挈矩之道
- 格式:ppt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16
【导语】⼤学全⽂⽂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下⾯是⽆忧考分享的儒家散⽂《⼤学》作品原⽂及注释。
欢迎阅读参考!1.儒家散⽂《⼤学》作品原⽂及注释 ⼤学(《礼记·⼤学》古本) ⼤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于⾄善4。
知⽌⽽后有定5,定⽽后能静6,静⽽后能安7,安⽽后能虑8,虑⽽后能得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0。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11。
欲修其⾝者,先正其⼼。
欲正其⼼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2。
致知在格物13。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14,⼀是皆以修⾝为本15。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16。
其所厚者薄17,⽽其所薄者厚18,未之有也19。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也。
所谓诚其意者20,⽏⾃欺也21。
如恶恶臭22,如好好⾊23,此之谓⾃谦24。
故君⼦必慎其独也25。
⼩⼈闲居为不善26,⽆所不⾄,见君⼦⽽后厌然27,掩其不善⽽著其善28。
⼈之视⼰,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29。
此谓诚于中30,形于外31,故君⼦必慎其独也。
曾⼦⽈:“⼗⽬所视,⼗⼿所指,其严乎32!”富润屋33,德润⾝34,⼼⼴体胖35,故君⼦必诚其意。
《诗》云36:“瞻彼淇澳37,菉⽵猗猗38。
有斐君⼦39,如切如磋40,如琢如磨41。
瑟兮僴兮42,赫兮喧兮43。
有斐君⼦,终不可喧兮44。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45。
“如琢如磨”者,⾃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傈也46。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47云:“於戏48,前王不忘49!”君⼦贤其贤⽽亲其亲50,⼩⼈乐其乐⽽利其利51,此以没世不忘也52。
单选题1.人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回答:正确1. A 在职场中修炼自己2. B 在商场中修炼自己3. C 在情场中修炼自己4. D 在战场中修炼自己2.管理的第一目标是回答:正确1. A 理人之道2. B 絜矩之道3. C 安人之道4. D 经权之道3.絜矩之道总是在提醒领导者,从事工商业的人更需要有回答:正确1. A 恩心2. B 良心3. C 仁心4. D 坏心4.经权之道要凭良心,安人之道也要凭良心,而凭良心本身就是回答:正确1. A 成功之道2. B 安人之道3. C 絜矩之道4. D 经权之道5.絜矩之道大部分都在讲回答:正确1. A 有东西2. B 没有东西3. C 有形的东西4. D 无形的东西6.阳奉阴违基本上是一种什么的不正当行为回答:正确1. A 落井下石2. B 狂妄自大3. C 假公济私4. D 投机取巧7.“矩”就是回答:正确1. A 制度2. B 规矩3. C 承诺4. D 要义8.M理论主张要让员工安心,就是回答:正确1. A 要让员工获得最小的自由2. B 要让员工获得最大的自由3. C 要让员工获得最大的快乐4. D 要让员工获得最小的快乐9.絜矩是在法制规矩的许可范围内,自己审慎度量,决定合理的应变,规矩其实就是回答:正确1. A 制度2. B 规矩3. C 法律4. D 法规10.经权的实质就是回答:正确1. A 要有所变2. B 要有所变有所不变3. C 要有所不变4. D 经济和权力11.絜矩之道就是回答:正确1. A 设身处地2. B 以人换人3. C 将心比心4. D 落井下石12.人并不喜欢被动,恰恰相反,人是喜欢回答:正确1. A 自动的2. B 被动的3. C 要动的4. D 不动的13.很多主管到最后会被下属架空,主要的原因就是回答:正确1. A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情2. B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神3. C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人4. D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心14.西方人强调回答:正确1. A 以人为本2. B 以神为本3. C 以物为本4. D 以事为本15.人和物不同,物是在人的无意识中自动,而人却应该回答:正确1. A 在自己的无意识中自动2. B 在自己的有意识中自动3. C 在自己的有意识中不动4. D 在自己的无意识中不动。
