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文化三大特色(李先逵)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11
民居文化代有弘扬
李先逵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01(000)009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李先逵
【作者单位】中国民居学术委员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
【相关文献】
1.占代民居建筑“移植”技术在上海世博民居文化区——美丽上海项目中的应用[J], 滕鑫
2.弘扬工匠精神争当技能状元——山东省第七届新一代信息技术硬件装接技能大赛 [J],
3.弘扬工匠精神争当技能状元——山东省第七届新一代信息技术硬件装接技能大赛[J],
4.郑基明秉承弘扬潮人光辉的『创二代』 [J], 蔡妍虹
5.发挥中医价值弘扬中医文化——怀念北京儿童医院一代名中医刘韵远、孙燕华[J], 彭晓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建筑特点及文化内涵
中国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特点,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中国建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1. 依山傍水:中国建筑注重环境和谐,喜欢在山水之间建造房屋。
2. 讲究规划:中国建筑崇尚整体规划和设计,注重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 造型奇特:中国建筑注重形式美感,前赴后继的历史亦孕育出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如故宫、长城、泰山等等。
4. 注重装饰:中国建筑讲究精细的屋顶和立面装饰,注重细节和雕刻。
5. 强调文化内涵:中国建筑在设计时,强调体现华夏文化的内涵,富有哲学思想和艺术性。
6. 以木材为主要材料:中国建筑常采用木材作为建筑结构和装饰材料,是其它国家建筑不具备的显著特点。
总而言之,中国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富有独特魅力与历史积淀,请您好好欣赏、品味中国建筑的美丽。
从美学视角看我国传统建筑前言:我先解释一下我为什么选这么一个题目,晚课我还修有一门《美学》,胡老师的课,讲的特别棒,其中他讲到美学的七大艺术之一——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所以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以及结合自己生活所见,希望从美学的角度谈谈自己对建筑的理解,以及感受。
正文:悠悠千载,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深受儒、道、释三家文化濡染,而尤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巨。
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曾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儒学历经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文脉渐进流变,形成了一股波澜壮阔的文化洪流,强有力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孕育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映射着光辉灿烂的哲学智慧。
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
审美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
传统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政治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涵义,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
最重要的是利用环境渲染出不同情调和气氛,使人从中获得多种审美感受;其次是规定不同的建筑等级,包括体量、色彩、式样、装饰等,用以表现社会制度和建筑内容;同时还尽量利用许多具象的附属艺术,直至匾联、碑刻的文字,来揭示、说明建筑的性格和内容。
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新与旧--以首都北京规划建设为例
李先逵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很快,成绩很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特别是在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城市街道广场更为整洁,住宅小区环境更加优美,城市绿化,城市交通等的巨大变化都使人感到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和气息.
【总页数】4页(P57-60)
【作者】李先逵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城市户外广告的规划建设:商品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的又一新的内容[J], 兰兴利
2.绿色校园规划建设实践——以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为例[J], 李雨桐;白明宇;王雪;陆剑平
3.历史文化名城地铁规划建设项目文物影响评估的博弈分析 [J], 常海青
4."以旧纳新"思路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以古城保定为例 [J], 王满;张德安
