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马人”研究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49.01 KB
- 文档页数:9
“⽩马⼈”的历史据《史记·西南夷列传》《汉书·地理志》《三国志·魏书》《北史·氐传》《华阳国志》和《括地志》等古籍记载,西汉⽔、⽩龙江流域及涪⽔上游,是古氐原始分布所在。
古代氐族在些部落众多,有⼗多个,以⽩马氐为最⼤。
西汉元⿍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遣中郎将郭昌等攻灭氐王,置武都郡,氐⼈受到排挤。
据魏⼈鱼豢《魏略·西戎传》记载:“氐⼈有王,所以来久矣。
⾃汉开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种⼈,分窜⼭⾕间,或在禄福,或在汧、陇左右。
”东汉末建安⼆⼗四年(公元219年)三⽉,曹操令雍州刺史张既⾄武都,徒氐⼈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郡界内。
不久,魏武都太⾩⼜前后徒武都汉民、氐⼈等万余户于京兆(故治在今陕西西安西北)、汧(今陕西陇县南)、雍(今陕西凤翔南)、天⽔(治上邽,今⽢肃天⽔市)、南安(治獠道,今⽢肃陇西东南)⼴魏(治临渭,今⽢肃天⽔东)等郡县之内。
汉魏时期,武都郡的氐族虽然经过数次⼤的迁徙,但郡内的氐族仍然很多,原有的王候部落组织仍然存在。
《魏略·西戎传》记载:氐我“今虽都统于郡国,然故⾃有王候在其虚落间。
⼜故武都地阴平街左右,亦有万余落”。
韩定⼭《阴平国考》说:“阴平虽称古氐羌地,然考东汉以前,诸羌部落,似犹未⾄阴平,其在阴平者,⽩马氐⽽已。
东汉以后,羌氐错杂,⽽以氐为主。
”曹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武都氐王杨仆率众内附,被安置在汉阳郡(即天⽔郡)居住。
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遣陈式攻克武都、阴平⼆郡。
蜀汉改“道”为“县,”改刚氐道为刚氐县和⼴武县。
阴平郡领阴平,甸氐(今四川省九寨沟县)、刚氐(今四川省平武县)、⼴武(今四川省青川县)四县。
建兴⼗四年(公元成都南)。
便苻健弟率四百户降魏,只有苻健来到蜀地,降魏的四百户被安插到魏的内郡。
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郭淮徙氐⼈三千余落以实关中。
经过上述迁徙,魏晋时的氐⼈除在天⽔(即汉阳)、南安、⼴魏(即略阳)三郡形成了新的分布中⼼外,原有的武都、阴平仍是中⼼。
白马民族文化1.白马族【简述】白马族据考证是古代白马番人或氐人的后裔,于战国、秦汉时期定居集在四川和甘肃两省交界的摩天岭山脉的南北两侧,全族约1万人左右。
【详述】(1)、起源白马族是炎帝后裔氐人的后裔。
《史记—西南夷列传》[3]“自冉陇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
冉陇区域在今茂汶一带,而平武正在茂汶的东北。
这是历史上对白马人最早的记载。
(2)、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氐族在黄河流域建立的先秦政权在当时是最强大的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氐族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以及民族融合的政策,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的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氐族大部队向北方大迁移的过程当中,小分队“白马番”却不愿意随政权中心迁移,选择留居故地——四川和甘肃两省交界的摩天岭山脉的南北两侧。
惟至明清时已不称为氐,而番或西番,本为白马氐的一支,故白马之名仍保留至今。
(3)、定居《北史·氐传》云:“氐者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
三代之际,盖自有君长,而世一朝见,故《诗》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也。
秦汉以来,世居岐陇以南,汉川以西,自立豪帅。
汉武帝遣中郎将郭昌、卫广灭之,以其地为武都郡。
自济、渭抵于巴蜀,种类实繁,或谓之白氐、或谓之故氐,各有王侯,受中国拜封。
”这里所说的范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和与之连接的四川西北部。
由此可见,氐人在战国至秦汉已经定居在松藩、平武、甘肃南部广大的地区,与白马人现今居住的地区是吻合的、一致的。
2.人文风俗(1)、祭祀【巫师】:白马人倡导万物有灵,崇拜大自然和祖先,其中尤以山神为最高尊崇,白马人信奉“白莫”,白莫是白马人对巫师的统称,仅限于男性,有学问的白莫叫“白该”,年轻的、学问尚浅的叫“白啥”。
白马族巫师白谟【祭神】:白马族每个村寨都有座拔地而起、林木茂盛山头被尊为“神山”。
神山上不能放养牛羊,更不能随意砍伐。
白马人一直保护着神山的生态环境,而神山浓荫覆盖,泉水潺潺,千百年来,仿佛也在庇护着一个个古老的村寨。
