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诊断术语的规范化
- 格式:pptx
- 大小:457.88 KB
- 文档页数:80
心电图诊断术语规范化中国专家共识(2019)发布机构:中国心血管相关专家小组(一)总述(类别编码A)1 标准心电图2 其他正常心电图3 异常心电图4 无法解释心电图(二)技术条件(类别编码B)5 肢体导联反接6 胸导联位置错误7 导联脱落8 右心前区导联9 人工伪差10 数据质量差11 后壁导联(三)窦性心律及心律失常12 窦性心律13 窦性心动过速14 窦性心动过缓15 窦性心律不齐16 一度窦房阻滞17 二度窦房阻滞18 窦性停搏19 不确定性室上性心律20 长RR间期(四)室上性心律失常21 房性早搏22 房性早搏未下传23 房性反复搏动24 窦房结至心房内游走性心律25 心房异位心律26 多源性心房异位心律27 交界性早搏28 交界性逸搏29 交界性心律30 加速交界性心律31 室上性心律32 室上性心搏33 房早成对34 房性二联律35 房性三联律36 房早伴差传37 房性逸搏38 房性自主心律39 加速的房性逸搏40 加速的房性自主心律41 房性融合波42 过缓房性逸搏43 过缓房性自主心律44 过缓交界性逸搏45 过缓交界性自主心律46 房性并行心律47 交界性并行心律(五)室上性心动过速48 心房颤动49 心房扑动50 房性心动过速51 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52 交界性心动过速53 室上性心动过速54 窄QRS波群心动过速(六)室性心律失常55 室性早搏56 室性融合波57 室性逸搏58 室性逸搏心律59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60 室性分支性节律61 室性并行心律62 成对室早63 室性二联律64 室性三联律65 室性心动过速66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67 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68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69 心室颤动(七)室性心动过速70 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71 宽QRS波心动过速(八)房室传导72 短PR间期73 房室传导比N∶D74 一度房室阻滞75 二度Ⅰ型房室阻滞76 二度Ⅱ型房室阻滞77 2∶1房室传导78 房室阻滞(不固定传导)79 高度房室阻滞80 三度房室阻滞(完全性)81 房室分离(九)心室内及房内传导82 室上节律差异性传导83 左前分支阻滞84 左后分支阻滞85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86 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87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88 非特异性室内传导障碍89 心室预激波90 预激综合征91 右心房传导异常92 左心房传导异常93 Epsilon波94 局限性右束支阻滞95 Brugada波96 Brugada综合征97 J波98 J波综合征(十)电轴与电压99 电轴右偏100 电轴左偏101 重度电轴右偏102 不确定电轴103 电交替104 心前区R波异常增高105 P波电轴异常106 左室高电压107 右室高电压108 顺钟向转位109 逆钟向转位110 R波递增不良111 肢体导联低电压112 胸前导联低电压113 全导联低电压(十一)心腔肥厚及扩大114 左房肥大115 右房肥大116 双侧心房肥大117 左心室肥厚118 右心室肥厚119 双侧心室肥厚120 室间隔肥厚(十二)ST段、T波、U波、Q波121 ST段改变122 ST-T改变123 T波异常124 QT间期延长125 QTc间期延长126 短QT间期127 短QTc间期128 U波增大129 U波倒置130131 心室肥厚所致的ST-T改变132 Osborn波133 早期复极134 异常Q波(十三)心肌梗死135 前间壁心肌梗死136 前壁心肌梗死137 前侧壁心肌梗死138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39 下壁心肌梗死140 后壁心肌梗死141 右室心肌梗死142 心房肌梗死(十四)起搏器143 心房起搏心律144 心室起搏心律145 心房感知心室起搏心律146 房室顺序起搏147 心房感知不良148 心室感知不良149 心房起搏不良150 心室起搏不良151 心室起搏融合波152 心房起搏融合波153 起搏相关心律失常154 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专业诊断与规范操作文档目标本文档的目标是提供关于心电图专业诊断和规范操作的指导,以帮助医护人员正确使用心电图设备,并准确解读心电图结果。
术语定义-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记录心脏电活动的一种检查方法。
- 心电图机:用于记录和显示心电图的设备。
- 导联:连接心电图机和患者身体的电极。
