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鸡蛋做不倒翁的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670.50 KB
- 文档页数:5
【二年级作文】小制作——蛋壳不倒翁_350字
春天来了,小兔子家的小兔子们每天都要到田野上去玩耍,有一天,小兔子们去田野
上玩耍,突然发现了一片空地,在这片空地上,有许多的鸡蛋,鸡蛋的形状,有很多的鸡
蛋被小兔子不小心踢倒,破了很长的裂缝,小鸡们只好把它吸收进体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兔子们将鸡蛋收拾干净,把蛋壳洗干净,把鸡蛋破裂的裂缝给粘合好。
小兔子们玩蛋壳的时候,发现蛋壳是一个很特别的东西,它有一个坚硬的外壳,里面
有一个柔软的蛋黄和蛋白。
小兔子们非常想把蛋壳变得更有趣一点,经过小兔子们的智慧,他们试着把蛋壳变成了不倒翁。
小兔子们首先将蛋壳的底部剪平,以使蛋壳在平面上能够站立稳定。
然后将蛋壳里的
蛋黄和蛋白倒出,小心地剪开一个小孔,在小孔中倒入一些干燥的米或小小的风铃。
然后,用一块小布布将蛋壳的开口给盖住。
小兔子们做好了这些后,蛋壳不倒翁就做好了。
小兔子们将蛋壳不倒翁拿到田野上来进行测试。
他们先是从不同的角度分别用手指按
住蛋壳不倒翁的底部,然后用力地推,结果蛋壳不倒翁稳稳地站在地上;然后他们又用力
地朝蛋壳不倒翁的侧面推,蛋壳不倒翁还是站在地上。
小兔子们非常高兴,蛋壳不倒翁真
的做到了不倒翁的效果。
小兔子们纷纷赞叹蛋壳的坚韧和自己的聪明才智。
从这件小制作中,我们看到了小兔子们的聪明和勇敢。
他们在生活中发现了新事物,
尝试了新的方法,最终成功地制作出了有趣的玩具。
这件小制作不仅锻炼了小兔子们的动
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勇气和创造力。
让我们一起学习小兔子们,勇敢尝试、不断进取,创造出更多的美好生活。
鸡蛋不倒翁的制作过程作文
《制作鸡蛋不倒翁》
嘿呀,今天我要来尝试做一个超级有趣的鸡蛋不倒翁啦!想想就觉得好玩儿呢。
我先从冰箱里拿出一个圆滚滚的鸡蛋,嘿,这鸡蛋摸起来光溜溜的。
然后呢,我找了一根尖尖的针,这可得小心着点,别扎到自己的手啦。
我用针轻轻地在鸡蛋的顶端戳了一个小小的洞,哎呀,可别把鸡蛋给弄破咯。
接着,我把里面的蛋清和蛋黄慢慢地倒出来,这可真是个细致活儿呢,我是一点儿一点儿倒的,就怕一不小心给洒了。
倒完之后,我把鸡蛋壳洗得干干净净的,放在一边晾干。
在等鸡蛋壳晾干的时候,我就开始准备其他的东西啦。
我找了一些彩纸,剪出了一个小小的帽子形状,准备给不倒翁戴上。
我还找了一些小珠子,嘿嘿,这些小珠子可以当不倒翁的眼睛哦。
鸡蛋壳晾干啦,我就开始往里面装东西啦。
我先放了一些沙子进去,哎呀,放多少合适呢?我就一点点地试,多了倒得太容易,少了又站不太稳,可把我给纠结坏了。
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量啦!然后呢,我把剪好的彩纸帽
子给粘在了鸡蛋壳的顶端,再把小珠子粘上去当眼睛。
哇塞,一个鸡蛋不倒翁就初见雏形啦!
