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嵇康四言诗的思想内涵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试论嵇康偏爱四言诗创作的原因作者:刘再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1期摘要:嵇康是魏晋时期的重要作家,他的诗歌和文章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就中国诗歌发展而言,到了嵇康所处的魏晋时期,五言诗已经盛行,而他现存的作品却独树一帜地以四言诗居多,占据其流传诗歌总数的大半。
并且,就嵇康四言诗的内容、思想和手法来看,也颇能代表其诗歌创作。
可见嵇康是偏爱四言诗创作的。
因此,可从嵇康的作品、思想和人格入手,对其四言诗作简要探讨,分析嵇康偏爱四言诗创作的原因。
关键词:嵇康;四言诗;创作偏好作者简介:刘再展(1990-),男,河南平顶山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2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作家之一,嵇康的诗歌文章和思想人格都备受后人尊崇。
作为魏晋名士,他的思想深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富于思辨精神,故在诗文中亦有所反映。
虽然嵇康的散文更能充分体现其思想内涵和人格魅力,但是他的诗歌亦能充分展现其思想、精神和艺术审美。
并且,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点。
嵇康作为魏晋时期的重要作家,其诗歌上承先秦两汉、下启六朝隋唐。
因此,将嵇康诗歌置于中国诗歌发展史当中,并结合其自身的思想人格,便能发现其诗歌独有的特点。
据戴明扬的《嵇康集校注》来看,嵇康诗歌主要存于第一卷,共计60首。
现就其诗体统计如下表1:由表1可知,嵇康现存的60首诗歌中,四言诗共计37首,此外还在其赋、赞类文章中有部分四言诗句。
而在四言诗外,其五言诗有12首,六言诗10首,骚体诗1首。
可见,嵇康的诗歌创作中,四言诗占据总数的大半。
因此,仅从数量上来看,嵇康的四言诗较能代表嵇康的诗歌创作。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四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
从中国四言诗的发展历程来看,四言诗是从古老的二言诗歌发展演进而来的,它是上古时期诗歌的重要体式,在西周至春秋中叶而臻成熟。
2003年第4期N o 14 2003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 ichuan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总第127期Sum N o 1127[收稿日期]2002-10-20[作者简介]孙永岷(1944-),男,四川郫县人,四川民盟科技经贸学院教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语言・文学・艺术§论嵇康“声无哀乐”的哲学美学思想孙永岷(四川民盟科技经贸学院,四川成都610031)[摘 要]嵇康一反传统理论,提出“声无哀乐”,认为“治世之音”、“亡国之音”之说是滥于名实的久滞之义。
嵇康理论宗本于老庄之学,其意旨在“越名教而任自然”。
[关键词]音声;和声无象;名实;声有善恶[中图分类号]B23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3)04-0080-06 竹林玄学的精神领袖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1](释私论),社会理念,所作《声无哀乐论》[1]即是我国美学思想史上一篇重要文献。
《世说新语・文学》载,“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
”《南齐书》载王僧虔《诫子书》云:“才性四本,声无哀乐,皆言家口实,如客至之有设也。
”可见,前人早把《声无哀乐论》作为谈证的资料了;《晋书・嵇康传》末云:“复作《声无哀乐论》,甚有条理。
”看来,是重在肯定这篇文章的逻辑性。
至明代,学者志士黄道周作《声无哀乐论辨》,对“声无哀乐”质疑。
亦足见嵇康这篇玄学文章的学术意义及其影响是何等深远。
关于这篇文献,当代已有论及;本文认为,尚需作应有高度的评价,对嵇康“声无哀乐”的哲学美学思想,尚需进一步探讨。
一《声无哀乐论》讨论的是音乐艺术,及与音乐艺术有关的诸问题。
文章标题中的“声”,主要系音乐之声,包括乐音和乐曲,亦即音乐。
《声》文中的“和声”,就是“感人之最深者也”的“和比之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美好的音乐。
论嵇康四言诗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马超(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摘要】:四言诗作为我国最早的一种诗歌形式,自《诗经》以来,一经出现即成为我国诗歌形式的典范,后因汉语发展与文学自觉的演变,文人逐渐开拓五言、七言等形式并为后世所传,进行四言诗创作的诗人越来越少,直到曹操手中使四言诗重焕新生,而曹后鲜有佳作。