第41卷第3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41No.32021年5月Academic Forum of Nandu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ay 2021收稿日期:2020-01-1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先秦诗经学范畴研究 ,项目编号:11BZW029㊂作者简介:朱金发(1966 ㊀),男,河南省社旗县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先秦文学及文献研究㊂①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59册:毛奇龄‘大学知本图说“㊁王澍‘大学困学录“㊁惠士奇‘大学说“㊁张沐‘大学疏略“㊁宋翔凤‘大学古义说“㊁郭嵩焘‘大学章句质疑“㊁刘光‘大学古义“㊂论‘大学“的 絜矩之道朱金发(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南阳473061)㊀㊀摘要:‘礼记㊃大学“提出的絜矩之道,是先秦儒家学者主张的修身治国的政治之道,其理论内涵是孔子主张的以仁为核心的忠恕之道,主张用推己及人的原则来避免违礼现象发生㊂其理论本质是情感理性和基于情感理性基础之上的道德自觉和道德境界的自我超越,强调人自身道德情操的培养,在道德情操培养过程中实现社会政治的成功㊂絜矩之道是先秦儒家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供的具体方法,其理论内涵具有全面适用于主客关系的特性,是先秦儒家思想中道德伦理思想与社会政治举措之间的重要环节㊂关键词:絜矩之道;道德情感;自我超越中图分类号:I206.2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6320(2021)03-0048-05㊀㊀一㊁研究综述絜矩之道 是‘礼记㊃大学“提出的修身㊁齐家㊁治国㊁平天下的政治理论㊂这一理论从情感理性出发,主张以德施政,通过个人诚意㊁正心㊁修身的道德功夫实现 平天下 的政治理想㊂传统学术思想中,絜矩是一个重要的范畴,被认为是进德修业和为学的门径㊂汉代郑玄注‘礼记“,对这一范畴进行阐释,絜矩之道遂被广泛接受,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奉为圭臬的人生原则㊂南宋卫湜撰‘礼记集说“卷152引自郑玄至南宋阐释絜矩范畴的学者13家,基本观点涉及三个方面:其一是推己及人的道德实践,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恕道;其二是强调这种道德实践在政治生活中的感化作用;其三是强调个人道德品性的陶冶,肯定道德品性陶冶对实现政治齐平的重要性㊂以上的理论中,以朱熹的观点最有代表性,朱熹认为,絜矩之道是道德行为方式,可以通过道德主体 我的努力,消除违礼现象,实现齐平天下的政治理想㊂朱熹的解释充分展现了絜矩之道在社会政治中的作用,揭示了絜矩之道多层次的理论内涵,是后代理解絜矩范畴的基础㊂朱熹之后很多人关注絜矩范畴,据‘续修四库全书“著录清代对‘大学“注释并对絜矩范畴详细阐释的学者就有七家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收李塨‘大学传注“也有论述;清代 敬居 学派黄式三‘儆居集经说“中有专文‘絜矩说“对絜矩范畴进行集中理论阐释㊂上述众多学者的观点,都和朱熹的相差不远㊂近代以来,国家积弱,政局混乱;学人以致用强国为务,没有人再主张明德成政的絜矩之道的政治理论,絜矩范畴也淡出理论视野㊂虽有少数学者如梁任公偶有提及[1]3638-3639,但回应者很少㊂疑古 思潮盛行以后,很多人武断地否定‘礼记“2021年第3期朱金发:论‘大学“的 絜矩之道创作时代,主张‘大学“乃荀孟后学所著,贬低其理论地位,絜矩范畴就更无人问津㊂新时期以来,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特别是20世纪末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的面世,充分证明早期儒家著作的可靠性,人们逐渐认识到絜矩范畴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开始对其进行探讨,但只有少数文章,如吴长庚两篇㊁贾艳红一篇㊁李振宏一篇①㊂还有一些讨论中庸之道的文章,对絜矩范畴也有涉及,如赵法生‘中庸探微“[2],探讨了中庸之道和絜矩之道之间的关系㊂近两年,随着中国实力增强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有学者认识到絜矩之道在构建新型平等国际关系中的理论意义,开始关注絜矩之道并探讨其在国际关系中的现实意义㊂以往的研究中,人们重点关注的是絜矩之道的政治理论意义,或从道德实践层面探讨絜矩范畴的理论意义,对絜矩范畴的理论内涵,多都没有系统论述,对絜矩范畴的道德制衡机制的内在原因缺乏深入探讨㊂因此说,系统阐述絜矩范畴的理论内涵,对于深入认识絜矩之道政治理论意义,增强文化自信,是十分有益的㊂㊀㊀二㊁ 絜矩 范畴的理论地位絜矩之说,出自‘礼记㊃大学“,‘礼记“本为西汉戴圣编定,是孔子之后儒家学者阐释礼仪制度及其文化精神的著作,原不属五经㊂自东汉郑玄作‘三礼目录“,混淆今古文家法注释三礼,把‘礼记“与‘仪礼“‘周礼“并列,‘礼记“始得到重视;从魏晋到唐代,研治三 