性。
2、翻译的严谨性。
中国传统认为,翻译是文化的精神写照,它必须严谨,不能有纰漏,也不能有差错,以达到严谨的理论追求。
3、务实谦虚。
对于翻译来说,传统文化有说“务实谦虚”的概念,翻译者应具备谦虚精神,面向大众,创作服务大众,不提以高调。
4、把翻译看成是学习和创新的过程。
无论是否完美,翻译者都要从整个过程中学习以改进自己,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水平。
从中国传统翻译伦理思想,我们可以启发出以下几点:
1、翻译应把完全忠实原文和文化的传承相结合,兼顾细节的忠实性和大的意向的传达。
2、翻译者需要具备严谨的精神,注重每个细节,以获得最正确的翻译结果。
3、翻译者应当务实谦虚,努力把原文的精髓信息传达给每一个读者,为大家服务,而不是聚焦表达自己的价值观。
4、翻译者应当在向职业价值追求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努力做到更好,不断创新,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翻译“第一国手”, 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信“Faithfulness”——忠实原文,达“Expressiveness”——语言通顺畅达,雅“Elegance”——文字古雅.信为本,雅为表,达是两者的纽带林纾翻译理论:1、“存旨”论:“神会、步境、怡神”; 2、“文心”论:要讲究“文之枢纽”文章的“纲领”文章的“开场、伏脉、接笋、结穴”; 3、“支点”论:在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总是努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作家; 4、“足音”论: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却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只足音。
近代西学翻译思想(1)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翻译特点:翻译方式为外国人主译,华士润色;或中外合译;少见国人主译之书籍(2)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高潮A. 洋务时期的翻译贡献: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贡献:①译名的统一;②东学西渐代表人物:马建忠梁启超严复林纾马建忠:杰出的语言学家,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有《马氏文通》贡献:“善译”说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名史学家,被中国学术界奉为“鸿儒”,他的翻译思想:A “翻译强国”思想译书三义: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养能译之才;B “翻译文体革命思想”:提倡“通俗语体”; C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D 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科学地提出了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瞿秋白: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己最简单的言语去翻译印度日耳曼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言语——梵文。
事实上开创了白话的运用。
胡适:开创一种文学新体;解放了最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古文学;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受其影响;佛经往往带着小说或戏曲的形成。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1)The Confucianism(儒学) is obvious(2) It puts emphasis on practice skills(3)It closely relates with classical Chinese esthetics.鲁迅的“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即“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
一、佛经翻译时期安世高——小乘佛经的首译者安世高(东汉):西域安息人,太子,博学多识,笃信佛教,弃王位而向佛,游化西域,后旅居中国,通晓汉语,注重修行,译经20多年,多是直译。
“义理明晰,辩而不华”,《明度五十校计经》,开后世禅学之源。
支谦——《法句经序》支谦(三国):月支人,博览经籍,莫不谙究。
世间伎艺,多所综习。
遍学异书,通六国语。
孙权时(二二二―二五二)拜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
谦以经多梵文,集众本译为汉文行于世。
约三十年间,译经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
反对译文尚质,主张“曲得圣义,辞旨文雅”,首创“会译”,译文加注也始于他,《法句经序》是中国首篇重要译论。
鸠摩罗什——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六朝),印度人,我国著名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
出家后,通晓大乘经论,后到了中国长安,前后所译的经论,有380多卷。
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其文约而诣(畅达),其旨婉而彰”,提出了表现原作文体风格问题,促进了六朝佛学繁荣和隋唐佛教诸宗形成。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释道安(晋代):著名佛教学者,讲授《般若经》。
他不懂梵文,通过同本异译比较研究翻译。
他貌丑心慧,“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后,对佛经进行注释,凡二十二卷。
利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为后世佛经注释作出范例。
还总结出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学说,具有翻译本体论意义。
