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悟道如水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我对中国茶道的理解的范文本人对于“中国茶道”的理解中国茶道发展到今天为至,暂无一个统一的说法.呼声较高的是庄晚芳先生提出的“廉、美、和、敬”。
他释意为:“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也有在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台湾教授吴振铎解释:“清”是指“情洁”、“清廉”、“清静”、“清寂”。
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
“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
“怡”是欢乐怡悦。
“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
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诗人生活的淡泊明志、俭德行事。
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对于前辈的理解本人不敢妄加评论。
但本人更加认同“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称:中国茶道的四谛。
而关于中国茶道四谛的解释也各说纷纭。
本人在民间各种版本的基础上加以理解、整合并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请各位前辈及高手多多赐教!“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
深谙茶道的行家认为:“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
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
“和”有五行调和哲学基础。
传惜墨如金的茶圣陆羽不惜佣金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
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
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对于精于中国风水文化的人来讲,这些可能不难理解。
但对于一般的茶文化爱好者相信要费神不少。
然而我们从中国儒家对“和”的解释中却能够很好的理解。
“和”在是中,是度,是宜,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
其实,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
茶禅的寓意和境界“茶禅一味”、“茶禅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现象,也是茶文化和禅文化合二为一的集中体现。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禅的寓意和境界,一起来看看。
茶禅的寓意茶禅一味,“茶即禅”,品茶如参禅。
饮茶因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向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说。
故中华历来以茶香与书香、墨香齐名(号称“三香”),是高雅、安详、和谐之社会精神的体现。
“茶禅一味”“茶即禅”--品茶如参禅。
饮茶因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向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说。
故中华历来以茶香与书香、墨香齐名(号称“三香”),是高雅、安详、和谐之社会精神的体现。
文人墨客,清茶一杯,淡风论雅;芸芸众生,一茗在手,照样海阔天空。
平易近人,宁静淡泊,雅俗共赏,这就是茶之性,茶之品。
中国人与以茶为能事,清晨人坊吃早茶,班前泡一杯花茶,待客要奉上清茶,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行之事。
茶,最早是一味药有治病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以后茶渐为中国人的主要饮料,那么,普通的一种茶,能升至茶文化,这里是因为士大夫们参与茶事,赋予其一种文化理念,故而有种茶、制茶、烹茶、品茶等茶的成品工作。