规范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 检查心电图机是否正常运行。
- 确保导联电极干净、粘性良好。
- 与患者解释心电图检查的目的和过程。
2. 安装导联- 将导联电极正确连接到心电图机。
- 按照标准导联放置方法,将导联电极粘贴到患者胸部和四肢。
3. 进行心电图检查- 确保患者放松,不要移动身体。
- 启动心电图机记录功能。
- 检查心电图波形是否清晰,如有干扰或异常,需要重新调整导联。
4. 解读心电图结果- 根据心电图波形的特点,判断心脏的电活动是否正常。
- 注意检查心率、心律、ST段、QT间期等指标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 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心电图结果。
5. 记录和报告- 将心电图结果记录在患者病历中。
- 如有异常或可疑情况,及时向主治医生汇报。
注意事项- 操作心电图机时,需遵循设备使用说明书和相关规范。
- 心电图结果仅作为辅助诊断依据,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 心电图检查过程中,患者应保持舒适和放松状态。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心电图专业诊断和规范操作的指导,以确保医护人员正确操作心电图机,并准确解读心电图结果。
遵循本文档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有助于提高心电图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心电图报告书写规范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功能的常见检查手段。
心电图报告书写规范对于准确记录和传达患者的心脏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以下是心电图报告书写规范的相关内容。
1. 报告格式。
心电图报告应采用标准格式,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检查日期、检查医生、心电图机型号、导联方式等基本信息。
报告内容一般分为心率、心律、P波、PR间期、QRS波群、QT间期、ST段、T波等部分,每部分应有清晰的标题和相应的测量数值。
2. 语言规范。
心电图报告应使用准确、规范的医学术语,避免使用模糊、含糊不清的表达。
对于测量数值,应使用国际通用的单位和符号,避免使用非标准的缩写或简写。
3. 描述准确。
在描述心电图波形时,应准确描述各个波段的形态特征,如P波的振幅、形态、持续时间,QRS波群的宽窄、形态、振幅等。
对于异常波形,应详细描述异常的部位和特征,如ST段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等。
4. 结果解读。
在报告中应对心电图的结果进行解读,包括心率的快慢、心律的规整与不规整、各波段的异常情况等。
同时,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史,对心电图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5. 专业签名。
心电图报告应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解读和签名确认,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医生的签名应清晰可辨,同时应注明解读时间和医生的职称。
6. 补充说明。
对于特殊情况或需要进一步解释的地方,可以在报告中进行补充说明,如心脏起搏器的存在、药物影响等因素。
总之,心电图报告书写规范对于准确记录和传达患者的心脏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只有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书写,才能保证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心电图诊断术语由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起,AHA临床心脏病分会心电图与心律失常委员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心律协会(HRS)组织了30位权威专家撰写和审核了《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建议》(2009)文件,并得到国际自动化心电图协会(ISCE)的认可。
本建议以期促使心电图诊断在全球内的统一。
这些术语适用于临床,其中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及模糊术语;而一些不能提供诊断或临床信息的术语不包括在内;意义相同的术语不再重复出现。
其宗旨是在全球范围内提高心电图解读的一致性,心电图诊断的一致性可以更好地改进病人的治疗。
心电图诊断术语包括首要诊断术语(心电图常用术语)、次要诊断术语(心电图与临床均可应用的术语)、修饰性词汇和简明比较性术语,而首要诊断术语和次要诊断术语是心电图诊断中的核心用语,现解读如下。
