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全国卷1理综含答案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21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新课标1)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NA和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DNA上2.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色氨酸可转变成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 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 a+的增加D.输入的N 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4.下列关于出生眼体重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错误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 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 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sc(阮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 sc可以有到更多的PrP c转变为PrP sc,实现阮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阮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阮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PrP c转变为PrP 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遗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理科综合能力侧试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2.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3. 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4. 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5. 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 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 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 B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 Bc可以诱导更多PrP c的转变为PrP Bc,实现朊粒的增——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 PrP c转变为PrP B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6. 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理科综合能力侧试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 B.硝酸 C.醋 D.卤水8.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8gD2O和18g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AB.2L0.5mol/L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两种数为2NA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D.密闭容器中2molNO与1mol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A9.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
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
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1:1 B.2:3 C.3:2 D.2:1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选项实验现象结论A.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有气体生成,溶液呈血红色稀硝酸将Fe氧化为3FeB.将铜粉加1.0mol·L-1Fe2(SO4)3溶液中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金属铁比铜活泼C.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金属铝的熔点较低D.将-140.1molgL MgSO 溶液滴入NaOH 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140.1mol L CuSO 溶液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为浅蓝色沉淀Cu(OH)2的溶度积比Mg(OH)2的小11.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正极反应中有2CO 生成B .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C .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D .电池总反应为6126222C H O +6O =6CO +6H O12.W 、X 、Y 、Z 均为的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L 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5、8、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理科综合能力侧试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 B.硝酸 C.醋 D.卤水8.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8gD2O和18g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 AB.2L0。
5mol/L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两种数为2N A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
2N AD.密闭容器中2molNO与1mol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 A9.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
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1:1 B.2:3 C.3:2 D.2:1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选项实验现象结论A.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有气体生成,溶液呈血红色稀硝酸将Fe氧化为3FeB。
将铜粉加1。
