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7
各大博物馆藏陶瓷极品赏析(一)唐代三彩双龙耳瓶这件“三彩双龙耳瓶”出自于唐(618-907年),是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藏品。
“三彩双龙耳瓶”以两个对称的双龙衔住瓶口为柄,造型优美高雅,制作相当精致。
这种器型是在晋朝鸡头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吸收了西域胡瓶的特点,始见于北朝,盛于隋、唐。
这件“三彩双龙耳瓶”器型端正,保存完整,属唐代三彩瓷器的精美之作。
唐三彩多见于陪葬明器,极少有使用品。
由于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经过约800摄氏度的温度烧制,属于低温烧制,其成本和烧造难度远远低于瓷器。
另一方面唐代盛行厚葬。
因此三彩陶器也是适应这种厚葬风气而兴起的。
唐朝作为一个开放度极高的帝国,其物品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唐三彩左右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成为唐朝重要对外输出品。
越窑秘色瓷八棱瓶唐咸通十五年(公元874)。
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现收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唐代越窑青釉八棱瓶唐代邢窑白瓷莲瓣座灯台唐代长沙窑狮座诗文瓷枕宋代官窑圆洗宋代官窑圆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6.4cm,口径22.5cm,足径19cm。
洗敞口,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宽,底部边沿露胎无釉。
造型端庄典雅。
通体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纯净莹澈。
釉面上,金丝般的开片纵横交织,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优美和谐。
这件宋代官窑圆洗是宋时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
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清代乾隆皇帝尤为喜爱,曾为此洗拟诗一首,由皇家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洗之外底。
诗曰:“修内遗来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
况非髻垦不入市,却足清真可设筵。
讵必古时无碗制,由来君道重盂圆。
细纹如拟冰之裂,在玉壶中可并肩。
”下署“乾隆御题”。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古陶瓷鉴赏古陶瓷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陶瓷品种繁多、工艺高超、造型美观、艺术价值极高,因此一直备受收藏家和爱好者的关注和追捧。
本文将从古陶瓷的种类、特点、鉴赏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与介绍。
一、古陶瓷种类古陶瓷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以下是根据历史时期和代表作品进行分类的示意:1. 先秦时期:主要有彩陶(如绘人图彩陶、舞蹈图案彩陶)、黑陶、红陶等。
2. 唐代官窑:包括定窑、钧窑、汝窑、宋徽、云龙窑、松洲窑等。
3. 元代官窑:主要有元青花、元官窑瓷器等。
4. 明代: 有青花瓷、五彩瓷、白瓷等。
5. 清代: 有粉彩瓷、釉里红、鹿顶等。
其中清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瓷器品种繁多、工艺精湛、表现手法多样,被誉为“万紫千红、包罗万象”。
二、古陶瓷特点1. 色泽:古陶瓷的色泽丰富多彩,有红、黄、绿、蓝、白等多种颜色,其中以青花、五彩、釉里红、粉彩等为代表。
2. 纹饰:古陶瓷的纹饰非常丰富,包括花卉、人物、山水、动物和抽象图案等。
其中青花瓷器以绘制人物、花卉和山水为主题,五彩瓷器则以鲜艳的颜色和鲜明的造型为主。
3. 制作工艺:古陶瓷的制作工艺非常高超,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独特的技术手法,包括器物造型、烧制、定稿。
其中青花瓷器的烧制过程更是独特,需要进行多次烧制,才能呈现出独特的青花纹饰。
三、古陶瓷的鉴赏方法1. 观察:古陶瓷鉴赏的第一步是观察,要仔细观察器物的形态、釉色和胎质等方面,从而初步判断器物的品质和时代。
2. 对比:在观察后,可以对不同的器物进行对比分析,以更加精细地了解它们的口径、底部、造型和纹饰等方面的差异。
3. 翻转:将器物翻转过来观察或倒立着看,可以进一步判断器物制作的工艺和品质等方面。
4. 摸感:用手去摸器物的质地和釉面,以此来判断它们的胎质和温度控制。
5. 气味:闻闻器物的气味,以此判断器物的材料和烧制时间等。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鉴赏课学习心得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鉴赏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一学期的课程中,古瓷引起
了我很大的兴趣。
古瓷裂纹、色差、釉料、烧制等技艺的高超使我惊叹,古瓷的经典颜色
让人眼前一亮,五彩斑斓,极具特色,令人叹为观止。
