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腹疼痛腹痛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94.50 KB
- 文档页数:43
常见腹痛病因的鉴别诊断方法腹痛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症状之一,其病因广泛且复杂,需要进行精确的鉴别诊断。
本文将从常见的腹痛病因入手,探讨科学有效的鉴别诊断方法,以期为临床医生诊治提供参考。
一、常见腹痛病因概述腹痛可源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多个器官,其病因包括但不限于肠胃功能性疾病、胆道疾病、胰腺疾病、肾脏疾病、妇科疾病等。
常见的腹痛病因有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胆囊炎、肾结石、卵巢囊肿等。
准确判断腹痛的具体病因对于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二、腹痛的鉴别诊断方法1. 仔细病史采集细致询问患者的主诉、发病时间、病程、疼痛部位、性质、伴随症状等,有助于初步判断疾病类型。
如胃溃疡患者常有上腹部灼热样疼痛,食后加重,饥饿时缓解;肾结石患者则会出现腰部或下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放射至耻骨或外阴。
2. 体格检查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如查找腹部压痛点、腹壁肌紧张、肝肿大等体征,也是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如急性阑尾炎患者常有McBurney点压痛,妇科疾病患者常有外阴、阴道检查异常。
3. 实验室检查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初步判断,采取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胆道酶等,有助于明确病因。
如胰腺炎患者常有血淀粉酶升高,肾结石患者常有血尿、尿酸升高。
4. 影像学检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X线、CT、MRI、B超等成像技术,可进一步明确病灶部位和性质。
如B超可发现胆囊结石、肾结石,CT则可发现肿瘤、炎症灶等。
5. 内窥镜检查消化道疾病的诊断需要内窥镜检查,如胃镜可发现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也需要利用盆腔镜检查明确病因。
综上所述,腹痛的鉴别诊断需要医生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找到准确的病因。
只有查明病因,才能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痛苦。
腹痛的鉴别诊断:(1)腹腔脏器的急性炎症:①急性肠胃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多以进食不洁食物或饮用污染水或暴饮暴食后出现持续性和阵发性腹痛,伴恶心、呕吐、腹泻,便后腹痛可减轻或缓解,可伴有畏寒、发热等。
上腹部及脐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听诊肠鸣音亢进。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②胆囊炎、胆石症:多见于女性,发病年龄以20~40岁最多。
感染细菌以大肠埃希杆菌为主。
多因进食多脂食物或受凉而诱发,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右上腹剧痛,间歇性加重,向右肩及右背部放射,伴有寒战、发热、恶心呕吐等,有40%~50%的患者出现皮肤黏膜黄染。
大多数患者有右上腹压痛与局部肌紧张,有1/3的患者可在右肋缘下触及肿大的胆囊,Murphy征阳性。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B超及CT检查可发现肿大和充满积液的胆囊及结石征象即可明确诊断。
③急性胰腺炎:起病急,多有饮酒、暴饮暴食、高脂餐及精神激动等诱因,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持续性中上腹或左上腹剧痛,并向左后腰部放射;疼痛在弯腰或起坐前倾时减轻,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呕吐于腹痛发作不久出现,较剧烈,但不持久;少数出现黄疸;重症者出现呼吸及循环衰竭。
