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记忆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93
一、记忆模型1、多重存储模型的特点、内容多重存储模型,记忆由三种记忆存储构成,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由于特别强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分开存储,所以,该模型有时也称作双重记忆模型。
外部环境中的刺激,首先进入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是一个大容量存储系统,它记录个体所感觉到的所有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视觉感觉记忆和听觉感觉记忆研究较多。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很快被传递到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只包含一小部分信息。
短时记忆中的记忆很脆弱。
除非得到重复否则大约30秒之内便会从记忆中丢失。
长时记忆有一个非常大的容量。
除了几分钟以上的记忆之外,长时记忆好包含几十年以前的记忆。
长时记忆中的记忆相对永久,丢失的可能性相对要小。
按照Atkinson和Shiffrin的假设,短时记忆中的材料按听觉或声音特性编码,而长时记忆中的材料按语义和意义特性编码。
2、工作记忆是我们完成认知任务时,对信息进行暂存储和操作的一个记忆系统。
工作记忆不单单是一个被动的存储器。
相反,对信息操作的强调意味着,工作记忆更象是一个工作台。
在这个工作台上,材料持续地得到处理、结合和转化3、产生效应是指被试在产生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更好。
许多实验都观察到这种效应。
实验以英文单词为材料,并且使用了两组被试。
一组被试完成产生任务,另一组被试完成大声朗读任务。
结果发现,产生任务条件下,被试后来的回忆成绩更好,即出现了产生效应。
4、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当人们尽力将信息和自己相联系时,回忆出的信息更多。
实验要求被试从词的物理特性、听觉特性、语义特性或自我参照等四个角度,对词表进行加工。
当人们联系自身加工或考虑一个词时,该词的记忆效果最好。
在自我参照研究中,同不能用到自己身上的词相比,人们更可能回忆出能用到自己身上的词。
5、Tulving的记忆模型则把注意力集中在记忆中所存储的材料的性质上。
Tulving(1972)认为,情节记忆中存储着关于事件发生时间以及事件之间关系的信息。
情节记忆不仅储存着过去发生的事件,还储存着将来发生的事件以及记忆测验上的项目表。
第六章学习与记忆本章内容第一节学习概述例如:5岁的波波是一只神奇的狗。
它能帮助主人——一位脑瘫患者做很多事。
门铃响了,它会去应门,主人掉了东西,它会帮他捡起来,甚至主人从轮椅上摔倒在地,动弹不得时,它会找了邻居帮忙。
波波的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艰苦训练的结果。
我们读书、打牌、开车等日常生活技能其实都是训练的结果。
一、学习概述二、学习过程二、学习过程[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释文]:广博地学习,详尽地提问,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切实地实行。
可以不学习,一旦学习,则学不会不放弃;可以不询问,一旦询问则问不明白不放弃;可以不思考,一旦思考则思无所得不放弃;可以不放析,一旦辨析则辨不清杨不放弃;可以不行动,一旦行动则行不笃实不放弃。
别人用一分力能成功,自己用百分之力;别人用十分力能成功,自己用千分之力。
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愚钝人也会明察,即使懦弱人也会坚强。
孔子的学习过程7阶段说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
用现代的话来说:立志——激发学习动机;博学——多见多闻;审问——多问多疑(不是怀疑一切);慎思——学思结合;明辨——形成明确的概念;时习——及时复习;笃行——学以致用。
二、学习过程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梅耶(R.E.Mayer)在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模型基础上进行了简化,见图。
模型显示,学习始于学习者的注意(A),通过注意,学习者选择了与当前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并将有限的心理能量集中在相应的信息上,同时激活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与新信息有关的原有知识(B);新输入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WM,又称短时记忆S9M),在此,学习者找出新信息各部分的内部联系(C),然后,学习者使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相联系,找出新旧知识间的异同(D),最后,新习得的知识进入长时记忆(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