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3.4 升华和凝华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doc
- 格式:doc
- 大小:112.10 KB
- 文档页数:2
升华和凝华备课班级八年级上课时间执教人课题:第4节升华和凝华课时 1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了解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设计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出发,在学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感知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设计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学情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是学生学习学习中容易忽略的两种物态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罕见,但不易被学生注意,他们总认为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必须经过液态阶段。
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碘升华与凝华实验,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知道升华和凝华‘了解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能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难点用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法学法指导讨论法、交流合作法、探究法教具碘锤、酒精灯、火柴、多媒体课件准备教学过程提要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初步建立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师: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生;固、液、气三态。
师:我们前两节学习了哪些呢?生:凝固和熔化、液化和汽化。
师:那么固态和气态之间可以转化么?通过提问方式,层层深入,既复习了前边知识,又引出了新课。
教学过程一、升华和凝华1、碘升华和凝华实验想想做做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并盖紧塞子,烧杯中加入热水,将试管放入烧杯中加热。
当试管中充满某种气体后将试管取出放入凉水中。
仔细观察:1.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的?2.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3.停止加热并冷却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结论:加热前碘是固态,加热后是气态。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八年级物理上册《3.4 升华和凝华》学案(新版)新人教版3、4 升华和凝华》学习目标(1~2分钟)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自学提示(3~4分钟)阅读P92~94内容,回答下列问题;了解升华、凝华的含义。
演示碘升华和凝华实验(5~6分钟)知识归纳(2~3分钟)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变化多端的水: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放热时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2、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放热时凝华成霜;3、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遇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4、“白气”是水蒸汽遇冷液化而成的当堂检测(4~5分钟)1、下列现象,各属于哪一种物态变化(1)用钢水浇铸火车轮是__________; (2)把废铁块熔成铁水是__________;(3)春秋夜晚出现的“露”是__________; (4)冬夜出现的“霜”是__________、2、日光灯用久了玻璃管的两头会发黑,这是由于钨丝受热产生了__________现象,然后降温在灯管上__________的缘故、3、在做碘升华实验时,要用酒精灯缓缓加热,这说明升华时要_______热量,由此可以推断出凝华时要________热量、巩固提高(8~10分钟)1、寒冷的冬天,挂在室外的湿衣服会结冰、尽管室外的气温始终在0℃以下,结冰的衣服最后也会变干,这是由于冰__________的缘故、霜的形成是__________发生__________的现象、2、卫生球放在箱子里,过几个月会变小或消失,这是卫生球发生了__________现象、3、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升华的概念以及升华吸热;知道凝华的概念以及凝华放热。
2.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升华、凝华的概念。
教学难点会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板书设计)二、自学互研(一)升华和凝华现象自主阅读教材P64~6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物质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叫做凝华。
2.2014年1月5日,第30届“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开幕,“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当低温持续在0 ℃以下时,雪雕作品一天天地减小,这是一种升华(填物态变化)现象。
3.材料1 刚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的冻肉,用菜刀切开后,一会儿就看到切开的表面好像撒上了一层“白粉”。
材料2 用久的灯泡会变黑。
思考:(1)材料1中的“白粉”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2)材料2中灯泡上的黑色粉末是钨丝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
友情提醒:要注意“雾”与“雾凇”有区别。
“雾”——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雾凇”——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归纳总结:水的三态之间的转化及吸、放热情况:(二)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自主阅读教材P64~6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4.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它是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压缩、冷却而成的,温度可达-78.5 ℃,如果将它放在空气中,会长出如图所示的冰状“胡须”。
其形成的原因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发生升华现象时,吸收了周围空气中的热量,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热量被吸收后,就发生了凝华现象。
(三)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自主阅读教材P65~66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5.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 3、4升华和凝华教案新人教版word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项目设计内容备注课题 3.4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了解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知道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转化的。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重点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难点解释自然界中升华和凝华现象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对比法,练习法。
教学器材多媒体课件,碘,烧杯,热水,冷水。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引入新课一.引入新课(一边展示课件一边说)我们知道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汽化成水蒸气了,反之,水蒸气放热能液化成小水滴,水再遇冷放热凝固成冰,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那么物质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呢?同学们积极思考并回答。