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及局限性肌紧张,以左上腹部为明显,有时可有移动性浊音;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清、尿淀粉酶升高。
另外,血糖增高,血钙下降,B超CT检查可见胰腺肿大,有时腹腔穿刺可抽出黄色或血性腹水,腹水淀粉酶增高等均可有助于诊断;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肠梗阻、胆囊炎、胆石症等,也可有轻度的血、尿淀粉酶增高,而血钙及血糖多无改变。
反复多次检测尿淀粉酶后可与上述疾病相鉴别。
④急性阑尾炎: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0~50岁多见,临床表现为脐周或中上腹部隐痛,逐渐加重,并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或突然导致全腹剧痛,伴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严重者可出现发热。
体检: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及局部腹肌紧张,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若为盲肠后阑尾可出现腰大肌试验阳性,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16种常见急性腹痛,怎样鉴别呢?一、急性胃肠炎发病前常有不洁饮食史,或共餐者也有类似症状病史。
腹痛以上腹部和脐周围为主,常呈持续性痛伴阵发性加剧。
常伴恶心、呕吐、腹泻,亦可有发热。
可有上腹部或脐周围压痛,多无肌紧张,更无反跳痛,肠鸣音稍亢进。
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检查可有异常发现。
二、急性阑尾炎大多数病人起病时先有中上腹持续性隐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加剧。
少数病人起病时即感右下腹痛。
中上腹隐痛经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痛是急性阑尾炎腹痛的特点,约占70%至80%。
可伴恶心、呕吐或腹泻。
重者可有发热、乏力、精神差。
右下腹固定压痛点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最重要体征,典型的是麦氏点(Mc Bunery点)压痛或伴有肌紧张、反跳痛;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或闭孔内肌试验阳性不仅有助于诊断,还有助于术前阑尾定位。
直肠指检及妇女盆腔检查对鉴别很有必要。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B超检查:可发现阑尾肿胀或阑尾周围液性暗区。
稀钡灌肠造影:对反复发作右下腹部疼痛,疑为慢性阑尾炎者有助于诊断。
若在右下腹扪及边缘模糊的肿块,则提示已形成阑尾包块,如伴有畏寒、发热,B超提示右下腹有液性暗区,则应考虑阑尾脓肿形成。
此外,在老年病人如诊断为阑尾包块经抗生素治疗后长期不消退者,应考虑并存结肠癌可能,应进一步做结肠镜检查。
阑尾炎早期在右下腹压痛出现前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而在阑尾炎穿孔后又易误诊为急性腹膜炎。
此外,高位阑尾炎应与胆囊炎鉴别,腹膜后阑尾炎应与腹膜后脓肿鉴别,还需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右侧尿路结石、妇科炎症及卵巢囊肿扭转、右侧胸膜炎或右下肺炎等众多疾病鉴别。
如术中发现阑尾炎症较轻微,与临床症状不符合时,应常规检查末段回肠,以排除Meckel憩室炎或Crohn病等炎症性肠病。
三、急性胆囊炎好发于中老年妇女,尤其是肥胖者。
急性胆囊炎多伴有胆囊结石,常在脂肪餐后发作,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向右肩部放射,多伴有发热、恶心、呕吐,但一般无黄疸。
腹痛鉴别诊断(超全表格版)来源:医学之声作者:⽂哥来了个腹痛病⼈,怎么破?腹痛分类根据病程:急性腹痛,慢性腹痛(病程>6个⽉)根据机制:内脏性腹痛、躯体性腹痛、感应性防御塔、⼼理性腹痛。
根据腹痛部位:右上腹、中上腹、左上腹、脐周、右下腹、下腹部、左下腹、弥漫性或部位不固定。
急性腹痛不同部位可能病因慢性腹痛不同部位可能病因根据临床特点:急性腹痛分类炎症性腹痛腹痛+发热+压痛+腹肌紧张①急性阑尾炎:脐周疼痛,数⼩时转移⾄右下腹,伴恶⼼呕吐等症状,右下腹麦⽒点附近固定性压痛,可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WBC、NEU↑;②急性胆囊炎:饱胀后或夜间,右上腹或剑突下压痛,放射⾄右肩,伴恶⼼呕吐,T↑,右上腹压痛,⽆明显的肌紧张、反跳痛,墨菲征(+),触及肿⼤胆囊;③急性胰腺炎:酗酒、饱⾷数⼩时突发持续性上腹剧痛,阵发性加剧,伴频繁呕吐,呕吐后疼痛不减轻,T 38-39℃,呼吸急促、烦躁不安、神志模糊、谵望等,⾎尿淀粉酶↑,CT⽰胰腺肿⼤、边缘不清、胰周积液。
