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分类和分级
- 格式:docx
- 大小:12.10 KB
- 文档页数:2
城市道路等级划分
等级划分
城市道路等级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各级红线宽度控制:主干道30—40米,次干道20—24米,支路14—18米。
城市道路等级分为四类:
⑴快速路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机动车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体交叉与控制出入,供汽车以较高速度行驶的道路。
又称汽车专用道。
快速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60-80km/h。
⑵主干路连接城市各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
主干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40-60km/h。
⑶次干路承担主干路与各分区间的交通集散作用,兼有服务功能。
次干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40km/h。
⑷支路次干路与街坊路(小区路)的连接线,以服务功能为主。
支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30km/h。
(1)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2)次干道(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
通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3)支路(街坊道路),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一般红线宽度为12~15m左右。
除上述分级外,为了明确道路的性质、区分不同的功能,道路系统应该分为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两大类。
2 基层基层是路面结构中的承重层,主要承受车辆荷载的竖向力,并把由面层下传的应力扩散到垫层或土基,故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均匀一致的强度和刚度基层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虽不如面层强烈,但沥青类面层下的基层应有足够的水稳定性,以防基层湿软后变形大,导致面层损坏用作基层的材料主要有:(l)整体型材料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石灰稳定砂砾、石灰煤渣、水泥稳定碎砾石等,其强度高,整体性好,适用于交通量大、轴载重的道路。
工业废渣混合料的强度、稳定性和整体性均较好,适用于大多数沥青路面的基层使用的工业废渣应性能稳定、无风化、无腐蚀。
(2)嵌锁型和级配型材料级配碎(砾)石:应达到密实稳定为防止冻胀和湿软,应控制小于0.5mm 颗粒的含量和塑性指数。
在中湿和潮湿路段,用作沥青路面的基层时.应掺石灰符合标准级配要求的天然砂砾可用作基层不符合标准级配要求时,只宜用作底基层或垫层,并应按路基干湿类型适当控制小于0.5mm 的颗粒含量。
为便于碾压,砾石最大粒径宜采用 60mm3 垫层垫层是介于基层和土基之间的层位,其作用为改善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保证面层和基层的强度稳定性和抗冻胀能力,扩散由基层传来的荷载应力,以减小土基所产生的变形。
因此,通常在土基湿、温状况不良时设置。
垫层材料的强度要求不一定高,但其水稳定性必须要好。
( l )路基经常处于潮湿或过湿状态的路段以及在季节性冰冻地区产生冰冻危害的路段应设垫层。
( 2 )垫层材料有粒料和无机结合料稳定土两类。
粒料包括天然砂砾、粗砂、炉浩等采用粗砂或天然砂砾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小于 5 % ;采用炉渣时.小于2mm 的颗粒含量宜小于 20 % .( 3 )垫层厚度可按当地经验确定,一般宜大于或等于 150mm 。
(三)沥青路面结构组合的基本原则1 面层、基层的结构类型及厚度应与交通量相适应。
交通量大、轴载重时,应采用高等级面层与强度较高的结合料稳定类材料基层2 层间结合必须紧密稳定,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应力传递的连续性面层与基层之间应按基层类型和施工情况洒布透层沥青、粘层沥青或采用沥青封层3 各结构层的材料回弹模量应自上而下递减,基层材料与面层材料的回弹模量比应大于或等于0.3;土基回弹模量与基层(或底基层)的回弹模量比宜为0.08 ~0.44 层数不宜过多。
城市道路等级分类一、道路的组成及等级划分:(一)道路可分为: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及乡村道路。
1、公路的组成:线形组成、结构组成(路基、路面、桥涵、排水系统、隧道、防护工程、特殊构造物、交通服务设施)2、城市道路组成3、道路工程的主体就是路线、路基(包括排水系统及防护工程等)与路面三大部分。
(二)道路等级的划分:1、公路的等级划分:高速公路、一、二、三、四级5个等级。
2、城市道路的等级划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二、路基1、定义:路基就是按照路线位置与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作为路面基础的带状构造物。
2、分类:填方路基(路堤):填土路基、填石路基、砌石路基、护肩路基、护脚路基挖方路基(路堑):土质挖方路基、石质挖方路基半挖半填路基3、组成:路肩、边坡、排水设施、挡土墙。
4、对路基的要求:1)有足够的强度:在车辆荷载、路面及路基自重作用下,变形不超过允许值。
2)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在行车及自然因素作用下,不发生滑坡、塌陷等。
3)有足够的水温稳定性:在水温变化时,路基强度变化小,不产生翻浆。
三、路面(一)结构组成:路层:就是直接与行车及大气接触的表面层,应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良好的温度稳定性、耐磨、抗滑、平整与不透水。
基层:承受面层传来的垂直荷载并扩散至垫层与路基中。
垫层:在基层与土基之间的结构层,起隔水、防冻及扩散传力作用。
(二)度与路面排水(三)路面的等级与分类1、路面等级:高级路面、次高级路面、中级路面与低级路面。
2、路面类型:(1)路面基层的类型:按照现行规范,基层(包括底基层)可分为无机结合料稳定类与粒料类。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有:1)水泥稳定土基层:不应用作高级沥青路面的基层,在高速公路与一级公路的面板下2)石灰稳定土基层:适用于各级公路路面的底基层,可作二级以下的公路的基层,但不应用作高级路面的基层。
