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北宋徽宗代的正声与中声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653.71 KB
- 文档页数:9
关于赵佶的介绍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
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
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
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另外,他在书画上的花押是一个类似拉长了的“天”字,据说象征“天下一人”。
徽宗酷爱艺术,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书画院,即当时的宫廷画院。
以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每年以诗词做题目曾刺激出许多新的创意佳话。
如题目为“山中藏古寺”,许多人画深山寺院飞檐,但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房屋,只画了一个和尚在山溪挑水;另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花卉,只画了一人骑马,有蝴蝶飞绕马蹄间,凡此等等。
这些都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画意境的发展。
他对自然观察入微,曾写到:“孔雀登高,必先举左腿”等有关绘画的理论文章。
广泛搜集历代文物,令下属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录》等著名美术史书籍。
对研究美术史有相当大的贡献。
徽宗还喜爱在自己喜欢的书画上题诗作跋,后人把这种画叫“御题画”。
由于许多画上并没有留下作者的名字,他本人又擅长绘画。
对鉴别这些画是否是赵佶的作品有不小的难度。
有一观点确定他的真迹有《诗帖》《柳鸭图》《池塘晚秋图》《竹禽图》《四禽图》等,而《芙蓉锦鸡图》《腊梅山禽图》是御题画。
另外,徽宗独创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直到今天相信也没有人能够超越。
这种瘦金体书法,挺拔秀丽、飘逸犀利,即便是完全不懂书法的人,看过后也会感觉极佳。
传世不朽的瘦金体书法作品有《瘦金体千字文》、《欲借风霜二诗帖》、《夏日诗帖》、《欧阳询张翰帖跋》等。
此后八百多年来,迄今没有人能够达到他的高度,可称为古今第一人。
徽宗时期的北宋政治与文化北宋徽宗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独特的时期,无论在政治还是文化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政治局势、社会风气以及文化发展,都使之成为一个闪耀的时代。
徽宗时期的北宋政治以中央集权为核心,封建统治达到了顶峰。
徽宗是一个喜爱文学艺术的君主,对文化事业十分关注。
他亲自主持编撰《大宋宣和遗事》及《宣和奢华春秋》,并大力推崇文人墨客。
他崇尚玄学思想,尤其是在兼并南唐后,更是将南方文化引入北方,进一步丰富了北宋文化。
这一时期,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出现了众多杰出的文化名人、经学家和文艺才子。
苏轼、黄庭坚、周邦彦等文人墨客都在徽宗朝达到了艺术上的高峰。
他们在文学、书法、绘画和音乐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们的作品以其才华横溢和创新风格而闻名于世。
另外,徽宗也注重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许多重要的发明和创新,如蔡伦的造纸术、沈括的天文观测仪器等。
这些成就不仅使得北宋的文化繁荣,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徽宗时期的政治并非一帆风顺。
北宋政权耗费大量的经济和人力资源用于修筑长城、河南大运河和南京皇宫等工程,导致国家财政困难,境内民不聊生,而且后期党争激烈,将国家推向危机的边缘。
徽宗亲政后宠信宦官,使朝政日渐腐败,不再重视实际政务,而是追求个人享乐。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北宋政权的衰落和灭亡。
虽然徽宗时期的北宋政治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但其对文化的推动仍不能忽略其重要性。
徽宗推崇文人墨客,使得文学、书法和绘画等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不仅如此,他也注重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后世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文化政策和追求艺术的精神,深深激励着后世的文化人士。