④急性坏死性肠炎:起病急,⾼热、腹痛、腹泻、⾎便伴频繁呕吐及腹胀,腹膜刺激征。
⑤急性盆腔炎:急性⼦宫内膜炎→中下腹痛;急性附件炎→病侧髂窝处;急性盆腔腹膜炎→下腹部。
伴阴道分泌物增多,妇检不同程度触痛,⼦宫直肠窝炎性积液,彩超见盆腔积液。
包块。
脏器穿孔性腹痛突发的持续性腹痛+腹膜刺激征+⽓腹①胃⼗⼆指肠溃疡穿孔:突发剧烈腹痛,⼑割样,始于上腹部迅速扩散到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明显,板状腹,肝浊⾳界缩⼩、消失,肠鸣⾳消失,⽴位腹平⽚见膈下游离⽓体。
②伤寒肠穿孔:夏秋季节,1-2发热、头痛、腹泻病史,腹痛突然发作,迅速扩散⾄全腹,查体:弥漫性腹膜炎,肠鸣⾳消失,下胸部、上腹部见玫瑰疹,腹部平⽚见膈下游离⽓体;发病1-3周内做⾎、尿、便培养可发现沙门伤寒菌,部分患者肥达试验(+)。
梗阻性腹痛阵发性腹痛+呕吐+①肠梗阻:阵发性腹痛到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重,痛、吐、胀、闭。
腹痛鉴别诊断腹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但与许多疾病相混淆,其中急性腹痛是最常见的。
急性腹痛病因复杂,但其共同特点是发病急、变化快和病情重,需要迅速准确地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腹腔脏器的急性炎症是急性腹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急性肠胃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由进食不洁食物或饮用污染水或暴饮暴食引起,其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和阵发性腹痛,伴随恶心、呕吐、腹泻,上腹部及脐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听诊肠鸣音亢进。
胆囊炎、胆石症多见于女性,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右上腹剧痛,伴有寒战、发热、恶心呕吐等,有40%~50%的患者出现黄疸。
急性胰腺炎起病急,主要表现为持续性中上腹或左上腹剧痛,并向左后腰部放射,伴有发热、恶心、呕吐。
急性阑尾炎可见于任何年龄,临床表现为脐周或中上腹部隐痛,逐渐加重,并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或突然导致全腹剧痛,伴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
这些疾病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以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在诊断急性腹痛时,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病情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检测,B超和CT检查可发现肿大和充满积液的胆囊及结石征象,血糖增高,血钙下降等。
反复多次检测尿淀粉酶后可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在鉴别诊断时,需要注意与急性非特异性盲肠炎、急性右侧输卵管炎、右侧异位妊娠破裂、卵巢囊肿扭转、卵巢黄体或滤泡破裂等进行鉴别。
总之,急性腹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需要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病情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以进行正确的鉴别诊断。
④肾、输尿管结石:肾、输尿管结石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可能与尿路感染、梗阻、异物、饮食、菌物、高钙尿、高草酸尿等因素有关。
患者常表现为患侧腹部、上腹部或下腹部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绞痛,还伴有恶心呕吐、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脓尿及发热等症状。
体检可发现患侧肾区、输尿管区有压痛及叩击痛。