3)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基层。
4)级配碎(砾)石基层。
级配碎石可用于各级公路的基层。
城市道路等级标准划分
根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城市道路等级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
各等级道路的设计车速、车道数和路幅宽度等指标都有所不同。
1.快速路:快速路是为长距离、大流量、快速交通服务的道路,设计车速为60-80公里/小时,车道数不少于四条,每条车道宽度为3.75米。
2.主干路:主干路是连接城市各主要区域,承担城市主要的交通流量和运输任务的交通干道。
设计车速为40-60公里/小时,车道数不少于四条,每条车道宽度为3.75米。
3.次干路:次干路是连接主干路与支路的交通干道,设计车速为30-40公里/小时,车道数一般为双向四车道。
4.支路:支路是连接次干路与小区、工厂等区域的小型交通道路,设计车速一般为20-30公里/小时,车道数为双向两车道。
此外,城市道路还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等组成部分,不同等级的道路在车道宽度、人行道宽度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总之,城市道路等级标准划分是为了满足不同交通需求和提高交通效率,需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分类分级城市道路分类分级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以下四类:1、快速路(又称汽车专用道):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
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前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两侧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
(中、小城市不设快速道)。
2、主干路(全市性干道):主干路应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以交通功能为主。
自行交通量大时,宜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形式,如三幅路或四幅路。
主干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的进出口。
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3、次干路(区级干道):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性交通路线,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
4、支路(街坊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一般红线宽度为12~25m左右。
城市道路的分级:除上列快速路外,每类道路按照所在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有特殊情况需变更级别时,应做技术经济论证,报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居住区道路分级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
居住区道路是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米,红线宽度12~14米;居住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6米;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为3米。
此外,在居住区内还可能有专供步行的林荫步道。
北京目前车道宽度为3.75米,这个宽度是按照当时大挂车的宽度设计的,现在一般小汽车的宽度都在两米之内,而国外一般的车道只有2.5米宽。
城市道路等级-城市道路分级城市道路等级城市道路分级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道路如同城市的血管,承载着人们的出行和城市的运转。
而城市道路是有着明确的等级划分的,这一分级制度对于城市的规划、交通管理以及我们的日常出行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城市道路等级的划分通常基于多种因素,包括道路的功能、交通流量、设计速度、道路横断面形式等。
一般来说,城市道路可以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这四个主要等级。
快速路是城市道路中等级最高的一类。
它的主要特点是设计车速高,一般在 60 千米/小时以上,甚至可以达到 80 千米/小时或者更高。
快速路通常没有平面交叉路口,而是通过立体交叉的方式实现与其他道路的连接,比如常见的高架桥和立交桥。
这样的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车辆的停车和等待时间,保证交通的快速和畅通。
快速路主要承担着城市长距离、大运量的交通需求,比如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快速联系,或者城市内各个主要区域之间的快速通勤。
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其交通功能也十分重要。
设计车速一般在 40 60 千米/小时。
主干路通常连接着城市的各个主要分区,交通流量较大。
与快速路不同,主干路会有平面交叉路口,但路口数量相对较少,并且会通过信号灯等交通控制设施来管理交通流。
主干路的横断面形式一般较为宽阔,能够容纳较多的车道,以满足较大的交通流量需求。
次干路则起到了连接主干路和支路的作用,设计车速一般在 30 50千米/小时。
次干路的交通流量相对较小,但它对于分散主干路的交通压力,提高道路网的通达性起着关键作用。
次干路的平面交叉路口较多,而且道路两侧可能会有更多的商业和服务设施,与周边的居民生活和商业活动联系更加紧密。
支路是城市道路等级中的“毛细血管”,设计车速一般在 20 40 千米/小时。
支路主要服务于局部地区,比如小区内部道路、街巷等。
它直接连接着居民的生活区域和公共设施,为居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支路的交通流量较小,道路横断面形式相对较窄。
城市道路的四个分级,不知道就麻烦了!