直到嵇康又重拾四言古雅,他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
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诗为多,占一半以上,代表了他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平。
【关键字】:嵇康四言诗经内容艺术手法《诗经》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四言诗歌的艺术顶峰,而在之后的几百年中,四言诗似乎一直没有什么重大发展。
四言诗作为我国最早的一种诗歌形式,自《诗经》以来,一经出现即成为我国诗歌形式的典范,后因汉语发展与文学自觉的演变,文人逐渐开拓五言、七言等形式并为后世所传,进行四言诗创作的诗人越来越少,直到曹操手中使四言诗重焕新生,而曹后鲜有佳作。
直到嵇康又重拾四言古雅,他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
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诗为多,占一半以上,代表了他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平。
嵇康(223-262)字叔夜,是我国魏晋时期著名诗人、思想家、音乐家。
不仅文学创作为时之翘楚,在玄学和音乐方面也颇有建树,留下广陵绝响被后世传为佳话,《广陵散》更是成为我国十大名曲之一。
以其不羁的性格,清峻的文风成为当时文坛领军人物。
与阮籍并称,同为“正始之音”的代表。
刘勰《文心雕龙·名诗》中写到:“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敷浅,唯嵇志清峻,阮志遥深,故能标焉”。
本文就嵇康对诗经四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略谈粗浅看法。
一语言形式上的继承与发展嵇康存诗60余首,其中一半是四言诗,对四言的继承不言自明,而嵇康的四言与诗经中的四言范式又有很大不同,各有天地。
在汉代时候,四言诗就已有衰亡趋势,两汉文人早已开始创作五言诗、七言诗,钟嵘《诗品序》中就说“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故云会流于俗。
嵇康四言诗对《诗经》的继承与开拓——论嵇康四言诗的艺术成就高勇1,张永青2【摘要】[摘要]嵇康从表现方式到题材内容等方面对四言诗进行了改造,跳出“思无邪”之俗套,使其独具特色,表现出强烈的抒情性和鲜明的个性色彩。
【期刊名称】西北成人教育学报【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2【关键词】[关键词]嵇康;四言诗;《诗经》;艺术成就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古老形式之一的四言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历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是文学的主流。
西晋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说:“古之诗,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
古诗率以四言为体,而时有一句二句杂于四言之间,后世演进,遂以为篇。
”《诗经》代表了四言诗的最高成就。
《诗经》以后,四言体盛极而衰,其后四五百年间除了汉代唐山夫人、韦孟、曹操等有较好的作品之外,大多数作品成就平平,基本上都没有跳出诗经的藩篱。
至嵇康四言诗呈现出了新的气象,如胡应麟《诗薮》评价:“叔夜送人从军诗至十九首,已开晋、宋四言门户,然雄词彩语,错互期间,未令人厌。
”王夫之在《古诗评选》卷二中也说:“中散五言颓唐不成音理,而四言居胜。
”沈德潜《古诗源》卷六指出:“嵇叔夜四言,时多峻语,不摹效三百篇,允为晋人先声。
”这些评价都充分肯定了嵇康四言诗的价值。
纵观嵇康四言诗,就其内容和风格而言,都能够突破前人尤其是《诗经》的陈规,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对后世四言诗的发展产生莫大影响。
其对《诗经》的继承与开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借鉴吸收《诗经》典雅规范的四言句式和语言风格汉代独尊儒术,作为六经之一的《诗经》也得到极大地推崇,逐渐形成了四言以典则为正宗的观念。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
”四言雅正,这一方面适合在儒学的规范下表现内心之细腻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适合抒发亲朋好友之间或者上下级之间的唱和。
嵇康“家世儒学”当然也会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
论嵇康四言诗的艺术风格作者:高勇张永青杜永仁来源:《丝绸之路》2014年第18期[摘要]嵇康的四言诗具有清远旷逸、雅润古穆和峻切雄健的艺术风格。
这些特点阴阳相辅,刚柔相济,应合了老庄哲学的和谐理念。