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升华和凝华。
板书课题:第4节升华和凝华A.应该可以吧,随着衣柜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衣柜里樟脑丸的气味越来越浓,说明樟脑丸从固体变成了气体。
B.深秋和早春时出现的霜就是水蒸气直接变成了固体小冰晶。
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物态变化的框架图,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引入新课,把学生带入升华和凝华的世界。
讲授新课一、新知学习知识点1: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
演示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
在玻璃瓶中放少量碘。
晃动玻璃瓶,学生可以听见碘在瓶里晃动的声音。
提问:瓶里的碘是什么状态?玻璃是什么颜色的?继续提问:固态碘在瓶里时间久了会产生气态的碘但是非常缓慢,不容易观察,我们为了加快它的变化怎么办呢?碘的熔点是113.7℃,而酒精灯火焰的温度以达到500℃,怎样才能让碘在不熔化的情况下做这个验呢?教师往烧杯中加热水,将玻璃瓶放入热水中加热,即可见碘固体消失,产生了紫色蒸气,拿出玻璃瓶展并问:瓶内有没有出现液态碘?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教师把玻璃瓶放入冷水冷却,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表二:课堂教学设计卡
2、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师:播放雾松、冰箱内结霜的图片及冰冻的衣服变干的动画,引导
学生观察分析物态变化现象
和过程。
师: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升华凝华提出实例。
想一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
中还有哪些现象属“升华和凝
华”,同学们可根据课前收集
的信息回答。
师: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物理来源于生活。
加深对“升华
凝华“的认识。
师:指导阅读。
师:培养学生寻找答案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中的物理学道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课堂小结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生:观察、思考、判断,进一步了解现实生
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生:感受、思考、分析、讨论收集到的信息
并综合应用联系发散思维,回答:
“樟脑丸”变小、“干冰”制冷、灯丝
变细等是升华;
霜的形成、灯泡发黑、玻璃窗的冰花
等是凝华。
学生阅读《科学世界》。
让学生阅读“科学世
界”的内容,学生根据所学的“物态变化”
知识来对此现象做出解释
生:分析、小组讨论
生:思考,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谈谈
学生学习感受
15′
5′
2′。
3.4 升华和凝华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
3.4 升华和凝华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
3.4 升华和凝华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茶丸、挂图、烧杯、热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学生们在思考、讨论
二、进入新课。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节---升华和凝华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1.通过常见的升华与凝华现象,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重点)3.能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课前预习阅读课本64-66页,熟悉本节内容课堂生成(一)自主探究看课本P64页,完成以下问题:1.冰块吸热后会变成水,再继续吸热就会变成水蒸气,此过程物质先由态变为态,再由态变为态,所包含的物态变化是和。
2.思考:那么物质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反过来,气态能不能直接变为固态呢?3.(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
(2)升华要热;凝华要热。
(二)合作探究(三)拓展延伸1.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原因是物质由态变成了态,所以是现象。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2.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霜是空气中的直接变成的小冰粒形成的,此过程由态直接变为态,所以是现象。
3.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玻璃壳会变黑,原因是灯泡亮的时候产生高温使钨直接变成了钨蒸气,灯丝变细;灯泡熄灭后钨蒸汽在灯泡内壁上放热,使灯泡发黑。
(四)当堂检测基础性检测1.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丸变小是;2.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是;3.用久了的的灯泡的灯丝变细了,灯泡变黑了,这是灯丝先后又的结果。
4.北方,冬天的早上出现的霜是,早上窗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冰花在窗玻璃的 (填“内”或“外”)表面,树枝上出现的雾凇是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提升性检测5.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吸热的是 ( )A.向地上洒水,会使人感到凉快B.往饮料里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凉C.利用干冰降温,可防止食品变质D.游泳完上岸,常感到有点冷6.下列现象中,蕴含着凝华放热过程的是 ( )A.衣橱中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B.下雪时比化雪时感到暖和C.舞台上“烟雾缭绕”的景象D.冬天,冰冻的衣服也可以变干课后巩固基础性检测1.指出下面的物理现象属于物态变化的哪种方式。
第4节升华和凝华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难点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烧杯、不同温度的水、试管、碘、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多媒体投影几幅生活中的图片:用久的电灯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吉林松花江畔的“雾凇”、舞台演出时的“白烟滚滚”等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灯丝为什么会变细?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美丽的窗花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舞台上的白烟究竟是什么?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升华和凝华想想做做: (1)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热水中,观察到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固态碘不见了,试管内看到有紫色的气体;说明了固态碘受热变成气态。
)(2)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观察现象,这又说明了什么?(紫色的气体不见了,试管壁上有黑色固态;说明了气态碘遇冷变成了固态。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固体与气体之间可以直接转化。
师生归纳总结: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升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凝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升华过程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升华和凝华是互逆过程。
)(二)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现象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师生共同交流,统一看法,对学生的举例、积极参与给予鼓励,同时教育学生要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霜、冰花、旧灯泡内壁上的黑色物质,分别判断出属于什么物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