城市道路应按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的服务功能等,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
( 快、支、主、次)
一、快速路
快速路是指双向行车道、中央设有分隔带、进出口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体交叉控制,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和快速交通服务。
单向设置不应少于两条车道,并应设有配套的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出入口。
快速路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道路设计年限为 20 年,道路的设计速度最高100Km/h。
二、主干路
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是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交通干道,是城市内部的主要大动脉。
在城市道路级别里,主干路高于次干路,而低于快速路。
主干路两侧不宜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出入口。
主干路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道路设计年限为20 年,道路的设计速度最高60Km/h。
三、次干路
次干路是城市中数量较多的一般交通道路,配合主干路组成城市干道网,起联系各部分和集散交通的作用,并兼有服务的功能。
次干路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道路设计年限为15 年,道路的设计速度最高50Km/h。
四、支路
支路宜与次干路和居住区、工业区、交通设施等内部道路相连接,应以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支路允许两侧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
支路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道路设计年限为10 年~15 年,
道路的设计速度最高40Km/h。
城市道路分类和分级
一、城市道路分类
(三)以道路的地位、交通功能为基础,兼顾服务功能,将城镇道路分为四类,即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
二、城镇道路分级
除快速路外的各类道路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Ⅰ级,中等城市Ⅱ级,小城市Ⅲ级。
三、城镇道路路面分类
(一)按结构强度分类:1.高级路面用于快速路、主干路、公交专用路(水泥混凝土30年,沥青混凝土、沥青碎石、天然石材15年);2.次高级路面适用于次干路、支路(沥青贯入式碎(砾)石12年,沥青表面处治8年)。
(二)按力学特性分类:1.柔性路面,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垂直变形和弯拉应变,包括各种沥青类路面;2.刚性路面,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弯拉强度,主要是水泥混凝土路面。
一、道路的组成及等级划分:(一)道路可分为: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及乡村道路。
1、公路的组成:线形组成、结构组成(路基、路面、桥涵、排水系统、隧道、防护工程、特殊构造物、交通服务设施)2、城市道路组成3、道路工程的主体是路线、路基(包括排水系统及防护工程等)和路面三大部分。
(二)道路等级的划分:1、公路的等级划分:高速公路、一、二、三、四级5个等级。
2、城市道路的等级划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二、路基1、定义:路基是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作为路面基础的带状构造物。
2、分类:填方路基(路堤):填土路基、填石路基、砌石路基、护肩路基、护脚路基挖方路基(路堑):土质挖方路基、石质挖方路基半挖半填路基3、组成:路肩、边坡、排水设施、挡土墙。
