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裂伤临床路径(最全版)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5
头皮裂伤临床路径(2017年版)一、头皮裂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头皮裂伤(ICD-10: 999/S01.001)行头皮撕脱清创修复术(ICD-9-CM-3:86.5102H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由钝器打击头部造成的,此类损伤往往都有不规则伤口,且创缘都很薄,伴有挫伤。
伤口内多有毛发,泥沙等异物嵌入,容易引起感染。
严重时可有失血性休克。
2.辅助检查:做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和 CT扫描,以明确是否有颅脑损伤。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患者应尽早行清创缝合术,常规应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 TAT。
(四)标准住院日为 1-2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头皮裂伤(ICD-10: 999/S01.001)疾病编码。
2.患者应尽早行清创缝合术,伤后 24h内应常规应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 TAT。
无严重颅脑损伤,一般不需住院。
清创缝合术原则﹕将伤口内的异物全部清除,并将坏死的创缘切除,以确保伤口的愈合。
缝合时应将帽状腱膜同时缝合,以利止血。
局部头皮缺损直径﹤3~4cm的,可将帽状腱膜下层游离后缝合,或行“S”形、三叉形延长裂口,以利缝合。
头皮缺损过大的可行皮瓣转移或移植术修复。
由于头皮抗感染能力强,在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前提下,一期缝合时限可适当延长至伤后 48h甚至72h。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凝血功能;(2)头颅 CT检查,如怀疑多发伤行全身 CT检查。
头皮挫伤治疗临床路径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头皮挫伤治疗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头皮挫伤(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治疗指南。
1、受伤史、伤后意识。
2、各种辅助检查方法明确诊断:颅骨平片未见骨折;腰穿测压在正常范围、脑脊液没有红细胞;头颅CT检查平扫及增强扫描均为阴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治疗指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
2、药物治疗:补液及对症药物。
(四)、标准住院日为3-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头皮挫伤。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并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糖。
(3)头颅CT平扫。
(七)、出院标准。
1、头痛、头晕症状缓解或消失。
2、生命体征平稳。
头皮挫伤临床路径表单A(宜阳县医院2012版)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头皮挫伤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头皮挫伤治疗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头皮挫伤(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治疗指南。
1、受伤史、伤后意识。
2、各种辅助检查方法明确诊断:颅骨平片未见骨折;腰穿测压在正常范围、脑脊液没有红细胞;脑电图仅见低至高波幅快波;头颅CT 检查平扫及增强扫描均为阴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国内、外临床治疗指南。
角膜裂伤临床路径(县级医院最全版)一、角膜裂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角膜全层裂伤(ICD-10:H05.302)。
行角膜裂伤缝合术(ICD-9-CM-3:11.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1.眼部外伤史。
2.症状:眼部刺激症状。
3.体征:角膜全层裂伤伴前房形成不良。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年版)。
行角膜裂伤缝合术(ICD-9-CM-3:11.51)。
(四)标准住院日为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H05.302角膜全层裂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眼眶X片或CT;(2)必要时加查胸片、心电图;(3)必要时加查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七)手术日为入院第1天。
1.手术前准备:肌注破伤风抗毒素,清洁结膜囊。
2.行角膜裂伤缝合术。
(八)术后用药。
1.建议全身使用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可考虑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1)成人:0.5g-1g/次,一日2-3次;(2)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3)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4)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眼部局部使用药物:(1)抗菌药物眼药水: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眼药水;(2)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药水;(3)非甾体药物滴眼液:双氯芬酸钠眼药水;(4)1%阿托品眼膏。
头部浅表损伤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头部浅表损伤的患者。
一、头部浅表损伤中医临床路径标准诊疗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头部浅表损伤。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头部浅表损伤。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西医诊断标准:各种急性外伤等原因造成人体头部的皮肤软组织等组织(排除骨组、脑、眼睛等重要器官的损害)的病理损害。
1.有明显的外伤病史,病程在3天内。
2.头部疼痛、肿胀、伤处压痛明显可出现皮下青紫瘀瘢或皮下血肿。
3.CT检查无骨折、脑出血、眼球损伤等重要器官的损害。
