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31.32 KB
- 文档页数:4
四年级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知识点1. 金华的双龙洞简介2. 双龙洞的历史渊源3. 双龙洞的地理特征4. 双龙洞的主要景点介绍5. 双龙洞的传说故事6. 双龙洞的文化价值7. 双龙洞的科学价值8. 双龙洞的生态环境保护9. 游览双龙洞的注意事项10. 双龙洞的发展前景与规划展望1. 金华的双龙洞简介:双龙洞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东北的永康市境内,是一处以溶洞为主的风景区。
其面积为18000平方米,洞内长度近2000米,是浙江省三大溶洞之一。
2. 双龙洞的历史渊源:双龙洞建于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自古以来就是一处重要的人文和自然遗产。
曾经是当地居民躲避自然灾害、弹丸之地和土匪藏身之地。
3. 双龙洞的地理特征:双龙洞主要由两个大洞,分别是上龙洞和下龙洞,中间通过隧道相连。
洞内布满了钟乳石、石笋、石柱等石形,形状各异,造型美丽。
洞内还有地下河和大型瀑布。
4. 双龙洞的主要景点介绍:双龙洞的主要景点有童话世界、反重力室、瑶池仙境、水簾洞、禹王桥等。
童话世界是一个由玻璃、泡沫等制作的神秘世界,让人仿佛置身于幻想的童话里。
5. 双龙洞的传说故事:传说神龙入洞,护佑当地百姓不受灾害。
洞内有一个神秘的葫芦形钟乳石,据说是神龙留下的葫芦。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当地居民会来到洞里祈求神龙保佑平安幸福。
6. 双龙洞的文化价值:双龙洞是一处非常重要的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
洞内保存着许多石器、石棍和石斧等史前文化遗迹,对于研究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文化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7. 双龙洞的科学价值:双龙洞既是一处独特的自然奇观,也是一处重要的地质科学试验场地。
洞内的石笋、石柱等等地质构造,有助于揭示地球的历史演变过程,同时也是研究地质学、地理学和气象学等科学学科的优秀实验室。
8. 双龙洞的生态环境保护:近年来,双龙洞景区加强了环境保护意识,注重保护洞内石形、古迹和自然生态,建立了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
在游客游览洞内的过程中,也会被引导保持环境清洁,不随意破坏景区生态环境。
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知识点归纳汇总(部编版)一、易错读音浙.江(zh è) 一簇.(c ù) 臀.部(t ún) 漆.黑(q ī) 蜿蜒..(w ān y án)二、我会写浙zh è 罗lu ó 杜d ù 鹃ju ān 窄zh ǎi 郁y ù 肩ji ān 臀t ún 移y í额é 陆l ù 乳r ǔ 笋s ǔn 端du ān源yu án 【组词】浙zh è:浙江、浙菜、浙商罗lu ó:罗列、天罗地网、星罗棋布杜d ù:杜鹃、杜绝、杜撰鹃ju ān :杜鹃花窄zh ǎi :宽窄、狭窄、窄小郁y ù:郁闷、忧郁、郁郁葱葱肩ji ān :肩膀、肩背、摩肩接踵臀t ún :臀部、臀围、后臀移y í:移动、转移、愚公移山额é:额度、额角、名额陆l ù:陆地、陆军、陆续乳r ǔ:乳房、母乳、石钟乳笋s ǔn :竹笋、春笋、石笋端du ān :端正、两端、变化多端源yu án :水源、源头、来源)三、多音字曲:q ū(曲折) q ǔ(乐曲)转:zhu àn (转圈) zhu ǎn (转弯)调:di ào (调动) ti áo (调节)系:x ì(关系) j ì(系鞋带)四、重点词语(听写)杜d ù鹃ju ān 气q ì势sh ì 聚j ù集j í 拥y ōn ɡ挤j ǐ 心x īn 情q ín ɡ 脚ji ǎo 跟ɡēn 移y í动d òn ɡ昏h ūn 暗àn 挤j ǐ压y ā 额é角ji ǎo 登d ēn ɡ录l ù 宽ku ān 广ɡu ǎn ɡ 石sh í钟zh ōn ɡ乳r ǔ 石sh í笋s ǔn观ɡu ān 赏sh ǎn ɡ 五、近义词仿佛——似乎 宽广——宽敞 蜿蜒——曲折明艳——明丽 观赏一一欣赏 依据——根据时而——有时 变换——更换 聚集——集中稍微——略微 等候——等待六、反义词蜿蜒——笔直 明艳——暗淡 聚集——分散拥挤——松散 宽广——狭窄 昏暗——明亮变化多端——一成不变七、词语解释盘曲:盘旋曲折。
小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知识点本篇文章为同学们整理了小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三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知识点,文章中包括:原文、生字词、句子理解、课文分析、作者简介、练习题,下面就一起来学习吧。
原文: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金华双龙洞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游记,记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金华双龙洞课文,供参考阅读!《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堂笔记整理一、字词积累1、字音字形浙.江z hè一簇.cù臀.部tún漆.黑qī蜿蜒..wān yán罗.店luó杜.鹃.dù juān 宽窄.zhǎi突.兀wù森郁.yù肩.背jiān额.角é移.动y í登陆.lù石钟乳.rǔ石笋.sǔn 变化多端.duān 上源.yuán 重点词语:杜鹃气势聚集拥挤心情脚跟移动昏暗挤压额角登陆宽广石钟乳石笋观赏2、多音字系jì(系鞋带)xì(联系)角jué(角色)jiǎo(角落)调tiáo(调节)diào(语调)朝cháo(朝向)zhāo(朝阳)3、词语解释【明艳】鲜明艳丽,明丽。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
文中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变化多样。
端,方面。
【颜色各异】颜色很多,各不相同。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
二、课文内容1、重点句子解析(1)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diào]子。
【拟人、排比】【解析:一个“迎”字,点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
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
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再现出溪流的形和声。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解析:这两句话写出了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
“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真实生动。
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导语】《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玩金华双龙洞的情形。
表达了作者叶圣陶酷爱祖国娟秀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乐趣。
