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
- 格式:ppt
- 大小:38.60 MB
- 文档页数:86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一、心搏骤停心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死亡。
(一)心搏骤停的常见原因导致心搏骤停的主要原因包括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因素。
1.心源性原因心源性原因是心脏本身的病变所致。
(1)冠心病:是造成成人心搏骤停的最主要病因,约80%心脏性猝死是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而这些冠心病患者中约75%有急性心肌梗死。
(2)心肌病:各种心肌病引起的心脏性猝死约占5%-15%,如肥厚梗阻型心肌病、致心率失常型心肌病等。
(3)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顿。
2.非心源性原因非心源性原因是因其他疾患或因素影响到心脏所致。
(1)各种原因所致呼吸停止:如气管异物、溺水、窒息等引起的气道阻塞,各种休克以及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等,均可导致呼吸停止,引起心肌严重缺氧而发生心搏骤停。
(2)严重的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严重低血钾、高血钾等电解质紊乱,严重酸中毒等可影响心脏自律性和心肌的收缩性,最终可引发心搏骤停。
(3)突然意外事件:如严重创伤、电击伤等可导致心搏骤停。
(4)其他:低血容量、各种药物中毒(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洋地黄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等)或过敏反应、诊断性操作如血管造影、心导管检查等均有可能造成心搏骤停。
不论何种原因,最终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心脏电活动和生理功能,或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出量降低;或引起冠状动脉灌注不足;或导致心律失常,成为导致心搏骤停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二)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及判断1.临床表现(1)意识丧失,或全身短暂性抽搐。
(2)心音消失、脉搏摸不到、血压测不出。
(3)呼吸断续,呈叹息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随后呼吸停止。
(4)瞳孔散大、固定。
(5)面色苍白或发绀。
2.判断标准心搏骤停时,出现较早而最可靠的临床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伴大动脉搏动消失。
二、心肺脑复苏(CPCR)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搏、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应用胸外按压或其他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恢复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是指患者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导致有效泵血功能丧失,从而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
通常情况下,心搏骤停是由心脏病、药物中毒、电击等原因引起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由外部因素引起。
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心肺复苏,患者将面临严重的生命威胁。
因此,当遇到心搏骤停的患者时,应立即呼叫当地的急救电话,并尽快进行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如下:
1. 评估环境:确保急救人员已经赶到了现场,并清理周围的物品,以避免误伤。
2. 开始心肺复苏:双手重叠,手掌放在患者胸部的中央,施加
体重压力,使胸部向下移动,然后再用力向上推。
每次按压应该持续至少 1 秒钟,并且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摇摆或晃动的力量。
3. 进行人工呼吸:将患者的头侧向一边,用手指清除口腔中的
分泌物,然后用单手将患者的嘴巴张开。
然后,将嘴唇紧紧地包在患者的嘴上,以防止空气从鼻子进入。
接下来,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口唇将患者的嘴封住,并开始呼气。
4. 重复心肺复苏:每次心肺复苏操作应该持续至少 1 分钟,直到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或患者出现自主呼吸。
总结起来,心搏骤停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地进行心肺复苏,患者将面临严重的生命威胁。
因此,我们应该尽早学习并实践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以便在需要时能够有效地救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