5.浅析绿色校园规划建设的有效途径——以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兰州新区新校区建设为例 [J], 李孝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巴蜀建筑文化品格与地域特色中国建筑学会李先逵素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四川盆地,世所罕见,具有异常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四周山岳高耸、围合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自古即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喟叹。
但其域内河川纵横、交通便利、气候温和、土地肥美、雨量充沛、物产丰富。
其地形地貌多样,平原、丘陵、山地、高原、草地、湖泊均兼而有之,自然景观亦名扬中外。
巴山蜀水精蕴纷呈,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九寨天下奇,都堪称世界一流风景大观。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远古先民生息绵延,开创了灿烂奇异的巴蜀文化,独领风骚,自成一系。
在与名为正统的中原文化以及其它文化体系的交流影响中,历代文风鼎盛,高峰迭起,俊杰辈出。
秦时李冰父子治堰,汉时文翁兴学倡教,唐时李杜诗中仙圣,宋时三苏文坛统领,直至晚明近清,不胜枚举。
自然环境要素和历史人文要素造就,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川渝地方乡土文化特色的优良传统。
反映在建筑文化上,则表现为自成一格的川渝古代建筑风格特征,在中国传统建筑共性的基础上,展示着巴蜀建筑文化的强烈个性。
探寻发掘这些乡土文化个性对今天的建筑现代化发展不是没有关联和裨益的。
建筑文化品格意指作为社会文化综合载体的建筑,从中所透露出来的创作思想、观念意识、格局气质和精神风貌,并进而形成建筑的地域特色。
由此认识巴蜀建筑文化的品格,举其大要,似有如下数端。
1、风韵独到 自成体系川渝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在中国建筑历史上,川渝古代建筑占有重要的地位,有自己特别的文化意义和影响。
要真正弄清中国建筑史,离开了地方建筑史和民族建筑史是极不完全的。
川渝古代建筑的发展源远流长,同它开化较早密切相关。
且不说“蚕丛”、“鱼凫”、“开明”等古史传说记载,在考古发掘实物的证例中,新石器时代的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的“木骨泥墙”,和成都十二桥商周干栏建筑遗址,大大丰富了中国早期建筑发展的内容,为中国传统木构体系建筑起源,力主“多源合流”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中国青年报China Youth Daily【冰点】1999年5月31日星期一中国的建筑师在哪里本报记者沙林被称为“建筑界的奥林匹克”的国际建筑师大会,在国际建筑师协会成立半个世纪来,从未在亚洲和澳洲举办过。
1993年,在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建协第19届代表大会上,中国以压倒多数的票赢得了1999年6月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举办权。
届时将有八千多名各国建筑师云集北京。
14年不息的争办终于有了回报,中国建筑界为此欢欣鼓舞。
中国建筑师给大会的最大礼物之一是,6月18日至28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展”──几十位中国建筑权威在三四个月的时间里,把中国50年中盖的所有房子扒拉来扒拉去,挑出最好的以供展示。
并不都是高兴的事,因为七八千个懂行的外国人来中国,中国不好的建筑一下来了个大暴露,中国人脸上无光啊!天津大学建筑系教授彭一刚来京表达心绪:“建筑师大会在中国举行,我又喜又忧,心情矛盾,外国建筑师要到北京转一转,中国古代建筑没有任何人有异议,而我们现在有些东西确实拿不出手。
我自己作为一个建筑师也感到有点惭愧,内疚……这次希望他们坐飞机来,从机场把他们直接拉到宾馆里,千万不要坐火车来,西客站周围的房子非常凌乱、不协调。
”实际上中国建筑问题早被世人关注,两年前一位外国的环境专家发问:中国在大兴土木方面肯定是世界第一,但在质量方面就难说了。
中国的建筑师在哪里?怎么我们看到的全是土地开发商,难道中国城市建筑规划是由房地产商人管理吗?专家们感叹:工程质量是建设部今天抓的一个主题,但没有把艺术质量放到一个重要的地位,21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往哪里去?建筑艺术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差不多是天方夜谭,大多数人所说的就是盖房子,西方人在这一点上又占了先。
建设部科技司司长、重庆建筑大学教授李先逵说:“英文‘建筑’Architecture源于希腊文Archi和tekt,tekt意为技艺,Archi则是最重要的和第一位的意思。
创造山城新的吊脚楼文化
李先逵
【期刊名称】《重庆建筑》
【年(卷),期】1998(000)004
【总页数】5页(P16-20)
【作者】李先逵
【作者单位】建设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5
【相关文献】
1.文化空间视阙下的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以咸丰县水井坎吊脚楼群为例 [J], 陈瑶
2.嵌入与消解——武夷山北城新区市民文化活动中心设计探索 [J], 辛善超;孔宇航
3.吊脚楼:\r历代移民居住文化的融合与创造\r——漫谈重庆吊脚楼之四 [J], 周毅
4.吊脚楼的文化传承与民族村寨建设——国家艺术基金土家族吊脚楼人才培养项目之麻柳溪主题论坛举行 [J], 李挺; 范洪涛
5.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鄂西地区土家族吊脚楼为例 [J], 陈子豪; 王江萍; 任亚鹏; 韩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的数理哲学与美学特征
卢涛;李先逵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02(026)001
【摘要】数在中国古代具有哲学含义和象征意义.社会秩序与政治统治的要求,数理又被赋予礼制的秩序.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将数理哲学和礼制含义用于城市布局、空
间组织、纪念建筑物设计之中,显现出整体美、秩序美、和谐美、中和美、寓义美、礼乐美等美学特征.