首先,我学习到了古瓷对历史、艺术以及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除了欣赏到那绚丽多彩
的外表,古瓷也包含着千古流传的中国文化故事、古代贵族朝廷的庄严气派、古代国家
的兴实威猛,以及古代社会的文明流芳,而这些都被古瓷之美逼真地反映出来。
其次,我还学习到了古瓷的制作工艺。
瓷器的制作非常繁复,从泥料的预处理、改型,到后塑、烧制、釉料的多态性变化,每一步都需要十分精准的技术处理。
此外,我还发现
古瓷也有许多未解之谜,比如:出土文物颜色如此艳丽耀眼,到底是使用了怎样的技术才
能做到呢?我想要更深入了解,共同探究未知领域。
最后,我对古瓷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更能感受到古瓷藏品的隽永,感受到中国古
代陶瓷用料和工艺之高超,其实古瓷的宝贵,远不止于其华贵之外。
它包含着秦汉水陆大
运的历史沉淀,渗透着上海社会文明的味道,也折射出中国人共有的节俭价值和坚强的品。
中国陶瓷——泥与火的结晶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
他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干,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
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陶器始终是文明初级阶段的低级产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渐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亨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也将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并受到广大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珍重。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是陶瓷文化的发源地,素有“瓷器之国”之称。
china在英文中是陶瓷之意,而CHINA则是中国。
西方人了解中国,正是从了解陶瓷、茶叶和丝绸开始的。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实线中,在不断改进原料选择与处理,以及提高烧成温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础上,创制出了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重大创造,是陶瓷手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它为我国瓷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原始瓷器的烧制工艺,在商代后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而且出产的地区也较前更为扩大了。
在这一阶段,对我国制陶手工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已开始把陶器的应用扩大到建筑方面,如板瓦、筒瓦、瓦当、瓦钉等等,砖瓦从此成为建筑中的重要材料,烧制砖瓦成了陶业中的重点业务。
秦汉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各地发现的秦汉时期的陶俑,如西安的兵马俑,以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地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我国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久远和雕塑艺术的高度发展。
低温铅陶釉的发明,是汉代陶瓷工艺的又一重大成就,它的应用和推广,为后来各种不同色调低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陶瓷艺术鉴赏陶瓷艺术一直是中国最著名的传统艺术之一,以其流行的古典风格以及独特的设计而备受欢迎。
陶瓷艺术大部分涉及到陶瓷器物的创作,包括容器、尊瓷等,引出了一种优雅的感觉。
陶瓷艺术在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认为是“彩磁”便是穿越时空的见证者。
陶瓷艺术在历代中体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如宋代的圆润、精致,明代的浅色朴素,清代的健康细腻。
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陶瓷器物的艺术风格也表达出不同的意义,例如明代的大象瓷器细腻、柔美,蕙质兰心,好似一只温驯的大象,传达出慈悲之心;清代的象牙瓷器富有节奏,折射出清新淡雅的情趣,体现了一种温柔、安定、沉静的生活境界。
陶瓷艺术表现出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深厚底蕴,能够创造出一种特有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庄严、端庄。
陶瓷器物以其精美的外观和颜色,使人感觉充满活力和美感,而且丰富多彩的瓷胎、绚丽的釉色,使陶瓷器物更显精致,更有美感。
另一方面,陶瓷艺术展示了中国古代在工艺技术上的精湛。
古代中国陶瓷艺术家们经过多年的摸索,最终发明了素朴、尊贵的“四大瓷器”,它们是窑景瓷、宣纸瓷、珐琅瓷和彩釉瓷,这些瓷器保存了中国古代瓷器制作的技艺,也表达出古代瓷器艺术家们的审美观念。