徽宗时期的政治与文化交融,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时代。
政治上的统治和文化上的繁荣,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虽然政治上存在问题,但在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北宋政治在历史的维度中已经成为一块里程碑,它以其对文化的贡献和开拓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宋徽宗和文化艺术的重建宋徽宗,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皇帝,以其卓越的文化艺术成就而著名,特别是在他的统治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大力重建和发展。
一、宋徽宗的女真平定和文化艺术重建徽宗在位期间,北方的河套地区经常被女真族侵扰。
为了有效镇压女真族的威胁,徽宗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他解除了外戚权臣的政治影响,恢复了中央集权;其次,他重用德才兼备的官员,加强了军队建设;最后,他积极开发河套地区的经济,提高了地方居民的生活水平。
与此同时,徽宗大力重建文化艺术。
他本人对书画、诗词、音乐和建筑等艺术都非常擅长,并发动了一场广泛的艺术复兴。
他命令修订了《太和正音谱》和《正字法》,修建了许多文化艺术建筑,如大观楼、云峰寺、聚景园和钦安殿等。
二、宋徽宗的书画艺术成就宋徽宗是中国书画史上的一位天才,尤其以他的绘画和书法著称于世。
他的文化艺术成就,得益于他精通古代经典和人文知识,对文艺史、经学和佛教艺术史有较深的研究。
徽宗尤其精于山水画和草书。
他的山水画自成一格,沾染着“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神韵,富有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他的草书则高超绝伦,线条奔放、巨细相宜,书法成就达到了巅峰。
三、宋徽宗的文学成就徽宗对于文学的贡献也不容小觑。
他博学多才,尤其擅长诗词、韵文和散文。
其诗词以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为主,表现了他追求美好、柔和人生,关注个体的独立和创造。
他的诗与苏轼并称“苏门四学士”,对丰富宋代文学风貌有重大的影响。
四、宋徽宗的音乐和建筑成就宋徽宗作为一位皇帝,对于音乐和建筑艺术也颇有涉猎。
他在音乐上推崇雅乐,重视音乐文化的流传和传承。
他还建造了许多优美的宫殿、庭院和园林,如大观楼、聚景园、颐和园等,为中国历史上的建筑史留下了重要的篇章。
总结宋徽宗作为一位杰出的皇帝和文化艺术家,不仅治理国家有方,而且在文学、艺术和建筑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的文化艺术复兴,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艺术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一位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的人物。
从宋代唐燕乐的演出史料可证唐燕乐系下徵音阶考辨《宋史‧乐志》记载于北宋末实行大晟新乐制时,蔡绦上书之言:『燕乐本杂用唐声调,乐器多裔部,亦唐律』。
而亦记载蔡攸的上书指出的:『旧制有巢笙、竽笙、和笙。
巢笙自黄钟而下十九管,非古制度。
其竽笙、和笙并以正律林钟为宫,三笙合奏,曲用两调,和笙奏黄钟曲,则巢笙奏林钟曲以应之,宫、徵相杂。
器本宴乐,』按,所说的『巢笙自黄钟而下十九管,非古制度。
』指巢笙乃用宋燕乐的正声音阶。
而『其竽笙、和笙并以正律林钟为宫』,则指出竽笙及和笙是使用了唐代燕乐(『唐声调』)下徵音阶的黄钟均,从宋人角度来看是宋人的律(『正律』)的林钟均(此文字于下文解释)。
并指出,此宋代燕乐的演出是杂用了唐声调(实为唐代的下徵音阶),故指出:『三笙合奏,曲用两调,和笙奏黄钟曲,则巢笙奏林钟曲以应之。
』即,合奏时,和笙是使用了唐代以下徵音阶的黄钟均,而巢笙乃用宋燕乐的正声音阶的林钟均。
吾人曾于〈从唐代黄钟宫法曲《望瀛》于宋奏以中吕宫即知唐代燕乐系下徵音阶〉一文内列出一张唐代燕乐及宋代燕乐的工尺及七音对照表如下:宋代以工尺谱的『合』字当宋律的黄钟,而宋律的林钟,乃唐代下徵音阶的燕乐的黄钟,即下徵音阶的宫音所在。
当宋代燕乐与唐代燕乐合奏时,要取得完美和谐,七声都得有一彼此相对应的声,于是一看下表,即知,当宋代正声音阶的燕乐和笙奏林钟均的曲子的时候,于是唐代下徵音阶的燕乐巢笙奏以黄钟均,此时,唐燕乐与宋燕乐的七声之中必有一音互相对应,于是虽『曲用两调』,仍可和谐。
于是吾人于上例里可以看出『燕乐本杂用唐声调,乐器多裔部,亦唐律』在宋代的实例,及其于合奏时唐宋的燕乐器如何取得合奏时的一致的一个难得的文献记载的例子。
