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届高三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练习(五)

2017届高三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练习(五)

2017届高三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练习(五)
2017届高三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练习(五)

2017届高三语文专题练习(五)

古典诗歌鉴赏

一、【2017届安徽蚌埠二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此词是陈与义在建炎三年(1129)端午节凭吊屈原所作,这一年,他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戎葵,植物名,又名蜀葵。

8.词的上阕,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与苏轼的“一尊还酹江月”相比,本词中词人“试浇桥下水”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二、【2017届福建龙岩五校“上杭、武平、漳平、长汀、永安一中”高三上半期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咸阳怀古

刘沧

经过此地无穷事,一望凄然感废兴。

渭水故都秦二世,咸原秋草汉诸陵。

天空绝塞闻边雁,叶尽孤村见夜灯。

风景苍苍多少恨,寒山半出白云层。

8.本诗哪一联描写了“废兴”的具体内容?请简析。(5分)

9.结合全诗,简要说明尾联的运笔之妙。(6分)

三、【2017届福建漳州一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沉黄绶①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②,割鸡③令得近乡关。

注:①黄绶:黄色的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②湔祓:即荐拔。③割鸡:语出《沦语·阳货》,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孔子到了子由作县宰的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8.诗中“故人”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9.诗歌结尾运用了“割鸡”的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回答。(5分)

四、【2017届甘肃会宁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阙题

刘眘(shèn)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人简介: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三、四两句写落花随流水远远而来,又随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15.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6分)

五、【2017届广东广州铁一中高三上10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阮郎归梅词

苏轼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①常闭门。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注释】①儿家:我家。

8.上阕“堂前一树春”的“春”字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5分)

9.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六、【2017届广东湛江市高三上期中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尧夫①彝叟兄弟

司马光

园僻青春②深,衣寒积雨阙。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只疑玉壶冰,未足比明洁。

【注】①尧夫,范仲淹次子。彝叟,范仲淹第三子纯礼。本诗写于宋神宗西宁年间(1068-1077),王安石变法后,司马光出于政治不得意时期。②青春,即春季。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与鲜于子骏,范氏兄弟聚饮南园,酩酊大醉,当即写下此诗赠好友。

B.首联写园林偏僻,连绵春雨初停,寒气袭人,反衬出于朋友相聚的喜悦。

C.“卧对满窗月”,此举使人从视觉的角度写酒醒后,银色的月光洒满窗。

D.“万象”只有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景象,“群动”意谓宇宙间的各种声响。

E.颈联“万向寂”“群动绝”远近结合,写四周景色,一派沉寂,悄无声息。

15.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七、【2017届贵州思南中学高三上半期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6分)

奉寄韦太守陟①

(唐)王维②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③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④,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注】①韦太守陟曾任吴郡、襄阳等地太守。②王维在边关写此诗。③高馆:驿馆。④岁方晏:一年将尽。8.本诗前六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5分

9.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分

八、【2017届贵州铜仁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古代诗歌阅读(11分)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掌管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鸟羽轻”是指诗人把插有鸟羽的征召文书看得很轻,表现其不在意。

B.“敝裘赢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言简意丰、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15.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九、【2017届河南南阳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8.尾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5分)

9.“闲”是全诗的“诗眼”,试联系全诗谈谈作者是怎样体现老翁“安闲”这一特点的。(6分)

十、【2017届黑龙江大庆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①。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8.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相比,本诗颔联描写的景物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9.请对本诗尾联进行赏析。(6分)

十一、【2017届黑龙江哈六中高三12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减字木兰花?暮冬杂咏

史惟圆?(清)

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石破多时,散作春檐夜雨丝①。

埋忧地下,移却南山成旷野。根蔓牵章,又逐郊原春草生。

注:①化用“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作者借用来作词的起拍与过片,成为词的主旨。也为这首词定下了基调。B.“石破多时”化用了李贺诗“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以愁思比雨丝,思与丝谐音。。

C.愁,本无形体,却可以“寄”,这是化抽象为具体,他的愁多得无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纳不下那么多愁。

D.“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长恨歌》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

E.最后一句是说,作者身处在旷野之中,看着眼前的蔓草,悲从中来,驱车任意行走,直尽头。

15.本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全词又是如何表现这个字的?请简述。(6分)

十二、【2017届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上月考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寻思”两句借景抒情,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B.“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达自己如今延期官场,像庄子般旷达闲适之情。

C.“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对仗工整,表达出时光流逝但诗人却如故的悲哀之情。

D.“露泣”两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也象征着诗人往昔的功名之心已如萤火般破碎漂流。

9.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十三、【2017届湖南衡阳八中高三上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文后各题。

野老

杜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此诗定于上元元年(760年),这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来。经过长年颠沛流离才有一个栖身之所。琴台:是成都的一处名胜,相传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地方,这里代指成都。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6分)

9.诗的后四句抒发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十四、【2017届湖南石门一中高三9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10分)

奉寄韦太守陟①

(唐)王维②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③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④,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注】①韦太守陟曾任吴郡、襄阳等地太守。②王维在边关写此诗。③高馆:驿馆。④岁方晏:一年将尽。8.本诗前六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5分)

9.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分)