【总页数】5页(P85-89)
【作者】卢涛;李先逵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部外事司;重庆大学B区建设城规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2
【相关文献】
1.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对都城规划的影响力 [J], 周易知
2."王权至上"思想与中国古代都城规划 [J], 汪蓉;汤黎明
3.“祈神避祸、藏风聚气”——浅析中国古代都城规划设计的路网功能区域布局手法 [J], 张弢;
4."王权至上"思想与中国古代都城规划 [J], 汪蓉;汤黎明;
5.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思想中的科学观 [J], 刘丽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有哪些特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特色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园林建筑以山水为基础,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
以下是古代中国园林建筑的一些主要特色:1.山水交融:中国园林建筑的核心思想是“山水相依”,追求自然山水的美。
园林中的山、水、植物、建筑等元素有机结合,形成一幅美妙的自然画卷。
2.借景生趣:园林建筑巧妙地利用远处的自然景观,通过借景的手法,使园林景观显得更加开阔和生动。
3.诗情画意:园林建筑注重意境的营造,以山水为背景,通过植物、建筑、道路等元素的配置,创造出一种诗意盎然的画境。
4.精巧的布局:园林建筑的布局讲究变化和对比,采用曲折的道路、高低错落的空间、幽深的巷道等手法,增加游人的探索乐趣。
5.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园林建筑力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建筑风格多样,既有宏伟的宫殿,又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还有供人休憩的廊桥等。
6.寓意丰富的园林命名:园林中的建筑、景点常常以富有诗意的名称命名,寓意深远,充满文化内涵。
7.精美的园林装饰:园林建筑中常见的装饰包括雕刻、绘画、书法等,这些装饰作品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8.社会功能丰富:古代园林不仅是皇族和贵族的游玩之地,也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交流学问的场所,具有丰富社会文化功能。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习题及方法:1.习题:古代中国园林建筑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解题方法:回顾课本中关于园林建筑的介绍,特别是关于山水相依、借景生趣等概念。
答案:古代中国园林建筑的核心思想是“山水相依”,追求自然山水的美。
2.习题:请简述古代中国园林建筑中诗情画意的营造手法。
解题方法:参考课本中关于园林建筑的诗情画意部分,提取关键信息。
答案:古代中国园林建筑通过山水、植物、建筑、道路等元素的配置,营造出一种诗意盎然的画境。
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知识点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不仅在设计、结构、材料等方面有独特的特点,更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中国建筑的三个典型特点。
一、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材和瓦片作为建筑材料,其中木材的使用最为广泛。
中国木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运用卯榫结构,避免了对强大的水泥砌体的依赖。
卯榫结构正是中国木建筑的代表性特征之一,不仅把多个木料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还避免了卡榫与积水产生的腐朽问题。
例如,位于江苏省无锡市的灵山大雄宝殿,就是采用木结构的典型代表。
二、飞檐翘角九寨沟、慕田峪长城等许多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就是采用了飞檐、翘角。
它们主要是为了起到保护建筑的作用。
飞檐翘角在建筑物的外墙部分伸出,有时候达到数米的长度,使雨水与阳光难以侵入到建筑物内部,而翘角则会在底层外壁分出一段向上翘起的东西。
不仅如此,因为中国古代的建筑经常出现斜屋顶或斜面,所以翘角也与这种特殊结构相应。
如北京故宫的片瓦十字脊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飞檐翘角建筑的结构。
三、拱券结构拱券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项独特的建筑结构技术。
它利用了石材的强度去承载建筑物的重量。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石材可以是花岗石、大理石、石灰石、青石等。
中国建筑物中最重量的是屋顶,因此需要特殊的结构技术来承受其重量。
而拱券结构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
