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格式:doc
- 大小:254.00 KB
- 文档页数:3
2.2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单选题1.下列物体中,属于声源的是 ( )A.教室里通电的电铃B.音乐教室里的钢琴C.放在实验桌上的音叉D.静止的树叶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在真空中也可以传播声音C.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3.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 ②③④4.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实际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 ( )A.半导体B.磁性物质C.真空带D.金属物质5.下列事件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可以用声波测量地球和月亮的距离B.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C.上课时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回声,是因为教室太小,不会产生回声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离得很近,也必须用无线电交谈6.甲同学在一根较长的注满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头敲击一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声.乙同学听到的声音次数是 ( )A.一次B.两次C.三次D.四次7.如图在中国科技馆二层“探索与发现”A厅“声音之韵”展区,“传声筒”这件展品,当一人在话筒管路一侧发声时,另一侧的人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
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B.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出去的C.听到的声音是靠金属管传来的D.医用听诊器和传声筒的原理不同8.在敲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A.钟声的回音B.大钟还在振动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9.小孩用嘴吹气球,由于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响声,这响声是由于 ( )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响声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响声C.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响声D.球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响声10.在桥洞内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 )A.桥洞内不能产生回声B.桥洞反射的回声从洞口跑掉了C.桥洞呈对称状,回声相互抵消了D.桥洞太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了11.一人站在平行的峡谷之内,当他击掌时,分别在0.3秒和0.7秒后听到回声,若声音每秒内传播距离为330米,则此峡谷的宽度是 ( )A.165米B.198米C.221米D.330米12.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一、声音的产生:1、振动:物体的往返运动称为振动。
(钟摆、尺子、树叶、火车经过地面;鼓面、喉结)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成为声源。
3、声源与振动的关系:(1)振动一定在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见。
(2)发声一定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但是声音并不一定消失(还在继续传播中)。
二、声音的传播:1、形式——声波(1)定义: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性质:声波具有一定的能量,并可以承载信息2、条件——介质(1)定义:所有能传播声音的物质都叫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是声音的介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例如太空中、月球上的无线通信)3、速度——声速:(1)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V固>V液>V气(2)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一般,温度越高,声速越大(3)在15℃空气中340m/s(声速的测量方面的应用)4、回声:(1)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2)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否则叠加一起,加强原声。
三、人怎样听到声音1、四个条件:声源、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介质、良好的听觉器官2、感知声音过程: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3、传导性耳聋、神经性耳聋;骨传导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一、乐音和噪音1、乐音:有规律的(物理上)、使人感到愉快(人的感觉上)的声音叫乐音。
2、噪音:无规律的(物理上)、难听刺耳(人的感觉上)的或污染环境(环保上)的声音叫噪音。
3、关系:乐音也可能是噪音: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的声音都叫噪音二、声音的三要素之一:音调1、定义: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平常所说的粗细、尖沉等。
2、本质决定因素:由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3、频率与周期:频率:1s内振动的次数;周期:振动一次所用的时间。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由物体震动引起的机械波,通过空气、液体或固体的传播而产生。
本文将探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并探讨与声音相关的一些现象和应用。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的震动,当物体在空气中振动时,就会通过分子之间的碰撞产生机械波,从而产生声音。
具体而言,声音的产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1.1 物体的振动物体的振动是声音产生的基础。
当物体受到外界力的作用或被人为地震动时,物体的分子将会产生相互撞击,使得能量通过分子的连锁传递而产生震动。
例如,当我们敲击铃铛时,铃铛的振动将产生声音。
1.2 声音的频率与振动的速度声音的频率与振动的速度密切相关。
频率是指声波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
振动速度指的是振动物体每单位时间内的位移。
当振动速度越快时,声音的频率也会相应增加。
1.3 声音的幅度声音的幅度表示声音强度的大小,通常用分贝(dB)来表示。
声音的幅度是由物体振动的能量决定的,振动能量越大,声音幅度就越高。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是指声波通过介质(如空气、液体或固体)传递到接收者的过程。
声波的传播是有一定规律的,下面将介绍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2.1 空气中的声波传播在空气中,声波通过分子的振动传播。
当物体振动时,空气分子也会随之振动,使得能量以波的形式传递出去。
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3米。
2.2 液体中的声波传播在液体中,声波的传播类似于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液体分子也会通过振动方式传递声音。
不同的是,由于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较大,声波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要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更快。
2.3 固体中的声波传播在固体中,声波通过固体中的分子或原子的振动来传播。
由于固体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结合力较强,声波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较快,并且传播距离较长。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墙壁听到隔壁的声音,这就是因为声波在固体中的传播。
三、声音的现象和应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带来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和实际应用。
一、《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1.2 教学内容:声音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物体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产生。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
1.4.2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如拨动琴弦、敲击鼓面等。
1.4.3 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探讨声音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1.4.4 总结:概括和总结声音产生的原理和特点。
