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课标理念下的生物学教学-文档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9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最新修订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标研制组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1)课程性质 (1)基本理念 (2)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4)(1)学科核心素养 (4)(1)课程目标 (5)三、课程结构 (6)(1)设计依据 (6)(2)结构 (7)(3)学分与选课 (8)四、课程内容 (9)(1)必修课程 (9)模块 1 分子与细胞 (9)模块 2 遗传与进化 (14)(2)选修Ⅰ课程 (18)模块 1 稳态与调节 (18)模块 2 生物与环境 (22)模块 3 生物技术与工程 (26)(3)选修Ⅱ课程 (32)五、学业质量标准 (54)(1)学业质量水平 (54)(2)说明 (59)六、实施建议 (60)(1)教学与评价建议 (60)Ⅰ. 教学建议 (60)Ⅱ. 评价建议 (66)(1)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67)(2)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 (69)Ⅰ. 学业水平测试 (69)Ⅱ. 高考命题建议 (70)附录 A :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94)附录 B :教学与评价案例 (98)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课程性质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生物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
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生物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
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
生物学的发展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
生物学的学科属性是生物学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
高中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是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其精要是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
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现代生物学的核心内容,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必修课程所选内容是学习选修课程的基础。
必修课程面向全体高中生,选择了最基本的生物学重要概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力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
模块 1 分子与细胞本模块包括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以及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等内容。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促使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
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
它还反映了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及相关的实际应用。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
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生活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科学自然观的形成。
学习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内容标准】概念1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1.1 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其中蛋白质和核酸是两类最重要的生物大分子1.1.1 说出细胞主要由C、H、O、N、P、S等元素构成,其中以碳原子为骨架形成复杂的生物大分子1.1.2 指出水大约占细胞重量的2/3,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赋予了细胞许多特性,在生命中具有重要作用1.1.3 举例说出无机盐在细胞内含量虽少,但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1.1.4 概述糖类有多种类型,它们既是细胞的重要结构成分,又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1.1.5 举例说出不同种类的脂质对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1.1.6 阐明蛋白质通常由20种氨基酸分子组成,其功能取决于由氨基酸序列决定的三维结构,细胞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完成1.1.7 概述核酸由核苷酸聚合而成,是贮存与传递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1.2 细胞各部分结构既分工又合作,共同执行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1.2.1 概述细胞都由质膜包裹,质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能控制物质进出,并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1.2.2 阐明细胞内具有多个相对独立的结构,担负着物质运输、合成与分解、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1.2.3 阐明遗传信息主要贮存在细胞核中1.2.4 举例说明细胞各部分结构之间相互联系、协调一致,共同执行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1.3 各种细胞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但在形态与功能上有所差异1.3.1 说明有些生物体只有一个细胞,而有的由很多细胞构成。
新课改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的变革-精品教育文档新课改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的变革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表现为教师的观念、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也表现为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形态也由单一的知识课堂转向了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那么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将发生哪些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一、“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纲要》中规定“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行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1],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三维目标的实现,这都说明了课堂教学要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新教材也是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通过生物课堂教学不但让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创新精神,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生物学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才有可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才有可能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课堂是推进新课改的主阵地。