陶瓷艺术的鉴赏方式繁多,从形制、技艺、釉色上来讲,它们都体现着古典、精致的艺术风格,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其艺术内涵、品质以及历史价值,它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瓷器制作的技艺,更可以唤起我们对于古代文化的敬畏之心。
欣赏陶瓷器物,不仅可以了解其制作过程,更可以鉴赏它们传递出的意义。
也许有人会认为收藏陶瓷器物只是一种奢侈,但其实,这背后反映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敬与推崇,也是一种精神之泉。
总之,陶瓷艺术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之一,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一种精神家园。
有志于艺术的朋友可以充分欣赏它的美,并了解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国古代陶艺鉴赏——钧瓷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唐代是我国制瓷历史上发展的兴盛时期之一。
钧瓷的创烧是和唐代的黑花瓷的烧制与发展密切相关的。
在鲁山的段店,禹县神镇的下白峪、郏县黄道窑址中捡到的拍鼓、葫芦瓶、花边盘、执壶、小口瓶等黑花釉瓷残片上可以看出:黑花釉瓷是在黑釉、黄褐釉、黑蓝釉或者茶叶沫釉上饰以天兰或月白彩斑,有些排列规则,有的则在器型上随意加上几点。
即在黑釉上漂浮着蓝斑或灰白色斑纹,斑纹随着黑釉的流动变化莫测,呈现出“窑变”一样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后世称之为“唐钧”,这种斑彩对钧瓷铜红釉红紫相映的窑变有一定影响。
在禹州市博物馆珍藏的多件唐代壶、碗、瓶等器物上的斑彩同神西山下白峪出土的器物上的斑彩一样,其中多是常庄乡老官崖村龙佛寺水库出土,这些蓝斑彩应该说是钧瓷的前身。
由此可以说明钧瓷在唐代时是处于初级阶段,而到北宋则已昌盛发展。
《钧州志》有“钧器始贡于五代,后汉。
北汉高帝……”的记载。
一般史有:“……后崇子录钧与契丹进贡器于禹州名钧窑,色蓝为上物故名也”。
上述下白峪、赵家门、老官崖村蓝斑彩唐钧的发现和北宋以前五代后汉,北汉皇室,将钧瓷作贡品献宝表明,钧瓷就已闻名于世了,所以钧瓷应始于唐而盛于宋。
唐代花瓷的出现,为钧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晚唐和五代十国的发展,陶瓷的制作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宋代初期,钧瓷处于单色窑变分相釉,多以天蓝、天青、月白及少量带红斑纹为主。
特别是到了北宋,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制瓷工艺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钧瓷工匠在早期钧釉的基础上,吸收唐花瓷的装饰手法,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试验,终于成功的烧制出鲜艳夺目的钧瓷铜红釉。
钧瓷铜红釉的问世,是我国高温色釉的一个新突破,历代陶瓷专家都给予高度的评价。
《中国陶瓷史》称“宋代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
中国最有名的八大瓷器,件件都有传奇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不过做工都是比较粗糙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瓷器制作技术越来越出色。
下面小编来盘点下,中国最著名的八大瓷器。
第八名: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1948年出土于河北省景县封氏墓。
该尊器形繁琐、硕大,庄严雄伟,做工精细,釉色青绿温润,是北齐瓷器中屈指可数的重器之一,是研究北朝瓷器及其装饰工艺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资料。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该尊侈口、长颈、溜肩、长圆形腹、高圈足。
口沿下有桥形耳一对,肩部有六系,并附盖。
通体有纹饰十三层,除颈部贴塑宝相花及压印团兽纹外,其它均为莲瓣纹。
盖纽下双重覆莲瓣,盖沿边上翘双重仰莲瓣,上腹三层覆莲瓣,下腹双层仰莲瓣纹。
整体纹饰雕塑整齐细腻,上呼下应,富丽堂皇。
莲花尊的纹饰内容与佛教密切相关,用于随葬代表逝者的一种精神寄托。
第七名:南宋官窑贯耳青瓷瓶顾名思义,官窑就是朝廷皇室直接控制而建立的瓷窑。
所制产品特供皇室,专烧专用,所烧温度达到1200多度。
南宋官窑贯耳青瓷瓶是仿造古代青铜器造型烧制而成的,它腹部矮短,圆如苹果形,正中向上伸出颈,颈顶端有对称的管状双耳,名为贯耳。
贯耳是瓷瓶耳的式样之一,器耳呈贯通的管状,竖向粘附于瓶的直颈两侧。
“官窑贯耳瓶”的经典不是它的装饰,而是它本身所展露出来的高雅“气质”:“面色”如玉,庄重典雅,神秘而又含着的自然美。
在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纹如蟹爪,制品反映出东方民族谆厚朴实,崇高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
是代表南宋官窑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
南宋官窑瓷既继承了北宋汴京官窑瓷、河南汝官窑瓷等北方名窑的造型端庄简朴,釉质浑厚的特点,又吸收了南方越窑、龙泉窑等名窑的薄胎厚釉,釉面莹彻,造型精巧之精华。