[关键词]嵇康;四言诗;魏晋文学[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8-0049-02嵇康(224~263),谯郡铚人,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
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在当时乃至后世影响都很大,有关他的话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内容涉及文学、哲学、音乐等方面。
尤其是他的四言诗,“开晋宋四言门户”,突破了前人尤其是《诗经》的陈规,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对后世四言诗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前人论及嵇康诗歌的艺术风格,多概括为“清峻”,这源于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曰:“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
惟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
”这段论述为后世多数评论家所认可。
陈祚明曰:“叔夜诗实开晋人之先,四言中饶隽语,已全不似三百篇,故佳。
”刘师培也说:“嵇诗清峻,而阮诗高浑。
”简而言之,“清”就是清远,“峻”就是峻切,进一步说,就是嵇康诗歌所呈现出的清新脱俗的意境,所塑造的清高伟岸的人格形象,以及直露峻切的语言风格和创作风格。
这可以说是嵇康四言诗的主体风格。
一、清远旷逸蒋寅《古典诗学中“清” 的概念》一文在考察《诗经》中“清”的用法的基础之上,指出“清”除了本义指水清外,主要引申为“人贤淑的品貌”、“宗庙的肃穆气氛”、“人的峻洁品德”等,而引入到诗歌评论当中,则是指“诗歌语言的明晰省净,诗人气质的超尘脱俗,立意与艺术表现的新颖,此外还有意境和情趣的古雅和凄冽等。
”《诗薮》说:“诗之最可贵者清,然有格清,有调清,有思清,有才清。
”又说:“思不清则俗。
”可见,思清决定着诗风能否超尘脱俗,即诗风之清取决于情思之“清”。
嵇康乃一代玄学大师,有大量的玄学言论存世。
竹林七贤嵇康的思想是什么嵇康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在当时能够说特别有代表性,或许正是由于地位的原由,嵇康和一般士人的思想仍是有很大的不一样的。
下边是自己为你收集嵇康的思想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嵇康的思想作为“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嵇康喜爱研究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他用道家思想对现实的黑暗做出了论述,他以为,我们在做人生的选择时候,要做到超脱,不可以被现世的诸多要素约束。
嵇康的一些论述自己思想的作品中,洋溢着对自由精神的追乞降对社会现状的激烈批评。
这与同一期间的玄学家的思想是不一样的,嵇康的“养生论”和对世俗生活的反对都是对当时甚至是后代都有深刻影响的。
玄学是在曹魏年间开始盛行的新学派,嵇康的玄学思想是成立在对自然的崇拜的基础上的,这也是当时最能被接受的主张,嵇康的玄言诗表现的都是崇尚自然,追求真善美的风格,他以为自然的天性是气规定的。
嵇康好多的文学作品不会用浮华的辞藻过分修饰,以自然的真情表露为准。
玄学重申的是对超越自然的道德精神的追求,玄学的盛行和汉朝末期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有关,人们逐渐将情思寄望在宇宙自然中。
在玄学的影响下,人们开始不再将为官从政看作最高的理想,而是将自己精神的洒脱放在最高位。
在嵇康的思想中,养生论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他继承了道家的养生之道,《养身论》是中国养身史上第一篇系统全面介绍养生思想的著作。
嵇康幽愤诗嵇康幽愤诗,是三国期间嵇康的作品,这首诗是嵇康由于吕安被诬告的时候抒发自己忿忿不平所作的,道出了自己平生的郁闷,道出了这个世道的黑白颠倒。
全诗鲜亮的表示了嵇康自己的立场,他果断反对司马氏的政治态度,要与这不公的社会斗争究竟。
《幽愤诗》是嵇康的重要作品,也是研究嵇康个性和思想的重要参照资料,我们在看这首诗的时候不得不先认识它的写作背景,从史料记录能够发现,这时候嵇康的好朋友吕安由于被兄长诬告入狱。
因此嵇康为了证明自己的兄弟是清白的,就说吕安的兄长才是罪魁祸首,可是当时的朝廷已经不是嵇康想的那样了,结果没想到把自己也赔进去了,可是嵇康没有由于这个怪罪吕安。
学年论文提纲题目:论嵇康四言诗对于传统四言的革新引言:《诗经》历来都是四言诗的典范,但到了魏晋时代,四言诗已趋衰微,隐隐有退居文坛幕后之势。
在五言盛行的时代,嵇康的创作却让四言诗重放异彩。
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评价曰:“叔夜诗实开晋人之先,四言中饶隽语,以全不似《三百篇》,故佳。
”四言诗之所以能够重鸣于世,很大原因在于嵇康对其进行了改造,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
故从意象革新、赋化倾向和题材开拓三面方面论述嵇康对于四言诗的改革,以喟叹其四言再兴的原因。
