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伪膜性肠炎10例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伪膜性性肠炎40例临床误诊分析目的观察伪膜性肠炎在临床的误诊情况,总结临床经验教训,为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对我院2007年至2011年入院的40例伪膜性肠炎误诊患者从年龄、性别、临床症状、抗生素使用种类、时间等方面采用回顾性总结和分析。
结果伪膜性肠炎多发生于合并有长期慢性疾病、年龄大、体质差、术后及抗生素应用不规范的老年患者。
误诊疾病主要为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
结论从详细询问病史,大便镜检,结肠镜检查,粪中细胞毒素测定,必要时进行大便细菌培养多方面综合考虑可显著提高伪膜性肠炎确诊水平,减少误诊发生。
标签:伪膜性肠炎;误诊;急性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Pseudomembranous enteritis clinical misdiagnosis analysis on 40 cases【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seudomembranous enterocolitis in clinical misdiagnosis,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for the effective and timely treatment.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7 to2011on 40cases of pseudomembranous colitis misdiagnosed patients from age, sex, clinical symptoms, type of antibiotic use, time and other aspects using retrospective summary and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pseudomembranous enterocolitis occurred with long-term chronic disease, old age, poor health, postoperative and antibiotic application for elderly patients. Misdiagnosis for acute bacillary dysentery, acute enteritis. Conclusion from the detailed history-taking, fecal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colonoscopy, fecal cell toxin determination, necessary stool bacterial culture many aspects considered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diagnosis level of pseudomembranous enterocolitis, reduce misdiagnosis.【Key words】Pseudomembranous colitis; diagnosis; acute appendicitis; acute bacterial dysentery【中國分类号】R5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292-01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粘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伪膜而得名。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探讨【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发生原因、诊断和治疗措施。
方法对2002年3月至2008年5月间实施的523例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病例发生胃排空障碍9例,发生率1.72%(9/523)。
8例为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发生于术后7~10 d,经保守治疗治愈。
1例为机械性胃排空障碍,发生于术后第7天,二次手术解除梗阻后治愈。
结论迷走神经离断和胃解剖位置的变化是本病的主要原因,X线造影和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一般行保守治疗,机械性胃排空障碍应早期手术。
【关键词】食管癌;贲门癌;胃排空障碍;手术以胃重建食管是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常用术式。
胃排空障碍是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并不多见的一种并发症,据报道其发生率在0.2%~5%之间。
该并发症一旦发生则病情较重,易引起水电、电解质紊乱,诱发心肺急症等。
我院从2002年3月至2008年5月间共治疗胃排空障碍患者9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从2002年3月至2008年5月间施行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523例,发生胃排空障碍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最小52岁,最大76岁,平均(64.5±8.6)岁。
