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勘查指南
- 格式:pdf
- 大小:6.41 MB
- 文档页数:40
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的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控指南一、引言地质灾害是由于地壳运动和人类活动等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在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控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指南旨在为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提供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控的指导原则和操作流程。
二、地质灾害监测1. 地质灾害监测目的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是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趋势,为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监测内容及方法(1)滑坡监测:采用地质勘察、遥感技术、物探技术等方式,对可能发生滑坡的地区进行全面监测,了解滑坡体的构造特征、位移速率等信息。
(2)泥石流监测:利用流速仪、液位计等仪器设备,对潜在泥石流区域进行持续监测,及时发现泥石流的动态变化。
(3)地震监测:做好地震台网建设和地震监测工作,及时获取地震信息,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控提供支持。
(4)地面沉降监测:通过GPS测量、遥感技术等手段,对地表进行长期监测,掌握地表沉降情况,判断是否会引发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防控1. 防控指南编制(1)制定地质灾害防控指南应根据当地的地质环境特点和历史灾害经验,结合科学研究结果,确保指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2)指南中应包含地质灾害的分类、防控原则、预警机制等内容,并对各类地质灾害进行详细的防控措施说明。
2. 预防措施(1)滑坡预防:加强地质勘察工作,及时发现和评估潜在滑坡隐患,采取加固措施或撤离人员,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2)泥石流预防:加强沟道整治工作,提高沟道的抗冲刷能力,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建立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向周边居民发布预警信息。
(3)地震预防: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人民群众的紧急疏散提供更多的时间。
(4)地面沉降预防:控制地下水开采,减少地表沉降的可能性。
加强地下水位监测,及时发现和应对地下水位异常的情况。
四、应急响应1. 预警信号发布(1)根据地质灾害的预警信息,制定预警信号发布计划,确保信号的及时发布和准确传达。
规范要求下的地质勘察实地调查指南地质勘察是指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获取地质信息并分析评价,为工程建设、灾害防治等提供地质依据和技术支持。
在实地调查中,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工作是确保勘察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
本指南将详细介绍规范要求下地质勘察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前期准备1.明确勘察目的和任务,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
2.组织勘察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技术交流,提高勘察工作的专业水平。
3.准备必要的勘察仪器设备和工具,确保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现场勘察1.根据勘察任务,选择适当的勘察方法和技术。
2.仔细记录现场地质情况,包括地层岩性、构造特征、岩土工程性质等,同时进行必要的采样和测量工作。
3.对地下水、地下设施等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并记录详细资料。
4.对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进行识别和评价。
三、取样和实验1.按照规范要求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岩土样品的取样,防止样品污染和变质。
2.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岩土样品的室内实验,包括岩土力学试验、水文地质试验等。
3.对样品的测试结果进行准确分析,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1.对现场勘察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并建立数据库。
2.对所得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3.利用现代地质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绘图,以辅助分析和决策。
五、报告撰写与评审1.报告要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撰写,包括摘要、地质背景、勘察方法、结果分析等内容。
2.报告要经过专业人员的严格评审,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3.报告中的数据和结论要准确、明确,证据充分,并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解释。