逐渐产生了一系列规则、制度、习惯、风俗与书法、绘画、美文、诗词、琴棋,互为表里,融和成为综合性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内伸层面,又谓-- 茶道。
《周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茶道的内涵,不仅指茶法茶器,更是指具象中的道德、美学、哲学的理念,所谓茶道即人道。
茶事极重「德行」,陆羽的《茶经》说:「茶性俭」、「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在茶事中体现为:「对己,简朴自律;对客,待之以礼」。
“茶禅一味”的境界第一重境界:“茶禅一味”与日常生活的相融日常生活是“茶禅一味”,的基石:“茶禅一味”,是日常生活的升华这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⒈茶叶与农禅佛门的茶事活动,与新式的禅林经济为特定的“农禅并重”密切相关正是农禅,为茶、禅的结合提供了物质基础。
禅茶一味的典故
禅茶一味,最初出自唐代名僧湛然禅师的一则寓言故事。
据传,
湛然禅师有一次拜访唐玄宗皇帝,皇帝非常崇敬他,便让他带领禅宗
学生在宫中讲学。
湛然禅师在讲学中,拿出一只杯子,放满水后放在
讲桌上,问学生:“这只杯子里是满的还是空的?”有的学生说:
“是满的。
”有的则说:“是空的。
”湛然禅师说:“你们的答案都
是不对的,因为这只杯子不是满的、也不是空的,而是半满半空。
”
禅师这句话一出口,学生们都恍然大悟。
从此,禅茶一味成为了禅宗学派的一个象征。
后来,陶渊明也引
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抛却尘世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禅茶一味成为了一种追求平静、极简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
禅茶修心句子
1.味道虽苦,但心境却甘美。
2. 一花一木皆有佛性,一茶一饮皆有禅味。
3. 杯中茶,心中禅,真正的修行在内心。
4. 以茶定心,以心生禅,用心体悟生命真谛。
5. 静心品茶,不求外在,内心的平静才是最珍贵的财富。
6. 感受茶香,感悟禅意,心灵沉淀,自然修心。
7. 禅茶一味,体悟自然之道,以茶为师,以心为鉴。
8. 茶香浸润心灵,禅意滋养生命,修行的路上,禅茶是最好的伴侣。
9. 禅意茶道,是一种心灵的超脱,是一种人生的寻觅。
10. 懂得品味生活,才能体会禅茶之美,才能修心养性。
- 1 -。
茶禅一味的三重境界“茶禅一味”是法语,是机锋,是禅意,是高深无垠的智慧,是难以穷极的真谛,是探索不完的秘籍。
2001年10月19日,参加由中国河北省佛教协会、赵州柏林禅寺和韩国佛教春秋社、韩国名一园文化团共同举办的“中韩‘禅茶一味,学术研讨会”,我作了《禅林法语的智慧境界-——“茶禅一味”,与禅茶表演阐释》的发言,论文后在中韩两国杂志分别刊载文章中,我对“茶禅一味”的来由及相关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这次应邀到韩国参加关于“茶禅一味”,的学术研讨会,使我有机会再次深入思考这一智慧概括。
自从研究茶文化以来,这是我第三次踏上美丽的韩国,犹如思想的火花迸发,我想,如果对“茶禅一味”进行深入的剖析,何尝不是存在三个层面呢?这三个层面环环相扣,步步提升呈现出婀娜多姿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茶禅一味”与日常生活的相融日常生活是“茶禅一味”,的基石:“茶禅一味”,是日常生活的升华这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1.茶叶与农禅佛门的茶事活动,与新式的禅林经济为特定的“农禅并重”密切相关正是农禅,为茶、禅的结合提供了物质基础。
约八世纪中叶,马祖道一率先在江西倡行“农禅结合”的习禅生活方式,鼓励门徒自给自足。
其弟子百丈怀海在江西泰新百丈山创《百丈清规》,并把世俗的生产方式移入佛门。
约九世纪中叶,由于新型的禅林经济普遍得到发展,寺院栽茶、制茶就在这种自立求生、经济独立的背景下大规模兴起。
加之如火如荼的寺院饮茶之风无疑也刺激了这种生产活动的持续展开。
其时,著名的佛教寺院普陀寺,即拥有了普陀山的茶地僧侣从事茶树种植并积累了丰富的种茶、采茶制茶经验。
据传,直至康熙、雍正年间普陀佛茶才开始少量供应朝山香客。
而九华山佛茶大约也是唐时开始培育出来的。
其僧人培植的“金地源茶”在当时就被誉为色味俱佳的名茶。
四川蒙山生产的“蒙山茶”,相传最初是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所培育。
由于它的极为优异的质地,长期被奉为贡品,又被人们称为“仙茶”。
著名的“乌龙茶”,亦即“武火岩茶”的前身,也是福建武火山当地的僧人所培育种植。
【禅茶一味,尽品人生】一茶一书一知己,一朝一暮一人生。
一日闲烹茶,一日静调筝
一日墨焕彩,一日笔生花
一日明窗静几
一日百诵其经
不闻来者,不闻去客
