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纺材名词解释全

纺材名词解释全

纺材名词解释全
纺材名词解释全

吸湿性: 通常把纤维材料从气态环境中吸着水分的能力称为吸湿性

缓弹性变形: 在外力作用下,随时间而逐步伸长或回复的变形,称为缓弹性变形.

初始模量: 是指纤维拉伸曲线的起始部分直线段的应力与应变的比值,在起始段的斜率。

屈服点:在纤维拉伸曲线上伸长变形突然变得较容易时的转折点。

应力松弛:纤维在拉伸变形恒定条件下,应力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的现象称为应力松弛。

蠕变: 纤维在一恒定拉伸外力作用下,变形随受力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的现象称为蠕变。

热定型: 热塑性材料,温度大于玻璃化温度,变形,保型冷却,变形稳定下来的工艺

纤维的比热: 单位质量的纤维,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纤维的比热。

介电现象: 是指绝缘体材料(也叫电介质)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内部分子形成电极化的现象。

介电损耗: 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引起发热的能量消耗,称为介电损耗。

静电现象: 是指不同纤维材料之间或纤维与其它材料之间由于接触和摩擦作用使纤维或其它材料上产生电荷积聚的现象。

玻璃化温度: 高聚物由玻璃态到高弹态的转变温度.(大分子链段”冻结”或”解冻”的温度).

纤维耐热性: 是指纤维经热作用后力学性能的保持性

纤维的热稳定性: 一般指纤维在热作用下的结构形态和组成的稳定性.

马克隆值: 棉纤维在规定仪器和条件的流量大小,用国际认可的马克隆刻度表示;它是棉纤维成熟度和细度的综合反映.

纱线的细度不匀: 是指纱线沿长度方向上的粗细不匀性.

捻回数: 加捻使纱线的两个截面产生相对回转,两截面的相对回转数称为捻回数。

捻度: 纱线单位长度内的捻回数称为捻度.

捻系数: 当纱线的密度δ视作相等时,捻系数与捻回角的正切值(tanβ)成正比,而与纱线粗细无关

捻向: 是指纱线加捻的方向.

捻回角: 加捻后表层纤维与纱条轴线的夹角,称为捻回角

捻缩: 因加捻引起纱线的收缩称为捻缩.

汉密尔顿指数: 是以计算纤维在纱截面中的分布矩为基础,求出两种纤维中一种的向外(内)转

移分布参数。

混纺纱: 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纤维纺制而成的.

针织物: 是由一组或多组纱线在针织机上按一定规律彼此相互串套成圈连接而成的织物。

机织物: 是由平行于织物布边或与布边呈一定角度排列的经纱和垂直于织物布边排列的纬纱,按规律交织而成的片状纱线集合体

织物的紧度: 是指纱线投影面积占织物面积的百分比,本质上是纱线的覆盖率或覆盖系数。

织物的密度: 是指织物单位体积的质量(g/cm3),是一般物质质量表达的基本指标。

织物结构相:以经纱屈曲波高和纬纱屈曲波高的比值h T / h W来描述经纬纱线在织物中的屈曲状

态,称为织物结构相。

撕裂,亦称撕破: 织物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受到集中负荷的作用,使局部损坏而断裂。织物边缘在一集中负荷作用下被撕开的现象称为撕裂,亦称撕破

疲劳: 织物(或纤维、纱线)在较小拉伸力作用下直至断裂,是“疲劳”现象。

缩水性: 织物在常温水中浸渍或洗涤干燥后,长度和宽度发生收缩的性质称为缩水性,简称“缩水”

吸湿微分热;材料在各种回潮率时吸着1克水放出的热量。

公定重量:纺织材料在拱顶回潮率时的重量也叫标准质量。

1、纤维的拉伸破坏机理

答:纤维开始受力时,其变形主要是纤维大分子链本身的拉伸,即键长、键角的变形。拉伸曲线接近直线,基本符合虎克定律。当外力进一步增加,无定型区中大分子链克服分子链间次价键力而进一步伸展和取向,这时一部分大分子链伸直,也有可能从不规则的结晶部分中抽拔出来。次价键的断裂使非结晶区中的大分子逐渐产生错位滑移,纤维变形比较显著,模量相应逐渐减小,纤维进入屈服区。当错位滑移的纤维大分子链基本伸直平行时,大分子间距就靠近,分子链间可能形成新的次价键。这时继续拉伸纤维,产生的变形主要又是分子链的键长、键角的改变和次价键的破坏,进入强化区,表现为纤维模量再次提高,直至达到纤维大分子主链和大多次价键的断裂,致使纤维解体。

纤维的拉伸破裂机理?

答:a非晶区的大分子链伸直。b各个结晶区逐步产生相对移动。c大分子或基原纤在晶区中被抽拔移动越来越

多;被拉断大分子增加。d大分子或基原纤较稳定的横向联系受到显著破坏,明显相互滑移,大批分子抽拔、

伸长、变形,迅速增大。e第一,大分子或基原纤沿纤维轴向伸直,并平行,结晶区逐步解散;第二,由于取

向度提高大分子间侧向结合力增大。f结晶区更加松散;g在整根纤维最薄弱的截止上断开

影响拉伸性质的因素

纤维的内部结构a.聚合度:提高聚合度是保证高强度的首要条件。b.纤维大分子的取向度:取向度增大,纤维断裂强度增加,断裂伸长率降低。c.结晶度:纤维的结晶度愈高,纤维的断裂强度、屈服应力和初始模量表现得较高。(2)试验条件的影响a.温度和相对湿度;b.试样长度:试样越长,弱环出现的概率越大,测得的断裂强度越低。c 试样根数:由束纤维试验所得的平均单纤维强力比单纤维试验时的平均强力为低d.拉伸速度:拉伸速度对纤维断裂强力与伸长率的影响较大e.拉伸试验机类型。

纤维拉伸后会产生哪几种不同特征的变形?

答:纤维在拉伸变形恒定条件下,应力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的现象称为应力松弛。纤维在一恒定拉伸外力作用下,变形随受力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的现象称为蠕变。几种形变:急弹性变形、缓弹性变形、塑性变形。

*试述长丝纱和短纤维纱的拉伸断裂机理。

答:纱线的断裂过程:由于加捻的作用,纱中纤维相互紧密抱合,纱线的断裂过程就是纱中纤维的断裂和相互滑移的过程。对于正常的环锭纺纱线来说,纱断裂时,纤维的断裂是主要的。关于纱中纤维断裂破坏的过程,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目前存在着绝然相反的两种不同观点。观点之一是:在细纱拉伸过程中伸长大的外层纤维先被拉断,然后逐渐向内层纤维断裂扩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纱线断裂时,中心即内层的纤维先断,然后纤维的断裂向外层扩展。2讨论吸、放湿滞后的因素并解释?

