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安徽自然灾害史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112.00 KB
- 文档页数:21
背景材料 自8月12日以来,安徽省遭遇近40年来最严重的伏秋旱,导致部分河道和水库干涸,居民供水紧张。
据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王荣喜介绍,自8月12日以来,该省面均雨量8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近七成,降雨持续偏少是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
安徽已启动Ⅲ级抗旱应急响应,采取蓄、引、提、调等综合措施,加强蓄水保水。
热点解读 干旱是一种气象灾害,虽然全国卷中选考题目取消自然灾害,但就不代表高考不考查自然灾害,而是将自然灾害放在了必考内容中,其考查的频率升高。
近几年高考中,不同程度的都出现了关于自然灾害的内容。
干旱是我国高发的一种气象灾害,从高考题目看,主要考查干旱形成的原因,干旱对农业的影响,缓解旱灾的措施。
比较我国不同区域的旱灾类型及灾情特点。
知道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熟练运用地图查找我国旱灾及干旱程度的地区分布。
学会阅读数据统计表了解我国旱灾损失的时间和地区差异。
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旱灾灾情特点。
考点链接 一、干旱与旱灾 1、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2、旱灾:干旱可导致供水水源匮乏,除可危害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外,还可危害居民生活,影响工业生产及其他社会经济活动,酿成旱灾。
3、干旱与旱灾的区别技巧 干旱是一种现象,而旱灾是一种因干旱而形成的灾害,也就是说干旱是旱灾的致灾因子。
从受灾体的特性看,气候湿润但降水不稳定,经济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干旱更容易酿成旱灾。
4、特点及成因干旱旱灾特点时间长、地域广(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渐发性形成原因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的,常与大气在全球范围内的波动有关两个限制条件:①较长时间内降水少,产生干旱现象;②给人和动植物的生存带来危害,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5、干旱与旱灾的类型与分布干旱旱灾发生地区发生的地域非常广,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或部分大陆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地区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安徽地震历史全记录安徽地震历史全记录1904年以后有宏观考察的4级以上地震情况分述如下一、1917年1月24日霍山6. 25级地震发震日期:民国六年旧历正月初二日。
发震时刻:08时48分12秒。
震中位置(宏观震中):北伟31.3° ,东经116.2°。
极震区包括霍山.黑石渡、 落儿岭.烂泥坳等地区。
震中烈度:八度。
震害情况:中华民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民国六年一月至三月地震调查报告》: 此次地震“震力自下而上,屋瓦揭飞,墙壁倾颓,山石崩坠,声如雷鸣。
全境 人民以死伤闻者约及数十,最烈之处在西南乡之落儿岭。
”《申报》1917年3月19日载:“城厢市镇,房屋倒塌甚多,压毙人民亦不少, 全县恐慌。
其灾情最重地方,如英霍交界之鹿吐石铺,有群山峡涧,涧烈数十 丈,山中巨石不时滚落,打破附近民房甚多,压毙人民数十。
……其余诸佛庵、 桃源口等处,均受灾重,甚有炊爨时,屋被震倒,遂致火起延烧,不敢抢救者。
” 表2—2安徽省现代地震目录(1904—1985 年 MsM4・ 01970—1985 年 Ms M3. 0)序号年代发震时间震中位置月日时分秒北纬东经地点震级(Ms)烈度深度精度 11917 年 12408481231. 3。
116.2° 霍山 6. 25 八 121917 年22210124231.3° 116.3° 霍山西南5. 7531934年31808164431. 0° 116.4° 霍山、 潜山间 541954 年 61710083931. 6° 116.6° 合肥、六安间 5. 25 六 351960 年 81123045331.5° 117.8° 巢县 461962 年 71220462631. 3° 117.5° 庐江东 4 五 371963 年 31319322230. 5° 117.0° 安庆附近 4. 25481965 年31504181433. 5° 117.3° 固镇西北 4 五 391966年 72715331732. 5° 117.7° 定远 4五 2101967 年 3302250130。
文山学院学报Vol. 33 No. 4Aug. 20201第 33 卷第 4 期2020年 8 月JOURNAL OF WENSHAN UNIVERSITY收稿日期:2019 - 11 - 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17ZDA158)。
作者简介:徐艳波,男,河北邯郸人,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史、灾害史研究。
环境史视野下的东川泥石流灾害研究综述徐艳波(云南大学 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91)摘要:东川地处滇东北小江流域,受地质、地貌、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是我国泥石流高发区。
从环境史的角度对东川泥石流灾害研究的成果颇为丰富,并更深层次揭示出泥石流产生的社会成因以及灾害影响,但今后研究需着重加强对历史时期的泥石流灾害、民间防治以及泥石流与民众生计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希冀进一步推进泥石流灾害的研究。