3.证候诊断:证候诊断: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临床常见证候:气滞血瘀、淤血凝滞、气血亏虚(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头部浅表损伤。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头部浅表损伤的患者。
2.有明显的外伤病史,病程在3天内。
3.头部疼痛、肿胀、伤处压痛明显可出现皮下青紫瘀瘢或皮下血肿。
4. CT检查无骨折、脑出血、眼球损伤等重要器官的损害。
5.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苔、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液流变学、胸部X线片检查、c-反应蛋白、血培养、凝血功能+D-二聚体、心电图、颅脑CT、磁共振等。
(八)治疗方法(1)西医治疗:1.清创缝合术;2.破伤风治疗;3.依情给予静脉用药。
临床路径.皮科(12个)带状疱疹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带状疱疹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ICD-10:B02.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皮疹为单侧性。
2.沿周围神经分布而排列成带状、簇集成群的水疱。
3.可伴有神经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抗病毒剂。
2.止痛:药物治疗。
3.物理治疗。
4.神经营养药。
5.糖皮质激素。
6.免疫增强剂。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02.9带状疱疹(不伴有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免疫球蛋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X线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的项目:(1)肿瘤相关筛查:肿瘤抗原及标志物,选择行B超、CT、MRI检查,消化道钡餐或内窥镜检查;(2)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七)药物的选择与治疗时机。
1.抗病毒剂:阿昔洛韦等,用药时间为1周左右。
2.止痛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卡马西平、曲马多、加巴喷丁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3.神经营养药:甲钴铵、腺苷钴铵、维生素B1等,用药时间视病情定。
4.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为3-10天。
5.免疫调节剂:胸腺肽、丙种球蛋白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6.局部药物:炉甘石洗剂、抗病毒及抗菌制剂、外用止痛剂等,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新生儿脑损伤症临床路径(全)摘要本文档旨在介绍新生儿脑损伤症的临床路径,包括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详细介绍各个阶段的临床路径,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处理新生儿脑损伤症的病例。
引言新生儿脑损伤症是一种常见但又严重的疾病,可能导致婴儿的脑功能受损。
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对于患儿的康复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有效的临床路径对于提高新生儿脑损伤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诊断在对新生儿进行诊断时,医务人员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 婴儿的产前、产时、产后的病史记录;2. 婴儿的症状,如反应迟钝、抽搐等;3. 医学检查结果,如脑电图、头部CT等。
根据上述因素,医务人员可初步判断婴儿是否患有脑损伤症,并进一步深入诊断。
治疗新生儿脑损伤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包括保持婴儿的舒适,合理控制温度和湿度等;2. 应用药物治疗,如抗痉挛药物、抗惊厥药物等,以减轻症状和提高康复效果;3. 针对特定类型的脑损伤,如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颅内出血等,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降低颅内压、维持氧合状态等;4. 提供营养支持,确保婴儿获得充足的营养。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婴儿的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康复在婴儿的脑损伤症治疗过程中,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康复训练,可以帮助婴儿恢复脑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康复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包括:1. 早期康复评估,了解婴儿的康复需求,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2. 康复训练,包括各种物理疗法和功能训练,如理疗、运动疗法等;3. 家庭支持,提供家属教育和指导,使其能够更好地照顾患儿。
在康复过程中,应根据婴儿的病情和反应进行调整,并注重与医务人员的合作和沟通。
结论新生儿脑损伤症的临床路径涵盖了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遵循该路径,医务人员可以规范化、系统化地处理新生儿脑损伤症的病例,提高治疗效果和康复率。
然而,为了更好地应对不同患者的情况,临床路径应根据具体病例进行个性化调整。
头皮裂伤临床路径(2017 年县医院适用版)一、头皮裂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头皮裂伤(ICD-10: 999/S01.001)行头皮撕脱清创修复术(ICD-9-CM-3:86.5102H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由钝器打击头部造成的,此类损伤往往都有不规则伤口,且创缘都很薄,伴有挫伤。
伤口内多有毛发,泥沙等异物嵌入,容易引起感染。
严重时可有失血性休克。
2.辅助检查:做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和CT扫描,以明确是否有颅脑损伤。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患者应尽早行清创缝合术,常规应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TAT。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头皮裂伤(ICD-10: 999/S01.001)疾病编码。
2.患者应尽早行清创缝合术,伤后24h内应常规应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TAT。