第一节首要诊断用语这一部分系心电图诊断中的常用术语,与我们日常作心电图诊断时应用的术语相一致,只有一小部分作出更新而已;一些模糊、有争议、不能定性的术语均未录用。
1.总论:①标准心电图;②其他正常心电图;③异常心电图;④无法解释的心电图。
2.技术条件:①肢体导联反接;②胸导联位置错误;③导联脱落;④右心前区导联;⑤人工伪差;⑥数据质量差;⑦后壁导联。
3.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①窦性心律;②窦性心动过速;③窦性心动过缓;④窦性心律失常;⑤一度窦房阻滞;⑥二度窦房阻滞;⑦窦性停搏;⑧不确定性室上性心律。
4. 室上性心律失常:①房性早搏;②房性早搏未下传;③折返性房性早搏;④不稳定性心房起搏;⑤心房异位节律;⑥多源性心房异位节律;⑦交界性早搏;⑧交界性逸搏;⑨交界性心律;⑩加速交界性心律;⑪室上性心律;⑫室上性;⑬非窦性心动过缓;⑭心房颤动;⑮心房扑动;⑯异位房性心动过速(单源性);⑰异位房性心动过速(多源性);⑱交界性心动过速;⑲室上性心动过速;⑳窄QRS波群心动过速。
5. 室性心律失常:①室性早搏;②融合波;③室性逸搏;④室性自主心律;⑤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⑥分支性节律;⑦并行心律;⑧室性心动过速;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⑩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⑪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⑫心室颤动;⑬分支性心动过速;⑭宽QRS波群心动过速。
心电图室书写报告规范制度心电图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诊断检查方法,因此心电图室的工作非常重要。
为保证心电图室的报告准确、规范、规范化,特制定本心电图室书写报告规范制度。
一、报告书写规范1.报告书写应以患者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得任意删改、涂改患者信息。
2.报告应使用标准化表格,分别填写患者基本信息、心电图波形及结论等内容,需妥善保管患者心电图原始记录。
3.报告应当书写清晰易读,字体大小要适中,字迹要清晰,不允许出现乱码或潦草字迹。
二、报告结论规范1.报告中应准确、清晰地注明检查时的时间和患者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主诉和症状等。
2.报告结论应当根据心电图波形的表现和临床症状分析。
如果出现异常的心电图波形,必须注明异常波形的种类、部位、程度以及可能的病因。
3.报告结论应当给出一个明确的诊断结果,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术语或太书面化的语言。
三、报告审核规范1.报告生成后需要进行审核,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2.报告审核人员应当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核,不可盲目地忽视明显的异常波形。
3.报告审核人员应当详细记录审核结果,包括基本信息、心电图波形及结论等内容,以便于检查结果的回溯和追溯。
四、报告保存规范1.保存心电图原始记录和报告文件应有专门的文档柜或储存室,并按照规定时间进行保存。
2.存档的报告要标注好创建时间,以便于后期查询以及检查工作的开展。
3.对于已经报告的患者,不应当随意进行删除,除非证实了有错误或者重复记录错误等情况。
五、报告管理规范1.心电图室应当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对于工作人员需严格管理,制定明确的职责范围、工作流程、检查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2.心电图室应当配备高质量、高效率、稳定性好的设备,保证检查可靠性和准确性。
3.心电图室应当组建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全面的管理工作,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按照标准化程序实施工作。
六、报告质控规范1.心电图室应当建立内部质控机制,定期对检查人员进行质量检验和技能考核,保证检查结果和报告准确度。
2020年心电图诊断术语标准化解读(全文)由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起,AHA临床心脏病分会心电图与心律失常委员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心律协会(HRS)组织了30位权威专家撰写和审核了《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建议》(2009)文件,并得到国际自动化心电图协会(ISCE)的认可。
本建议以期促使心电图诊断在全球内的统一。
这些术语适用于临床,其中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及模糊术语;而一些不能提供诊断或临床信息的术语不包括在内;意义相同的术语不再重复出现。