关键词:环境史;东川;泥石流;灾害中图分类号:P642.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4 - 9200(2020)04 - 0001 - 07A Review of Dongchuan Debris Flow Disas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XU Yanbo(Institute of Southwest Environmental History,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Abstract: Dongchuan is located in the Xiaojiang River Basin in northeastern Yunnan.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geology, landform, climate and human activities, it is a high-incidence area of debris flow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the study has produced fruitful findings, unveiling the social causes and damages caused by debris flow. However, future researches should focus on historical disasters, strategi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impacts of the disaster on livelihood so as to improve the research as such.Key words: environmental history; Dongchuan; debris flow; disaster东川是历史上著名的天南铜都,汉代就产有“朱提堂琅洗”,清代更是以铜政闻名遐迩。
关于安徽自暴雨的调查报告现实情况:2009,安庆、六安等市发生洪涝灾害。
受灾人口38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90千公顷;倒塌房屋4591间。
另有人员伤亡。
18日,安徽省全省出现明显降水,并伴有大风降温,22日夜间到23日南部地区仍有降水过程,气温也将下降。
18日夜开始安徽省出现较明显降水。
18日20时~20日07时安徽省大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超过15毫米,其中阜阳、大别山区和江南南部有99个乡镇超过50毫米,3个乡镇超过100毫米,最大太湖百里126.6毫米。
19日夜开始全省偏北风力开始加大,沿江江北大部分地区出现6级以上阵风,有5个乡镇超过8级。
处理方法:灾情发生后,安徽省民政厅迅速派出工作组赴灾区查核灾情,指导救灾。
同时,按照省防指要求,与省水利、国土、气象等部门建立业务处室联络机制,加强会商和信息沟通。
暴雨形成原因:暴雨形成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一般从宏观物理条件来说,产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
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的暴雨。
引起中国大范围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切变线、低涡、槽、台风、东风波和热带辐合带等。
此外,在干旱与半干旱的局部地区热力性雷阵雨也可造成短历时、小面积的特大暴雨。
暴雨常常是从积雨云中落下的。
形成积雨云的条件是大气中要含有充足的水汽,并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把水汽迅速向上输送,云内的水滴受上升运动的影响不断增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
积雨云体积通常相当庞大,一块块的积雨云就是暴雨区中的降水单位,虽然每块单位水平范围只有1~20千米,但它们排列起来,可形成100~200千米宽的雨带。
一团团的积雨云就像一座座的高山峻岭,强烈发展时,从离地面0.4~1千米高处一直伸展到10千米以上的高空。
越往高空,温度越低,常达零下十几摄氏度,甚至更低,云上部的水滴就要结冰,人们在地面用肉眼看到云顶的丝缕状白带,正是高空的冰晶、雪花飞舞所致。
国内外火灾研究现状综述报告概述火灾是一种常见而危险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火灾风险,各国开展了广泛的火灾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与成果。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火灾研究现状,以期促进更加深入的探索与应用。
一、火灾发生机理1. 燃烧过程分析从微观层面出发,通过化学反应动力学等方法,揭示了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过程。
同时结合计算模拟技术,可预测火源扩散及次生火灾等相关参数。
2. 火焰传播模型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火焰传播规律,如物质能量平衡方程、速度和温度场方程等。
这些模型有助于提高对火灾动态变化的认识,并为消防设计与管理提供依据。
二、火灾风险评估与管理1. 火灾统计数据分析通过对历史火灾事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可以确定火灾的时空分布规律、主要形成原因及危险度等,并为预防控制提供依据。
2. 风险评估模型综合考虑火源、易燃性物质种类及数量、人员密度等多种因素,建立科学的火灾风险评估模型。
通过此模型分析和评估潜在火灾风险,可指导消防工作的全面布局和总体规划。
三、火灾监测与预警技术1. 火灾监测传感器技术基于各种传感器技术(如光电传感器、红外线热成像仪等),实现对复杂场景下火源的自动识别和监测。
这些技术能够迅速发现火灾隐患并提前做出预警,有力地保护人们生命安全。
2. 火灾预警系统构建结合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建立完备的综合化火灾预警系统。
该系统应包括智能化设备、高效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手段以及精确的网络传输机制,并能与相关平台进行联动,以最大程度保障人们的安全。