无严重颅脑损伤,一般不需住院。
清创缝合术原则﹕将伤口内的异物全部清除,并将坏死的创缘切除,以确保伤口的愈合。
缝合时应将帽状腱膜同时缝合,以利止血。
局部头皮缺损直径﹤3~4cm的,可将帽状腱膜下层游离后缝合,或行“S”形、三叉形延长裂口,以利缝合。
头皮缺损过大的可行皮瓣转移或移植术修复。
由于头皮抗感染能力强,在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前提下,一期缝合时限可适当延长至伤后48h甚至72h。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凝血功能;(2)头颅CT检查,如怀疑多发伤行全身CT检查。
脑外伤
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O2
测BP、P、R、观察神志、瞳孔变化
建立静脉静脉通道,抽血
血压高者输脱水剂,降颅内压(20%甘露醇)
协助医生查体
有伤口者予无菌纱布覆盖,适当加压止血
生命体征平稳者休克者先抢救休克,心跳、呼吸骤停者按护送做相关检查平稳后再检查心肺复苏处理
检查过程中密切观察需插管者通知麻醉病情变化及时处理科并备好插管用物
查完回室后续测BP、P、
生命体征平稳者有伤口需急诊手术者做好术前准
协助医生清创备,意识障碍、烦躁者防坠床
一般处理(如应用TAT、护送到手术室、交接交
转归
回家留观入院
与病房护士
交接清楚。
脑挫裂伤临床途径(县级医院)一、脑挫裂伤外科治疗临床途径原则住院流程(一)合用对象。
第一诊疗为脑挫裂伤(ICD-10:S06.201)行颅内血肿去除、去骨瓣减压术(ICD-9-CM-3:01.3902)。
(二)诊疗根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病史:头部有加速性损伤或减速性损伤外伤史。
2.体格检查:根据脑内挫伤灶的部位和范畴可出现某些对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1)意识障碍(嗜睡,昏睡,昏迷,烦躁);(2)颅高压症状(头痛,恶心,呕吐,定向力障碍);(3)定位症状(挫伤灶位于脑功效区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单纯性失语,局灶性癫痫);(4)瞳孔变化(如对称性缩小,并有脑膜刺激征及发热常为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如瞳孔针尖样缩小,则可能合并有桥脑损伤,如单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射逐步消失,合并锥体束征,则提示中脑受压,可能并发颅内血肿或者严重脑水肿);(5)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双侧瞳孔缩小,发热等症状);(6)精神症状(额颞叶脑挫伤可有情绪不稳,烦躁,淡漠等症状)。
3 辅助检查:(1)颅骨 X 线平片:多数患者可发现颅骨骨折;(2)腰椎穿刺:脑脊液呈血性,颅压正常或轻度偏高;(3)头颅 CT:脑挫伤灶呈片状高密度或者高低混杂密度,重度挫伤可合并有脑水肿或脑肿胀,脑室构造等受压变形;(4)头颅 MRI:不作为首选检查,多用于不好确诊的小挫伤灶。
(三)治疗方案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手术指征:1.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已有一侧瞳孔散大的脑疝体现;2.C T 检查发现中线构造明显移位,脑室明显受压;3.在脱水等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者。
(四)原则住院日为≤28天。
头皮裂伤临床路径(最全版)
一、头皮裂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头皮裂伤(ICD-10: 999/S01.001)
行头皮撕脱清创修复术(ICD-9-CM-3:86.5102H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由钝器打击头部造成的,此类损伤往往都有不规则伤口,且创缘都很薄,伴有挫伤。
伤口内多有毛发,泥沙等异物嵌入,容易引起感染。
严重时可有失血性休克。
2.辅助检查:做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和CT扫描,以明确是否有颅脑损伤。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患者应尽早行清创缝合术,常规应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TAT。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头皮裂伤(ICD-10: 999/S01.001)疾病编码。
2.患者应尽早行清创缝合术,伤后24h内应常规应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TAT。
无严重颅脑损伤,一般不需住院。
清创缝合术原则﹕将伤口内的异物全部清除,并将坏死的创缘切除,以确保伤口的愈合。
缝合时应将帽状腱膜同时缝合,以利止血。
局部头皮缺损直径﹤3~4cm的,可将帽状腱膜下层游离后缝合,或行“S”形、三叉形延长裂口,以利缝合。
头皮缺损过大的可行皮瓣转移或移植术修复。
由于头皮抗感染能力强,在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前提下,一期缝合时限可适当延长至伤后48h甚至72h。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
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凝血功能;
(2)头颅CT检查,如怀疑多发伤行全身CT检查。
(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基本生命体征。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43号)选择用药。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30分钟。
(七)手术日为入院后即可行清创缝合术(手术编码为头皮撕脱清创修复术)。
1.麻醉方式:一般局部麻醉,不能配合或创口巨大如头皮撕脱伤的患者可全麻。
2.手术方式:清创缝合术。
3.手术内置物:缝线
4.术中用药:抗菌药物、止血剂、局麻药。
5.输血:视术中情况决定。
(八)术后住院恢复1-2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复查头颅CT。
2.术后常用药:抗菌药物,如有颅脑损伤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
(九)出院标准。
1.切口愈合良好:切口无感染,无皮下积液(或门诊可以处理的少量积液)。
2.无发热。
3.生命体征如常。
4.无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根据患者病情,安排相应的术前检查,可能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1)如伤口巨大、头皮撕脱伤,伴有多发伤,需多科会诊;如伴有失血性休克,按外科处理原则处理。
二、头皮裂伤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头皮裂伤(ICD-10: 999/S01.001)
行头皮撕脱清创修复术(ICD-9-CM-3:86.5102H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