不引贤喝朋,不辩是非曲直
不怨暑往寒来,
素其素,静其静,幽其幽
看不透,一场梦无痕。
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茶,清净茶;心,平常心。
以平常心品清净茶,以清净茶养平常心。
佛法、禅机,人生的妙谛,尽在区区的杯茶之中。
一盏茶,饮尽红尘悲欢,淡定坦然。
一卷书,读透世间冷暖,优雅从容。
一知己,相知相惜莫相负,静守流年。
寻一刻宁静,抛开烦恼沉淀心灵;
剪一段时光,留驻美好欢快心境。
禅茶一味: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的融合之路本期导读茶,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品,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存在。
闲于之时,约上三两好友,品茶闲谈,实在为人生一大乐趣。
在饮茶的同时,人们往往能都静下心境,体会到世间的美好。
后来,茶文化逐渐发展并与中国的禅宗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禅茶一味”的境界。
佛教“禅茶一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我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块瑰宝。
“禅”与“茶”本属两种文化形态,却在历史演变中相交融、相影响,最终禅茶同一味,这其中的奥妙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禅茶一味”的起源发展“禅茶一味”是禅茶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禅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禅茶文化来源于巴蜀地区;演至唐代以陆羽《茶经》的问世为标志形成了茶道精神的萌芽;赵州从谂禅师三称“吃茶去”,将茶真正融入到参禅悟道的修行当中,对中国禅宗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了“禅茶一味”开始的标志;并于宋代臻于鼎盛,至明清衰微,20世纪90年代传统文化复兴热潮的兴起,茶文化再次回到人们的生活中,禅茶文化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青睐。
“茶圣”陆羽:著有《茶经》一书,标志了茶道精神的开始(二)、“禅茶一味”的形成原因禅文化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形态,茶文化是生活层面的文化形态,这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文化领域,却能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融、碰撞,最终达到“禅茶一味”的境界,这其中的原因是多层次的。
第一,禅与茶的结合主要取决于茶的内在本质及它的审美情趣,意思是说“禅”、“茶”本意境相通;第二,由于茶饮的特殊功效(药用等),为他能顺利的进入禅寺提供了便利条件。
同时,“禅茶一味”现象与中国佛教的传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众所周知,一种外来的文化要想在当地获得生存与发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同当地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当时的禅宗属中国化最彻底的一种教派了,只有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出现之后,禅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结合才有了萌芽。
禅茶一味之小小诠释作者:许波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18年第04期我国的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形成均起源于古代的寺院之中。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作者茶圣陆羽,从小就在寺庙里长大。
茶叶中含有咖啡碱,可以令中枢神经兴奋,使肌肉的酸性物质得到中和,消除疲劳,提神益思。
在唐朝寺院,僧人念经坐禅一般以茶为饮料清心养神,以茶助禅,因此叫做“禅茶”。
慢慢的,茶叶便逐步驰名佛教界,成为佛教信徒们的日常必备饮用佳品。
