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35.65 KB
- 文档页数:2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一、背景介绍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问题分析⒈城镇化进程不平衡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城镇化进程较快,而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不平衡的发展现象,加剧了地区间的差距,同时也限制了城镇化进程的整体发展。
⒉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一些地方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给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
⒊土地利用不合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些地方存在大量闲置土地,而一些城市却面临土地供给紧张的情况。
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也限制了城镇化进程的发展。
⒋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
例如,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
这些问题既是城镇化建设的难题,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短板。
三、对策建议⒈加快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对于相对滞后的地区和行业,应加大对其城镇化进程的支持力度。
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等措施,促进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⒉优化城镇化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城镇化规划和城市建设中。
加强治理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推动城镇化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⒋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增加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机会,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保障,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附件:本文档附件为相关数据统计表格和调研报告。
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建议,以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
一、面临的困难问题(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
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土地资源的粗放利用导致耕地减少、生态空间被挤压。
同时,能源的需求大幅增加,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大量的废弃物排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空气质量下降、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支撑不足部分城镇在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导致城镇经济增长乏力,就业机会有限。
产业与城镇发展未能实现有效融合,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制约了城镇化的质量提升。
(三)公共服务不均等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依然较大。
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在城镇中的分布不均衡,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薄弱。
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导致人口过度向大城市流动,进一步加剧了城镇发展的不平衡。
(四)城镇规划不合理一些城镇规划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规划执行不到位。
城镇功能分区不明确,产业园区与居民区混杂,交通拥堵、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突出。
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忽视了城镇的特色和文化内涵,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降低了城镇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五)人口转移与市民化滞后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镇,但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障碍,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农民工在城市中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市民化进程缓慢。
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谐,也制约了消费需求的释放和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六)社会治理能力不足随着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城镇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哎,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房地产和城镇化的那些事儿。
最近这几年,房地产市场可是起起伏伏,让人心里那个七上八下的。
房地产不仅仅是盖房子、卖房子那么简单,它可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真的是个大话题。
你想啊,房子是咱们的“安身立命”之所,没有个地方住,生活都得打个问号,不是吗?说到新型城镇化,这玩意儿可不只是让大家搬到城里住那么简单。
它关乎着我们怎么过日子,怎么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大城市里车水马龙,热闹得很,但咱们也不能忽视那些小城镇的魅力。
小镇上的生活,宁静又温馨,有时候比大城市更让人觉得踏实。
有句话说得好:“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大城市里的人,有时候忙得像个陀螺,转来转去,反倒是个“城市孤岛”。
所以,咱们得思考如何让城市的建设更人性化,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考虑。
再说说这些年房地产的“火与冰”,有的地方房子卖得飞起,大家一窝蜂地抢购,有的地方却是“冷冷清清”,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买房不仅是为了居住,更多的是一份投资。
可是,房价高得让人咋舌,很多年轻人都在感叹:“房子真是个大山!”这时候,相关部门就得出手了,得给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支持大家买得起房,住得安心。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把这些问题统统解决。
想想,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像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让小镇和城市更紧密相连。
这样一来,大家想去大城市打拼,回家也不再那么麻烦。
咱们可以引入一些新产业,鼓励创新,让年轻人不必挤进城市里找工作,在自己的家乡也能有发展空间。
“不怕慢,就怕站”,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哦,对了,环境保护也是个大问题。
城市建设不能一味追求速度,得考虑生态。
要让绿水青山和城市发展齐头并进,不能让小鸟没了家,花儿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想象一下,假如咱们的城市里有更多的绿地,有清新的空气,生活多惬意呀!这可比买房子更重要,毕竟“家是心灵的港湾”,可不能让港湾变成废弃地。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考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逐渐成为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引擎。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注重质量、可持续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
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然而,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城市病、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此,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应更多地考虑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
可持续城市规划应注重生态建设和城市绿化,保障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同时,需要推广绿色建筑和清洁能源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实现低碳和零排放的城市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城市与农村是一个整体,城乡融合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乡融合可以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产业互动和资源共享。
需要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对农村区域的支持,以促进乡村振兴和城市规划的有机结合。
同时,需要通过城市化的方式促进农民的职业转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就业能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机会。