十五、【2017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月考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蝶恋花·秋思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牵金井①。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注】①辘牵金井:辘(lìlù),指往井里汲水时辘轳转动的声音。金井,指用黄铜等装饰护栏的井。8.这首词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景叙事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9.上阕中的“冷”字有何妙处?下阕中的“难听”又该如何理解?请作简要分析。(6分)

十六、【2017届吉林市普通高中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听流人水调子①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②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流人即流落江湖的艺人,“水调子”即《水调歌头》,属乐府商调曲,曲调哀切。②分付:交给,安排。

8.有人说首句与元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手法极其一致,请指出该种手法并分析其作用。(5分)9.诗评中说:第三句描写的不仅是视觉形象,又是听觉形象。请简要赏析。(6分)

十七、【2017届江苏泰州中学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1)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2)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柳下惠为士师,三黜,(3)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4)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1)诗歌首联交代了诗人与友人柳宗元怎样的人生境况。(3分)

(2)诗中颈联是如何写两人分手时的情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3)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3分)

十八、【2017届江西吉安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段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生查子

晏几道

关山魂梦长,塞雁音书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8.请对“关山魂梦长,塞雁音书少”中的“长”和“少”加以赏析。(5分)

9.本词下片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情意的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十九、【2017届辽宁庄河高中高三上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

西陵峡

孙原湘

一滩声过一滩催,一日舟行几百回。

郢树①碧从帆底尽,楚台②青向橹前来。

奔雷峡断风常怒,障日峰多雾不开。

险绝正当奇绝处,壮游毋使客心哀。

【注】①郢:古代楚国的地名,郢树指江岸上的树木。②楚台:古代楚国地名。在今湖北秭归县东。8.“郢树碧从帆底尽,楚台青向橹前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9.末句中的“壮游”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试结合后两联加以分析。(6分)

二十、【2017届宁夏固原一中高三上第二次适应性训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12分)

少年行

令狐楚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①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少年行

施肩吾

醉骑白马走空衢②,恶少皆称电不如。

五风街头新勒辔,半垂衫袖揖金吾③。

【注】①飞鞚(kòng):纵马飞驰。鞚,有嚼口的马络头。②衢:道路③金吾:古官名。

16.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4分)

17.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手法方面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8分)

二十一、【2017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中高三上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阙题①

刘眘虚②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②刘眘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14.如果为这首诗拟一个题目,下列选项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山居即兴B.咏物寄意C.暮春思归D.青溪怀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B.“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C.“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D.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16.这首诗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两句堪称妙笑,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5分)

二十二、【2017届宁夏中卫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然后完成8~9题(10分)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

8.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5分)

二十三、【2017届山西怀仁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文后各题。

【双调】折桂令·过金山寺①

【元】赵禹圭

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山水相连,楼台相对,天与安排。

诗句成风烟动色,酒杯倾天地忘怀。醉眼睁开,遥望蓬莱。一半儿云遮,一半儿烟霾。

【注】①这首曲当是赵禹圭任镇江府判时作的。金山寺:在江苏镇江市西北的金山上,为东晋时所建。8.元代散曲作家周德清说“此词称赏者众”,请根据一、二句,具体分析其“称赏”之处。(5分)

9.试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6分)

二十四、【2017届陕西长安区一中高三上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11分)

重过海印庵

宗渭

三年重向虎溪游,石路依然碧水流。鸟背斜阳微带雨,寺门衰柳渐迎秋。

弟兄谊重难为别,师友情深竟莫酬。叹息此身闲未得,天涯明日又孤舟。

8.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二十五、【2017届四川成都七中高三零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8~9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①。

【注】①南冠、楚囚:《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8.结合诗歌前三联简要分析本诗在写景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6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二十六、【2017届四川双流中学高三11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阙题

刘眘(shèn)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人简介: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15.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6分)

二十七、【2017届四川遂宁市高三零诊】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奉寄韦太守陟①

王维②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③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④,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注】①韦陟曾任襄阳、吴郡等地太守。②王维写作此诗时,身在边关。③高馆:驿馆。④岁方晏:一年将尽。

8.该诗首联“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中的“自”和“空”用得妙,如神来之笔,画龙点睛。请具体赏析其妙处。(6分)

9.这首诗与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都写到边塞孤城,但写景抒情的手法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5分)

二十八、【2017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忆秦娥①

刘辰翁

中斋上元②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

照人烛泪,照人梅发③。

注释:①本词是刘辰翁于南宋灭亡后和邓剡之《忆秦娥》而作。邓剡号中斋,参加过抗元斗争,宋亡后一直未仕。②上元:即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烧灯节。南宋的上元节,都城临安热闹非凡。③梅发:白发。8.上片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二十九、【2017届浙江温州中学高三上11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①,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②挼(ruó):揉搓。

21.这两首李清照的词都以为题材,《渔家傲》也可以看作是对《清平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句的注释。(2分)

22.阅读《清平乐》,说说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词人的人生感受,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三十、【2017届广西桂林中学高三10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8.诗的颔联和颈联是怎样紧扣“秋”字写景的?请试作分析。