0mol·L-1Fe2(SO4)3溶液中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金属铁比铜活泼C.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金属铝的熔点较低D。
将-140.1molgL MgSO溶液滴入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为浅蓝色沉淀Cu(OH)2的溶度积比Mg(OH)2的小加140.1mol L CuSO 溶液11.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正极反应中有2CO 生成B .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C .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D .电池总反应为6126222C H O +6O =6CO +6H O12.W 、X 、Y 、Z 均为的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L 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5、8、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
2015年全国卷1理综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Cl 35.5 K 39Cr 52 Fe 56 Cu 64 Br 80 Ag 108 I 127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可以诱导更多的PrP°转变为PrP°°,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PrP°转变为PrP°°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015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新课标I 卷)理科综合能力侧试二、选择题:此题共8 小题,每题 6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 题只有一项切合题目要求,第19~21 题有多项切合题目要求。
所有选对的得 6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4.( 洛伦兹力 ) 两相邻匀强磁场地区的磁感觉强度大小不一样、方向平行。
一速度方向与磁感觉强度方向垂直的带电粒子(不计重力),从较强磁场地区进入到较弱磁场地区后,粒子的()A. 轨道半径减小,角速度增大B. 轨道半径减小,角速度减小C.轨道半径增大,角速度增大D. 轨道半径增大,角速度减小15. (电场力)如图,直线a、 b 和 c、 d 是处于匀强电场中的两组平行线,M、N、 P、 Q是它们的交点,四点处的电势分别为φ 、φN 、φ 、φ 。
一电子有M点分别运动到N 点和 P点的过程中,M PP 电场力所做的负功相等,则A. 直线 a 位于某一等势面内,φφM Q B. 直线 c 位于某一等势面内,φφM NC.若电子有M点运动到Q点,电场力做正功D.若电子有P 点运动到Q点,电场力做负功.16. (变压器 )一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3:1 ,在原、副线圈的回路中分别接有阻值相同的电阻,原线圈一侧接在电压为220V 的正弦沟通电源上,以下图。
设副线圈回路中电阻两端的电压为 U ,原、副线圈回路中电阻耗费的功率的比值为k ,则A. U1 B.U 166V ,k22V ,k99 C. U1 D.U166V ,k22V , k3317. (能量守恒 +圆周运动) 如图,一半径为 R ,粗拙程度到处相同的半圆形轨道竖直固定搁置, 直径POQ 水平。
一质量为 m 的质点自P 点上方高度 R 处由静止开始着落, 恰巧从 P 点进入轨道。
质点滑到轨道最低点 N 时,对轨道的压力为 4mg ,g 为重力加快度的大小。
2015年全国卷1理综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Cl 35.5 K 39Cr 52 Fe 56 Cu 64 Br 80 Ag 108 I 127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
PrP°°可以诱导更多的PrP°转变为PrP°°,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D.PrP°转变为PrP°°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 第1页(共36页)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 第2页(共36页)绝密★启用前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新课标卷1)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使用地区: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西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16页,共300分。
考生注意: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试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 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Cl —35.5 K —39Cr —52 Fe —56 Cu —64 Br —80 Ag —108 I —127第Ⅰ卷(选择题 共126分)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DNA 与ATP 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 一个tRNA 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 T 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苷酸组成D. 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 上 2.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 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 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 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3. 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 溶液(生理盐水)20 mL 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 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C. 细胞内液Na +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 +的增加D. 输入的Na +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4. 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5. 人或动物PrP 基因编码一种蛋白(c PrP ),该蛋白无致病性。