五大名窑美术鉴赏报告一、五大名窑简介五大名窑分别是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这五大名窑可是咱中国陶瓷史上的璀璨明珠呢。
汝窑的瓷器那叫一个精美,它的釉色温润柔和,就像那种淡淡的天青色,传说这颜色还是宋徽宗梦中的颜色呢。
官窑的瓷器啊,透着一股皇家的威严和大气,制作工艺那是相当精湛,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极为细腻。
哥窑最特别的就是它的开片了,那些裂纹就像是瓷器自己独特的纹身,不规则却又有着别样的美感。
钧窑的色彩超级丰富,那种窑变出来的颜色,真的是鬼斧神工,仿佛每一件钧窑瓷器都有着自己的小宇宙。
定窑的白瓷洁白如雪,造型简洁大方,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二、汝窑鉴赏汝窑的瓷器大多是小件,像那些小巧的瓷碗、瓷瓶之类的。
它的造型简洁却不失优雅,线条流畅得就像流水一样自然。
汝窑的釉质特别细腻,就像婴儿的肌肤一样滑嫩。
当你拿在手上的时候,那种温润的感觉就从指尖传到心里。
而且汝窑的烧制难度极大,这也使得它在当时就极为珍贵,流传到现在的汝窑瓷器更是少之又少,每一件都是稀世珍宝。
三、官窑鉴赏官窑瓷器那是专门为宫廷烧制的,所以品质那是杠杠的。
它的器型规整,一看就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的。
官窑的釉色有青灰、粉青等,那种颜色的过渡特别自然,就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官窑瓷器的胎质也很坚硬,敲击的时候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就像在演奏一首美妙的乐曲。
而且官窑瓷器上的装饰也很简洁,大多是一些简单的纹路或者刻花,但是却能给人一种高雅的感觉。
四、哥窑鉴赏哥窑的开片可是它最大的特色。
那些开片有大有小,形状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鱼子,有的像冰裂,真的是太神奇了。
哥窑的釉色也是比较深沉的那种,像深灰色之类的。
哥窑瓷器的造型也很丰富,有瓶、罐、炉等各种器型。
当光线照在哥窑瓷器上的时候,那些开片就像是隐藏在瓷器里的小秘密,等待着人们去发现。
而且哥窑瓷器的质感也很独特,有一种古朴的韵味。
五、钧窑鉴赏钧窑的窑变真的是让人惊叹不已。
它的颜色可以从蓝色到红色,再到紫色等等,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就像彩虹掉进了瓷器里。
传统陶瓷艺术鉴赏陶瓷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传统陶瓷艺术鉴赏中,我们可以欣赏到陶瓷器的造型、纹饰、釉色等方面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韵味。
本文将结合几个具体的陶瓷作品,对传统陶瓷艺术进行鉴赏。
作品一:青花瓷青花瓷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其起源可追溯到唐代。
青花瓷的特点是在白色瓷胎上刷上蓝色颜料,然后进行一次高温烧制,使得蓝色颜料在瓷器表面形成浓淡不一的纹饰。
一件经典的青花瓷作品通常具有纹饰繁复、线条流畅、色彩鲜艳的特点。
例如,明代的青花瓷罐具有直立的圆柱形,纹饰主要以花卉、山水等自然景物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层次感的运用,呈现出自然的美感。
而清代的青花瓷盘则以纹饰的形式更为抽象,但仍然能够准确表达出艺术家的意图。
无论是明代还是清代的青花瓷作品,都展现了传统陶瓷艺术的高度。
作品二:汝窑瓷器汝窑瓷器是中国宋代的一种烧制窑口,以其独特的釉色和质地而闻名于世。
汝窑瓷器的釉色多种多样,有青釉、黄釉、蓝釉等等,每一种釉色都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比如,青釉汝窑瓷器通常呈现出宁静、沉稳的感觉,而黄釉汝窑瓷器则更显华美、富丽。
在造型方面,汝窑瓷器多以简约、朴实为主,追求自然和谐的美感。
例如,宋代的汝窑花瓶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凸显了陶瓷器的纯粹和静谧。
汝窑瓷器的特点是没有过多的装饰,而是通过釉色的运用以及形制的精致来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作品三:景德镇瓷器景德镇瓷器是中国明代著名的窑口之一,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纯净的白釉而著称。
景德镇瓷器在釉色上以白色为主,整体给人以纯洁、高雅的感觉。
景德镇瓷器的纹饰通常简单朴素,基本上没有过多的花鸟虫鱼等图案,主要通过线条和构图的巧妙运用表现美感。
这种简约的艺术风格正好体现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特点。
例如,明代的景德镇白瓷壶器造型独特,釉色纯净,仅以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曲线的美感。
而明代的景德镇白瓷碗则以其纹理细腻、光洁如玉的特点成为艺术品的代表之一。
中国传统陶瓷古老艺术的瓷器之美中国传统陶瓷是世界陶瓷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其中的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美学价值闻名于世。
瓷器作为中国传统陶瓷的代表,以其高雅、精美和文化内涵而吸引了世界范围内的收藏家、艺术爱好者和观众。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陶瓷古老艺术中瓷器的美进行探讨。
