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宁、碳酸氢钠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211.93 KB
- 文档页数:2
碳酸氢钠联合舒血宁、苯海拉明治疗中枢性眩晕80例疗效观察刘艳霞(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人民医院三门峡472000)摘要:目的:观察碳酸氢钠联合舒血宁、苯海拉明治疗中枢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照组:舒血宁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苯海拉明20mg,肌注,1次/d,5d为1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1次/d;5d为1个疗程。
治疗过程中监测CO2CP,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0%和95%;对照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7.5%和77.5%,差异显著(P<0.05)。
结论:碳酸氢钠联合舒血宁、苯海拉明治疗中枢性眩晕,具有协同作用,可提高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枢性眩晕碳酸氢钠舒血宁苯海拉明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44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351(2019)06-0096-02中枢性眩晕是指由脑部疾病引起的眩晕,最常见的是“椎-基底动脉循环不全症”,患者往往急性发病,常表现剧烈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1]。
如何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是神经内科医务人员研究的课题之一。
2016年3月~2018年2月,我科采用碳酸氢钠联合舒血宁、苯海拉明治疗中枢性眩晕80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3月~2018年2月接诊的住院患者80例,所有患者表现有中枢性眩晕的临床症状(眩晕、恶心、呕吐等),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40例,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54.4±8.2)岁;病程4~66d,平均病程(26.5±13.2)d。
对照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53.5±8.3)岁;病程5~70d,平均病程(28.4±15.5)d。
供血不足性眩晕60例疗效观察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20例。
治疗组患者给予前列地尔2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20mL中静脉推注,红花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250mL中静滴,1次/d,共10d。
对照组给予血塞通注射液400mg加入生理盐水0.9%氯化钠或5%葡萄糖250mL中静滴,1次/d,共10d。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治疗10d后比较有效率。
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6%,对照组总有效率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安全有效,疗效确切明显优于血塞通注射液,值得临床应用。
标签:前列地尔;红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眩晕症是急诊科常见的临床急症,以中老年人常见,是空间定位错觉引起的自身或周围物体的运动幻觉。
主要表现为视物旋转、晃动,伴随站立不稳、眼球震颤、恶心、呕吐、耳鸣、复视等多为中枢性眩晕,其中以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较多见,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急诊患者多强烈要求短时间迅速缓解眩晕症状。
我院急诊科采用前列地尔联合红花注射液治疗急诊眩晕症的患者,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科2009年8月1日~2012年6月1日就诊的眩晕症患者60例,均为我院门急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5~84岁,平均65.8岁,伴有高血压52例,糖尿病12例。
全部患者经做头颅CT、颈椎X 线摄片、MRI、心电图、TCD检查,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标准。
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特点及伴随症状、年龄、性别、临床症状、诱发因素及实验室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观察碳酸氢钠与异丙嗪联合治疗急诊眩晕症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观察碳酸氢钠与异丙嗪联合治疗急诊眩晕症的临床价值。
方法84例急诊眩晕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丁咯地尔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碳酸氢钠与异丙嗪联合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2例,对照组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6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73.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碳酸氢钠与异丙嗪联合治疗急诊眩晕症的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碳酸氢钠;异丙嗪;急诊眩晕症;临床价值根据临床经验,眩晕症是急诊科较为常见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症状,该病症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患者前庭部位发生了病变,在神经解剖学上,引发前庭病变的原因较多,主要分为周边神经疾病和中枢神经疾病,除了涉及神经内科外还涉及心血管科、耳鼻喉科等多个科室的临床现象,患者发病时,通常会感到天旋地转的头晕,常伴有恶心、呕吐、冒冷汗等自律神经失调的症状。
本文作者用碳酸氢钠与异丙嗪联合治疗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2例急诊眩晕症患者,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到本院急诊科就诊的84例眩晕症患者,入选的患者均参照《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排除脑梗死、颅内占位性患者和肝脏、肺器官障碍患者,年龄29~81岁,平均年龄(32.9±16.7)岁,男41例,女43例,真性眩晕42例,假性眩晕42例;美尼埃病31例,颈性眩晕16例,椎-基动脉供血不足37例。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丁咯地尔治疗,该组患者连续5 d静脉滴注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石药银湖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8953),将0.2 g该药物溶于500 ml生理盐水中,滴注1次/d。
