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讲解模板:膝内翻的手术
- 格式:ppt
- 大小:103.00 KB
- 文档页数:23
膝内翻关节置换软组织平衡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膝内翻关节置换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法,旨在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
手术通过更换受损的关节表面,恢复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
然而,在膝内翻关节置换手术中,软组织平衡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软组织平衡是指在手术中调整和重建周围软组织,使得关节能够达到稳定、正常运动的状态。
这对于手术的成功和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
因此,在膝内翻关节置换手术中,软组织平衡的标准成为研究的焦点。
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权威的软组织平衡标准。
不同的医生和机构在手术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判断软组织平衡,这导致了结果的不一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建立明确的膝内翻关节置换软组织平衡标准对于推动手术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手术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膝内翻关节置换的背景、意义和现状入手,重点探讨软组织平衡在手术中的重要性以及建立相应的标准的必要性。
同时,还将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通过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为膝内翻关节置换手术的临床实践提供更加可靠的指导和参考。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 =======================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中,将简要介绍膝内翻关节置换的背景和意义,引出本文的研究主题。
在文章结构部分,将说明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小节的内容安排。
在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包括膝内翻关节置换的背景、意义和现状三个小节。
在膝内翻关节置换的背景部分,将详细介绍膝内翻关节置换手术的相关背景信息,包括什么是膝内翻关节置换、其发展历程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在膝内翻关节置换的意义部分,将阐述为何需要进行该手术以及其在临床上的重要性。
在膝内翻关节置换的现状部分,将综述目前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情况,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进展。
膝内翻切骨术[适应症]膝内、外翻畸形严重,两下肢伸直,两膝相碰时,单侧外翻畸形者两踝间距在5cm以上,双侧畸形在10cm以上;或两踝相碰,单侧内翻畸形两膝间距>5cm;双侧畸形的>10cm以上,引起行走困难或膝关节疼痛者均应施行切骨矫形术。
[术前准备]1.判断畸形的主要部位术前需要判断膝内、外翻主要是胫骨还是股骨的畸形所引起。
如以股骨畸形为主,应行股骨切骨术;如以胫骨为主,则应行胫骨切骨术。
少数严重畸形者,股、胫骨均有明显畸形,则二者应先后施行切骨术,间隔8周左右。
简单有效的判断方法是在X线透视下观察整个下肢,以判断畸形的主要部位。
2.测切骨部位与切骨角度以骨畸形为主者摄一包括畸形骨及其上、下两个关节,以关节畸形为主者摄包括该关节及其上、下两骨的大部分的X线片,以决定切骨部位。
股骨下段畸形:先划一膝关节的平面线AB,在其中点作一垂直线CD(即正常力线),再作一股骨干的纵轴线EF,CD与EF线的夹角即为需要纠正的角度,也就是需要楔形切除骨质的顶角(或是直线形切骨矫形中施行楔形植骨的顶角)[图1]。
切骨平面A'B'(即AB的平行线)应选在CD线与EF线的交叉点最为理想。
愈近关节,矫正愈准确,但应与骨骺线有一定距离,并留出钢板固定的部位,以免伤及骨骺。
一般选在干骺端适当部位。
再作EF的垂线GH,与A'B'相交于股骨外侧皮质,两线夹角的楔形骨质即为需切除的骨质。
⑴楔形切骨的测定⑵楔形切骨矫正后,力线恢复正常⑶直线形切骨矫形后,楔形裂隙用植骨充填胫骨畸形:先作胫骨上、下骨骺的平面线AB、GH,在骨骺的中点作垂直于各骨骺平面线的垂线CD、EF,其交点即为切骨的平面,其夹角即为需要纠正的角度[图2]。
图2 右侧胫骨切骨术(角度与部位的测定)⑴测定切骨部位⑵楔形切骨矫形后,原力线EF恢复正常⑶直线形切骨矫形后,楔形裂隙用植骨充填3.楔形切骨或楔形植骨的选择楔形切骨,即按设计切除一块楔形的骨质,矫正畸形和恢复正常力线后两骨端可以密切对合;楔形植骨,即作直线形切骨,按设计矫正畸形后,骨断端间形成楔形缺损,另以骨块移植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