浅谈白马藏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郝晓虎【摘要】Baima Tibetan art is the precious treasure that embodies the wisdom of Baima Tibetan people.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both practical and aesthetic, expressing the Baima Tibetan people's positive pursuit of a bright future.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it's losing its former glory increasingly because of its own way of inheritance and new pop culture and other rea-sons. The article makes an in-depth discussion of Baima Tibetan art from three aspects:the protection of Baima Tibetan artists'subject status, the initiation of a new form of succession and the discovery of new development paths. It also gives recommen-d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Baima Tibetan art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白马藏族艺术是凝结着白马藏族人民智慧的文化瑰宝,历史悠久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双重功能,表达了白马藏族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追求和美好愿景。
摘要:认同是指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中所发现的差异、特征及其归属感。
它既是一个社会群体借以证明自身合法性的依据,又是一个群体借以团结其成员的核心力量。
族群认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想象”。
文县白马人是我国“藏彝走廊”中一支民俗独特的族群,他们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
这些民间传说构成了白马人最重要的“集体记忆”,一代一代深深地镌刻在族民们的脑海中。
白马人在对祖先历史的追忆中,延续并强化着“想象的共同体”意识和“边界”意识。
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来看,一个民族或族群的存在是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作为这一理论的逻辑延伸就是任何民族或族群文化都创造并发展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之中。
而人是具体文化的创造者人的文化创造又是在具体的空间和时间中展开的。
就白马人①而言,他们是白马族群地域文化的创造者,而白马族群文化又是在白马族群居住地和历史变迁中展开的。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族群地域孕育了白马人族群认同意识。
白马族群自战国至秦汉以来就居住在松藩、平武、甘肃南部广大的地区,与白马人现今居住的地区基本上是吻合的、一致的,均处于华夏边缘。
白马人世居高山峡谷地带,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较多地保留了从古代社会承传下来的文化信息。
这一居住空间的边缘性塑造了白马族群在空间和文化上的双重边缘性。
正是这一特点构成白马人不同于周边共生族群———汉、藏和羌的文化景观。
正是这些文化景观建构了白马族群认同的逻辑起点,也正是这一族群地域孕育了白马族群的认同意识。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进行民族调查和识别时,鉴于白马人聚居区与藏族聚居区地缘关系紧密,又由于部分白马人识藏文、说藏话,便被暂定为“藏族”。
人们习惯以“白马藏族”称之,但是,他们认为自己不是“藏族”,称自己为“白马人”。
他们也多次要求政府承认他们为一个独立的民族。
20世纪70年代后期,费孝通先生在政协全国委员会民族组会议上把“平武藏人”或“白马藏族”作为民族识别工作遗留问题的典型予以介绍,认为“平武藏人”或“白马藏族“”在历史上并非藏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白马藏族调研报告
白马藏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和甘肃省的藏东南地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对白马藏族的调研也越来越多。
首先,白马藏族的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他们主要以农业、畜牧业和渔业为主要经济活动,采用传统的种植、放牧和捕鱼方法。
同时,他们也保留有许多独特的民俗和传统节日,如白马古驿村的藏族年、足节和春牛节等。
这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白马藏族的社会凝聚力和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白马藏族的社会状况和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难题。
调研发现,白马藏族居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农村地区缺乏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手段。