礼 学者众多(可参看周予同‘经学概论“的概述)[3],其成就在孔颖达‘礼记正义“㊁贾公彦‘周礼义疏“‘仪礼义疏“中能窥得一斑㊂唐代将‘礼记“列为科举功令,其地位得以提高㊂宋代学者重视独立思考,对‘大学“中提出的修身为学之道多所阐发㊂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司马光撰‘大学广义“,取‘大学“单行,河南二程从而效法,程颢将‘大学“重定章节写成‘大学定本“,认为‘大学“为孔子遗书,是初学入德之门径;程颐也改变‘大学“原书章节次序,南宋朱熹绍小程余绪,又强分经传,作‘大学章句“合入‘四书“,至此,‘大学“始同于五经㊂‘大学“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其中提出了以道德修养功夫为基础的政治之道,即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的三纲领和 格物㊁致知㊁诚意㊁正心㊁修身㊁齐家㊁治国㊁平天下 的八条目,作为先秦儒家 内圣外王 的理论,构建起了体用一源的政治哲学与伦理学说体系㊂其中说:㊀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㊂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㊂[4]3631这一理论的最终目的是 国治 天下平 ,这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目标,其出发点是诚意㊁正心㊁修身的道德功夫;这就将个人的道德实践和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举措等同起来㊂怎样通过道德功夫来实现这一政治目标,‘大学“中提出了 絜矩之道 作为具体方法:㊀㊀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㊂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㊂此之谓絜矩之道㊂[4]3635这段话包含着两层意义:第一层意思讲絜矩之道的作用和必要性,主张统治者通过仁爱的政治举措,推行老老㊁长长㊁恤孤的仁道,用孝慈忠顺作表率,感发兴起民众的孝悌不悖之心,引导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第二层意思说,来自周围的无礼不平之事是我不愿看到的,同样我也不将自己不愿意之事施之他人,使周围的无礼不平之事,在流转过程中因我的作用而消失,通过个人的道德实践,实现平天下的政治理想㊂这其实就是‘论语“中孔子主张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忠恕之道,孔子很重视这种思想,‘论语“里曾参说: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㊂ ‘中庸“也说: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㊂ 说的都是絜矩之㊃94㊃①吴长庚:‘试论儒家挈矩之道的理论意义“,‘上饶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吴长庚:‘儒家挈矩之道的现代诠释“,‘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贾艳红:‘大学主旨及对后世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李振宏:‘絜矩:一个已消亡的文化概念“,‘史学月刊“2005年第3期㊂南都学坛2021年第3期道,这是和孔子的忠恕之道一致,都是孔子 仁 范畴的内容,是仁落实到现实社会的具体方法㊂‘论语“中孔子说: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㊂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㊂ 一方面 能近取譬 ,就是能够从自己推及他人的絜矩之道,这是从积极的一面说,梁任公‘先秦政治思想史“中说: 譬者比也㊂以有我比知有彼,以我所欲比知彼所欲 恕主于推其所不欲,仁主于推其所欲㊂ [5]认为忠恕之道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另一方面则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从消极的一方面说,是孔子仁道的一体两面: 以消极的形式发动者则谓之恕,以积极的形式发动者则谓之仁㊂ [1]3639因此说,孔子提出的仁,是絜矩之道的理论核心㊂孔子认为忠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仁㊂从‘论语“‘礼记“的记载看,孔子也是这样约束自己的㊂如‘中庸“中孔子说: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㊂ 这里的 求 就是要求, 所求乎子 就是要求儿子要孝,而 以事父 就是 自责 ,即自己首先做到孝㊂这是借孔子的话说明什么是絜矩之道,是孔子从自己的人生体验出发对于絜矩之道的说明和实践㊂一般认为孔子的一贯之道,当作 