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级STP分布式事务技术架构
- 格式:pptx
- 大小:576.14 KB
- 文档页数:21
分布式式数据库金融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架构标准:规定了在金融领域分布式事务数据库技术的架构要求,涵盖技术框架、功能特征和运维管理。
2. 安全技术标准:规定了在金融领域分布式事务数据库技术的安全要求,涵盖基础支撑保障、用户管理、访问控制、数据安全、监控预警、密钥管理、安全管理和安全审计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安全要求,切实保障金融业务安全稳定运行。
3. 灾难恢复标准:规定了金融领域分布式事务数据库的灾难恢复要求,涵盖容灾能力分级、灾备技术要求和灾备管理流程。
这些标准的实施标志着分布式数据库在金融领域全面普及的开始,同时也意味着分布式数据库需要根据国家标准来把控产品输出的有序化市场到来。
此外,不同厂商也推出了相应的分布式数据库产品,以满足金融领域的需求。
例如,阿里云推出的PolarDB-X,其核心能力采用标准关系型数据库技术实现,配合完善的管控运维及产品化能力,使其具备稳定可靠、高度可扩展、持续可运维、类传统单机MySQL数据库体验的特点。
腾讯云推出的TDSQL也是一款适用于金融领域的分布式数据库产品。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网站。
stp格式结构-回复文章主题:[STP格式结构]:构建可靠的局域网1. 介绍STP及其作用(150-200字)STP(Spanning Tree Protocol)是一种网络协议,用于确保局域网中的可靠通信,并解决局域网中可能出现的环路问题。
STP通过建立一棵树状的拓扑结构,并选择一个根桥,剔除冗余连接,消除环路,从而避免数据包的冗余传输和无限循环,提高网络性能和可靠性。
2. STP的工作原理及流程(400-500字)STP工作原理主要基于以下流程:端口选举、根桥选举、端口状态切换。
首先,STP通过端口选举,确定根桥,并选出根端口、设计端口等。
端口选举规则中,每个交换机通过比较Bridge ID(由优先级和MAC地址组成)来选择根交换机,优先级值较小的交换机被选出为根交换机。
接着,根据交换机的距离(路径距离)来选择根端口和设计端口,距离值较小的接口被选为根端口和设计端口。
其次,通过根桥选举过程,确定整个网络中的唯一根桥,使其成为主干交换机,其他交换机将与根桥建立起连接。
最后,在端口状态切换过程中,STP根据链路状态实时检测和调整,确保链路的可靠性。
当链路出现故障或关闭时,STP会重新计算并更新链路状态,避免数据报文中产生环路。
3. STP的优势和应用场景(300-400字)STP的优势在于提供了高可靠性的网络传输,并避免了局域网中的环路问题,确保了数据的安全和稳定性。
STP广泛应用于企业和组织的局域网架构中。
在企业内部网络中,往往存在着大量的交换机和链路,如果没有STP来消除环路问题,将会导致数据传输出现断路或无限循环,造成网络拥堵和通信中断。
而STP能够自动计算和选择最佳路径,优化数据传输过程,提高网络性能和可靠性。
此外,STP还适用于网络设备的备份和冗余配置。
当某个交换机发生故障时,STP能够自动切换到备份交换机,并重新计算最佳路径,确保数据传输的连续性。
这对于需要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网络服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分布式数据库金融标准分布式数据库金融标准是一个针对分布式数据库在金融领域应用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分布式数据库能够满足金融行业的安全、可靠和高效的需求。
以下是分布式数据库金融标准的一些关键方面:技术架构标准:金融标准的首要任务是规定分布式数据库的技术架构要求。
这包括对数据库的逻辑架构、物理架构、数据模型、事务处理等方面的规定。
标准中需要明确提出对数据一致性、高可用性、扩展性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分布式数据库能够支持金融业务的高并发、大流量交易。
安全技术标准:金融行业对数据的安全性要求极高,因此分布式数据库金融标准需要规定详细的安全技术要求。
这包括对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方面的规定。
标准中需要明确提出对数据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的保障要求,以确保分布式数据库能够抵御各种安全威胁。
数据一致性标准:金融行业对数据一致性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分布式数据库金融标准需要规定数据一致性的标准和要求。
这包括对事务处理、数据复制、数据同步等方面的规定。
标准中需要明确提出对数据一致性的监测和保障要求,以确保分布式数据库中的数据能够保持一致性。