一、瓷器的外观美瓷器作为一种艺术品,其外观美是观赏者最直观的感受。
首先,中国传统瓷器的造型优雅别致,线条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无论是汉代的青瓷、唐代的釉下彩瓷,还是宋代的青瓷、明清时期的粉彩瓷,瓷器的造型都充满了设计师的智慧和艺术创意。
其次,瓷器的图案纹饰多样,寓意丰富。
中国传统陶瓷瓷器上常见的纹饰有花卉、动植物、人物、山水等,这些图案纹饰既有吉祥富贵的象征,也有表达美好愿望的寓意,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再次,瓷器的釉色丰富多样,从素雅的青瓷到绚丽的彩瓷,色彩艳丽、纯净、饱满,令人陶醉其中。
二、瓷器的工艺美瓷器制作工艺是中国传统陶瓷古老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现瓷器美的重要手段之一。
瓷器的工艺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瓷器的胎体质地细腻坚硬,瓷胎一般无色或呈乳白色,给人以清爽、洁净之感。
其次,瓷器的釉面光亮洁净,有如明镜一般,反射光线的能力极强,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再次,瓷器的彩绘技法丰富多样,有刻画、贴花、描金、镂空等,这些工艺的运用使得瓷器更加绚丽多彩。
最后,瓷器的烧制工艺独特高超,如宋代的十二种御窑瓷器,汝窑、哥窑等烧制工艺,都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创新而形成的,瓷器的质地、釉色和烧制工艺的完美结合,使得瓷器具备了更高的艺术价值。
三、瓷器的文化美中国传统陶瓷的瓷器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瓷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它承载了中国古代自然观、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内涵。
首先,瓷器的纹饰和图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常常以吉祥寓意和美好愿望为主题,如寿星、如意、蝙蝠等。
其次,瓷器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各个朝代瓷器的特点与鉴别瓷器,这个词听上去就让人感觉高大上,仿佛身边的小物件都带着几分古典气息。
不说不知道,瓷器的历史可是相当悠久哦,各个朝代的瓷器各有千秋,真是看得人眼花缭乱。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朝代瓷器的特点,以及如何鉴别它们,让你在这场瓷器盛宴中大快朵颐!1. 唐代瓷器:开创之初的风范1.1 特点首先,唐代的瓷器可是开创了中国瓷器的辉煌之路。
那个时候,大家都在追求“美”的极致,陶瓷也不例外。
唐瓷以其胎体厚实、釉面光滑著称。
你想啊,那种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釉面,简直能把人迷得晕头转向。
再加上唐代人喜欢各种花纹装饰,特别是五彩瓷,真的是艳丽得让人心醉。
1.2 鉴别方法想要分辨唐代瓷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看颜色和釉面。
唐瓷的釉色多样,特别是白釉和青釉都相当有名。
而且唐瓷的纹饰,往往是比较夸张的花鸟图案,特别是那些手绘的,细节可丰富了。
你如果碰到一个光滑得像镜子一样的瓷器,那很可能是唐代的哦。
2. 宋代瓷器:雅致与宁静的代名词2.1 特点转眼来到宋代,瓷器进入了一个艺术巅峰。
宋瓷讲究的是“简约而不简单”,那种淡雅的感觉,简直能让人心静如水。
特别是汝瓷、哥瓷,都是极其珍贵的品种。
它们的釉面有种柔和的光泽,仿佛是晨曦中的湖面,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就像是品一杯好茶,淡淡的香气在口中缭绕,余韵悠长。
2.2 鉴别方法鉴别宋瓷,首先要看看釉色和胎质。
宋代的瓷器通常胎质比较细腻,特别是汝瓷,摸上去像丝绸一样滑。
而且宋瓷的釉色多是素雅的青、白、黑三种,绝对不花哨。
最重要的是,宋瓷的器型通常比较低矮,像是一个小朋友的笑脸,亲切又可爱。
3. 明代瓷器:繁华与炫丽的舞台3.1 特点接着来到明代,瓷器的世界真是热闹非凡!那个时候,瓷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尤其是青花瓷,简直是家喻户晓。
明代瓷器的特色是颜色鲜艳、图案生动,像是一个个小故事在诉说。
你要是把明代的青花瓷放在桌上,简直能吸引所有的目光,仿佛它在说:“快来看看我!”3.2 鉴别方法想辨别明代瓷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图案和底款。
古代瓷器文化及国宝鉴赏从古至今,“陶瓷”一直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其中,古代瓷器文化一直被世界所称道,其美丽的造型、精湛的工艺,经久不衰。
随着时代的变迁,瓷器文化也在不断地更新、演变,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瓷器都代表着中华文明的精髓和灵魂。
而在这段漫长的历程中,中国有数不清的国宝级瓷器,深受世人崇拜。
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古代瓷器文化及国宝鉴赏进行讨论,为您带来一场不一样的文化盛宴。