四、火灾应急与救援1. 火灾模拟与逃生规划依靠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建筑结构和人员疏散进行合理的模拟,并制定科学的逃生规划。
这项工作在最大程度减少伤亡、保护人们生命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现场消防装备创新不断提高消防器材设备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如自动喷水系统、遥控救援机器人等。
技术的发展为消防部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开展灭火救援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史研究综述汪志国(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 江苏 南京 210095)[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文从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气候、水与生态环境;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区域生态环境史和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等6个方面,对生态环境史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与梳理,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关键词]生态环境史;研究综述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环境史也逐渐地走进学者们的研究视野。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不仅翻译介绍了一批西方生态环境史论著,①而且从宏观②和微观③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问题,并推出了一大批学术成果。
本文拟对此进行回顾与梳理。
特别申明的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生态环境史的研究成果极多,在有限的篇幅内作全面介绍是不可能的事。
就个人能力所及,在尽力照顾各方面的同时,有所选择地加以述评,挂一漏万,势所难免。
如有不妥,尚祈专家和学者批评指正。
一、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它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宏观理论的探讨,还是微观问题的考察,都取得了一些颇有份量的学术成果。
毛曦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关于人地关系的最新理论,他撰文指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主体的人,在于人性的善良与高素质的人的存在。
以此为指导,研究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演变,要注意4个问题,即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人为活动的积极作用及对自然环境影响的限度;人对自然的正常开发与破坏之间的度的界限与量的区分;引入量化方法与现代地理学的科学方法,总之,应将历史地理研究对现实的借鉴作用与意义落在实处。
[1]曹世雄从整体上考察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认为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演递过程,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以后,出现了4次生态危机,文章还分析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
20世纪以来安徽自然灾害史研究综述来源:清史所作者:清史所点击数:1726 更新时间:2010-11-24汪志国(池州师专历史与社会学系,安徽池州247000)[摘要]历史时期,尤其是近代,安徽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无论当时,还是之后,学术界都十分重视安徽自然灾害史的研究,并取得一些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除了一些专题性的资料整理与学术研讨外,主要是散见于全国性自然灾害史的研究成果之中。
本文对20世纪以来安徽自然灾害的研究状况进行考察与梳理。
[关键词]20世纪;安徽省;自然灾害;学术总结[文章来源]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2月[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自然灾害重压下的乡村———近代安徽自然灾害研究》,项目批号:2006SK309)。
[作者简介]汪志国(1963-),男,安徽枞阳人,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历史与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在读博士生,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安庆师范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生态环境史、法律史。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区域广、极易受灾害袭击且受灾最重的国家之一,而安徽省又是我国受灾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素有“多灾省”之称。
步入近代,安徽各种自然灾害更是连年不断,根据竺可桢《中国历史上气候变迁》对安徽省历代灾荒状况的考察,发现“越是近代,人为与自然的灾荒越发严重”。
[i]就水灾而言,“近代以降,安徽水灾发生十分频繁”。
[ii]对历史时期安徽自然灾害的研究,除了一些专题性的资料整理与学术研讨外,主要是散见于全国性自然灾害史的研究成果之中。