一.对于题材的开拓《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的题材基本为农事、宴饮、婚恋、和征役。
虽然作者也有思想感情的流露,但基本都止乎于礼,遵循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原则。
《诗经》所表达的感情是简单、纯粹的,代表了原始先民最质朴的愿望,因此如《卫风·淇奥》、《卫风·有狐》等篇章,每一章只稍改动几个字,所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
(究其原因,可追溯为诗最初是用来唱诵的,作为歌词每章的改动更多是为了韵律歌唱之美)相对而言——嵇康四言诗的内容是丰富而有多层次的。
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所涉及的内容和情感也不再拘泥于温良敦厚的礼乐之教。
对于本心的追崇使得其诗中带有复杂的情感和生命意识。
比如《赠兄秀才从军》中第十八首,“生若浮寄,暂见忽终”表达了对于兄弟离别,再会之期无定的无措和悲伤,而“身贵名贱,荣辱何在”等又表达了其对于兄长追名逐利的惋惜,希望他早日醒悟。
这种复杂的情感并不受礼教的约束,使得在同一首诗歌中呈现多层次、多方面交杂的情感体验,也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生命情感意识上升在嵇康四言诗中鲜明的体现。
此外,由于受到玄学清谈和“文学自觉”的影响,嵇康的四言诗已经不再局限于对于现实生活的记述,而上升到了对于生命、宇宙的思考。
(如“绝志弃学,游心于玄默”)其中有些如“齐物养生,与道逍遥”等句,明显借助了庄子的思想《逍遥游》、《齐物论》(且这一现象并不鲜见,有不少原句化用)。
嵇康四言诗象征艺术论
嵇康四言诗象征艺术是嵇康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它利用四言句子简练、凝练、富有感染力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生态及生命的深刻感悟,使作者的感悟通过象征来表达,达到突出艺术内涵的效果。
嵇康的四言诗具有抒情优美、富有哲理的特点,深受读者的喜爱。
他的四言诗以简洁、凝练、象征性的方式表达出潜藏在诗句中的智慧,令人叹服。
他的象征艺术不仅仅是具有形象的表达,而且也具有情感味道,使作品更加深刻感人。
因此,嵇康的四言诗象征艺术被认为是一种极具艺术魅力的艺术形式。
;。
嵇康自由之人生境界与其四言诗作者:殷海丽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3年第07期摘要:嵇康超越现实主体的束缚,从真实的自我之中回到现实世界中去,所引申出来的人生哲理并没有单单作为由眼前景而萌生感情的抒发纳入鉴赏诗歌的范畴,而是上升到四言诗歌中独特的境界。
关键词:嵇康;自由;四言诗身为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字叔夜(223~262),他是三国曹魏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诗人和音乐家。
嵇康生活在司马氏家族篡权的时代,其政治之风黑暗腐朽,文人志士多有冤屈而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但嵇康他不一样,他希望政治廉明,社会环境和谐安逸,但这只是为了实现他自由、安然自适社会背景的理想条件罢了。
一、嵇康的人生境界——自由“冯友兰说,从表面上看,世界上的人是共有一个世界,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并不相同,因为世界对每个人的意义并不相同”。
从表面上,嵇康与不少魏晋士人身上都蕴含着同时代独有的志气,但具体的表现却各有不同。
很多士人希望自己能在政治官场上有所作为,甚至对官位仕途等同珍宝;而嵇康一来不喜欢做官,这是他的性格所致;二来政治腐朽,自己何苦赴这趟浑水。
官位仕途的意义对每个人的选择产生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自身的觉解不一样,因而,嵇康对自由的信念奠定了他独特的人生境界观。
“境界(人生境界,精神境界)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嵇康受生活背景的影响,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觉解、态度。
有一个细节可以体现嵇康人生意义的自由境界。
嵇康与阮籍惺惺相惜,饮酒畅谈《老》《庄》,他们特立独行,不怕违背礼教,因而在言语上颇有微言,岳父曹林恐怕嵇康会得罪朝廷上掌权的司马氏一族,于是写信劝导,希望嵇康收敛言行,不再跟阮籍等人有密切的来往。
但嵇康是向往自由之人,他哪里会违背自己的心意,在回复曹林的信他是这样写道的:“……至于婿之处世,归纳起来,大抵有三可选:一曰入世,或建功立业,将进伊挚而友尚父;或安享富贵淫乐,聚货千亿,击钟鼎食,枕藉芬芳,婉娈美色;或卑懦委随,承旨倚扉;或进趋世利,苟容偷合;或恺悌弘覆,施而不得;或为任侠,如市南宜僚之神勇内固,山渊其志;或如毛公蔺生之龙骧虎步,慕为壮士。
