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明-质性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192.00 KB
- 文档页数:68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理论框架构建:我们将回顾陈向明教授对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理念、原则与程序的阐述,包括其对现象主义、解释学、建构主义等哲学基础的深刻解读,以及对扎根理论、现象学研究、叙事研究等具体研究路径的精要剖析。
此部分旨在揭示陈向明教授如何在多元理论脉络中构建起一套严谨且富有弹性的质性研究体系。
方法论创新与应用:接着,我们将聚焦于陈向明教授在质性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之处,如她对混合研究方法的倡导、对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敏感性以及对研究者主体性问题的独特见解。
还将通过分析其实际研究案例,展现这些方法论思想如何在教育、社会工作、性别研究等领域得到生动实践,并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力。
学术对话与影响:本综述还将考察陈向明教授在学术界引发的广泛对话与回应,包括对其观点的支持、质疑与深化,以及其理论与实践成果对国内外学者及研究生教育的启示与推动作用。
这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陈向明教授在质性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也揭示了其思想在当代知识生产中的动态发展与持续影响。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提炼出陈向明教授“质的研究方法”对当前及未来研究的指导意义与挑战,特别是对于提升本土化研究的理论自觉、强化研究伦理意识、推动跨学科合作与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前瞻性思考。
本篇文献综述力图通过对陈向明教授“质的研究方法”理论体系与实践成果的系统梳理,呈现其学术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影响,为读者二、陈向明对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观点与理论贡献陈向明教授作为中国社会学界和研究方法论领域的杰出代表,对“质的研究方法”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探索。
她坚信,质的研究方法不仅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范式,更是理解社会现象、揭示人类行为背后深层次意义的关键工具。
在陈向明看来,质的研究方法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和个案研究,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和理解。
她主张,质的研究应当关注被研究者的主观经验和内心世界,通过深入访谈、参与观察等手段,获取丰富、生动的第一手资料。
20201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一、质性研究的定义及主要方法质性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国内学界(陈向明,2008),但对其定义和具体学术名称却无统一定论,有学者译“定性研究”(如沃野,2005),也有学者译“质化研究”(叶浩生,2008;秦金亮,2002)。
国内质性研究最初介绍者之一的陈向明在《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一书中对定性研究和质性研究进行了区分,她认为,“定性研究更多是研究者个人观点和感受的阐发,通常结合社会当下的时弊和需要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说或提供建议”(陈向明,2000:23)。
因此,将Qualitative Research 译为“质性研究”更为合适。
而对于这种研究范式的定义,本文认为可采取陈向明的归纳,即“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理性探究,使用归纳方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行为”(陈向明,2000:12)。
质性研究具有跨学科特点,综合了人文类、社科类甚至一些物理科学的特征。
在具体研究方式上包含广泛,民族志、实地调查、扎根理论、焦点小组、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都可以结合实际的研究对象及研究问题在质性研究中进行运用。
在实际操作阶段,质性资料的收集方式可归纳为访谈与观察两种类型,而根据具体的研究展开形式,又可将访谈归为结构式访谈和无结构式访谈,将观察分为参与式观察及非参与式观察。
质性资料的分析方式可根据其最终取向,归纳为描述性和理论性两类,其中描述性通常追求对研究对象进行解释和深描,而理论性则追求通过质性资料分析归纳出相关理论。
二、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跨学科特征也反映在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多重研究传统与理论思潮曾对它产生影响。
沃野(2005)认为,在哲学、社会理论上,现象学、诠释学、本土方法论、符号互动主义、个性基因学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对质性研究产生了影响。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陈向明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一、概念质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结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关于定义的说明:研究环境:在自然环境而非人工控制环境中进行研究研究者的角色: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通过长期深入地实地体验生活从事研究,研究者本人的素质对研究的实施十分重要收集资料的方法:采用多种方法,如开放型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实物分析等收集资料,一般不使用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