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标准:金融行业中的分布式数据库需要与其他系统和应用进行交互和集成,因此分布式数据库金融标准需要规定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标准。
这包括对数据格式、通信协议、接口规范等方面的规定。
标准中需要明确提出对兼容性和互操作性的要求,以确保分布式数据库能够与其他系统和应用顺利地集成。
总之,分布式数据库金融标准是一个涵盖了技术架构、安全技术、数据一致性、兼容性和互操作性等方面的综合性标准。
通过遵循这些标准,可以确保分布式数据库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能够满足安全、可靠和高效的需求,从而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架构设计目录1.行业背景 (3)2.数据库分布式改造的途径 (3)3.分布式数据库总体架构 (4)4.两阶段提交的问题 (5)5.CAP与BASE的抉择 (7)6.raft的优势 (8)6.1. Leader选举 (9)6.2. 日志复制 (10)6.3. 安全性 (11)7.分布式数据库如何实现PITR (16)1.行业背景银行业从最初的手工记账到会计电算化,到金融电子化,再到现在的金融科技,可以看到金融与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改变了金融的交易方式,为金融行业的创新前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是一把双刃剑,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普惠金融使得金融的门槛降低,更多的普通大众参与到金融活动中,这让金融信息系统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型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交易所等核心交易系统都在纷纷进行分布式改造,其中数据库作为有状态的应用,成为了信息系统中唯一的单点,承担了所有来自上层应用的压力。
随着数据库瓶颈的凸显,进行分布式改造迫在眉睫。
2.数据库分布式改造的途径数据库进行分布式改造主要有三种途径:分布式访问客户端、分布式访问中间件、分布式数据库。
由于其分布式能力实现在不同的层次(应用层、中间层、数据库层),对应用程序有不同的侵入程度,其中分布式访问客户端对应用侵入性最大,改造难度最大,而分布式数据库方案对应用侵入性最小,但是架构设计及研发难度最大。
3.分布式数据库总体架构其实当前市面上的分布式数据库总体架构都是类似的,由必不可缺的三个组件组成:接入节点、数据节点、全局事务管理器。
总体架构如下,协调节点负责sql解析,生成分布式执行计划,sql转发,数据汇总等;数据节点负责数据存储与运算;全局事务管理器负责全局事务号的生成,保证事务的全局一致性。
这个架构或多或少都受到了google spanner F1论文的影响,这篇文章主要分析了这几个组件在实现上有什么难点,该如何进行架构设计。
分布式事务架构设计现今互联网界,分布式系统和微服务架构盛行。
一个简单操作,在服务端非常可能是由多个服务和数据库实例协同完成的。
在一致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下,多个独立操作之间的一致性问题显得格外棘手。
基于水平扩容能力和成本考虑,传统的强一致的解决方案(e.g.单机事务)纷纷被抛弃。
其理论依据就是响当当的CAP原理。
往往为了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忍痛放弃强一致支持,转而追求最终一致性。
分布式系统的特性在分布式系统中,同时满足CAP定律中的一致性Consistency、可用性Availability和分区容错性Partition Tolerance三者是不可能的。
在绝大多数的场景,都需要牺牲强一致性来换取系统的高可用性,系统往往只需要保证最终一致性。
CAP理解:•Consistency:强一致性就是在客户端任何时候看到各节点的数据都是一致的(All nodes see the same data at the same time)。
•Availability:高可用性就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读写(Reads and writes always succeed)。
•Partition Tolerance:分区容错性是在网络故障、某些节点不能通信的时候系统仍能继续工作(The system continue to operate despite arbitrary message loss or failure of part of the the system)。
以实际效果而言,分区相当于对通信的时限要求。
系统如果不能在时限内达成数据一致性,就意味着发生了分区的情况,必须就当前操作在C和A之间做出选择。
ACID理解:•Atomicity 原子性:一个事务中的所有操作,要么全部完成,要么全部不完成,不会结束在中间某个环节。