答:a能量获得概率的差异。水分子要脱离和蒸发必须获得能量,而这一能量的获得,取决于其他高速运动粒子的碰撞,存在一个发生概率,或取决于更高的温度,但放湿与吸湿的环境条件是一致的,因此存在明显的能量与概率差异。b水分子进出的差异。水分子进容易出困难进快速出慢速,进多通道处单方向,是明显的滞后。c纤维结构的差异。其主要体现在吸湿后纤维不可逆的膨胀与微结构的变化,这些都导致有更多的机制保留水分子。d水分子分布差异。浓度的分布不一致存在明显的进入与退出的差别。e热能作用的差别。

试述影响纤维的吸湿机制及理由

吸湿机理是指水分与纤维作用及其附着与脱离过程Peirce理论认为纤维的吸湿包括直接吸收水分和间接吸收水分.直接吸收水分是由纤维分子的亲水性基团直接吸着的水分子,它紧靠在纤维大分子上,使纤维大分子间的结合力变化,影响着纤维的物理性能,间接吸收水分则接续在已被吸着的水分子上,间接地靠在纤维大分子上,属液态水,也包括凝结与表面和空隙的水.间接吸收水分对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质也有影响,尤其对纤维形态有影响。

影响纤维吸湿的因素

答:1. 亲水基团的作用;纤维大分子中,亲水基团的多少和亲水性的强弱是影响其吸湿性的最本质因素。2. 纤维的结晶度;水分子只能进入纤维的无序排列区域,而无法进入纤维的结晶区。3. 纤维的比表面积和内部空隙;纤维的比表面积越大,表面能越高,表面吸附的水分子数则越多,纤维的吸湿性也越好。4. 纤维中的伴生物和杂质;纤维的各种伴生物和杂质对吸湿能力也有影响。5. 温湿度和气压;集中体现在纤维表面的凝水和纤维间的毛细吸水。6. 空气流速的影响;当纤维材料周围空气流速快时,有助于纤维表面吸附水分的蒸发,纤维的平衡回潮率会降低。

不同吸湿性的纤维吸湿后力学性质有何变化?

答:纤维吸湿后,其力学性质如强力、模量、伸长、弹性、刚度等随之变化。一般纤维随着回潮率的增大,其

强力模量、弹性和刚度下降,伸长增加。原因是大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分子易于构象变化和滑移。

吸湿对纺织工艺的影响

纺织工艺:湿度太大,纤维回潮率太大,不易开松,杂质不易除去,纤维容易互相扭结,使成纱外观疵点增加。

湿度太低,纤维回潮率太小,会产生静电现象。织造工艺:湿度太大,纱线回潮率太小,纱线较毛,影响顺利

通过棕眼和筘齿,使经纱断头增多,而且会造成经纱开口不清,形成跳花、跑纱、星形跳等疵点,并影响织纹

清晰度。所以织造车间的相对湿度一般控制较高。但太湿会使纱线容易伸长、弹性差。

纤维卷曲对加工和使用有何影响?

答:纤维卷曲将使纤维的横向占有空间变大,而增加纤维集合体的膨松性,使纤维纵向收缩具有潜在的弹性伸长,从而增加纤维集合体的纵向可变形性。在增加材料的膨松性与弹性的同时,又使纤维集合体的力学性能得到保持或损失较小。担对加工成形中纤维的滑移的控制变得不易和有跳跃。纤维卷曲甚至会使单纤维或纤维束的制样与测量变得困难,影响实际拉伸与卷曲的准确测量。

增加纤维或纤维集合体中的静止空气量的方法及依据。

答:控制纤维集合体密度,降低空气流动性;通过控制纤维层的体积质量密度,维持较多的静止空气;纤维细度越细,纤维制品中静止空气作用越强;纤维空腔量越大,静止空气越多。纤维受热时,力学状态发生变化或转变的基本机理试述纤维影响纤维摩擦系数的因素

答:1.纤维与纤维间的相对滑移速度的影响;2.表观接触面积的影响;3.正压力的影响;4.表面粗糙度的影响;5.表面硬度;6.纤维外观形态及表面附着物的影响;7.环境温湿度的影响.

消除纤维静电主要措施:

提高相对湿度;使用抗静电剂;采用不同纤维混纺;导电纤维的使用;加工机械接地或尖端放电。

纤维受热时,力学状态发生变化或转变的基本机理

答:纤维受热作用时,性状会发生变化,较低温度时纤维性状稳定强度较高,延伸度较小初始模量较大。温度逐渐升高时,强度下降,延伸性增大,模量降低。当温度不同时,其内部结构会出现力学三态及转变特征:(1) 玻璃态(2)玻璃化转变区(3)高弹态(4)粘弹转变区(5)粘流态。

纤维双折射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测量方法。

答:原因:当光沿着不同方向传播时,由于在该物质不同方向上的光密度不同,二使得光的传播产生差异。测量方法:分为间接(浸没法)和直接测量方法。

为何说羊毛的丝光是劣化处理?有否优化性质的丝光处理?

答:羊毛丝光的基本原理是将羊毛表面鳞片部分或全部腐蚀去掉,以达到丝光的效果。虽然这种处理使纤维力学性能摩擦性能和光泽上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在羊毛结构和力学性质上肯定是劣化过程。丝光法只有氯化剥蚀法和蛋白酶剥蚀法;故优化性质的丝光处理还有待研究。

1、试述再生纤维与天然纤维和与合成纤维的区别,其在结构和性能上有合同异?

答:天然纤维主要组成物质为纤维素、蛋白质、从纤维状结构的矿物岩石获得的纤维等;化学纤维:凡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聚物以及无机物为原料,经过人工加工制成的纤维状物体统称为化学纤维。合成纤维:以石油、煤、天燃气及一些农副产品为原料制成单体,经化学合成为高聚物,纺制的纤维。

2、天然纤维素纤维有哪些主要结构特征?

答:棉纤维的结构与特征;棉纤维和麻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其分子式为(C6H10O5),各层次结构:表皮层、初生层、次生层、中腔。羊毛纤维的基本组成是α氨基酸螺旋大分子,羊毛纤维是多细胞结构体,有两类细胞:鳞片细胞和皮质细胞。蚕丝是昆虫加工的纤维,无细胞结构。大分子也是α氨基酸结构,称丝朊或丝蛋白质。蚕丝由丝胶和丝素构成,丝胶包覆于丝素之外,丝素则是蚕丝纤维的主体。

3、试述棉、苎麻、绵羊毛、家蚕丝、粘胶纤维、涤纶纤维的纵横向形态特征。

答:棉:天然转曲;腰圆形、有中腔。苎麻:横节竖纹;腰圆形,有中腔,胞壁有裂纹。绵羊毛:鳞片大多呈,环状或瓦状;近似圆或椭圆形,有的有毛髓。桑蚕丝:平滑;不规则三角形。粘胶:多根沟槽;锯齿形、有皮芯结构。涤纶:平滑;圆形。

棉纤维的生长分为三个时期:1生长期:主要长长度2、加厚期:细胞壁加厚3、转曲期:当棉铃裂开吐出絮,

棉纤维与空气接触,纤维内水分蒸发,胞壁发生扭转,形成不规则的螺旋型态,称为天然转曲。

棉纤维的截面结构:初生层:很薄,外有棉蜡和果胶,棉蜡对棉纤维有保护作用。次生层:由纤维素组成。它

的发育加厚情况决定了棉纤维的主要物理性质。中腔:棉纤维停止生长后,胞壁内遗留下来的最内层的空隙称

为空腔。它对棉纤维的颜色有

二、羊毛纤维分截面形态结构和纵向形态:1 纵向形态:呈鳞片覆盖的圆柱体 2、截面形态:近似圆形 3 截

面结构:表皮层:皮质层:髓质层:

三、蚕丝的截面形态是椭圆形,单根丝素的截面为角圆的三角形。蚕丝的纵向较平直光滑。

四、化纤制造包括四个步骤:1高聚物的提纯或聚合2纺丝流体的制备:熔融法和溶液法3、纺丝4、后加工的

目的:通过后加工改善纤维的物理性能,适当降低伸长,提高强度。

1、简述短纤维纱和化纤长丝纱加工的基本原理

答:短纤纱的加工过程为:纤维开松(除杂和混合)→梳理成网→成条→并条混合→牵伸加捻→成纱→卷装成形。化纤长丝纱的加工基本流程:熔融、干法、湿法——初生丝——牵伸、热定形——成长丝纱。区别:短纤主要是除杂、加捻,拉长成纱;化纤长纱主要是变形、混合成纱。

2、影响纱线结构特征参数的主要因素?