风行于南北朝晚期至唐代、宋代盛行以后,例如大禹崇山寺的双拱券,出现了许多典范的拱券建筑,她们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遗产。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结构和材料的运用等方面都会运用独特的技术和审美理念。
这些特征和技术被传承并延续至今,成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瑰宝和文化遗产,让人们在研究古建筑的历史、艺术和文化方面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除了上文提到的三个典型特点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有很多其他独特的特点,比如它强调对自然环境的融合和对自然的借鉴。
即采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把建筑融入到自然中,同时利用自然条件,使建筑更方便实用,更有观赏性。
浅析徽州民居及其建筑设计文化内涵摘要:徽州民居,作为我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居形态,凭借其丰富的历史内涵、优美而独特的建筑风格,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分析解读徽州民居,不仅是对我国民居文化研究的扩充完善,更是深层次挖掘古代民间建筑设计方法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通过剖析徽州民居在选址规划、功能布局、形式表达等多方面的设计思路,为今后的建筑创作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徽州民居;建筑设计;地域性一、概述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伴随着经历的所谓“工业化发展”、“城市化”等进程,西方的先锋建筑师发起了现代建筑运动,创造出了简约纯粹、极具普适性的国际式现代建筑风格。
如今,这种设计思路依旧为众多建筑师所推崇,但也在实践中暴露出其局限性:形式单调、忽略人文关怀、对立自然等问题伴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越发凸显。
建筑师也开始着重探索建筑与人、与自然的关系,民族性、地域性的表达等内容。
徽州民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内核,通过研究发掘古人的设计智慧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据历史记载,徽州曾经是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地处黄山脚下,新安江畔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由歙州改名而来。
自古以来,徽州民居便以其独特的聚落形态、宜人的空间组织、优美的建筑形象而文明,其中蕴含的很多设计智慧在当今看来也是极具启发性的。
1.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对于一种建筑风格的解读,首先要以宏观角度作为切入点,徽州民居的设计也是从选址、整体布局等方面开始的,因此对规划设计要点的总结提炼是关键,也是基础。
(1)选址徽州民居聚落的选址特别注重融于自然,力求达到“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依山傍水进行建造。
“背山”能够有效阻挡冬季寒风的侵袭,“面水”可以为生活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改善聚落微气候,“负阴抱阳”也充分体现出选址上对采光朝向的重视。
聚落布局尽可能顺应自然环境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体现出对场地环境的尊重和利用。
中国园林的道家思想(中)主讲人:李先奎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在隋唐时代山水模式已经相当的成熟,出现了山池这么一个专用的名词,就说园林这个词汇的一种代表,园林是我们现在人讲叫园林,以前它不叫园林,在唐代叫山池,就成了园林代表一个名词。
在这个时候园林发展速度很快,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园,就是长安的曲江芙蓉园,西安也叫大唐芙蓉园,现在张锦秋大师重新设计了大唐芙蓉园。
这个芙蓉园在唐代是皇家园林,但是唐代是非常开放的一个时期,在节假日,过年过节的时候,皇家园林芙蓉园向全社会开放,三月三,踏青,清明节,端午节都向社会公众开放,所以大家都可以到皇家园林游玩。
实际上曲江的芙蓉园成了一个公园,所以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公园。
说明当时园林发展是非常快的。
到了宋代,宋代的园林有很大的特点就是掇石叠山。
就是把山的概念延伸了特别是赏石之风大盛。
这个山阴概念的拓展说明了当时宋代的园林风格,从写实的模拟山水的这种趋势发展到了写意园林,这是审美的一种飞跃。
就是把赏石之风,把石头作为审美对象,欣赏它的瘦漏皴皱。
西方不太理解,一个怪势头摆在那边审美,审它什么美?宋代就已经开始对它审美。
它是有意的那种味道在里头,追求它一种意趣。
这个大大发展了山阴这种概念。
同时出现了很多胡石,假山等,我们就说太湖石,像开封的艮岳,宋代的皇家园林,它的太湖石就非常的多。
这种写意园林就是师其形写其意,文人的写意园林非常的发达,使整个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
山水的这种变形和形制就达到了法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就称为叫“逸品”的境界。
所以我们说绘画,山水画分五品,最高的一极品就称为逸品。
到了元明清的时候更多的文人画家,加入了造园匠师的队伍,而且做出了许多的理论贡献。
