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北京故宫是哪个朝代建的
- 格式:docx
- 大小:15.28 KB
- 文档页数:4
明清故宫的介绍明清故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建筑群,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内,是中国最著名的皇家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宫殿之一。
故宫原名紫禁城,又称“北宫”、“内升官城”、“上皇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
故宫的建造,始于明朝永乐年间,修建时期长达14年。
建筑面积达72万平方米,建筑高度也超过了五层,由九座殿、乐宫、神武门、太和门、华表等组成。
每个殿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如乾清宫是明代皇帝的内宫,嘉庆帝的妃子们住在此处;紫禁城内的故宫博物院,是里面保存了众多难得珍贵的文物和宝藏,供人们参观和欣赏。
明清故宫是一座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价值的建筑群,大量文化和艺术精华的积累,让它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故宫的红墙黄瓦,太和殿的黄色琉璃瓦,庆亲王西华门的鎏金铜狮,都能看到这里优美的建筑和雕刻艺术之处。
还有就是御花园、摇扇亭等物,都反映了明清时期的自然风光。
故宫是一座历史和人文遗产的保护区,这是一个值得人们保存和守护的我们国家珍贵的历史遗产,那些名人的故事也让这里有了更多的文化特色。
例如阅读历史的人皆知,在乾隆五十年,有一位十岁的皇子名字叫嘉庆,他曾在碧福宫里皇上版画器2小时,然后下楼看看皇妃们做什么玩什么。
宫里还有很多历史名人故居,值得游客们前往瞻仰、品味。
总之,明清故宫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其历史的价值、文化的底蕴以及其建筑的美感,都让人们沉迷其中。
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之一。
我们应该保护这个古老而又珍贵的历史遗产,让它一直受到世界各地游客和驻地人民的欢迎和关注。
北京故宫的介绍和历史背景北京故宫: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瑰宝北京故宫,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瑰宝之一。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珍贵的文物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吸引着无数的游客。
故宫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明朝,经过多个朝代的不断扩建和改建,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规模庞大的宫殿建筑群。
故宫最早的建筑可追溯到明朝的建文年间,明成祖朱棣在这里建造了自己的皇宫。
随后,明成祖的儿子明仁宗继位,将故宫正式作为明朝的皇宫。
明朝灭亡后,清朝建立,故宫继续被用作皇宫,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扩建和改建。
清朝时期,故宫成为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宫殿,直到1912年清朝灭亡,故宫也随之结束了它的封建时代。
故宫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精华。
整个故宫建筑群占地面积达到了约72万平方米,有大约9000间房屋。
故宫的主要建筑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外朝,另一个是内廷。
外朝是宫殿建筑的主体,包括了三大殿和六大院,是举行重大国事和宴会的场所。
内廷则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乾清宫和午门。
故宫内还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故宫博物院的收藏,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文物博物馆之一。
博物院内收藏了大约180万件文物,包括了绘画、书法、陶瓷、玉器、珠宝等各种艺术品。
这些文物不仅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宫不仅仅是一座宏伟的宫殿建筑,也是中国古代皇权制度的象征。
在古代,皇帝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他们的权力和地位超过一切。
故宫作为皇帝的居所,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和变迁。
故宫内的建筑、文物和历史故事都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
如今,故宫已成为了一座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人们可以在故宫中感受到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独特魅力,欣赏到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故宫的每一个角落都蕴藏着无数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承,让人们对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
历代宫殿都“象天立宫”以表示君权“受命于天”。
由于君为天子,天子的宫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宫”禁地,故名紫禁城。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历经明清两个朝代24个皇帝。
故宫规模宏大,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有房屋9999间,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为世界之最。
为了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故宫有一条贯穿宫城南北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按照“前朝后寝”的古制,布置着帝王发号施令,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在其内廷部分(乾清门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条以太上皇居住的宫殿---宁寿宫,和以太妃居住的宫殿---慈寿宫为中心的次要轴线,这两条次要轴线又和外朝以太和门为中兴,与左边的文华殿,右边的武英殿相呼应。
两条次要轴线和中央轴线之间,有斋宫及养心殿,其后即为姘妃居住的东西六宫。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她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
出于防御的需要,故宫的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环绕;接着是周长3公里的城墙,墙高近10米,底宽8.62米。
