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茶的20个真相,你知道吗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茶界不得不说的真相*导读:第一泡茶的泡沫有害真相:假的解释:冲头泡茶的时候,表面常会浮着一层泡沫,有人误以为是农……第一泡茶的泡沫有害真相:假的解释:冲头泡茶的时候,表面常会浮着一层泡沫,有人误以为是农残或者杂质的残余。
其实,那层泡沫不但无害,反而对人体有益,产生于茶叶中的茶皂素。
经科学家证实,茶皂素具有抗菌消炎,抗氧化等作用。
在古代这白沫被视为一种精华,杜育诗云: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安吉白茶是白茶真相:假的解释:安吉白茶并非白茶,而是采集白化的芽叶,以绿茶工艺制成的绿茶。
每年春季,低温让新生的安吉白茶茶树叶片中的叶绿素合成受阻,出现阶段性白化,该阶段的茶叶氨基酸含量很高,从而保证了安吉白茶香郁、滋味鲜醇的品质。
纯料的普洱完全没有经过拼配真相:假的解释:普洱茶的拼配概念具体包括六个方面:等级的拼配、茶山的拼配、茶种的拼配、季节的拼配、年份的拼配、发酵度的拼配。
很多人提到的纯料,是指由同一茶山同一季节的茶叶制作而成,占普洱茶拼配技术中的两项。
所以,不能简单认为纯料的普洱茶完全没有经过拼配。
洗茶是为了洗茶尘真相:假的解释:很多人认为洗茶是为了洗去茶叶中不干净的夹杂物如茶灰、尘埃等,其实不然。
多数情况下,洗茶的主要目的是浸润茶叶,帮助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饮用者很快感觉到茶叶香味。
有部分爱茶者更愿意称之为醒茶、润茶或温茶老铁需要定期复焙真相:假的解释:一些茶友认为陈年铁观音,一定要定期复焙高火工才有储存价值,殊不知陈茶若多次走火,叶底就得碳化,品饮起来茶感水薄,空洞,也就不是老乌龙真味了。
陈茶如果保存得当,是不需要再复焙的。
剩茶留在壶里有助于养壶真相:假的解释:剩茶不能留在壶里,隔夜的茶汤会有陈味,陈味渗进壶体,不但不能帮助养壶更是对紫砂壶的一种破坏,用这样方式养出的壶喝茶,对身体有害。
紫砂壶不宜泡绿茶真相:真的解释:名优绿茶冲泡时水温较低,在85度左右,过高的温度和较长的浸泡时间会破坏绿茶的风味,所以一般不建议用紫砂壶冲泡绿茶。
茶禅一味禅茶与八正道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
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
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
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
有句话说:“茶禅一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
八正道的解释有两种含义:一是世间的八正道,即是正确生活的一种标准。
二是出世间的八正道,是修习智慧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的生活标准。
因此可以这么说,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态度,唯有依八正道才能真正净化修行者的身心。
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禅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及实相的路径。
所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正道。
1,正见:正确的知识和见解就是正见,反之为邪见。
世俗生活中的正见是指一些正确经验所积累的知识、善良的心肠,理性恪守的情操,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而产生的一种分辨体系,有一定的相对性。
出世间的正见指依教义保持慧照分明,见理正确。
但根本上讲,出世间正见则只有在明心见性后的人才会真正拥有,只有通过修习正确的禅定及放下一切杂念与染著后才能生起。
2,正思维:没有贪、嗔、痴等烦恼的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的过程和状态,所以正思维又称为正欲或正志,也只有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三业的行为。
比如脑海里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等,都是正思维的表现。
出世间的正思维则指依佛学义理作想作观,利于我们断惑证真。
在品茶时,应该暂时放下世间名利、是非人我,以一颗谦虚的心、无染的心来品茶。
3,正语:不撒谎,不花言巧语,不搬弄是非,不发表引起两者间的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不粗恶口骂人,不苛刻、酷毒之讽刺,不作无意义之空谈。
禅茶,茶中参禅,禅中有茶_ 人生感悟在西方,论起咖啡文化,总是一套,又一套。
而中国,论起茶文化,更加渊源颇深。
茶,又和佛教的关系密切。
似乎,参禅、悟道,都和茶休戚相关。
一杯茶,用什么茶叶、水、套杯,都极有讲究。
紫砂、陶瓷、青竹,不过试着列举一二,权作参考。
紫砂,最为推崇的一种,茶味,也更为浓郁。
