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第四单元荒漠化的治理以西北地区为例
- 格式:docx
- 大小:108.53 KB
- 文档页数:5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一、标要求: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剖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
2.认识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举措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建立防治荒漠化的观点,逐渐成立正确的环境观。
4建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剖析方法和思路,累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徙运用。
二、教材剖析地理新程标准在本节以地区生态建设为主线侧重指引学生关注人口、资、环境和地区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连续发展的观点,并倡议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课目的和策略:(1)知识与技术: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举措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建立防治荒漠化的观点,逐渐成立正确的环境观。
4建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剖析方法和思路,累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徙运用。
(2)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剖析问题和图表对照方法。
2试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3)感情态度价值观:四、教课要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举措和问题。
3建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剖析方法和思路,累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徙运用。
教课难点:1建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剖析方法和思路,累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徙运用。
五、时安排: 2 时六、教具:多媒体七、教课过程:第一时我们这两节就我国西北地域荒漠化防治为事例商讨我国西北地域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 ?人为因素有哪些 ?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举措?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观点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域及一些半润湿地域的这类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充的过程,而是好多块分别的土地渐渐退化,并最后连结在一同,形成好像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天气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分的经济活动互相作用的产物。
第四单元 荒漠化的治理一一以西北地区为例
4.1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考点搜索】
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该区荒漠化的发展。
【教材分析】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着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其危害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
荒漠化同样也是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荒 漠化面积扩大已成为我国土地资源逐渐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我国荒漠化发展 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
本课主要讲述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和不同程度荒漠化土 地的分布现状。
♦知识纲要
1、图4.1 “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图”
从总体上来看,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各要素的综合体现,水分是这一自然景 观及其地域分异的
主导因素。
图示三地降水条件的东西差异明显,正反映了本区自然地带的经向分 异规律。
2、图4.2 “西北地区主要沙漠和沙地的分布图”
从西北地区主要沙漠和沙地的分布图上看,本区沙漠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规律性和地区差异 性。
在贺兰山以西主要有四大块。
(1)塔里木盆地,盆地中心为广阔的塔克拉马干沙漠。
(2)准噶
尔盆地,盆地中心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3)新疆、甘肃毗邻地区的戈壁,包括库姆塔格沙漠。
(4)
阿拉善地区,包括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
贺兰山以东有宁夏和内蒙古中部的 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再往东则以固定和半固定沙地为主,戈壁已消失不见,包括内蒙古东部 沙地和大兴安岭东麓沙地。
3、图4.4
“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图
万里长城大致经过内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它既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的分界,也 是古代中国农业和牧业的分水岭。
自战国、秦、汉以来,直到最近一二百年前,曾长期成为我国农 业文化和牧业文化的重要分界线。
【学习策略】
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地理知识、把握重点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完善知识结 构,增强环境意
干 为 的 然 征
旱 主 自 特
I 高原山地阻
草原
f ①半干旱的旱农垦区:斑点 状
及片状分布
漠
化丿近代:人口猛增 的1农垦规模扩大
发展表现
现代:人口压力、 管理失误
♦重要图释
②半干旱的草原牧区:斑 点状荒漠化圈
③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 沙丘话化
④内陆河流下游:固
定沙丘话化
⑤矿区、居民点、交通线: 点线状分布
f 古代:盲目垦耕
识。