事务在执行过程中发生错误,会被回滚到事务开始前的状态,就像这个事务从来没有执行过一样。
•Consistency 一致性:在事务开始之前和事务结束以后,数据库的完整性没有被破坏。
分布式架构详解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需要处理海量数据和高并发请求。
而单机架构往往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因此分布式架构应运而生。
分布式架构是指将一个应用系统划分为多个子系统,分别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上,并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和协作,以实现高性能、高可用和可扩展的系统。
分布式架构的核心思想是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子问题,并通过协作完成整体任务。
每个子系统负责处理一部分业务逻辑,通过消息传递、远程调用等方式进行通信,最终协同工作,提供完整的功能。
在分布式架构中,常见的组件包括:负载均衡器、分布式缓存、分布式数据库等。
负载均衡器用于将请求分发到多个服务器上,以实现负载均衡和高可用。
分布式缓存用于存储频繁访问的数据,以减轻数据库的压力。
分布式数据库则将数据分片存储在多个节点上,提高数据存取的并发能力和处理能力。
在分布式架构中,节点之间的通信是关键。
常见的通信方式包括:同步调用、异步调用和消息队列。
同步调用是指调用方等待被调用方返回结果后才继续执行,适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
异步调用是指调用方不等待被调用方返回结果,而是继续执行自己的逻辑,被调用方将结果回调给调用方,适用于实时性要求不高的场景。
消息队列则是将消息发送到队列中,由消费者异步消费,适用于解耦和削峰填谷的场景。
分布式架构的优点在于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
由于系统可以通过增加节点来扩展性能,因此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
同时,由于系统的各个组件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上,即使某个节点发生故障,系统仍然可以继续提供服务,提高了系统的可用性。
然而,分布式架构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节点之间的通信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需要考虑网络延迟、数据一致性等因素。
其次,分布式环境下的故障和并发问题更加复杂,需要引入分布式事务、分布式锁等机制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此外,分布式架构的设计和开发需要更高的技术水平和复杂度,对开发人员的要求更高。
总结起来,分布式架构是为了解决大规模数据处理和高并发请求而提出的一种架构模式。
分布式事务设计文档目录1.文档介绍 (3)1.1分布式事务作用 (3)1.2文档范围 (3)1.3读者对象 (3)2.分布式事务设计思想 (4)2.1 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 (4)2.2 基于RocketMq的分布式事务 (7)(1) RocketMq分布式事务的机制 (7)(2) RocketMq事务消息序列图 (8)(3)客户端事务消息发送序列图 (9)3.分布式事务框架 (9)3.1 框架的实现原理 (9)4.分布式事务开发 (10)4.1 分布式事务的第一阶段业务 (11) (11) (11)4.2分布式事务的第二阶段业务 (12)1.文档介绍1.1分布式事务作用1.随着微服务架构的普及,一个大型业务系统往往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又拥有各自独立的数据库。
往往一个业务流程需要由多个子系统共同完成,而且这些操作可能需要在一个事务中完成。
在微服务系统中,这些业务场景是普遍存在的。
此时,我们就需要在数据库之上通过某种手段,实现支持跨数据库的事务支持,1.2文档范围本文档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分布式事务设计思想2、分布式事务框架3、分布式事务开发1.3读者对象本文档主要读者包括:1、本系统的系统开发人员:开发人员(了解分布式的设计方案、结合现有系统实现功能)。
2.分布式事务设计思想2.1 分布式事务解决方案分布式事务的解决方案有如下几种(1)全局事务全局事务基于DTP模型实现。
DTP是由X/Open组织提出的一种分布式事务模型——X/Open Distributed Transaction Processing Reference Model。