眩晕宁联合苯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眩晕宁联合苯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45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22例患者仅使用苯磺酸倍他司汀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23例患者采用眩晕宁+苯磺酸倍他司汀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量。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5.65 %,对照组为68.19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左侧椎动脉血流量为36.13±4.79 cm/s,对照组患者为27.94±4.66 cm/s,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右侧椎动脉血流量为36.88±4.54 cm/s,对照组患者为28.52±4.27 cm/s,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椎底动脉血流量为37.02±4.33 cm/s,对照组患者为31.61±6.13cm/s,P<0.05。
结论眩晕宁联合苯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治疗法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量,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眩晕宁;苯磺酸倍他司汀;椎基底动脉;眩晕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疾病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随着人体的老龄化,机体骨骼出现一系列退行性病变[1],其中颈椎病变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中老年骨科疾病,颈椎出现生理性、病理性病变会导致患者颈椎动脉的血流量下降,从而造成患者脑部血液供应量减少,出现眩晕等症状,患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严重影响患者脑部血液循环,进而影响脑功能。
目前临床上对于椎基底动脉不足性眩晕主要采用保守治疗为主,基于此,本次研究采用眩晕宁+苯磺酸倍他司汀进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治疗研究,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236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4月 第2卷第7期33.33%,无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患者中出现16例,占据53.33%,卡方为1.1084,P>0.05,统计学差异并不显著。
9例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患者,经红细胞输注后7例患者可自然缓解,移植后持续提升凝集素滴度患者2例,于移植之后的1年予以供者型血浆置换,可将红系造血功恢复。
2.3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相关影响因素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发生情况与受者血型之间存在一定关系,13例非O型不发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16例O型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发生例数为9例,占据56.25%,即纯红细胞再生障碍与O型受者存在关系。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发生情况与供者血型之间存在一定关系,20例A型供者血者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发生例数7例,占据36.00%,9例B型供者血者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发生例数2例,占据22.22%,即纯红细胞再生障碍与A型供者存在关系。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发生情况供受者血型存在一定关系,16例A型供给O型者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发生例数8例,占据50.00%,23例非A型供给O型者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发生例数2例,占据8.69%,即纯红细胞再生障碍与A型供给O型存在关系。
3 讨论ABO血型不相合者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之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属于常见的一类并发症,该并发症一般发生于A型供者血O型受者血者环境下。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极有可能与凝集红系前体细胞被破坏存在一定关系[4]。
资料提示,移植之前予以患者血浆置换,将受者凝集素除去,对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5]。
目前临床治疗中还没有好的特异性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之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疾病,一般情况随着不断降低体内凝集素滴度能够自然进行缓解,需要将免疫抑制剂进行停止使用,特别是CsA能够诱发GVHD,以便于降低受者体内残留的浆细胞以及B淋巴细胞清除,将凝集素滴度降低速度加快。
如果患者发生持续升高凝集素滴度现象最有效方式为通过供者型血浆予以血浆置换[6]。
碳酸氢钠与异丙嗪联合治疗急诊眩晕症的临床价值分析【摘要】目的了解碳酸氢钠和异丙嗪联合治疗急诊眩晕症的临床价值。
方法:将2018年1月到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92例急诊眩晕症患者记录为实验对象,根据急诊治疗时使用的治疗方法将以上患者分成参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有患者46例,参照组病人使用了丁咯地尔治疗,实验组病人使用了碳酸氢钠和异丙嗪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与参照组病人的治疗有效率(69.57%)相比,实验组的有效率(95.65%)明显比例更高,而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52%)则远不及参照组(21.74%),P<0.05。
结论:碳酸氢钠和异丙嗪治疗急诊眩晕症的临床价值非常高,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还能抑制不良反应症状的发生几率,值得大面积推广。
【关键词】碳酸氢钠;异丙嗪;联合治疗;急诊眩晕症;临床价值眩晕症在急诊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主要特点是病人的主观感觉出现障碍,进而导致病人感觉到头晕目眩、恶心呕吐,从病人的角度来看,其周围的事物全都在晃动,而实际上是病人自身头重脚轻、站立不稳的结果,这种情况会给病人的身体带来极度不适,使病人无法正常生活[1]。
本文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碳酸氢钠和异丙嗪联合治疗急诊眩晕症的临床价值,详细实验报告内容可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8年1月到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92例急诊眩晕症患者记录为实验对象,根据急诊治疗时使用的治疗方法将以上患者分成参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有患者46例。