而正是这种需要,两千多年来,让茶与佛教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僧人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馈人,以茶宴代酒宴,于是便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庄严肃穆的茶礼,尤其是佛教节日或重要的法会都要举行较大型的茶宴。
饮茶对于僧人来说,既可以提神也可以调养身心。
茶的俭朴,让人矜守俭德,不去贪图享乐;茶道的专注,让人的精神与大自然融汇为一体。
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茶禅一味”。
据说,古代虔诚的佛教信徒也总是以一束鲜花、一杯清茶奉献于佛前,因而逐渐在民间流传着“茶禅一体”“茶佛一味”的说法,将茶佛文化融汇为一体。
实际上,茶文化构成了我国佛教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僧人自古习文、诵经、品茗,我国佛教文化中凝聚着深沉的茶文化。
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极大地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具神韵。
佛为众生,茶蕴万象;佛度俗人,茶净苍生,一佛一茶,如水光山影,自然相生。
佛是茶的升华,茶是佛的禅心,品茶是为了修心,在无尘的净水中彻悟禅意。
佛与茶的共同诉求是心,是感悟,是顿想,是自我修行,是生命的协调。
佛要清除人类心灵的杂尘,茶则是洗净上面的污垢,不留一丝细痕。
茶是人、神、佛共同的饮品,是天堂、人间、地狱一致的灵魂净化精、身体洗礼水。
禅茶一味,意思是指禅味与茶味相通,并且以禅意去品茶味。
只有像修禅那样去品茶,才能品出真正的茶香。
茶与禅的相通之处还在于追求它们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
大口饮茶只能止渴,像修禅那样去品茶,才能知道好茶的精妙。
禅茶一味,品悟风雨优美散文禅茶一味,品悟风雨优美散文用一枝禅月,把人生的过往记录在长卷的书笺上,再盖上一枚心印,轻轻合上。
推窗远眺,一源春风、一园花香。
一把青花,撑起禅茶。
两片素云,品悟风雨。
伏案,一卷诗书,字里有秦皇汉武的大帝挥疆,行间有唐宗宋祖的策马西风。
一袭禅音,青灯古佛中诵经积善,袅袅绕着云烟声穿金顶。
茶盈香风雨,禅修行若水。
寒山拾雨,谈经论佛,岁月的悠悠千古,绝唱了金戈铁马。
空灵阁楼里夕阳西下,几片黄昏的蓝草在阑珊处落雨成空,流水成海。
昏沉的夜,吞噬了薄薄的云雾。
罩住了穹顶之下的星辰,一阵冷风,一片细雨,绵绵的朦胧里一曲肠断悲歌,红尘中泪洒昏沉沉的河。
清风穿过红尘世俗,染尽风花雪月。
一山的清晖,安静了草香的虫儿,石缝里淅沥的水滴声,如一层薄薄的雾纱,轻漾着一首情歌。
染尽的泪痕中漫步温柔,开放了山巅的嫩绿,把媚态、春阳融化在沐浴的清雅中。
翻开时光书笺,捧一杯禅茶,品悟风雨。
在人生的长卷中,我们时而飘泊、时而风花、时而孤独、时而花香。
都离不开生命长河、陌上行走。
我们在红尘上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香染四季,尘埃暗香。
春天我们撒一遍绿草芳香,夏日我们泼一山明媚阳光,秋雨我们收一湖红叶梅花,冬雪我们编无数银色希望。
禅茶里我们拥有了明天,一片安静,一山云水。
我们在梵音中刻苦修行。
撑起一湖南北,采撷如莲心果。
砚池墨轩书写红尘的情缘,在生命的轮回中,挥撒着岁月的沧桑,蹉跎的云雾。
让心灵安静,把心事感悟,文墨中写尽流水潺潺,撇捺里阅尽人间禅音。
书写着风花雪月的桃源,描摹着柳暗花明的溪畔,回放着月光水色的甜蜜,思念着竹林萧瑟的浪漫。
花开一首诗,花落几滴泪,闻不尽的墨香,淌不过的情海。
一枝桃花,风流香袭了三千年。
喧嚣的世尘,熬不过时光的`流逝。
在禅意的码头上,独自拥有一片清幽一片桃源。
你来我在码头等你。
你在彼岸,我摆渡去接你。
共一案前品诗,同一长卷绘画。
红尘培花,大江远航。
沐浴心灵的禅意,拂一缕佛光的清雅。
把梵音符律深藏在心底,想着给社会,给人类一片大爱,一片大善,在人间四月天的参天大树上,开出千朵万多最美的荷莲。
“禅茶一味”这个词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算陌生,自古以来,禅与茶便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人们在茶语中悟禅道,在禅语中参人生。
饮一杯清茶,能让人心旷神怡,参一天禅,亦能让人起伏不定的内心安静下来。
所以,茶禅一味,是很多人一生向往的境界。
大诗人苏东坡云:“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
”说的就是茶中有禅,禅茶一味。
茶对禅宗而言,即是养生用具,又是得悟途径,更是体道法门。
茶如果只像开水一样,仅是解渴;如果只像咖啡一样,仅是提神,断不能由单纯的物质成为文化的载体。
像修禅那样去品茶,才知道好茶的精妙。
茶道的目的不是为了饮茶止渴,也不是为了鉴别茶质。
茶能清心去火,禅能静心明性。