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也相对匮乏,这给白马藏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有必要加大对白马藏族地区的扶贫政策和民生援助力度,促进他们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最后,白马藏族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白马藏族与其他地区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日益频繁。
这为白马藏族的文化传播和其他地区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契机。
在这个背景下,应加强对白马藏族文化的保护和交流,挖掘和发掘更多的民俗、艺术和文化资源,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促进白马藏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白马藏族是中国的一个独特的民族群体,他们保留有丰
富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推动下,白马藏族的调研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加强对白马藏族社会状况、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白马藏族的民族特色和文化遗产,推动他们的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
文县白马人的文化特色及其旅游资源开发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文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其中,白马镇是文县最为著名的旅游景点,素以清新自然、古朴民俗和独特的文化特色而闻名。
因此,研究文县白马人的文化特色及其旅游资源开发,对于推动文县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文县白马人的文化特色,并针对其旅游资源开展分析和展望。
具体研究目标如下:1. 分析白马人的历史、族谱、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文化特色;2. 探讨白马人独特的民俗文化对旅游资源的影响和作用;3. 分析目前白马旅游资源的开发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4. 提出有效的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和建议,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1. 白马人的历史和文化特色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白马人的历史、族谱、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文化特色,探究白马人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和影响。
2. 白马人的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以白马人的婚俗、葬礼、传统手艺等为切入点,探讨白马人独特的民俗文化对旅游资源的影响和作用。
分析白马人的民俗文化如何转化为旅游资源,提出具体的旅游开发策略,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
3. 白马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问题对目前白马旅游资源的开发状况进行分析和调查,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包括旅游设施、宣传推广、管理和服务等方面。
4. 旅游资源开发策略与建议针对白马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和建议,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是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具体包括:1.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深入了解白马人历史、文化、民俗、旅游资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现状;2. 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白马旅游资源的开发情况和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状况,探寻白马人的独特文化特色;3. 进行专家访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旅游从业者等,探讨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和建议,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中国白马人文化”研究档案谭昌吉/文在甘肃南部的文县、四川西北部的平武、松藩、南坪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活化石――氐族后裔的“白马人”。