一以行之 解①,如孔子和子贡的对话: 子贡问曰: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主张这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忠恕之道是可以终身践行的,这就是孔子的仁道㊂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 絜矩之道 都没有本质差别,这是因为周代政治制度及其文化思想的本质在于道㊂孔子提出忠恕之道,偏重自身道德品性修养,和人内在精神相关,是 内圣 的一面㊂孔子后学提出的絜矩之道,是实现忠恕之道的具体方法,和道德实践相关,是 外王 的一面㊂这两方面内容的结合,解决了怎样通过自身道德实践实现社会政治目标的问题,从更广泛的社会政治层面论述了忠恕之道的推行方法和具体措施㊂它不仅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功夫,更注重这种道德实践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节和保障,它是推行儒家政治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法,也是以忠恕之道为理论依据的儒家政治伦理学说,这就是絜矩之道的理论意义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絜矩之道是先秦儒家政治理论链上的最后一颗珍珠㊂㊀㊀三㊁ 絜矩之道 的内在道德伦理属性㊀㊀孔子提倡的 仁 包括 忠 和 恕 ,忠恕之道就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㊂‘大学“中,絜矩之道和忠恕之道是一致的㊂什么是忠,许慎‘说文“: 忠,敬也㊂从心中声㊂ 邢昺释为 尽中心㊂ ‘周官㊃大司徒“郑玄注: 忠,言以中心㊂ ‘国语㊃周语上“云: 中能应外,忠也㊂ ‘大戴礼记㊃小辨“云: 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知外必知德㊂ 又说: 内思毕心曰知中,中以应实曰知恕㊂ 这些解释都将忠归结为人的内心㊂再如朱熹‘论语集解“云: 尽己之谓忠㊂ 刘宝楠‘论语正义“云: 忠之为言中也㊂中之所存,皆是诚实㊂‘大学“所谓诚意毋自欺也,即是忠也㊂ [6]戴侗‘六书故“: 尽己致至之谓忠 反身而诚,然后能忠㊂ [7]264 尽己之谓忠 不仅指向人内心,更具体地指向人内心最真实的道德情感㊂而 恕 则是以己之 忠 度人之心㊂皇侃‘论语集解义疏“云: 忠,谓尽中心也㊂恕,谓忖我以度于人也㊂ 其又引王弼曰: 忠者,情之尽也㊂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㊂ 孔颖达‘礼记正义“云: 忠者,内尽于心㊂恕者,外不欺物㊂ 恕者,忖也㊂忖度其义于人㊂ 从道德情感角度而言,忠恕一词,都是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㊂㊃05㊃①程树德‘论语集释“引唐以前古注: 皇‘疏“:道者,孔子之道也㊂贯,犹统也㊂譬如以绳穿物,有贯统也㊂孔子语曾子曰,吾教化之道,唯用一道以贯统天下万理也㊂又引王弼云,贯,犹统也㊂夫事有归,理有会㊂顾得其归,事虽殷大,可以一名举㊂总其会,理虽博,可以至约穷也㊂譬犹以君御民,执一统众之道也㊂ 黄侃以一贯为统领意,然亦为后代学者多所不从,如全祖望‘群经问答“: 一以行之,即以一贯之也㊂ 见‘清经解“307卷全祖望‘群经问答“,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516页㊂‘研经室集“: ‘论语“贯字凡三见,曾子之一贯也,子贡之一贯也,闵子仍旧一贯也㊂此三贯字其训不应有异㊂按贯,行也,事也㊂一与壹同,以一贯之,犹言壹是皆以行事为教也 乃庸德庸言,言行相顾之道也㊂ 洪颐煊‘读书丛录“: 古人解贯字皆属行说,即孔子所谓道也㊂ 王念孙‘广雅疏证“: 一以贯之即一以行之也㊂ 转引自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58-259页㊂2021年第3期朱金发:论‘大学“的 絜矩之道上述内容可知, 忠恕 和 絜矩 都和人内心情感相关,并且这两个范畴都有一个中间环节,就是 我 ,即认识和实践的主体㊂忠恕之道和絜矩之道通过这个中间环节起作用㊂从道德哲学的角度看,这涉及认识主体自我与认识对象 他者 之间的关系㊂在儒家的理论中,认识对象的他者不仅是和主体相对的存在,同时也就是认识的主体自身㊂从这个角度而言,絜矩之道就是普遍适用于主客体之间的道德法则㊂普遍道德法则能否成立,在于它能否普遍适用于主客体之间各种伦理关系而不陷于矛盾㊂为此,必须有一个共同基础,而这个基础就是人的情感,任何与个人情感抵触的道德规范都不可能成为普遍接受的道德法则㊂絜矩之道正是从人的情感出发,可以满足这种要求的基本原则㊂如黄侃‘论语集疏“引王弼云: 忠者,情之尽也㊂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㊂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尽理之极也㊂能尽理极,则物无不统㊂极不可二,故谓之一也㊂推身统物,穷类适尽,一言而可终身行者,其唯恕也㊂ [7]265说絜矩之道是基于情感基础上的推己及人㊁可尽彼己之情的原则㊂朱伯昆说: 