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考能专项突破(五)文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57.50 KB
- 文档页数:5
考能专项突破(八)8.兴奋的传递与膜电位变化曲线热图呈现解读图甲为兴奋的传递过程,箭头表示的是神经递质(X)的移动方向,据此可以判断图上方的膜为突触前膜,另一侧的膜为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以后,引起离子(Y)的运输。
图乙表示的是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引起的膜电位变化,其中ab段或fg段为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膜电位发生了b→d的变化,至d点形成了动作电位;d→f为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
能力拓展(1)解答有关图甲之类的题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神经递质的分泌方式为胞吐,跨过的生物膜层数为0,但该过程需要消耗ATP;②神经递质(X)有两大类,一种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另一种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如果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则离子(Y)为阳离子(主要是Na+),最终引起了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如果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离子(Y)为阴离子(如Cl-),最终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③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要及时分解或被灭活。
(2)解答关于膜电位变化曲线的题目时,首先要分清曲线中哪部分属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并清楚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理。
如图乙中的b→d是由Na+内流引起,d→f是由K +外流形成。
典例剖析1.传出神经可以支配肌肉运动。
乙酰胆碱(ACh)是一种兴奋性递质,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ACh与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兴奋传导到①时,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荷分布是内负外正B.正常情况下释放到内环境的ACh可以持续作用于肌肉细胞C.若某抗体能与ACh受体结合,则阻碍兴奋的传递会导致肌无力D.某药物可以抑制分解ACh酶的活性,故可治愈肌无力疾病答案 C解析兴奋时,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外负内正;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之后立即被灭活;肌无力疾病的病因是兴奋不能传递至下一个神经元,可能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能与神经递质结合。
因此抑制分解ACh酶活性的药物不一定能治疗肌无力疾病。
考能专项突破(四)4.有丝分裂中DNA含量变化的两种曲线变式热图呈现解读(1)图2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曲线,图中ef段表示间期,fg段表示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时期,即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hi段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和末期。
(2)图3是图2的变式,在有染色单体时,染色体与核DNA数目之比为1∶2,不存在染色单体的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之比为1∶1。
图中BC段表示间期,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EF段为有丝分裂的后期和末期。
(3)图2和图3还可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曲线图,其中fg(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
典例剖析下图是与细胞分裂相关的坐标图,下列说法符合细胞分裂事实的是()A.图甲中cd段一定是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B.图甲中的ab段若是发生在高等哺乳动物的精巢中,细胞肯定进行减数分裂C.图乙中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a→b时期和e时间点D.图乙中的cd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正常体细胞的一半答案 C解析图甲中cd段表示因着丝点分裂,每条染色体中的DNA含量减半,上述过程既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也可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ab段可以发生在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或通过有丝分裂实现增殖的过程中。
图乙中a表示染色体复制完成,b→c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故a→b时期,一个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e表示受精作用完成,此时细胞中也含有同源染色体。
图乙中的cd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其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与正常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相同。
跟踪训练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如图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若曲线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核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过程,则n等于23B.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过程,则n等于46C.若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过程,则n等于1 D.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过程,则n等于2答案 A解析A选项,人体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核DNA分子数目为92,故n等于46;B选项,人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为92,故n等于46;C选项,人体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分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2个DNA分子,故n等于1;D选项,人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组数为4,故n等于2。