城墙上开有4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故宫的保护措施如:1,调价控制客流筹资修缮文物2,优惠措施月票不超两张门票价格3,资金使用调价收入全部用于修缮举例说明为什么节水迫在眉睫:据统计,90年代初以来,西部地区农田每年受旱面积达860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3,比80年代增加1/3,呈加剧趋势怎样保护水资源:首先,要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
其次,必须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第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第四、进行水资源污染防治,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故宫的资料介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故宫的资料介绍一、概述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是中国唯一的皇家宫殿博物馆。
它建于明代,是中国封建帝王在领袖地位下所居住的宫殿,后又被清朝皇帝作为行宫居住。
故宫是全球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现存宫殿建筑群,并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二、历史背景故宫由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兴建,它经历了五个朝代,从辉煌到颓废,再从衰败到重生。
经过一百多年的修建和改建,故宫总面积达到72万余平方米,拥有大面积的宫殿、门院、台基、花园、街巷等,是中国明清时期的建筑杰作之一。
三、建筑特色故宫的建筑特色是对称、规矩、庄严、尊贵。
它所有的建筑都是以黄色琉璃瓦为顶,瓦上饰以天然红色、蓝色、绿色珐琅(fa lang)彩砖,构成了许多精雕细琢的画龙点睛之作。
同时,故宫内修建有整整齐齐的院落,布局合理,且按方位分明建筑风格独特,成为中式建筑的代名词。
四、文化价值故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和中国历史文化旅游的象征,其建筑、书画、器物、园林等方面共有一百多万件文物,包括重要的宝物和名贵的文物,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美学的独特魅力。
它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及价值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五、遗产保护故宫在长时间的内外侵蚀下,文物保护和修缮工作也持续数百年。
为保护和维护好文化遗产,现在故宫博物院成为国际上最大型的文物修复中心之一。
同时,故宫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文物保护、修缮措施和制度,如完善的文物保护法规、组建文物修缮专业队伍、维修文物器物、保持修建原貌等。
六、结尾故宫作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文化、历史的魅力和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根基。
同时,它也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重要的一员。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好文物保护经验,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将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与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共同保护起来。
中国故宫简介中国故宫简介一、概述中国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宫廷建筑之一。
二、历史1. 建造时期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建造历时14年(1406年-1420年),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
明朝皇帝洪武年间,在北京市中心新建了皇宫,以代替原来的元朝皇宫。
永乐年间明成祖又将皇宫迁到了现在的位置,并命名为“紫禁城”。
2. 更替时期在清朝时期,故宫逐步改变了原本严密中心对称的布局形式,增加了一些附属建筑,也曾遭受了多次火灾和抢掠。
1912年,清帝退位,故宫正式成为一个博物院。
3. 世界遗产1987年,故宫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目前,故宫已经成为了国家级博物馆,于1949年对外开放。
三、建筑布局故宫是一座完整的古代建筑群,主要包括乾清宫、太和殿、钟鼓楼、乾隆花园等建筑。
其中,乾清宫是故宫的正门,太和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钟鼓楼则是故宫的标志性建筑。
除此之外,故宫还有居住区、朝会区、储藏区等。
四、文化遗产故宫内的文物和各种工艺品,都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建筑物、雕塑和图画保存完好,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五、参观方式目前,故宫分为两个部分对外开放:午门和神武门。
每天仅对固定数量的游客进行参观,需要提前预订门票。
故宫作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通过这座古老而又神秘的宫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北京故宫的历史简介北京故宫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它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现在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地标和旅游景点之一。
故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420年,从明代建立,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以下是对北京故宫的历史简介的深入探讨。
一、故宫的建立1. 故宫最初是为明朝第三位皇帝永乐皇帝而建造的。
永乐皇帝是明朝最富有和最有野心的皇帝之一,他希望建造一座宏伟的宫殿以彰显他的权力和雄心。
故宫的建设计划始于1406年,耗时14年才完工。
2. 故宫的整体建筑由一系列庭院和宫殿组成,占地面积达到达到72万平方米。
它由9999间房屋组成,象征着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完美和无限。
3. 故宫的整体设计以黄城根为中轴线,按照北方传统的宫殿建筑风格,追求对称和谐。
它被包围着一道高墙和深沟,以保护皇宫免受外界的侵犯。
二、故宫的历史演变1. 明代(1420年-1644年):在明代,故宫是明朝皇帝的宫殿。
明朝皇帝经常举行盛大的宫廷活动和仪式,以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
在这个时期,故宫的建筑经历了一些重要的改建和扩建。
2. 清代(1644年-1912年):在清朝的统治下,故宫的地位更加稳固,并成为其皇帝居住和政府办公的地方。
在这个时期,故宫的建筑风格逐渐演变成为典型的中国清代建筑风格,如琉璃瓦、朱红的大门和彩绘画。