这种推己及人的方法,是说,当君的在处理上下关系时,应以身作则,关心和照顾下一等级和百姓的利益,所谓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㊂ ‘大学“认为,这是出于人的本性㊂它说: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㊂ 从而认为执政者能推行絜矩之道,就可以获得一切,得到百姓的拥护㊂ [8]也主张絜矩之道是从情感出发的㊂因此说,絜矩之道是先秦儒家以情感为基础的德性之学,是对人主体属性的认识㊂所谓主体属性,就是人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是通过对自身的道德诉求㊁道德实践㊁道德意识等方面的反思及其综合作用体现出来的㊂但是,人的道德不仅仅是理性的,同时也是感性的,如休谟‘人性论“中说: 我们宁可说道德是被人感觉到的,而不是被人判断出来的㊂ [9]将这一论断应用于絜矩之道也完全适用㊂蒙培元先生说: 儒家的德性之学从心理基础而言是建立在情感之上的,情感固然是心理的㊁经验的,但就其来源而言,又是先天的不是后天经验中获得的㊂ [10]15忠恕范畴和絜矩范畴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合而言之就是孔子的思想核心 仁 ㊂因此说絜矩范畴既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指导㊂蒙培元先生说: 人学就是仁学,仁不是别的,就是情感,更确切地说,是道德情感㊂ [10]7将情感作为真正的哲学问题㊁作为人的存在问题来对待,是儒家学说的理论特征,情感的各个方面,比如好恶之情㊁喜怒哀乐之情㊁仁义礼智四端之情㊁喜怒哀惧爱恶欲 七情 之情等,在儒家学说中都成为解决人和世界关系的研究对象,其基本方法是人自身道德境界的自我超越,然后推己及人,即絜矩之道㊂从道德哲学角度讲,絜矩之道首先将人看作社会现实存在,肯定人道德实践的积极意义,主张在此基础上实现自我道德超越㊂先秦儒家学者认为,只要实现这种超越,人就可以达到与天地自然一体的程度,即 与天地合其德 ,这就是西周礼乐文化思想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即解决人的存在问题,必然以解决人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问题为主要任务,将人看作社会现实的人,重视的是 人的心灵的存在状态㊁存在方式而不是认识能力,将人视为一种特殊的生命 存在 [10]2㊂因此说 絜矩之道 推己及人的主张,本质上是通过道德实践,实现精神境界的自我超越理论㊂这一理论对人自身道德属性有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反思,此即冯友兰先生所说的 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底觉解 [11]152,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境界㊂冯友兰先生所说的 觉解 ,即人对于自身与社会㊁自然的关系的理性认识㊂据冯友兰先生的境界说, 世界是同此世界,人生是同样底人生,但其对于各人底意义,则可有不同 [11]152㊂依据理性认识达到的水平,可以体现出不同的人生境界: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㊂ [11]153其中道德境界的人,其行为特征是 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 行义 底 [11]154㊂即是说,这种人认识到了社会道德规范,自觉遵循社会道德规则,自觉践行道德人伦㊂这种自我超越的过程,是 通过心的自我知解,自我提升,实现自我超越,从而达到 安身立命之地 [12]㊂冯友兰先生认为这正是中国哲学思想真正价值所在㊂因此说,絜矩之道的理论内涵是孔子的仁道,其目的是通过人自身的道德自觉与实践,实现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通㊃15㊃南都学坛2021年第3期过道德境界的自我超越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㊁实现平天下理想的政治理论㊂[参㊀考㊀文㊀献][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赵法生.中庸探微[J].儒教研究,2006(9):259-273.[3]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252.[4]孔颖达.礼记正义[M].阮元校刻清嘉庆刊‘十三经注疏“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5]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 1996:83.[6]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57:153.[7]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8]朱伯昆.先秦伦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136.