新课改下的课堂,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掌控着整个课堂,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这样的课堂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新课改下的生物课堂把学生推向了“主体”地位,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运用所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
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所学知识,而且能够增强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中积极发展自己,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最新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8年修订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最新修订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标研制组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1)课程性质 (1)基本理念 (2)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4)(1)学科核心素养 (4)(1)课程目标 (5)三、课程结构 (6)(1)设计依据 (6)(2)结构 (7)(3)学分与选课 (8)四、课程内容 (9)(1)必修课程 (9)模块 1 分子与细胞 (9)模块 2 遗传与进化 (14)(2)选修Ⅰ课程 (18)模块 1 稳态与调节 (18)模块 2 生物与环境 (22)模块 3 生物技术与工程 (26)(3)选修Ⅱ课程 (32)五、学业质量标准 (54)(1)学业质量水平 (54)(2)说明 (59)六、实施建议 (60)(1)教学与评价建议 (60)Ⅰ. 教学建议 (60)Ⅱ. 评价建议 (66)(1)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67)(2)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 (69)Ⅰ. 学业水平测试 (69)Ⅱ. 高考命题建议 (70)附录 A :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94)附录 B :教学与评价案例 (98)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课程性质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生物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
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生物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
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
生物学的发展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
生物学的学科属性是生物学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
高中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是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其精要是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最新修订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标研制组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1)课程性质 (1)基本理念 (2)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4)(1)学科核心素养 (4)(1)课程目标 (5)三、课程结构 (6)(1)设计依据 (6)(2)结构 (7)(3)学分与选课 (8)四、课程内容 (9)(1)必修课程 (9)模块 1 分子与细胞 (9)模块 2 遗传与进化 (14)(2)选修Ⅰ课程 (18)模块 1 稳态与调节 (18)模块 2 生物与环境 (22)模块 3 生物技术与工程 (26)(3)选修Ⅱ课程 (32)五、学业质量标准 (54)(1)学业质量水平 (54)(2)说明 (59)六、实施建议 (60)(1)教学与评价建议 (60)Ⅰ. 教学建议 (60)Ⅱ. 评价建议 (66)(1)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67)(2)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 (69)Ⅰ. 学业水平测试 (69)Ⅱ. 高考命题建议 (70)附录 A :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94)附录 B :教学与评价案例 (98)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课程性质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生物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
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生物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
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
生物学的发展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
生物学的学科属性是生物学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
高中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是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其精要是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
新课标高中生物基础知识梳理大全【收藏版】第一单元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1第二单元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第三单元细胞代谢 3第四单元细胞的生命历程 6第五单元生物的遗传7第六单元生物变异与进化9第七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10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13第九单元生物技术实践15第十单元现代生物科技16第十一单元教材实验总结19第一单元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1.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1)蛋白质主要由 C、H、O、 N 4 种元素组成,很多蛋白质还含有 P、S 元素,有的也含有微量的 Fe、Cu、Mn、I、 Zn 等元素。
( 2)氨基酸结构通式的表示方法(右图):结构特点是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再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
( 3)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
化学式表示为—NH—CO—拓展:①失去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对于环肽来说,肽键数=氨基酸数)②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量-失去水分子数×水的相对分子质量③一个肽链中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在肽链内部的 R 基中可能也有氨基和羧基。
(4)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不同,氨基酸形成肽链时,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蛋白质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多样性。