从白马人的地域、遗传、民俗、语言、信仰、婚丧、服饰及肤色等人文等等特色构成了一部神奇魅力的独特群体,多年来引起专家学者的注重和研究,初步认定为是全国仅有的民族研究实体,称之为“中国白马人”。
他们的地域一般与中国的大熊猫栖居地相连。
如国家级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和王郎自然保护区所居的位置、地域相同。
这里的人们将共同为保护其中于丰富资源、人文历史、自然风光,共同发展这里的社会经济,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深入研究“中国白马人”文化责无旁贷,利民千秋,功在万代的伟业。
尤其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接纳为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后,“中国白马人”文化研究更是世界重视和注目的课题。
一、“中国白马人”命名的成立“白马人”是一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这支民族有她们共同的地域和语言,有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与历史上记载的中国最古老的氐族等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有的是封闭式的传承着古老民族的风情。
而他们又最集中的分布在四川省平武县白马路域、九寨县下塘地区、松藩县小河地区。
更多的还是在甘肃省文县境内,分布在白水江南岸的白水江保护区中的白马河、丹堡河、让水河流域的各乡镇。
其人口特点:1978年白马人总约10000人左右;1982年白马人总计量15000人(其中:平武、松藩、南坪共6800人;文县有4700人);1990年人口普查平武3390人;文县5906人。
2005年人口普查平武3627人;文县6500人。
在研究白马人的定名时我们发现没有完全统一的称谓,如平武白马路的白马人自称“夺补”、火溪沟称为“纳伙”、黄羊关称为“贡皮”、文县称“达嘎”、铁楼称“如瓦”、南坪称“俄瓦”、俄果称“热格”等等。
以及“达布人”、“贝”和“白马藏族”这些都难以完整的代表白马人的一切。
白马人在现今有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和共同体。
又有古老氐族历史的沉淀,他们与南方民族不同,与藏族也有明显的差异,国外尚未发现与此相同的民族,故专家提出称“中国白马人”是有道理的。
除已有大量白马人的论文外,现今还有编修《中国白马人史》的,有专门研究白马人的习俗文化、语音文化、音乐舞蹈、还将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列为世界保护范畴。
真是想在中国白马人生活的保护区中做出了这些大手笔文章,是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二“中国白马人文化”的探考中国白马人的研究近年来是个民族学、史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军事学家关注的交点。
多年的研究之中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也引起国外专家学者的青睐。
汉初司马迁在《史记。
西南夷传》中说:“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
“语意清楚叙事明白如话。
是司马迁把氐与羌明析地划分出来了,也是他首先把“白马”与“氐人”联结在一起的,此时汉族正在形成,藏族未必有更大的部落,相近中原的其他部落民族,也只是缺少记载,司马迂《史记》中己是清楚明白的。
其后有关氐族的记述遍及史书,载满国史、省、县、州志,更多的民间族谱、家谱和档案中也反映着氐民族的活动。
如现代人新作就有杨耀坤《仇池国志》、韩定山《阴平国考》近代研究《白马人族属研究文集》1、2集、曾维益《白马藏族研究文集》、刘启舒《文县白马人》等都足证明这些史料,此不重述。
白马以地名相连后就出现了:白马番、白马路、白马路族番夷及白马河、白马夷、白马乡、白马公社、白马关、白马山、白马池、白马庙等。
以番相连的地名.族名有:西番沟、西番河口等;龙州三大番(白马番、白草番、木瓜番)文州二番(王百户番地、马百户番地)等。
地名是人文历史最好的证明,是第一手有力证据。
至今白马人的群体居住地没有藏羌语或语音”定名出现很多呢?运用“白马人”称谓来研究比“白马藏族”称谓研究更具有特色。
研究之一:“白马藏族”的由来:1951年7月31日平武藏族自治委员会正式成立。
将著名的龙州三番(白马番、白草番、木瓜番)统一认定为藏族。
但民间仍称“白马番”。
文县民国年间户口登记为“番号”的白马民。
自解放后民族登记含糊,到一九八一年五月才确订为铁楼、博峪藏族(1984年博峪乡划归舟曲县)公社。
而汉藏杂居的铁楼人民意见还不一致。
一九六四年国庆期间,毛主席在北京接见白马人代表时,面对身穿裸裸裙,头戴沙尕帽,上插白鸡毛的尼苏,询问他:你是什么民族?问题终于由毛泽东这位走过雪山、草地,去过藏区知识渊博的全国各民族的领袖这样一位人物提了出来,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在全国一九五0年至一九五二年中央政府先后派出中央访问团分赴民族地区慰问。
一九五三年全国曾汇总了四百多个民族。
一九六四年至一九七六年民族识别分别因“文革”撂浅。
一九七六年甘肃省、四川省民委派员来文县考察白马人,接待的是白马人余守敬;一九七八年和一九七九年文县统战部罗文明、马福全二人随四川省民委、甘肃省民委和部分民族研究专家学者实地深入平武、南坪、文县考察,研究白马人的族属问题。