9.这首诗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试作简要分析。

三十一、【2017届广东佛山南海区高三12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赏胜地,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②禁:消受。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状写韦曲的春去夏来的美景。

D.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以下诗句均寓有兴亡之感:“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15.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十二、【2017届河北保定市高三上摸底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

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5.“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三十三、【2017届河南平顶山高三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送李中丞之襄州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8.诗中主人公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三十四、【2017届湖北孝感高三上第一次统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柳永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①人寂静,立双双鸥鹭。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停画桡②、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字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注】①拾翠汀洲:古代妇女喜欢到河滩上拾翠鸟尾羽作装饰品。一说拾翠是采摘香草。②画桡:装饰华美的船桨。

14.对这首作品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说明下了很长时间的雨,雨点逐渐稀疏,但天已近傍晚。为全词营造了迷蒙冷清的气氛。

B.“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以“双双”形容鸥鹭,衬托出抒情主人公的寂寞孤独,景中有情。C.“停画桡、两两舟人语”说明词人已到达目的地,听到身边人的谈话声,却不知自己该走向何方。D.“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回忆过往,嗟叹今夕,词人离愁更浓,唱出了全词的最强音。

15.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6分)

三十五、【2017届江苏扬州市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疏影·苔枝缀玉①

姜夔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②。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③。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注:①苔枝缀玉:苔枝,长有苔藓的梅枝。缀玉,梅花像美玉一般缀满枝头。②“犹记”句:写宋武帝女儿寿阳公主午睡时梅花飘落眉心,留下花瓣印的故事。③《汉武故事》载,汉武帝刘彻幼时曾对姑母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

(1)上阙最后两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哪部作品中的诗句?(2分)

(2)词的上阙不着一个“梅”字,却多处言梅,手法多样,请加以分析。(6分)

(3)下阙中作者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过程,请加以概括。(3分)

三十六、【2017届山东潍坊市高三上期中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早发昌平岛①

(唐)沈佺期

解缆春风后,鸣榔②晓涨前。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

积气冲长岛,浮光溢大川。不能怀魏阙③,心赏独泠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在广西境内取道海上前往贬所途中。②鸣榔,击打船桨,指船出发。③魏阙,代指朝廷。

(1)请简要赏析颈联中“冲”“溢”二字的妙处。(4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是如何表达的?(4分)

三十七、【2017届山西太原高三上阶段性测评(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李处士①故居

王建

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

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

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凉路欲迷。

风景宛然人自改,却经门外马频嘶。

【注】①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8.“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是如何写景的?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9.诗的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三十八、【2017届天津红桥区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1)简析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分)

(3)这首诗在写景时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三十九、【2017届福建福州外国语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长安春望

卢纶①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②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①卢纶: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来年中进士,旋即安吏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唐诗解》:“此长安遭吐蕃之乱。代宗幸陕,纶时在京而作。”②千门:代指京城。

8.本诗和杜甫《春望》在写景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6分)

四十、【2017届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8~9题。

蝶恋花·闻莺有感

段克己①

鹈鴂②一声春色晓。蝴蝶双飞,暖日明花草。花底笙歌犹未了,流莺又复催春老。

早是残红枝上少。飞絮无情,更把人相恼。老桧独含冰雪操,春来悄没人知道。

【注】①段克己,金末元初词人。金亡,避乱龙门山中,时人赞为“儒林标榜”。词作多写子金亡后,为金词中“清劲能树骨”者。②鹈鴂:即杜鹃,鸣于春晓,有“杜鹃啼血”的说法。③桧:柏树的一种,即圆柏。

8.词的上片借景抒情,结合巧妙,请简要分析。(5分)

9.“老桧独含冰雪操,春来悄没人知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词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四十一、【2017届湖南双峰一中、连源一中等五校高三上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11分)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怎堪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14.下面是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秋景,虚写别后之景。

B.“青草瘴时过夏口”一句,点明送别的时间,说明作者是春天送别杨少府的。

C.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景物凄凉,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D.诗中以屈原比杨少府,赞扬了杨少府一心爱国爱民,却无端受冤被贬,表达了诗人的愤愤不平。E.诗歌借助贾谊吊屈原的典故,把杨少府之才与贾谊相比,肯定了友人的才华。

15.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四十二、【2017届辽宁葫芦岛普通高中协作体高三上第二次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开愁歌

李贺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客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表如飞鹑①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②下马解秋衣,请贳③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

【注】①飞鹑:形容衣衫槛楼。《荀子》:子夏贫,衣若悬鹑。②旗亭:指酒肆。③贳:赊欠。④填豗:写俗物填塞心胸之意。

14.诗歌末尾两句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15.诗歌前四句是如何抒发诗人愁苦情怀的?请简要分析。(6分)