我轻轻地推了推它,哈哈,真的不会倒呢,摇摇晃晃的太有意思啦!我越看越喜欢,感觉自己简直太厉害啦,能做出这么好玩的东西。
后来呀,我还把这个不倒翁放在我的桌子上,每次看到它我就开心,感觉它就像我的一个小伙伴一样。
哎呀呀,做鸡蛋不倒翁可真是一次超有趣的体验呀,等我以后有时间了,我还要再做更多更有意思的不倒翁呢!。
〔例文〕巧做不倒翁〔例文〕巧做不倒翁〔例文〕巧做不倒翁一天中午,我准备用鸡蛋壳做个不倒翁。
于是,我找来鸡蛋、胶泥、白纸和浆糊。
开始,先在鸡蛋尖的一头戳个洞,把蛋清、蛋黄倒在碗里,把空蛋壳洗干净。
然后,把胶泥从戳开的洞里放进蛋壳,粘在蛋壳的顶端,这就是不倒翁的身子。
接着,再给不倒翁做顶漂亮的小帽子。
先把白纸剪开卷成一个圆锥形的帽子。
可是白色的帽子不好看,我想:还是把不倒翁的帽子装饰一下吧!就用彩笔在白帽子上画了美丽的花纹,漂亮的花帽子就做成了,把它用浆糊粘在蛋壳戳洞的地方。
最后,用毛笔在帽子下面画上了眉毛、眼睛、鼻子和微微向上翘起的小嘴。
一个美丽漂亮的不倒翁做好了。
我用手把它按倒,刚一松手它就站了起来,笑眯眯地朝我晃来晃去。
我真喜欢这个有趣的不倒翁。
〔评语〕这篇短文把制作不倒翁的经过一层一层写得很清楚、很具体,让人读了能够比较形象地了解事情的情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说动词“戳”字,就写出了作者当时小心、谨慎的样子,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画棋盘看着容易做着难,这话一点不假,一个臭棋盘,竟让我画了一个下午!我看人家下围棋,心里挺想学。
听哥哥说,要学下围棋,先得熟悉棋盘。
我想,怎样画棋盘呢?会画棋盘不就熟悉了吗!于是,我就根据脑子里的印象,打开铅笔盒,拿出尺子、铅笔,吭哧吭哧地画起来。
噌噌噌,三下五除二,一会儿就画好了。
画完,我端详着自己的棋盘,横线不平,竖线不直,每个小格,没有一个正方形,再一数,跟人家正式棋盘的数也不对呀!哥哥看了我的棋盘,哈哈哈一阵笑,捂着肚子直不起腰来。
我只好重画。
哥哥告诉我:“干什么都得有个计划,你先量一量纸的大小,再根据纸的大小,算一算每个格占多大面积,接着,画个大正方形,横边竖边都要点上点,把点连起来,一个棋盘就画成了。
”我照着哥哥说的画,果然像个棋盘了。
哥哥说:“你这还是个半成品哪!要在底下衬张厚纸,边上也要裱上纸才结实耐用。
”我又按照哥哥说的做了“加固”工作,一张标准的围棋盘终于诞生了。
制作鸡蛋壳“不倒翁”_350字
你们见过不倒翁吧?告诉你们,我会做不倒翁哦。
想学吗?我来教教你们吧。
我首先把制作“不倒翁”的材料和工具准备齐全。
材料要找一个比较圆的鸡蛋壳,或者乒乓球也行。
再拿来剪刀、白纸、画笔、蜡烛、沙子和一把小刀。
这些材料和工具都准备就绪,就可以制作不倒翁了。
我先用小刀在鸡蛋的顶部小心翼翼地挖了一个洞,然后把蛋清和蛋黄一点点地倒出来,再把沙慢慢地放入蛋壳里,接着点燃蜡烛,把蜡滴在沙子的上面,目的是固定沙子,使它下重上轻,不会倒,最后再找来白纸,把它折成帽子的形状,用胶水固定在鸡蛋那个洞的位置,用画笔在帽子上画了两只圆溜溜的大眼睛,又画了一个大鼻子,还画上了一张小巧玲珑的嘴巴,一个“不倒翁”在我的手中诞生了,我仔细地端详着这个“不倒翁”,用手按了几下它的脑门,它左右摆动,那调皮的样子好像在对我说:“我不会倒的,我不会倒的……”看着看着,我心里充满着成功的喜悦。
一个鸡蛋壳就变成“不倒翁”了!自己动手制作,好玩,培养动手能力,又让生活更加丰富,你们也去试试吧!。
用鸡蛋壳做的不倒翁的原理
鸡蛋壳做的不倒翁的原理是利用了物理学原理中的重心稳定性和空气阻力。
首先,将鸡蛋壳的顶部小孔打开,将蛋清和蛋黄倒出。
然后通过小孔注入一定量的水或其他重物,使得鸡蛋壳的底部变得沉重。
这样,鸡蛋壳的重心就会下移,位于壳的底部。
当将鸡蛋壳放在平坦的水平面上时,由于重心位于壳底部,会使得重心与地面之间产生了一个“倾斜”的状态。
这时,鸡蛋壳会产生一个向下的重力矩,试图使其倾斜倒下。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空气阻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鸡蛋壳开始倾斜时,底部相对地面的面积变大,空气阻力也随之增加。
阻力会产生一个垂直于倾斜方向的力,试图使鸡蛋壳保持在原来的倾斜状态。
这个阻力力矩会与重力力矩抵消,使得鸡蛋壳保持稳定。
因此,鸡蛋壳做的不倒翁的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通过在鸡蛋壳中加入重物降低重心位置,并利用空气阻力产生的力矩与重力力矩相互抵消,从而使得鸡蛋壳在倾斜时能够保持稳定,不倒翻。
简单初中物理小制作1、不倒翁器材:常用鸡蛋,胶水,一些重物及装饰物品若干。
制作:在鸡蛋的尖顶端开个小孔,用吸管或其他任何方式将蛋清,蛋黄取出,形成较完整蛋壳。