5例发生于食管癌术后,发生率1.81%(5/276); 4例发生于贲门癌术后,发生率1.62%(4/247)。
总的发生率1.72%(9/523),其中3例为食管癌经左胸主动脉弓下胸胃术,2例为食管胸上段癌行左颈左胸二切口胃食管左颈部吻合术,4例经左胸主动脉弓上胸胃术。
术中均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和胃减压管。
1.2 临床表现本组患者胃排空障碍均发生在术后7~10 d, 术后2~3拔除胃管,术后经过十二指肠营养管注入流质饮食,进食后出现上腹部饱胀隐痛、胸闷、气短、心慌等症状,平卧时症状加重。
7例发生呕吐, 呕吐物呈咖啡色,带有酸臭味,夜间症状重,白天症状轻, 并惧怕进食。
46例伪膜性肠炎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一、伪膜性肠炎概述伪膜性肠炎是一种以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并在黏膜表面形成伪膜为特征的急性肠道感染性疾病。
该病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抗生素使用、感染、炎症性肠病等。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痛、腹泻、发热等。
治疗伪膜性肠炎需综合考虑病因、病程、患者体质等因素,采用药物治疗、营养支持、手术治疗等手段。
二、病例分享1. 病例 1患者,男,65 岁,因“长期使用抗生素后出现腹泻、发热”就诊。
诊断为伪膜性肠炎。
治疗方案:停用原有抗生素,给予甲硝唑、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同时进行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
治疗 1 周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2. 病例 2患者,女,50 岁,因“反复腹痛、腹泻、发热”就诊。
诊断为伪膜性肠炎。
治疗方案:停用原有抗生素,给予甲硝唑、环丙沙星抗感染治疗,同时进行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
治疗 2 周后,患者症状消失。
3. 病例 3患者,男,35 岁,因“抗生素治疗后出现伪膜性肠炎”就诊。
诊断为伪膜性肠炎。
治疗方案:停用原有抗生素,给予甲硝唑、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同时进行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
治疗 3 周后,患者症状完全缓解。
……4. 病例 46患者,女,72 岁,因“长期使用抗生素后出现腹痛、腹泻”就诊。
诊断为伪膜性肠炎。
治疗方案:停用原有抗生素,给予甲硝唑、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同时进行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
治疗 4 周后,患者症状消失。
三、治疗体会1. 及时停用可能导致伪膜性肠炎的抗生素,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2. 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如甲硝唑、万古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3. 针对患者病情,给予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如补充电解质、维持水盐平衡、纠正贫血等。
4. 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严重并发症,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5. 加强对伪膜性肠炎的预防,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滥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治疗经验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食管、贲门癌术后并发膈疝9例临床分析李彦玉;王四海;郝青;闫玉洁【期刊名称】《河北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5)004【总页数】2页(P473-474)【关键词】食管肿瘤;胃肿瘤;疝,横膈;诊断;治疗【作者】李彦玉;王四海;郝青;闫玉洁【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胸外科,河北张家口075100;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胸外科,河北张家口075100;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胸外科,河北张家口075100;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胸外科,河北张家口075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6.6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膈疝是一种少见但可预防的术后并发症。
它可以发生在手术后的早期或晚期,患者可能无症状,或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肠梗阻(有或没有绞窄)、发热、胸痛、咳嗽或少量的胃肠道出血。
