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教版九年级下美术教案第2课-用雕塑记录时光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12
《用雕塑记录时光》教学设计一、导入观看视频《时间都去哪了》,让学生思考记录时间的手法有哪些?教师总结:绘画、摄影、文学、影像,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直接、更全面的艺术形式——雕塑。
引出课题——《用雕塑记录时光》二、新授介绍雕塑的分类及常用材料。
教师选用雕塑中常见的陶泥,现场制作一件雕塑作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总结出雕塑制作中的基本技法,以及制作步骤。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雕塑的基本技法:压、刮、帖制作步骤:1、捏出身体各主要部分的基本形2、深入塑造3、调整完成三、学生初体验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到的技法、试着用盘、捏、黏结的方法做几个不同动态的人物。
注意体块的朝向,动态要生动。
学生自主创作,教师以发现问题为主,不做过多的辅导。
四、解疑答惑同学们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总结主要问题——动态、神态。
(动态里包括重心和姿态)请重心问题解决好的同学献策献计,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总结方法:1、比例:压缩下半身的高度,增加脚的面积。
2、姿态:选择重心稳定的姿态——坐、躺、爬。
3、辅助物:道具的配合,如手里的拐棍、靠在墙上等。
4、扎架子:内部坚固物体的支撑。
神态——五官请同学欣赏漫塑作品,总结漫塑人物面部表现的特点——夸张。
(夸张包括五官的夸张和表情的夸张)教师现场演示面部神态的制作过程,学生观看、体会。
五、学生再创作通过刚才的探讨,泥塑制作中的困难基本解决。
下面给同学们的泥塑作品加入主题——用泥塑记录美好的校园生活。
制作要求:1.能大胆地通过动态展现多彩的校园生活2.利用表情和道具暗示人物所处的环境3.可以象征性地、恰当地点缀景物,烘托气氛制作完成后,请小组代表上讲台介绍作品记录的时光或故事,并将作品分地点摆放在教师准备的校园小模板上。
六、拓展、总结引入光影雕塑,让学生体会传统工艺与现在技术的结合,开拓视野。
《用雕塑记录时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进过多年的美术训练,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但水平差距较大。
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第一课时《用雕塑记录时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雕塑艺术的基本知识。
2.学习运用欣赏评述的方法赏析雕塑作品。
3.培养学生尊重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渗透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学习了解雕塑艺术的造型特征;2.引导学生详细赏析雕塑作品:《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详细赏析雕塑作品:《梳》。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多媒体应用组织教学导入1.介绍泥塑教室环境,引发学生好奇心。
2.出示课件图片:三组儿童玩泥巴的照片。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儿童时代,激起学生玩泥巴的兴趣和愿望。
活动体验组织学生体验玩泥巴。
要求:1.内容形式不限制,可以捏自己最感兴趣的物体,着重体验和重温儿时快乐的情绪。
2.在“玩泥巴”的过程中注意运用手边的工具帮助自己。
3.结束时制作出一件较完整的作品。
在本环节,学生在重温儿时游戏时光的同时,能使他们对泥塑的制作有一个直接的体验和认识,从中感受泥塑的趣味及材料工具的特性,为下一步教学的开展打开一个良好的开端。
学生玩泥巴游戏结束,教师进行简短的作品展示及讲评。
知识讲解雕塑艺术的造型特征讲解:1.对比绘画作品于雕塑作品观赏角度的不同,突出雕塑的基本特征——立体。
2.欣赏以变形、夸张、抽象、取舍等不同造型手法创作的雕塑作品,说明雕塑创作手法的多样性。
3.以《哀悼基督》为例讲解雕塑艺术的典型性艺术特征。
分组讨论,深入欣赏欣赏绘画《又是一个2分》和教师制作的视频短片。
这部分以教师讲解为主,旨在展示其他艺术形式怎样记录了生活中的美好时光,进而引出雕塑作品《梳》的欣赏。
欣赏雕塑作品《梳》1.展示作品,简要介绍作品中人物的身份。
2.小组分工讨论:一至三组观察作品中不同的三组人物,四组同学观察整幅作品。
一直三组的同学讨论分析作品中每一个人物的动作、表情特点,简要概括他们的活动。
四组同学根据整组雕塑作品进行情节再现的创作描述。
3.讨论结束,一至四组的同学选出代表依次表述讨论结果,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纠正,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用雕塑记录时光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雕塑作品在记录历史和故事方面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于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理解。
3. 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并能够通过雕塑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4.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各种雕塑作品的图片。
3. 粘土或其他可塑性材料。
4. 锯子、刀具、刷子等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雕塑的概念,并向学生展示一些著名的雕塑作品,让学生感受雕塑的美和艺术性。
2. 提问:你认为雕塑有什么特点?它可以表达哪些东西?二、知识讲解(10分钟)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雕塑来记录和传递时光的故事。
三、分组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些图片,让他们讨论图片中的雕塑作品所表达的故事和情感。
2. 引导学生利用雕塑的形式,用粘土或其他可塑性材料创建自己的雕塑作品,记录自己想要表达的时光故事。
1.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创作的雕塑作品,并向全班介绍他们的时光故事。
2.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鼓励学生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五、总结和延伸(5分钟)1. 回顾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雕塑作品在记录时光方面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创造。