三、新型城镇化如何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新型城镇化应注重城市经济的发展,推进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需要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注重产业的发展和布局,避免过分集中和不合理布局。
同时,需要加强城市的“软实力”建设,打造文化名城和国际化城市品牌,增强城市形象、吸引投资和人才,提高城市文化和经济活力。
四、新型城镇化如何实现公平分享?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城乡收入差距、土地流转不公等问题,若不解决这些问题,城镇化进程就很难实现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应在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对城乡居民的公平性保障,实现城乡收入的平衡发展,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机制,确保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能够得到公平的土地收益和权益。
关于城镇化的认识和思考关于城镇化的认识和思考一:引言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镇化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城镇化的意义、现状、问题与挑战以及发展思路进行深入探讨。
二:城镇化的意义1. 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发展。
城市作为经济的重要引擎,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形成了人口集聚和资源汇集的优势,为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2. 社会结构变革:城镇化有助于社会结构的变迁,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同时也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
3.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城镇化可以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改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城镇化的现状1. 城镇化进展: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进展迅速,城镇化率逐渐提高。
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2. 区域差异:城镇化进程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相对发达,城镇化率较高,而西部地区相对滞后,城镇化率较低。
3. 问题与挑战:城镇化过程中也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比如户籍制度限制、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解决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城镇化的问题与挑战1. 户籍制度限制:当前城镇化仍面临户籍制度限制,农民工参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受到限制。
2. 城市基础设施滞后: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城市基础设施滞后,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3.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城镇化过程中,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五:城镇化发展思路1. 改革户籍制度: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改变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的限制,使他们能够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2.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竞争力。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简单地追求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更关注城市的质量、可持续发展以及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以下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1. 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在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上下功夫。
政府应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统筹安排城市用地,避免无序扩张和土地资源的浪费。
要加强土地利用管理,推行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
2. 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对于居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桥梁、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以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和服务水平。
3. 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新型城镇化需要注重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实现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和高质量发展。
政府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引导企业向高技术、绿色、智能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新型城镇化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政府可加大绿化和生态建设的投入,推行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修复工程,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5.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要推动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要促进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融合。
政府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优化城市公共服务,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不仅能提高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政府和社会各方应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流动,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任务。
当前的城镇化建设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城乡统筹,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应加强城乡之间的互动和融合,建立起城乡统筹发展的机制。
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推动他们在城市中实现市民化。
二、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城市经济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通过加快发展现代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等措施,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还需要加大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支持,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升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三、优化城市规划,提高城市建设品质城市规划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必须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绿色建筑和低碳发展,使城市的建设更加可持续。
还要注重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建设,提供更多便民的公共设施和服务。
四、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保障,必须加强城市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要加强城市管理领域的法规建设,完善城市管理制度,提高城市执法和监管的水平。
要注重市民的参与和监督,形成多元化的城市治理格局。
五、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必须加强城乡发展的协同和协调。
要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打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壁垒,促进人员、物资和信息的自由流动。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只有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建设,我们才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当前重点推进的任务之一。
然而,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城市规划问题与对策建议⒈城市规划过于追求速度,忽视生态环保问题。
建议:加强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确保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⒉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不平衡。
建议: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中小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避免一线城市过度发展。
⒊城市规划与文化传承脱节。