结论和/或理论的形成方式:归纳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提升出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理解的视角:主体间性的角度,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理解后者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互动的关系,在研究中要考虑研究者个人及其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的影响,要反思有关的伦理道德问题和权力关系。
通过定义发现,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质的研究是“解释性理解”,而量的研究是准确的研究,即强调工具、过程的确定性。
组成部分包括界定研究的现象;确定研究的问题;讨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界定研究的背景知识;研究研究对象;讨论研究关系;选择研究的方法;研究研究结果的检测手段;其他安排。
二、资料准备抽样指的就是这样一种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有关的人、时间、地点、事件、行为、意义等进行选择的行为。
一般而言,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抽样可以分为两大类: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概率抽样指的是在被限定的研究对象中每一个单位都具有同样大的被抽中的概率。
非概率抽样指的是按照其他非概率标准进行抽样的方式。
质的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非概率抽样”方式,也叫“目的性抽样”即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
目的性抽样可以分为以下类别:极端或偏差型个案抽样;强度抽样;最大差异抽样;异质型抽样;同质型抽样;典型个案抽样;分层目的型抽样;关键个案抽样;效标抽样;证实和证伪个案抽样。
陈向明:怎样用质的研究方法来做课题第四.如何分析质性资料?总的思路是用类属法的化约的思路;可以采用扎根理论中的三级编码作话语分析。
类属法:化约的思路扎根理论中的三级编码:1)开放式:建立代码,尽量使用行动性的本土概念,推测隐含的假设2)聚焦式:形成主题,不仅关注结构,而且关注过程(如“做中学”)。
3)轴心式:在主题间建立联系,提升出最重要主题,形成理论思路(鱼网),把第2级所有的主题都形成一个大的主题,象一串粽子能拎起来。
我自己做过这样一个博士论文。
我是研究中国学生到美国以后跟美国学生交朋友过程中被同化的经验。
我先在中国访谈他们,到美国追踪了一年,在波斯顿地区,他们会谈到很多在中国交朋友的规范和在美国是不一样的,通过他们不同的经验,有很多冲击,他们会问自己,我还是中国人吗?或我交的这个朋友和我在中国的铁哥们一样吗?会发现不一样。
在情感交流上、在行动规范上不一样,会造成这群人在文化认同上有困难,有的人说我还是中国人,有人说我已经变了,西化了,有的人说我半是中国人,半是美国人,情况不一。
在第1级编码时出现很多词,中国的学生会说,我们中国人很讲人情,美国人不讲人情,或者说我们很注意情感交流,他们好像不太注意情感交流。
但我去问美国同学,他们会说,你们中国人没什么情感交流,因为我看不见你们有任何表情;你们坐在那儿,也不知道是高兴还是愤怒,而美国人的表情是非常外露的。
通过分析,我发现,我们说的情感交流不是指向自己的,是指向他人的,我在和你交流时,我会想你是什么感觉,我要和你共感;美国人讲的情感交流是自我导向的,我要表达出来。
所以都是情感交流,但导向不同。
一个是自我导向,一个是他人导向,这和文化有关联。
在第2级编码时会形成如中国人很关注人情,关注情感交流,关注交往,等等。
到第3部分就会说不同的跨文化的人际交往会改变你的文化认同,有的人就会认为自己不怎么象中国人了。
前面可能会有很多很散的代码,但你慢慢要形成主题,最后把它拎起来,变成一个整体。
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学中的应用一、质性研究的概述1、质性研究的概念和特点我国学者陈向明将质的研究方法定义为: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通过深入现场,在自然情境下采取体验、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并运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因而质性研究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强大的人为关怀和平民意识。
在自然情景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探究,提倡研究者对情景的参与,直面现实,与研究对象共情,对他们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做出解释性理解,对事物的长期性和过程性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考察。
质性研究方法不仅仅是一种研究的操作规程,更是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自然运用。
质性研究方法采取的对世界探究的态度和方式源自自然主义、阐释学和后现代主义,处于这三种理论的张力之间。
质性研究方法秉承自然主义对自然研究情境的追求、阐释学对主体间理解交流的钟情和后现代理论对边缘性知识的尊重。
它根植于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三种理论范式,受到现象学、阐释学以及其他诸如民族志、人种学、口述史、会话分析、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象征互动主义等思潮和方法的影响而逐渐发展而来的。