更可以从此例子可以看出,如果唐代燕乐的音阶不是下徵音阶,而是正声音阶,或今人误读蔡元定的燕乐书文字而造出的无中生有的清商音阶(燕乐音阶),则必然对应不起来,于是可以确证唐代的燕乐是下徵音阶(除少用的角调是『商角同用』之下移商调来用的),而唐代燕乐的正声音阶说或清商音阶说,甚至,无法判明唐燕乐是何音阶之下,因而举唐燕乐会有三宫,又是下徵音阶,又是正声音阶,又是清商音阶,想如何解释就可依违择用,如今可证游移不定于『同均三宫』的取巧手法实属完全虚妄之论了。
宋朝编写的音标摘要:一、宋朝音标的发展背景二、宋朝音标的特点三、宋朝音标的应用四、宋朝音标对后世的影响五、总结正文:音标是语言学中的一种符号系统,用于表示音素、音节和语音结构。
在我国,音标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宋朝时期,学者们就编写了一套完善的音标体系。
一、宋朝音标的发展背景宋朝时期,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语言学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当时的音韵学家们对语音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编写了许多音韵学著作,为音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宋朝音标的特点1.系统性:宋朝音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符号体系,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各个方面。
2.简洁明了:宋朝音标采用简洁的符号表示复杂的语音现象,使得音标体系易于理解和使用。
3.传承性:宋朝音标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如《切韵》、《广韵》等,并对后世音标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宋朝音标的应用宋朝音标主要用于音韵学研究,帮助学者们分析和解读古代文献中的语音现象。
此外,宋朝音标还对戏曲、诗词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宋朝音标对后世的影响宋朝音标在我国音韵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的出现不仅推动了当时音韵学的研究,还对后世音标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现代的音标体系,如国际音标、汉语拼音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宋朝音标的启发和借鉴。
五、总结宋朝音标是我国音韵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诞生和发展标志着我国语音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通过对宋朝音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的语音现象,为现代语音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北宋词谱》:词体声律研究的集大成之作7月16日——周杰伦日•2003年,全亚洲超过50家电台以7月16日为周杰伦日,同步首播新专辑《叶惠美》中的主打歌《以父之名》,超过八亿人同时收听。
•周杰伦每张专辑都有中国风歌曲,他将Hip-Hop、R&B唱法融入到中国传统音乐当中,使中国风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主流曲风,同时将文学美与意境美注入到音乐中,使其作品不失文化品味。
周杰伦最著名的中国风歌曲《东风破》,即得名于“曲破”,是词的一种体裁。
据歌词作者方文山介绍,歌词中“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一句,灵感来源于李清照的《如梦令》“应是绿肥红瘦”。
创作中国风歌曲尚且要掌握诗词知识,想要创作一首好词,就更需要扎实的词学功底,以及一本好用的工具书。
新书书讯↑点击书影进入京东购买↓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亚马逊购买北宋词谱田玉琪编著出版时间:2018年7月书号:9787101129243装帧:32开精装定价:298.00元想学习词学而不得其门径?想练习填词而找不到靠谱的依据?想了解词调声律发展与演变而苦于资料庞杂,且多错漏?那这部《北宋词谱》一定是你想要的。
● 调查全面,收录完备。
全面调查两宋金元词人词作,对北宋所有词调的正体和别体一一梳理,共列594调、1584体。
●集前人之大成,纠前人之谬误。
对于每个词调,前人怎么说,说得对不对,都一一辨析。
●基于文献,新见频出。
在全面调查和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颇多创见,代表了词体声律研究的新成果。
●编列索引,颇便检览。
书后附有人名索引、词调索引,方便读者查阅。
内容简介《北宋词谱》,田玉琪编著。