1.5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和讨论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声音产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设计一道相关题目,进行课堂小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声音的传播原理。
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距离。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传播。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声音传播的原理。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传播。
2.4.2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如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的声音。
2.4.3 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探讨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2.4.4 总结:概括和总结声音传播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2.5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和讨论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声音传播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设计一道相关题目,进行课堂小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声音的特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声现象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哗哗”响时,观察树叶在振动;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让橡皮筋振动发声;把手放在音箱的纸盒上,感受发声的喇叭在振动……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方法技巧: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中,所应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有如下几种:①转换法:有些物理现象发生时,人们的感觉器官往往无法直接感知或不易观察到,在实验研究中,通常将这些感知不到的现象转换成人们可以感知或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就是“转换法”。
如本节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很多声音发出时,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物体的振动,这是,可运用转换法把物体的振动转换成碎纸屑的跳动、泡沫小球的摆动、乒乓球的跳动、水花飞溅等可见的现象来来体现发声体在振动。
在有的例子中把不易观察的现象,通过具体的方法,使它放大便于观察,所以有人也把这种方法叫做放大法。
例如音叉的振动很小,放在水中使水花飞溅,振动就被放大便于观察。
②比较法:通过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或物理现象进行比较,从中寻找他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研究方法。
本节中,通过比较物体正在发声与未发声时的区别,从而确定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得出声音产生的条件。
③归纳法: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对比、分析和总结,找出其中共同点的一种研究方法。
如通过归纳大量的发声现象,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理解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三个问题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出声音,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所以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成为声源。
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传播。
例如,对着高山喊话,停止喊话后,声带不在振动,但是几秒种后,仍会听到回声,就是原来发出的声音继续存在并传播的结果。
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基础闯关全练1.下列实验与实例,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A.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泡沫屑会不停地跳动B.美妙的歌声使人心情愉快,发动机的噪声使人心烦C.邮局电话亭用玻璃制成,隔音效果比较好D.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2.在西安的孔庙里有一个大古钟,在敲击古钟时,有人发现撞击停止时,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A.钟声的回声B.大钟还在振动C.大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3.如图2-2-1所示,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产生的。
图2-2-14.如图2—2—2所示,将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会看到乒乓球_____。
该实验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请你再设计一个显示声源振动的实验:____________。
图2-2-25.我国预计2019年底用火箭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将来必定会有中国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在月球上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是( )A.为了方便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C.太空中噪声太大D.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6.如图2-2-3所示的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丁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水中传播得快B.声音和光在空气中传播时,声音传播得较快C.喇叭播放的歌曲都是乐音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8.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从快到慢的排列顺序是( )A.空气、金属、水B.金属、水、空气C.金属、空气、水D.水、空气、金属9.如图2-2-4所示,甲、乙两个装置完全一样,烧瓶里密封着一个小铃铛,其中乙烧瓶被抽成真空。
图2-2 -4(1)当摇动甲烧瓶(铃不碰瓶壁)时,将会____。
(2)当摇动乙烧瓶(铃不碰瓶壁)时,将会_______。
《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发生的条件:物体的振动。
2、知道声音传播条件: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小组完成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产生的条件。
2、声音的传播的条件。
3、声音传播的形式与速度。
三、教学难点1、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橡皮筋、真空不能传声演示器、真空泵、铁尺、低音喇叭、蜡烛、铅笔、水槽、水小木塞、有关课件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你知道风声、雨声、读书声是如何产生的吗?它们又是如何传入我们的耳朵呢?新课讲解:一、声音的发生学生探究小实验:(1)把一根橡皮筋扣在椅子背上,用手将它拉紧拨动它。
A、你听到声音了吗?B、橡皮筋在做怎样的运动?C、这声音是又什么引起的?(2)把铁尺一段按在桌子上,拨动悬空的一端。
A、你听到声音了吗?B、铁尺在做怎样的运动?C、这声音是又什么引起的?(3)用两只手指轻轻地放在自己喉部,然后发出声音。
A、你感觉到喉部在振动吗?B、你知道是什么在振动?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 1)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提问:声音是怎样传到人耳的呢?二、音的传播(1)观察实验: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接通电源。
你听到了什么?你看到电铃的锤在干什么?用真空泵抽出罩内的空气。
声现象2.1音的产生与传播要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筝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
要点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但有振动不一定能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声音的波形可以用波音器显示出来。
例:在四川雅安芦山地震中造成了大量伤亡,其中一个原因是发生地震时,没有采取合理的自救措施,若一个人在发生地震时,被埋在废墟下面,以下自救措施合理的是()A.就地等待救援B.大声呼救B.使劲下有缝隙的地方 D.用硬物敲击墙壁,水管等物传出声音注意:同一个声音传播速度越快,传播距离越远,传播效果越好。
要点三:声速和回声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2.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是V固>V液>V气。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每秒340m。
3.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