【教学内容】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西北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此区与我国三大自然区 中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相当,包括内蒙古温带草原和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两个自然地区。
其 范围并不包括新、甘、宁、内蒙古等省区的全部,只是包括其大部分或一部分。
2. 地貌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高原,西部(新 疆境内)则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自然特征
本区是全球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 北内陆地区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
干旱特征的形成是本区位置和地形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图
4-1所示:
4. 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
本区东西跨度大,自东向西受东南季风影响逐渐减小,水分条件逐渐变干,自然景观的东西差 异显著。
如表4-1 :
表 4-1 : 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
教材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的过程。
人为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政治和军事
活动,如移民屯垦和战争等;二是经济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采伐、无计划利用水资源等。
在不 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它们在荒漠化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存在差别。
(1)不同历史阶段的荒漠化
表 4-2 :
、荒漠 化的发展
1.历史时
(2)不同地区的荒漠化
表4-3 :
2 •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现状
目前,我国的荒漠化存在着局部好转、总体蔓延的特点。
目前,西北地区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
地因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制约,其分布各具特色。
表4-4 :
[经典例题1] (2003年上海卷)阅读有关我国畜牧业的图文资料,回答:
我国东部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西部是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西部牧区主要分布于非季风区,
年降水量大多在400毫米以下,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自然植被主要为苹原和荒漠。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西部牧区畜牧业主要是利用天然牧草放养马、牛、羊、骆驼、牦牛等牲畜。
(1)根据你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图文提供的地理信息,试确定我国西部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和东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的分界线大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阴山一___________ 。
布主要呈 ______________ 地带性变化。
限 和③的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中, ___ ,牧区③是 _____
(3 )东部农区牧畜头数约占全国总 80 %,其饲养和放牧牲畜的有利条件是
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
东部农区,秦岭一淮河以南地区鸭、鹅数量和放养规模远远大于秦
图4-2
岭一淮河以北地区,其自然方面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4)无论东部农区和西部牧区,大中城市和大型工矿区周围的畜牧业都为当地居民供应
_____________ 等禽畜产品,其生产布局主要受 _________________ 因素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仔细阅读材料,注意材料中提到我国牧区与种植业区分界线为 400mm 降水
量线。
由此可知(1)题答案应为大兴安岭一阴山一青藏高原东缘一线。
(2)题,看图可知在①牧
区内,自西向东畜种从牛马羊过渡为骆驼。
畜种越来越耐干旱,应为经度地带性变化。
牧区②地处 新疆内陆,气候干旱。
牧区③地处青藏高原,高寒是其主要特征。
(3)题则是要具体分析我国东部
种植业发展牲畜饲养业的有利条件。
要注意秦岭南北在降水方面的差异。
(4)题则考查了市场对农
业区位的影响,在大中城市及大型工矿区周围,由于人口密集、市场需求量大,多分布以肉、乳、 蛋为产品的饲养业。
答案:(1 )大兴安岭 青藏高原东缘
(2)经度 气候干旱 高寒
(3 )饲料丰富 南方山
区山地草坡众多
河网稠密
(4 )肉、乳、蛋
消费市场
【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第1-4题为单项选择题,第 1、斑点状土地荒漠化圈主要分布的地方是 A.塔里木河下游绿洲
B.
C.居民点、工矿区及交通线附近
D.科尔沁沙地 2、近年来,西北地区环境发展的趋势是
A.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绿洲环境总体趋于好转
B. 风沙活动增强,盐碱地面积增加
C. 绿洲经济以农业为主,无环境污染问题
D. 随着人类对环境影响的加强,绿洲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3、我国沙漠沙地所处纬度最高的是
A.
科尔沁沙地 B.呼伦贝尔沙地 C.古尔
班通古特沙漠
D.乌兰布和沙漠
(2 )图中牧区①受自然因素影响, 畜种的分
5-6题为双项选择题)
()
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
③
忖马
制牧区②
牧区②是
数 的
4、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C.秦汉以来,直到最近一二百年前是我国农业文化和牧业文化的分界
D.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
6、我国目前荒漠化仍在蔓延的地区是()
A.水田地区和旱作地区
B. 旱农地区和草原地区
C.河谷灌区和草原牧区
D. 旱农地区和高原牧区
、综合题
7、读我国某地区的干湿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变化的规律
(2) A处的天然植被____________ ,B处
被是_____________ ,C处的天然植被
(3)该地区植被的分布变化,体现了
带分布规律中的__________ 的地带性规
性差异因素是由 _决定的_____________ 条
(4)合理开发利用B处土地资源的措
1WTE H0*£
的天然植
陆地自然
律,主导
件。
施
图4-3
A.地处北半球亚洲高压的范围之内
C.深居内陆又隔崇山峻岭
D.
5、万里长城是
A.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
B.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河短水少()
B.二、三级阶梯的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