答:1、反映纤维堆砌特征的纱线的体积密度;2、表达因加捻纤维排列方向的捻回角,或因变形纤维的空间构象及卷曲、膨松、弹性伸长参数;3、反映多股加捻和多重复捻纱线的根数、加捻方向等参数,或因张力及超喂,或编织引起的纱线形态特征变化频率及超喂指标;4、反映纱线外观粗细及变化的直径及直径变异系数,或纱线质量及其均匀性的线密度及线密度不匀(条干不匀);5、表达纱线结构稳定性的纤维间的摩擦系数、缠结点或接触点数、作用片段或滑移长度等。6、另外,短纤纱还必须考虑纱体表面的毛羽特征,包括量、长短、方向等指标。

3、试述纱条条干不匀表达和测试方法,并给出各自的特点及其选择依据

答:细度不匀率指标:平均差系数U,指各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值对数据平均值的百分比;变异系数CV,又称离散系数,指均方差对平均值的百分比;极差系数p ,指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极差R)对平均值的百分比。细度不匀率的测试方法:⑴目测检验法又称黑板条干检验法。⑵测长称重法又称切断称重法。⑶电子条干均匀度测试法。⑷光电子条干均匀度测量法

4、试述纱条细度不匀引起的现象与后果?

答:纱线的细度不匀、结构不匀、混合不匀是影响成纱质量基本原因,而细度不匀取决于结构不匀和混合不匀。细度不匀会影响纱线的强力及强力不匀、捻度不匀、色差、密度不匀,以及粗细节等不匀性纱疵。因此,纱线的细度不匀更能反映纱线的实际内在质量,体现其可织造性。

5、纱线可加工性及主要评价内容为何?

答:纱线的可加工性的主要评价内容,可归纳为以下4点:1、不损伤纤维2、减少纤维条的不匀;3、减少纱线的疵点;4、有效合理地应用纤维。

6、影响长丝纱可变形性的因素?

答:1. 长丝的性状:长丝本身的力学性质、聚集态结构和外观形态及其均匀性对长丝可变形性具有重要的影响。2. 工艺要求。3. 提高变形效率的方法。

7、表征纱线加捻特征指标有那些?讨论其物理意义及相互关系。

答:纱线加捻的特征指标:捻度,加捻使纱线的两个截面产生相对回转,两截面的相对回转数称为捻回数;捻系数;捻回角,加捻后表层纤维与纱条轴线的夹角,称为捻回角;捻向,纱线加捻的方向;捻幅:位长度纱线加捻时,纱线截面上任意一点在该截面上相对转动的弧长,称为捻幅P。

8、讨论加捻对纱线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答:加捻对纱线强度的影响,有利于弱节消除;加捻对纱线断裂伸长的影响,纱线伸长增加;加捻对纱线体积质量和直径的影响,纱线直径有所增加。

0、非织造布的定义是什么?如何分类?

答:非织造布是指由纤维、纱线或长丝,用机械、化学或物理的方法使之粘结或结合而成的薄片状或毡状的结构物,但不包含机织、针织、簇绒和传统的毡制、纸制产品。非织造布的主特征是直接的纤维成网、固着成形的片状材料。非织造布分类:1. 按纤网的形成方法分(1)干法成网非织造布 a. 机械成网非织造布 b. 气流成网非织造布(2) 聚合物挤出成网法非织造布 a. 纺丝成网法非织造布b. 熔喷法非织造布c. 膜裂法非织造布(3) 湿法非织造布2. 按纤网加固方法分(1)机械加固法a. 针刺法非织造布b. 缝编法非织造布c. 射流喷网法非织造布(2) 化学粘合法a. 浸渍法非织造布b. 喷洒法非织造布c. 泡沫法非织造布d. 印花粘合法非织造布(3)热粘合法a. 热风(烘)粘合法非织造布

b. 热轧法非织造布。

1、试述机织物和针织物的结构和性能差异。

答:机织物是由平行于织物布边或与布边呈一定角度排列的经纱和垂直于织物布边排列的纬纱,按规律交织而成的片状纱线集合体。并由这种交叉排列和屈曲起伏的挤压接触形成稳定的交织结构。其中经、纬纱的起伏规律称为“织物组织”。针织物结构的内涵是线圈,线圈的串套方式统称线圈结构。机织物平整挺括,织物断裂强度大、耐磨性较好;针织物之地柔软、弹性好、易于变形。

2、试分析影响织物拉伸强度的诸因素。

答:1. 机织物:(1) 纤维性质,当纤维品种不同时。纤维拉伸性能也不相同。(2)纱线的线密度和结构,线密度大的纱线,断裂强度较大,同时有较粗纱线织成相同密度的织物时,织物紧度较大,经纬纱间接触面积增加,使纱线华东阻力增大,从而提高纱线断裂强度。(3)经纬密度和织物结构对织物强度有明显影响。(4)上机张力大,也就是纱线负荷较大,在负荷打的情况下进行多次开口,经纱强度受到的损失就大,因而织物强度降低。(5)测试条件的国家标准对强度也存在一定影响。2、针织物与机织物基本相同,但是还有线圈及圈套结构的因素;尤其是纤维表面摩擦性能和卷曲特性,将直接影响纤维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织物的拉伸性能。

3、影响织物撕裂强力的因素?

答:1. 影响织物撕裂强力的内在因素(1) 纱线性质,撕裂强力与受力三角区的大小;(2) 织物组织,交织点数的不同;

(3)织物织缩(4)织物的经纬(5) 织物的后整理2. 试验条件对织物撕裂强力的影响(1)试样尺寸的影响(2)撕裂速度的影响(3)温湿度条件影响。

4、织物撕裂强力有哪几种测试方法?拉伸断裂强力高的织物是否其撕裂强力一定也高?为什么?

答:几种测试方法:1. 舌形法2. 梯形法3. 落锤法4. 翼形法.

5、织物的磨损机理为何?

答:(1)摩擦中纤维的断裂(2)纤维从织物中抽出(3)纤维被切割断裂(4)纤维表面磨损(5)摩擦生热作用。6、织物起毛起球的过程及机理为何?

答:1.织物起毛起球的过程:毛羽——起毛——纠缠——成团——收紧成球——脱落。2、机理:起毛起球从上述形成过程可知,起球的前提是织物表面的毛羽,即“起毛”。起毛来源与各种摩擦与钩挂,如织物与织物间,织物与其他物质之间,使纤维发生抽拔、位移、断裂而产生毛茸。这些毛茸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弯曲或相互缠绕,更有利于握持、拔出、加速毛羽的伸出,形成毛茸快速“生长”和密集。

