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晚清名臣)_历史名人思维导图
- 格式:xmin
- 大小:4.05 KB
- 文档页数:1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原名曾子城,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官至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死后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家书》一书收录了曾氏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按内容大抵可分为治军、为政、修身、治学、持家、处世、理财、交友、用人等章。
由这些书信,可窥斑见豹地探索曾氏一生之行为思想,从中感受到清朝末年的政治风云变幻和他仕途春风得意背后的感觉,由于树大招风,功高盖主,封建王朝随时都有再上演“走兔死,狡狗烹”的时代悲剧,所以他虽身居高位,但内心却如履
薄冰,如临深渊。
曾氏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曾国藩复杂的内心世界,该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曾国藩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走近曾国藩,说起曾国藩,大家都不陌生,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曾国藩1811年出身于湖南长沙的湘乡县,今天已经不是湘乡了,是属于双峰县。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很多人叫他曾湘乡,在古代的时候,一个人出名了以后,往往会以他的籍贯代表他的名字。
比如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所以叫李合肥。
这都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叫法。
家族,世代清贫。
曾国藩是六岁的时候开始上学,到了他22岁这一年,也就是1833年中了秀才,在他父亲之后的一年考中的,父亲曾麟书考秀才,考了17次,到43岁才考中。
小看秀才,步入士人阶层,士人阶层是社会的统治阶级,相当于六七十年代的工人,那时候地位是很高的。
1834年入岳麓书院,秋,参加乡试中举人。
到了1837年中第三甲第四十二名进士。
什么叫第三甲呢?我们知道状元、榜眼、探花是一甲,一甲叫进士及弟;二甲叫赐进士出身;三甲叫赐同进士出身,说白了,就是进士中的倒数,那么在26岁中进士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但是曾国藩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他一生是以赐同进士出身为耻,就像今天考上一个不太好的大学不太愿意说一样。
这里有一个例子,有一次曾国藩跟左宗棠开玩笑,左宗棠有一个小妾,当时叫如夫人,左宗棠非常宠她,经常给她洗脚,所以曾国藩取笑他说“替如夫人洗脚”,然后左张口就来,“赐同进士出身”,在古代大男子主义的社会,给女人洗脚,实际上是奇耻大辱,给女人洗脚==同进士出身,可想而知,当时曾国藩脸色大变。
但是在古代,中了进士以后,你还有一次考翰林的机会,就像今天考了不太好的大学以后,还可以考研究生一样。
到了1840年,授翰林院检讨,同七品官员,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副处级,他又列二等第一名,进入翰林院深造。
此后是年年升迁,一直到1847年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从七品官员到了二品官员。
应该说他的升迁是非常非常迅速的,所以曾国藩自己都觉得非常惊讶。
他有一次给自己的家里人写信的时候说,“湖南人37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