六、结果应用与保密管理1.勘察结果要及时应用于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2.勘察过程中所获取的数据和资料要进行合理的保密管理,确保信息安全。
地质勘察实地调查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支持。
只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勘察工作,才能保证勘察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希望通过本指南的介绍,能够提高勘察人员的规范意识,提高地质勘察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地质灾害勘查有关要求1、勘查工作的目的(1) 查明条件(内在条件、外在条件);(2) 为治理工程服务(在拟布置工程部位应重点勘查)。
勘查工作应回答的主要问题:(1) 对勘查对象的基本认识(是什么?)(2) 拟采取的治理工程方案(准备如何防治?)(3) 勘查工作布置方案(具体如何作?)2、勘查设计的主要工作步骤2.1 资料收集区域地质图(1:100万)地形图(1:5万,1:2.5万)规划安置点新测图(1:1000)遥感图像(GoogleEarth, 航飞图像) 勘查工作布置底图县市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报告地质灾害排查报告灾后重建规划平面图及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气象资料地震资料(新的地震烈度与动参数)2.2 现场踏勘(1) 确定具体勘查对象的位置(2) 现场判断灾害体性质、规模(范围)、稳定性状况、发展演化趋势(3) 现场确定通过勘查应查明的关键问题(4) 现场圈定测绘范围、确定测绘工作方案(5) 现场初步确定勘查工作布置方案(6) 现场初步确定可能采取的治理工程措施与具体布置位置2.3 工程地质测绘(1) 测绘精度要求滑坡、不稳定斜坡(危岩)平面测量和测绘比例尺一般控制在1:500~1:1000;剖面测量比例尺一般控制在1:200~1:500。
泥石流测绘不同区域可采用不同比例尺,重点区域测量和测绘比例尺不小于1:1000;其它区域(汇水区)比例尺可适当缩小。
坑槽探、硐探展示图比例尺一般控制在1:50~1:100。
滑坡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建议(DZ/T 0218-2006)(2) 测绘范围要求滑坡、不稳定斜坡测量范围应超过圈定灾害体一定范围(30~50m):后缘、两侧影响范围前缘威胁范围测绘坐标系统尽可能采取通用坐标系,自定义坐标系需要建立不少于3个的基准点,便于今后施工阶段放线。
(3) 测绘内容要求①反映滑坡宏观变形破坏迹象的微地貌特征必须测绘:滑坡后壁、两侧边界、地面和建构筑物裂缝(裂缝测绘应“写实”,而不能“写意”;滑坡裂缝的分布状况与贯通性反映了斜坡的变形发展阶段)、前缘隆起、能表示地面运动的典型标志;②不稳定斜坡(危岩)应进行分区、分块测绘,危岩块体应绘制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典型块体的崩落运动路径;不稳定斜坡应注重对潜在不稳定块体的测绘;③水:泉水、湿地、地表水体等;④测绘范围内的建构筑物;⑤纵剖面尽量平行于滑动方向,尤其是分区分块滑动的滑坡。
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方法与防治措施矿山地质灾害是指在矿山开采、生产过程中由于地质因素,在矿山内外发生的威胁和危害人身、设备和环境安全的自然现象或事故。
矿山地质灾害的严重性不言而喻,因此对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和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矿山地质灾害勘查的方法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方法1.实地地质勘查实地地质勘查是指在矿山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进行的具体现场勘查工作。
实地勘查包括对矿山地质构造、岩层赋存、地表地貌和地下水情况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
通过实地地质勘查,可以全面了解矿山地质情况,找出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并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在实地勘查的基础上,对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详细的排查。
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包括岩体稳定性、滑坡、塌陷、泥石流等。
通过对这些隐患点的排查,可以找出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地质勘查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地质勘查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地震勘探、地电阻率探测、地磁勘探等现代地质勘查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工作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勘查的效率和精度,同时也可以发现一些以往无法观测到的地质灾害隐患,为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加强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矿山地质灾害监测是预防和早期发现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完善的监测体系,对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连续的监测,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地质灾害的危险信号,为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2.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建设针对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相应的治理工程措施。