《材料科学基础》名词解释

第二章固体结构 1、晶体:原子按一定方式在三维空间内周期性地规则重复排列,有固定熔点、各向异性。 2、中间相:两组元A 和B 组成合金时,除了形成以A 为基或以B 为基的固溶体外,还可能形成晶体结构与A,B 两组元均不相同的新相。由于它们在二元相图上的位置总是位于中间,故通常把这些相称为中间相。 4、配位数:晶体结构中任一原子周围最近邻且等距离的原子数。 28、有序固溶体:当一种组元溶解在另一组元中时,各组元原子分别占据各自的布拉维点阵的一种固溶体,形成一种各组元原子有序排列的固溶体,溶质在晶格完全有序排列。 36、非晶体:原子没有长程的周期排列,无固定的熔点,各向同性等。 37、致密度:晶体结构中原子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数。 40、间隙相:当非金属(X)和金属(M)原子半径的比值rX/rM<0.59 时,形成的具有简单晶体结构的相,称为间隙相。 53、点阵畸变:在局部范围内,原子偏离其正常的点阵平衡位置,造成点阵畸变。 57、置换固溶体: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中形成固溶体时,溶质原子占据溶剂点阵的阵点,或者说溶质原子置换了溶剂点阵的部分溶剂原子,这种固溶体就称为置换固溶体。 58、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分布于溶剂晶格间隙而形成的固溶体称为间隙固溶体。 72、晶胞:在点阵中取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基本单元(最小平行六面体)作为点阵的组成单元,称为晶胞。 75、金属键:自由电子与原子核之间静电作用产生的键合力。 76、固溶体:是以某一组元为溶剂,在其晶体点阵中溶入其他组元原子(溶剂原子)所形成的均匀混合的固态溶体,它保持溶剂的晶体结构类型。 89、空间点阵:指几何点在三维空间作周期性的规则排列所形成的三维阵列,是人为的对晶体结构的抽象。 90、范德华键:由瞬间偶极矩和诱导偶极矩产生的分子间引力所构成的物理键。 99、同质异构体:化学组成相同由于热力学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晶体结构。 101、布拉菲点阵:除考虑晶胞外形外,还考虑阵点位置所构成的点阵。 102、配位多面体:原子或离子周围与它直接相邻结合的原子或离子的中心连线所构成的多面体,称为原子或离子的配位多面体。 104、拓扑密堆相:由两种大小不同的金属原子所构成的一类中间相,其中大小原子通过适当的配合构成空间利用率和配位数都很高的复杂结构。由于这类结构具有拓扑特征,故称这些相为拓扑密堆相。 105、间隙化合物:当非金属(X)和金属(M)原子半径的比值rX/rM>0.59 时,形成具有复杂晶体结构的相, 106、大角度晶界:多晶材料中各晶粒之间的晶界称为大角度晶界,即相邻晶粒的位相差大于10o的晶界。 10、固溶强化:由于合金元素(杂质)的加入,导致的以金属为基体的合金的强度得到加强的现象。 98、电子化合物:电子化合物是指由主要电子浓度决定其晶体结构的一类化合物,又称休姆-罗塞里相。凡具有相同的电子浓度,则相的晶体结构类型相同。 第三章晶体缺陷 7、交滑移:当某一螺型位错在原滑移面上运动受阻时,有可能从原滑移面转移到与之相交的另一滑移面上去继续滑移,这一过程称为交滑移。 11、弥散强化:许多材料由两相或多相构成,如果其中一相为细小的颗粒并弥散分布在材料内,则这种材料的强度往往会增加,称为弥散强化。 12、不全位错:柏氏矢量不等于点阵矢量整数倍的位错称为不全位错。 13、扩展位错:通常指一个全位错分解为两个不全位错,中间夹着一个堆垛层错的整个位错形态。 14、螺型位错:位错线附近的原子按螺旋形排列的位错称为螺型位错。 38、多滑移:当外力在几个滑移系上的分切应力相等并同时达到了临界分切应力时,产生同时滑移的现象。 41、全位错:把柏氏矢量等于点阵矢量或其整数倍的位错称为全位错。 42、滑移系:晶体中一个滑移面及该面上一个滑移方向的组合称一个滑移系。 45、刃型位错:晶体中的某一晶面,在其上半部有多余的半排原子面,好像一把刀刃插入晶体中,使这一晶面上下两部分晶体之间产生了原子错排,称为刃型位错。 46、细晶强化:晶粒愈细小,晶界总长度愈长,对位错滑移的阻碍愈大,材料的屈服强度愈高。晶粒细化导致晶界的增加,位错的滑移受阻,因此提高了材料的强度。 47、双交滑移:如果交滑移后的位错再转回和原滑移面平行的滑移面上继续运动,则称为双交滑移。 48、单位位错:把柏氏矢量等于单位点阵矢量的位错称为单位位错。

汉语言文字学基础2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

汉语言文字学基础2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 省形:指汉字形声字的形符在形体结构上笔画有所省略。如乔字“从夭从高省”。 省声:指汉字形声字的声符为某字的省略如:炊,从火,吹省声。 异文: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而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都称异文。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作者东汉许慎。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该书首创部首法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 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金坛人《说文解字注》 朱俊声吴县人《说文通训定声》 桂馥曲埠人《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安丘人《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义相受,考老是也。由于许慎定义模糊,对专注的理解分歧很大。南唐徐锴、清代江声等人主以同部为转注,戴震、段玉裁等人主以互训为转注,朱俊声主以引申为转注。 四体二用: 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能创造新字。转注和假借是对已有汉字的运用,是用字之法。 古今字: 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称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称为“今字”。 异体字: 指在任何情况下,只是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词义不发生歧义。 通假字: 就是古代文献中本有其字不用,而用与之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字代替其意义。 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现意,上下是也。

基护名词解释

基护名词解释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基护名词解释 1.护理学:是一门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研 究有关预防保健与疾病防治过程中的护理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2反思学习法:是指护生在完成某个基础护理技能操作之后需要进行的反思过程。 3.患者入院护理:指患者经门诊或急诊诊查后,因病情需要住院做进一步的观 察、检查和治疗时经检查医生建议并签发住院证后,由护士为患 者提供的一系列护理工作。 4.分级护理:是指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自理能力的评估结果给 予不同级别的护理。 5.人体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维持和掌握身体平衡,以及人体由一种姿势 转换为另一种姿势是身体如何有效协调的一门学科。 6.医院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 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 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7.清洁:是指通过除去尘埃和一切污垢以去除和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 8.消毒:是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环境中和媒介物上除芽胞以 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9.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 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真菌孢子。 10.无菌技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 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11.无菌区:指经灭菌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 12.非无菌区:指未经灭菌处理,或虽经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13.无菌物品:指通过灭菌处理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 14.隔离:是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 施。 15.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体温过高:指 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16.体温过高:指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17.体温过低:指体温低于正常范围。体温低于35℃称为体温不升 18.热型:各种体温曲线的形态 18.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 1℃。常见于伤寒、肺炎球菌肺炎。 19.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 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病、风湿热、化脓性疾病。 20.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正常或 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 热期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等。 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 21.治疗饮食:是指在基本饮食的基础上,适当调节热能和营养素,以达到治疗 或辅助治疗的目的,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22.试验饮食: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对饮食内容的调整来协助诊断疾病和 确保实验室检查结果正确性的一种饮食。

