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案11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6
余光中《乡愁》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乡愁》,使学生了解作者余光中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乡愁情感,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乡土观,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乡愁》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乡愁情感。
2. 分析《乡愁》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3. 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深入体会作者乡愁情感的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乡愁》原文及其注释,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乡愁》,了解作者生平,搜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余光中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分享预习所得,共同了解作者。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乡愁》,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解析诗歌内容(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每节的内容。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
4. 深入探讨乡愁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出表达乡愁情感的词句。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乡愁情感。
5. 欣赏诗歌艺术特点(1)教师分析《乡愁》的语言、形象、情感等艺术特点。
(2)学生讨论诗歌的审美价值,提高鉴赏能力。
6. 小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乡愁情感的表达。
(2)学生课后搜集其他表达乡愁情感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7. 作业布置(1)熟读《乡愁》,背诵诗歌。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内容和鉴赏方法,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乡愁教案乡愁教案(精选10篇)乡愁教案篇1学习目标:1、体会诗中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2、理解余光中《乡愁》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二、走近作者三、学习过程(一)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扫除生字障碍。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下面请4个同学轮流朗读这首诗,一个同学读一节,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吐词最清晰。
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立即举手帮助纠正。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听示范朗读,背诵课文。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和诗歌的感情,听完后模仿朗读。
1、学生听读,有感情朗读。
2、抽生读,有感情齐读课文。
自学指导:同学们试背诵课文,6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背得最好。
(提示:自己先一节一节反复背诵,再和同学相互抽背,并在背得不熟悉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出示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8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能准确回答问题。
乡愁教案篇2教学目的:1、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初步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联想法,诵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比较法,发现法,评价法媒体设计:1、《乡愁》朗诵带。
2、《归乡》、《思乡曲》音乐比较。
3、席慕蓉《乡愁》的录像带。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一教时课堂教学设计:一、上课伊始,放钢琴曲《思乡》(配以秋日落叶的画面)。
二、导入语。
听了这段音乐,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给以肯定)解说:老师想到了深秋季节,想起了一段写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乡愁》优秀教学案《乡愁》优秀教学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愁》优秀教学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乡愁》优秀教学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思乡之情)“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
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
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
(借物抒情)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乡愁》的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乡愁》;(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掌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诗歌所表达的乡愁情感;(3)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的美学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理解乡愁的情感内涵,关爱家人和故乡;(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乡愁》的字词认读和理解;(2)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把握;(2)诗歌韵律和结构的特点;(3)乡愁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诗歌《乡愁》,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2)收集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3)准备教学课件和黑板。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乡愁》,自主学习生字词;(2)了解诗人余光生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3)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诗歌的基本知识;(2)介绍诗人余光生,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3)展示诗歌《乡愁》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节奏;(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乡愁情感;(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学生分享自己的乡愁故事,交流感受;(3)教师引导培养学生关爱家人和故乡的价值观。
余光中《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乡愁》;(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3)了解作者余光中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2.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3. 作者余光中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2. 诗歌韵律的把握;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2. 相关资料:关于余光中的生平介绍、诗歌鉴赏方法等;3. 学生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2)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现代诗歌《乡愁》。
2. 诗歌鉴赏(1)让学生自由朗读《乡愁》,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邮票”、“船票”、“坟墓”等;(3)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 作者简介(1)介绍作者余光中的生平背景;(2)分析作者的文学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4. 诗歌拓展(1)让学生收集其他表现乡愁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乡愁故事,感受乡愁的情感内涵。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2)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6. 作业布置(1)背诵《乡愁》;(2)写一篇关于乡愁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经历或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乡愁》的情况以及乡愁短文的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乡愁》教案(共五篇)第一篇:《乡愁》教案《乡愁》教案教材分析《乡愁》是初三下册第一课《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诗。
本诗抒写思乡愁绪,体现了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
在诗中随着乡愁在每个阶段的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这首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
《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3、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思乡爱国之情。
重点: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难点:体会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程序一、走近乡愁师:同学们,我们学校实行的是住宿制。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来校少则半年,多则几年。
在住校的日子里,你们会想家吗?(略)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略)故乡,是每个离家在外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人生的终点。
当我们离开故乡,带着美丽的憧憬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时、带着寂寂的惆怅离家外出求学时、带着深沉的苍凉去为生活奔波时,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温馨、最温暖的怀抱。