其宗旨是在全球范围内提高心电图解读的一致性,心电图诊断的一致性可以更好地改进病人的治疗。
心电图诊断术语包括首要诊断术语(心电图常用术语)、次要诊断术语(心电图与临床均可应用的术语)、修饰性词汇和简明比较性术语,而首要诊断术语和次要诊断术语是心电图诊断中的核心用语,本术语经中国心电学会、中华医学会心律失常分会联合推广应用。
现解读如下。
第一节首要诊断用语这一部分系心电图诊断中的常用术语,与我们日常作心电图诊断时应用的术语相一致,只有一小部分作出更新而已;一些模糊、有争议、不能定性的术语均未录用。
1.总论:⑴标准心电图;⑵其他正常心电图;⑶异常心电图;⑷无法解释的心电图。
2.技术条件:⑴肢体导联反接;⑵胸导联位置错误;⑶导联脱落;⑷右心前区导联;⑸人工伪差;⑹数据质量差;⑺后壁导联。
3.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⑴窦性心律;⑵窦性心动过速;⑶窦性心动过缓;⑷窦性心律失常;⑸一度窦房阻滞;⑹二度窦房阻滞;⑺窦性停搏;⑻不确定性室上性心律。
4. 室上性心律失常:⑴房性早搏;⑵房性早搏未下传;⑶折返性房性早搏;⑷不稳定性心房起搏;⑸心房异位节律;⑹多源性心房异位节律;⑺交界性早搏;⑻交界性逸搏;⑼交界性心律;⑽加速交界性心律;⑾室上性心律;⑿室上性;⒀非窦性心动过缓;⒁心房颤动;⒂心房扑动;⒃异位房性心动过速(单源性);⒄异位房性心动过速(多源性);⒅交界性心动过速;⒆室上性心动过速;⒇窄QRS波群心动过速。
心电图诊断术语由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起,AHA临床心脏病分会心电图与心律失常委员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心律协会(HRS)组织了30位权威专家撰写和审核了《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建议》(2009)文件,并得到国际自动化心电图协会(ISCE)的认可。
本建议以期促使心电图诊断在全球内的统一。
这些术语适用于临床,其中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及模糊术语;而一些不能提供诊断或临床信息的术语不包括在内;意义相同的术语不再重复出现。
其宗旨是在全球范围内提高心电图解读的一致性,心电图诊断的一致性可以更好地改进病人的治疗。
心电图诊断术语包括首要诊断术语(心电图常用术语)、次要诊断术语(心电图与临床均可应用的术语)、修饰性词汇和简明比较性术语,而首要诊断术语和次要诊断术语是心电图诊断中的核心用语,现解读如下。
第一节首要诊断用语这一部分系心电图诊断中的常用术语,与我们日常作心电图诊断时应用的术语相一致,只有一小部分作出更新而已;一些模糊、有争议、不能定性的术语均未录用。
1.总论:①标准心电图;②其他正常心电图;③异常心电图;④无法解释的心电图。
2.技术条件:①肢体导联反接;②胸导联位置错误;③导联脱落;④右心前区导联;⑤人工伪差;⑥数据质量差;⑦后壁导联。
3.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①窦性心律;②窦性心动过速;③窦性心动过缓;④窦性心律失常;⑤一度窦房阻滞;⑥二度窦房阻滞;⑦窦性停搏;⑧不确定性室上性心律。
4. 室上性心律失常:①房性早搏;②房性早搏未下传;③折返性房性早搏;④不稳定性心房起搏;⑤心房异位节律;⑥多源性心房异位节律;⑦交界性早搏;⑧交界性逸搏;⑨交界性心律;⑩加速交界性心律;⑪室上性心律;⑫室上性;⑬非窦性心动过缓;⑭心房颤动;⑮心房扑动;⑯异位房性心动过速(单源性);⑰异位房性心动过速(多源性);⑱交界性心动过速;⑲室上性心动过速;⑳窄QRS波群心动过速。
5. 室性心律失常:①室性早搏;②融合波;③室性逸搏;④室性自主心律;⑤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⑥分支性节律;⑦并行心律;⑧室性心动过速;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⑩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⑪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⑫心室颤动;⑬分支性心动过速;⑭宽QRS波群心动过速。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心电图2心电图是一种常用的电生理技术,可以记录心脏在不同时间和位置的电信号。
与其他诊断方法相比,心电图具有无创、方便、安全等优点,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临床工作中,住院医师是常见执行心电图操作的人员之一,因此需要规范化培训以提高心电图评估技能和准确性。
以下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心电图的一些注意事项和技巧。
注意事项1. 选取合适的心电图仪器在执行心电图操作前,需要确保使用的心电图仪器是可靠且准确的。
住院医师需要检查设备的电源、导联、电极和滤波器等,以确保心电图读数的准确性。
2. 确保患者正确放置电极在执行心电图操作时,需要确保患者的电极正确放置。
患者需要脱下衣服,露出上肢,并清洁上肢皮肤,以降低电极读数中的噪声干扰。