材料科学基础名词解释

第二章 1.定性描述晶体结构的参量有哪些?定量描述晶体结构的参量又有哪些? 定性:对称轴、对称中心、晶系、点阵、晶胞定量:晶胞参数,晶向指数 1.依据结合力的本质不同,晶体的键合作用分为哪几类?其特点是什么? 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范德华键、氢键。 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结合力很大。 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结合力也很大,一般大于离子键。 金属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的共价键,结合力是原子实和电子云之间的库仑力。 范德华键:是通过分子力而产生的键合,结合力很弱 氢键:是指氢原子与半径较小,电负性很大的原子相结合所形成的键。 2.等径球最紧密堆积的空隙有哪两种?一个球的周围有多少个四面体空隙、多少个八面体空隙? 六方最密堆积、面心立方紧密堆积,8个四面体空隙,6个八面体空隙 3.n个等径球作最紧密堆积时可形成多少个四面体空隙、多少个八面体空隙?不等径球是如何进行堆积的?2n个四面体空隙,n个八面体空隙。 不等径球堆积时,较大球体作等径球的紧密堆积,较小的球填充在大球紧密堆积形成的空隙中。其中稍小的球体填充在四面体空隙,稍大的则填充在八面体空隙,如果更大,则会使堆积方式稍加改变,以产生较大的空隙满足填充的要求。 4.解释下列概念 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有周期性和对称性排列的固体。 晶系:晶体根据其在晶体理想外形或综合宏观物理性质中呈现的特征对称元素可划分为立方、六方、三方、四方、正交、单斜、三斜等7类,是为7个晶系。(六三四立方,单三斜正交) 晶包:是从晶体取出反映其周期性和对称性的结构的最小重复单元。 晶胞参数:晶胞的形状和大小可以用6个参数来表示,此即晶胞参数,它们是三条棱边的长度a,b,c和三条棱边的夹角a,B,r. 空间点阵:空间点阵是一种表示晶体内部质点排列规律的几何图形。 米勒指数:是晶体的常数之一,是晶面在3个结晶轴上的截距系数的倒数比,当化为最简单的整数比后,所得出的3个整数称为该晶面的米勒指数。 离子晶体的晶格能:晶格能又叫点阵能。它是在OK时1mol离子化合物中的正、负离子从相互分离的气态结合成离子晶体时所放出的能量。 配位数:配位数是中心离子的重要特征。直接同中心离子(或原子)配位的原子数目叫中心离子(或原子)的配位数。 离子极化:离子极化指的是在离子化合物中,正、负离子的电子云分布在对方离子的电场作用下,发生变形的现象。离子极化能对金属化合物性质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离子间距离缩短,离子配位数降低,同时变形电子云相互重合,使键性由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最终使晶体结构类型发生变化。 同质多晶和类质同晶:同质多晶是一种物质在不同热力学条件下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结构的现象,由此所产生的每一种化学组成相同但结构不同的晶体,称为变体。类质同晶:化学组成相似的物质,在相同的热力学条件下,形成的晶体具有相同的结构,这种结构称为类质同晶现象。 正尖晶石与反正尖晶石:在尖晶石结构中,如果A离子占据四面体空隙,B离子占据八面体空隙,则称为正尖晶石。反之,如果半数的B离子占据四面体空隙,A离子和另外半数的B离子占据八面体空隙,则称为反尖晶石。 铁电效应:有自发极化且在外电场作用下具有电滞回线的晶体。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绪论 1、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2、现代汉语:广义的包括各种方言,狭义的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标 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3、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 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4、方言:是语言内部的地方变体。 5、共同语:人类社会统一体所通用的语言。 6、能记:是能为人们以某种方式(如视觉、听觉)感知得到的外在形式; 7、所记:是符号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或内容; 8、语系:依据共同历史来源划分出来的类别,同一语系的语言还可以依据亲疏关系划分出若干语族和语支; 语音 1、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就是语音。 2、音高: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颤动次数的多少。 3、音强:声音的强弱,也叫音势或音量,决定于一定时间内音波振动幅度的大小。 4、音长: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音波持续时间的长短。 5、音色: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个性、特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黄本) 6、音节: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 7、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断,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的。 8、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 9、塞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完全闭合,从肺部出来的气流积聚在受阻碍部分,阻塞部分突然打开,气流迸裂而出,造成爆发色彩的音。 10、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靠近,形成缝隙,气流从缝隙挤出,造成摩擦音。 11、塞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完全闭合,阻住气流,然后逐步放开,形成一条窄缝,让气流从窄缝挤出,造成塞擦音。 12、鼻音:发音时软腭下垂,鼻腔通路打开,口腔里形成阻碍的两部分完全闭合,气流不能从口腔通过,转道鼻腔流出,发出鼻音。 13、边音:发音时舌尖和上腭的某一点接触,形成阻碍,舌的两边松弛、自然,气流沿舌的两边(或一边)流出,造成边音。

基护重点知识总结

第八章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一、名词解释题 1、医院内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病人、探视者和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受到感染,可在医院内发病或离院不久即发病的。 2、清洁:指清除物体上一切污秽,如尘埃、油脂、血迹等。 3、消毒:清除和杀灭物体上除细菌芽胞外的各种病源微生物。 4、热力消毒灭菌法:利用热力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变性,细胞膜发生改变,酶失去活性,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5、压力蒸汽灭菌法: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灭菌法,利用高压下的高温饱和蒸气杀灭所以微生物及其芽胞,灭菌效果可靠。 6、光照消毒法:主要利用紫外线、臭氧机高能射线,使菌体蛋白质发生光解、变性,菌体内的核算、酶遭到破坏而致微生物死亡。 7、化学消毒灭菌法:本法是利用化学药物渗透到菌体内,使其蛋白质能股变性,酶失去活力,引起微生物代谢障碍,或破坏细胞膜的结构,改变其通透性,是细胞破裂、溶解,从而达到消毒、灭菌。 8、浸泡法:将物品浸没入消毒溶液中,在标准的浓度与时间内达到消毒灭菌作用。 9、喷雾法:用喷雾器均匀喷洒消毒剂,使消毒剂呈微粒气雾弥散在空间,在标准的浓度内达到消毒的作用。 10、擦拭法:用消毒剂擦拭物品表面,如桌、椅、地面、墙壁等,在标准的浓度内达到消毒作用。 11、熏蒸法:将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是消毒剂呈气体,在标榜的浓度与时间内达到消毒灭菌作用。 12、无菌物品或无菌区域:指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物品或区域。 1、交叉感染:指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直接感染,或通过水、空气、医疗器械等的间接感染。 2、自身感染:指寄居在病人体内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在病人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引起的感染。 3、灭菌:清除或杀灭物体上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的过程。 4、微波消毒灭菌法:微波是一种频率高、波长短的超高频电磁波。在电磁波的高频交流电场中,物品中的极性分子发生高速运动并引起互相摩擦,是温度迅速升高,而达到消毒灭菌的作用。常用于食品及餐具的处理、医疗药品及耐热非金属材料器械的消毒灭菌。 5、潜热:是指当1g100℃的水蒸气变成1g100℃的水时,释放出2255J的热能。 6、电离辐射灭菌法:应用核素60Co发射的丙种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阴极射线)穿透物品,杀死其中微生物的灭菌法。 7、生物净化法:采用生物洁净技术,通过三级空气过滤器,除掉空气中~5um的尘埃,选用合理的气流方式,达到空气洁净的目的。 8、灭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防止物价物品或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9、隔离:是将传染源传播者(传染病人和带菌者)和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和特殊环境中,暂时避免和周围人接触,对前者采取传染源隔离,防止传染病病原体向外传播,对后者采取保护性隔离,保护高度易感人群免受感染。 10、终末消毒处理:是对转科、出院或死亡病人及其所住病室、用物和医疗器械的消毒。 第九章病人的清洁护理