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浏览参考。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旋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不管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很多。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好像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艳丽。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音调。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好像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集合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本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渐渐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好像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
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黝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导洞内的景物。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知识点+图文讲解知识点一、生字词1.多音字曲qū曲折qǔ乐曲转zhuàn 转圈zhuǎn转弯2.近义词仿佛——似乎宽广——宽敞蜿蜒——曲折明艳——明丽观赏一一欣赏依据——根据3.反义词蜿蜒——笔直明艳——暗淡聚集——分散拥挤——松散宽广——狭窄昏暗——明亮4.词语解释盘曲:盘旋曲折。
明艳:明亮鲜艳。
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和态势,本课指山高大宏伟的样子。
时而:有时候。
突兀:(山)高高耸立。
森郁:形容树木茂盛繁密。
蜿蜒:弯弯曲曲。
名目:事物的名称。
颜色各异:颜色很多,各不相同。
观赏:观看欣赏。
十来进:房屋分成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
十来进就是从前到后十来个庭院连在一起。
变化多端:端,项目。
变化多样。
二、句子理解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
“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
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
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这一段有两句话。
作者抓住溪流进行观察来具体描写很有意思。
因为水有源,既然溪流的水是从双龙洞里流出来的,作者的目的地就是双龙洞,因此“一路迎着溪流”,这既说明了溪流与洞有直接关系,也通过一个“迎”字点明了水流的方向与作者行进的方向刚好相反。
溪流声时时变换调子,写的是溪流,实际上说明了双龙洞周围的地势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最后一句就点明了双龙洞的准确位置,同时也为作者开始参观双龙洞起了过渡作用。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能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四年级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记金华的双龙洞》词句解析一、对句子的理解1.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一个“迎”字,点名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
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
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2.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
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
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做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二、对词语的理解盘曲:曲折环绕。
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
(“曲”读qū,不要读成qǔ)呈:显出,露出。
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
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
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
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
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
(“隙”读xì,不要读成xī)昏暗:光线不足;暗。
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
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挤压:靠拢压迫。
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
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又名“钟乳石”,倒挂在溶洞顶部向下生长的一种碳酸钙沉淀物。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理解课文内容。
3.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并围绕一个事物写具体的表达方式。
了解双龙洞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家,是现代童话创作的重要奠基人。
主要作品:童话《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浙:zhè(浙江、浙菜、浙商)罗:luó(罗列、天罗地网、星罗棋布)杜:dù(杜鹃、杜绝、杜撰)鹃:juān(杜鹃花)窄:zhǎi(宽窄、狭窄、窄小)郁:yù(郁闷、忧郁、郁郁葱葱)肩:jiān(肩膀、肩背、摩肩接踵)臀:tún(臀部、臀围、后臀)移:yí(移动、转移、愚公移山)额:é(额度、额角、名额)陆:lù(陆地、陆军、陆续)乳:rǔ(乳房、母乳、石钟乳)笋:sǔn(竹笋、春笋、石笋)端:duān(端正、两端、变化多端)源:yuán(水源、源头、来源)四、我会认注音及组词簇:cù(一簇、簇拥、花团锦簇)漆:qī(漆黑、油漆、如胶似漆)蜿:wān(蜿蜒)蜒:yán(蜿蜒)五、多音字曲:qū(曲折)qǔ(乐曲)转zhuàn(转圈)zhuǎn(转弯)调:diào(调动)tiáo(调节)系:xì(关系)jì(系鞋带)六、近义词仿佛——似乎宽广——宽敞蜿蜒——曲折时而——有时明艳——明丽变换——更换聚集——集中观赏一一欣赏依据——根据稍微——略微等候——等待七、反义词蜿蜒——笔直明艳——暗淡聚集——分散拥挤——松散宽广——狭窄昏暗——明亮变化多端——一成不变八、理解词语1.盘曲:盘旋曲折。
四年级下语文第十七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相关资料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8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
双龙洞分内、外两洞,内洞与外洞仅相隔5米,有一块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米,宽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
水道水面离地下河顶灰岩仅有0.30米左右的间隙,进内洞须仰卧小舟而入。
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
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双龙洞位于双龙景区的中心,是整个景区的核心与象征。