其临床表现、性质不同可能会导致延误诊断。
尽早手术修补膈疝可避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疝内容物的绞窄或穿孔,延迟诊断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本病误诊率及病死率较高。
我院1996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食管、贲门癌术后并发膈疝病例9例,经及时手术治疗均获痊愈。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9例,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54~70岁,平均63岁。
发病时间距手术3~26个月,全部病例均经左后外侧开胸入路,食管癌根治术8例,贲门癌根治术1例。
1.2 症状及辅助检查:本组患者4例发病缓慢,有左胸部及上腹疼痛、胸憋,气短不适,术前行胸部X线片检查提示,左侧胸腔有肠襻样液气平面,术前经口服钡剂证实为膈疝。
1例有急性胸痛、呼吸困难,经急诊胸部CT检查可见肠管样空腔脏器证实为膈疝。
3例出现腹胀痛,伴停止排气排便等典型肠梗阻表现,其中1例在当地县医院以肠梗阻非手术治疗长达20余天,后转入我科。
1例为急性腹痛,急性腹膜炎表现,腹部CT检查提示胆囊炎、胆囊增大。
1.3 诊断:术前诊断5例经术前行胸部X线片、CT检查确诊为膈疝;3例诊断为肠梗阻,1例诊断为胆囊炎、急性腹膜炎,本组病例误诊率高达44.1%,后均经开腹探查后确诊。
贲门癌术后引起返流性食管炎的原因分析和治疗摘要:目的对于患有贲门癌的患者探讨其手术治疗之后出现的食管炎并发症实际病发原因以及相关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医疗机构中2014年12月到2015年4月之间患有贲门癌并发食管炎的66例患者相关治疗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给与其回顾性的研究探讨。
结果给与66例贲门癌并发食管炎患者实施奥美拉挫联合碳酸镁的药物治疗之后实际治疗有效率为98.5%。
结论对于贲门癌并发食管炎病症来讲给与其科学药物治疗之后,患者治愈效果较为显著,因而可以针对该种食管炎并发症实际病发原因加大后续相关医学研究,进而不断拓宽相关治疗措施,帮助更多的该病症患者尽早康复。
关键词:贲门癌;返流性食管炎;原因分析;治疗研究前言:通常来讲患者一旦患有贲门癌则必须通过相关手术将癌肿给与有效性的切除,其中切除癌肿实际范围为癌肿及癌肿周围5CM相关组织。
之后给与患者食道的重新组建,组建主要是将患者的食管和残胃进行有效性的连接。
而该种手术方式虽然能够较好将癌肿给与切除但是也会破坏患者的食管防御机制,引起患者在完成手术之后出现返流性并发症食管炎。
而该种并发症在实际治疗上要远远比完整器官之下出现的食管炎难治。
一、一般资料以及方法(一)一般资料选取医疗机构中2014年12月到2015年4月之间患有贲门癌并发食管炎的66例患者相关治疗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在该66例患者中有44例男性患者和22例女性患者,男女性患者年龄主要是集中在了30岁到75岁之间。
所有患者在病症特点上均表现为:患者胃部有明显的灼烧感、患者出现反酸状况等。
在经过了相关胃镜检查之后排除患者患有肿瘤以及溃疡等疾病。
所有66例患者均在四周之内没有服用过相关抑酸剂药物(抑酸剂能够对患者胃肠功能给与一定影响)。
患者在年龄上具有较小差异。
(二)方法对该66例患有贲门癌并发食管炎的患者给与奥美拉挫联合碳酸镁的药物治疗,其中碳酸镁的服用次数为3次/天,其中每次实际药剂量保证在1.0克左右。
食管贲门癌术后十二指肠营养管并发症分析与护理摘要】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十二指肠营养管在临床上广为应用,优点甚多,能及时补充营养,改善进食困难和术后禁食而造成的营养不良,纠正负氮平衡,降低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能减少术后短期内大量输液及其造成的并发症和疲劳,促进肠蠕动,有利于机体恢复,但同时也伴有因管饲而出现的并发症,临床上常见的是呕吐、腹胀、腹痛、腹泻、菌痢、假膜性肠炎、电解质紊乱等。
【关键词】食管贲门癌十二指肠营养管并发症护理食管责门癌术后应用十二指肠营养管能减少患者在手术后短期内大量输液,促进早期肠蠕动,纠正负氮平衡,有利于机体恢复和吻合口的愈合[1]。
对其并发症进行分析,可以有效的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
1 胃肠道并发症1.1 腹胀、腹痛、腹泻的护理1.1.1 发生原因在营养液滴注过程中,患者会因以下原因引起非细菌性腹胀、腹泻。
①温度偏低;②滴速过快;③滴注过早;④用量或浓度过大;⑤胃肠动力差;⑥个体耐受差;⑦术中损伤迷走神经;⑧营养液直接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缺乏胃酸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1.1.2 营养液的温度调节因人体肠道内温度为36.5℃~37℃,肠道平滑肌对温度的刺激很敏感,低于此温度可刺激肠蠕动加快,导致腹泻。
应根据室温来调节温度,营养液温度保持在40℃~55℃度为宜。
其中,要考虑营养液在滴注过程中温度的下降,尽量使营养液进入肠道的温度接近肠道内温度或稍高2℃~3℃,冬天用热水袋保温,输液皮条可给予专用加热器加热,必要时给予腹部热敷;温度的骤然变化会造成胃肠黏膜不同程度的损伤,故管饲前后冲管的生理盐水应加热,或用温开水冲管。
1.1.3 营养液滴速及浓度要控制好滴液的速度及浓度,因为大量高渗营养液在肠内吸收水份,也可引起腹胀、腹痛、腹泻。
另外,糖类不能过多,否则易引起高渗性腹泻,应将糖成分限制在10%以下或根据耐受程度适当稀释,应做到随看、随问。