本文拟对20世纪以来安徽自然灾害史的研究状况进行考察与梳理。
一、与安徽相关的全国性自然灾害史研究(一)对自然灾害史资料的整编资料整理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在20世纪百年时间里,自然科学工作者与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致力于自然灾害史料的系统挖掘与整理工作,它发端于30、40年代,兴盛于50-70年代,80年代以后学者们再次掀起了新一轮自然灾害史料整编的高潮。
历史时期安徽自然灾害资料就蕴含在这些成果里,或一些章节,或部分篇幅,记载了安徽自然灾害的历史状况,再现了历史上安徽自然灾害的原貌。
民国时期,一些学者从卷帙浩繁的历史资料中爬梳整编出自然灾害史料,如,李清初的《汉代以来中国灾荒年表(一)》(载《新建设》1931年4月30日第14期);陈高傭编著的《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10卷,上海国立暨南大学1939年印行)等。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共和国经济建设曲折前进的旅程中,自然灾害也频频地袭击华夏大地,促使科学工作者重视对历史时期自然灾害资料的整编工作。
地震历史资料的整编成果较多。
1954年,在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倡议下,由历史学家范文澜、金毓黻先生主持,经过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人员2年的努力,在查阅2300余种正史、别史、笔记、杂录、诗文集、档案和5600余种方志的基础上,编写成《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上、下册,科学出版社1954年出版),该书收集了公元前1177年至公元1955年近万次地震资料。
之后,又以此为基础,于1960年和1971年分别编写出版了《中国地震目录》。
1976年唐山地震后,引起了全社会对地震预报和历史时期地震研究的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地震历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组织各省、市、自治区的历史工作者和地震工作者查阅历代档案、地方志、特藏文献、石刻和题记等,编写了5卷本的《中国地震资料汇编》(科学出版社1983—1987年相继出版)。
以此为基础上,1983年又对《中国地震目录》进行了修订。
此外,历史时期地震资料的整理成果,还有楼宝常主编的《中国古今地震灾情总汇》(地震出版社1996年版);北京大学王嘉荫教授的《中国地质史料》(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写的《清代地震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9年版)。
在这些地震史料中,均有历史时期安徽地区的地震资料,如《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中的“安徽省地震年表”,记载了自公元前179年至1951年的2130年间的地震,共310次,其中破坏性地震22次,从明朝到1951年的584年间破坏性地震就有19次。
气象灾害历史资料的整编,成绩同样显著。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徐近之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起致力于整理我国历史气候资料,通过对黄淮平原及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北京等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近2000年以来气候历史记载的整理,编写了《气候历史记载初步整理》(江苏省地理研究所1976年印)。
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提议下,中央气象局研究所联合华北、东北十省、市、自治区气象局着手整理历史时期的气候资料,共整编出自1470年至1979年间全国近500年的旱涝史料约200万字,其史料主要来源于明清实录、明史、清史稿、古今图书集成、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故宫档案、府县志、调查口述资料、近代仪器观测降水量记录等。
此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张丕远教授对自1470年至1950年的气候资料再次进行整理,所依据的史料除了各地方志外,还补充了包括散藏台湾及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内的近1000种方志,整编内容除了旱涝外,还包括饥馑、霜灾、雪灾、雹灾、冻灾、海啸和瘟疫等项目的灾情实况。
80年代,特别是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以来,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史学工作者肩负起对自然灾害史料挖掘与整理的重任,推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编纂组编写了《中国历史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农业出版社1988年版),此书有2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大事记,系汉至清代重大自然灾害的原始记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波教授主编的《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版)时自远古,终于清末,收集农业自然灾害十多种计80余万字。
陆人骥编纂的《中国历史灾害性海潮史料》(海洋出版社1984年版)是我国第一本潮灾历史资料。
在此方面,清朝与民国时期的资料整理较多。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自1981年起整编了“清代江河洪涝档案史料丛书”,包括《清代海河滦河洪涝档案史料》《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洪涝档案史料》、《清代黄河洪涝档案史料》、《清代黑龙江松花江流域洪涝档案史料》、《清代珠江韩江流域洪涝档案史料》等。