比如说《园冶》这本造园理论,就是明代计成写的。
意境用一句诗来表示,我们可以取唐代的诗人孟浩然有一首诗它是这样说的,“天地入胸臆,吁蹉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有我裁。
”这句话就在谈意境。
那个物象是由我来剪裁的,像这些描写就是要产生联想,从看到的物象产生某种意境。
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及教案梳理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一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
中国建筑特征的九个特征
中国建筑特征的九个特征
一、传统技艺: 中国古代建筑的建造技艺是上古时期经过不断独特的发展而形成的,其设计理念一般为“天人合一”,建筑物使用传统的工艺材料,如雕刻、细木工等,把建筑的视觉效果制作的十分精美。
二、礼制化: 中国古代建筑有着明显的礼制化特点。
不同的建筑物上都有着讲究的规范,这些规范的不同被认为是一种表达尊重的礼仪,而这些规范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部分。
三、环境对应: 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考虑到环境的多种因素的要求,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注重绿化,做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融合: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与众多文化元素进行融合,充分将中国元素、外来元素和创新元素融汇在一起,各有特色,兼容并蓄。
五、多样性: 中国古代建筑有着很强的多样性特点,其地方性强,它们的格调各异,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少数民族特色。
六、多元化: 中国古代建筑多元化的特点体现在形式、结构、施工方法、材料上,其设计不仅考虑到实用性,同时还兼顾审美性,使其在实用性与审美性上达到融合,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精神文明。
七、精益求精: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造诣不断提高,从上古到现
代,从古代到现在,建筑艺术的发展都是一个以精益求精的过程,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它的精粹。
八、创新: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一直传承的创新精神,创新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建筑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
九、现代性: 中国古代建筑也不乏具有现代精神的创作作品,它们融合现代材料的实用性与传统技艺的艺术美,把现代建筑理念融入古典建筑中,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现代性和时代性。
中国建筑文化三大特色李先逵内容提要创造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建筑之路,应当认真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华加以汲取。
中国建筑文化有三大基本特色,一是深沉高迈的文化哲理,对建筑名称包含强烈文化意义,从哲学高度理解建筑本质,应用阴阳数理哲学表现艺术美学精神,创造独具一格的礼制建筑;二是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坚持以人为出发点的设计原则,亲近人的尺度营造空间环境,注重建筑环境的教化功能,强调建筑组群有机整体性,表现了“院落文化”的群体意识;三是“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人居环境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适应,广泛应用风水学说指导建筑选址规划,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山水城市,崇尚“中和美”的环境美学观,创造了极富特色的自然式中国园林艺术,把“意境美”的追求作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最高审美理想。
中国建筑师应加深中国建筑文化修养,融入时代精神创造新的建筑理论。
关键词:中国建筑文化特色理论创新在当今丰富多采的中国现代建筑创作舞台上,凡严肃的负责的中国建筑师都无不在思考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建筑之路。
这是一条艰辛的路。
它需要把传之欧美的现代建筑文明同源之本土的传统建筑文化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富于个性特色的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随国门打开,当代西方现代建筑各种思潮理论、流派如洪水般涌入,虽然仍需要更深入地熟悉,“食洋”求化,但至今已不觉新鲜了。
相反,在“食古”的另一方面,由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对中国文化传统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否定传统文化的余波未尽,暗流潜行,尤其在不少中青年建筑师中,崇洋甚于鉴古。