X线检查可发现肾区或输尿管结石阴影,B超可发现X线不能显示的阳性结石,尿路造影可发现结石部位和肾积水程度。
腹痛的鉴别与分析腹痛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症状,患者对病情的描述众说纷纭,医生往往需要通过揣摩疾病,对症状进行综合鉴别诊断。
腹痛的病因极为复杂,涉及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多个领域,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也需对腹痛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找到准确的病因。
一、慢性与急性腹痛的鉴别腹痛根据病程不同,可分为急性腹痛和慢性腹痛。
急性腹痛常常病情急剧,疼痛剧烈,可能与外伤、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胆囊、胰腺炎等急性疾病相关。
急性腹痛常需立即就诊,甚至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而慢性腹痛病程较长,疼痛强度相对较小,可能与溃疡病、胃炎、肠易激综合症、胆囊疾病等慢病相关。
二、疼痛部位的鉴别首先,左上腹疼痛可能与胃病、胃癌、脾疾病相关;右上腹疼痛可能由胆囊疾病、肝病导致。
左下腹疼痛可能与结肠疾病,华法林串状和卵巢疾病相连;右下腹痛可能与阑尾炎、右卵巢疾病相连。
这些都是大部分可能性,具体需要结合实际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
三、疼痛性质的鉴别腹痛的性质根据疼痛感的不同也可进行区分。
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通常为空腹疼或者餐后疼,呈刀割样或者饥饿样;胆石症的疼痛期疼痛通常为阵发性绞痛;急性胰腺炎、胰头癌引起的疼痛通常是持续性的刀割样疼痛,疼痛可向后腰部放射。
四、伴随症状的鉴别腹痛的伴随症状也可帮助医生进行鉴别诊断,例如伴有发热可能为感染导致的腹痛,伴随呕吐可能与胃肠道疾病有关,伴随尿频、尿急、尿痛可能于泌尿系统疾病有关。
综上所述,腹痛的鉴别诊断需要医生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因此,面对腹痛,患者应主动配合医生的询问,尽可能详实地描述症状,以便医生准确捕捉病因,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16种腹痛鉴别诊断16种常见急性腹痛,怎样鉴别呢?一、急性胃肠炎发病前常有不洁饮食史,或共餐者也有类似症状病史。
腹痛以上腹部和脐周围为主,常呈持续性痛伴阵发性加剧。
常伴恶心、呕吐、腹泻,亦可有发热。
可有上腹部或脐周围压痛,多无肌紧张,更无反跳痛,肠鸣音稍亢进。
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检查可有异常发现。
二、急性阑尾炎大多数病人起病时先有中上腹持续性隐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加剧。
少数病人起病时即感右下腹痛。
中上腹隐痛经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痛是急性阑尾炎腹痛的特点,约占70%至80%。
可伴恶心、呕吐或腹泻。
重者可有发热、乏力、精神差。
右下腹固定压痛点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最重要体征,典型的是麦氏点(Mc Bunery点)压痛或伴有肌紧张、反跳痛;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或闭孔内肌试验阳性不仅有助于诊断,还有助于术前阑尾定位。
直肠指检及妇女盆腔检查对鉴别很有必要。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B超检查:可发现阑尾肿胀或阑尾周围液性暗区。
稀钡灌肠造影:对反复发作右下腹部疼痛,疑为慢性阑尾炎者有助于诊断。
若在右下腹扪及边缘模糊的肿块,则提示已形成阑尾包块,如伴有畏寒、发热,B超提示右下腹有液性暗区,则应考虑阑尾脓肿形成。
此外,在老年病人如诊断为阑尾包块经抗生素治疗后长期不消退者,应考虑并存结肠癌可能,应进一步做结肠镜检查。
阑尾炎早期在右下腹压痛出现前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而在阑尾炎穿孔后又易误诊为急性腹膜炎。
此外,高位阑尾炎应与胆囊炎鉴别,腹膜后阑尾炎应与腹膜后脓肿鉴别,还需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右侧尿路结石、妇科炎症及卵巢囊肿扭转、右侧胸膜炎或右下肺炎等众多疾病鉴别。