2015年高考理综试题新课标全国卷1带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5年高考理综试题新课标全国卷1带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5年高考理综试题新课标全国卷1带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5年全国卷1理综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Cl 35.5 K 39Cr 52 Fe 56 Cu 64 Br 80 Ag 108 I 127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B.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C.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D.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2.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5.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该蛋白无致病性.PrP°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可以诱导更多的PrP°转变为PrP°°,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
理综答案2015年卷一一、选择题1. D2. C3.A4.D5. C6.B7. B [解析] 氨水为弱碱,不能与金属反应,A项错误;硝酸具有强酸性和强氧化性,能与除金、铂之外的所有金属反应,也能与碳单质、CaCO3等盐反应,故此“强水”应为硝酸,B项正确;醋酸酸性较弱,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后面的金属不反应,C项错误;卤水为MgCl2溶液,MgCl2与大多数金属及盐溶液不反应,D项错误。
8. C [解析] D2O的摩尔质量为20 g/mol,18 g D2O的物质的量小于1 mol,1个D2O分子含有10个质子,则18 g D2O的质子数小于10NA,A项错误; 2 L 0.5 mol·L-1亚硫酸溶液中含1 molH2SO3,亚硫酸为弱酸,未完全电离,故溶液中含有的H+数目小于2NA,B项错误;Na2O2与水反应生成O2:2Na2O2+2H2O===4NaO得到2e-H+O失去2e-2↑,当生成0.1 mol O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C项正确;2 mol NO与1 mol O2反应生成2 mol NO2,但由于在密闭容器中存在化学平衡2NO2N2O4,故产物的分子数小于2NA,D项错误。
9. C [解析] 由乌洛托品的结构简式C6H12N4可知,反应中HCHO提供C原子,氨提供N原子,分子中C、N原子个数比即为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C项正确。
10.D [解析]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生成Fe(NO3)2 、NO和水,无Fe3+,因此加入KSCN后溶液不会变红,A项错误;铜粉加入到Fe2(SO4)3溶液生成CuSO4和FeSO4,无黑色固体生成,B 项错误;打磨后的铝箔在酒精灯上灼烧表面生成Al2O3,高熔点的Al2O3兜住了熔融的液态铝,不会滴落,C项错误;将Mg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生成白色Mg(OH)2沉淀,再加入CuSO4溶液,白色沉淀变为蓝色沉淀Cu(OH)2,说明Ksp[Cu(OH)2]<Ksp[Mg(OH)2],D项正确。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第I卷)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试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F19 AL27 P31 S32Ca 40 Fe56 Cu64 Br 80 Ag108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B.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C.甘油是极性分子,所以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D.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2. 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此后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A.O2的产生停止B.CO2的固定加快C.ATP/ADP比值下降D.NADPH/NADP+比值下降3. 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4. 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与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红色花瓣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B.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5. 下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
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为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A.Ⅰ-2和Ⅰ-4必须是纯合子B.Ⅱ-1、Ⅲ-1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C.Ⅱ-2、Ⅱ-3、Ⅲ-2和Ⅲ-3必须是杂合子D.Ⅱ-4、Ⅱ-5、Ⅳ-1和Ⅳ-2必须是杂合子6. 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C.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7.下列化合物中同分异构体数目最少的是( )A.戊烷B.戊醇C.戊烯D.乙酸乙酯8.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选项现象或事实解释A 用热的烧碱溶液洗去油污Na2CO3可直接和油污反应B 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变质漂白粉中的CaCl2 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CaCO3C 施肥时,草木灰(有效成分为K2CO3)不能与NH4Cl混合使用K2CO3与NH4Cl反应生成氨气会降低肥效D FeCl3溶液可用于铜质印刷线路板制作FeCl3能从含有Cu2+的溶液中置换出铜9. 已知分解1 mol H2O2 放出热量98KJ,在含少量I-的溶液中,H2O2的分解机理为:H2O2+I-→H2O +IO-慢H2O2+IO-→H2O +O2+I-快下列有关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的速率与I-的浓度有关B. IO-也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 反应活化能等于98KJ·mol-1D.v(H2O2)=v(H2O)=v(O2)10. W、X、Y、Z均是段周期元素,X、Y处于同一周期,X、Z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X2-和Z-,Y+和Z-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X>Y>ZB. 单质沸点:X>Y>ZC. 离子半径:X2->Y+>Z-D. 原子序数:X>Y>Z11. 溴酸银(AgBrO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溴酸银的溶解时放热过程B.温度升高时溴酸银溶解速度加快C.60 ℃时溴酸银的K sp约等于6×10-3D.若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溴酸银,可用重结晶方法提纯12.下列有关仪器的使用方法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洗净的锥形瓶和容量瓶可以放进烘箱中烘干B.酸式滴定管装标准液前,必须先用该溶液润洗C.酸碱滴定实验中,D用容量瓶配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立即用滴定管吸出多余液体。