[9]休谟.人性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32.[10]蒙培元.情感与理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冯友兰.冯友兰选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2]蒙培元.评冯友兰的境界说[J].学术月刊,1991(5): 1-8+28.On the Principle of the Measuring Square Advocated in The Great Learning(大学)ZHU Jinfa(School of Literature,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Nanyang Henan473061,China)㊀㊀Abstract:The principle of the measuring square proposed in Daxue or The Great Learning is a political doctrine of self-cultivation and governance of the state advocated by pre-Qin Dynasty Confucian scholars,whos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lie in the doctrine of loyalty and consideration for others with benevolence as the core,as advocated by Confucius.Confucius also advocates the principle of measuring another man s foot by one s own last to avoid the violation of rites.Such a stipulation is theoretically predicated upon emotional rationality,moral consciousness based on emotional rationality,and self-transcendence of moral realm. It emphasizes the cultivation of people s own moral sentiment and strives for sociopolitical succes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moral sentiment.The principle of the measuring square is a specific method provided by the pre-Qin Confucians to address so-cial problems of the times,whos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are fully applicabl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serving as an important link between the moral and ethical thoughts of pre-Qin Confucians and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ma-neuvers of concern.Key words: principle of the measuring square ;moral sentiment;self-transcendence[责任编辑:李法恵]㊃25㊃。
第一讲中道管理概述【本讲重点】自己的意识产生自动行为要用感应的力量让他自动有感有应大家都乐于自动不施加任何压力才算自动用心来感应是有效的途径最好由上级先做好榜样喜欢自主害怕自动员工不可能完全听从命令,一切依组织的需要而行动,因为人都有自觉,人都需要自主。
中国人特别喜欢自作主张,擅自做主,但是,每次自作主张的结果常常是挨骂、受罚,因而形成了被动服从、偷偷自主的不正常现象。
表面服从,暗地里自作主张,会造成企业管理中的很多困扰。
中国人总是希望每个人都守制度,而自己却可以为所欲为,享受特权。
如果别人享受特权,他就觉得特权应该打倒。
人常常是很可怜的,对自己与对别人总是双重标准,看别人没有一件事情是好的,看自己统统是很完美的,这是典型的偏道思想。
就是因为人类有偏道的倾向,所以才需要常常规律自己走向正道,走向中道,这就是自律。
【案例】人从哪里来,西方人是偏道思想,人是上帝造的,人是自然进化的。
而中国人的答案很简单,人是天地生的,我是父母生的。
我从来都说我从父母来,最早的人从哪里来,自然生成的。
中国人永远是人本位,神本位的人比较少。
人是自然所造,所以要谢天谢地。
人是父母所生,所以要有孝心,要讲究孝道,这就是中华文化。
害怕自动也是自主人们自己的意识常常使自己不敢自动,可见害怕自动、不敢自动、或者不愿意自动,都受到自己的意志力所控制。