该丛书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其史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保存的1736年至1911年(乾隆元年至光绪三年)的清代档案,作者将百余万件奏折中有关雨情、旱涝灾情、河道变迁及治理、工程技术等资料整编成书,为研究清代洪涝灾害提供了第一手珍贵档案资料,在中国灾害史研究上有着重要地位。
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李文海教授牵头成立了“近代中国灾荒研究”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不避寒暑,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官方文书、调查报告、新闻报导、地方史志以及文集、笔记、书信、日记、碑文等各种私人著述和建国后编辑的部分灾害年表,并在此基础上详加考订甄选,条析缕分,编写成《近代中国灾荒纪年》和《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1993版)。
这2部书按编年形式,对1840至1949年间历年全国发生的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分别省区,加以说明,尽可能地将各地自然灾害发生时间、地点、受灾的范围和程度进行详细介绍,而且对灾区人民的生活状况、灾荒的成因,各级政府的救荒措施及其弊端加以说明,“这样一份内容详实的史料集,在我国灾害史研究上确为少见”。
[iii]2004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李文海、夏明方主编的《中国荒政全书》(第一、二辑),该书系统收集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宋元明清写作和流传下来的有关灾荒和抗灾救灾的论著,其中,第二辑4卷,收入清代灾荒论著45种。
该书对人们正确认识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演变规律,深入了解历史时期救灾减灾的经验教训,从而为当代中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服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iv]除了上述专题性资料外,在经济史、农业史的资料辑中也存有大量自然灾害史料。
如李文治、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共3辑,三联书店出版)、陈振汉等编《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共3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红十字会组织编写的《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93年)、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等。
(二)对全国性自然灾害史的专题研究在系统挖掘与整理资料的同时,学者们还对自然灾害史及其规律进行探讨,并取得了一批影响较大的研究成果。
民国时期,由于自然灾害十分频繁,促使许多学者将研究目光投向自然灾害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竺可桢与邓云特。
竺氏在1925-1927年间连续发表了4篇灾害史论文,即《中国历史上之旱灾》、《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论祈雨禁屠与旱灾》、《直隶地理的环境和水灾》。
[v]其中《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列出中国历代各省水灾分布表、中国历代各省旱灾分布表、中国各世纪各省水灾次数表、中国历代各省旱灾次数表,并对各地灾害的差异性及致灾因素的不同条件进行了分析。
邓云特的《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应是自然灾害史研究的拓荒之作,代表了当时灾害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该书在占有大量自然灾害史料的基础上,对包括清代、民国(1912—1937年)在内的历史时期的灾荒概况、灾害发生的成因与影响、以及救荒思想与实践进行系统阐释,书中的许多观点和主张直到今天仍有借鉴价值。
共和国建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减灾活动的开展,自然灾害史的研究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于1972年正式发表了积30余年思考和心血而成的长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奠定了现代中国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石。
中央气象局在对有关史料进行考证、分级和制图,于1981年编成《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第一次勾勒出15世纪以来近500年间中国旱涝变化的主要特征和历年旱涝基本轮廓,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经济价值。
[vi]1975年8月河南驻马店大洪水后,水利电力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洪水历史资料的调查与整理工作,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编成《中国历史大洪水》一书(中国书店1990年版),该书记载了自1482年以来全国有代表性的91场历史大洪水,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我国灾害性洪水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对洪水的认识水平,促进防洪减灾事业的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