(5)有些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成分,如结构蛋白;有些蛋白质具有催化作用,如胃蛋白酶;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载体的功能,如血红蛋白;有些蛋白质起信息传递作用,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有些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6)核酸的元素组成有 C、H、O、N 和 P。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作者:刘雅芳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8年第02期随着我们新课改轰轰烈烈地展开以来,一本全新的教材摆在我们的面前。
我们将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尽快地适应新教材,走进我们的生物课堂,是我们生物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一、实施新教材前。
应重点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生物教學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加强在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的教育。
我们知道,学生是未来的主人,他们将来肯定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到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并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大责任。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它和自然现象以及生产、生活是紧密相联的,因为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及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生物知识。
所以,在生物教学中要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要把生物知识教学与其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使学生理解《自然资源保护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重要意义,以及我们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
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或了解到生活、生产及社会热点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勇于将生物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去。
二、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调查、探究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不能仅仅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
例如制作类,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
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
俗话说:心灵手巧。
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
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朵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生物学教学1.问题的提出学习与发展是当今教育的主题,“独白式”的课堂教学已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要求。
现在的课堂应是一个互相“对话式”的课堂,“对话的过程即是主体之间在经验共享中的相互造就过程”,这就要求课堂教学鼓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发展一种“对话”关系,在教学中进行知识、情感的相互碰撞与启发。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摆脱了“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就要求教育者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以实现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本文拟就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途径及方法作初步的探索。
2.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说”“想学”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
”师生情感融洽,教学双方平等,民主合作,教学就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反之,学生处在“心理防互”之中,口不敢言,手不敢动,惴惴不安,甚至反抗对立,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同时它又是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创设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以新知识为工具形成对相关知识的探索,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表扬、课堂小组竞赛、课堂交流等多样化的手段,调节、控制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稳而不死,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笔者针对初中学生爱表现自我、自我意识强的心理特征,多为他们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
如平时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事先编拟一组融知识性、启发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小题目,进行课堂小组和个人抢答竞赛,评价按男生与女生、小组与小组间进行记分,并进行阶段、学期的“竞赛标兵”“优秀小组”评比,课堂上有时学生为某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讨论异常激烈;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害羞”“怕说错了大家笑”等畏惧心理,我时常给他们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回答的问题稍简单一些,当他们回答正确时,鼓励全班同学为他们鼓掌,逐步地让他们体验成功,从而使其从“我怕说”逐步走向“我想说”“让我说”。
在实验课教学中,运用“小组竞赛”的方法,来激励学生有效地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多年来,每学期开学之初,我和学生一同制定“优秀实验小组评比的规则与要求”,将学生分成相对固定的若干实验小组,要求实验小组间开展“三赛”活动,即一赛纪律,二赛效果,三赛协作,并且每堂实验课评选出“实验明星小组”与“实验标兵”。
3.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机制自主、合作与探究是生物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要义,其中指出“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
其实,教学不仅不能等同于发展,而且也可能妨碍和阻滞发展,成为摧残、贬抑、泯灭学生发展的力量。
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教材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编着者力图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的发展出发去确定目标,构建体系,形成特色。
3.1 自主感知3.1.1 课前尝试。
为了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内动力,促使它们在课外自觉地预习新知,笔者在开学伊始,改变了以往把预习阶段放在课堂起始阶段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预习过程要求做到读、思、记相结合:即读所学内容,明确大致所学内容;思考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练习”等,自己先行解决问题;记,即记下要点、疑点、难点。
这样课堂上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与表达,学生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明显增强。