将小重物放入鸡蛋中,用胶水固定在底部,用装饰品或颜料将鸡蛋外部按喜好装饰即可。
操作及现象:将其左右压倒,仍顽强的恢复到竖直状态。
原理解释:不倒翁不会倒,一方面因为它的结构上轻下重,重心很低;另外,当它向一边倾斜时,重心和桌面接触点不在同一条铅垂线上,重力作用会使它摆动回原位置.从杠杆原理来说,不倒翁倒下时,不管支点在哪里,虽然重力的力臂较短,但力矩=力*力臂,有力矩,不倒翁还是回复到原来位置。
还有就是底部为圆形,摩擦力小,便于不倒翁回到原来位置。
不倒翁精神:做人也要将“重心”放低些,当遇到“外力”时,才能顽强“不倒”!2、杆秤小制作制作目的.锻炼动手能力 2.加深对杠杆原理的理解材料准备杆、钩/挂盘、提钮、秤砣(质量稍大的物体均可)制作方法制作、标零做一根长40厘米的杆秤,靠近粗的一端1厘米处和6厘米处分别钻两个小孔。
在孔中固定穿钉。
用粗铁丝弯一个钩做为秤钩挂在第一个穿钉上/或用挂盘吊在穿钉上;用一根较粗的线拴在第二个穿钉上做提纽。
再用细线吊一个0.25千克的重物的秤砣。
提起提纽,将秤砣挂在秤杆上,移动所挂的位置,直到杆秤处于平衡。
此时在秤杆内侧刻出秤砣所挂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定盘星,是刻度的零点。
标刻度将质量为0.5千克、1千克、1.5千克的物体分别挂在秤钩上,调整秤砣的位置,使杆秤平衡秤砣的位置就是秤的0.5千克、1千克、1.5千克的刻度处,这几个刻度间距离是均匀的。
根据这个规律即可以在秤杆上找出2千克、2.5千克等刻度的位置,把每0.5千克刻度间的距离等分成10份,每份间的距离就代表0.05千克。
===科技小发明制作扩展量程为了增大杆秤的称量范围,可以再装一个提纽(称做二组),二纽的位置应离秤钩更近一些,它的位置是这样确定的:在头纽和秤钩之间用钢绳在秤杆上套一活结,作为二纽;在秤钩上挂上头纽最大秤量(如2.5千克)的重物,提起绳子(该绳至少应能提起5千克的重物),将秤砣向离开绳子的方向移动,直到秤杆平衡为止;若这个位置距提绳太远,可将提绳位置向向秤钩移近一些,相应地秤砣位置也向秤钩移近一些;找到满意的位置后,记下这两个位置,它们就分别是二纽的位置和二纽的起点刻度(如2.5千克),在二纽的位置钻孔,装上Π形穿钉和提纽。
我的小制作我的小制作1今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做一个小制作。
我想用鸡蛋壳做一个不倒翁,因为这个比较简单。
我先找齐制作不倒翁的材料:鸡蛋、螺丝帽、蜡光纸、彩笔、双面胶、剪刀、火柴和蜡烛。
一切准备好了,我就开始制作了。
我首先从冰箱里取出一个新鲜的鸡蛋,用剪刀在鸡蛋较小的一头戳一个小孔,把蛋清和蛋黄倒进碗里,用清水把空蛋壳冲洗干净。
等水干之后再小心翼翼地把一颗螺丝帽放进去,可是蛋壳还是不愿意立起来,我就继续放螺丝钉,直到蛋壳立起来为止。
接着我点燃蜡烛,让蜡油通过蛋壳的小洞滴在螺丝帽上,等蜡干了,螺丝帽就不会乱跑了。
最后,我用记号笔在蛋壳上画了眼睛、鼻子和嘴巴,我又用红色的纸做了帽子和卷发。
这样,一个小丑不倒翁就做成了。
妈妈看了我做的不倒翁,夸赞道:“儿子,你的手真巧!”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通过这个小制作,使我懂得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我的小制作2嘿嘿,大家好,今天我做了一个既简单又环保的小制作----一个洋娃娃,如果大家想知道我是怎么做的话,就快过来看看吧!首先,我从家里拿了一个喝完的空饮料瓶子,然后在一张自己喜欢的彩色纸上画了一些自己喜爱的图片,把那张彩色纸用双面胶固定在瓶子的四周,小洋娃娃的衣服就做好了,接下来在一张洁白的纸上画一个个椭圆形的形状,并把它剪下来,接着把瓶子的盖子拧开,把刚刚剪下的椭圆形一半放在瓶子的里面,一半放在瓶子的外面,按住留在外面的一部分,再把盖子拧紧,洋娃娃的帽子就做好了。
然后我再在彩色纸上用水彩笔画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一只小巧而可爱的鼻子和一张樱桃似的小嘴,如果你画的是男孩子,这一部分你就不用做了,如果你画的是女孩子这一步你一定得做。
接着再给洋娃娃画上一对麻花似的辩子和又细又短的刘海,紧接着给它剪了一双灵巧的小手,和一双灵巧的小脚丫。
我的小制作3今天我跟妈妈做了一个小制作,名字叫拖鞋。
它是用绿色、红色、粉红色、紫色的皱纹纸,硬纸板,铅笔,橡皮,双面胶,剪刀这些用具,下面就有我来介绍它是怎样做成的?拖鞋的第一步制作方法就是把绿色皱纹纸剪成六条,三条做成一根小辫,这样就完成了两根绿色小辫,这两根小辫可漂亮啦!就像真的一样。
用鸡蛋做不倒翁的方法作文
午后阳光斜照,桌上鸡蛋静静地躺着,我就琢磨着,能不能把
它变个身,搞成个不倒翁玩玩?