本书依清人秦巘《词系》之例,按时代、作者之序,编撰北宋词调之谱。
以词调首创或首见之作者时代先后为序,编列该调正体与别体。
每调附首创或首见之作者小传,又有“调释”“体略”“图谱”“注释”四个部分。
该书对北宋词调及相关体式的梳理,基于两宋金元词人词作的全面调查和总结,既吸纳前人成果,又有诸多创新,文献扎实,校勘细致,是词体声律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60林舒雅:浅谈《梦溪笔谈》的音乐史料价值浅谈《梦溪笔谈》的音乐史料价值林舒雅(河南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作者简介:林舒雅(1997-),女,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本科在读,音乐学专业。
【摘 要】北宋著名博学家沈括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出众的音乐理论家。
在他的《梦溪笔谈》卷五、卷六及《补笔谈》的卷一中,集中记录了有关音乐的描述与分析。
并在乐律学、音乐美学和音乐评论等方面对我国古代音乐研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北宋音乐;沈括;梦溪笔谈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6-0060-01一、律学方面《笔谈》中卷五“音律一”第82条对《周礼》:“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簇为征,……应钟为羽。
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
”详细解释了《周礼》中各种大型场合中乐律的作用。
第83条详述了六吕中钟与吕的关系和纳音的方法。
第84条对《汉志》中“阴阳相生,自黄钟始,而左旋,八八为伍”做了详尽辨析。
第93条对“从声”和“变声”进行了解释,并阐述了他们的发展变化。
第94条对自唐玄宗在音乐中加入胡部之后的雅乐、清乐及燕乐做了解释。
第96条对古乐的清调、平调、侧调三调声与北宋的三调声做了对比说明,北宋的三调声虽然也称为三调声,但与古乐中的三调声已有很大差别。
第103条在中国音乐史上,最早详细阐释“六十甲子纳音”,并介绍了气和音的不同运行方向、五行的运行顺序、纳音的方法和二纪的阴阳划分等内容。
第110条用“草木知音”的故事,最早记录了音乐能对草木产生影响,对现代“声波助长”技术有巨大贡献。
卷六“乐律二”第111条解释了元稹诗中琵琶“八十一调”之说,并将现在临时调配的调音与古代以金石乐器为准的调音进行对比和评判。
第112条通过对唐律的对比,对北宋教坊的燕乐及音高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了北方音乐与唐代音乐有所联系的猜想。
第113条详细介绍了燕乐二十八调,并与古代进行对比。
宋代乐语研究
宋代乐语研究是对宋代音乐和音乐理论的研究。
宋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和音乐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后世音乐的影响深远。
以下是关于宋代乐语研究的一些内容:1. 音乐理论著作:宋代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音乐理论著作,如《乐律纲要》、《乐曲法言》、《乐律通考》等。
这些著作探讨了音律、音乐的结构、曲牌、演奏技巧等方面的问题,对音乐的基本原理和表现手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发。
2. 乐律研究:宋代的乐律研究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乐律是音乐音高的比例关系,对于中国古代音乐的演奏和理论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宋代学者对乐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理论和观点,探讨了乐律与音乐的结构、情感表达等之间的关系。
3. 乐曲和曲牌研究:宋代的乐曲和曲牌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丰富的创作和发展。
研究者通过对宋代乐谱和史料的分析,探讨了宋代各种乐曲的形式、风格和演奏技巧,并对不同曲牌的演变和传承进行了考察和解读。
4. 音乐传承和演奏实践:除了音乐理论和乐曲研究,宋代乐语研究还关注音乐的传承和演奏实践。
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演奏家活跃于宋代,他们的艺术创造和演奏技巧对当时乐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研究者通过分析乐谱、文献和相关史料,对宋代音乐的演奏实践和艺术表现进行复原和研究。