陶瓷,也是瓷杯,佛教中常用的一种,取谐音“慈悲”,与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
品的是茶,体的是境。
青竹,多了一点点木拙的意味,茶叶中,也多出一点点竹叶淡香。
凭添一分素洁、志向。
当然,也不是我要说的,只作为一个简略的介绍。
即是禅茶,首先,要境。
不只是外境,还有心境、人境。
外境,不外乎周围的环境。
身处在闹市,或是茶馆,人身煕杂,品的是茶,外境却是嘈杂,不能说不好,却是下品,体的是浊世浮生。
而竹林、方外,不是说不好,只是不到境界,不过是浪费时间,和一壶茶。
心境,一个人的境界,他心中是什么境界,他品出来的就是什么茶,一个莽夫品出来,只是一杯大碗茶,消暑解渴。
一个大师,是禅意。
茶叶的品相到茶水冲泡、茶叶的浮沉,都是禅,却不可说。
不同人的参禅,意也不同。
人境,是和你一起品茶的那个人是谁。
和不同的人,境也不同。
和寻常人相伴,品的是茶,参的是生活、琐碎。
和道合的人相伴,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心领神会。
参的也不是禅,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通透。
和大师,或是有修性、修心的人,参的才是禅。
茶道,也是禅道,三者兼具,才是禅茶。
禅茶,讲究的是在品茶中参禅,借茶喻禅。
怎么以茶论禅,在与人境。
伯牙遇子期,或是对牛弹琴,不外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茶,一杯茶,参和悟在心境,也在外境、人境。
心境明彻,外境市井喧嚣,人境愚拙,不过是一次品茗,品的是茶,听的是家常,赏的是世态百像。
既不是禅,也不算禅茶。
禅,与意境相通。
茶,与水和茶叶相宜,所谓得水活。
禅,既不是单独的禅定、参禅,茶也不是单独的品茗、思境。
须是茶中有禅,禅中带茶。
一杯茶,从器皿、火候、茶叶、水,都有不同。
历史 •文化2732021 年 第 03 期我国茶文化诞生于两汉之际,兴盛于唐宋之间,与汉传佛教禅宗之发展有相似脉络。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以吃茶为契机,内蕴艺术、道德、哲学、宗教及文化,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
而禅在中国佛家心法为最高境,禅宗思想是以佛所说教义为理论依据,强调人在生活中体味禅悦、又将禅悦落实于生活的实践。
由于茶文化于北宋时期兴盛,佛门亦以茶饮传道,饮茶为佛门僧徒生活的一部分,“茶禅一味”由此产生。
“茶禅一味”,又称“禅茶一味”,主要说明以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与禅心相印,而达于一种寂静的悟道之境。
想要解读“茶禅一味”或“禅茶一味”,首先要理清“茶”与“禅”各是什么,其次应当探究“茶”与“禅”有何种关系,最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来解读这一禅林佛语的深意。
1 茶与茶文化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人们普遍认为茶树发源于中国四川、贵州和云南一带。
公元前三世纪,西汉王褒的《僮约》中提到了“武都买荼”、“烹荼尽具”,其中的“荼”就是“茶”,这是史料中关于茶最早的记载。
而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
中华茶文化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中国第一部有关茶文化的重要经典,他认为从种茶到饮茶皆须精细行之,才能品味出好茶;有如人之修行,须经历精细的琢磨,才能成器;认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陆羽将传统儒道思想融入茶理,从理论到实践,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茶学、茶艺、茶思的茶道精神意涵,并以精行俭德为茶道精神之所在,将深刻茶理融入现实生活中,此可视为茶道文化之滥觞。
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因此,从广义的视角对茶文化进行定义,可以发现茶文化是茶叶发展过程中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集合;从狭义的角度定义茶文化,则仅代表精神财富。
禅茶一味: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的融合之路本期导读茶,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品,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存在。
闲于之时,约上三两好友,品茶闲谈,实在为人生一大乐趣。
在饮茶的同时,人们往往能都静下心境,体会到世间的美好。
后来,茶文化逐渐发展并与中国的禅宗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禅茶一味”的境界。
佛教“禅茶一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我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块瑰宝。