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课题:诗歌专题复习学案(一)——表达技巧 上课日期:月日星期:节次:复习目标: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一. 知识归纳: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 “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哀情, 托物抒情, 情景交融, 融情于景, 用典抒情, 以景结情)两种。描写手法主要有:(1)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 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 白描(4) 扬抑(5) 象征(6) 高低远近结合(7) 动静结合(8) 点面结合(9) 声色光味结合(10) 渲染(11) 借古讽今(12) 对比(14) 正侧结合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反复、互文、借代、对偶、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怎样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并加以分析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 答案: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答; “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 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答: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答、“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化中的思考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化中的思考 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生存环境中形成各具特色和风格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从而哺育、积淀为一个民族特色的文化类型,经时代的洗礼,生生不息地延续和传递成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四大文化系统:中华传统文化、西欧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文化。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正是这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怎样一种文化呢?所谓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其主体是以封建社会中长期形成的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的政治文化。可见,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同样是建立在儒学的基础之上,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因此,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围绕其展开。“仁”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是一种个体人格所能到达的最高境界和全面修养的标志,是人类崇高的社会境界;“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即以血缘为根基,以等级为特征的统治体系,由此结合成主张以道德规范实现政治统治,把政治关系归结为个人道德修养,主张内省吾心,教化以正风,实现政治与道德人伦的一体化。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以“仁”“礼”结合为主体的伦理政治观为核心内容,可以说是其本质特征。 观之现今社会,中国虽说是一个发展中的法治社会,但是“法外乎人情”,法律在实际运行当中总是会受到具体人事的影响,这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以德治国”息息相关。与刑政相比,传统政治更注重的是一种道德感化,以显其“仁”来笼络民心。不可否认,注重道德教化与法制相比更具人性化,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但是,缺少了法律准绳的教化缺少了一种威慑力,难免会失去其应有的功效,有时也难免有失公平。因此,社会秩序的匡正还是需要具体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和一定强制力的法律来执行,完全遵循法的规则来处人事,将伦理道德排除于执法过程之外。即使要传承“德治”理念,也应该在法律的框架中进行,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进行,而不是在执法过程中大肆干预,如此才能确保法律机制的良好运行,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社会公平有一个衡量的准绳。 君主专制体系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传统政治认为,君主能参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鉴赏 从2002年开始,在高考中对古典诗词的考查以主观试题的形式出现,这是命题的一大突破。这说明高考对学生基本素质及能力的考查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观试题在答题上能给考生以更多的发挥空间,有利于考生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及个性的展示,有更好的区分度,可以更好地检测出考生的实际鉴赏水平。 从设题情况看,它可以考查重点或关键字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或表情达意的效果,也可以是对艺术形象、语言和技巧的概括分析,还可以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综合评价;既可以拟一个题,也可以拟两个题,角度会由一个变为多个,不管从哪个角度考查,都不会粗浅鉴赏,肯定均有一定深度。 从考查目的上看,侧重于考查考生对诗词本身的理解,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诗意的前提下去鉴赏品味诗词。 高考趋势 1、唐诗、宋词依旧会是2006年考查的重点。首先,唐之前可能性不大,虽然也有一些影响大的诗人,如三曹(曹操、曹植、曹丕)、陶渊明、谢灵运等,但毕竟人数少,作品数量少,因此可供命题人选择的余地也就不大。其次,宋之后可能性也不大,虽然可选性比唐代之前要大,诗人、诗歌也多,但因宋代之后的文学重心不是诗歌,而是其他文学体裁。 2、由著名诗人转移到非著名诗人。我们一向注意一些大诗人大词人,如唐代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隐等,宋代柳永、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但从2004年的情况来看,我们仅仅捧着一些名家名诗去复习去考试,十有八九是要失望的。为此,我们要把目光放远一些,把视野拓宽一些,做到不惟人,而惟诗惟词。 3、蕴含哲理、脍炙人口的诗歌,会是命题的首选。2004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中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根据近几年的考查情况,下面重点说说回答诗歌鉴赏试题需要具备的知识。 一、把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还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诗歌的形象以景物为主,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的,都是诗中的形象。如杜牧的《山行》。 山行

高三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三套]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 说明: 本专题复习教案由三个子教案组成,每个教案一课时:专题总领课教案;如何把握诗歌的形象;怎样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 教学目标: 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B、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C、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3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 教学难点:总结规律、预测走向; 教学方法: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以理性升华为支点,在大量材料的支撑下,议、评、联、结; 前置诊补: 问题: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明确: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教学过程: 一、明确考纲要求:(板书)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构建知识网络 〔一〕设问:鉴赏常用知识有那些,如何对考纲进行细化和诠释? 板书:术语、细化、诠释 点拨: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板书):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板书): 表达方式(板书):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板书):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摘要: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的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努力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并认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支配政治行为。我们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客观地评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文化。 关键词:传统政治文化道德伦常儒家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意识领域,政治文化必然与社会对政治活动的态度、信仰、情感和价值有关,具体讲,则包括社会政治意识、民族气质、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概念、政治设想、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在历史上延续不断的传承,离不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牢固支撑。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这批判的一面,但同样也有应该坚持与传承学习的一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重民的民本思想 1、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在先秦时期周武王伐纣时提出‘敬天保民’的口号。管仲提出富以养民是治国为政者的首要任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王提出‘无民孰战,无民孰农’的口号。从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到唐朝魏征的载舟覆舟及唐太宗有感于君主的地位依赖于国家的存亡,国家的盛衰系与民众的苦乐。纵观中国历史上的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人心向背’是统治者政权存亡的基础。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想取得长久的政治稳定,一定要考虑到百姓的利益,让人民休养生息。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上重民的君主,其统治的时间内都是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的。 2、重民不是民主。古代所倡导的重民与当代所说的民主是有所区别的,重民只是强调君主重视百姓的疾苦,只需要人民俯首帖耳。而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只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与现代民主思想相差甚远。 (二)、儒家思想——中国传统主流政治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儒家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大一统的政治目标、大同与小康的理想追求、积极人世的行为哲学、尊君抑民的等级观念、重民抑君的道德要求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并注重个人与他人、群体、自然的有机和谐。儒家思想提倡“天人合一”、“中庸”、“和而不同”,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儒家思想中也存在糟粕,对此我们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对待。总之,儒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宝贵财富和历史依据。 (三)、伦常的政治文化 中国从古代就有‘礼仪之邦’‘道德之邦’之说,中国源远流长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里以儒家的道德精神为主。这种道德精神里的核心思想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