2.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欣赏各种雕塑作品,并思考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雕塑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到雕塑作品在记录历史和故事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分组活动和创作,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展示和分享,学生能够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增强了合作和团队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并能够通过雕塑来记录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九年级下册《⽤雕塑记录时光》学案新湘版总课时第 4 课时年⽉⽇课题第2课⽤雕塑记录时光共 1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标知识与技能⽬标:能够尝试掌握⼈物泥塑的基本技法,把握⼈物动态与神态进⾏主题创作,把握特定雕塑主题与表现形式语⾔选择之间的组织关系。
过程与⽅法⽬标:能够模仿优秀雕塑作品,提⾼⽴体造型能⼒与表现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能提⾼对⽇常⽣活的观察能⼒和对⽣活美的感受能⼒。
教学重难点掌握⼩泥塑作品制作的⽅法、步骤并制作⼩泥塑。
创作时,不拘泥于⾃然真实,⽽是根据意图⼤胆采取取舍。
教法学法⾃主探索、观察⽐较、探索⽅法、制作表现、展⽰评价教师教学活动设计学⽣学习活动设计⼀、教学导⼊1、提问:我们⽣活的环境(校园、社区、城市)中,主要雕塑作品及特点是什么?2、对敦煌城雕反弹琵琶的分析。
3、分析⽐较P8页雕塑的神态特征各有什么不同?⼆、⾃主探究分析作品《梳》,1、你认为艺术家所表现的⼈物是什么⾝份?2、⼈物的表情、动态表现了对象的什么特征?⼩结:艺术家通过不同的动态、神态来展现⼈物的个性。
三、了解⼯具材料。
通过课件和课本中的图⽚认识⼯具,教师准备的实物供学⽣认识和体会感受。
四、观察⽐较雕塑的主要形式:欣赏《花朵》、《推磨》、《梳》等作品。
雕塑的主要形式:圆雕、浮雕(⾼浮雕、浅浮雕)。
五、雕塑的创作⽅法1、雕塑包含两种制作⽅法,即“雕”与“塑”。
2、泥塑基本创作技能介绍,包括:贴、搓、提、接等。
3、欣赏泥塑视频(6分钟视频)。
六、尝试表现作业要求:捏制成⼀个简单的⼀个⼈物动态泥塑。
四、作品讲评讲评有特点的学⽣作业,教师何以对这些泥塑拍照留念,以备后⽤。
1、根据⾃⼰见到的回答。
2、简单发表意见。
3、归纳:不拘泥于⾃然真实,⽽是根据表达意图⼤胆采取取舍、⽤夸张的⼿法来表现主题。
1、学⽣分析。
2、总结归纳。
认识⼯具。
学⽣分组讨论,说说他们在形式上的不同。
观察、学习。
视频欣赏、直观感受泥塑的制作⽅法。
学⽣按作业要求尝试制作练习。
第2课《用雕塑记录时光》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雕塑的创作方法。
2、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演示法,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细节的观察能力,陶冶良好的艺术情操。
2新设计通过欣赏清晨人们的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通过对雕塑家的作品欣赏来引发学生对清晨的艺术表现。
第一课时以欣赏感受、临摹练习为主。
3新设计让学生明白雕塑家在创作时总是力求抓住表现对象生活中最生动、最富有表现力的神情动态,塑造出富有激情和内在活力的作品。
在第二课时中注意启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以创作表现为主。
4学情分析学生们对雕塑并不陌生,农村孩子自小就爱玩泥巴,兴趣很容易提起来,但却存在着普遍造型不准的客观事实。
5重点难点能够用陶泥或橡皮泥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6教学过程6.1 第一学时6.1.1教学目标欣赏雕塑作品,学会尝试着表现人物鲜明的的个性特征。
6.1.2学时重点让学生了解泥塑的基本技法并掌握它。
6.1.3学时难点掌握泥塑的基本技法,塑造富有激情和活力的雕塑作品。
6.1.4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分析作品《梳》,明确艺术家所表现的人物身份,从表情、动态表现对象特征。
’艺术家通过塑造不同的动态、神态来展现人物的个性。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方法,但在塑造过程中,并不是每个人物造型都要求动态幅度大、神态夸张的,只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就行。
活动2【活动】临摹一件小型雕塑作品运用所学的雕塑方法,用陶泥或橡皮泥临摹一件小型雕塑作品。
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2 第二学时6.2.1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创造雕塑作品。
6.2.2学时重点学生通过欣赏和尝试创作,明白动态与神态是塑造生动人物形象的关键。
6.2.3学时难点掌握利用雕塑工具创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6.2.4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尝试以“清晨”为主题,做一件泥塑人物作品,并通过表情、动态、道具等来表现人物所处的环境。
通过PPT展示动态示范,让学生明白人体动态变化都是由身体各关节的变化而产生的。
用雕塑记录时光作者:周向红来源:《收藏界·名家探索》2018年第09期教学内容:湘版美术教材九年级下册第2课《用雕塑记录时光》教材分析:《用雕塑记录时光》是湘版美术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的教学内容,教材共有6页,从“雕塑的造型特征”、“雕塑的工具材料”、“雕塑的创作方法”三个方面组织材料,设置了三个思考练习,三个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独立创作。
依据教材内容设置,结合本次执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预设本课用3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本次教学活动设计为第一课时,其教学任务为:初步掌握捏制成形的雕塑技法和夸张、取舍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雕塑的造型特征,简单了解并尝试使用雕塑的工具材料。
本课侧重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雕塑的创作方法”部分是教材的重点,其中捏制成形的方法更适合人物的塑造,是本课时学习的重点,因此确定本课时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尝试掌握捏制成形的基本技法,把握人物的动态进行主题创作;2.过程与方法:能够模仿优秀雕塑作品,大胆采用取舍、夸张的手法表现具有一定动态的人物形象,提高立体造型能力与表现技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观察事物,感受生活。