13. 利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选项①②③实验结论A 稀硫酸Na2S AgNO3与AgCl的溶液K sp(AgCl)>K sp(Ag2S)B 浓硫酸蔗糖溴水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氧化性C 稀盐酸Na2SO3Ba(NO3)2溶液SO2与可溶性钡盐均可以生成白色沉淀D 浓硝酸Na2CO3Na2SiO3溶液酸性:硝酸>碳酸>硅酸二、选择题:本题共8 小题,每小题6 分,在没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 ~ 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 ~ 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 6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 分,有选错的得0 分。
14.在法拉第时代,下列验证“由磁产生电”设想的实验中,能观察到感应电流的是A.将绕在磁铁上的线圈与电流表组成一闭合回路,然后观察电流表的变化B. 在一通电线圈旁放置一连有电流表的闭合线圈,然后观察电流表的变化C.将一房间内的线圈两端与相邻房间的电流表连接,往线圈中插入条形磁铁后,再到相邻房间去观察电流的变化。
D.绕在同一铁环上的两个线圈,分别接电源和电流表,在给线圈通电或断电的瞬间,观察电流表的变化15. 关于通电直导线在匀强磁场中所受的安培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安培力的方向可以不垂直于直导线B.安培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磁场的方向C.安培力的的大小与通电直导线和磁场方向的夹角无关D.将直导线从中点折成直角,安培力的大小一定变为原来的一半16.如图,MN为铝质薄平板,铝板上方和下方分别有垂直于图平面的匀强磁场(未画出)。
一带电粒子从紧贴铝板上表面的P点垂直于铝板向上射出,从Q点穿越铝板后到达PQ的中点O。
已知粒子穿越铝板时,其动能损失一半,速度方向和电荷量不变。
不计重力,铝板上方和下方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之比为A. 2 B. C. 1 D.17.如图,用橡皮筋将一小球悬挂在小车的架子上,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使小车从静止开始向左加速,加速度从零开始逐渐增大到某一值,然后保持此值,小球稳定地偏离竖直方向某一角度(橡皮筋在弹性限度内)。
与稳定在竖直位置时相比,小球的高度A.一定升高B.一定降低C.保持不变D.升高或降低由橡皮筋的劲度系数决定18.如图(a),线圈ab、cd绕在同一软铁芯上,在ab线圈中通以变化的电流,用示波器测得线圈cd间电压如图(b)所示。
已知线圈内部的磁场与流经线圈的电流成正比,则下列描述线圈ab中电流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中,可能正确的是19.太阳系各行星几乎在同一平面内沿同一方向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当地球恰好运行到某地外行星和太阳之间,且三者几乎排成一条直线的现象,天文学称为“行星冲日”。
据报道,2014年各行星冲日时间分别是:1月6日木星冲日;4月9日火星冲日;5月11日土星冲日;8月29日海王星冲日;10月8日天王星冲日。
已知地球及各地外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半径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1.0 1.5 5.2 9.5 19 30轨道半径(AU)A.各地外行星每年都会出现冲日现象B.在2015年内一定会出现木星冲日C.天王星相邻两次冲日的时间间隔为土星的一半D.地外行星中,海王星相邻两次冲日的时间间隔最短20.如图,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木块a和b(可视为质点)放在水平圆盘上,a与转轴OO’的距离为l,b与转轴的距离为2l,木块与圆盘的最大静摩擦力为木块所受重力的k倍,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若圆盘从静止开始绕转轴缓慢地加速转到,用ω表示圆盘转到的角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b一定比a先开始滑动B.a、b所受的摩擦力始终相等C.,是b开始滑动的临界角速度D.当时,a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kmg21. 如图,在正点电荷Q的电场中有M、N、P、F四点,M、N、P为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F 为MN的中点,∠M=300. 有M、N、P、F四点处的电势分别用φM、φN、φP、φF表示。
已知φM=φN ,φP=φF,点电荷Q在M、N、P三点所在平面内,则A.点电荷Q一定在MP的连线上B.连接PF的连线一定在同一等势面上C.将正试探电荷从P点搬运到N点,电场力做负功D.φP大于φM第II卷三、非选择题:包括必须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必须作答,第33题~第4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29分)22.(6分)某同学利用图(a)所示实验装置及数字化信息系统获得了小车加速度a与钩码的质量m的对应关系图,如图(b)所示。
实验中小车(含发射器)的质量为200g,实验时选择了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和轻定滑轮,小车的加速度由位移传感器及与之相连的计算机得到。
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该同学的结果,小车的加速度与钩码的质量成___________(填“线性”或“非线性”)关系。
(2)由图(b)可知,a -m 图线不经过原点,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利用本实验装置来验证“在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小车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的结论,并直接以钩码所受重力mg 作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则实验中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钩码的质量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3.(9分)利用如图(a)所示电路,可以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所利用的实验器材有:待测电源,电阻箱R (最大阻值999.9Ω)电阻R 0(阻值为3.0Ω),电阻R 1(阻值为3.0Ω),电流表A(量程为200mA ,内阻为R A =6.0Ω),开关S 。
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电阻箱阻值调到最大,闭合开关S ; ②多次调节电阻箱,记下电流表的示数I 和电阻箱相应的阻值R;③以为纵坐标,R 为横坐标,作图线(用直线拟合) ④求出直线的斜率k ,和在纵坐标的截距b 。
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用E 和r 表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则1/I 与R 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