简析嵇康为人与其四言诗特色——以《赠兄秀才入军》为例我们心目中的嵇康,身长七尺八寸,远迈不群,不自藻饰,却已然龙章凤资;我们心目中的嵇康,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为求得一份乱世的暂闲,携“竹林七贤”,在河内山阳县的古山茂竹中,优游吟啸;我们心目中的嵇康,虽心性放达,越名教而任自然,却生性耿直,于是在魏晋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中,用铮铮傲骨,演奏了一曲《广陵散》。
由此可见,嵇康的性格主要有二端:一端是“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方外之情,以老庄为师,追求遗世放达;另一端是“直性狭中,多所不堪”,丝毫不与司马氏妥协。
这样两种性格,在他的诗、文中各有体现。
我们小组将以嵇康的《赠兄秀才入军》这组四言组诗为例,分析嵇康四言诗的内容、艺术形式以及总体风格。
并通过嵇康诗、文风格对比,向大家展现四言诗中那个“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的理想中的嵇康,和他的文中那个“刚肠疾恶,轻肆直言”的嵇康。
(图片为河南焦作修武县百家岩,据《山阳县县志》记载,此处是嵇康携阮籍、刘伶等吟游之地。
)一、嵇康偏爱四言诗的原因我们知道,五言诗在建安时期已经成为诗歌的主流,并且“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也大力创作五言诗,而嵇康却尤其偏爱四言诗,而且以四言诗成就为高。
嵇康偏爱四言诗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嵇康的四言诗“清峻”,所谓“清峻”,是指“文字注重简约严明”(王瑶《中古文学史论》)。
五言诗比四言诗多一字,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丰富程度,但不如四言更容易表现清高峻洁的风格。
其次,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说“老子、庄周,吾之师也。
”,再加上他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自然地在诗中带上了一种玄言之意和方外之情,例如“生若浮寄,暂见忽终。
世故纷纭,弃之八戎。
泽雉虽饥,不愿园林。
安能服御,劳形苦心。
”(《赠兄秀才入军》第十八)。
这种摒弃世俗,回归自然的感情用四言来表达既不拖沓,又给人回味。
他这些寄情于山水的“玄思”之作,直接影响了两晋的玄言诗和山水诗。
竹林七贤嵇康的思想是什么嵇康的思想作为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嵇康喜欢研究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他用道家思想对现实的黑暗做出了阐述,他认为,我们在做人生的选择时候,要做到超脱,不能被现世的诸多因素束缚。
嵇康的一些阐述自己思想的作品中,洋溢着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对社会现状的强烈批判。
这与同一时期的玄学家的思想是不同的,嵇康的养生论和对世俗生活的反对都是对当时甚至是后世都有深刻影响的。
玄学是在曹魏年间开始兴起的新学派,嵇康的玄学思想是建立在对自然的崇敬的基础上的,这也是当时最能被接受的主张,嵇康的玄言诗体现的都是崇尚自然,追求真善美的风格,他认为自然的本性是气规定的。
嵇康很多的文学作品不会用浮华的辞藻过度修饰,以自然的真情流露为准。
玄学强调的是对超越自然的道德精神的追求,玄学的兴起和汉朝末期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有关,人们渐渐将情思寄托在宇宙自然中。
在玄学的影响下,人们开始不再将为官从政当作最高的理想,而是将自己精神的洒脱放在最高位。
在嵇康的思想中,养生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继承了道家的养生之道,《养身论》是中国养身史上第一篇系统全面介绍养生思想的著作。
嵇康幽愤诗嵇康幽愤诗,是三国时期嵇康的作品,这首诗是嵇康因为吕安被诬陷的时候抒发自己愤愤不平所作的,道出了自己生平的忧郁,道出了这个世道的黑白颠倒。
全诗鲜明的表明了嵇康自己的立场,他坚决反对司马氏的政治态度,要与这不公的社会斗争到底。
《幽愤诗》是嵇康的重要作品,也是研究嵇康个性和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我们在看这首诗的时候不得不先了解它的写作背景,从史料记载可以发现,这时候嵇康的好朋友吕安因为被兄长诬陷入狱。
所以嵇康为了证明自己的兄弟是清白的,就说吕安的兄长才是罪魁祸首,但是当时的朝廷已经不是嵇康想的那样了,结果没想到把自己也赔进去了,但是嵇康没有因为这个怪罪吕安。
这首诗就是在吕安被捕入狱后所做的,其实这首诗的产生背后还有一个更为深刻的时代原因,与诗人独特的个性有着极其相关的联系,我们知道魏国末期政治相当黑暗,在朝中正直的知识分子随时都有可能让小人拿去了性命。
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论嵇康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嵇康(223—263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县)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