在当今的建筑创作中,之所以欧陆风盛行,盲目模仿、抄袭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大行其道,原因固然复杂,但鄙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研究自己本土历史建筑文化的思想倾向,却是一大重要原因。
此外,在如何学习传统建筑文化精神上也存在模糊的观念,认为传统建筑作为一种古典的形式已经过时,提继承发扬传统的创作不能体现时代精神等等。
不少对传统理解的片面性在于只看到外表形式的学习,而没有体味到更实质的学习是在对建筑本质内涵的认识。
也就是说,对中国建筑传统的认识应该从建筑文化学的观点,从建筑观的高度,从建筑哲学原理的把握上去加以阐释和理解。
从这个角度分析,笔者认为相比西方古典建筑文化而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应当有以下这样三大基本特色,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新的审视,以吸取其合理的营养。
一、深沉高迈的文化哲理从艺术本质来看,建筑艺术如同音乐艺术一样,富于抽象的寓意性,以特有的符号语言表达一定的情绪和感受,所以,它们属于一种象征主义艺术,用这样的象征手法来映射人类的思想意识。
如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中,用罗马式风格表现庄严,用希腊式风格表现公正等等。
虽然其中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意义,但较之数千年一以贯之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底蕴来,却是失之浅表。
由于中国文化哲学的早熟,使之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灌注和培育则比其它建筑体系显得格外的悠久、自觉、深刻、成熟,因而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文化哲理更加突出,更具普遍性。
从宫殿、寺庙建筑直至普通民居、小品园林,莫不充满丰富多姿而又深沉高迈的哲学意识,其建筑形态表象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思维理念、心理结构以及人生观和宇宙观的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体现着建筑的本质。
言其中国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实为历史的验证,绝非夸张之辞。
正如英国伟大的哲学家李约瑟博士所指出的,中国建筑精神在于:“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自然不在话下,城乡中不论集中的,或是分布于田庄中的住宅也都经常地出现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
”这的确颇有见地。
中国建筑文化哲理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举其大要可列陈数端。
首先,在对建筑的名称上,就可看出强烈的文化意义。
如称建筑群中位于主体位置、形体高大的建筑为“殿”或“堂”。
据《释名》则有:“堂,犹堂堂显貌也,殿,殿鄂也。
”这是将形容词名词化,以之命名这种高大壮丽的建筑,可说是形神韵皆备,这名称本身就已含有某种文化意味,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不似西方建筑,直呼其名为教堂或神庙那样直白。
又如“馆”这种建筑类型,据《说文》:“馆,客舍也。
”从食、从官,为宾客食宿之处。
初始本义,即“客官居所”,如招待所,因而有欢迎、公共用途之义。
后加延伸义,则赋予社会学意义,“馆”字便大行其道,用于学馆、公馆、会馆,以至现代的图书馆、旅馆、博物馆等等。
这个“馆”字便含有迎接、开朗、活泼、公用的含义,使这类建筑性格特征展露无遗,其文化意蕴也溢于言表。
其次,对建筑这一客观对象的定义理解,中西的观念也大异其趣。
关于“建筑”的意义,在西方建筑学中,不知凡几,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说法,诸如“建筑是庇护所”、“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总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空间的艺术”等等。
这些说法固然都有一定的真理性,但究其建筑哲学的高度,都不及中国的定义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
据可能传至汉代的古籍《黄帝宅经》,其中有一句十分特别的话云:“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
”意思是建筑(住宅)是介于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汇聚集之处,是人类社会家庭生活准则的空间存在模式。
这句话前半句说的是建筑的自然属性,后半句说的是建筑的社会属性。
这是多么全面的大建筑观的定义。
这是建筑的哲学定义。
这是站在整体辩证的高度,以宏观把握的视野道出了建筑更本质的文化哲理内涵。
从现代建筑文化学的观点来看,建筑作为社会文化的最庞大的物化形式和空间载体,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又是民族文化品格的集中体现。
归结到一点,它最终应是建筑所有者思维观念的哲学表达。
建筑的本质,可以说是用独特的“住”的建筑语言,表述营造者的艺术精神和文化哲学观念,以及他们对人生观、宇宙观的把握和理解。
应该说,中国建筑文化对于建筑的哲学定义更明确更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