教学重点:尝试掌握捏制成形的泥塑基本技法。
教学难点:大胆采用取舍、夸张的手法把握人物动态进行主题创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PPT)课件、泥塑工具等;学生准备:美术教材、泥料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课件展示雕塑《昭君》,激发学生对雕塑学习的兴趣;2、出示课题:《用雕塑记录时光》二、作品欣赏,整体感知1、课件展示清晨中的人物雕塑。
提问: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从哪儿看出来的?2、学生回答;3、教师小结:有了动态,雕塑才有了生命。
所以,我们在人物塑造过程中一定要向艺术家们学习,抓住人物的动态进行塑造。
三、实践体验,探索技法1、提问:你在清晨看见过哪些打动你的人物活动?可以用雕塑作品来表达吗?小组交流:谈场景,谈动态;2、课件展示清晨中的人物活动场景,引导学生捕捉印象最深的动态。
第二课用雕塑记录时光-湘美版九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课程背景本课程是湘美版九年级美术下册的第二课,主要通过学习雕塑作为一种记录历史和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使学生增强对当代社会的感知能力,并掌握雕塑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审美水平。
同时,结合具体的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材与工具1. 教材1.《湘美版九年级美术下册》2.教师自备的相关资料和图片2. 工具1.普通铅笔、橡皮、卷尺、修正液等2.黏土、刀、切割器、手电钻等3.相机、iPad等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 教学过程Step1.导入新课通过呈现默契观察题或画面,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了解雕塑作为一种历史和时代精神的表现形式,并让他们自己讨论分享。
Step2.联系生活实践教师通过将家乡雕像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唤起学生对家乡文化和历史的关注,并带领学生领略当代雕塑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3.集体观察分析教师通过投影或打印相关雕塑作品,从客观性、感性性、理性性等方面,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获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
Step4.组织学生用黏土模拟创作教师组织学生自由发挥,利用黏土等工具,模拟绘制特定的雕塑形态和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扩展自己的想象力,并不断丰富自己的创作语言。
Step5.创作过程中的指导老师督促学生认真制作,引导学生从形态上体验雕塑的空间感,在雕塑过程中不断充实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2.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导入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四、总结本课程设计贴近生活,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将知识教育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下社会的精神面貌和艺术养分。
通过参与实践性教学,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和锻炼。
同时,本课程的实施,也有效地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美术学科的趣味性,增强了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教案:初中用雕塑记录时光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雕塑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
2. 通过雕塑创作,让学生感受时光的流逝,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雕塑材料,如黏土、雕塑工具等。
2. 教师准备一些雕塑作品,以便学生参考和欣赏。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雕塑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引导学生了解雕塑艺术。
2. 教师展示一些雕塑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时光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时光的流逝和生活中的点滴。
2. 教师讲解如何用雕塑来记录时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场景和人物。
三、分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等。
2.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如何用雕塑来表现主题,确定雕塑的场景和人物。
四、创作雕塑(15分钟)1. 学生开始创作雕塑,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学生可以使用黏土和其他材料来制作雕塑,注重表现时光的流逝和生活中的点滴。
五、展示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雕塑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2. 教师引导学生从创意、技巧和表现力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认识到雕塑记录时光的意义。
2. 学生反思自己在雕塑创作中的表现,确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教学评价:1. 学生创作的雕塑作品,评价创意、技巧和表现力等方面。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展示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雕塑记录时光的体会和认识,评价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创作雕塑作品,参加学校或社会的艺术展览。
2. 学生可以尝试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摄影等,记录生活中的点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雕塑的基本概念和技巧,还能通过雕塑创作来感受时光的流逝,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