嵇康“少有俊才,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宽简有大量。
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
性好服食,尝采御上药。
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三国志·魏书·嵇康传》裴松之注)。
由于一个偶然的机遇,他娶了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进入上流阶层,并曾担任中散大夫。
但也因为如此,使他在政治立场上与篡权的司马氏集团相敌对,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颇招忌恨。
最后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的陷害下,死于司马氏之手。
嵇康的作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其中比较集中反映他的哲学思想的有《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释私论》《难自然好学论》和《与山巨源绝交书》等。
他的作品被收录在后人整理的《嵇中散集》或《嵇康集》中。
1.“名教”与“自然”“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是嵇康哲学的核心主题。
“名教”指的是社会的等级名分、伦理仪则、道德法规、制度典范等等的统称;“自然”则是指人的本初状态或自然本性,同时也指天地万物的自然状态。
魏晋玄学家对“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格外重视。
王弼从道家的自然哲学的立场出发调和二者,主张“名教本于自然”,以“自然”为“无”、为本;以“名教”为末、为用,强调名教应该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阮籍则以“大人先生”的形象喻示了自然对名教的突破。
但是,直到嵇康这里,才明确地把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哲学的主题,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主张。
在嵇康生活的时代,儒家名教思想及其所宣扬的忠、孝、节、义等规范已经逐渐被篡权的司马氏集团所利用,成为他们维护统治、钳制人心的有效工具。
嵇康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决心从根子上动摇司马氏的说教。
同时,由于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追求精神自由独立,嵇康从思想上也不愿意接受名教的规范。
所以,他将名教和自然对立起来,认为名教是违背自然本性的,是对大道的凌迟:及至人不存,大道凌迟,乃始作文墨,以传其意,区别群物,使有类族;造立仁义,以婴其心;制其名分,以检其外;劝学讲文,以神其教。
魏晋四言之翘楚命运时代之俊彦四言诗,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最古老的诗体之一。
魏晋时期的嵇康作为一名忠实的“老庄”传承者,他对四言诗的传承和发展,更是结合了时代赋予的鲜明色彩以及他个人高远的人生情怀,使四言诗散发出耀眼的余晖。
本文将通过时代、诗体和作家天才等三个侧面探究嵇康四言诗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进一步了解这位被誉为“四言翘楚,时代俊彦”的中散诗人——嵇康。
标签:嵇康;四言诗;成就;探因嵇康,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
王夫之曾这样评价嵇康:“中散五言,颓唐不成音理,而四言居胜。
”在嵇康流传至今的诗文作品中,四言诗的数量占绝对比重,其中又包含了多重风格和题材的呈现:既有单纯描绘自然风光、秀美风景的山水诗,又有寓理于诗、寄语理想的玄言诗,更有在其身陷囹圄、遭遇不幸的时候感其身世、融情与景、抒发愤懑的千古绝唱《幽愤诗》。
这些作品虽然多在篇幅上精简短小,却在内容上著称于魏晋诗坛。
今天我们再次研读这些作品,依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五味杂陈和经历的酸甜苦辣,回味到源自《诗经》的纯澈况味却又感受出别有一番滋味的阅读体验。
所以今天我们试图走近嵇康之时,这些作品无疑是最好的切口和纽带。
循着嵇康的足迹,我们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其四言诗的魅力所在!一、命运造就的时代宠儿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一代有一代之文体。
文学发展史上这种体例的兴衰流变其实并不足为奇。
从先秦时期的诸子散文,到汉代的赋体文章,再到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元朝的曲,进而到明清的小说,我们看到文学文体既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应运而生,又作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对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情状有着最为直观的深刻反映。