参照组内有男性25人,女性21人,年龄范围在26-78岁,平均年龄在(37.26±1.54)岁。
实验组内有男性26人,女性20人,年龄范围在25-77岁,平均年龄在(37.32±1.43)岁。
两组急诊眩晕症病人的基本资料没有太大差别,P>0.05,可以进行实验比较。
纳入标准:(1)经过严密诊断确定为眩晕症的患者;(2)经过本人和家属同意;(3)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中国农村卫生 2019年9月第18期总第168期China's rural health,September 2019,No.18,Total No.168 22纳洛酮与碳酸氢钠联合静注治疗眩晕探究和实践梁化菊(山东省蒙阴县人民医院 276299)【摘要】目的:探讨纳洛酮与碳酸氢钠联合静注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60例)和B组(60例),A组采取单用盐酸纳洛酮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碳酸氢钠治疗,并比较不同组患者治疗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B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较A组患者明显升高(P<0.05);B组患者治疗起效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纳洛酮与碳酸氢钠联合静注治疗眩晕疗效较佳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碳酸氢钠;纳洛酮;眩晕;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1X(2019)09-0022-01眩晕症是临床急诊科常见的一种疾病,是指患者存在主观感觉异常,发病时感到自身或身旁物品均在摇晃或移动,少数患者会出现头昏脑胀和头重脚轻等症状,这对其日常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1]。
目前眩晕症诱发因素众多,涉及多个系统,由于患者主观不适感严重,所以临床需快速缓解或改善眩晕症状[2]。
本研究将纳洛酮联合碳酸氢钠用于治疗眩晕,患者眩晕症状显著改善且不良反应未见明显提高,现将相关研究内容总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60例)和B组(60例)。
A组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范围为(24~78)岁,平均年龄为(53.8±3.7)岁,病程为(2~7)个月,平均病程为(4.7±2.4)个月;B组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范围为(21~79)岁,平均年龄为(53.6±3.9)岁,病程为(2~9)个月,平均病程为(4.5±2.6)个月。
碳酸氢钠与异丙嗪联合治疗急诊眩晕症的临床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讨碳酸氢钠与异丙嗪联合治疗急诊眩晕症的临床效果评价。
方法:将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急诊内科治疗的90例眩晕症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丁咯地尔治疗,观察组采用碳酸氢钠与异丙嗪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33%、73.33%,观察组明显较高(P<0.05)(P<0.05);治疗30min及3h后分别评估两组的眩晕评分,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包括眩晕加重、体位性低血压、恶心呕吐、肠胃道不适等,观察组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碳酸氢钠与异丙嗪联合治疗急诊眩晕症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眩晕症状,且不良反应轻微,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眩晕症;急诊;碳酸氢钠;异丙嗪;效果评价【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6-0155-02眩晕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性疾病,发病主要由大脑前庭部位发生病变引起,一般以神经内科疾病较为多见,有时也涉及心血管科、耳鼻喉科等多个科室。
本病表现为自觉头晕、头重脚轻、有倾倒感、不敢睁眼,伴随自身或周围的景物在旋摇晃,属于主观感觉障碍。
本病起病急、眩晕程度较高,患者多急诊入院,要求医生在短时间内缓解眩晕症状[1]。
本研究分析碳酸氢钠与异丙嗪联合治疗急诊眩晕症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急诊内科治疗的90例眩晕症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
观察组45例,男19例,女26例,年龄33~78岁,平均年龄(54.7±10.8)岁,发病时间1~6h;对照组45例,男17例,女29例,年龄31~79岁,平均年龄(56.1±11.3)岁,发病时间1~8h;所有患者均符合眩晕症诊断标准,经头部CT检查排除脑部存在器质性病变;按眩晕类型分类,真性眩晕48例、假性眩晕42例;颈性眩晕21例、美尼埃病20例、椎-基动脉供血不足4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眩晕分类、每次持续时间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桂哌齐特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的疗效观察胡秀文【摘要】目的:观察桂哌齐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新野县人民医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桂哌齐特,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组内数据比较,眩晕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数据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眩晕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8.0%,对照组总有效率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桂哌齐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眩晕疗效确切,用药安全方便,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1页(P113-113)【关键词】桂哌齐特;椎 -基底动脉;眩晕【作者】胡秀文【作者单位】新野县人民医院内科河南南阳 473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中老年常见的脑血管病,为引起眩晕的主要病因之一[1]。
桂哌齐特是新一代具有弱钙离子拮抗作用的内源性腺苷增效剂,具有扩张血管和早期保护神经功能的双重作用[2]。
为探讨桂哌齐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的治疗效果,现选取新野县人民医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VBI导致的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论述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新野县人民医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VBI导致的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48~75岁,平均(64.6±5.8)岁。
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