它规定了要实现分布式事务,需要三种角色AP:Application 应用系统它就是我们开发的业务系统,在我们开发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资源管理器提供的事务接口来实现分布式事务。
TM:Transaction Manager 事务管理器事务的实现由事务管理器来完成,它会提供分布式事务的操作接口供我们的业务系统调用。
STP技术指标范文STP(Straight Through Processing)是一种金融技术,旨在提高交易执行效率,并减少人工干预和错误。
它通过自动化整个交易过程,从输入订单到完成交易,从而实现了交易的高效处理。
本文将详细解释STP技术指标及其作用。
首先,STP技术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交易准确性:STP技术通过自动化处理过程来消除人工干预,从而减少了错误的发生。
交易细节从接收订单到交易完成,不再需要人为干预,减少了错误的机会。
3.数据一致性:STP技术可以确保数据在整个交易过程中的一致性。
交易员和客户可以在交易执行的不同阶段查看和核实相同的数据,避免了数据不一致引起的问题。
4.交易可追溯性:STP技术记录了交易执行的每个步骤,包括订单接收、执行和结算等。
这样,交易员和客户可以追踪和核实整个交易过程中发生的任何问题,并及时解决。
5.交易风险管理:STP技术可以自动进行风险管理和监测。
交易员可以设定交易规则和限制,以确保交易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进行。
1.提高交易效率:STP技术通过自动和实时的交易处理,提高了交易执行的速度和准确性。
这意味着交易员可以更快地响应客户需求,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2.减少人工干预和错误:STP技术减少了人工干预的机会,从而减少了错误的发生。
交易过程的自动化可以避免人为错误和延误。
3.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STP技术使交易员能够更好地与客户沟通和交流。
交易员可以实时查看客户的交易请求和交易结果,并及时回应客户的需求。
4.提高风险管理能力:STP技术可以自动进行风险管理和监测。
交易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策略设定交易规则和限制,减少了交易风险。
5.降低交易成本:STP技术通过自动处理交易,减少了人工操作和纸质文件的使用,降低了交易成本。
同时,它可以帮助交易员更好地管理和优化交易执行成本。
总之,STP技术通过自动化交易处理,提高了交易的速度和准确性,减少了人工干预和错误。
分布式架构详解分布式架构是指将一个系统的不同功能模块分布在不同的计算机或服务器上,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和协调,共同完成系统的任务。
相比于传统的单机架构,分布式架构具有高并发、高可扩展性、高可用性等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应用对性能和可靠性的要求。
在分布式架构中,一个系统通常由多个服务组成,每个服务负责完成某个特定的功能。
这些服务可以分布在不同的物理机器或虚拟机上,通过网络协议进行通信和交互。
服务之间通过接口规范定义了彼此之间的通信方式和数据格式。
通过这种方式,不同的服务可以并行工作,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
为了保证分布式架构的高可用性,通常会使用负载均衡技术来均衡不同服务节点的负载,防止某个节点成为系统的瓶颈。
常用的负载均衡算法有轮询法、权重法、哈希法等。
负载均衡器可以根据预定义的规则将客户端请求分发到不同的服务节点,从而实现负载均衡。
在分布式架构中,数据同步和数据一致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由于数据分布在不同的节点上,在进行数据操作时需要确保所有节点的数据一致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分布式系统引入了一致性协议,如Paxos、Raft等。
这些协议可以保证分布式系统中的数据一致性,确保不同节点上的数据在进行操作时保持同步。
另外,分布式架构还可以通过消息队列来实现服务之间的异步通信。
消息队列可以将消息存储在队列中,供其他服务消费,从而实现服务之间的解耦。
通过消息队列,不同的服务可以并行处理消息,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吞吐量。
分布式架构还需要考虑容错和故障恢复的问题。
由于系统的不可靠性,任何一个节点都有可能发生故障。
为了保证系统的继续运行,分布式系统通常会采用冗余备份的方式。
当一个节点发生故障时,系统可以自动切换到备份节点,从而保证系统的可用性。
总结来说,分布式架构是一种将系统的不同功能模块分布在不同的计算机或服务器上,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和协调的架构方式。