足以见得社会背景、文化思潮方面的影响是文体兴衰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魏晋时期四言诗的逆向而动所带来的短暂高峰更是离不开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背景和崇尚简约的社会风气。
魏晋时期战乱频繁,朝代的更迭让嵇康这样的文人失去了谈政论事的兴趣和信心,因而继汉代儒学独尊地位而起的玄学成为一种强大的时代思潮。
论嵇康《琴赋序》的理论内涵与价值(一)论文关键词:嵇康;《琴赋序》;声无哀乐论论文摘要:嵇康的《琴赋序》有着丰厚的理论内涵与价值。
一是对以往音乐题材作品“危苦”、“悲哀”风格的概括。
二是导养神气、宣和情志的功能观。
三是丽藻与情理兼善的主张。
声有无哀乐,是正始时期重要的玄学论题。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连带他的《琴赋》因为是这一论题的代表性著作而备受后人关注,其中《琴赋》更因为其勾通文、乐的特性而屡为文论家所赞赏。
何焯即云:“音乐诸赋,虽微妙古奥不一,而精当完密。
神解人微,当以叔夜此作为冠。
”(《文选评》)刘熙载在《艺概》中也深为感叹地说:“赋必有关着自己痛痒处。
如嵇康叙琴,向秀感笛,岂可与无病呻吟者同语。
”其实光《琴赋》前的那篇短序,也堪称好文,不仅真情毕现。
也不乏理论意义,兹作简要分析。
先看序文:“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
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
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
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
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
称其材干。
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
则以垂涕为贵。
丽则丽矣,然未尽其理也。
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览其旨趣,亦未达礼乐之情也。
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故辍叙所怀,以为之赋。
”这篇序文的理论内涵,大体说来,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对以往音乐题材作品“危苦”、“悲哀”风格的概括。
关于音乐题材的作品,嵇康在指出“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的同时。
又说“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并进一步将这种“体制风流”概括为:“以危苦为上”、“以悲哀为主”、“以垂涕为贵”。
嵇康之前。
确有不少人写过音乐赋,相传为宋玉所作的《笛赋》不说,单汉代就有枚乘的《笙赋》(据马融《长笛赋序》)与《七发》、王褒的《洞箫赋》、刘向的《雅琴赋》、傅毅的《琴赋》、马融的《长笛赋》与《琴赋》、侯瑾的《筝赋》、刘伯康(刘玄)的《簧赋》(据马融《长笛赋序》)等。
论嵇康四言诗的思想内涵
作者:高勇张永青
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06期
[摘要]嵇康的四言诗真实反映了诗人身处魏晋乱世的痛苦与愤慨,鲜明表达了诗人的志趣与个性。
他的四言诗或抒发诗人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或表现诗人对险恶时局的无奈与愤慨,或抒发诗人高蹈出世、栖隐山林的强烈愿望与由衷向往,或以老庄思想为武器,直接说理,谈玄论道,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嵇康;四言诗;思想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114-02
嵇康四言诗现存《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幽愤诗》、《代秋胡歌诗七首》、《四言》11首,共37首,①占其全部诗歌作品的60%以上。
他积极借鉴吸收《诗经》、《楚辞》以及汉乐府的营养,率性而为,颇多开拓,其四言诗清逸脱俗,时多隽语,赢得了后世的赞许。
一、怀念亲旧之作
怀念亲旧之作主要是抒发对亲人和知己的思念之情,是嵇康四言诗最主要的思想内容之一。
这与诗人身世和所处险恶社会政治环境有关。
父亲早逝、母兄鞠养使得诗人倍加珍爱身边的每一位亲人,更加比常人懂得亲情的可贵;而在魏晋禅代之际,政治环境险恶,“天下名士,少有全者”,人人自危,更加让人觉得知音难觅,对待知己则更加地弥足真诚。
在其四言诗代表作《赠兄秀才入军》中,随处可见诗人思亲之深沉、念旧之热烈。
这组诗历来认为是嵇康为其弟嵇喜入军而作,然从其风格、内容来看,似乎非仅仅是赠送给嵇喜的,也有可能非一时一地所作。
戴明扬先生也认为“此十九首仍非尽为赠兄之诗,亦编集者所入也”。
②试看其中的几句:
伊我之劳,有怀佳人。
(其四)
郢人逝矣,谁可尽言?(其十三)
旨酒盈尊,莫与交欢。
琴瑟在御,谁与鼓弹?