建议:将文化因素纳入城市规划考虑范畴,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三、城市基础设施问题与对策建议⒈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建议:建设轨道交通,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⒉城市供水供电不足问题。
建议:加大城市供水供电设施建设力度,优化供应网络,提高供应可靠性。
⒊城市垃圾处理问题。
建议: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加强垃圾资源化利用。
四、人居环境问题与对策建议⒈城市居住条件差异大。
建议:加大公共住房建设力度,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减少居住差距。
⒉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建议:推行清洁能源,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⒊城市社区服务不足。
建议: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服务,增加社区居民的获得感。
五、法律政策问题与对策建议⒈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
建议:完善城镇化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策指导方向,为城镇化提供法律保障。
⒉执法力度不够,执行不力。
建议: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效能,严厉打击城市建设违法行为。
六、本文涉及附件1、城市规划图2、交通规划图3、供水供电规划图4、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图5、住房保障政策配套文件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镇化:将农业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提高城市化水平的过程。
2、环境影响评价: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的报告。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第一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策建议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加快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的战略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实质与战略意义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标志、动力和必由之路。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结构不断变化、城乡文明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如果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那么没有新型城镇化也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聚集(产业、人口聚集)。
通过聚集产生较高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不断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张、不断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不断创新发展方式,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以空间换财富、以空间换速度、以空间换资源、以空间换生态”。
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深层问题新型城镇化进程面临着城镇化进程滞后、工业化进程、城市规模不足、城市粗放型增长、基础设施不足、城市管理公共服水平低等这些许多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城镇的聚集度不够,城镇体系不合理,规划建设管理粗放聚集度不够,体现在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两个方面。
城市的聚集度和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市地位不相匹配,从根本上没有形成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观念制约和体制制约依然严重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讲,长期以来,加快城市发展观念相对滞后,人们对于新时期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造成体制性约束也比较严重。
(三)新型城镇化的质量不高,“准城镇化”现象明显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产业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区土地不断扩张,由于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加上二元体制的约束,造成人口与产业集聚也不协调,另外大量外出农民工有较大的回流空间,需要更长时间把“农民工市民化”作为突破口,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推进改革,促进不完全城镇化向深度城镇化转变。
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新型城镇化是指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生态文明为核心理念,以提高城镇建设质量和人民生活品质为目标的城市化进程。
然而,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下面将从土地利用、人口流动和社会保障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土地利用方面的问题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首先,城市扩展带来的大量用地需求会引发土地过度开发,造成耕地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其次,土地流转和利用过程中存在不规范和不透明的问题,导致土地纠纷频发,给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压力。
此外,土地利用不合理也会导致城市设施的不足,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
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土地管理和规划。
一方面,政府应严格控制城市扩张速度,合理规划土地用途,确保农田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完善土地出让和使用权交易的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人口流动方面的问题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人口流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城市吸引力的增强和农村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使城市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压力。
随之而来的问题包括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社会管理压力等。
解决人口流动问题需要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的压力。
其次,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就业和住房机会,吸引农民工迁徙到城市。
同时,也要加强对人口流动的管理,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维护城市社会秩序。
三、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社会保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包括工资拖欠、社会保险缺失等,导致他们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
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需要建立健全制度,落实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
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严厉打击欠薪现象,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32-0044-02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收稿日期:2012-09-01作者简介:梅强(1978-),男;孔宏(1980-),女梅强1孔宏2(1.山西省政府办公室,山西太原030072;2.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西太原030013)摘要:结合多年工作心得,针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展开论述,指出新型城镇化要以城乡一体规划为引领,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为开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发展新空间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党的十七大科学总结了国内外城镇化道路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基本内容之一,创新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理论,为科学推进我国城镇化指明了方向。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作的战略重点,要把两化互动作为今年工作的重要抓手,努力把产业做强、城市做大,不断开辟经济发展新空间。
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心得,简要谈谈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些思考。
1推进新型城镇化符合当代城镇化发展规律国外先行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导致尖锐的城乡对立、巨大的城乡差距、严重的“城市病”。
我们不能盲目照搬国外的城镇化道路,牺牲农村利益、排斥农村发展、严格限制大城市发展、粗放且不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不能再走下去。