自己使自己被动,自己使自己不敢自动,自己使自己不愿意自动,事实上都是自己的一种自主行为。
一个人如果自己决定要被动,那么他人就很难逼使他自动,顶多推一步动一步,但还是被动的。
自己决定不自动,他人就毫无办法。
如果自己决定要自动,那么他马上就会自动起来,从被动变成真正的自动。
一个人要自动,而且要自动到合理的地步,才是大家所欢迎的。
如果自动到不合理的地步,那是所有人都讨厌的,所以一个人要自律,就是要求自己时时刻刻要动脑筋,困而后知。
中国式管理是生长在一个很穷困、很艰难的环境中的,而美国式管理则是产生在相对富裕、资源很充足,而且不需要动脑筋的地方。
礼记原文及翻译(33)【原文】《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兮,赫兮暄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谊兮①。
""如切如磋"者,道②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侗兮"者,恂栗③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菉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④!"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此以没世不忘也⑤。
《康诰》⑥曰:"克⑦明德。
"《大甲》⑧曰:"顾諟天之明命⑨。
"《帝典》⑩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注释】①瞻彼淇澳……终不可谊兮:出自《诗经·卫风·淇澳》。
淇,古代的水名,在今河南北部。
澳,与"玉"同音,水边之意。
斐,才华、文采之意。
②道:说、谈论。
③恂栗:惊恐、畏惧之意。
④於戏前王不忘:出自《诗经·周颂·烈文》。
於戏,与"呜呼"同音,感叹词。
前王,指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
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让员工自动自发的管理本事内容介绍:第1讲中道管理概述1.选择决定人生2.中道管理的三向度3.将心比心的管理艺术第2讲人普遍不喜欢被动1.中国人多不喜欢被动2.殊不知物极必反3.人先天喜欢自动第3讲人大多希望自动自主1.部属常被骂到不敢主动2.中国人喜欢暗地自主3.制度常使得主管无能为力4.中国人的变化弹性大5.人希望自主自动第4讲以人为本重视领导力1.要善于把握人性2.凡事将心比心3.人不是资源4.管理者应该重视领导能力第5讲絜矩之道的内涵(上)1.何谓絜矩2.中国文字是活的3.制度要有弹性第6讲絜矩之道的内涵(下)1.不同环境规矩不同2.中国特有的“规矩”3.规矩是变动的4.絜矩之道的内涵第7讲絜矩之道是管理的根本1.管理三要项:安人之道2.管理三要项:经权之道3.管理三要项:絜矩之道4.絜矩之道是管理根本第8讲人应该自律有仁心1.人应该自律有仁心2.从事工商业要有仁心第9讲有限范围最大自由1.自由有一定范围2.在规矩范围内自主3.自主要讲求合理4.人人守分有规矩第10讲让员工合理的自动自主1.自我意识促成自动2.提供让员工自动的平台3.主管要以身作则4.守规矩方能自动自主第11讲人喜欢自主害怕自动1.自动并不真实存在2.喜欢自主害怕自动3.用无形方法管理下属第12讲用心使彼此互动1.让下属自动的艺术2.将心比心达成默契第13讲絜矩之道的管理应用1.巧妙帮助下属不犯错3.将心比心防止本位4.处理责任问题的艺术5.无形管理促成主动为什么西方的管理模式在中国的本土化如此缓慢?中国企业的管理突围之路究竟在哪里?中国人、中国的企业具有自己的特殊之处,中国式管理无疑是管理者们需要探究的方向,但是其核心究竟是什么?中道管理是中国式管理最核心的思想体系,不掌握中道管理,无以掌握中国式管理的精髓和全貌。
中道管理系列课程由四部分构成,高屋建瓴、重点剖析,全面展示了中国式管理的智慧所在。
絜矩之道篇立足于中国人喜欢主动害怕被动这一特点,阐述如何让员工自动自发的管理之道,以期帮助管理者摆脱管理中的被动境况,充分调动和发挥出员工的主动性,从而全面改善管理效果。
儒家散文《大学》作品原文及注释1.儒家散文《大学》作品原文及注释大学(《礼记·大学》古本)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4。
知止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6,静而后能安7,安而后能虑8,虑而后能得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0。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11。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2。
致知在格物13。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4,一是皆以修身为本15。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6。
其所厚者薄17,而其所薄者厚18,未之有也19。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20,毋自欺也21。