(完整版)江苏省各地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常州期末 三、古代诗歌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 苏轼 屋上山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 老来厌逐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 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 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 注:述古: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 9.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构思脉络。(6 分) 10.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涵。(5 分) 9.首联点明早春时节: (1 分)颔联写自己“病后”的状态: (1 分)颈联写友人相邀,自 己欣然应约,同去寻春: (2 分)尾联写寻春的结果,用城内“曲栏幽榭”的“寒窘”反衬城外春光的蓬勃浩荡。(2 分) 10.对时光流逝、年老多病的感叹:对友人相邀寻春的高兴喜悦;对郊原浩荡春色的喜爱:病后,在郊原春色的感动之下,内心的开朗和豁达。(每点 1分。答出四点给5分) 镇江期末(一模)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绝句 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年),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9. 《绝句》中写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忧国忧民,忧春去(感到时光飞逝);无所适从,徘徊立于芳洲上。(每点2分,答对两点给5分) 10. ①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②以拟人手法,以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③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随波逐流,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之情。(1点3分,任意两点6分) 无锡期末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九日蓝耕会饮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润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莱萸仔细看。 9.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特色。(5 分) 10.整首诗是如何写“悲"的?请简要概括。(6分) 9. (5分) (1)登高望远,突出蓝水辽远,玉山高耸,意境开阔:千润“落”,两峰“寒",点明深秋萧瑟,暗含诗人凄慧悲凉之情。以壮景写袁情。(前2点各2分,第3点1分共5分) 10. (6分)借会饮欢笑反衬悲:借壮阔萧瑟秋景渲染悲:借人事难料直抒悲。(每点2分,共6分)11. (8 分) 苏州期末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高三语文语用题专题复习——传统文化专辑

高三语文语用题专题复习——传统文化 专辑 A.儿童却立避其锋,当街击地雷霆吼。 B.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屠。 D.明月皎皎千门秀,华灯盏盏万户春。 3.下面四首古诗都含有我国民间的传统节令,诗中所表示的节令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元宵七夕重阳春节 B.春节中秋端阳除夕 C.元宵中秋清明元旦 D.元旦七夕重阳元宵 4.下列为中国传统节日所编写的对联,对应恰当的一组是() ①入酒菊香由我醉,向秋山色带云看。 ②柳枝袅袅报春意,杏花团团念祖恩。 ③芳草美人屈子赋,冰心洁玉大夫诗。 ④高天冬去苏万物,大地春回放百花。 A.①七夕节②重阳节③寒食节④春节 B.①重阳节②清明节③寒食节④元宵节

C.①重阳节②清明节③端午节④春节 D.①中秋节②重阳节③端午节④元宵节 5.“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 A.60 岁 B.70 岁 C.100 岁 D.141 岁 6.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 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颂李白 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颂杜甫 C.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颂白居易 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颂王昭君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编辑。 摘要:伴随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的努力着,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点;影响;途径在中国,从夏商周及其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经历朝历代的传承沿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封建主体政治文化.这种传统的政治文化,又称之为儒家政治文化.时至今日,虽然中国有了巨大的发展,也不断地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但是传统政治文化仍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政治文化的发展.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首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一条宗法制的永恒脐带。马克思·韦伯在对中国和埃及这两个君主专制政治共同体的比较中,就指出过宗法制度力量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他说:“在埃及,至高无上的是对死的崇拜,而不是对祖先崇拜”,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也不例外。无论是从中国奴隶制的氏族国家,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直至清王朝的灭亡,可以说中间经历了政治发展与血缘宗亲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的重大变化,虽然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政治文化,但是宗法制这条永恒的脐带却始终缠绕着人们对现代政治文明的追求。其次,君主王权至上,无视法制,宪政空白。“君权神授”,“顺天应人”“君主崇拜”等等意识观念,在整个封建时代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并得到广泛的渲染,权力崇拜意识和权力本位的价值观被深深烙印在上层人士及所谓的“草民”阶层的心中。这种君主集权式的专制导致对皇权的崇拜,对权威的认同,使得君主的权力无限地扩大,以王权为中心的社会框架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形成了国民对权力的崇拜和依附顺从。不仅如此,而且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人固有的一种伦理至上观念的浸染,也使他们产生一种政治上的强烈依附感。随着从周公制礼到孔孟的儒家学说的承继与发展,“礼”,“义”等观念也日益深入民心,成为君主维护自身统治,禁锢人们思想,鱼肉广大民众的强大武器。在君权至上和孔孟儒学相互结合、共同作用下,法制被抛之一旁,至于宪政,更是无从所谈。第三,儒家政治文化的屹立。历代王朝的更替或是衰败,或是同化吸收,或成一枝独秀,其中各种学派争鸣,各显神通,终究未能屹立不倒,惟独儒家学说站居主导位置,成为我国传统的主体政治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儒学是在宗法制基础上为适应封建专制统治所创立和完善的。儒家学说的基本框架来自于孔子,“礼”“仁”“天”则是其基础体系。它是从价值观,哲学观等各个领域引申并放大成的服务于封建统治的政治意识形态。儒学所强调的伦理道德,纲常秩序,以及所谓崇尚治,尚有为等一系列观念,为其封建统治提供了思想政治上的支持。儒学的产生的和发展,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它不仅奠定和稳固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也使自身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持久性,它并不随旧制度的湮灭而随之消失。我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而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不仅长期存在,而且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当代政治生活和政治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首先,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排斥性。在当代中国,尽管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际贯彻,但是人们依然无法完全摆脱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和控制。在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对两千多年中国封建政治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大一统”的政治观,君权神授的权力观以及对“仁﹑义﹑礼﹑智﹑信”的认识,加上中国人特有的小农意识,使得社会主义政治体系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传统政治文化的痕迹,而且大量残存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也在政治系统之外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政治发展的进程。在今天可以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相适应,人们的政治意识虽然在根本上统一于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旗