3. 选择正确的心电图模式在进行心电图操作前,需要选择正确的心电图模式。
常见的模式包括12导联心电图、24导联心电图、Holter监测和Stress测试等,不同的模式适用于不同的临床情况和诊断需要。
4. 善用滤波器和增益在执行心电图操作时,可以使用滤波器和增益来减少噪声干扰并增强信号。
滤波器可以选择通行带宽和抑制频率,以滤除不需要的信号。
增益可以调整信号的强度和清晰度,以提高读数准确性.5. 注意仪器标定和校准在使用心电图仪器之前,需要进行标定和校准,以确保心电图读数的准确性。
标定和校准需要按照仪器的说明书进行操作,可以减少人为误差和仪器漂移等。
技巧1. 掌握基本的心电图解读原则在进行心电图评估时,住院医师需要掌握基本的心电图解读原则,如心脏电生理基础知识、异常波形和心电图改变的常见病理生理学意义等。
2. 学会对心电图改变进行分类和诊断在进行心电图评估时,需要学会对不同类型的心电图改变进行分类和诊断。
例如,ST段的隆起或压低表明心肌缺血或损伤,T波的倒置可能表示心肌缺血或打击的结果。
3. 了解心电图变异性和干扰在进行心电图评估时,需要了解心电图的变异性和干扰。
心电图变异性是指在不同时间或位置上,同一患者的心电图显示不同的波形或语谕。
国际⼼电图标准和诊断指南解读指南分六部分前两部分为2007年发表内容:“⼼电图及其技术”、“⼼电图诊断术语”。
后四部分为2009年3⽉发表内容:“室内传导阻滞”、“ST段、T波、U波和QT间期”、“⼼脏肥⼤”、“急性⼼肌缺⾎/梗死”。
第⼀部分⼼电图及其技术1、解释常规⼼电图及其相关技术关系,帮助理解现代⼼电学;2、确定⼼电图规范标准;3、明确导联安放位置、⼼电图测量和记录⽅法,规范⾃动测量、⾃动分析结论。
⼼电信号和处理过程频率响应范围:体表⼼电图QRS波频响成⼈多在100Hz以下,婴⼉可达250Hz。
当⾼频响不⾜时会影响P-QRS-T波;当低频响不⾜时会使⼼室复极失真。
采样率:采集模块前端的采样率应为1000—2000Hz,更新型模数转换器的采样率能达到10000—15000Hz。
起搏器刺激脉冲脉宽<0.5ms(⼀般⼼电图机不能检测起搏⼼电图)只能在超级采样率中检测。
推荐⼚商增加单独⼀⾏仅有标准输出描记代表检测到的起搏器刺激信号的通道或在标准导联中的⼀个导联上输出。
躯⼲和肢体导联位置的变化指南指出:1、躯⼲记录⼼电图不等同于常规⼼电图;2、坐位和⽴位⼼电图不等同于仰卧位⼼电图;3、特殊位置⼼电图应标记清楚。
图1 不同体位⼼电图描记减少、简化导联应⽤:弗兰克导联系统描记⼼电向量图,简化的EASI导联⽤于⼼电监测。
优点:1、减少导联数,可增加病⼈舒适度;2、可防⽌缠绕,减少耗材;3、可避免活动引起的⼲扰和乳房影响;4、⼜能起到监护⼼脏之⽬的;5、两者⼜可转换为12导联⼼电图,但不能替代常规12导联⼼电图。
增加导联数量1、急性下壁⼼肌梗死时:加描V3R、V4R、V5R和V6R;2、ACS有ST段抬⾼时:加描V7、V8、V9;3、ST向量诊断AMI有价值:建议分析报告增加ST段测量值。
⼼电图⾃动报告凡⼼电图仪出具的⾃动报告均须经医⽣审阅确认。
第⼆部分⼼电图诊断术语本部分简明列表,提供了⼼电图诊断的主要术语、次要术语、修饰语、⽐较术语。
动态心电图报告书写规范一、心律及心率1、基础心律的性质。
2、24小时内心率动态变化(最高与最低心率之差)是否正常。
3、24小时平均心率是否正常。
4、最低心率是否正常。
二、心律起源异常1、有无窦性游走心律及发生规律。
2、房性早搏的发生频度及起源情况。
3、室性早搏的发生频度及起源情况,单发或双发,形态特征、联律是否相等,昼夜发生率有无差异。
4、交界性早搏的发生频度,联律是否相等,是否并行心律。
5、各类心动过速及发生频度,是否多源,每阵持续时间(最短与最长者)是多少6、心房及心室扑动、纤颤的发生频度,是持续性或是短阵性,总计发生了几阵,最短与最长一阵持续多长时间。
7、各节律点有无停搏现象,发生频度及数量,停搏的时间(最短及最长者)及有无并发症状。
三、激动传导异常1、窦房传导阻滞:发生频度,发生时段,昼夜发生率差异。
2、心房传导阻滞:发生频度,发生时段。
3、房室传导阻滞: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或短阵,发生频度,昼夜有无差异,最长的持续时间,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
4、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频度,总计发生几次心室脱漏,昼夜有无差异,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
5、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同二度。
6、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全天无一次室上性冲动下传。
7、束支传导阻滞:持续性或间歇性,是否频率依赖性,阻滞阈值是多少。
8、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及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的诊断应以常规心电图为准。
9、心室内传导阻滞:以常规心电图图形为准,其余内容与束支阻滞相同。
10、心室肌内传导阻滞:持续性或间歇性或隐匿性,其余内容与束支阻滞相同。
11、预激综合征:持续性或间歇性及所属类型,分类按大类区分。
无突发心动过速史者诊断术语同常规心电图。
预激波的认定应以同步测量法为准。