如恶恶臭22,如好好色23,此之谓自谦24。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25。
小人闲居为不善26,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27,掩其不善而著其善28。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29。
此谓诚于中30,形于外31,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32!”富润屋33,德润身34,心广体胖35,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36:“瞻彼淇澳37,菉竹猗猗38。
有斐君子39,如切如磋40,如琢如磨41。
瑟兮僴兮42,赫兮喧兮43。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44。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45。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傈也46。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47云:“於戏48,前王不忘49!”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50,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51,此以没世不忘也52。
《康诰》曰53:“克明德54。
”《大甲》曰55:“顾諟天之明命56。
”《帝典》曰57:“克明峻德58。
”皆自明也59。
汤之《盘铭》曰60:“茍日新61,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62。
《大学》原文和译文《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为您呈现《大学》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絜矩之道:儒家最高治道的历史意涵与时代贯通作者:梁君来源:《学理论·下》2021年第02期摘要:“絜矩之道”是儒家倡导的最高治道,是古代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
“絜矩之道”虽然对今天的人而言比较陌生,但它绝非一个丧失价值的概念,反而,今天对它的历史意涵进行厘清,能更好地彰显出它对当今中国治道极具现实意义的概念涵摄力。
“絜矩之道”能使中国治道智慧的“本来”与“未来”获得新的连接,达成时代的贯通。
对絜矩之义的开新与领会,能焕发中国治道的优秀精神传统,厚植执政者群体治国理政的现代共识基础。
关键词:絜矩之道;儒家;治道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2-0028-04“絜矩之道”是儒家倡导的最高治道。
它在历代儒者的实践中内涵得到不断充实丰富,经过不断建构,成为中国传统儒家德治思想里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古代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
“絜矩之道”在以往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建构与实践中经历了三大阶段,一是“恕道”内涵建构阶段,二是“平均”内涵建构阶段,三是“平等”内涵建构阶段,后一阶段并非是对前一阶段的简单否定,而是丰富与发展,在新时代,“絜矩之道”仍将开出沿此道新意。
这一过程中,“絜矩之道”展现了中国治道从前现代向现代转变的思想进路,并凸显了它能使中国治道智慧的“本来”与“未来”获得新的连接,达成时代贯通的价值。
一、“絜矩之道”是儒家政治思想中的最高治道“絜矩之道”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在《礼记·大学》篇被提出:“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作为形成于战国时期儒学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大学》吸收提炼了当时既有的儒家思想,明确提出要实施治平天下之功业,执政者就需要掌握一种“道”的思想,名之为“絜矩”。
“絜矩之道”据汉郑玄解,“絜”通“挈”“持”的意思,“矩”是“法”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持法之道”;据南宋朱熹根据范如圭的训诂来解,“絜”在战国时期就有“度”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衡量”,而“矩”,“所以为方也”(《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由制方形物的工具引申为“规矩”,合起来就是“度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