总的来说,宋代乐语研究对于理解宋代音乐和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乐律、乐曲和演奏实践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宋代音乐的特点和形式,揭示宋代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021-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北宋徽宗时期大晟雅乐传入朝鲜半岛研究综述潘发展(延边大学,吉林延吉133002)摘要:从地理位置上来讲,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接壤,所以在文化形式受中国影响极为深刻。
而在中国的许多历史典籍和乐志中,几乎都能找到中朝音乐文化交流的内容;大晟雅乐的传入,开启了朝鲜半岛雅乐的先河,大晟乐两次传入朝鲜半岛,而规模又如此之大,对于以往的一反常态,这正是催促人们去深入挖掘它的真正原因;而相对于国内的学者更多的是从雅乐的形式上来探究,这就需要学者们在进行研究探索的同时,不仅能从自己国内的文献状况出发,纵向研究思维是特别重要的。
本文对中国与朝鲜音乐文化交流中北宋徽宗时期将大晟雅乐传入朝鲜以及朝鲜的接受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的相关音乐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大晟雅乐;高丽;登歌;轩架乐器;佾舞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1-0038-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1.019一、徽宗时期大晟乐传入朝鲜半岛的原因探究宋朝发展是个逐渐积贫积弱的的过程,徽宗朝之前哲宗末朝廷党派斗争十分激烈。
徽宗上台后做了许多巩固自己权利维护社会稳定的措施。
而大晟乐的制作和宣传也都是其皇权巩固的一个极有成就的措施。
北宋在文化上是一个崇尚复古的时代,其“制度之要,则在礼乐”的文化思想观念贯穿于整个北宋,礼乐则在雅乐,而大晟乐的创制又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但同时“崇文尚武”、“冗官冗兵冗费”的政策使这经济看起来空前繁荣的帝国面临着致命的危机。
大晟乐的东传朝鲜,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超越以往任何时期,原因是值得深究的。
宋太祖赵匡胤建国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962年,高丽遣使赴宋朝贡,北宋和高丽建立了外交关系。
政和(1111-1117年)年间徽宗如此大规模的将大晟乐送给高丽,很多学者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其中一点,迫于辽、金的压力,为了联合高丽而对抗辽、金这一看法是大多数学者所共同持有的。
第六章宋金元的音乐(960—1368年)第一节市民音乐的兴起公元960年,赵匡胤建国,史称北宋。
1127年,宋徵宗、宋钦宗被金所俘,北宋亡。
1127年5月赵构登基,史称南宋。
1234年蒙古灭金。
1271年忽必烈统一全国,建国号“元”。
1279年,元最后灭南宋,1368年,朱元璋称帝,元灭。
在此历史阶段,音乐生活最大的变化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市民音乐大盛,而宫廷音乐呈现出衰微的趋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由于宫廷财力的不足,二是全国出现了许多较大的中心城市。
音乐是依附于人的活动,全国大城市的增加,人口的聚集,为市民音乐活动提供了基础。
1在宋代,大城市中产生了许多大型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瓦舍(又称瓦市、瓦肆、瓦子)。
之所以称为瓦,为“来时瓦舍,去时瓦解”。
2瓦舍中专门演出的场所叫“勾栏”或是“游棚”。
勾栏石栏杆的别称,因其所刻花纹互相勾连,故称勾栏。
勾栏中演出嘌唱、唱赚、鼓子词、诸宫调、傀儡戏、影戏、杂剧等,其其他还有说经书、讲史、散耍、谈浑话、踢球、说笑话等。
3在城市里、有的地位较低的艺人不能入勾栏,只能在街头卖艺,成为路岐人。
此时的艺人们已有了自己的行会组织,称为“社会”,其编写说唱戏曲唱本的叫“书会”,参加书会人为“书会才人”,专门演出各种音乐艺术的团体,成为“社”或“社会”。
城市发展促使市民音乐的繁荣,城市中小曲发展迅速,其他各类民歌如小唱、嘌唱、耍曲儿、叫声繁盛;说唱(即曲艺)达到成熟;戏曲艺术也得以正式确立;民间器乐合奏如“小乐器”、“清乐”、“细乐”、“鼓板”等大量出现,这些标志着我国市民音乐达到前所未有的阶段。
第二节说唱音乐的发展说唱是瓦舍勾栏中的重要艺术活动之一,元宋说唱比较重要的有:一、陶真,一种用琵琶或鼓伴奏的说唱,大约起源于北宋,盛行于南宋、金、元。
它流行于农村,在南宋首都演出陶真的人多是“路岐人”,且多为瞽者,即盲人。
其唱词与题材比较通俗,多是七字句,音乐上大概是上下句反复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