建筑材料名词解释2

水泥的体积安定性:是指水泥的水化在凝结硬化过程中,体积变化的均匀性。砂的颗粒级配:是指粒径大小不同的砂相互搭配的情况。混凝土的碳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渗透到混凝土内,与混凝土中氢氧化钙起反应后生成碳酸和水,使混凝土碱度降低的过程。 淬火:将钢材加热至基本组织改变温度以上保温,使基本组织转变成奥氏体,然后投入水或矿物油中急冷,使晶粒细化,碳的固溶量增加,机械强度提高,硬脆性增加,这种处理方法叫淬火。 陈伏:为消除过火石灰的危害,石灰膏应在储灰坑中存放两周以上的过程,即为陈伏。 弹性摸量:受力后材料的应力与材料应变的比值。 骨料的饱和面干状态:当骨料颗粒表面干燥,而颗粒内部的孔隙含水饱和时的状态。 砂率:混凝土中砂的用量占砂、石总用量的百分数,表示砂与石子二者的组合关系。 徐变:混凝土在持续荷载作用下,随时间增长的变形。木材平衡含水率:木材的含水率与周围空气的湿度达到平衡时的含水率,称为木材的平衡含水率。 骨料的坚固性:坚固性反应骨料在气候、外力或其他物理因素作用下抵抗破碎的能力,通常用硫酸盐侵泡法来检验颗粒抵抗膨胀应力的能力。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易性也 称工作性,是指混凝土拌和 物是否易于施工操作和获 得均匀 回火:将比较硬脆、存在内 应力的钢材,加热至基本组 织改变温度以下150~160℃, 保温后按一定制度冷却至 室温的热处理方法称为回 火。 石油沥青的大气稳定性:是 指石油沥青在热、阳光、水 和空气的长期作用下,保持 其原有性能的能力。 石油沥青的温度敏感性:是 指石油沥青的粘性和塑性 随温度升降而变化的程度 软化系数:材料的软化系数 为材料在侵水饱和状态下 的抗压强与材料在干燥状 态下的抗压强之比。 比强度:材料的强度值与体 积密度之比。 最大粒径:粗骨料公称粒级 的上限为该粒级的最大粒 径。 烧结砖的抗风化性能:指烧 结普通砖在长期受到风雨 冻融等作用下,抵抗破能力。 硅酸盐水泥:凡由硅酸盐水 泥熟料、0%~5%的石灰石或 粒化高炉矿渣、适量石膏磨 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 称为硅酸盐水泥 砂浆的稠度:新拌砂浆的流 动性也称稠度,是指新拌砂 浆在自重或外力作用下产 生流动的性质。 热塑性塑料:这种塑料加热 时软化甚至融化,冷却后硬 化,而不起化学变化,不论 加热和冷却重复多少次,均 能保持此性质,这类塑性称 为热塑性塑料。 空隙率:散粒材料在自然堆 积状态下,其中的空隙体积 与散粒材料在自然堆积状 态下的体积之比的白分率。 混凝土的化学收缩:混凝土 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 物的体积小于水化前反应 物的体积,致使混凝土产生 收缩,这种收缩称为化学收 缩。 失效处理:将经过冷加工的 钢材于常温存放15~20d; 或加热到100~200℃并保 持2h左右,这个过程称时 效处理,前者称为自然时效, 后者称为人工时效。 密度: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 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砖的石灰爆裂:砖胚中夹杂 有石灰块,砖吸水水后,由 于石灰熟化、膨胀而产生爆 裂现象。 普通硅酸盐水泥:凡由硅酸 盐水泥熟料、6%~15%混合材 料、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 硬性胶凝材料,称为普通硅 酸盐水泥。 冷加工强化处理:将钢材于 常温下进行冷拉、冷拔或冷 扎,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从 而调整其性能的方法称冷 加工强化处理。 水泥硬化:具有可塑性的水 泥浆体随着时间的增长,强 度逐渐提高,直至形成坚硬 的水泥石的过程,称为水泥 的硬化。 非活性混合材料:常温下不 能与氢氧化钙和水发生水 化反应或反应甚微,也不能 产生凝结硬化的混合材料 称为非活性混合材料。

陆佩文材料科学基础名词解释-课后

第二章晶体结构 2.1名词解释 晶体由原子(或离子分子等)在空间作周期性排列所构成的固态物质 晶胞是能够反应晶体结构特征的最小单位, 晶体可看成晶胞的无间隙堆垛而成。晶体结构中的平行六面体单位 点阵(空间点阵) 一系列在三维空间按周期性排列的几何点. 对称:物体相同部分作有规律的重复。 对称型:晶体结构中所有点对称要素(对称面、对称中心、对称轴和旋转反伸轴)的集合,又叫点群. 空间群:是指一个晶体结构中所有对称要素的集合 布拉菲格子把基元以相同的方式放置在每个格点上,就得到实际的晶体结构。基元只有一个原子的晶格称为布拉菲格子。 范德华健分子间由于色散、诱导、取向作用而产生的吸引力的总和 配位数:晶体结构中任一原子周围最近邻且等距离的原子数. 2.2试从晶体结构的周期性论述晶体点阵结构不可能有5次和大于6次的旋转对称? 2.3金属Ni具有立方最紧密堆积的结构试问: I一个晶胞中有几个Ni原子? II 若已知Ni原子的半径为0.125nm,其晶胞边长为多少? 2.4金属铝属立方晶系,其边长为0.405nm,假定其质量密度为2.7g/m3试确定其晶胞的布拉维格子类型 2.5某晶体具有四方结构,其晶胞参数为a=b,c=a/2,若一晶面在x y z轴上的截距分别为2a 3b 6c,试着给出该晶面的密勒指数。 2.6试着画出立方晶体结构中的下列晶面(001)(110)(111)并分别标出下列

晶向[210] [111] [101]. 2.14氯化铯(CsCl)晶体属于简立方结构,假设Cs+和Cl-沿立方对角线接触,且Cs+的半径为0.170nm Cl-的半径为0.181nm,试计算氯化铯晶体结构中离子的堆积密度,并结合紧密堆积结构的堆积密度对其堆积特点进行讨论。 2.15氧化锂(Li2O)的晶体结构可看成由O2-按照面心立方密堆,Li+占据其四面体空隙中,若Li+半径为0.074nm,O2-半径为0.140nm试计算I Li2O的晶胞常数 II O2-密堆积所形成的空隙能容纳阳正离子的最大半径是多少。 2.16 MgO具有NaCl型晶体结构,试画出MgO在(111)(110)和(100)晶面上离子的排列图案,写出其离子面密度和晶面间距的表达式。 第三章熔体玻璃体 3.1熔体高温下熔融形成的液态固体 玻璃体高温熔体快冷时,由于冷却速度快,粘度增大太快,质点没来得及做有规则排列就已经固化,形成玻璃体 网络形成体:正离子是网络形成离子,单键强度大于335 kJ/mol,能单独形成玻璃的氧化物。 网络改变体:正离子是网络变性离子,单键强度小于250KJ/mol,不能单独形成玻璃,但能改变玻璃网络结构和性质的氧化物。 网络中间体 网络改变体向玻璃中加入某种氧化物使得玻璃的结构改变,性质改变,这种氧化物称为“网调整氧化物” 桥氧:与两个网络形成离子相连的氧称为桥氧,

(完整word版)《文字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0209)《文字学》复习思考题 一、分析汉字的结构。 1.人 2.女 3.首 4.目 5.自 6.马 7.牛 8.木 9.水10.泉11.舟12.日13.月14.弓15.斤16.衣17.眉18.电19.一20.二21.三22.亦23.上24.下25.寸26.刃27.本28.末29.朱30.取 31.各32.出33.即34.既35.戒36.析37.伐38.及39.光40.宗41.男42.从43.步44.武 45.北46.友47.比48.歪49.棋50.逆51.唯52.政53.在54.江55.河56.院57.打58.训 59.购60.问61.闷62.徒63.郎64.围65.胡 二、用楷书转写古文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三、名词解释。 1.汉字 2.文字 3.文字学 4.异体字 5.古文字 6.今文字 7.现代汉字 8.象形字 9.会意字 10.通假字 11.六国文字 12.形声字 13.大徐本 14.小徐本 15.六书说 16.三书说 17.指事字 18.合体字 19.独体字 20.繁简字 四、简答。 1.简论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2.简述汉字形体发展的规律性。 3.简述有关汉字的起源的传说。 4.简述从时间角度的古文字分类。 5.举例说明假借的类型。 6.简述甲骨文的特点。 7.简述西周金文的特点。 8.简述六国古文在形体上的特点。