识别民族是个艰苦细致工作也十分专业,然仅一些行政行为难以有成。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在此理论指导下产生了我国识别民族成份的基本共识:只要是历史上形成有在语言、经济、文化、民族意识等方面,具有明显特点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经过识别确认为独一民族,广泛征询本民族意愿加以认定。
在许多族别称合并为一个民族时,选用哪一个民族称作为全民族认同的族称,则依据“名从主人”的原则,通过本民族各层面代表人物协商来确定。
不论其数多寡、社会发展如何,统统称为民族,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央的支持,既有利于民族及民族形成科学研究的活跃开展,也使民族识别顺进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新型民族关系,得到了长期稳定的发展。
保护区内的“中国白马人”的探源、考证、研究已充分证明了这些。
她们的一切活动并没有引起藏族内任何顷纠纷,和汉民族也没什么大的矛盾与冲突。
相反大力推还进了中国白马人的研究活动,引来国外学者、国内专家络绎不穷。
而对“白马藏族”的平武县、九寨县(原南坪县)和文县的旅游事业开发创造了先基。
一些学者为突出白马文化研究,也不去过多地从民族化分、另立、专识别一支民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白马人”。
这个写法学者颇能接受。
本民族也喜欢称呼,是新中国民族文化的新亮点。
三、“中国白马人”在文县“中国白马人”现今在文县生存的人数多、保留的最完整、代表性强,在文县研究白马人是最佳之地。
研究之二:历史上阴平(文县)境内活动的白马人(氐人)。
氐是居住在中国西部的古老民族。
在陇南活动十分频繁长达三百八十余年。
曾建立过仇池国(前296—371;后385—442);武都国(443—477);武兴国(477—553);阴平国(477—580)。
氐人所建的阴平国的最基本情况大致如下:仇池自杨芪搜开国共传八主,历时七十五年,世居仇池,阴平郡为其腹心辖地。
后仇池国共传五主,共五十九年;武都国,共传三主,共三十年,世居葭芦,这一时期阴平都在属。
南朝刘宋顺帝升明元年(477)仇池杨氐杨难当之族弟杨广香被北魏为阴平公与葭芦戍主,阴平国从这时开始,共传八主,计一百零二年。
阴平国领有原阴平郡地(含今文县、平武、青川等地),后来沿阴平蜀道南下,占领广元等地。
初治阴平县(今文县),主移治沙洲(今广元市青川县东之白水)。
之后,氐民族一直在阴平、文州、文县这一带顽强的生活着。
唐、宋、元时期的氐民活动已有不少学者论证,本文不作重点叙述。
但此后的氐民族史料上一般习惯于称为“番”、“蛮”等。
四川大学一批学者、教授多方考证吐蕃进入中原没有过入川甘之文县、平武等域。
明、清以后,文县一带的档案、族谱、家谱史料较多,其清楚的记述着中国白马人在文县的情况。
乾隆十六年(1751)清高宗弘历皇帝钦命治边各督抚,把他们所辖域内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民族的衣冠服饰,绘成图像送交军机处,由大学士人傅恒乾隆二十六年(1761)编成的《皇清职贡图》中明确记载:“文县地联秦蜀番民盖以苗蛮之一种与西陲诸番不同,居县属之下舍书、英坡山先等处。
”明时设王、马二百户分领之。
王土司,始祖王砌豹,世袭指挥土司昭信校尉,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三月陕西都司授予,后传给王安巴、王封、王土、王允中、王承宗、王世爵、王绪先、王受印等九世。
其番地二十二处有:东仲沟、下麦鹅堡、麦鹅堡、官地堡、杀番沟、草坡山、香花山、鹞子坪、羊田山、上哈杀、梁寸峪、太平族、野不咱、崖道堡、下扎多、滩卜沟、得胜寨、园咀堡、扎多寺、堡子里、王家沟、下舍书。
马土司,其上始祖马郝耶是元文州万户头目,以番官传马桑、马章奴、马信、马让、马凯、马麟、马渥、马瑞、马声、马腾云、马体乾、马继宾、马显胤、马殿应、马成德、马超远等十多名世袭或钦准的百户番官。
延绵于明、清两朝。
领其番地有:英坡山、夹石沟、核桃坪、烟雾坪、麦贡山、立志山、中岭山、入贡山、枕头坝、郎藏山、雪卜寨、毛安族、竹林族、草坡山、本人山、盐土山、木路山、沙坝族、梨园山、博多坝、蒲池山、白固族、郎卜山、月牙族、古坪沟、班鸽山、扎麻沟、野人山、深沟族、马尾山价等三十余。
(注意:上两地名部分今仍沿用)现今居住在甘肃文县的中国白马人有:2001年统计数,铁楼乡1793人;石鸡坝487人;中寨990人;梨坪521人;马营299人;堡子坝222人;丹堡231人;上丹352人;刘家坪402人;城关599人。
总计5906人。
平武、九寨、松藩三县从略。
地名是最原始、最有力的证明,通过中国白马人居住地的历史地名的语言分析和地理景观相互关系的研究,对探索中国白马人历史上的自然面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分布和迁徙、方言古语特征都可提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三、中国白马人的心理文化素质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性格,指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表现出来的。
如建筑的艺术风格、住宅的安排和使用,语言、文字、音乐、舞蹈、饮食、服饰、戏曲特点,以社会风尚、节日和民族传统等。
中国白马人在历代战乱中成长,形成了一个团结向上、奋勇不屈的民族性格。
在中国历史上氐民族曾一度十分强盛,以符坚建立过“前秦”(350_394);吕光建立过“后秦“(384_417),这两个政权都想统一全国,故自称“大姓”、“豪族”。
只因符坚的“淝水之战“大败之后氐民族变成了弱小的割政权。
有的处于十分危机的谋生中发展的困境。
有的就不自然的融合于其他民族,文县的白马人是保存氐民族最为完整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