双龙洞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
它海拔520米,由外洞、内洞及耳洞组成。
外洞宽敞,面积达1200平方米。
常年洞温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品《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二、多音字转zhuàn 绕一转zhuǎn 转弯调diào 调子tiáo 调节三、词语杜鹃移动额角登陆石钟乳石笋气势聚集拥挤心情脚跟昏暗挤压宽广观赏浙江罗列窄小浓郁肩膀臀部变化多端源泉四、词语解释盘曲而上: 曲折环绕地向上走。
本文指公路在山中盘旋地绕着圈儿通向山上。
明艳:鲜艳明丽。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
气势:本文形容山高大雄伟的样子。
一团漆黑: 形容光线非常暗。
蜿蜒: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
变化多端:形容变化极多。
五、教材解读: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游览的先后顺序2.“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排比。
记金华双龙洞的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游记,记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供参考阅读!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来金华城大约五公里至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进山。
公路盘曲而上时。
山上盛开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变得存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圆形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之或淡或浓的新绿,眼前一片艳丽。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走跌盼,山相当低,杂乱森郁,很存有气势。
洞口像是桥洞似的,很阔。
来到回去,仿佛至了个大会堂,周围就是石壁,头上就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涌入一千或是八百人上开个可以,一定不真的挤迫。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就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到。
工人加着汽油灯,也就可以看破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系列就是较暗,不晓得存有多么宽阔。
工人头顶挥舞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就是绵延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看,有点儿像是。
其次就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就是什么,那就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存有四十多。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知识点+图文讲解知识点一、生字词1.多音字曲qū曲折qǔ乐曲转zhuàn 转圈zhuǎn转弯2.近义词仿佛——似乎宽广——宽敞蜿蜒——曲折明艳——明丽观赏一一欣赏依据——根据3.反义词蜿蜒——笔直明艳——暗淡聚集——分散拥挤——松散宽广——狭窄昏暗——明亮4.词语解释盘曲:盘旋曲折。
明艳:明亮鲜艳。
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和态势,本课指山高大宏伟的样子。
时而:有时候。
突兀:(山)高高耸立。
森郁:形容树木茂盛繁密。
蜿蜒:弯弯曲曲。
名目:事物的名称。
颜色各异:颜色很多,各不相同。
观赏:观看欣赏。
十来进:房屋分成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
十来进就是从前到后十来个庭院连在一起。
变化多端:端,项目。
变化多样。
二、句子理解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
“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
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
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这一段有两句话。
作者抓住溪流进行观察来具体描写很有意思。
因为水有源,既然溪流的水是从双龙洞里流出来的,作者的目的地就是双龙洞,因此“一路迎着溪流”,这既说明了溪流与洞有直接关系,也通过一个“迎”字点明了水流的方向与作者行进的方向刚好相反。
溪流声时时变换调子,写的是溪流,实际上说明了双龙洞周围的地势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最后一句就点明了双龙洞的准确位置,同时也为作者开始参观双龙洞起了过渡作用。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能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部编版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赏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我的故乡在浙江金华,那里有一个名胜古迹——双龙洞。
四月十六日,我和朋友们一起去了双龙洞。
我们乘着小船进入洞口。
那个洞口很窄,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拉绳子,船就进去了,出来时也是这样。
进了洞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大的石厅,高高的石顶上垂挂着许多钟乳石和石笋,形状各异,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大象,有的像莲花,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再往里走,就到了双龙洞的核心部分。
这里有两条巨大的石龙,一条仰头向上,一条低头向下,仿佛在守护着这个神秘的洞穴。
这两条石龙栩栩如生,令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双龙洞深处还有许多其他的奇观,比如“仙女散花”、“猴子捞月”等,每一个景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故事。
参观完双龙洞,我深深被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所震撼。
我想,这就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并保护好这些自然遗产。
赏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的一篇游记类课文,作者通过生动、细致的描绘,展现了双龙洞的独特风貌和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的兴奋和惊奇。
作者对双龙洞的描述既有宏观的全景展示,又有微观的细节刻画,使得双龙洞的形象鲜明而立体。
在文章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静态的石头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
例如,将钟乳石和石笋比喻为狮子、大象和莲花,既形象又富有艺术感染力。
此外,课文还融入了一些民间传说和故事,如“仙女散花”、“猴子捞月”等,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趣味性。