3. 20世纪初到现在:1912年,中国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故宫从此成为一个开放给公众参观的博物馆。
在20世纪中叶以后,故宫经历了一系列修复和保护工作,以确保其历史和文化的完整性。
三、故宫的文化价值1. 历史见证:故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显赫的帝王朝代和他们的宏伟建筑工程。
通过参观故宫,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皇室的生活和统治方式。
2. 艺术珍品:故宫收藏了大量的艺术品和文物,如绘画、雕塑、陶瓷和玉器等。
这些艺术珍品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华和独特之处。
故宫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是明清两朝的皇宫。
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宫建筑群。
紫禁城的建造明朝动用了工匠23万,民夫百万,明永乐十八年竣工后,于永乐十九年元旦吉日时,明成祖朱棣御奉天殿受朝贺,紫禁城正式启用。
明朝,共有从明成祖朱棣到明思宗朱由检(1420-1644)的14位皇帝在紫禁城生活起居,治理国家。
但其间,紫禁城不断发生火灾,崇祯末年又遭兵火,损失严重。
于是到了清朝,朝廷特别重视皇宫的防火。
清朝一共有从清世祖福临到清逊帝溥仪(1644-1911)的10位皇帝在紫禁城内生活起居,治理国家。
清宣统三年(1911),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根据民国政府于清廷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例》,清廷皇室成员仍可居住在紫禁城内廷,即乾清门广场以北、神武门以南区域。
民国二年(1913)十月十日,袁世凯在紫禁城太和殿举行了大总统就职典礼,撤掉了皇帝宝座,换成西式靠背椅,并取消了紫禁城前朝匾额上的满文,藻井也往后挪了5米。
民国三年(1914)紫禁城前朝部分宫殿开放,允许民众参观。
民国十三年(1924),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要求溥仪搬出紫禁城,溥仪出宫回到了醇王府。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后,民国政府于1925年决定将紫禁城改为故宫博物院,同年10月10日举行了博物院成立典礼,紫禁城正式对社会开放。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为保护故宫馆藏文物,国民政府将故宫内文物13000余箱运往南方,解放前将这些文物中最有价值的1972箱文物转运到台湾,现藏在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所谓紫禁城,“紫”是指紫微垣。
位于田的中央最高处,共有恒星15颗,其中北极星又叫北辰,是天的中心,为天帝之星。
这组恒星被认为是“运乎中央,临制四方”的天帝所居,又称其为“紫宫”。
人间的皇宫应天象而建,所以紫禁城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格局,与天宫相类。
“禁”是指禁地,皇宫又叫“大内”,警卫森严,所以北京皇宫名之为紫禁城。
北京故宫的历史资料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
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供大家参阅。
故宫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资料* 1416年(永乐十四年),明成祖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
* 1420年(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竣工。
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 1440年(正统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
* 1459年(天顺三年),营建西苑。
*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
复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启七年)方完工。
* 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
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
同年清顺治帝至北京。
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
*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建。
* 1813年(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义军攻打紫禁城。
*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帝退位。
但按照与民国签订的优抚条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内。
* 1923年,建福宫发生火灾。
*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清帝溥仪。
* 1925年,在原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故宫博物院。
* 1933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以躲避日本侵略。
* 1948年,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部分运往台湾。
* 1949年1月,北平稳定后,故宫得到了修养。
* 五六十年代,陆续有人提出故宫改建计划,后因种种原因搁置。
*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宫的历史文化介绍
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
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北京故宫于198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
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外朝和内廷这两大部分又分为12个区域:东六宫为东六宫;西六宫为西六宫;南三宫为南三宫;北三宫为北三宫;中三宫为中六宫;西六官为西六官。
—— 1 —1 —。
北京故宫历史简介构造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城区,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下面是一份详细的《北京故宫历史简介构造》:一、建造背景:1.故宫的建造始于明朝永乐年间(1406年),当时的明成祖朱棣决定修建一座宏伟的皇宫作为自己的居住和办公场所。
选择故宫的选址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既考虑了风水的影响,也考虑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风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项重要原则,认为环境的地理和自然特征对人类的生活和运势有着影响。