考能专项突破(一)1.生物类群与生物概念模型的热图热图呈现说明: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类群的归属;图2表示依据不同结构或功能对生物类群的划分。
解读(1)图1中d分别包含于a、c中,e分别包含于b、c中,a、b中有部分属于c。
若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类群,则a可表示生产者,b是分解者,c是原核生物,d是蓝藻或硝化细菌等自养微生物,e是腐生细菌。
(2)图2是集合图的变式,是按照某一结构或功能进行分类,如框图③内的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
典例剖析根据下列概念图做出的判断,正确的是()A.若甲图中a和b分别代表酵母菌和蓝藻,d可以代表原核生物B.乙图能体现酶(c)、蛋白质(a)和固醇物质(b)的关系C.丙图表示糖类(a)和糖原(b)的关系D.丁图可体现出细胞(c)、核糖体(a)和线粒体(b)的关系答案 D解析酵母菌为真核生物,蓝藻为原核生物,所以甲图中d不可能为原核生物;蛋白质不全为酶;糖类包括糖原。
解题模板从多个概念中区分、判断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是迷惑概念题型的解题关键。
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找出“题眼”——概念,然后进行知识迁移,即回顾教材中对该概念的准确描述并进行思维拓展,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去验证题干与选项之间是否相符,最后做出准确判断。
准确、规范地记忆基本概念,认真仔细地审出“题眼”,然后将题干与选项进行科学验证,是解答此类试题的“三步曲”。
跟踪训练1.下图是用集合的方法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其中与图示相符的是()答案 B解析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两者没有交集;细菌病毒与噬菌体,二者是指同种生物;蓝藻细胞是原核细胞;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二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2.下列不符合如图关系的是()A.a是有细胞壁的生物、b是植物、c是发菜B.a是细胞核、b是染色质、c是DNAC.a是免疫细胞、b是淋巴细胞、c是T细胞D.a是激素、b是蛋白质类激素、c是胰岛素答案 A解析发菜是蓝藻类的一种,属于原核生物。
考能专项突破(三)3.有机物情况变化曲线及密闭环境中一昼夜CO2含量的变化曲线热图呈现解读(1)有机物情况变化曲线解读(图1)①积累有机物的时间段:ce段。
②制造有机物的时间段:bf段。
③消耗有机物的时间段:Og段。
④一天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间点:e点。
⑤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量:SP-SM-SN。
(2)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一昼夜(CO2)含量的变化曲线解读(图2)①如果N点低于M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②如果N点高于M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减少。
③如果N点等于M点,说明经过一昼夜,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不变。
④CO2含量最高点为c点对应时刻,CO2含量最低点为e点对应时刻。
典例剖析将某绿色盆栽植物置于密闭容器内暗处理后,测得容器内CO2和O2浓度相等(气体含量相对值为1),在天气晴朗时的早6时移至阳光下,日落后移到暗室中继续测量两种气体的相对含量。
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对此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只有在8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B.在9~16时之间,光合速率>呼吸速率,O2浓度不断上升C.该植物体内17时有机物积累量小于19时的有机物积累量D.该植物从20时开始进行无氧呼吸答案 B解析A项,分析题图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的点是氧增加为零(或CO2减少为零)点时,8时和17时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B项,分析曲线知,在9~16时之间,O2浓度不断增加,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C项,分析曲线知,17时植物体内有机物积累量最大,19时光合强度小于呼吸强度,植物体内有机物逐渐减少。
D项,分析题图曲线知,20时后,O2浓度逐渐减少,说明植物仍进行有氧呼吸。
跟踪训练1.夏季晴朗的一天,甲乙两株同种植物在相同条件下CO2吸收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植株在a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B.乙植株在e点有机物积累量最多C.曲线b~c段和d~e段下降的原因相同D.两曲线b~d段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甲植株气孔无法关闭答案 D解析由图可知,a点是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的点,在a点之前就进行光合作用,A项错误;CO2的吸收速率(净光合速率)大于零,说明植物在积累有机物,6~18时,植物一直在积累有机物,所以有机物积累量最多是在18时,B项错误;b~c段的变化是由于温度高,蒸腾作用旺盛,植物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而关闭气孔,致使植物吸收CO2量减少,d~e段的变化由光照强度减弱引起,C项错误;在b~d段,甲植株没有出现CO2吸收速率下降,有可能是某种原因导致其叶片的气孔无法关闭,D项正确。
考能专项突破(九)10.能量流动过程图热图呈现如图为某养鱼池中的能量流动示意图,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不同之处。