“禅”与“茶”本属两种文化形态,却在历史演变中相交融、相影响,最终禅茶同一味,这其中的奥妙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禅茶一味”的起源发展“禅茶一味”是禅茶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禅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禅茶文化来源于巴蜀地区;演至唐代以陆羽《茶经》的问世为标志形成了茶道精神的萌芽;赵州从谂禅师三称“吃茶去”,将茶真正融入到参禅悟道的修行当中,对中国禅宗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了“禅茶一味”开始的标志;并于宋代臻于鼎盛,至明清衰微,20世纪90年代传统文化复兴热潮的兴起,茶文化再次回到人们的生活中,禅茶文化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青睐。
“茶圣”陆羽:著有《茶经》一书,标志了茶道精神的开始(二)、“禅茶一味”的形成原因禅文化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形态,茶文化是生活层面的文化形态,这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文化领域,却能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融、碰撞,最终达到“禅茶一味”的境界,这其中的原因是多层次的。
第一,禅与茶的结合主要取决于茶的内在本质及它的审美情趣,意思是说“禅”、“茶”本意境相通;第二,由于茶饮的特殊功效(药用等),为他能顺利的进入禅寺提供了便利条件。
同时,“禅茶一味”现象与中国佛教的传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众所周知,一种外来的文化要想在当地获得生存与发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同当地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当时的禅宗属中国化最彻底的一种教派了,只有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出现之后,禅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结合才有了萌芽。
禅茶一味之小小诠释作者:许波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18年第04期我国的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形成均起源于古代的寺院之中。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作者茶圣陆羽,从小就在寺庙里长大。
茶叶中含有咖啡碱,可以令中枢神经兴奋,使肌肉的酸性物质得到中和,消除疲劳,提神益思。
在唐朝寺院,僧人念经坐禅一般以茶为饮料清心养神,以茶助禅,因此叫做“禅茶”。
慢慢的,茶叶便逐步驰名佛教界,成为佛教信徒们的日常必备饮用佳品。
而正是这种需要,两千多年来,让茶与佛教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僧人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馈人,以茶宴代酒宴,于是便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庄严肃穆的茶礼,尤其是佛教节日或重要的法会都要举行较大型的茶宴。
饮茶对于僧人来说,既可以提神也可以调养身心。
茶的俭朴,让人矜守俭德,不去贪图享乐;茶道的专注,让人的精神与大自然融汇为一体。
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茶禅一味”。
据说,古代虔诚的佛教信徒也总是以一束鲜花、一杯清茶奉献于佛前,因而逐渐在民间流传着“茶禅一体”“茶佛一味”的说法,将茶佛文化融汇为一体。
实际上,茶文化构成了我国佛教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僧人自古习文、诵经、品茗,我国佛教文化中凝聚着深沉的茶文化。
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极大地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具神韵。
佛为众生,茶蕴万象;佛度俗人,茶净苍生,一佛一茶,如水光山影,自然相生。
佛是茶的升华,茶是佛的禅心,品茶是为了修心,在无尘的净水中彻悟禅意。
佛与茶的共同诉求是心,是感悟,是顿想,是自我修行,是生命的协调。
佛要清除人类心灵的杂尘,茶则是洗净上面的污垢,不留一丝细痕。
茶是人、神、佛共同的饮品,是天堂、人间、地狱一致的灵魂净化精、身体洗礼水。
禅茶一味,意思是指禅味与茶味相通,并且以禅意去品茶味。
只有像修禅那样去品茶,才能品出真正的茶香。
茶与禅的相通之处还在于追求它们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
大口饮茶只能止渴,像修禅那样去品茶,才能知道好茶的精妙。
茶文化|禅茶文化的八个境界禅茶原本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