因此,在选择故宫的位置时,明成祖朱棣亲自参与了选址的过程。
他聘请了众多风水专家进行勘察和研究,最终选定了现在的故宫所在地。
3.故宫选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地理位置。
故宫位于北京城中轴线的北端,与天安门广场相连。
中轴线是中国古代皇城和都城布局的重要原则,通常沿着南北方向,将皇宫和城市的重要建筑物连接在一条直线上。
这条中轴线象征着皇权和国家的中心,而故宫作为皇宫的核心,被放置在这一重要位置上,彰显了皇权的威严和地位的重要性。
小结:故宫的选址既考虑了风水的影响,又基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这个选址决策的结果是故宫成为了一座庄严而宏伟的皇宫,承载着中国古代皇权的象征和历史的记忆。
二、建筑规模: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它的建筑规模庞大而壮观。
故宫总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
这使得故宫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故宫的建筑构造非常精细,分为正殿、内廷、外廷和宫墙四个主要部分。
1.正殿:正殿是故宫的核心部分,包括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这些殿宇是举行重要仪式和朝会的场所,也是展示皇权威严的象征。
太和殿是其中最大的殿宇,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如册封皇后、颁布重要诏令等。
2.内廷:内廷是皇帝及其家族居住的地方。
它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等。
这些宫殿为皇帝提供了居住和办公的场所,同时也是皇后、妃嫔和皇子公主的居住地。
内廷的建筑布局精密而严谨,每个宫殿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用途。
故宫的历史简介和资料景点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朝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中轴线上,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
故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在北京修建皇宫,并于1406年开始兴建,历时14年完成。
后来,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和清朝顺治、乾隆等皇帝都对故宫进行了扩建和修缮。
故宫的建筑群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是皇帝处理政务和接见外宾的场所,内廷是皇帝及其家人居住的地方。
故宫的建筑风格典雅华贵,建筑群以黄色琉璃瓦、红墙黄瓦、金砖玉砌、雕梁画栋等为特色,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故宫内的景点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包括:
1. 乾清门:故宫正门,门上悬挂着“正大光明”匾额。
2. 太和殿:故宫的正殿,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宴会的场所,殿内供奉着皇帝的御座和龙椅。
3. 乾清宫:皇帝的寝宫,是故宫内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也是皇帝与皇后居住的地方。
4. 紫禁城角楼:故宫内的四座角楼,是故宫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可以俯瞰整个故宫和北京城。
5. 御花园:故宫内的皇家花园,是皇帝和皇后休闲娱乐
的场所,也是举行宴会和赏花的场所。
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北京故宫的历史简介和资料
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市中
心的故宫博物院内。
故宫始建于1406年,是明朝永乐帝为了迎接自己的60大寿而兴建的。
后经过多次扩建和修缮,在清朝时期达到了现在的规模和格局。
故宫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有9999间房屋,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群之一。
故宫内部分为两个区域:外朝和内廷。
外
朝是皇帝处理政务、接见臣民和举行庆典活动的地方;内廷则是皇帝
及其家人生活和办公的地方。
在中国历史上,故宫曾经历了多次重要事件,如明清两代的政治中心、太监专权等等。
同时,故宫也见证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
其中
最著名的就是收藏品丰富、规模庞大、种类繁多的文物珍品。
今天,故宫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并被列入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数百万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故宫,感受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神秘与魅力。
北京故宫历史背景基本现况北京故宫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
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故宫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故宫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明朝,明成祖朱棣于1406年开始修建皇宫,后来的明成祖永乐年间,故宫基本完成。
明朝灭亡后,清朝建立,清代皇帝继续使用故宫作为皇宫,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扩建和修缮。
故宫共有9999间房屋,占地面积达到了72万平方米。
故宫的建筑风格独特,宫殿大致分为两部分,即外朝和内廷。
外朝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
内廷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等。
故宫的建筑设计讲究对称和谐,以黄色为主色调,象征着皇权和尊贵。
故宫不仅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也是举行重要仪式和庆典的场所。
例如,皇帝的登基典礼、婚礼以及祭祀仪式等都在故宫举行。
这些仪式和庆典不仅让故宫成为了权力中心,也让它成为了文化的象征。
故宫现在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游客可以欣赏到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故宫内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包括陶瓷、绘画、玉器、金银器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故宫珍藏的明、清两代的宫廷文物,如《清明上河图》、《百鸟朝凤》等。
故宫的基本现况是,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参观,特别是在节假日和旅游旺季,人流量非常大。