说干就干,我拿起针尖,对着鸡蛋顶部就戳。
这可得慢慢来,
不能心急,鸡蛋可不像西瓜皮,一戳就破。
慢慢地,蛋清蛋黄就像
小溪一样流了出来,感觉鸡蛋内部都空了。
接着,我搞了点沙子,一点点地往蛋壳里倒。
那些沙子就像星
星点点,填充着鸡蛋的宇宙。
我晃了晃,感觉沙子在里头跳舞似的。
然后,我拿起胶水,给鸡蛋的伤口来了个“缝合”。
胶水在蛋
壳上慢慢爬,像是给鸡蛋穿上了一层保护衣。
我等着它干透,心里
头可期待了。
最后,我给这鸡蛋画了个笑脸。
眉毛弯弯的,眼睛大大的,嘴
巴笑得合不拢。
这一画,它立马就活了起来,好像真的成了个不倒翁。
我把它放桌上,一推,嘿,它就开始摇摆了,像个跳舞的小丑。
我心里那叫一个乐啊,感觉自己都成了个小发明家。
这不仅仅是个小玩具,更是我的创意和努力的结晶。
鸡蛋壳怎么做不倒翁
1、首先选一枚鸡蛋,最好是白壳的,因为白底能更好地衬出图案。
用锥子(或大头针或筷子)在鸡蛋较小的那头的顶端穿一个小孔。
蛋壳很脆,戳孔时可别太用力哟。
2、将小孔朝下,把蛋清、蛋黄倒人碗中,倒完后再给鸡蛋中倒人清水把蛋洗净。
3、将沙子(或大米)小心地装进蛋里,直到鸡蛋的大头朝下能立在桌上为止。
或用事先准备好的打火机点着蜡烛,让溶解的蜡水流进去,此过程大约需时15分钟;
4、用彩纸剪一个扇形。
拿双面胶把扇形粘成一顶小丑帽。
当然也可以做成其它形状的帽子或头饰。
也可以用毛线做鸡蛋的头发,如果不倒翁是女孩,还可以用红色和粉红色毛线做头饰;
5、把小丑帽和头发“戴”在蛋的小头上(就是开过孔的那头),粘紧。
帽子要把小孔完全遮住。
6、用彩笔在蛋壳画上美丽动人的大眼睛和一个小小的鼻子,再用红色笔给不倒翁画一个小嘴巴。
这样,一个美丽可爱的不倒翁就做好了。
第 1 页共1 页。
今天,我和爸爸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名字叫“鸡蛋不倒翁”。
首先,我们先准备好材料:一个大鸡蛋、一袋小石子、一瓶矿泉水、两个空杯子和两根筷子。
准备工作做完后,我们开始做实验了。
我把鸡蛋从塑料袋里拿出来,放在桌子上,然后把一袋小石子倒在鸡蛋上,轻轻地将它滚动着,看它是否会倒过来。
我耐心地等了好一会儿,没见它有什么变化。
我又用手轻轻地将它滚动了几圈,它还是不倒。
我想:“难道它的表面有一层薄膜?”于是我用手轻轻地将它往前推了推,可鸡蛋还是不倒。
我又用手轻轻地碰了碰鸡蛋的表面,鸡蛋还是纹丝不动。
我很生气地拿起筷子来夹了一颗小石子放进杯子里。
这时,奇迹出现了!鸡蛋在杯子里不停地“扑通”跳着,像在说:“快放我出来!快放我出来!”这时我才明白:原来小石子可以使鸡蛋滚动起来啊!
接下来我们做的是第二个实验——“瓶中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