2020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专题:文学常识、优秀传统文化(二)

高考必背口袋书专题:文学常识、优秀传统文化(二) 清单二外国作家及作品简介 1.一大起源(古希腊)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希腊最著名的两部史诗。 《伊索寓言》: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它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寓言创作的基础。 2.五大支柱(英、法、德、苏俄和美国) (1)英国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悲剧有《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合称“四大悲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喜剧有《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历史剧有《亨利四世》等。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拜伦: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讽刺诗体小说《唐·璜》。 雪莱: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另有抒情散文诗《西风颂》和《致云雀》。 狄更斯:19 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等。 笛福: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等,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 (2)法国 巴尔扎克: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著有《人间喜剧》(90多部小说之总称)。 雨果:19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莫泊桑: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羊脂球》、《俊友》等。 莫里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创建者。作品有《伪君子》、《悭吝人》等。 都德:代表作《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等。 罗曼·罗兰:传记文学《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等,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司汤达: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红与黑》。 大仲马: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茶花女》是其子小仲马的作品。 (3)德国 歌德:德国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代表作是《浮士德》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席勒:与歌德同为近代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剧本《阴谋与爱情》。 海涅: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实意义

中 国 传 统 政 治 文 化 的 现 实 意 义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管理学系工商管理

目录 内容摘要------------------------------------------------------3 关键词------------------------------------------------------3 正文------------------------------------------------------3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3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8 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实意义-------------12 结论----------------------------------------------------13 参考文献----------------------------------------------------14

摘要:本文具体分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外在性特征和内在性特征,辩证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两极性影响,历史地回顾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及其经历的艰辛.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只有实现了历史性和现实性、特殊性和普遍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社会现代化经济变革和人的现代化的内在结合,才能走上健康、全面发展的坦途。 关键字:中观政治文化中观传统政治民族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保守主义民本主义现代政治文化传统政治文化个人与国家。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 人类总是按照不同的地域,组成一定的社会结构创造其文化的。一定的社会结构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决定着它的特征。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除了具有封建社会的一般特征外,更具有自己的特点。只有揭示其具体的特点,才能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才能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那么,中国封建社会有哪些独特的特征呢?我们认为,基本上有以下几点。 1.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在没有外族入侵的情况下,由奴隶社会逐步发展变化而来的。中国奴隶社会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国家的全部土地都属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称。春秋以后,

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大全

2016-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编 2017全国卷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2017全国卷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2017全国卷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第18周: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高亭掩,江山此夜寒。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A.首诗,首句点明送别地,次句宕开一笔,从巴南一下子掷向塞北,三句点明送别的具体地点和分手时间,尾句从正面着笔,表明有人因离群而啜泣。 B.第二首诗,前两句将夜色刻画得细致入微。秋意渐浓,江畔上空湿雾如烟,笼罩亭阶,月飞南端,时光飞逝,离人难舍;末二句写离人去后情景。 c.“飞月向南端”主要是诗人主观上的感觉,作者连续运用衬托笔法,以“飞月”形容时光飞逝,以时光飞逝暗示话别之久,以话别之久点出友情之深。 D.两诗都点到“月”,而且点明是秋夜,加之王勃一度远游四川,诗中又有地点“巴南水”,可以断定这是中秋前后作者客居四川时写的送别诗。 E.通观两首诗,前一首诗是为后一首诗作铺垫,精彩全在后四句;诗人在后四句中从心理活动的描写发展到对客