一、古代瓷器文化发展概述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古代瓷器文化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彩陶文化等。
其后,汉代瓷器逐渐进入成熟期,到了唐朝以后,中国瓷器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宋代则是中国瓷器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制作出了大量的珍贵瓷器,如钧、官、汝、哥窑等等。
元代则是瓷器工艺的极致表现,著名的青花、五彩瓷器便是典型代表。
明、清两代瓷器工艺一脉相承,不断发扬光大,制出的三彩、粉彩、官窑、景德镇瓷器等也代表了当时的制瓷工艺水平。
总之,古代瓷器文化历经了漫长的时间,并不断演化出独具特色的不同品种,被各国皆称为中国瓷器制作工艺的顶峰之作。
二、国宝级瓷器鉴赏古代瓷器本身就代表着中国文化和工艺的巅峰,而国宝级瓷器更加体现了瓷器文化中最为精锐、优美的作品。
1、“三彩盖罐”——唐代唐代的三彩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代表之一,其各色斑斓、色彩饱和度高、纹饰丰富等特点仍深受人们的追捧。
三彩盖罐是其中的佼佼者,它高约28.5厘米,口径约13.7厘米。
此藏品的整体色彩鲜艳,在黄、褐、绿这三个主色调的基础上,采用了五彩、鹅黄等颜色,使得整个瓷器看上去非常的艳丽,纹理也精细且多样,设计精美,造型别致奇特。
2、“周公鼎”——西周周公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代表之一,此件周公鼎于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左右制成,高104厘米,口径85厘米,重875千克。
此件周公鼎外观造型美观大方,鼎盖上雕刻有牛面纹,寓意着岁岁有余。
鼎身上刻有大量的图案,包括豹纹、虎纹、飞禽走兽等,相互交错,构成了一个极为美丽的图案群。
宋代官窑瓷器及底足鉴赏台北故宫博物院:宋官窑底足图欣赏北宋官窑粉青花觚高17.8cm 口15cm 深16.2cm 足5.5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尊高25.9cm 口16.5cm 足13cm南宋修内司官窑月白双莲房水注高7.2cm 莲蓬面径7.3cm 盛口径8cm北宋官窑天青臂搁高2cm 长22.5cm 宽5.9cm南宋修内司官窑月白葫芦瓶高23.7cm 口3.1cm 深22.7cm 足8.4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葵花式洗高9.3cm 面经16×16.9cm南宋郊坛下官窑粉青海棠式小瓶高11.3cm 口3.3×5.5cm 深9.7cm 足3.3×4.4cm南宋郊坛下官窑灰青葫芦瓶高18.7cm 口1.9cm 深18.3cm 足5.7cm南宋修内司官窑月白凹棱胆瓶高16.9cm 口3cm 深13.9cm 足5.7cm南宋郊坛下官窑月白海棠式贯耳瓶高16.6cm 口4.6×5.4cm 深15.3cm 足4.8×5.9cm 南宋修内司官窑浅粉青花插高14.7cm 口7.6cm 深12.7cm 底5.1cm南宋郊坛下官窑灰青海棠式花插高22.6cm 口16.5×12.5cm 深21.3cm 足8.2×5.9cm 北宋官窑粉青花插高15.8cm 口7.5cm 深14.3cm 底4.5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花插高17.2cm 口9cm 深16.4cm 底6.9cm北宋官窑粉青弦纹瓶高18.5cm 口5.5cm 深17.4cm 足6.2cm北宋官窑粉青胆瓶高13.8cm 口2.4cm 深12.5cm 足4.7cm北宋官窑粉青弦纹瓶高13.9cm 口2.3cm 足4.6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长方盆高12.5cm 口20.6×28.2cm 底19×24.9cm北宋官窑天青椭圆水仙盆高7cm 口23.3×16.8cm 底13×19.7cm南宋修内司官窑灰青钵高8.7cm 口13.1cm 足8.5cm南宋郊坛下官窑渣斗高9.3cm 口11.9cm 深8.6cm 足8.4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钵(匏)高9.4cm 深8.5cm 口14.7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钵高7.8cm 口9.8cm 足7.7cm宋哥窑米色三足圆炉高8.4cm 口13.2cm 深6.4cm 底12.2cm清仿官釉青瓷圆炉高6.6cm 口10.4cm 深5cm 足7.4cm南宋修内司官窑粉青簋式炉高12.7cm 口17.5×19.7cm 深10.9cm 足15.8cm南宋郊坛下官窑灰青簋式小炉高5.2cm 口7.2cm 足5cm北宋官窑月白双耳三足炉高6.6cm 深3.7cm 口9.9cm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见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
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鉴赏中国瓷器艺术鉴赏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瓷器的国家。
一万年以前已有陶器生产,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到公元二世纪的东汉,特别是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的烧造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唐代,制瓷业有了飞速发展,形成了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为代表的两大瓷窑系统。