4、对路基的要求:1)有足够的强度:在车辆荷载、路面及路基自重作用下,变形不超过允许值。
2)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在行车及自然因素作用下,不发生滑坡、塌陷等。
3)有足够的水温稳定性:在水温变化时,路基强度变化小,不产生翻浆。
三、路面(一)结构组成:路层:是直接与行车及大气接触的表面层,应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良好的温度稳定性、耐磨、抗滑、平整和不透水。
基层:承受面层传来的垂直荷载并扩散至垫层和路基中。
垫层:在基层和土基之间的结构层,起隔水、防冻及扩散传力作用。
(二)度与路面排水(三)路面的等级与分类1、路面等级:高级路面、次高级路面、中级路面和低级路面。
2、路面类型:(1)路面基层的类型:按照现行规范,基层(包括底基层)可分为无机结合料稳定类和粒料类。
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有:1)水泥稳定土基层:不应用作高级沥青路面的基层,在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面板下2)石灰稳定土基层:适用于各级公路路面的底基层,可作二级以下的公路的基层,但不应用作高级路面的基层。
3)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基层。
4)级配碎(砾)石基层。
级配碎石可用于各级公路的基层。
级配砾石可用于二级和二级以下公路的底基层。
城市道路等级及标准城市道路就像人体的血管一样,等级不同,功能和标准也不一样呢。
咱们先来说说快速路吧。
快速路那可是城市里的交通大动脉啊。
它就像超级赛道一样,让车辆能够快速地通行。
比如说北京的三环路,车辆在上面跑得嗖嗖的,几乎没有红绿灯来打扰。
你想啊,如果城市没有快速路,那交通得多堵啊,到处都是走走停停,就像一群蚂蚁被堵住了去路,那可真让人抓狂。
主干路就像是城市的脊梁骨。
它把城市的各个区域连接起来。
就像上海的南京路,它既是商业的中心,也是交通的重要通道。
主干路的车道比较多,能容纳大量的车辆。
要是主干路出了问题,就好比人的脊梁骨弯了,整个城市的交通都会变得歪歪斜斜的。
次干路呢,就像是城市交通的小助手。
它分担着主干路的交通压力。
你看成都的一些次干路,周围都是居民区和小商店。
次干路就像是毛细血管,虽然没有主干路那么粗壮,但它把各个小地方都照顾到了。
要是没有次干路,那小区里的车都得挤到主干路上去,那还不乱成一锅粥啦?支路就像是城市道路的小分支。
它就像小巷子一样,深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在广州的老城区,支路特别多。
支路虽然窄,但是它能让你到达那些隐藏在城市深处的小馆子和特色小店。
要是没有支路,那些宝藏小店可就不好找喽,多可惜啊。
还有步行街呢,步行街就像是城市的休闲乐园。
它只允许行人通过,就像专门为人们打造的一个安全的游乐世界。
像重庆的解放碑步行街,到处都是逛街的人,大家可以慢悠悠地走,不用担心车辆。
要是步行街也让车跑,那简直就像在游乐园里放了一群野兽,多可怕呀。
有些城市还有环形路,这环形路就像是城市的一个大花环。
比如说莫斯科的环形路,它围绕着城市的中心区域。
环形路可以让车辆绕着走,避免直接穿过市中心的拥堵。
如果没有环形路,所有车都往市中心挤,那市中心就会变成一个超级大堵车点,简直就是噩梦。
胡同或者弄堂也算是一种特殊的城市道路类型吧。
这就像城市的秘密通道。
在北京的胡同里,你能感受到老北京的韵味。
虽然胡同很窄,但是它充满了生活气息。
城市道路分类和分级
一、城市道路分类
(三)以道路的地位、交通功能为基础,兼顾服务功能,将城镇道路分为四类,即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
二、城镇道路分级
除快速路外的各类道路分为Ⅰ、Ⅱ、Ⅲ级,大城市Ⅰ级,中等城市Ⅱ级,小城市Ⅲ级。
三、城镇道路路面分类
(一)按结构强度分类:1.高级路面用于快速路、主干路、公交专用路(水泥混凝土30年,沥青混凝土、沥青碎石、天然石材15年);2.次高级路面适用于次干路、支路(沥青贯入式碎(砾)石12年,沥青表面处治8年)。
(二)按力学特性分类:1.柔性路面,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垂直变形和弯拉应变,包括各种沥青类路面;2.刚性路面,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弯拉强度,主要是水泥混凝土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