解读(1)本图涉及到三个营养级(第一、二、三营养级),从能量的去向角度看,每个营养级由四个部分组成: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2)从能量的来源看,本图中的能量有两个来源:一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二是人为投入的有机物的能量,其中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能量的根本来源,但在一些人工生态系统中,有机物的投入可能是能量的主要来源。
(3)未被利用的能量主要是用来维持某营养级存在的能量,如果这部分能量被下一个营养级或其他方面所利用,则该营养级的个体数量就会明显下降,从而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能力拓展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1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本图中的第一营养级的总同化量=3+14+70+23=110,由第一营养级传给第二营养级传递的能量为14,所以能量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14/110×100%≈12.7%。
2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14+2=16,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0.25+0.05+2.1+5.1=7.5,减去有机物输入量5,所以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2.5/16×100%≈15.6%。
3几点思考:①人为投入有机物对于养鱼有何好处?提示可以增加该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从种群的角度看,可以增加各种鱼种群的K值,更能充分利用鱼塘的养鱼空间。
②比较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和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该鱼塘的养殖模式适合收获哪种类型的鱼?提示由于营养级越高,需要投入的有机物越多,所以选择营养级低一些的经济鱼类。
典例剖析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8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课标要求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
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钙等元素,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
2.碳循环归纳总结(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延伸应用(1)碳循环的破坏——温室效应①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②影响:使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③解决途径a.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清洁能源。
b.大力植树造林。
(2)氮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能(填“能”或“不能”)循环利用。
请解释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氮肥的原因:农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全部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
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3.主要的物质循环4.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项目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形式太阳能→化学能→热能过程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范围全球(生物圈)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特点全球性、循环性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联系①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精选提分练551.如图为人体体液相互转化示意图。
以下有关表达正确是( )进入细胞主要路径是①→②→③2B.①与②③④相比含有较多蛋白质C.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D.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直接进入①中2.(2021·正定模拟)以下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展物质交换过程。
以下表达正确是( )A.①~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与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B.①中渗透压过低时,会导致组织水肿C.正常情况下,①~③成分保持不变D.蛋白质长期供给缺乏时,①处渗透压会上升3.(2021·六安质检)以下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是( )与吸入O224.以下有关人体内环境表达,错误是( )A.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与抗体结合能发生在①中B.图中②是血浆,内含葡萄糖、血浆蛋白与激素等成分C.图中③与①最主要区别是③中蛋白质含量较少D.图中④是细胞生存液体环境,又称细胞外液5.(2021·沧州一中模拟)以下物质中均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组合是( )①消化酶②抗体③维生素④血浆蛋白⑤SO2-4⑥O2⑦血红蛋白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C.②③④⑤⑥D.②④⑥⑦6.(2021·济南质检)机体内环境保持稳态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以下有关稳态表达中,正确是( )37 ℃左右,温度过高不利于酶活性发挥,从而影响体内各种化学反响7.以下图是一张生物概念图,有关分析不正确是( )A.a、b是体液调节与免疫调节,c、d可以是体温与渗透压B.内环境稳态只要有三种调节方式即可,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参与C.酸碱度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有关D.内环境稳态与生态系统平衡一样,其维持自身稳定能力是有限8.(2021·贵阳质检)如图表示人体中局部体液关系图,那么以下表达不正确是( )A.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B.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细胞内液C.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甲与丙中浓度不可能比甲中高29.(2021·海南模拟)以下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功能联系示意图,请据图答复以下问题:(1)图甲中,a表示___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___系统。