如术中发现阑尾炎症较轻微,与临床症状不符合时,应常规检查末段回肠,以排除Meckel憩室炎或Crohn 病等炎症性肠病。
三、急性胆囊炎好发于中老年妇女,尤其是肥胖者。
急性胆囊炎多伴有胆囊结石,常在脂肪餐后发作,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向右肩部放射,多伴有发热、恶心、呕吐,但一般无黄疸。
腹痛的鉴别诊断与治疗一、发病原因一肿瘤引起的急性腹痛肿瘤是一种慢性疾病,引起的腹痛大多为慢性腹痛,但有下列情况出现,也可引起急性腹痛。
1.癌肿的破裂:临床上可见到的是肝癌晚期引起的肝破裂,患者可发生突然腹痛,常伴随出血性休克症状。
2.肿瘤所致的急性梗阻:常见的有晚期大肠癌突发肠梗阻引起的急性腹痛。
二肿瘤引发的慢性腹痛肿瘤引发的慢性腹痛在临床上非常多见,大多有腹内肿瘤引起,可分为:1.胃肠道肿瘤:贲门癌、胃癌、胃淋巴瘤、结肠癌、小肠肿瘤。
2.肝、胆、胰肿瘤: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胆囊癌、胆管癌、胰腺癌等。
3.腹膜与肠系膜肿瘤:腹膜癌、腹膜后肿瘤、肠系膜肿瘤。
4.泌尿生殖系肿瘤:肾癌、膀胱癌、子宫颈癌、卵巢癌等。
在祖国医学中癌性腹痛包括一般腹痛及胁痛。
癌性疼痛以虚实夹杂为主,其中痰、湿、气、血内阻为常见。
二、临床表现一腹痛的症状1.腹痛的部位:腹痛的部位常提示肿瘤的部位,如胃癌常有上腹痛,胰腺癌常有左上腹痛,结肠癌常有中腹痛等。
也有些肿瘤内脏性疼痛的定位较含糊,这时候检查病人压痛的部位较病人主诉疼痛部位更准确。
2.腹痛的急缓:肿瘤引发的腹痛,大多是起病缓慢,逐渐加重,持续较久,一般止痛药治疗效果较差。
如突发的腹痛,注意有无肿瘤破裂或梗阻现象发生。
3.腹痛的程度:肿瘤的早期一般不引起腹痛,晚期病人可发生腹痛,起病隐袭,开始时疼痛较轻,呈进行性加重,癌症晚期腹痛较重。
4.腹痛的节律:肿瘤引发的腹痛,一般的疾病早期腹痛不明显或轻微腹痛,止痛药可收到一定的效果。
随着病情的加重,尤其到了癌症晚期,常腹痛加剧且呈持续状态。
二伴随症状不同的肿瘤除引发腹痛外,常有不同的伴随症状。
如胆囊癌常伴有低烧,胃癌常伴有呕吐,大肠癌常伴有腹泻、腹胀,胰腺癌伴有黄疸,肾癌、膀胱癌伴有血尿等。
祖国医学认为“不通则痛”,无论何种原因致使脏腑气机不利,气血运行不畅,经脉流行受阻均可导致痛疼。
可将癌性腹痛分为:1.中脏虚寒: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
腹痛的诊断腹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需要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一些特殊辅助检查如影像学检查或内窥镜检查等措施综合分析、全面考虑而定。
(一)病史:是诊断腹痛的重要线索,询问病史需注意以下情况。
1、发病情况:包括发病的诱因,起病的缓急,症状出现的先后主次和演变过程等。
如腹部外伤后发生的腹痛,应考虑为内出血或胃肠道破裂;饱食后的腹痛应考虑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或胰腺炎;剧烈活动后的腹痛应疑为肠扭转。
炎症病变开始时腹痛较轻,以后才逐渐加重;而胃肠道穿孔、梗阻或脏器破裂、扭转,都是突然发病,且腹痛开始即十分剧烈。
炎症病变的疼痛一般多局限在病灶周围,而穿孔、出血等病变则迅速累及全腹,引起全腹部疼痛,并有腹壁压痛。
如一开始就表现为剧烈腹痛,可能为尿路结石、胆道结石、消化道穿孔、肠系膜血管栓塞、主动脉夹层等。
2、腹痛的部位:对判断病变部位有重要意义。
如腹痛在右下腹,尤其是有转移性腹痛者应首先考虑阑尾炎,在右上腹者则多为胆囊炎。
突发性的腹痛在上腹部开始者,一般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而痛在下腹部某处开始者应疑为肠穿孔。
外伤性内出血病人最初痛在左季肋部者首先考虑脾破裂,痛在右上腹部者可能是肝破裂。
一般腹痛的部位多与腹腔内病变脏器所在的部位一致,如胃十二指肠病变腹痛常位于中上腹部,空肠与回肠病变腹痛多位于脐周围,结、直肠病变腹痛常位于下腹部,肝胆病变腹痛常位于右上腹部,胰腺病变腹痛位于中上腹部或中上腹偏左,泌尿系病变腹痛位于病侧的侧腹部或后腰部,妇产科病变腹痛位于下腹部,腹壁病变腹痛常局限于患病处,弥漫性腹膜炎常为全腹部疼痛。
3、腹痛的缓急:急骤发生的腹痛称为急腹症,需很快做出判断,以便给予及时恰当的治疗。
常见急性腹痛的原因有急性胃肠穿孔、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肠梗阻、肝脾破裂、异位妊娠破裂、夹层动脉瘤、肠系膜血管栓塞等。
慢性腹痛多见于腹内脏器的慢性炎症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慢性阑尾炎、不完全肠梗阻以及腹内脏器肿瘤如肝癌、胃癌、胰腺癌、结肠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