譬如,笔者在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这一节时,课前作了如下布置:(1)通读本节内容,明确我们下一节课将学什么内容;(2)自己想办法捉一些鼠妇,供下节课实验与探究用;(3)什么叫探究,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探究?(4)你对课本上设计好的探究实验有何评价?若让你设计,你会怎样想?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实验,可让学生利用家庭中的简易用具,进行初步尝试。
如在讲述“种子的萌发”这一内容之前,笔者发动学生在家里进行“种子催芽”的小实验,通过课前实践,学生对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和自身条件有了真切的、直接的体验,这对于知识、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1.2 课始交流在学生已经初步获得知识结果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一般情况下,在下一节课的开始,笔者引导学生围绕以下4个方面进行交流:(1)关于这一知识,你已经知道了什么?(2)你还想知道什么?(3)再自学一遍课文,你又知道了什么?(4)你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这样,在面临一个新课题时,不总是由教师设计好复习题或准备题,而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有选择地针对新知识,唤起脑中的知识储备去同化新知,为新知的建构准备了合适的“土壤”。
同时,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教师的“导”才有依据,才有效果。
如在学习“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这一节时,学生在课堂交流时,提出了很多问题,如“草履虫只有一个细胞,怎样繁殖后代?怎样吃东西?怎样呼吸?对人类是有害还是有利?”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一下子调动了全班学生的探索热情,此时,再鼓励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要比教师把现成的结论或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效果要好得多。
3.2 自主探索3.2.1 以问题为中心。
怎样让学生既体验到初步感知的成功,又能进一步地掌握新知,我通常的做法是出示一个或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试试看自己掌握的怎么样了?”这里的问题要精心设计,要能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紧扣教材,努力使问题具有:(1)现实性。
呈现的问题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是学生非常熟悉和亲切的,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物知识就在身边,感到“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
(2)开放性。
所提问题条件可以多余,也可以不足,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多种,答案不是惟一的,因为凡是生活中真实性的问题,很多时候它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而体现开放性的特点,是不想用标准的程序和标准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固化学生的想象才能,而是想促进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培养创造性思维。
(3)探究性。
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间,不能是简单的设问;同时解决的方法不能是简单的模仿,需要学生开动脑筋,能激起学生主动的探究。
如在学到“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时,教材提供了相关的图文资料信息,这则信息的开头就是“你听说过克隆羊多莉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七嘴八舌议论起来了:“听说过”“还有克隆牛、克隆人”“近来新闻中老提到克隆人,有的赞同,有的反对”等,这时,我提出“既然大家提到了克隆人,现在又大体上了解了克隆技术,那么你们对新闻报道中美国科学家克隆人的这一事件有何看法,请各小组同学积极准备有关信息,阐明你们的观点。
”课堂上,小组讨论非常激烈,你一句我一句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依据,小组汇报各有特色,整个课堂在争论中掀起一个又一个小高潮,下课了有的学生还意犹未尽。
我深切地感受到学习注重结果更应追求过程,因为结果正确了,往往包含着正确的思维过程,但是正确的结果并不一定等于思维过程正确,而结果错了,思维过程有时也不一定全错。
3.2.2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努力让他们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教师的作用重在创设一个自主探索情境,建立诱发自主探索动机的最佳“心理场”。
教师要注意:(1)让学生自己“爬坡”。
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爬”不上去时,才适当加以点拨,教师的主要力气是花在学生何时需要帮助、需要怎样的帮助和如何帮助学生方面。
如在“观察花的结构”时,我要求学生把花的各部分结构依次摘下,并相互讨论花的哪些结构最重要?整个过程我没有直接介入小组的操作过程中,而是在学生遇到较大困难时,进行点拨和指导。
(2)让学生相互合作。
交流与合作是新课标倡导的“主旋律”,在建立学习小组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由搭配,只要觉得在一起能够有效地学习、有效地合作,就可以组合在一起。
小组中的成员分工由他们自己解决,要求分工合理,每人都应承担一定的任务,并为小组争光,为小组承担责任。
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节,我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试教,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重点观察一种植物体的器官,然后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顺序进行交流,学生能把这几种植物的器官的功能及内部组织的形成说得较为完整,小组之间相互纠错、相互补充,这比教师“苦口婆心”的重复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3)让学生体会学科的思考方式。
在新教材中,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大有裨益。
如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从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如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插图是生物学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教材尤其重视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以图释文,在图像中收集相关重要信息等等。
3.3 自主拓展教学的最大价值莫过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把学生的课内兴趣向课外延伸,能用所学知识来分析事物,能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课堂上,要时常给学生留一些“疑问”,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他们留心生活、关心社会。
如在学习“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这一节内容,要求学生课前调查身边有哪些单细胞生物,这些生物与生活、生产有何关系?课堂上学生交流的很热烈,其中有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为大家讲述了妈妈、奶奶过年时如何在家里酿米酒的过程:“开始,将糯米淘洗干净,再煮熟,冷却后,洒一点粉状物,中间挖个小洞,然后,用棉被包裹住,第二天就来酒了……”讲完后,让同学们为他鼓掌,发动全班同学应向他们学习,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学会一些生活的基本技能,并就此引导他们分析这一酿酒过程中所蕴含的生物学道理,如(1)为什么要将糯米煮熟?(2)为什么待熟糯米冷却后才能洒粉状物?(3)“粉状物”是什么?(4)为什么要用棉被包裹?……又如,在学完“生物的基本特征”这一内容,我提出“蚯蚓进行土壤穴居生活,他们如何呼吸?请自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课后,学生在家里利用各种生活简易用具,进行了各种尝试,提出了很多想法。
有的将它置于阳光下暴晒,有的将它置于透明玻璃缸水底,有的用面粉将它全身裹住,还有的用凡士林将它的前端和后端封住……学生创新能力在自身自觉的实践中逐步得到发展与加强,而这正是我们教学的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