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地图(一)
- 格式:docx
- 大小:20.84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天圆地方→日月形状→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地球照片。
2、地球是一个球体。
3、地球的大小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概念: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作用: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
3、地球仪上的点和线(1)地轴:地球仪绕着转动的轴。
地轴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人们假想的轴。
(2)两极:地轴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
三、纬线和纬度:1、赤道: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
2、纬线: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45、纬度带的划分: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6、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南为南半球,以北为北半球。
四、经线和经度:1、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
2经,一条西经(0°经线和180°经线除外)。
5、东西半球的划分:分界线为200W和1600E 组成的经线圈,20°W→0°→160°E为东半球,160°E→180°→20°W为西半球。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1、概念: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2、作用:确定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
3、应用:广泛应用于航海、航空、交通、军事,以及气象观测等许多方面。
附录1:确定某点经纬度位置的方法在经纬网图中,一般横纬竖经,即横线代表纬线,竖线代表经线,图中四个点都是某条经线和某条纬线的交点,因此判断某点经纬度位置时首先要读出该点所在的经度和纬度。
按照经纬网图中度数的变化规律,从小到大绘制箭头,如上图:由图可知,A地所在纬线为80°N,经线为140°E,因此其经纬度位置为(80°N,140°E)。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盖天说(天圆地方)→观测月全食,推测地球是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圆的)→卫星图片。
2、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证据(1)站得高望得远;(2)麦哲伦环球航行;(3)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5)月全食。
3、地球的形状:地球并非正圆球,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略长,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4、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拓展: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点拨:毛泽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指的是坐在赤道。
地球仪1、概念: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外形,制作出的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2、地球仪基本要素: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
3、如果把地球按一定比例缩小制成地球仪后,其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差异微乎其微,所以地球仪就成了一个正球体。
纬线和纬度(重点掌握)1、纬线:地球仪上有绘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圆圈,在其中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最大的圆圈是赤道,赤道和赤道平行的圆圈统称为纬线圈,也称为纬线。
2、纬线的特点(1)形状:圆(除极点外)。
(2)长度:长度不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3)指示方向:东西。
3、纬度的划分(1)起始线:0°纬线(赤道)。
(2)度数划分:从赤道向南和向北,各分90°。
(3)表示:北纬用“N”表示;南纬用“S”表示。
(4)规律:纬度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4、高、中、低纬度的划分: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5、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是北半球,以是南半球。
第一节地球与地图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都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的运动有关。
因此,要认识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在学校地理课程中,从小学、初中、高中,以至大学,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从地球开始的。
无论是学习还是研究,作为一种工具,地图对于地理学的重要性是毋庸讳言的。
另一方面,现代公民会越来越多地与地图打交道,而在学校课程中,只有地理课程讲授有关地图的知识,以及阅读、使用地图的方法。
因此,地图也是地理学习的另一基础。
可见,地理课程标准与以前的地理大纲一样,把地球与地图安排在最先学习,是符合地球与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的。
一、学习目标及其内容选择(一)地球和地球仪1. 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综合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标准来看,本部分设计的重点不在基础知识方面,而是偏重于能力培养和科学教育方面。
不过,知识仍然是进行能力培养和科学教育的载体,因此,“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也就自然地成为本部分的学习目标之一。
关键是如何看待本学习目标中的“有关”二字。
地球和地球仪的基础知识,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因此需要用“有关”来加以限定。
究竟选取哪些知识才能达到这一学习目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第一,在1~6年级的《科学》和《历史与社会》课程中,都学习了一些关于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7~9年级的地理课程中没有必要作简单重复。
第二,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也是目前惟一适于人类生存的星球,学生认识地球是必要的,但认识的角度可以想象为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因此只是宏观的认识。
因循这一思路,地球仪是用来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
第三,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另一目的是为后面的地理学习打基础。
七年级地理主要知识点一、地球与地图(一)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球体。
依据: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实例。
2、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 万千米。
二、地球仪在地球仪上识记以下内容。
南、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三、纬线的纬度⑴、纬线:在地球仪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的圆圈叫纬线。
纬线有三个特点:①、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②、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最后成一个点);③、自成一个圆。
⑵、纬度:①、赤道为0°,赤道以北为北纬(0°—90°N),赤道以南为南纬(0°—90°S)。
赤道将地球平分南、北两个半球。
纬度数从赤道向北、向南逐渐增大。
纬度最大值90°。
②、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四、经线和经度1、经线: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
经线有三个特点:⑴、指示南北方向;⑵、长度都相等;⑶、自成半圆。
2、经度:⑴、经度的起点是0°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
0°经线为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根经线。
0°经线以东为东经(0°—180°E);以西为西经(0°—180°W),所以东西经最大度数为180°。
经度数从0°经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
⑵、180°经线:180°E和180°W重合的经线。
⑶、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
国际上规定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
如:15°W位于东半球;165°E 位于西半球。
地球与地图(一)
以下是关于地球与地图(一),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古往今来曰宇,天地四方曰宙”。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带着太阳女神的问候和祝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印入船长阿姆斯特朗上校眼帘的地球是一轮蓝色的圆圆的星球。
〔投影:地球卫星照片〕人类是怎样逐步地认识到地球的形状的呢?〔设问导入,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天圆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空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投影: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只漂浮在大海中的巨大海龟。
〔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隔断了古印度同亚洲其它地区的陆上联系,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三面环绕,使古印度人无法理会海外的世界。
〕
3、有趣的地理现象:
〔1〕在海边看到有帆船的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
·
再看到船身。
〔2〕月食时,地球的影子遮住了月亮,影子的边缘是圆的。
4、地球是球状的朴素地理思想的产生。
〔1〕古代人们在沿着任一直线上的不同地点,每天同一时刻观察天象,天空星辰高度有规律地升降。
说明地球是球状的〔理解的地面相当于现今的大地水准面〕。
〔2〕人们观察到太阳、月亮的形状是球状的,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3〕如果地球是球状体,那么沿着一定方向航海,一定能回到出发点〔起点〕。
为证明这一点,航海冒险家们进行了艰苦的冒险历程。
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美国以其姓名命名哥伦比亚州、哥伦比亚特区〕。
亚美利加发现美洲大陆〔以其姓名命名的大洲:南、北亚美利亚洲〕。
5、麦哲伦探险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放录音: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以近200名航海家的生命为代价,实际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具有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6、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和大地测量技术的突飞猛进,从理
·
论和实际上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这一客观事实。
〔过渡:从七千万年前的第三纪结束人类诞生以来,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然的探索,亚里士多德、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伽利略、哥伦布、亚美利加、牛顿、阿姆斯特朗,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一串名字。
那么已得到证明的球状的地球有多大呢?〕
7、地球的大小:〔投影: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读出相关数据:
R=6371km〔记忆:在祖国风景秀丽的庐山上吃鱼的感觉一定是很美妙的〕。
C=40000km〔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
S=5.1亿平方km
三、小结:
1、人类为探索地球的形状进行了不懈地努力。
2、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的大球体,其5.1亿平方千米的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四、教学反馈与发散思维训练:
1、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体会“天圆地方”的说法。
2、从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五、基本训练:
1、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赤道周长是千米,表面积是平方千米。
六、板书设计:(略)
七、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