要采取由少到多、由淡到浓、由慢到快的方法增加营养液,还需根据营养液的成份、耐受程度随时加以调整。
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膈疝的诊断与治疗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并发膈疝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膈疝的诊治特点和误诊分析。
结果:10例均经腹部切口行肠管回纳及膈疝修补术,全部治愈。
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并发膈疝为术后较少见的并发症,诊断存在一定难度。
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方法,及时手术是防止肠坏死,减少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食管癌贲门癌手术并发症膈疝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膈疝的发生率较低,据国内资料为0.1%~1.6%[1]。
但发生后如诊断、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1990年5月~2010年5月收治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膈疝患者10例,全部治愈。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0例患者中,男4例,女6例;年龄52~76岁,平均63岁。
食管癌3例,贲门癌7例。
1个月以内发生6例,术后1个月以后发生4例。
首次手术均经左胸径路。
临床表现:术后1个月以内发生膈疝的6例,术后2~3天患者开始进食或鼻饲后,出现腹痛、便闭、恶心等肠梗阻症状,伴不同程度的心悸、胸闷、呼吸急促等不适,腹痛时向左肩部放射,酷似心绞痛发作。
1个月后发生4例,2例在1年内,2例2年后发生。
症状同1个月内发生类似。
诊断方法:腹部X线或CT检查有多个液平及肠管扩张10例。
膈上胸腔内有肠管影4例,钡灌肠发现横结肠或结肠脾区疝入胸内3例,剖腹探查发现3例。
10例患8例在发病后48~72小时确诊,2例96~120小时确诊。
治疗方法:10例患者均在全麻下,上腹正中切口经腹引肠管回纳及膈疝修补术。
术后常规胃肠减压、全静脉营养及预防感染等处理,待胃肠功能回复后进食。
结果全组10例患者均康复出院,合并刀口感染2例。
讨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膈疝发生率比较低,不易引起重视。
由于食管和贲门的手术,又对腹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创伤,粘连性肠梗阻发生可能性存在。
另外,部分膈疝的表现不十分典型,再加上此类患者再就诊时多是胸科,都可能延误诊断。
只要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对有以下情况均应高度怀疑膈疝的发生:①食管贲门癌的手术史;②腹痛、便闭、腹胀、恶心等肠梗阻症状;③腹痛同时伴有心悸、胸闷、呼吸急促者;④腹痛向左肩部放射者。
伪膜性肠炎的临床特点及诊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伪膜性肠炎的临床特点及诊疗。
方法对2015年1月~2017年4月间于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41例伪膜性肠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电子病历系统对本组患者病史、实验室检测表现、内镜检查与治疗情况,以此对该病特点、诊疗方式予以分析。
结果①根据症状分型为轻度与中度者25例,重度者13例,复杂型者3例;②本组患者年龄60~80岁者70.73%,<60岁者29.27%;③本组患者均存在使用抗生素,单用1种者43.90%,联合2种或以上者56.10%;④停用抗生素并予以甲硝唑与万古霉素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68%。
结论伪膜性肠炎以老年患者为主要发病对象,其中存在使用抗生素或联合抗生素者需重视伪膜性肠炎发生的可能性,建议采用甲硝唑与万古霉素治疗,可取的满意疗效。
关键词:伪膜性肠炎;临床特点;诊疗伪膜性肠炎(PMC)是一种集中发生于小肠、结肠部位的急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其主要病因可能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感染所致,腹泻是PMC主要临床症状,轻者每日大便2~3次,严重者则可能出现爆发性炎症反应,伴有一定致死率。
本次研究通过探讨伪膜性肠炎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旨意在于为为PMC的临床全面认知提供参考依据,现以取得满意成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2015年1月~2017年4月间于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41例伪膜性肠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入选标准:①既往存在使用抗生素史者;②入院伴有程度不一的腹泻表现;③通过结肠镜检查显示存在伪膜样改变。
本组患者中男18例,女23例,年龄23~85岁,平均年龄(66.3±2.3)岁。
1.2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的调查方法,对患者基础资料,即性别、年龄、基础病、有无家族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病理表现、治疗方式、随访结果等资料进行归纳、统计。