观事物的描摹,笔法精妙。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里称赞王勃第二首诗末句“寒”字使用精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第19周: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自蓟北归高适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①,前军止半回。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②。 【注】①五将已深入:汉宣帝时,曾遣田广明等五将军,率十万余骑,出塞二千多里击匈奴。②长剑独归来:《战国策?齐策》载,冯谖为盂尝君门客,未受重用时多次倚柱弹剑,歌“长剑归来”。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哀”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仅有边地马鸣声之哀,更有驱马人内心之哀。 B.首联运用顶针的手法,两个“北”字前后勾连重复,营造紧张迅急的行军气氛。 c.“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胡天”指塞北的天空,是边塞诗常用意象。 D.颔联运用烘托渲染、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了塞外空阔辽远、苍劲悲凉的独特风光。

2019高考语文分类 传统文化经典

2019高考语文分类 考点21 传统文化经典 (一)(2019·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 题自书杜拾遗诗后 徐渭 余读书卧龙山之巅,每于风雨晦暝时,辄呼杜甫。嗟乎,唐以诗赋取士,如李杜者不得举进士;元以曲取士,而迄今啧啧于人口如王实甫者,终不得进士之举。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为录其诗三首,见吾两人之遇,异世同轨。谁谓古今人不相及哉!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答案: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 23.王实甫的杂剧代表作为《》,其中男女主人公是、。(3分) 答案:西厢记张珙崔莺莺 24.根据材料,概括文中古今人“相及”的内涵。(2分) 答: 答案:自己的命运与杜甫类似;自己的才华与杜甫相当。 (二)(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2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2分) 本题考查对文具内容的理解,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词语。“道”是说的意思,结合子贡的评价可知,“我无能”是孔子的自谦之词。 答案:先生在说自己自谦 2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4分) 本题考查对经典内涵的理解分析,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词语“忧”,再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孔子主张“仁者不忧”,意即有仁德的人乐天知命,所以“不忧”;尧舜的“忧”在于“不得舜”“不得禹、皋陶”,再联系尧舜禅让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摘要:伴随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的努力着,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点;影响;途径 在中国,从夏商周及其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经历朝历代的传承沿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封建主体政治文化.这种传统的政治文化,又称之为儒家政治文化.时至今日,虽然中国有了巨大的发展,也不断地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但是传统政治文化仍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政治文化的发展.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 首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一条宗法制的永恒脐带。马克思·韦伯在对中国和埃及这两个君主专制政治共同体的比较中,就指出过宗法制度力量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他说:“在埃及,至高无上的是对死的崇拜,而不是对祖先崇拜”,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也不例外。无论是从中国奴隶制的氏族国家,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直至清王朝的灭亡,可以说中间经历了政治发展与血缘宗亲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的重大变化,虽然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政治文化,但是宗法制这条永恒的脐带却始终缠绕着人们对现代政治文明的追求。 其次,君主王权至上,无视法制,宪政空白。“君权神授”,“顺天应人”“君主崇拜”等等意识观念,在整个封建时代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并得到广泛的渲染,权力崇拜意识和权力本位的价值观被深深烙印在上层人士及所谓的“草民”阶层的心中。这种君主集权式的专制导致对皇权的崇拜,对权威的认同,使得君主的权力无限地扩大,以王权为中心的社会框架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形成了国民对权力的崇拜和依附顺从。不仅如此,而且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人固有的一种伦理至上观念的浸染,也使他们产生一种政治上的强烈依附感。随着从周公制礼到孔孟的儒家学说的承继与发展,“礼”,“义”等观念也日益深入民心,成为君主维护自身统治,禁锢人们思想,鱼肉广大民众的强大武器。在君权至上和孔孟儒学相互结合、共同作用下,法制被抛之一旁,至于宪政,更是无从所谈。 第三,儒家政治文化的屹立。历代王朝的更替或是衰败,或是同化吸收,或成一枝独秀,其中各种学派争鸣,各显神通,终究未能屹立不倒,惟独儒家学说站居主导位置,成为我国传统的主体政治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儒学是在宗法制基础上为适应封建专制统治所创立和完善的。儒家学说的基本框架来自于孔子,“礼”“仁”“天”则是其基础体系。它是从价值观,哲学观等各个领域引申并放大成的服务于封建统治的政治意识形态。儒学所强调的伦理道德,纲常秩序,以及所谓崇尚治,尚有为等一系列观念,为其封建统治提供了思想政治上的支持。儒学的产生的和发展,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它不仅奠定和稳固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也使自身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 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持久性,它并不随旧制度的湮灭而随之消失。我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而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不仅长期存在,而且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当代政治生活和政治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含解析)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含解析) 一、(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 分)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一、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残春旅舍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5分)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二、8.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9. 五、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更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 三、(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醉翁操【1】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 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17. 