我们想家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海外游子,特别是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长期不能和亲人团聚,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痛!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勾起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
那么大家读过哪些描写乡愁的诗句呢?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南唐·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宋·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语文教案-余光中《乡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能够分析并描述《乡愁》的主题、情感和意境。
能够解析《乡愁》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乡愁》的内涵和外延。
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乡愁》的诗意和主题的理解。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应用。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理解《乡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诗歌情感的表达和体验。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乡愁》的背景和作者余光中的生平。
准备相关的文学评论和解析文章。
准备教学PPT和多媒体材料。
2. 学生准备:预习《乡愁》,了解作者和诗歌背景。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课堂内容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余光中的照片和简介,引起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乡愁的含义和个人对乡愁的理解。
2. 朗读与感悟:学生齐读《乡愁》,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闭眼聆听,想象诗歌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3. 内容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乡愁》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修辞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解析《乡愁》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
学生举例并分析修辞手法的效果和意义。
5. 写作与表达:教师引导学生以《乡愁》为启发,写一段个人对故乡的感悟和描述。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 写作表达:评估学生在写作中对《乡愁》的理解和个人的感悟表达。
3. 背诵与默写:检查学生对《乡愁》的背诵和默写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六、教学延伸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余光中的《乡愁》与其他乡愁主题的诗歌,如《登高》等。
语文教案-余光中《乡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余光中运用乡愁这一主题,表达个人情感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 诗歌中乡愁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把握。
2. 诗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事先阅读并研究《乡愁》,掌握诗歌的内容、背景和意境。
2. 准备相关的乡愁主题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乡愁?大家有没有经历过乡愁的情感?2. 诗歌朗读(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每句诗的意义。
(2)学生讨论,理解诗歌中乡愁主题的表达。
4. 情感体会(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闭眼想象,感受诗歌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乡愁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5. 创作练习(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以乡愁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
(2)学生现场写作,分享自己的作品。
6. 总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乡愁主题的表达。
(2)学生表达对本次课程的收获和感受。
7. 作业布置(1)背诵《乡愁》。
(2)写一篇关于乡愁的作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
2. 运用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采用创作练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七、教学步骤:1. 朗读诗歌,感受韵律(5分钟)2. 分析诗歌,理解乡愁主题(10分钟)3. 情感体验,体会作者情感(5分钟)4. 创作练习,表达自己的乡愁情感(5分钟)5. 总结课堂,布置作业(5分钟)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
《乡愁》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乡愁》;(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美好情感;(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2)诗歌背景及作者情感的理解;(3)诗歌修辞手法的鉴赏。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2)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乡愁》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引发共鸣。
2.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字词;(3)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心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歌含义;(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成果。
4.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情感;(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诗歌形式表达对故乡的思念;(3)教师指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朗读、讨论、分享的表现;(2)学生写作练习的完成情况。
2. 作业评价:(1)诗歌背诵情况的检查;(2)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考察。
五、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1)其他关于乡愁的诗歌;(2)相关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2. 实践活动:(1)组织一次以“乡愁”为主题的写作比赛;(2)举办一次以“乡愁”为主题的朗诵比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乡愁》的背景知识和相关资料;(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乡愁》教案11
设计理念: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
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3、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4、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5、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2、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新课导入:
同学喜欢听音乐吗?(喜欢)那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由美籍华人费翔演唱的名曲《故乡的云》。
(播放音乐)
提问:听了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了你怎样的情感?
抽学生回答。
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这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名篇。
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关乡愁的诗句。
大家熟悉的李白的《静夜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剪不段,理还烂,是离愁,别有一班滋味在心头”。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乡愁余光中〕
二、合作探究:
1、作者简介
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余光中?〔不要求学生介绍得很全面,学生
之间可以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从现代诗的创作和影响来说,目前台湾诗人还很少有人超过他。
2、熟悉课文,指导朗读
A、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就是朗读。
先听老师范读一遍。
请大家注意感情、节奏和重音。
〔配乐二胡曲《江河水》〕
B、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
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
C、朗读要求:要用忧郁深沉的感情,用注意把握好节奏和重音。
D、分四小组朗读一小节,学生评点。
E、全班齐读。
F、学生自由诵读、体会。
3、品味语言,鉴赏诗歌
A、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
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C、乡愁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明确: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死悲痛(巨大)海峡——思乡哀愁(深沉)
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
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D、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乡愁。
将抽象的情绪化物化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
小结: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4、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二、三、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学生自读,想象讨论、回答。
没有统一答案,鼓励创新。
不断挖掘诗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
A、指名朗读本诗。
〔朗读提示: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