根据我国国情,我党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对城镇化发展规律的总结和反思,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新型城镇化符合人类社会城镇化发展规律。
城镇化进程大体要经历由分散到集聚再到分散三个阶段,由于每个阶段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相互作用,城乡发展差距总体呈倒U 形曲线形态。
我国过去的城镇化建立在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援城市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是城镇化初级阶段的客观反映。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在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条件。
党的十七大提出以统筹城乡的思路推进城镇化,符合城镇化发展客观规律,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新型城镇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发展道路。
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由于面临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加剧,城乡差距扩大,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压力巨大等问题,决定了我国不能走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必须选择新的城镇化道路。
既不能“过度城市化”,片面发展大城市,也不能过分强调发展小城镇,搞“小城镇化”。
应该将集中型与分散型城镇化相结合,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避免或减少“城市病”。
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党的十七大报告指统计结果表明,除离退休的老年人和下岗职工外,其他人群在白天时间里很少有机会到滨水开放空间中活动。
这些离退休人员对社会生活的依赖性使他们对滨水空间情有独钟。
他们定时、定点地在一起锻炼身体、聊天、唱歌、跳舞,继续发展着自己的业余爱好,形成一个新的交往圈。
因此,老年人构成了滨水开放空间环境的使用主体,应多考虑老年人的需求,按照老年人尺度进行空间设计,如在城墙边,岸边护栏旁,增加座椅数量,适当降低座位的高度,减少台阶而辅之以无障碍的坡道等。
3.5提供“人看人”的条件建筑师西迪说:“在游园吸引人的众多因素中,压倒一切的王牌正是‘其他人’。
”因此,在滨水设计中应当预料自然的人群集结点,把握住每一个可能的人群集结点,给人们提供可观看的条件。
这个集结点可以是广场、一小块硬质铺装,或是小卖部前的空间等等,这些集结点往往将成为滨水空间中富有活力的积极空间,是滨水空间设计的重点。
4结语通过对六安市淠河滨水空间的研究和分析,希望有助于六安在城市建设中能改善其滨水空间的土地利用,功能与交通组织,建立城市与滨水环境的有机联系,延续六安市历史文脉并传承城市文明、塑造城市形象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与品质,打造充满时代气息、地域人文精神、环境宜人的颇具城市地域特色的现代城市滨水空间。
参考文献:[1]廉永哲.天津市滨水开放空间环境行为研究[Z ].2005.[2]高旭红.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探讨———以六安母亲河淠河为例[J ].安徽建筑,2011(3):42-44.[3]A ·J ·拉特里奇.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M ].王求是,高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4]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 ].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Discussion on waterfront space design of Pi River in Liu ’anOU Jun-jun 1WANG Shi-gang 2(1.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Wanxi College ,Liu ’an 237000,China ;2.Hefei Huaxiang Building Planning and Design Co.,Ltd ,Hefei 230000,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on waterfront space present situation of Pi River in Liu ’an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waterfront space design ,helpfu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front space in Liu ’an ,so as to improve the city living environ-ment ,increased city vitality ,created a city style with regional features.Key words :waterfront space ,open spac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city vitality·44·第38卷第32期2012年11月山西建筑SHANXIARCHITECTUREVol.38No.32Nov.2012出:“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对我国城镇化道路深刻反思的选择。
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不以牺牲农村发展利益为代价、以城市群为推进城镇化主体形态、构建合理的城镇规模结构、走集约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对于以偏重城镇数量规模和城镇人口增加为特征的传统城镇化而言,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互进的城镇化,其“新”就新在更加注重内涵提升,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建设,更加注重人的生活感受,是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动力和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
2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以城乡一体规划为引领新型城镇化要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结合起来,走以规划为龙头的道路。
科学规划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城镇品质和推动农村发展为动力,以培育新兴产业和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为着眼点,科学规划和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规划是新型城镇化的指南、原则和规范,规划编制要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规划体系。
新型城镇化要坚持规划引导,强化城乡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规划编制要体现科学化,规划的执行要体现严肃性。
坚持统筹,全域规划。
要在发展空间布局、规划体系上实现全覆盖,进一步加强控规和城乡设计编制工作。
做好重点村镇的规划工作,抓好防灾减灾、水电汽管网、生态环保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的优化和完善,以实施新一轮城乡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推动控规编制工作更加深化细化。
保证质量,有机衔接。
要确保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现“三规合一”,太原都市区(即一核)、太原都市圈(即一圈)、晋北城镇群、晋南城镇群、晋东南城镇群(即三群)和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六项规划群等区域规划统筹协调,同时做到城市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与各类专项规划、上位和下位规划实现整体对接。
完善功能,协调发展。
既要做好空间布局,又要突出功能要求,做到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注重创新,提升水平。
利用新的科技手段编制、管理和实施规划。
不断创新制度机制,提高规划透明度,使之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参与的“阳光规划”。
加强空间拓展方面的创新,实现从平面向立体,从实际空间向感觉空间拓展。
加强功能配置方面的创新,在停车场(库)、网络通讯、养老设施等规划建设上体现前瞻性。
强化规划实施的严肃性、规范化。
依法办事,严格执行规划,落实城乡规划集中统一管理规定,加大城乡规划实施监管力度,完善城乡规划管理的标准规范体系和管理制度。
加强组织领导,把规划工作作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建设的第一抓手,摆上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政府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强化责任机制,建立规划实施工作目标责任制,依法严格责任追究。
完善规划咨询论证制度,健全规划公示、政府部门规划会审等制度。
加强区级和街道乡镇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廉洁的城乡规划工作队伍,推进规划管理体制和工作职能向基层延伸。
提升全社会的规划意识,加强宣传,坚持开门规划,广泛听取意见建议,提高公众参与度,使编制规划成为集中民智、广纳民意、群众认可、促进落实的过程。
按省市要求,区、县要全面完成城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完善工作,加强城乡规划的监督管理。
利用两年时间,建立一套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规划的完整规划体系,为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要将绿色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价值取向,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发展全过程,通过绿色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两化”良性互动。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为目的,通过强化城市绿地建设和生态保护、降低能耗水平、积极开发新能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各项措施,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低碳城市、环保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