例如对岩体稳定性差的地区,可以采取爆破、支护、加固等手段提高岩体的稳定性;对存在滑坡、塌陷等隐患的地区,可以进行植被恢复、坡面加固等工程措施。
通过这些治理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
贵州省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技术指南(试行)目录1 总则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3 排查技术方法 (3)3.1 基本排查方法 (3)3.2 资料收集 (3)3.3 地面调查 (3)3.4 InSAR地表形变探测 (5)3.5 遥感解译 (5)3.6 航空摄影 (6)3.7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 (8)3.8 地球物理探测 (10)3.9 山地工程 (10)3.10 钻探 (11)3.11 测试与试验 (11)4 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 (1)4.1 新增滑坡隐患调查 (1)4.2 新增崩塌隐患调查 (2)4.3 新增泥石流隐患调查 (3)4.4 新增不稳定斜坡隐患调查 (5)4.5 新增地面塌陷隐患调查 (5)4.6 新增地裂缝隐患调查 (7)5 现状地质灾害及隐患核查 (1)5.1 已有滑坡灾害点核查 (1)5.2 已有崩塌灾害点核查 (1)5.3 已有泥石流灾害点核查 (1)5.4 已有不稳定斜坡灾害点核查 (2)5.5 已有地面塌陷灾害点核查 (3)5.6 已有地裂缝灾害点核查 (3)6 资料整理和成果编制 (4)6.1 资料整理 (4)6.2 成果编制 (4)6.3 成果提交 (4)7 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 (5)7.1 质量检查 (5)7.2 野外验收 (5)7.3 成果审查验收 (6)附录 A (7)A.1 滑坡野外调查表 (7)A.2 崩塌野外调查表 (11)A.3 泥石流野外调查表 (14)A.4 不稳定斜坡野外调查表 (16)A.5 地面塌陷野外调查表 (18)A.6 地裂缝野外调查表 (21)A.7 高位地质灾害隐患遥感解译野外核实表 (24)A.8 野外记录本记录格式及内容 (25)附录 B (26)B.1 地质灾害灾情/危害程度分级 (26)B.2 危害对象等级划分 (26)B.3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 (26)附录 C (28)C.1 滑坡分类 (28)C.2 崩塌分类 (29)C.3 泥石流分类 (29)C.4 地面塌陷分类 (30)C.5 地裂缝分类 (30)附录 D (32)D.1 滑坡野外判别 (32)D.2 崩塌野外判别 (32)D.3 泥石流野外判别 (33)D.4 不稳定斜坡野外判别 (35)附录 E (36)E.1 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 (36)E.2 泥石流沟易发程度数量化综合评判 (36)附录 F (38)F.1 设计书编写提纲 (38)F.1.1 基本要求 (38)F.1.2 设计书封面、扉页及正文编排版式 (39)F.1.3 设计书编写提纲 (42)F.2 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44)F.2.1 基本要求 (44)F.2.2 成果报告封面、扉页及正文编排版式 (45)F.3.3 成果报告编写提纲 (48)附录G (50)G.1 附图编制 (50)G.2 附件编制 (51)1 总则1.1 为了规范和指导贵州省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工作的开展,制定本指南。
北京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指南(1∶5万)北京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指南(1∶5万)(试⾏)北京市规划和国⼟资源管理委员会2016年10⽉18⽇⽬次1 范围 (1)2 规范性引⽤⽂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5 地质灾害调查设计书 (3)6 调查⽅法 (3)7 地质环境调查 (5)8 崩塌灾害调查 (7)9 滑坡灾害调查 (8)10 泥⽯流调查 (11)11 地⾯塌陷调查 (13)12 地质灾害评价与区划 (15)13 调查报告 (15)14 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 (16)附录A(规范性附录)北京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地质灾害危害对象重要性分类 (18)附录B(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作流程 (20)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 (21)附录D(资料性附录)地质环境野外调查记录表 (23)附录E(资料性附录)崩塌野外调查表 (26)附录F(资料性附录)崩塌规模等级和分类 (30)附录G(资料性附录)滑坡野外调查表 (31)附录H(资料性附录)滑坡分类 (34)附录I(资料性附录)泥⽯流野外调查表 (37)附录J(资料性附录)泥⽯流分类 (39)附录K(资料性附录)地⾯塌陷野外调查表 (42)附录L(资料性附录)单灾种危险性评价与区划 (47)附录M(资料性附录)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50)附录N(资料性附录)调查报告主要附图件⼀览表 (52)前⾔本指南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指南由北京市规划和国⼟资源管理委员会提出和归⼝。
本指南起草单位: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中⾊资源环境⼯程有限公司、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本指南主要起草⼈:张建青、张长敏、陈昌彦、丁继新、化建新、孙毅、李建光、周旭峰、于秀治、公庆联、张会昌、李东霞、王海芝、刘长青、王学良引⾔为规范和指导北京地区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分析评价⼯作,制定本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