考能专项突破(五)5.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遗传方式热图呈现解读(1)若系谱图中女性全正常,患者全为男性,而且患者的父亲、儿子全为患者,则为伴Y遗传(如图1)。
(2)“无中生有”是隐性遗传病(如图2)。
(3)“有中生无”是显性遗传病(如图3)。
(4)隐性遗传病中,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病(如图4)。
(5)隐性遗传病中,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中有正常的,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图5)。
(6)显性遗传病中,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病(如图6)。
(7)显性遗传病中,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中有正常的,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图7)。
典例剖析如图所示为两个家庭的遗传系谱图,Ⅱ-1患苯丙酮尿症,Ⅱ-3患尿黑酸症,Ⅱ-4患血友病,控制上述三种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别用P和p、A和a、H和h表示,它们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血友病基因h位于X染色体上。
一号和二号家庭均不携带对方家庭出现的遗传病基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苯丙酮尿症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1的基因型是AAppXHXH,Ⅱ-4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2)Ⅰ-3和Ⅰ-4再生一个孩子患血友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Ⅱ-3已经怀孕,则其生一个健康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为了避免生出患病男孩,可采取的有效手段是____________。
(4)一调查小组经调查发现表现型正常的人群中,100个人中有一人含苯丙酮尿症致病基因。
现有一名双亲正常,其弟弟患苯丙酮尿症的正常女性与一正常男性婚配,婚后他们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APPXhY或AaPPXhY(2)1/4(3)3/8产前诊断(基因诊断)(4)599/1 200解析(1)由Ⅱ-1患病,其父母正常,可推出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同理,可推出尿黑酸症也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Ⅱ-3患尿黑酸症,其基因组成为aa,则Ⅰ-3和Ⅰ-4的基因组成都为Aa;Ⅱ-4患血友病,其基因组成为XhY,而父母都表现正常,则Ⅰ-3和Ⅰ-4的基因组成分别为XHY、XHXh;又因为二号家庭不携带一号家庭出现的遗传病基因,故Ⅰ-3和Ⅰ-4的基因型分别为AaPPXHY、AaPPXHXh,则Ⅱ-4的基因型是AAPPXhY 或AaPPXhY。
(2)Ⅰ-3和Ⅰ-4再生一个孩子患血友病的概率是1/4。
(3)Ⅱ-2的基因型为1/3AAPPXHY、2/3AAPpXHY,Ⅱ-3的基因型为1/2aaPPXHXH、1/2aaPPXHXh,二者婚配,生一个健康男孩的概率是1×1×(1/2×1/2+1/2×1/4)=3/8。
(4)正常女性的弟弟是苯丙酮尿症患者(基因组成为pp),而其父母表现正常,则其父母的基因组成都为Pp,该女性的基因组成为1/3PP、2/3Pp;表现型正常的人群中,携带者占1%;二者婚后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1-1/100×2/3×1/4)×1/2=599/1 200。
跟踪训练如图为甲、乙两种遗传病(分别由A和a,B和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家族系谱图,已知Ⅰ-1不携带任何致病基因,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Ⅱ-4该病的基因型及其概率为___________。
(2)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该病发病率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Ⅲ-2与Ⅲ-3结婚后生育完全正常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生育只患一种病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生育两病兼患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3)AA、(2/3)Aa(2)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的(3)3/81/21/8解析就甲病而言:Ⅰ-3、Ⅰ-4患病而女儿正常,结合口诀“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无病非伴性”,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Ⅰ-3、Ⅰ-4的基因型均为Aa,Ⅱ-4为该病患者,其基因型为AA或Aa,概率分别为1/3、2/3;Ⅲ-2不患甲病,其基因型为aa,Ⅲ-3为甲病患者,因其母亲表现型正常,则Ⅲ-3的基因型为Aa。
就乙病而言:Ⅰ-1、Ⅰ-2生育乙病患者Ⅱ-2,则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再由Ⅰ-1不携带任何致病基因可知,乙病的致病基因只可能在X染色体上,即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的基因型为XbY。
由Ⅲ-5的基因型为XbY可知,Ⅱ-3的基因型为XBXb,Ⅱ-4的基因型为XBY,则Ⅲ-3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
综上所述,Ⅲ-2的基因型为aaXbY,Ⅲ-3的基因型为Aa(1/2)XBXB、Aa(1/2)XBXb。
逐病分析:Ⅲ-2和Ⅲ-3婚配后,对于甲病,正常、患病概率分别为1/2、1/2,对于乙病,患病概率为1/2×1/2=1/4,正常概率为3/4。
则Ⅲ-2与Ⅲ-3生育的孩子中完全正常的概率=1/2×3/4=3/8,两病兼患的概率为1/2×1/4=1/8,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1-3/8-1/8=1/2。
