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第二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22.99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小英雄雨来》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小说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团结协作精神;3.掌握小说的主旨和主要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1.明白小说《小英雄雨来》的故事情节;2.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及行为动机。
三、教学难点1.通过小说学习爱国主义;2.帮助学生理解小英雄的形象及其行为。
四、教学准备1.准备小说《小英雄雨来》的课文;2.教师准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小英雄形象;3.设计小组讨论问题。
五、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师生对话引导,提出问题:你们觉得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英雄”?第二步:学习小说《小英雄雨来》(15分钟)•共同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老师讲解生字词及生词注释;•开展小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重要情节。
第三步:展示小英雄形象(10分钟)•展示小英雄形象的图片或PPT,让学生了解小英雄的外貌和形象;•学生发表对小英雄的看法,探讨小英雄的形象特点。
第四步: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设计讨论问题:小英雄为什么会选择冒雨送伞?•指导学生展开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和思考。
第五步:总结和提炼(5分钟)•整合小组讨论的内容,做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故事主旨和英雄形象。
六、课后作业1.完成《小英雄雨来》的阅读理解题;2.以“我的小英雄”为题,写一篇作文。
七、板书设计•课文主题:《小英雄雨来》•重点词汇:英雄、伞、雨、正义•思考问题:小英雄为何要冒雨送伞?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深入了解小说《小英雄雨来》的主旨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
1.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军英勇做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2.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句子的意思。
把体现雨来英雄气概的句子制成幻灯片。
一老师点拨,突破难点1.你认为哪几部分最能体现雨来是个小英雄?(第三、四、五、六部分。
)2.快速地阅读这几部分,找出能体现雨来英雄气概的句子,画画,读读,体会一下。
(1)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
表面来看像是雨来怕敌人的刺刀,实际上他是为了把敌人引开,保护交通员。
(2)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表现了雨来为了祖国,为了保护交通员,宁肯流血牺牲也决不屈服的革命意志。
既写出了当时的场景,又将鲜血与爱国联系起来,令人回味。
(3)有志不在年高。
志:志气、志向。
年高:年纪大。
指人贵在有志,不能凭年纪大小来衡量。
只要有志气,年轻也能做出优异的成绩。
这是人们对雨来的赞扬,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感动、激励着芦花村的人们。
3.你认为课文的第一、二部分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第一部分:介绍雨来游泳本领强,为后文他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跳水逃脱做了必要的铺垫。
第二部分:写雨来上夜校,受到身为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的教育,为他能有机智勇敢地掩护革命干部的行动打下基础。
正是因为他对祖国深切的爱,才有了后文勇救交通员、勇斗鬼子的事迹。
二快速浏览,体会写法读课文,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1)课文三处写景写得好。
开头写景:描绘了芦花村的美景,展示雨来家乡的可爱,预示着它神圣不可侵犯。
第五部分写景:描绘还乡河的独特景色,烘托雨来宁死不屈的英雄行为。
第六部分写景:又写还乡河,烘托出人们失去小英雄的悲愤而暂时沉默的心情。
(2)课文四次写雨来的识字课本。
第一次:表现了雨来对学文化、学革命道理的认真态度。
第二次:写雨来接受爱国教育。
第三次:写雨来对课本爱不释手。
说明他喜爱课本,深信革命道理。
第四次:写雨来用鲜血实践着革命道理。
(3)拟声词使用多,具体、形象、声情并茂。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安岳实验小学蒋亿华
授课班级:六年级七班
教学目标:
1.小英雄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
2.了解雨来的英雄事迹。
3.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习小英雄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品读雨来的英雄气概
导语: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管桦再一次走进《小英雄雨来》,去品读雨来有怎样的英雄气概,看看作者是怎样体现雨来的英雄气概的。
(一)小组合作学习:
1.请同学们默读第四、五部分内容,快速找出文中能体现雨来英雄气概的句子,并在旁边写感受、体会。
2.小组内交流,再做补充笔记。
(二)汇报交流
1、生汇报合作学习成果。
2、师生共同探究语句。
片段一:
十二岁的雨来拿出吃奶的力气,才把缸搬回原来的地方。
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他撒腿就往后院跑。
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
靠墙有一棵桃树,雨来抱着树就往上爬。
(动作描写:体会雨来的机智勇敢)
片段二:
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
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
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
(语言描写:体会雨来的机智勇敢、坚强不屈。
)
片段三:
雨来心里想:“掏什么呢?找刀子?鬼子生了气要挖小孩眼睛的!”
(心理描写:体会雨来内心的害怕、恐惧,进而体会雨来的勇敢。
)
片段四:
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
啊!这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雨来疼得直咧嘴。
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
雨来的脸立时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
鬼子又向他胸脯上打了一拳。
雨来打个趔趄,后退几步,后脑勺正碰在柜板上,但立刻又被抓过来,肚子撞在炕沿上。
(体会敌人的残暴,雨来的顽强、勇敢)
片段五:
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脑袋里像有一窝蜂,嗡嗡地叫。
他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着血。
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
(神情、外貌描写:体会雨来的宁死不屈、热爱祖国)(三)探究雨来英雄形象的成因
师:面对敌人的哄骗、利诱、威胁、毒打,甚至要枪毙他,雨来始终没有说出交通员李大叔的藏身之处,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这需要多么坚定的信念啊!小英雄雨来为什么能在凶残的敌人面前如此勇敢呢?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两次,分别在哪里?分别有
什么作用?
(第一次出现是雨来在夜校读书,跟着女老师一起念。
作用:雨来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为下文勇斗鬼子作铺垫。
第二次出现在雨来被打后,血珠滴在这两行字上面。
作用:这句话是雨来勇斗鬼子的力量源泉,在这里起到深化中心的作用。
)
二、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文章不仅注重了铺垫,环境描写也使文章增色不少。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三处环境描写的句子,画上横线,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片段一:
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道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
河边有个小村庄。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碧绿的芦苇上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的白雪。
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1.这一处环境描写写了哪些景物?(芦花、苇絮)给你什么感受?(很美)
2.生朗读,感受其景美。
(因为家乡如此美丽,所以雨
来誓死保卫家乡)
3.此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为下文埋下伏笔)
片段二:
太阳已经落下去。
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
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1.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浮云、芦花)
2.给你什么感受?(悲壮)
3.此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渲染悲壮氛围)
片段三:
大家呆呆地在河沿上立着。
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
虫子在草窝里叫着。
1.想像一下此处环境描写的画面,给你什么感受?(寂静)
2.人们的心情怎么样?(不平静,因为以为雨来牺牲了,大家很悲痛。
)
3.此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烘托人们悲痛的心情)
三、小练笔
下面两段话,任意选择一处,在横线上加上合适的环境描写。
中午,放学了,我拿着考得极其糟糕的试卷垂头丧气地回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午,放学了,我拿着满分试卷兴高采烈地回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总结本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小英雄雨来
动作
机智勇敢语言
心理
热爱祖国神情、外貌
环境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