第三,应用阴阳数理哲学的方法指导中国建筑的营造,以体现中国建筑的艺术精神,从而成为传统建筑文化的象征主义美学原理。
被誉为中国哲学之源的三千年前的周易哲学奠定了中国数理哲学的基石。
《易·系辞上》:“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
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从中可以看出,“数”与“象”关系之密切。
诸如“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天数为阳,地数为阴”等河图洛书中神秘数字的组合所表达的文化哲理都对本身就离不开数字尺度的建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象”。
以数取象,以象喻理,以理成境,这些原则都强烈地灌注于建筑营造设计之中,达到和谐有序,情理相融的艺术感染力。
如住宅作为“阳宅”采用“阳数设计”,先秦典籍记载建筑等级要求,以横向三、五、七、九开间的奇数展开,高度尺寸也按等级以奇数决定。
帝王大朝金銮殿号称“九五之尊”,则取阔九间、深五间为建筑最高规格。
唯一例外按偶数设计的是藏书楼,如文津阁、天一阁,取开间六、层数二。
则依据《易·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思想确定设计原则。
至于北京城市规划,天坛布局与个体设计其应用数理象征主义手法更是达到极高成就。
可以说从总体到细部,从建筑型制到构造作法,莫不表现出一种具有深刻寓意的数理关系,从而成为一种极具特色的古典模数理论。
“美在和谐,美在规律”,中国建筑艺术精神理性的浪漫和律动中和美的要义也就蕴含在这里。
第四,独特的礼制建筑是中国建筑博大精深文化哲理的最集中体现。
如明堂、辟雍、坛庙、宗祠等等,其源起悠远。
这种建筑型制具有极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纪念性,集中反映了宗法礼仪、意识形态、哲理观念,不但在使用上包含着重大政治社会内容,而且要求有更高的艺术形式加以表达。
没有这样的礼制建筑,甚至“国不将国,君不将君”。
因此,这类建筑的哲理精神显得更为鲜明和突出。
它不仅把社会伦理人生哲学作为设计主题,而且更将其上升到把宇宙时空的自然哲学观作为重大的设计主题,同时还使这二者相互结合达到极为神圣、至高无上的境界,在地位等级上超越其它任何建筑类型,有的甚至高于帝王的宫殿。
使这种建筑类型成为名副其实的哲学建筑,这可以说是中国建筑文化史的一大特色,也是世界建筑史的一大奇观。
这类礼制建筑,每一种型制都具有特殊的含义,在传统哲学之母阴阳哲学观指导之下,充分应用象征主义数理设计的方法,创造尽善尽美的艺术形式,追求群体空间有机统一的整体境界,达到社会教化熏陶的目的。
这种设计意念,经历代匠师千锤百炼,在设计手法、构图原理、造型模式、艺术表现上,日臻成熟规范,充满了既理性又浪漫的艺术精神,展现了中华东方文化的无比智慧和独创性风采,同时也展现了建筑的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
三千年前周代《礼记》载明堂型制:“明堂之制,周旋以水,水行左旋以象天,内有太室象紫宫,南出明堂象太微,西出总章象玉潢,北出玄堂象营室,东出青阳象天市。
”这种喻义天象的艺术构思在世界建筑史上可谓独树一帜。
至于“左祖右社”建筑型制,更是作为立国之标志,天下之象征。
还有京城四周的日坛、月坛等五坛制度,以及遍及神州的五岳五镇四渎建筑,都是天下不可复二的特殊礼制建筑。
在这方面,北京的天坛建筑群尤其是其典型的代表作。
天坛以“天”为主题,充分表达中国人的“天园地方”古典自然哲学观,其数理构图比例、群体组合等方面手法和技巧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祈年殿作为“时间的建筑”,环丘台作为“空间的建筑”,整个天坛就是一座反映东方宇宙时空观的哲学建筑。
这种大手笔使这座建筑成为唯一的天下独步之作,被中外识者赞誉为“完美无暇”的古典建筑精品。
二、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视以人为本,一切从人的主体出发,体察人与自然和其它事物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相互的关系,使之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重亲情,讲人伦,知礼仪,劝教化,倡理性,凡事中庸有度,不事张狂,成为其文化特点。
即使信奉宗教,也主张相互并存,宽容兼行,少有宗教迷狂,不知节制。
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本质上可以认为是一种人伦文化,人本文化。
而中国传统哲学则是一种伦理哲学,人性主义哲学。
不象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古典文化是神的文化和神的哲学。
虽然这种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局限性的内容,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
这是不言而喻的。
如人伦,在封建时期肯定是封建的人伦关系。
但这一原理用于新时期,则应有新时期的人伦关系内容,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渗透在中国的几千年社会生活之中,建筑作为社会生活的文化容器,必然在各个方面强烈地体现这种精神。
不仅是宫殿、寺庙建筑,尤其是居住建筑更是如此。
从建筑布局、功能使用、空间环境,到构造尺度、装饰装修、家具陈设等等莫不浸染着人本主义的精神追求。
这种人本精神在设计理念上集中表现在以下诸点。
一是以人为出发点的设计原则。
在平面布置和功能使用要求的安排上,十分注重使用对象相互关系的决定作用,并成为一条设计基本原则,也就是“人伦之轨模”的设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