5.探究确定基因位置的实验设计题典例剖析某科学兴趣小组偶然发现一突变植株,突变性状是由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突变产生的(假设突变性状和野生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
为了进一步了解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中的位置,设计了杂交实验方案:利用该株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中雌雄植株中野生性状和突变性状的数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子代雄株全为突变性状,雌株全为野生性状B.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子代雄株全为野生性状,雌株全为突变性状C.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子代雌、雄株全为野生性状D.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子代雌、雄株各有一半野生性状答案 C解析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YA和XX,子代中雄株全为突变性状,雌株全为野生性状,故A正确。
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AY和XaXa,子代中雄株全为野生性状,雌株全为突变性状,故B正确。
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亲本中雌株的基因型为XaXa,根据题中信息“突变性状是由其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突变产生的”,则该株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XAYa或XaYA,若该株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XAYa,则后代雄株全为野生性状,雌株全为突变性状;若该株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XaYA,则后代雄株全为突变性状,雌株全为野生性状,故C错误。
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子代中雌、雄植株都有一半是野生性状,一半是突变性状,故D正确。
技能归纳1.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判断(1)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未知的,且亲本皆为纯合子,则用正交和反交的方法。
①若正交和反交的后代表现型相同,都表现同一亲本的性状,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遗传图解如下:正交P BB(♀)×bb(♂)反交P bb(♀)×BB(♂)↓↓F1Bb F1Bb②若正交后代全表现为甲性状,而反交后代中雌性全表现为甲性状,雄性全表现为乙性状,则甲性状为显性性状,且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遗传图解如下:正交P XBXB×XbY反交P XbXb×XBY↓↓F1XBXb XBY F1XBXb XbY(2)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已知,只需一个杂交组合判断基因的位置,则用隐性雌性个体与显性雄性纯合个体杂交的方法。
①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后代中雌雄个体的表现型完全不同,雌性个体表现显性性状,雄性个体表现隐性性状。
遗传图解如下:P XbXb×XBY↓F1XBXb XbY②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雌雄后代的表现型与性别无关。
遗传图解如下:P bb(♀)×BB(♂)↓F1Bb2.基因是伴X染色体遗传还是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遗传的判断适用条件:已知性状的显隐性和控制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基本思路一:用“纯合隐性雌×纯合显性雄”进行杂交,观察分析F1的性状。
基本推论一:若子代中雌雄个体全表现显性性状,说明此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若子代中雌性个体全表现显性性状,雄性个体全表现隐性性状,说明此等位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
基本思路二:用“杂合显性雌×纯合显性雄”进行杂交,观察分析F1的性状。
基本推论二:若子代中雌雄个体全表现显性性状,说明此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若子代中雌性个体全表现显性性状,雄性个体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说明此等位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
即时巩固1909年摩尔根偶然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
白眼性状是如何遗传的?他做了下面的实验:用这只白眼雄果蝇与多只红眼雌果蝇交配,结果F1全为红眼,然后他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中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既有红眼,又有白眼,且F2中红眼果蝇数量约占3/4。
(设有关基因用R、r表示)(1)上述果蝇眼色中,该雄果蝇的白眼性状最可能来源于____________。
__________是显性性状,受__________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其遗传____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2)摩尔根等人根据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设(假设1),且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了合理解释,并设计了测交方案对上述假设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从而将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联系在一起。
有同学认为设计的测交方案应为用F2中的白眼雄果蝇与F1中的多只红眼雌果蝇回交(测交1)。
请你根据假设1写出测交1的遗传图解。
(3)根据果蝇X、Y染色体的结构特点和摩尔根的实验现象,你认为当初关于果蝇该眼色遗传还可以提出哪一假设(假设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这一假设,有人认为测交1不足以验证假设1的成立,请你补充测交方案,并写出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结论。
补充测交方案(测交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交2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