宋代是中国瓷器艺术发展的高峰,窑场林立、种类繁多、工艺精湛、技法丰富,有著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还有北方的磁州窑、耀州窑,南方的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庞大窑系,地域特色鲜明、工艺水平极高,取得了空前的艺术成就。
元、明、清时期,制瓷业更加繁荣昌盛。
元代最突出的成就是釉下青花和釉里红等品种的烧制成功。
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的建立,为烧造出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釉彩缤纷、纹饰精美的瓷器创造了条件,彩绘瓷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品种多达数十种。
明代除著名的永宣青花外,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及斗彩等名品;清代不仅创烧了珐琅彩、粉彩等品种,还是颜色釉发展的繁荣和鼎盛时期,代表了中国瓷器生产新水平,开创了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中国古代瓷器按釉色与装饰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颜色釉瓷,另一类为彩绘瓷,彩绘瓷又可大致分为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
五彩花鸟纹八方花盆清康熙高32.2厘米,口径50.5厘米,足径31.1厘米盆通体呈八方形,折沿,深腹。
通体五彩装饰,盆身绘花鸟图,老树新枝,梅花、玉兰绽放,喜鹊栖于枝上,折角处绘翠竹纹。
折沿上绘折枝花卉和飞鹤纹,近足处外壁凸起如意头八个,内绘折枝花卉纹。
折沿下自右向左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
底有一圆孔。
康熙官窑五彩多为碗、盘等小件器物,大件器物有花盆、瓶类。
此器形制较大,古朴浑厚,气魄雄伟,画工苍劲有力,静动相生,显示出康熙时期制瓷的高超技艺。
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清康熙高16厘米,口径19.4厘米,足径19.4厘米器呈筒形,直口,直壁,玉璧形底。
外壁青花书馆阁体小楷《圣主得贤臣颂》文,字体工整,笔法精细,下钤釉里红“熙朝传古”篆书方款。
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鉴赏
中国瓷器艺术鉴赏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瓷器的国家。
一万年以前已有陶器生产,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到公元二世纪的东汉,特别是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的烧造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唐代,制瓷业有了飞速发展,形成了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为代表的两大瓷窑系统。
宋代是中国瓷器艺术发展的高峰,窑场林立、种类繁多、工艺精湛、技法丰富,有著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还有北方的磁州窑、耀州窑,南方的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庞大窑系,地域特色鲜明、工艺水平极高,取得了空前的艺术成就。
元、明、清时期,制瓷业更加繁荣昌盛。
元代最突出的成就是釉下青花和釉里红等品种的烧制成功。
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的建立,为烧造出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釉彩缤纷、纹饰精美的瓷器创造了条件,彩绘瓷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品种多达数十种。
明代除著名的永宣青花外,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及斗彩等名品;清代不仅创烧了珐琅彩、粉彩等品种,还是颜色釉发展的繁荣和鼎盛时期,代表了中国瓷器生产新水平,开创了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中国古代瓷器按釉色与装饰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颜色釉
瓷,另一类为彩绘瓷,彩绘瓷又可大致分为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
五彩花鸟纹八方花盆
清康熙
高32.2厘米,口径50.5厘米,足径31.1厘米
盆通体呈八方形,折沿,深腹。
通体五彩装饰,盆身绘花鸟图,老树新枝,梅花、玉兰绽放,喜鹊栖于枝上,折角处绘翠竹纹。
折沿上绘折枝花卉和飞鹤纹,近足处外壁凸起如意头八个,内绘折枝花卉纹。
折沿下自右向左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
底有一圆孔。
康熙官窑五彩多为碗、盘等小件器物,大件器物有花盆、瓶类。
此器形制较大,古朴浑厚,气魄雄伟,画工苍劲有力,静动相生,显示出康熙时期制瓷的高超技艺。
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
清康熙