总的来说,《记金华的双龙洞》不仅是一篇描绘自然风光的优美散文,也是一篇启发人们珍爱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性文章。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学生们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还能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爱护之情。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笔记①主要内容: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介绍了游金华双龙洞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②脉络梳理:全文共8段,可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地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途中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介绍外洞的具体情景。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由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与情形。
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介绍内洞的具体情景。
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写游览完毕后,“我”乘船出了双龙洞。
1.外洞和内洞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外洞洞口宽,洞内大;内洞黑、奇、大。
2.溪水为什么会“时时变换调子”?由于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正因为溪流缓急不同,人们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人们听到的流水声才会“时时变换调子”。
3.孔隙的特点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孔隙的特点是窄、小;表现在:①小得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②船的进出方式。
③乘船必须仰卧在小船里,身体紧贴船底。
④通过孔隙时的感受。
4.通过孔隙时,为什么作者会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因为孔隙太小,左右和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
越往内洞走,越黑暗,这种压迫感越强。
5.赏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
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
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四年级下册课文《3.记金华的双龙洞》《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
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
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采用了“移步换景法”。
下面请看具体的课文内容:3 记金华的双龙洞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知识点【课文原文】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
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
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
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
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
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
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
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
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
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
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__________
本文作者叶圣陶,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知识点
一、需要注意的字音
浙江zhè 盘曲qū 呈现chéng 森郁yù
孔隙xì 漆黑qī 逐一zhú 蜿蜒wān yán
即使jí 合适shì
多音字
曲:qū 曲折调:diào调子好:hào好奇
qǔ 歌曲tiáo 调整hǎo美好
二、需要注意的字型
浙(浙江)桐(梧桐)簇(一簇)稍(稍微)
逝(逝世)铜(铜矿)族(民族)捎(捎信)
乳(钟乳)据(根据)源(源头)端(一端)
乱(凌乱)锯(电锯)原(原来)瑞(瑞雪)
擦(板擦)(擦伤)(摩擦)(擦除)
据(根据)(据说)(凭据)(依据)
源(起源)(源头)(源源不息)(源流)
额(额外)(超额)(额头)(定额)
Shāo 树(梢)(稍)微发(烧)(捎)信Wān (豌)豆(蜿)蜒(弯)曲港(湾)
Yuán (原)委源(头)元(旦)公(园)
三、需要掌握的词语解释
精神:气势。
形容生长得茂盛的样子。
山势:山的走势,高低起伏的样子。
指点:指出来使人明白,点明。
上源:上方的源头
四、近义词
精神——(茂盛)明艳——(明丽)聚集——(集合)
昏暗——(幽暗)登陆——(上岸)依据——(按照)
五、反义词
昏暗——(明亮)拥挤——(宽敞)聚集——(分散)
宽——(窄)缓——(急)浓——(淡)
六、照样子写词语
或浓或淡:或高或矮、或大或小、或老或少、或多或少
七、句子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
小船。
设问句,其中“刚”“再”突出船小。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
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比喻句,把外洞比作大会堂,说明那里宽敞。
用举例说明的方法,补充说明那
里大。
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要求会造句)
条件关系复句,说明内洞景色奇特。
八、相关练习
1、本文作者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他还写过《爬山虎的脚》《稻草人》。
2、《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我是从题目中的(记)字知道的。
是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
3、写出游览顺序及景物特点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色彩鲜艳宽有气势高大宽敞低矮狭窄昏暗黑大奇美
4、这里为什么叫双龙洞?
答:因为这内洞洞顶有两条颜色不同的自然形成的龙形钟乳石。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汉族,字圣陶。
江苏苏州市吴县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叶
圣陶曾担任很多职位。
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他同时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
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