(一)胡语里边,倒装句很多,翻译时必须要改过来,使之顺从汉语语法,适应中文的结构;(二)胡语的经典文字质朴,而中国人喜好文字华美,翻译时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在文字上不得不加以润饰,以便流通;(三)胡经原原本本,十分详细,尤其是颂文部分,同一意义往往要反复三、四次,翻译时,对这些重复的句子要加以删略;(四)胡经中在长行之后,另有重颂,复述长行的内容,翻译时往往也得删除,才能使译文洗练;(五)胡经中,每说完一事,再说另一件事时,往往还要把前边那件事重说一遍,因此翻译时,也不得不对这些重复的话一并删除。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内容摘要】严复是中国历史上传播西学的第一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达”是翻译的目的,“雅”是翻译的语体选择。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翻译学者们对“信、达、雅”的阐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严复的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个特别的现象,那是特属于他所处的时代的。
因此我们对于他的翻译作品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给予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On Y an Fu’s Translation Thought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and Elegance【Abstract 】Yan Fu is the the first person in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Chinese history, is our country outstanding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ists. He thinks," the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 " faithfulness" i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remise and the foundation," expressiveness " i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Elegance is the ch oice of registers . Over 100 years , the three characters have being received with different views and judgements.Yan Fu's translation is the translation history of China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is the period in which he lived. We therefor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his works can be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give objective and fair evaluation.【Key words】Yan Fu;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translation thoughts严复(1853--1921)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是传播西学的第一人。
中国传统翻译思想以《中国传统翻译思想》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研究的是中国古代的翻译理念,它们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且反映出国家在当时的态度。
中国古代的翻译思想,比如为了保证语言正确,会注重翻译准确性,还有为了传达真实意义,会从语义上去考虑翻译,另外在翻译时,也会融入一些中国的元素,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
首先,在中国古代,翻译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任何译者都要站在一定的思想立场来进行译作,这种思想立场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由译者的传统文化所左右的,因此在译作的背景之中,一定就有着特定的传统文化。
因而,中国古代的翻译思想也因此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其次,中国古代的翻译思想也反映出国家在当时的态度,尤其是在翻译宗教文献的时候,就更加显著,比如汉朝的翻译者,他们会一方面尊重佛家的教义,另一方面又会站在民族自身的观点来加以诠释。
而今日翻译却是在一定的语境中。
再者,为了保证语言正确,中国古代的翻译者也注重翻译准确性,他们会根据文章本身的意思进行翻译,很少加入自己的观点,因此语言方面也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对读者来说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此外,中国古代的翻译者也会从语义的角度去考虑,他们会注意翻译的真实意义,而不是停留在字面上,因此很多译文中会体现出深层的意义,而不是只是一个字面的解释。
最后,中国古代的翻译者在翻译时也会融入一些中国的元素,比如说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他们会使用一些和中国文化相关的字眼,比如把英文的knowledge翻译成“知识”,而不是把“knowledge”直接翻译成“知道”,这样就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的翻译思想很复杂,它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反映出国家在当时的态度,另外为了保证准确性,也会从语义的角度去考虑,并且在翻译时会融入一些中国的元素,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
而伴随着今天中国古代翻译思想研究的发展,也让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
浅析许渊冲翻译思想——优化论摘要继严复、傅雷的翻译思想给中国翻译理论带来重大的发展之后, 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则给中国传统译论带来了第二次飞跃。
许渊冲在中国译论界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翻译理论可以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虽然他的翻译思想引发了长久的争论, 但是许渊冲的重大贡献恰恰在于他的这种创新精神。