基护名词解释

1.分级护理:是指根据对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自理能力的评估结果,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 2.被迫卧位:即患者意识清晰,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由于疾病的影响或治疗的需要,被迫采取的卧位。 3.医院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医院内感染,任何人在医院活动期间由于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均称为医院感染 4.标准预防:是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5.交叉感染:又称外源性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6.无菌技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7.卫生手消毒:是指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8.隔离:是指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9.护理职业暴露:是指护士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病原微生物,以及受到心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职业暴露。 10.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11.关节活动度练习(ROM练习):是指根据每一特定关节可活动的范围,通过应用主动或被动的练习方法,维持关节正常的活动度,恢复和改善关节功能的锻炼方法。 12.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等。 13.氧气疗法:指通过给氧,提高动脉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增加动脉血氧含量(CaO2),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14.冷热疗法:是利用低于或高于人体体温的物质作用于体表皮肤,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血管的收缩或舒张,从而改变机体各系统体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答案

习题集名词解释 1.30. 奥氏体:碳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称为奥氏体。 2.52. 奥氏体化: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使组织完全转变为 奥氏体的过程。 3. B 2.布氏硬度:是压入法硬度试验之一,所施加的载荷与压 痕表面积的比值即为布氏硬度值。 4. B 3 5.变质处理:变质处理又称孕育处理,是一种有意向液 态金属中加入非自发形核物质从而细化晶粒的方法。 5. B 43.变形织构:由于塑性变形的结果而使晶粒具有择优取 向的组织叫做“变形织构”。 6. B 53.本质晶粒度:在规定条件下(930±10℃,保温3~8h) 奥氏体的晶粒度称为奥氏体本质晶粒度,用以评定刚的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 7. C 1.冲击韧性:材料抵抗冲击载荷而不破坏的能力称为冲击 韧性,以在冲击力作用下材料破坏时单位面积所吸收的能量ak表示。 8. C 54.残余奥氏体:多数钢的Mf点在室温以下,因此冷却到 室温时仍会保留相当数量未转变的奥氏体,称之为残余(留)奥氏体,常用′或A′来表示。 9. C 57.淬火:所谓淬火就是将钢件加热到Ac3(对亚共析钢) 或Ac1(对共析和过共析钢)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后快速冷却(一般为油 10.冷或水冷)以获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的一种工艺操 作。 11.C 59.淬透性:指钢在淬火时获得淬硬层(也称淬透层)深 度的能力。 12.C 60.淬硬性:淬硬性是指钢淬火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 即硬化能力。它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硬度和马氏体、碳化物和残余奥氏的相对量及其组织形态。马氏体的硬度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量。 13.D 58.等温淬火:将加热的工件放入温度稍高于Ms点的硝盐 浴或碱浴中,保温足够长的时间使其完成贝氏体转变,获得下贝氏体组织。 14.E 70二次硬化:含W、Mo和V等元素的钢在回火加热时由 于析出细小弥散分布的碳化物以及回火冷却时残余奥氏体 转变为马氏体,使钢的硬度不仅不降低,反而升高的现象。 15.E 33.二次渗碳体:从奥氏体中析出的渗碳体,称为二次渗碳 体。二次渗碳体通常沿着奥氏体晶界呈网状分布。 16.F 22.非自发形核:结晶过程中,依靠液体中存在的固体杂质 或容器壁形核,则称为非自发形核,又称非均匀形核。17.G 26.杠杆定律:即合金在某温度下两平衡相的重量比等于 该温度下与各自相区距离较远的成分线段之比。在杠杆定律中,杠杆的支点是合金的成分,杠杆的两个端点是所求的两平衡相(或两组织组成物)的成分。这种定量关系与力学中的杠杆定律完全相似,因此也称之为杠杆定律。 18.G 28.共晶转变:在恒温下一定成分的液体同时结晶出两种 成分和结构都不相同的固相的转变过程。 19.G 82.固溶处理:经加热保温获得单一固溶体,再经快速冷

基护名词解释

基护名词解释 1. 护理学:是一门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研究 有关预防保健与疾病防治过程中的护理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2 反思学习法:是指护生在完成某个基础护理技能操作之后需要进行的反思过 程。 3. 患者入院护理:指患者经门诊或急诊诊查后,因病情需要住院做进一步的观察、检查 和治疗时经检查医生建议并签发住院证后,由护士为患者提供的一系列 护理工作。 4. 分级护理:是指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自理能力的评估结果给予不同级 别的护理。 5. 人体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维持和掌握身体平衡,以及人体由一种姿势转 换为另一种姿势是身体如何有效协调的一门学科。 6. 医院感染: 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 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 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7. 清洁: 是指通过除去尘埃和一切污垢以去除和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 8. 消毒: 是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环境中和媒介物上除芽胞以外的所有 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9. 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 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真菌孢子。 10. 无菌技术: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 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11. 无菌区:指经灭菌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 12. 非无菌区:指未经灭菌处理,或虽经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13. 无菌物品:指通过灭菌处理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 14. 隔离:是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 施。 15. 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体温过高:指机 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16. 体温过高:指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17. 体温过低:指体温低于正常范围。体温低于35C称为体温不升 18. 热型:各种体温曲线的形态 18.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C左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 1C。常见于伤寒、肺炎球菌肺炎。 19. 弛张热:体温在39C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C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 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病、风湿热、化脓性疾病。 20. 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C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正常或正 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 现。常见于疟疾等。 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 21. 治疗饮食:是指在基本饮食的基础上,适当调节热能和营养素,以达到治疗 或辅助治疗的目的,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22. 试验饮食: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对饮食内容的调整来协助诊断疾病和 确保实验室检查结果正确性的一种饮食。 23. 要素饮食:是一种化学组成明确的精制食品,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易于消化吸