4.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时,人耳才能将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否则回声和原声叠加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例: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利用这一点可以粗略测量人到山崖的距离。
小风面对山崖大喊一声两秒后听到回声,她离山崖()米(假设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每秒340m),这种方法()(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球与月亮之间的距离。
注意:不论是何种声音,只要传播介质和温度相同,声速都相同2.2声音的特性要点一: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弱,它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振幅,二是距离发声物体的远近。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物体越远,声音越分散,响度越小。
例: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听得清楚,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注意:震耳欲聋、传播距离远的声音其响度大。
A组基础练
1. 一般大礼堂的四周墙壁都会被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形状,这是为了( )
A. 减弱声波的反射
B. 增强声波的反射
C. 加快声音传播速度
D. 仅为了装饰
2. 宇航员在太空中交流常用一根棒接触,原因是棒可( )
A. 防止两人分开
B. 示意谈话内容
C. 做传声媒介
D. 防止意外事故
3. 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在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不止。
其原因是( )
A. 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 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 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 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4. (2018·东莞)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
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
这些现象说明了( )
A.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 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 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5. 人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
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 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 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
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D. 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中不能传声
6. 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
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
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
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 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 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 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D. 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7. 如图,将一把金属叉子拴在一根约1米长的线的中间,把线的两端分别在双手的食指上
缠绕多圈,并插入耳朵。
然后让叉子撞到坚硬的物体上,等它垂下把线拉直时,你就可以听到敲钟似的响声。
通过撞击,金属叉子__________发声,声音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传递到人耳。
8. 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
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声波。
如
果经4秒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水深为________米(海水中声速是1500米/秒)。
但是,声波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以下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
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
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表记录了声波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不同种类的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请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2)声波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表中的数据,最大飞行速度一定的飞机要在空气中超音速飞行,在
__________(填“低温”或“高温”)条件下更容易成功。
B组提升练
11. 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
这个实验说明了( )
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C. 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
D. 空气阻断了声音的传播
12. 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5200米/秒、1500米/秒、340米/秒,人
耳能分辨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是大于0.1秒。
有一段长18米的铁管装满水。
将你的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请人在铁管的另一端敲击一下,你能听到的敲击声的次数是( )
A. 1次
B. 2次
C. 3次
D. 4次
13. 为了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小莉和小兰做了如下的探究:她们来到火车站,
询问了当值的阿姨,得知火车不久就要到站了。
于是小莉把耳朵贴近铁轨,小兰仍然站着,她们都留心听着。
突然小莉大喊一声:“火车来了!”迅速逃离轨道站定,而小兰却过一会儿才听到火车的轰鸣声。
再过一会,火车果然来了。
请你帮她们分析,为什么小莉能先听到火车的声音?
分析与论证:
(1)小莉同学听到声音靠__________传播。
(2)小兰同学听到声音靠__________传播。
(3)小莉先知道火车来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为了研究声音的产生,小明和小华一起探究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
到远处的?他们经过认真的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媒介;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
(1)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
______(填“大”或“小”)。
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__________是正确的。
(2)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
A. 猜想假设;
B. 得出结论;
C. 分析归纳;
D. 实验研究;
E. 提出问题。
你认为小明他们的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应是______________。
15. 如图所示,小明和小敏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米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
的声音就大些。
这一实验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
了,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用“土电话”远距离通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
棉线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C组拓展练
16. 小明在家中听音响时,忽然想到课本上说声音能使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以此将声
音传到远方。
小明想:“声音的这种波动我为什么看不见?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呢?”
小明想了一会儿,起身找来一个小碟、一段铁丝和一勺洗衣粉。
小明将洗衣粉倒入碟子中,加水溶解;然后将铁丝弯成一个带把的铁圈,将铁圈放在水中,使铁圈附上一层薄膜。
小明将铁圈放在音响的喇叭前,打开音箱。
这时,他发现,薄膜随着声音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图所示。
(1)小明通过实验说明了什么结论?
(2)小明的研究大致上经历了什么样的探究过程?
(3)小明在实验的过程中成功运用了哪种物理学的探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