许渊冲译论中最富有特色的就是他的优势竞赛论。
发挥译文语言优势,可以说是他整个译论核心, 要达到三美必须发挥优势,可以运用三化的方法,发挥了优势的译文, 可以让读者知之、好之、乐之;和原作竞赛甚至胜过原作。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也许不够严密,但整体上是正确的,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许渊冲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创新精神。
随着国翻译界对许渊冲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研究, 对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所体现的价值终会得到译界人士广泛的认可。
关键词:许渊冲;优化论;翻译1.引言许渊冲最早在1981 年《翻译的标准》一文中提出要发挥译文语言优势。
他说:“翻译首先要忠实准确,主要是忠实于原文的容,在可能的情况下也要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其次是要求通顺流畅,符合译文语言的习惯用法;最后还要注重修辞,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
”古今中外,文学翻译的理论很多。
许渊沖提出了“信达优”三原则。
他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就是通过原文的形式,理解原文的容,再用译文的形式,把原文的容再现出来。
文学翻译的三个标准:忠实于原文的容,通顺的译文形式,发挥译语的优势。
许渊冲说“翻译时找不到对等词,译文不是优于原文,就是劣于原文,劣不如优,所以应该发挥译语的优势,也就是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这可以简称作优化法。
”许渊冲在当代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提出的优化论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证实了文学翻译要保持原作艺术魅力,译者要尽可能地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
许渊冲的优化论可以说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理论指导。
2.许渊冲简介许渊冲,大学教授,翻译家。
892009年9月第6卷 第5期 (总第31期)季羡林翻译思想“三论”王秉钦南开大学作者简介:王秉钦,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历任莫斯科大学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翻译思想史和对比语言学研究。
E-mail:b i n g q i n w a n g @ 。
摘 要: 季羡林翻译思想是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一部分。
他的“三论”是一个既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其中(1)“文化中心转移论”是其主体,它指明了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研究发展的路径和方向;而(2)“模糊艺术论”和(3)“神韵论”新解为其两翼,从多学科领域和独特的视角揭示翻译思想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主题词: 季羡林;翻译思想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82(2009) 05-0089-04名人逝世,追思者众。
2009年7月11日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驾鹤西归,举国抱痛。
季老是一位大师级学者,是人类文化的守护者,他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缅怀大师,研究他的学术思想,踏着他走过的学术足迹,仿佛大师依然在我们身边。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外国文学家、文学翻译家和东方学大师。
他通晓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和德、法、英、俄、拉丁语、阿拉伯语等多种现代语言;他在中印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蔗糖史等诸多学术研究领域成就卓著;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出版的英文、德文、梵文的译著近四百万字。
其主要译著有:印度迦梨陀娑《沙恭达罗》(1956)、印度古典名著《五卷书》(1959)、印度迦梨陀娑《优哩婆湿》(1962)、印度蚁蛭的长篇史诗《罗摩衍那》(1980—1984)、德国女作家安娜·西格斯的《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印度黛维夫人的《家庭中的泰戈尔》等。
其中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长篇史诗《罗摩衍那》,其篇幅长达两万颂,被译成世界多种语言文字,它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曾获得印度政府的隆重嘉奖。
中国传统翻译思想随着社会的演变与发展,古代的传统文化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尤其是翻译行业,因为需要进行大量文本的翻译,我们需要掌握不同的翻译思想。
在这里,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内容。
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强调“字字真心”,这是指翻译者必须准确地表达源语文本中所涉及的意义。
同时,中国传统翻译思想也重视翻译的文化传承,其宗旨是以翻译本身的文化传承为基础,以保护原文文化传承为目标。
最后,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强调要准确地从源语中翻译出所有语言表达的内容,不能留下任何空白。
其次,我们来谈谈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具体形式。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最常见形式是直译法,这是指翻译者从源语文本中直接翻译出译文。
译文必须严格遵守原文文本中所涉及的意义,并以最简洁有效的方式来表达。