茶中有禅,茶禅一心,更能清静人的灵魂。
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
体会就是悟,在“悟”这一点上茶与禅有它们的共同之处。
所谓“体验也得处,皆是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
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复杂的程序和仪式去感受。
碾茶过程中的轻拉慢推,煮茶时的三沸判定,点茶时id提壶高注,饮茶过程中的观色品味,都借助事茶。
体悟。
佛性,喝进一缕缕大自然精英,换来一道道佛国美景。
禅茶一味,妙蕴人生,淡泊宁静,虚怀若谷。
一壶茶,盛放的是一颗云水禅心,是一种人生态度。
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手执一杯香茗,茶韵生香,融入灵性,一道茶烟,轻轻一嗅,便疏通了灵秀之身心,隐逸而恬淡,清宁而闲适。
人间心意千万种,一款心意一款茶。
静品岁月风雨,淡读时光苍茫,笑看天际流云,墨守四季轮回。
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禅茶一味,悟道如水。
朝华夕拾,沧海桑田。
弹指间,生命这本书已翻阅了大半,虽未腰缠万贯,甚至清贫,但聊以自慰的是在自己拥有权势的那些年,没有迷失自己,没有折戟官场,没有做金钱的奴隶,也实在是一件幸事。
不是吗,做一个轻松的清贫者不比做一个负重的富有者,更超然自逸,更怡然自若吗?做一个“无知”的“智者”不比做一个“无智”的“知者”更轻松自然吗?“茶为水骨,水为茶神”,自古以来,茶,更是诸多文人墨客的挚爱,茶如人生,有苦有涩,喝茶,喝的是心情,品的是意境。
从“禅茶一味”看佛学与茶道摘要:佛教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从“禅茶一味”的说法便可以看得出来。
中国茶文化因佛教的盛行而快速传播,佛学对茶道的影响也变举足轻重。
他们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流传在民间,成为中华民族为世界精神文明世界所带来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关键字:佛学茶道禅茶一味佛门饮茶的历史非常悠久。
据《庐山志》记载,早在汉代,庐山的僧人就采制茶叶,慧远和尚还在庐山东林寺附近种过茶叶。
到了唐代中期,佛门更加重视茶道,并且带动民间百姓,茶饮之风开始盛行。
因此黄河流域饮茶风气也就随着佛教的盛行而普及开来。
到了宋代,湖北黄梅五祖山的刘元甫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礼为基础,在五祖山开设茶禅道场——松涛庵,他借此修行的机会,写了《茶堂清规》,文中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茶道思想跟佛学的渊源可谓密不可分。
刘元甫的茶道“四啼”是从佛教的基本教义“苦、集、灭、道”四谛衍化而来的。
谛就是真理,四谛就是佛教关于人生现象的四种真理。
佛教认为现实世界是一个痛苦的汇集,人生在世,处处皆苦,“苦谛”就是佛教对人生价值的判断。
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
“集谛”是分析造成各种痛苦的原因,佛教认为就是人的贪、咳、痴“三毒”造成所有痛苦,只有断绝这些原因,才能彻底从痛苦烦恼中解脱,达到涅架境界。
“灭谛”就是佛教的最高理想的层次。
灭,即灭息一切烦恼、超越时空、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而要真正解脱苦因、达到解脱,就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这就是“道谛”。
因此,刘元甫应该是在品茶过程中领会佛教“四谛”的真谛而总结出茶道“四谛”。
然而,佛教对中国茶道影响最大的是禅宗思想。
禅茶一味是领悟我喜欢品茶,喜欢品好茶。
喜欢铁观音“七泡有余香”的兰花韵,也喜欢看铁观音在杯中返璞归真。
月光树影之下,屋前河边,煮茗清谈,清风气爽。
人云:看的是书,读的却是世界;斟的是酒,品的却是艰辛;沏的是茶,尝的却是生活。
确实,生活如茶,寄寓了许多哲理,也代表着不同的境界。
蓦然回首间,人生就如清茶,淡泊而宁静。
茶本寂寞,平淡如水。
在纷繁复杂的尘世,拥有平淡是一种幸福,它能够帮助我们坦然面对。
绚烂之极归平淡。
这平淡,是更深入的淡定,更是对人生的一种领悟。
茶本寂寞,清香如诗。
寂寞时,掬一捧清泉,洗去浮尘,袭一身长袍,独立于断桥残雪,看西湖里一枝衰败的荷花随风颤动,吟一句“风动衰荷寂寞香,断桥残月共苍苍”。
杯中,铁观音的“绿叶红镶边”渐渐显现,金黄色的茶汤之中泛着碧绿。
淡淡的茶香携带灵秀的禅意,飘浮于空气中,充斥着每个角落,清幽淡雅。
也许好茶天性如此,生长在泉州这佛国仙山,跟禅已经难分难解了。