为了保护文物和保持故宫的原貌,游客被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游览,不能随意进入宫殿内部。
此外,故宫还进行了一系列的修缮和保护工作,以确保建筑的稳固和文物的安全。
尽管故宫的历史背景丰富而辉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游客数量过多,故宫的管理和保护面临很大的压力。
其次,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对故宫的影响也日益严重。
此外,故宫的保护与对外开放之间需要平衡,保护文物的同时,也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
总的来说,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皇帝的居所和权力中心,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载体。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
历代宫殿都“象天立宫”以表示君权“受命于天”。
由于君为天子,天子的宫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宫”禁地,故名紫禁城。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历经明清两个朝代24个皇帝。
故宫规模宏大,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有房屋9999间,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为了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故宫有一条贯穿宫城南北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按照“前朝后寝”的古制,布置着帝王发号施令,象征政权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在其内廷部分(乾清门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条以太上皇居住的宫殿---宁寿宫,和以太妃居住的宫殿---慈寿宫为中心的次要轴线,这两条次要轴线又和外朝以太和门为中兴,与左边的文华殿,右边的武英殿相呼应。
两条次要轴线和中央轴线之间,有斋宫及养心殿,其后即为姘妃居住的东西六宫。
出于防御的需要,这些宫殿建筑的外围筑有高达10米的宫墙,四角有角楼,外有护城河。
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她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
故宫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故宫的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环绕;接着是周长3公里的城墙,墙高近10米,底宽8.62米。
城墙上开有4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故宫太和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故宫“三大殿”之首,建立在五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着雕龙石柱。
这是宫殿群中最大的建筑。
殿高36米,宽63米,面积为2380平方米。
大殿正中两米高的台子上是金漆雕龙宝座,宝座背后是高雅的屏风,还有沥粉金漆的龙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富丽堂皇。
1、北京故宫的紫禁城始建于哪个朝代?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答案)
2、以下哪座山脉是北京的地理分界线,也是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
A. 太行山
B. 燕山(答案)
C. 黄山
D. 天山
3、北京的四合院主要体现了哪种文化特色?
A. 江南水乡文化
B. 岭南建筑文化
C. 北京胡同文化(答案)
D. 川西民居文化
4、下列哪项不是北京作为古都的标志性建筑?
A. 故宫
B. 天坛
C. 颐和园
D. 黄鹤楼(答案)
5、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是?
A.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答案)
B. “更快、更高、更强”
C. “和平、友谊、进步”
D. “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
6、北京的市花是什么?
A. 牡丹
B. 玫瑰
C. 菊花
D. 月季(答案)
7、下列哪条河流是北京的主要水源之一,并流经市区?
A. 长江
B. 黄河
C. 永定河(答案)
D. 珠江
8、北京的“胡同”一词来源于哪种语言,意为“小巷”?
A. 汉语
B. 蒙古语(答案)
C. 满语
D. 藏语。
[键入文字]
2017 年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北京故宫是哪个朝代建的
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北京故宫是哪个朝代建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2017 年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北京故宫是哪个朝代建的
北京故宫的建造朝代:明朝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 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 年)建成。
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 米,东西宽753 米,四面围有高10 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 米的护城河。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
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 级旅游景区。
★2017 年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北京故宫是哪个朝代建的
北京故宫的建造过程
北京本来是燕王朱棣的封地。
靖难之役以后,永乐元年(1403 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京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
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
同时开始迁发人民以充实北京;被强令迁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永乐四年(1406 年),明成祖下诏以南京皇宫(南京故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
朱棣先派出人员,奔赴全国各地去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然后运送到北京。
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