四、心肌梗死1、陈旧性心肌梗死:图形不典型时(如局灶性、碎裂波、等位性Q波、R递增不良等),应以常规心电图为准,因此类改变在DCG中易受体位、心率、电极噪声影响,可出现在正常人群中,如无常规心电图作对照,则应采用“不排除心肌梗死”术语报告。
心电图解读的新规范赵敦祥心电图检测是20世纪建立起来并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监测的重大技术成果之一。
这种检测手段对心脏疾病的检出,对临床诊疗功不可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进展,心电图应用的标准化也在不断更新。
基于此,美国心脏学会(AHA)联合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律学会(HRS)对心电图标准化和解析进行了更新,其结果已被国际计算机心电图协会认可,并于2007年至2009年陆续发表。
本文将就其中部分核心内容进行简要解读。
心电图技术与术语2007年发表的“心电学及其技术”、“心电图术语”两部分,主要阐述了静息心电图及其技术之间的关系,讨论心电图的代表波形及其测量方法,特别强调了能够自动测量、自动导出诊断报告的数字信号采集及计算机信号处理技术,并重申了导联位置、记录的方法及波形。
标准导联排列顺序专家共识推荐选择性使用Cabrera肢体导联排列顺序。
Cabrera肢体导联排列顺序的应用已有25年的历史了,这种排序不仅有助于心肌缺血或梗死的定位以及计算额面电轴,aVR的应用还可提高梗死相关动脉的判定、危险性评估等。
200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ESC/ACC)指南也推荐其作为12导联心电图的通用排列方式。
躯干和肢体导联位置的变化专家共识指出,通过躯干电极记录的心电图不等同于标准心电图;坐位和立位记录的心电图也不等同于标准卧位心电图;特殊位置记录的心电图必须标记清楚。
减少导联数量人工合成12导联心电图一般适用于心电监护等,不能代替标准心电图常规使用,而且使用时必需标记清楚。
增加导联数量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时推荐增加右胸导联记录;在ACS有ST段抬高证据的治疗中推荐增加使用后胸导联记录;由于ST段向量图越来越用于提高AMI的诊断分类,在心电图的自动报告中建议增加ST段额面电轴。
心电图的自动报告心电图的计算机报告是心电工作者的辅助工具,所有基于计算机的心电图报告必须经医生审阅。
心电图诊断报告规范制度背景介绍心电图为一种常见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心脏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等的重要依据。
由于心电图结果通常为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的基础,因此规范制定心电图诊断报告制度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心电图诊断报告的格式和内容,保证心电图诊断报告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精细的医疗服务,强化医疗机构管理。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的心电图检查和报告,包括临床、急诊、门诊、健康体检、社区卫生等各类医疗机构。
要求1. 报告格式心电图诊断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检测时间、心电图记录仪型号和记录方式;•心电图采集情况,包括导联连接情况、小波段滤波情况、干扰情况等;•心电图图像,应清晰、准确、正确显示,并标明导联、心率、标准化;•心电图分析结果,应根据心电图图像结果进行分析,包括心率、心律、心室肥大、传导阻滞、房室传导比例、波形特征等;•诊断结论,应根据心电图分析结果进行诊断,如窦性心律、房颤、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缺血等;•医师签名和日期。
2. 报告内容心电图诊断报告应保证以下要求:•准确性:报告内容应真实准确地反映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不得有任何虚假信息。
•可读性:报告应具有良好的可读性,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和冷僻的术语,确保医生、患者和其他读者可以清晰地理解报告内容。
•专业性:报告内容应严格遵循医学规范,确保准确、专业。
3. 报告质量心电图诊断报告应保证以下质量:•完整性:报告应具有清晰、准确的内容,必要时应加以补充说明。
•及时性:报告应在完成检查后尽快制定完善,确保及时反馈检查结果。
•统一性:报告应按照本制度规范进行编写,保证医疗机构内部质量的统一和管理。
实施医疗机构应制定心电图诊断报告规范制度,明确责任和要求。
同时,医疗机构应开展相应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医生、技术人员的诊断和报告编写水平,确保报告制度的严格执行和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