高16厘米,口径19.4厘米,足径19.4厘米
器呈筒形,直口,直壁,玉璧形底。
外壁青花书馆阁体小楷《圣主得贤臣颂》文,字体工整,笔法精细,下钤釉里红“熙朝传古”篆书方款。
底心施白釉,上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圣主得贤臣颂》是汉代王褒奉汉宣帝刘询之诏而作。
清代康熙年间,政通人和,文化昌盛。
瓷制笔筒的生产也达到了鼎盛时期,不仅品种繁多,有青花、五彩、斗彩、釉里三彩、豆青釉、乌金釉、洒蓝釉等,而且装饰图案丰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中以题写长篇诗词歌赋作装饰纹样最具特色,除《圣主得贤臣颂》外,尚有苏轼《赤壁赋》、诸葛亮《出师表》、欧阳修《秋声赋》、《醉翁亭记》、陶渊明《归去来辞》、王勃《滕王阁序》等。
官窑器结尾多钤釉里红“熙朝传古”四字,有盛世之朝代代传袭之意。
器底多铭青花康熙六字楷书款。
五彩凤仪亭图盘
清康熙
高6.3厘米,口径34.5厘米,足径19.8厘米
盘撇口,弧壁,平底,外底双圈足。
器内五彩绘凤仪亭图,外底青花双圈内花押款,画一树叶纹。
康熙瓷器装饰丰富多彩,题材广泛,以文学名著中的人物故事绘制在瓷器上非常流行。
凤仪亭取自《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人物刻划生动,展现出康熙民窑五彩瓷的艺术风韵。
康熙民窑款识多仿前朝款、堂名款和花押款,这与康熙时期禁止民窑器书本朝款有关,《浮梁县志》记:“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
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
”(撰稿:耿东升张润平摄影:邵玉兰董清)
五彩描金花蝶纹攒盘
清康熙
大长22厘米小长15.8厘米直径50厘米
攒盘由内外两层共十二件大小盘组成葵花式样。
盘折沿,浅腹,平底,圈足。
盘内五彩绘花卉蝴蝶纹,沿面红彩“卍”字锦地描金团寿字,盘外壁红彩八吉祥纹,并描金篆书“寿”字。
攒盘又称为拼盘,为盛放食物的器具。
始制于明代万历时期,至清代康熙朝较为流行,并延续至晚清。
一组拼盘的数量不等,少者五个,多者达二十多个,按件数的不同,又称为“五子”、“七巧”、“八仙”、“九子”、“十成”,可组成六方、八方形、葵花形、莲花形、扇形等式样。
康熙攒盘以五彩、三彩多见,乾隆时期品种多样。
此盘造型别致,施彩丰富,以绿、红、紫、黄、金等彩描绘纹饰,五彩斑斓,不仅是美观大方的日用瓷,而且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撰稿:耿东升张润平摄影:邵玉兰董清)
枢府窑瓷盘
元公元1206年-1368年
高4.3厘米、口径13.3厘米、足径4.5厘米
此盘胎体厚重,胎质坚硬,胎色洁白,釉色白中泛青,盘内有印花装饰及“枢”、“府”字样。
元代后期,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出现了新品种,其特征是胎体较为厚重,使用模压印花图案进行装饰,釉色如同鹅卵发白且略带青色,较考究的成品往往带有相对的“枢”、“府”二字,因此这种瓷器通常被称作枢府瓷,或者卵白釉瓷。
枢府瓷根据质量和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贡品,最为精致,专门供给宫廷,作为皇家祭器或者日常使用。
二是公用瓷,由官府定制,有“枢”、“府”字样的就属于此类,根据定制者不同,也有印其他字的。
三是商品瓷,模仿有“枢”、“府”字样的器物,虽然更为粗糙,但是价格便宜,所以大量行销海内外。
这件瓷盘是景德镇枢府窑产品,系元朝枢府院定制,盘底圈足内有釉下压印的“枢府”二字。
枢府窑的器型以盘、碗、洗为主,常见纹饰有缠枝花、双龙等,采用模压印花技法。
器物胎体较厚重,釉色发白而微带青色,故又称“卵白釉”。
青釉仰覆莲花尊
南北朝北朝北齐
1948年河北省景县封氏墓出土
高63.6厘米、口径19.4厘米、足径20.2厘米
尊侈口、长颈、溜肩、长圆形腹、高圈足。
口沿下有桥形耳一对,肩部有六系,并附盖。
该尊通体有纹饰十三层,除颈部贴塑宝相花及压印团兽纹外,其它均为莲瓣纹。
盖纽下双重覆莲瓣,盖沿边上翘双重仰莲瓣,上腹三层覆莲瓣,下腹双层仰莲瓣纹。
整体纹饰雕塑整齐细腻,上呼下应,富丽堂皇。
莲花尊的纹饰内容与佛教密切相关,用于随葬代表逝者的一种精神寄托。
该尊器形硕大,庄严雄伟,做工精细,釉色青绿温润,是北齐瓷器中屈指可数的重器之一,是研究北朝瓷器及其装饰工艺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资料。
青瓷羊形烛台
三国吴(222-280年)
生活用具
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
长30.5厘米,高25厘米
烛台呈跪伏羊形、羊昂首张口、双角绕耳弯曲、额上有一圆孔,可用于插烛。
羊躯肥壮,脊背长毛分披,腰间划双翼,
臀部贴短尾,四肢卷曲。
其胎质灰白,青釉绿中微微泛黄。
在古代羊与祥音通,羊即代表吉祥,用羊随葬以避不祥。
该羊形烛台,造型设计巧妙,装饰手法夸张醒目,其形态安祥,温驯可爱,是三国东吴青瓷中不可多得的上乘精品。
这件羊形烛台浅灰白色胎,遍施青灰色釉。
呈卧羊形,羊头顶有一圆孔,体内空。
有学者认为此器是插蜡烛用的烛台,也有学者认为是盛水器。
三国时期,青瓷器在产量、种类和质量上都比东汉时期有明显提高。
当时青瓷器主要产地包括现在浙江宁波、绍兴、温州及金华等地区,其原料为一种含石英、高岭、绢云母类型的伟晶花岗石风化后的岩石矿,风化程度高,含有较多的高岭石矿物。
这种瓷土含铁量较高,是烧造青瓷器的理想原料,与石灰石配制而成的石灰釉,光泽好,透明度高。
这件烛台釉色匀净,充分显示出这一时期在烧造青瓷器的原料选择上的重大进步。
而卧羊整体塑造简练,局部刻划精细,将羊的驯顺特性凸显无遗,反映了这一时期在烧造青瓷器的艺术化方面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