禅是一种境界,讲求的“禅茶一味“禅””是心语,“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
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
有人说茶文化其实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空名头,但是当你真正面对茶,用心去感受茶、冲泡茶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你能有自己感悟,能悟出生活中的一些道理。
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
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静静地喝茶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发。
从字面来看:“茶禅一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
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互相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佛教禅师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交友时以茶为媒广结善缘”。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烦恼、压力与日俱增,因而近年来,禅修、茶道等传统的解压方式,逐渐兴起,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带来了一丝清风。
但是又有几人能从初入茶道的新人做到回归生活的茶人,需要经过什么样的过程呢,习茶之路和生活一样,有喜悦、有迷茫、有浮有沉,但最后皆回归于自然。
第一个境界:初入茶道刚开始学茶的人都是迷糊的,东家说东家的道理,西家唱西家的戏。
学茶的第一个境界,就是形成主见。
不管谁的说法都好,都能用心去想,去领悟,然后做出判断。
不一定偏向哪一方,但至少有了自己的观点。
这个时候的观点都是脆弱的,可能遇上某个更权威的茶人,你的观点就荡然无存了。
更危险的想法就是:算了,想那么多干嘛,跟着大师就对了。
儒释道为什么能发扬至今五千年?是因为后人从他们的思想中受到了启发,发扬光大的。
所以你需要做的是听取别人的观点,然后慢慢形成自己。
第二个境界:重归迷茫当你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之后,就会开始形成自我,形成圈子,与你观点相同的,与你观点相左的。
【禅茶一味】茶的20个真相,你知道吗
1、头泡茶的泡沫有害? 真相:假的解释:冲头泡茶的时候,表面常会浮着一层“泡沫”,有人误以为是农残或者杂质的残余。
其实,那层泡沫不但无害,反而对人体有益,产生于茶叶中的茶皂素。
经科学家证实,茶皂素具有抗菌消炎,抗氧化等作用。
在古代这白沫被视为一种精华,杜育诗云:“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2、浓茶解酒真相:假的解释:有人认为,酒后喝浓茶,有“醒酒”作用,这是一种误解。
茶叶有兴奋神经中枢的作用,醉酒后喝浓茶会加重心脏负担。
饮茶还会加速利尿作用,使酒精中有毒的醛尚未分解就从肾脏排出,对肾脏有较大的刺激性而危害健康。
因此,对心肾生病或功能较差的人来说,不要饮茶,尤其不能饮大量的浓茶;对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可以饮少量的浓茶,待清醒后,可采用进食大量水果、或小口饮醋等方法,以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使酒醉缓解。
3、“纯料”的普洱完全没有经过拼配? 真相:假的解释:普洱茶的“拼配”概念具体包括六个方面:等级的拼配、茶山的拼配、茶种的拼配、季节的拼配、年份的拼配、发酵度的拼配。
很多人提到的“纯料”,是指由同一茶山同一季节的茶叶制作而成,占普洱茶拼配技术中的两项。
所以,不能简单认为“纯料”的普洱茶完全没有经过拼配。
4、洗茶是为了洗茶尘? 真相:假的解
释:很多人认为洗茶是为了洗去茶叶中不干净的夹杂物如茶灰、尘埃等,其实不然。
多数情况下,“洗茶”的主要目的是浸润茶叶,帮助茶叶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饮用者很快感觉到茶叶香味。
有部分爱茶者更愿意称之为“醒茶”、“润茶”或“温茶”5、老铁需要定期复焙? 真相:假的解释:一些茶友认为陈年铁观音,一定要定期复焙高火工才有储存价值,殊不知陈茶若多次走火,叶底就得碳化,品饮起来茶感水薄,空洞,也就不是老乌龙真味了。
陈茶如果保存得当,是不需要再复焙的。
6、剩茶留在壶里有助于养壶? 真相:假的解释:剩茶不能留在壶里,隔夜的茶汤会有陈味,陈味渗进壶体,不但不能帮助养壶更是对紫砂壶的一种破坏,用这样方式养出的壶喝茶,对身体有害。
7、紫砂壶不宜泡绿茶? 真相:真的解释:名优绿茶冲泡时水温较低,在85度左右,过高的温度和较长的浸泡时间会破坏绿茶的风味,所以一般不建议用紫砂壶冲泡绿茶。
条件受限时,也可以考虑用紫砂壶短时间浸泡绿茶后立刻倒出茶汤,而且泡茶时壶盖需要打开。
8、洞庭湖碧螺春出产于洞庭湖? 真相:假的解释: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洞庭湖碧螺春,属于绿茶,实际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而并非产自于洞庭湖。