材料科学基础基本概念-名词解释

材料科学基础基本概念-名词解释 单晶体:是指在整个晶体内部原子都按照周期性的规则排列。 多晶体:是指在晶体内每个局部区域里原子按周期性的规则排列,但不同局部区域之间原子的排列方向并不相同,因此多晶体也可看成由许多取向不同的小单晶体(晶粒)组成 点缺陷(Point defects):最简单的晶体缺陷,在结点上或邻近的微观区域内偏离晶体结构的正常排列。在空间三维方向上的尺寸都很小,约为一个、几个原子间距,又称零维缺陷。包括空位vacancies、间隙原子interstitial atoms、杂质impurities、溶质原子solutes等。 线缺陷(Linear defects):在一个方向上的缺陷扩展很大,其它两个方向上尺寸很小,也称为一维缺陷。主要为位错dislocations。 面缺陷(Planar defects):在两个方向上的缺陷扩展很大,其它一个方向上尺寸很小,也称为二维缺陷。包括晶界grain boundaries、相界phase boundaries、孪晶界twin boundaries、堆垛层错stacking faults等。 空位:晶体中点阵结点上的原子以其平衡位置为中心作热振动,当振动能足够大时,将克服周围原子的制约,跳离原来的位置,使得点阵中形成空结点,称为空位vacancies 肖脱基(Schottky)空位:迁移到晶体表面或内表面的正常结点位置,使晶体内部留下空位。 弗兰克尔(Frenkel)缺陷:挤入间隙位置,在晶体中形成数目相等的空位和间隙原子。 晶格畸变:点缺陷破坏了原子的平衡状态,使晶格发生扭曲,称晶格畸变。从而使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电阻升高,密度减小等。 热平衡缺陷:由于热起伏促使原子脱离点阵位置而形成的点缺陷称为热平衡缺陷(thermal equilibrium defects),这是晶体内原子的热运动的内部条件决定的。 过饱和的点缺陷:通过改变外部条件形成点缺陷,包括高温淬火、冷变形加工、高能粒子辐照等,这时的点缺陷浓度超过了平衡浓度,称为过饱和的点缺陷(supersaturated point defects) 。 位错:当晶格中一部分晶体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发生局部滑移时,滑移面上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交界线称作位错 刃型位错:当一个完整晶体某晶面以上的某处多出半个原子面,该晶面象刀刃一样切入晶体,这个多余原子面的边缘就是刃型位错。 刃型位错线可以理解为已滑移区和未滑移区的分界线,它不一定是直线 螺型位错:位错附近的原子是按螺旋形排列的。螺型位错的位错线与滑移矢量平行,因此一定是直线 混合位错:一种更为普遍的位错形式,其滑移矢量既不平行也不垂直于位错线,而与位错线相交成任意角度。可看作是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的混合形式。 柏氏矢量b: 用于表征不同类型位错的特征的一个物理参量,是决定晶格偏离方向与大小的向量,可揭示位错的本质。 位错的滑移(守恒运动):在外加切应力作用下,位错中心附近的原子沿柏氏矢量b方向在滑移面上不断作少量位移(小于一个原子间距)而逐步实现。 交滑移:由于螺型位错可有多个滑移面,螺型位错在原滑移面上运动受阻时,可转移到与之相交的另一个滑移面上继续滑移。如果交滑移后的位错再转回到和原

文字学最终整理版

名词解释: 六经:庄子提及。诗书礼易乐春秋。 唐代九经: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礼的注书汉代才出现) 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左传 易、诗、书 宋代十三经: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礼的注书汉代才出现) 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左传 易、诗、书 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竹简:策木牍:方 文→独体字→合体字(字) 单音节→双音节词(汉代始) 汉字产生新字的方式发生重要变化→“字”合体字 铁云藏龟:1902年,王懿荣长子王汉甫将家中甲骨全部出售给刘鹗。刘鹗又通过其他途径继续收集甲骨,总计收藏超过5000片。1903年,他从中选出1058片编为《铁云藏龟》,石印出版,是我国商代甲骨文的第一部著作。 甲骨四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 史籀篇:《说文·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宣王即西周末年的周宣王(前827—前782)。大篆十五篇即史籀篇。 西周三大青铜器:虢季子白盘,散氏盘,毛公鼎。 象形:形体完全依据物象构造,是物象的真实反映 亚象形:形体表面上的象形,实质上已不能完全物象,是表物象形体向表音义形体转变的过渡。 守丘刻石:战国时期中山国刻石。三晋书体。现存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刻石为一天然河光石,在其一侧的平整处竖刻文字2行,共19 字,右行有一合文,是为国王监管捕鱼的池囿者公乘得、看守陵墓的旧将曼,为敬告后来的贤者而刻制的。 鸟虫书:流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的一种美术字体。铜器上有时用鸟虫书作为文饰,常见于戈矛剑之类,都是吴、楚、宋、蔡、越国之物,从地理上看鸟虫书大致发生在长江中下游一带。 侯马盟书:1965年12月出土于山西省侯马晋国遗址,此地为春秋晚期晋国都城“新田”所在地,盟书距今2400多年。遗址共出土玉石片5000余件,有字可识者600多件。石质盟书以圭形为主,玉质盟书有圭形和璜形两种。 温县盟书:1980年3月至1982年6月发掘,地在今河南省温县。共有十六坑出土书写盟书的玉石片,总数达1万余。盟书用毛笔书写,字迹为黑墨。玉石片多为圭形、简形。此前于1930年、1935年,1942年在此地多次出土圭形石片,后流散。今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沁阳盟书”11片,也是此地出土的。温县盟书的时代与侯马盟书相近,也在春秋末期,主盟者为晋国的韩氏。 秦駰玉牍:玉牍共两件,双面有镌刻和朱书文字,两件文字相同,单件文字299字,器主駰即秦惠文王“驷”,属战国时期遗物。内容是秦駰久病不愈,向华山之神祷告之事。 诅楚文:是北宋时在今陕西凤翔发现的秦刻石,原本有三石,今皆亡佚,拓本也不存,仅有摹刻本。有字300余,时代为战国后期。 帛书:194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东南郊子弹库,帛书是被盗掘的,今存美国。帛书有五种,关系不明,最大的被称为“第一帛书”,帛书原物略成方形,中间有正反方向颠倒的两大段文字,一段13行分3章,通常称为《甲篇》,另一段8行也分三章,通常称为《乙篇》,两

基护名词解释.

角色(role)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或群体,在实现与这种地位相联系的权利和义务中,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与态度的总模式。也可以说,角色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位置及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 患者角色(patient role)是指社会对一个人患病时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所做出的规范。 角色适应(role adaptation)是指患者现有的行为已经与患者角色的“指定行为” 相符合。 护患关系(nurse-patient relationship)是指在医疗护理实践活动中,护士与患者为实现共同目标而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工作性、专业性、帮助性、多向性、短暂性的人际关系。 知情同意(consent)是指患者或家属在获得足够的信息(包括病情、诊疗过程、预后等)并完全理解的情况下,自愿地同意或接受某些诊疗和护理措施。 医疗事故(medical accidents)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生损害的事故。 护理差错(nursing practice errors)凡在护理工作中因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或技术水平低而对患者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但未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过失行为,称为护理差错。凡影响治疗效果并给病人带来痛苦,以及延长住院时间的过失行为,称严重差错。 系统(system)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需要(need)是人脑对生理与社会要求的反应,包括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个方面。应激(stress)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带有适应性的生理、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 应激源(stressor)又称压力源或紧张源,是指任何能使人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刺激。(纽曼的定义:能突破机体防线,引发紧张和威胁个体稳定和平衡的所有刺激) 应对(coping)是指处理问题和情境,或成功地与问题和情境抗争。 适应(adaptation)是生物体以各种方式调整自己,以维持内环境及外环境的平衡的一种正在进行的过程。 自护(self-care)又称自我护理,护理理论家奥瑞姆的术语。指个体所独立完成地贯穿于生命全过程的,旨在维持和促进个体完好健康状态而进行的一种习得的、目标指向性的自我照顾活动 自护力量(self-care agency)奥瑞姆的术语。指个体进行自护的能力。自护力量由自护力量和照顾性自护力量组成。 自护系统(self-care deficiency)是护士为患者所提供的护理行为和患者自身的行为所构成的行为系统。 系统模式(systemic model)是用整体观、系统观探讨应激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体的调节反应和重建平衡能力的护理模式。 沟通(communication)遵循一系列共同原则,将信息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过程。 护患沟通(nurse-patient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nurse and patient))是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交流的内容是与患者的健康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信息,同时也包括双方思想、情感、愿望和要求等方面。 重建(reconstitution)是指个体对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应激源的应对,达到适应的过程。评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指个体在复杂情景中,能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在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及各种选择的时候,能够进行取舍。 护理决策(decision making in nursing)是一个由护士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患者的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