菩提树下的一方庇荫,便是自在天堂;明镜台上的一盏清茶,应为极乐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看铁观音一片片渐渐舒展,感觉佛就在这轮回之中。
一杯茶,佛门看到的是禅,道家看到的是气,儒家看到的是礼,商家看到的是利。
其实,茶就是一杯水,你看到的只是你的想象,你想的什么,茶就是什么。
所谓心即茶,茶即心矣!积极入世是一种极致,随性出世也是一种极致。
入世出世,悲欣交集。
李叔同看世间的最后一眼是了然还是茫然?不可解,不可道也。
道之所以为道,不仅在于走过,更在于认识和理解。
领悟之道,其实就在探索的路上!我来自禅宗的故乡,曾用一种朝圣的心态触摸过弘一法师的足迹。
佛度俗人,茶净苍生。
一禅一茶,相辅相成。
茶之境,无味为至味,适性便是好茶;禅之意,一切皆随缘,清心自是悟道。
心即茶,茶即心;心即禅,禅即心矣!禅本无言,茶已入心,禅茶一味是领悟。
禅茶人生文章6篇-人生犹如一壶禅茶人生犹如一壶禅茶,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心心相印一啜一饮甘露润新一酬一和。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禅茶人生文章6篇,希望大家喜欢。
禅茶人生文章:人生是一壶禅茶禅茶一味:时光若水,无言即大美。
日子如莲,平凡及至雅。
品茶亦是修禅。
无论在喧嚣红尘,还是寂静山林,都可以成为修行的道场。
克制欲望,摒除烦扰,不是悲观,不是逃避,只为了一种简单活法。
安住当下,哪怕是一颗狭小的心,亦可承载万物起灭。
一枝莲 .私访茶茶在众生的心里,有不同的味道,那一壶用静水煮沸的茶,在品茶者的唇齿回绕,品后有人似觉苦若生命,也有人淡如清风。
对于茶本身品质的品鉴,则需要有好茶作为标杆,为更好的让爱茶的朋友了解武夷岩茶,一枝莲茶俯特别在今天的周末雅会上,安排品鉴“一枝莲私访茶”武夷肉桂--水蜜桃。
私访茶,即在流通领域难见难得的好茶。
一枝莲茶俯学茶、识茶、觅茶十余年,访得茶中之精品少许珍藏,名曰:一枝莲私访茶,以酬知音。
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唐代茶圣陆羽早在《茶经》中就强调指出: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武夷山属丹霞地貌,境内群山环抱,峰峦叠嶂,土壤条件介于烂石和砾壤之间,具有植茶得天独厚的条件,“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岩茶因而得名。
茶叶专家张天福先生说过,“凡茶香种种,有品种香、土壤香、气候香、加工香。
唯武夷岩茶四香俱备”。
武夷岩茶名丛、名种甚多,具有品种本身特有的香气,又得益于特殊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然后辅以独一无二的先进制作工艺,自然具有不同凡响的品质。
武夷肉桂,亦称玉桂,由于它的香气滋味有似桂皮香,所以习惯上称“肉桂”。
肉桂茶被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武夷岩茶中的高香品种,最早是武夷慧苑的一个名枞,本世纪四十年代初已是武夷山茶园栽种的十个品种之一。
而水蜜桃香的岩茶多发生在肉桂,几年难得一见,尤其珍贵。
伐毛洗髓见元神听闻本期雅会要品鉴“一枝莲私访茶”中的极品–––“水蜜桃”,茶友们闻香而至,恰逢周总的好友宿先生及夫人来访,便一同围茶席而坐。
描写和尚的诗句唯美句子(精选100句)禅海悠然,贤者般舟,香烟缭绕,和尚仪态沉稳;佛经修持,心灵花开,悟道思绪,唯美诗句缭绕心头。
下面是70句不低于的唯美句子,让我们一同体味和尚的境界。
1. 和尚长衫一袭,如云舒展,似海宽泛。
2. 心若止水,方得见佛,悟道花结果。
3. 清风拂面,晨光映佛,悠然自得。
4. 忘尘显见,无欲无求,心境如苍翠山林。
5. 心无旁骛,境无旁落,浑然一体。
6. 佛缘如湖水,浩淼无边,无尽法音回荡。
7. 手持木鱼,唤醒心灵沉睡,入禅无微不至。
8. 寺庙钟声远扬,如彩蝶散入寂静的空气中。
9. 玉壶微醺,佛光显现,法身现世。
10. 心如莲花开,凝香入梦,芬芳四溢。
11. 心中无事,净土无尘,慈悲永驻。
12. 静心修行,素食养身,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13. 悟道人生,诸法无我,如浮云般自在。
14. 禅茶一味,清香世外,品味无尽真味。
15. 心无杂念,见性常住,欢喜与世共融。
16. 心若明镜,万象皆映,悟道相皆现。
17. 心似戒石,永葆初心,觉者永恒。
18. 随缘入定,身心相安,佛性自然显。
19. 心中求道,明朗无瑕,如日中天清明无暇。
20. 心无我执,清净如银,心性圆融。
21. 和尚披红袈裟,讲经传法,众生福慧皆增。
22. 静坐山巅,云开日出,佛光普照。
23. 心念虔诚,菩提如意,众生皆可普度。
24. 心无善恶,返璞归真,智慧点亮生命之灯。
25. 心如天空,无边无际,法界广大无限。
26. 一念清净,万念皆净,禅定升华。
