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止血检验的临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7.81 MB
- 文档页数:114
A Fisher S cientific Company血栓与止血临床应用正常条件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几分钟内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人体内血液能正常流动有赖于以下四个系统功能的平衡,这个机制障碍就会引起出血,亢进则导致血栓形成。
凝血系统正常凝血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凝血活酶的形成。
第二阶段: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
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主要检测项目:PT、APTT、TT、FIB抗凝系统正常情况下,凝血、抗凝两个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抗凝系统占优势则发生出血;凝血系统占优势则发生血栓。
主要检测项目:AT-Ⅲ、PC、PS、肝素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纤溶活性增高可引起出血;纤溶活性降低可引起血栓的形成主要检测项目:D-二聚体、FDP、纤溶酶原等血小板系统血小板参也参与血栓的形成,是动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成分之一主要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等为何要做凝血测试血栓与止血不仅涉及到基础医学,而且与多个临床学科的疾病密切相关。
★所有手术前检查:外科、骨科、妇产科、五官科等手术。
检查病人的出凝血机能,以免术中发生危险。
★预测血栓形成:如心肌梗塞、静脉栓塞等。
可以早诊断,早治疗★监测抗凝及溶栓治疗:如换瓣手术后、肝素治疗、口服抗凝剂等。
减少临床治疗出血并发症★诊断各类疾病:如DIC、肝脏疾病、先天及后天凝血因子缺乏症等常规凝血检测一.PT(凝血酶原时间)检测PT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用于检测血浆中Ⅱ、Ⅴ、Ⅶ、Ⅹ因子的水平1.正常参考值:11-14秒,延长3秒为异常;活动度70-120%;INR 0.8-1.5 2.临床意义:(1) PT延长见于:先天性者多见于低(无)纤维蛋白原及Ⅱ、Ⅴ、Ⅶ、Ⅹ因子缺乏症;后天性者多见于肝脏病、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症、新生儿出血、血液中有抗凝药物或口服避孕药(2) PT缩短见于:DIC早期血液呈高凝状态;先天性Ⅴ因子增多症二.AP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用于检测血浆中Ⅷ、Ⅸ、Ⅺ、Ⅻ因子的水平1.正常参考值:28-40秒,延长10秒以上有病理意义2.临床意义:(1) APTT延长见于:Ⅷ、Ⅸ、Ⅺ、Ⅻ因子缺乏症。
有关血栓与止血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一.凝血障碍性疾病1.筛选试验选用APTT和PT作为筛选试验,根据筛选试验的结果,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1)APTT和PT都正常:除正常人外,仅见于遗传性和继发性因子ⅩⅢ缺乏症。
获得性者常由于严重肝病、肝脏肿瘤、恶性淋巴瘤、白血病、抗因子ⅩⅢ抗体、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恶性贫血等引起。
(2)APTT延长伴PT正常:多数是由于内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A、血友病B、因子Ⅺ缺陷症;血循环中有抗因子Ⅷ、抗因子Ⅸ或抗因子Ⅺ抗体存在;DIC时可见因子Ⅷ、因子Ⅸ、Ⅺ减低;肝脏疾病时可见因子Ⅸ、Ⅺ减少;口服抗凝剂时可见因子Ⅸ减少。
(3)APTT正常伴PT延长:多数是由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Ⅶ缺乏症,获得者常见于肝脏疾病、DIC、血循环中有抗因子Ⅶ抗体存在和口服抗凝剂等。
(4)APTT和PT都延长:多数是由于共同途径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如遗传性和获得性因子Ⅹ、Ⅴ、凝血酶原(因子Ⅱ)和纤维蛋白原(因子Ⅰ)缺乏症;获得性者主要见于肝脏疾病和DIC,口服抗凝剂时凝血因子Ⅹ和凝血酶原减低。
此外,血循环中有抗因子Ⅹ、抗因子Ⅴ和抗因子Ⅱ抗体存在时,它们也相应延长。
临床应用肝素治疗时,APTT和PT也都相应延长。
2.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的基因诊断:(1)血友病A:可采用:a.间接基因诊断b.直接基因诊断(2)血友病B:由于因子Ⅸ基因小,所以血友病B可用直接基因测序的方法来解决:(3)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 vWD)的基因诊断:vWD携带者检测和产前诊断也是利用多态性标记进行间接诊断。
当然,对于明确缺陷的家系,亦可用缺陷基因作直接诊断。
①可变数目的串联重复顺序(ATCT),其杂合子频率高,在白种人群中杂合子频率为98%;②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利用这些多态性标记,可对部分家系作携带者检测和产前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