9、“安吉白茶”是白茶? 真相:假的解释:安吉白茶并非白茶,而是采集白化的芽叶,以绿茶工艺制成的绿茶。
每年春季,低温让新生的“安吉白茶”茶树叶片中的叶绿素合成受阻,出
现阶段性白化,该阶段的茶叶氨基酸含量很高,从而保证了安吉白茶香郁、滋味鲜醇的品质。
10、西湖龙井都是绿色真相:假的解释:消费者有一个误区,以为好龙井一定漂亮,绿茶要绿,其实不然,西湖龙井好在于:1、口感:回味甘甜;2、香味:独特的豆香;3、泡开后在杯中的形状……并且好的龙井干茶会绿中带黄燥米色。
11、变色茶宠有毒? 真相:不一定解释:变色茶宠一般是感温变色茶宠,以树脂为主要原料,这些茶宠淋上热茶水后会立即变得五颜六色,冷却后恢复到原来的颜色。
或者是在烧制好的茶宠上涂上一层遇热就会发生颜色变化的化工材料,也能达到变色的效果。
变色茶宠用来把玩没问题,但喝茶时最好不要淋茶水到变色茶宠上。
茶宠泥料里的化学试剂淋上茶水后,遇高温发生反应,容易产生对人体有危害的毒素。
12、有茶毛毛都是好茶真相:假的解释:“没有茶毛毛还叫好茶吗?”林志玲的这句广告语,让很多人都认定有茶毛毛的茶才是好茶,其实不然。
俗称的茶毛毛是茶毫,也叫茶毛。
是茶叶芽尖上面细小的绒毛,其中含有丰富的茶氨酸、茶多酚等营养物质,一般来说,鲜叶的嫩度越嫩,茶毫就越多,所以这个指标在很多情况下作为茶叶嫩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茶叶的好坏并非由茶毛毛的多少来衡量。
很多茶都有茶毛毛,特别是绿茶红茶,如毛尖等。
但并非所有的茶都可以一概而论,如龙井,在加工过程中,有一道工序叫辉锅,辉锅的目的主要是干燥茶叶,促使
茶叶香气物质的进一步形成,但它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磨掉茶叶表面的茶毫,形成其特有的品质特点,所以龙井的嫩度并不能看茶叶茶毫的多少来决定。
13、抹茶不是绿茶真相:假的解释:抹茶——源于中国的日本国粹,与国内常见绿茶形态有所不同,但是也是绿茶的一种。
抹茶属于纯天然蒸青超微细粉体绿茶,是用茶树嫩叶经高温蒸汽杀青及特殊工艺处理后,瞬间粉碎成200目以上的纯天然茶叶蒸青超微细粉末,最大限度地保持茶叶原有的天然绿色以及营养。
14、绿茶粉不是抹茶真相:真的解释:抹茶不同于一般的绿茶粉,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茶叶粉碎物。
抹茶粉是用优质新鲜绿茶,经过蒸汽蒸青,石磨碾磨,超微粉碎,低温干燥而成。
且抹茶对原料的质量要求较高,要求采用氨基酸、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高的茶叶,同时要求原料中咖啡因的含量较低。
绿茶粉原料基本上都是普通的炒青,然后单纯的把绿茶采用瞬间粉碎法,粉碎成绿茶粉。
15、茶越新鲜越好真相:假的解释:新茶是指摘下不足一月的茶,这种茶形、色、味上乘,品饮起来确实是一种享受。
但因茶叶存放时间太短,多酚类、醇类、醛类含量较多,对人的胃肠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易诱发胃病。
如果长时间饮新茶可出现腹痛、腹胀等现象。
同时新茶中还含有活性较强的鞣酸、咖啡因等,过量饮新茶会使神经系统高度兴奋,可产生四肢无力、冷汗淋漓和失眠等“茶醉”现象。
所以新茶宜少喝,存放不足半个
月的新茶应忌喝。
16、茶和牛奶同喝会造成骨质疏松真相:假的解释:有说法是茶叶中的鞣酸,能与牛奶中的钙结合,降低肠道对钙的吸收,长久造成骨质疏松,其实不然。
与蔬菜相比,茶并不是鞣酸的主要来源,一泡茶中所含鞣酸是4-6毫克,半杯牛奶中含有120毫克左右的钙,相溶钙的损失不到十分之一,不可能造成骨质疏松。
17、喝茶不可以代替喝水真相:真的解释:茶叶中的氟在适宜摄入量范围内对人体是有益的微量元素,有利于钙和磷在骨骼中沉积,可加速骨骼成长,具有维护骨骼健康、防龋齿等保健作用,但过量摄入可能导致氟中毒。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人每天应摄取氟1.5毫克-3毫克。
因此,不能以茶代水,喝4杯茶喝4杯水较为合适。
18、饮茶会使血压升高真相:假的解释:茶叶具有抗凝、促溶、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提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及改善血液中胆固醇与磷脂的比例等作用,可防止胆固醇等脂类团块在血管壁上沉积,从而防冠状动脉变窄,特别是茶叶中含有儿茶素,它可使人体中的胆固醇含量降低,血脂亦随之降低,从而使血压下降。
因此,饮茶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19、君山银针、沩山毛尖属绿茶类真相:假的解释:信阳毛尖、鸠坑毛尖、都匀毛尖等都是绿茶,不要误以为名字带毛尖、带针就是绿茶了。
君山银针、沩山毛尖都是黄茶而并非绿茶。
20、茶的故乡是中国? 真相:千真万确解释:有的舆论认为印度是茶叶的故乡。
其实,中
国才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
19世纪末,英国人威尔逊在《中国西部游记》中写道,“在四川中北部的山坡间,曾经看到普遍高10尺左右的野生茶树丛”。
这是首次在我国发现野生茶树的报道。
而印度等地茶叶等产的历史还不到二百年,因此,茶树的原产地,毫无疑问,应该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