分布式架构具有高并发、高可扩展性、高可用性等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应用对性能和可靠性的要求。
了解分布式事务处理架构及其应用场景分布式事务处理架构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分布式系统中的技术解决方案。
它能够提供数据一致性和可靠性,确保在分布式环境下进行的事务操作的正确性。
本文将介绍分布式事务处理架构的概念、模型和应用场景。
一、概述分布式事务处理架构是为了解决分布式系统中的事务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
在传统的集中式系统中,事务管理是由单个中心节点负责的,因此事务操作很容易实现。
但是在分布式系统中,由于数据分散在多个节点上,事务的管理变得更加困难。
分布式事务处理架构通过引入协调者节点和参与者节点的角色,实现了事务的管理和协调。
二、模型分布式事务处理架构通常采用两阶段提交(Two-Phase Commit,简称2PC)或者三阶段提交(Three-Phase Commit,简称3PC)模型。
1. 两阶段提交在两阶段提交模型中,存在一个协调者节点和多个参与者节点。
事务的提交分为两个阶段:准备阶段和提交阶段。
- 准备阶段:协调者节点向所有参与者节点发送事务准备请求,并等待参与者节点的响应。
参与者节点在接收到准备请求后,执行事务操作,将操作结果(成功或者失败)反馈给协调者节点。
- 提交阶段:协调者节点根据参与者节点的反馈结果,决定事务是提交还是回滚。
如果所有参与者节点都成功执行了事务,协调者节点给所有参与者节点发送提交请求;否则,协调者节点发送回滚请求。
2. 三阶段提交三阶段提交模型在两阶段提交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超时等待阶段,用于处理协调者节点失败的情况。
- 准备阶段:与两阶段提交相同。
- 预提交阶段:协调者节点向所有参与者节点发送预提交请求,并等待参与者节点的响应。
参与者节点在接收到预提交请求后,执行事务操作,并将操作结果临时保存。
- 最终提交阶段:协调者节点根据参与者节点的响应结果,决定是提交还是回滚。
如果所有参与者节点都成功执行了事务,协调者节点给所有参与者节点发送最终提交请求;否则,协调者节点发送回滚请求。
金融级云原生分布式架构实践浙江网商银行云原生技术总监 蒋维杰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等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促使银行业向互联网模式逐步转型。
一个看似简单的愿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场景中,通过多种手段均可享受银行服务,使得新一代金融级系统必须直面海量用户以及随之而来的海量交易与数据。
在此背景下,分布式架构和云原生技术成为业内公认的解决方案。
站在云原生分布式架构的新起点,银行IT架构正朝着更高性能、更大容量、更高可用、更强弹性、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云基础设施的重大变化带来研发场景、软件生产模式的一系列变革。
网商银行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家将核心系统架构部署在云上的银行,建成了基于云计算“基座”的分布式架构,多年来先后完成了单元化异地多活架构、混合云弹性架构、金融级可信云原生架构的探索和实践。
网商银行从云架构走向金融级云原生架构经历了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通过技术架构升级,网商银行积极应对信息系统在容量、稳定、安全、成本、合规、效能等多方面的挑战。
浙江网商银行云原生技术总监 蒋维杰一、云原生架构演进的必然网商银行通过云单元建设打造了一套容灾能力达到业内领先水平的“异地多活”技术架构,该架构支持业务流量按云单元灵活调拨,并具备架构的水平扩展能力,使基础技术底盘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但是在基础设施架构演进过程中,网商银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为支持活动峰值流量而准备大量机器导致日常资源利用率低、基础设施迭代演进与业务强耦合、无法按业务维度进行精细化流量管控、应用安全加固成本高等,这些问题导致基础设施架构升级演进消耗了较多技术资源。
业务的发展对运维效率、可扩展性、可迁移性、精细化管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商银行一直在探索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架构解决方案。
近年来,业界普遍认为,云原生架构能加快需求交付,降低运营成本,支持容量高效伸缩,提升运维效率和质量,保障业务连续性,从而使组织能更从容地应用创新技术,促进业务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