27. 自在无为,无畏无求,佛性自现。
28. 心念静定,佛性意识,明白无边。
29. 禅心悠然,境随心动,心寂无物。
30. 大智如海,法身无尽,慈悲永存。
31. 心如明镜,清亮无垢,智慧闪耀。
32. 简约淡泊,行善修德,修行无止境。
33. 枯木逢春,心灵开花,一切尽现。
34. 心如浩瀚星空,光明普照,智慧闪耀。
35. 心似青山,常存恭敬,皈依三宝。
36. 心无纤尘,佛光笼罩,禅境无际。
禅茶一味,茶悟人生禅茶一味,明心见性。
茶,
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
陶冶着我们的性情。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茶,对人是种无声的诱惑。
一杯茶我们会喝的由浓到淡,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由丰盈至凋零。
与其说喝茶,不如说是在品人生。
将波澜壮阔的岁月喝到平平淡淡,也将浑浑噩噩的日子喝到纯净清明。
真正的品茶,不止在于形式,
而在于有一颗清净安详的道心。
如此才是真正的品茶。
用平常心观茶色,
感知水与茶相融的曼妙境地。
茶的世界,
是平静的、自然的、深刻的。
一杯茶里的幸福,
是握在手心里久久未曾离开的心安和淡然。
但成就一杯茶是不容易的,
从采摘茶叶开始算起,
至少要经历七八道工序,
比如发酵渥堆就不是简单的一天两天就能完成,所以品茶需要耐心,
人生又何尝不是?
世界上不存在一帆风顺的人,
正如再好的茶也有苦涩的味道,
苦涩中磨砺自身,
最终才能体会到香甜。
这就是生活的味道。
朋友,
不妨坐下来静静地品一杯好茶。
于静谧中感知生命的力量,
于禅茶中感知生活的味道,
静性观修,疗愈身心。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禅茶一味,品悟人生茶,翠叶,琼花。
含玉露,沐朝霞。
芬芳馥郁,色味俱佳。
淡雅蕴清绝,素锦织罗纱。
吸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
古今多少风雅事,茗香袅袅话桑麻。
文人品茶,追求的是风雅;佛家品茶,品味的是清淡;道家品茶,品味的是自然;儒家品茶,追求的是和谐;而平常百姓,品味的是生活,追求的是健康。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历史渊远流长。
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云:“茶者,发乎神农氏,起于鲁周公。
”传说,距今三千多年前,有一位神农氏,立誓尝遍百草,然后制成草药,用以扫除百姓患病之苦,一天,神农氏进山采药,于中午时分,感觉口渴,便四处寻找水源。
忽然一片树叶飘到此刻,拾起一看,颜色清绿可爱,还有一股果香扑鼻而来。
便伸出舌头舔了舔,感觉异常苦涩,神农氏某种认定这是一种止渴提神的药,也就是这种药,衍生出后来品类繁多的茶叶家族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世界上现在有150多个国家,超过20亿人饮茶。
茶文化已经超越了发展中国家,种族和地域的界限,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之一。
翻开历史斑驳的整本,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呈现在心中,当年中美建交,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访问,毛泽东赠送尼克松三片大红袍作为国礼,尼克松嫌礼券太轻而心有不悦,周恩来周恩来听到尼克松不悦的神情,微笑着解释说:“总统先生,我们把半壁江山都送给你还给了。
”麦金莱听完感到迷惑不解,彭真便进一步解释说:“大红袍在中国的消费量极少,真正的大红袍一年的产量真正只有单斑,今天就送给你四两,这不是送来你半壁江山吗?”尼克松闻听此言,顿时眉开眼笑。
茶叶把中国的历史、文化甚至外交都紧密地也融合在了一起,所以中国的茶文化才会茶经久不衰。
来到加拿大才认得,原来很多西方人也喜欢饮茶,尤其喜欢红茶,还有来自香港的同事,有喝一杯下午茶的习惯,他们喜欢喝茶,主要是受到英国的影响,因为瑞典人有喝早茶和下午茶的习惯。
公司楼下有一个咖啡店,以咖啡为主,也有茶叶,是纸袋包装,将茶包置入热水杯中即可,方便快捷,而不像中国用茶壶冲泡。
茶禅一味是什么意思“禅茶一味”,恐怕是张贴最广的有关茶的书法字幅了,几乎每一个茶馆、茶楼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茶是什么?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饮茶不过两个动作:拿起、放下。
人遇不快,喜欢借酒消愁,岂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
”而在一盏茶的拿起与放下之间,却能看清几多人世间的分寸。