2、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量研究依靠的是对事物依靠量化的部分以及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的把握;而质性研究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以对事物的质达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性理解。
可以说两者可以互为补充,数量证据补充质性分析,质性研究为数量研究指明方向,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补充,共同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是比较教育研究中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它不仅仅是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对“全球化”和“后现代理论”挑战的回应,以及对定量研究不足的弥补,还标志着比较教育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的转换。
当代比较教育研究者把研究的视角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层次,越来越注重微观层面的教育现象,如个别学校、社区和少数人群的教育问题,而质性研究则是进行研究的最佳途径。
质性研究和新闻采访的差异研究一、引言由陈向明博士大学人才培养问题研究引起质性研究方法争论始于十年前。
侯龙龙博士于2001 年1月在《社会学研究》发表的《质的研究还是新闻采访---同陈向明博士商榷一文》(以下简称“侯文”)引起了学术界的讨论(侯龙龙,2001)。
同年,陈向明博士在《社会学研究》第二期发表《文化主位的限度与研究结果的“真实”》(以下简称“陈文”)文回应侯龙龙博士(陈向明,2001);次年三月,阎光才博士也在《社会学研究》一刊发表《也谈社会科学研究结果的“真实”》(以下简称“阎文”)参与该议题讨论(阎光才,2002)。
这场学术争鸣的加深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对质性研究的认识,为质性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理基础,但同时也留下许多有待讨论的问题。
本文第一部分回顾了争鸣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总结争鸣过程中对实证研究方法学基础讨论,这也是社会科学研究区别于新闻调查的关键所在;第二部分论述实证研究的方法学基础,并讨论社会科学研究中量化和质性研究的异同。
本文第三部分列举了因实证研究方法不当造成结论失真的案例,总结了确保实证研究真实性的方法程序。
二、争鸣回顾及有待解决的问题十年过去了,这场争鸣中对质性研究方法的讨论仍余音未了,对“真实”、“建构主义”、“实证主义”等诸概念的争论仍值得讨论。
在前述三篇文章中,学者们争鸣的焦点有二:第一,质性研究的“真实”为何,即社会科学的认识论基础;第二,如何确保真实,即社会科学的方法学基础。
通俗地讲,第一个问题社会科学中有无真实性相关,第二个问题则关于“如果真实性在社会科学中是成立的”,应该用怎样的程序、方法或手段保障其真实性相连。
一、质的研究的定义: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研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从理解的角度,可以认为质的研究是一种研究取向,是研究者试图从参与者的角度,在研究对象的自然情境中,以归纳的方式收集和分析资料,而达到心理现象及其意义理解的过程。
黄希庭,张志杰《心理学研究方法》二、质的研究的基本特征:(1)在自然情境中寻找意义和理解(2)研究者是主要工具(3)归纳的研究策略(4)描述性的结果黄希庭,张志杰《心理学研究方法》(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3)研究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4)从原始资料中产生结论和理论(5)强调研究的深入和整体性(6)重视研究关系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三、质的研究在不同研究类型中的应用:(1)探索性研究:(认识鲜为人知的事件、情况或情景;识别或发现一些重要的变化;提出假设。
)问题:这个组织里正在发生什么?组织里的工作模式和核心是什么?模式和核心是如何联系的?方法:个案、观察、深度访谈(2)描述性研究:记录事件、情况或情景问题:正在发生的重要的事件、行为,态度、过程和结构是什么?方法:个案、观察、深度访谈、内容分析(3)解释性研究:解释事件、情况或情景的形成原因;识别影响事件、情况或情景形成的原因。
问题:什么事件、价值观和政策正在影响组织而形成现在的特征?这些力量是如何相互作用而影响这个组织的?方法:个案、现场调查、深度访谈、内容分析(4)预测性研究:预测事件、情况或情景的结果;预测可能导致的行为或行动。
问题:该组织现在的政策可能对未来产生什么影响?谁会受到影响?会受到什么影响?方法: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黄希庭,张志杰《心理学研究方法》四、为什么说质的研究特别适合研究教育:(1)能够深入教育内部进行探究(2)适合探究教育(对不同人)的意义(3)适合整体考察教育问题(4)灵活的、可不断调整的研究设计适合教育的实践要求(5)自下而上的研究路线有利于教育研究的创新(6)教师可以自己(或与研究者合作)进行研究,能够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1、质性研究的目的在于A、预测和控制B、描述和预测C、描述和控制D、描述和理解正确答案:D2、个案研究属于:A、队列研究B、质性研究C、回顾性研究D、实验性研究正确答案:B3、某研究者针对丧失婴儿产妇的照顾体验,通过个人访谈和小组专题访谈了解照顾者的亲身经历和其内心的真实感受,目的在于描述产妇亲身的经历,用归纳、描述的方法来捕捉研究对象的某种“真实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