同时积极做好相关文献复习。
2结果2.1临床表现本组患者年龄60~80岁者29例(70.73%),<60岁者12(29.27%),均表现为程度不一的腹泻,日间排便平均次数3~20次,平均次数(10.3±1.3)次。
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伪膜性肠炎10例分析我院自1990年5月至2010年9月,在1500例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后患者中并发伪膜性肠炎者10例,发生率达0.6%。
术后到腹泻的时间:3天2例,4天3例,5天2例,6、7、8天各1例,腹泻持续时间最长为15天,发生后3天死亡2例,11、15天各死亡1例。
腹泻便量每天为450~6000ml以上。
便常规检查,肉眼发现黄色水样6例,褐色水样2例,绿色水样和蛋花水样各1例。
肉眼能明显辨认伪膜者4例。
在6例镜检中含有白细胞和白细胞加脓球各1例,白细胞及红细胞加脂肪球者2例。
血化验检查:在6例常规检查中,白细胞正常值者4例,高于正常值2例。
在8例测定二氧化碳结合力中,低于正常者5例,其中在8.98mmol/l(20vol%)以下者2例(均死亡)。
全组10例出现腹泻后均有突然性体温升高,在38.3~40.3℃之间,其中40℃以上3例(均死亡)。
治疗结果:全组有4例死亡,病死率40%,其死亡原因均系代谢性酸中毒或中毒性休克,另6例治愈出院。
1 讨论
伪膜性肠炎是一种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较高的炎症性肠病,其发病原因是肠道的细菌感染。
早年文献报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被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腹泻[1、2]。
近年来有些报道否定上述原因,指出是一种生长在肠道内的难辨性梭形芽胞杆菌产生的外毒素引起急性肠粘膜上皮坏死,形成伪膜[3]。
这种芽胞杆菌只有在特殊的组织培养中生长。
在发病诱因上,
有些报道认为与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有关,特别是消化道癌手术及术前后用广谱抗生素有关。
有的学者把本病称为抗生素应用并发伪膜性肠炎[4、5],这类诱因在术后能引起患者免疫力降低,造成肠道内寄生细菌的生态平衡紊乱。
本组均系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而且术前后应用抗生素,并发伪膜性肠炎。
1.1 症状及诊断本病的临床症状有以下三个特点:①腹泻为突然性发作,水样便,量较多。
由于脱水严重,补充的液体需要快速向静脉推注。
有些患者大便中肉眼就能观察到白色伪膜(本组有4例)。
②体温突然升高,是机体对细菌外毒素的反应,以致产生毒血症。
③休克与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造成代谢性酸中毒以及毒血症有关。
临床上常见昏迷或谵语,血压下降,脉快细弱。
另有少数患者伴腹痛、肠鸣音亢进等表现,在诊断上应予以鉴别。
鉴于上述对于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术或术前后长期应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者,术后突然发生严重的水样便及体温骤升以及迅速发生休克,应及时注意大便的外观、颜色和有无伪膜。
1.2 治疗和预防伪膜性肠炎一经确诊,首先应立即停止应用一切抗生素,然后根据病情采取以下五方面的措施:①纠正脱水和酸中毒,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对腹泻次数多、量大者,可同时利用三通管加静脉推注,或采用口服葡萄糖盐水(1000ml生理盐水加葡萄糖40g)的方法[3],通过本组试用均有效果。
②对有休克者给以输血、血浆或右旋糖酐液及升压药(正肾上腺素)。
③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激素疗法,如地塞米松及氢化可的松等。
恢复肠道菌群、口
服复合维生素b、c、乳酶生、蜂蜜等。
④对有腹痛者可口服复方樟脑酊或鸦片酊。
⑤至于病因治疗,近年来文献报道[4、5]利用万古霉素、甲哨唑、消胆胺以对抗病原菌和减少外毒的吸收,改善腹泻等治疗方法,本组经验不足。
以预防上,仍应对消化道癌患者术前后严格选择抗生素及掌握适应症。
我院规定术前无特殊情况一般不应用抗生素,对术后除有严重感染(吻合瘘、脓胸、肺部并发症等)外,不用广谱抗生素或两种以上广谱抗生素的配伍用药。
对术中胸腔污染不重者,亦可不用抗生素。
尽管如此,本病仍偶有发生,可能与其他发病诱因或个体差异有关,有待今后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黄明洲,等. 伪膜性肠炎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中华内科杂志1995;8:253.
[2]王诗恒,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的临床观察.中华内科杂志1998;7:325.
[3]莫剑忠. 伪膜性肠炎.中华消化杂志2001;3:224.
[4]mckinley mj,et al.antibitio-associated
colitis:clinical and epidemioiaocaltgectures.am j gastroenterology 1999;77:77.
[5]tedesco fu.treatment of reccurrent antibioticassociated pseudomembrancus colitis.am j gastroenterology 2002;7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