另外,还有一种更为常用的译法叫做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翻译者从源语文本中获取信息,并以更加抽象的方式翻译出译文,以拓展其对原文的理解。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谈谈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重要性。
首先,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精神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不仅能保持原文文本的准确性,而且能够更好地帮助翻译者把源语文本转化为要表达的意义。
此外,中国传统翻译思想还能帮助翻译者在从源语到译语的过程中更准确地进行映射,以便更好地把源语文本中的各种表达方式转化为更完美的译文。
总之,中国传统翻译思想是一套深厚的翻译思想,不但能够保持原文文本的准确性,而且能够帮助翻译者更好地把源语文本的意义表达出来。
因此,我们在学习翻译的时候,必须努力学习掌握中国传统翻译思想,以便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中国翻译理论简介中国翻译理论,从时间上看,可以分为传统、现代和当代三个时期。
在中国,传同的翻译理论是指不以西方“现代语言学”为方法论的翻译理论研究,其具体又可以分为“发生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转型期”等。
这四个时期分别见证了中国的几大翻译高潮,即东汉至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及清末明初的西学翻译及“五四”新文学翻译。
一、发生期:所谓中国翻译理论的“发生期”是指传统译论从无到有的时期,它以支谦224年的《法句经序》为肇始,而以988年的《宋高僧传.译经篇》为结束。
发生期的翻译理论建立在佛经翻译的基础上,它对于哲学、综教、文学、音乐和舞蹈都有很大影响。
发生期重要的翻译理论有如支谦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颜宗的“八备说”、鸠摩罗什的“意译”主张等。
二、发展期:发展期是指传统翻译理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
这一时间中,译论家开始思考翻译的社会功能,其分别以1604年徐光启对译书目的的论述,及1894年马建忠的《拟设翻译书院议》为起止时间。
这一时期翻译的多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书籍,借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发展期的一大典型特征便是中外翻译家的合作,期间所涌现的外籍翻译家有庞迪我、高一志、罗雅各和艾儒略等。
三、成熟期:成熟期是指传统翻译理论的完善时期,具体表现在:翻译思想日蓁充实完善,表达方法日益精密得当。
成熟期所对应的乃是西学翻译与“五四”新文学翻译,以1898年严复的《天演论》为标志,其代表性的译论有如严复的“信达雅”、林纾的谈译书之难、金岳霖的“译意”与“译味”、郑振铎的“文学可译”、矛盾的“文学翻译创造论”、鲁迅的“信译”、傅雷的“神似”与钱钟书的“化境”等。
成熟期的翻译理论研究有几个特点:翻译理论倾向的文学性质、团体论争的精彩纷呈,如严复与梁启超等关于翻译的文体、语言的论争;胡适、刘办农等对于严复、林纾的批评等、大量大翻译家及文学家的出现,如严复、矛盾、鲁迅、朱生毫等。
现在由我来介绍徐光启和利玛窦的翻译思想部分,当我搜索他们的翻译理论时不幸搜出这么一句话:“他似乎无暇系统总结自己的翻译经验和理论见解,是非常可惜的。
”不过幸运的是,已经有后人总结整理了他的翻译思想。
首先是徐光启,他主张“翻译—会通—超胜” 的思想。
他在《历书总目表》中说到,臣等愚心以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
”意思是,只有通过翻译才能“会通” (学习与掌握) ,只有“会通” 才能“超胜” (超越与争胜) 。
这一翻译与超胜的思想突出了翻译的社会功能,这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翻译思想特点分为以下几点:1..翻译目的:求知,求真理,“裨益当世”2.抓重点,抓“急需”。
因此翻译了包括《几何原本》在内的多部自然科学著作。
3.想要超越前人和外国人,就必须对对方的语言等进行彻底的了解。
有意思的是,利玛窦的翻译方法和徐光启的翻译思想虽然最后的相互超胜的部分相似,但前两个步骤却与翻译会通的顺序相反,他的翻译思想可以总结为“合儒,补儒,超儒”,认为只要先了解对方的文化,扫清文化上的障碍,语言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迎刃而解。
他的翻译作品《天主实义》中对“上帝”一词的翻译及《几何原本》中对“几何”一词的翻译就体现了他的“合儒”的思想。
他不厌其详的引述了《中庸》《诗经》《易经》《礼仪》等古籍中的11句话为证。
“吾天主,乃古经书所谓上帝也。
中庸引孔子曰:郊社之礼以事上帝也。
……周颂曰:执竞武王,无竞维烈。
不显成康,上帝是皇。
”并得出结论“历观古书,而知天主与上帝特异以名也。
”还有我们熟知的几何一词,在古汉语中一般是针对数量的疑问词,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利用中国古籍中出现的词,更利于人们对外来文化接受和认可。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利玛窦的翻译思想特点有以下几点: 1. 以传教为目的,当然这是由他的身份决定的。
2.归化与异化并存,即“超儒”必先“合儒”,即我们前面提到的利用中国已有词汇来减少人们对外来意识形态的排斥。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中国翻译理论浅说―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1.严复的“信达雅”2.鲁迅的直译3.林语堂的美学4.郭沫若的创作论5.朱光潜的艺术论 6.傅雷的神似 7.钱钟书的化境 8.许渊冲的竞赛论 1 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2 鲁迅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 ? The first period:(1903---1919)? 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 ? In 1909,《域外小说集》? “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 ? 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
反对顺而不信。
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 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于1995年出版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