它让人静心定思,心境纯澈,这便是茶。
禅是什么?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凝神静坐,消除一切杂念妄想,获得一种智慧。
当心胸变得宽广,就能从容不迫,安静下来,就像一个空茶杯,空空如也。
喝茶与“禅”的组合,总会让人感觉有点玄玄妙妙,高深莫测,似乎自己眼前的这杯茶好像也更“高端”了。
然而,什么才是“禅茶一味”呢?《1》中国是世界茶的发源地,也是最大的产茶国。
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茶因其清淡恬静的性质而受到宗教系统的青睐。
而与宗教的相结合,反过来促进了茶叶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无形当中提高了茶的地位。
茶与宗教这两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最终行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禅茶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
禅茶文化离不开禅的关照感悟,也离不开茶的人生日用。
文化中国禅茶文化精神可以概括为“正,清,和,雅”,包括“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些朴素的情感。
《2》茶与宗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修行之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
在道家看来,喝茶有助于清体降浊,是最自然的养生之道。
在佛教徒看来,茶是禅修的必备之物。
后来,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宗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的共通之处。
禅其实就是通过品茶来体味人生,追求更高的精神修养。
一曰“苦”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参禅就是要看破生死、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禅茶一味,悟道如水
梦落千年了无痕,晓风残月东逝水。
睡眼惺忪,梳理昨夜残梦,无由地一声叹息,不是多伤感的那种,但总还是有些许失落和怅然。
也许,得失就在一念间:一念苦,一念甜,一念之间,想开了看淡了,结果也就不会那么重要。
对一些,事放手,人生可能会因此而不同。
杯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白云万丈,翠竹千年,风物长宜放眼量。
把事情看轻些,看远些,向世界敞开心扉,用智慧点亮心灯,用学识铸炼心智,就会涅盘成一朵安静绽放的莲,优雅人生,精彩生命,清新生活。
心灵是那么怡然自若,世界是那么云淡风轻。
前尘往事千山外,散尽浮云落尽沙。
清心寡欲,知足常乐;宁静淡然,岁月静好。
一杯清茗,一颗禅心,冷眼红尘往事,笑饮苍茫岁月。
写过那么多的清词文字,并非长歌当哭,只是为了和自己的心对话,为了倾诉,然后记录。
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遇见过的人,已成为过去,不关将来,更无关风月。
驻足人生的驿站,看着一路走来时的脚步,有苦,有甜,有笑,有泪。
走过春天的芬芳,走过夏季的浪绿,走过秋风的劲美,走过冬雪的凛冽,走过岁月风雨,走过小桥流水,走过黄沙古道,最终只为走过自己。
人间心意千万种,一款心意一款茶。
静品岁月风雨,淡读时光苍茫,笑看天际流云,墨守四季轮回。
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禅茶一味,悟道如水。
朝华夕拾,沧海桑田。
弹指间,生命这本书已翻阅了大半,虽未腰缠万贯,甚至清贫,但聊以自慰的是在自己拥有权势的那些年,没有迷失自己,没有折戟官场,没有做金钱的奴隶,也实在是一件幸事。
不是吗,做一个轻松的清贫者不比做一个负重的富有者,更超然自逸,更怡然自若吗?做一个“无知”的“智者”不比做一个“无智”的“知者”更轻松自然吗?
人,真是一个可笑的动物。
有时本就兴致全无,还非要习惯性地沏一杯茶,捧一本书,装着品茶、读书样。
其实,那只是对自己某种迷茫和无聊的掩饰而已。
为什么迷茫和无聊?因为杂念,因为浮躁。
有时出门并不需要挂包,但仍要装模作样地挂上它,其实,那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一种不自在。
为什么不自在?因为重面子,无底气。
其实,生活中学会一笑置之,学会放弃,学会超然、洒脱,人生真的是很轻松一件事。
禅茶一味,悟道如水。
人生真该像奔流至海的江水,富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