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高考语文复习之传统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复习之传统文化常识 1.【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 苏苏州〗 2.【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 〖江苏南京〗 3.【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 〖云南昆明〗 4.【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 亭〖杭州西湖〗 5.【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6.【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 南门碑林〖台湾高雄〗 7.【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 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 8.【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 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9.【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 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10.【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11.【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12.【四大名花】牡丹〖山东菏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 明〗 13.春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除夕) 14.熬夜守岁是那个节日的习俗?(除夕) 15.除夕节燃放爆竹的习俗相传是为了干什么?(驱赶年兽) 16.北方过年要吃那种食物?(饺子) 17.南方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吃鱼,有什么吉祥的预兆?(年年有余) 18.“爆竹声中一岁除”是描绘的什么节日? 19.春节是农历的那一天?(正月初一)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2002.2新视野 6 9 政治文化对一个政治系统的合法性的获得、对政局的稳定、对现实中政治角色的活动和行为都有重大影响;政治文化还对政治变革和变迁产生巨大的影响。历史地说,政治文化有两种形式:现实政治文化和传统政治文化。本文主要着眼于考察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一、权威主义和等级制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权威本身应该 是一个中性词,权威本身无所谓好坏,在一个存在着社会分工和分层的社会,缺乏权威是不可想象的,取消权威也是不现实的,这一点恩格斯在他的《论权威》里表述得很明确。权威能够给社会带来组织和秩序、制度和结构。对于行政学来说,区分权威和权力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政治学来说,权威和权力是一回事。对于一定的权威来说,关键的是要解决权威的合法性问题,即权威的来源问题。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宣称国家的权威来源于人民大众(这里暂不对他们的区别进行分析);封建统治者则号称自己的权威来源于“神”或天。因此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所宣称的权威至少在一点上是相似的,那就是承认国家的权威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是要受现实存在的物质力量(人民群众)限制的。而封建统治阶级宣称的权威却是超验的、无限的、不受任何限制的,因为“神”或天的力量是人怎样都不能达到的。封建的统治者这种超现实的、不受干预的权力可以延伸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和任何角落,可以控制一切人的一切财产和生命,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就是绝对的权威,这种绝对的权威观念为人们所接受并深入人们的意识,就成了权威主义。 在中国,权威主义和等级思想根深 蒂固,是因为它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土壤。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被束缚在以家 庭为单位,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生产方式之上。男性家长制的确立为封建的权威主义奠定了现实的基础,这样,从天上而来的权威和从地下生长的权威走到了一起,一方面超验地、另一方面经验地论证了权威主义的合法性。而儒家的伦理学说则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儒家从血亲伦理关系出发,推演出由近及疏、由上及 下、由尊及卑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准则,并用一套颇为奇特的比附手法把家庭血亲关系移植到本来属于政治范畴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上,使赤裸裸的政治利害关系罩上了伦理的面纱。这一方面减小了绝对权威主义贯彻中的阻力,另一方面使整个政治生活宗法化。整个中国就是一个诺大的家庭,一个个家庭就是一个个小型的中国。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实际上表述的只是一种简单的关系,那就是绝对的支配和绝对的服从。整个中国从上到下实际上构成了一个支配和服从、主导和依附的等级链条。 现实中从皇帝以下的所有中国人都 有双重的身份和责任——支配和服从、主导和依附。长期的主从关系的固化导致了中国人的权威主义的人格特征,这一点恰恰对应了弗罗姆所揭示的权威主义人格的两面性。人的两面性如何表现出来完全以他所处的权力等次为转移,面对等次较自己为低的权力时,他就表现出一种宰制一切的欲望,要求别人对他的绝对服从:“服从意味着承认权威具有超越于人的权力和智慧,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施加命令、给予奖惩。权威要求服从,这不仅要使他人惧怕他的权力,而且要使人格外相信他在道德上的优越性和权力。对权威的尊重伴随着对 此不可有所怀疑的禁忌。”[1] 而面对较自己为高的权力时,他就像被抽去了脊椎 一样,表现得诚惶诚恐、无所适从,奴性十足,甚至感到自己背负了一种罪恶的意识:“有罪感不仅来源于人对非理性之权威的依附性,而且来源于这样一种情感,即人的责任是取悦于权威,而 有罪感则反过来增加了这种依附性。”[2] 权威主义和等级制造成了传统中国的权威主义人格,形成了特殊的权力崇 拜心理和人身依附意识。专制权力和宗法伦理的紧密结合,导致中国政治的畸形发展。本来政治的核心就是权力,政治的运作表现为权力的行使,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在传统中国,公共权力的表现和实质就是专制权力。专制权力的最大的特征就是不受约束,是绝对的、无限的、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在专制权力下,政治的一切别的方面都被弱化了,政治的管理功能和本来应有的积极意义完全消失了,政治只表现为权力的攫取和丧失、巩固和转移。而在传统中国,专制权力的最高形式是皇权,一切社会存在着的政治权力都是从 皇权中产生,从皇权中派生而来的。因而,传统中国的权力崇拜首先表现为对 皇权的崇拜。但是,皇权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其抽象性是指它的高不可攀和不可企及,是指它具有一套形而上的理论为它提供合法性的依据。皇权又是具体的,具体到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能感到它是一个强大的存在。它的具体化是通过传统中国的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形式、宗法伦理的规范性教化,以及从上到下的一整套国家行政机器来实现 的。所以,皇权形似高不可攀,实则无所不在。因此,在传统中国,人们不仅仅崇拜皇权,而且崇拜一切权力。 与权力崇拜相联系的是依附心理。封建国家对政治资源实行的是绝对垄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文/戴长征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04;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02)02-0069-0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