仰慕同趣,其馨若兰。
无论是在策马飞驰、驾车远游,还是弹琴咏诗、垂钓把酒,心中念想的还是“佳人”、“郢人”。
所亲安在的悲痛、谁可尽言的孤寂、佳人已不存的痛楚、郢人已逝的惆怅……所有这些构成了诗歌相思之苦主题下的悲凉意境,“别绪缠绵,言情深至” 。
二、感伤自我之作
嵇康幼年丧父,虽然年少时得到母兄鞠育,但世事险恶,诗人有感于自身遭遇,通过诗歌来抒情述怀,来表达内心的伤感与不幸。
《幽愤诗》就属于此类作品。
该诗是诗人因吕安事牵连及钟会谗诬入狱后所作,故而感情激愤,气势宏大,一气呵成,表现出了诗人在司马氏的政治迫害面前不改素志、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
全诗共86句,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追述自己成长经历,以及寄意老庄、守朴归真的人生志趣;第二部分写自己入狱遭遇及其原因;第三部分抒发嵇康自感人生悲剧的愤慨与不屈。
沈德潜《古诗源》评价此诗道:“通篇直直叙去,自怨自艾,若隐若晦,好善誾人,牵引之由,显明臧否,得祸之由也。
至若‘澡身沧浪,岂云能补’,悔恨之词切矣。
末托之颐性养寿,正恐未必能然之词,华亭鹤唳,隐然言外。
”③又如方廷珪所言:“哀而不伤,远而不乱,性情品格高出魏晋几许。
” ④
对于该诗,沈德潜《古诗源》指出“诗多自责之辞”,⑤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曹植的《责躬》一篇。
可以看出,嵇康的《幽愤诗》从章法还是内容上显然受到了曹植《责躬》的影响,大有模拟之嫌。
三、吟咏神灵之作
人生在世不称意,会让人顿生厌倦,而向往远离俗世毫无人事纷扰的神灵仙境。
在《离骚》中屈原两次远逝、上下求索的主要目的也在于此。
在嵇康的诗歌当中,也经常会看到诗人时而“羽化华岳,超游清霄”,又时而“乘风高逝,远登灵丘”,把对神灵的钦羡和对仙境的向往幻化成强烈而热忱的诗情。
《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其十六,《四言诗》其十、其十一,《代秋胡歌诗七首》其六、其七等均属此类。
尽管诗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远离政治,或隐居竹林,诗琴自乐,饮酒言欢,或远游访友,结交高士,寄情山水,然造物弄人,时局险恶,诗人时时处处看到、听到的是血腥的杀戮。
对现实的不满与不安,对自身命运的焦虑和彷徨,使得诗人只能将自己置身在一个远离祸端、祥和冲淡的神仙境界,在这里他可以与传说中的得道高人携手同车,超游清宵,那是何等的逍遥快活。
这又恰恰映衬出了诗人对现实的近乎绝望和内心的极度悲哀。
四、托好老庄之作
嵇康思想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较大,其诗歌也明显有玄理化倾向。
谈玄论道成为其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
如《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其十七、十八,《四言诗》其十、其十一,《代秋胡歌诗七首》其一、其二、其三、其四、其五等属于此类。
且看下面的诗句:
托好老庄,贱物贵身。
志在守朴,养素全
真。
(《幽愤诗》)
琴诗自乐,远游可珍。
含道独往,弃智遗身。
寂乎无累,何求于人。
长寄灵岳。
怡志养神。
(《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其十七)
诗人“志在守朴”、“弃智遗身”的志愿,正好符合老子“绝圣弃智”和庄子“坐忘”的思想主张,这与其在《卜疑》所提出的“比我为一,不争不让,游心皓素,忽然坐忘”是一致的。
这些诗歌明显表现的都是老庄玄理,而这破坏了诗意,有“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之嫌。
但就思想意义而言,“它们更广泛、更直接地批判了黑暗的社会现实,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可以作为研究嵇康的重要文献”。
⑥嵇康的玄言诗表现了诗人自己的真情实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另外,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看,大量授引老庄哲理入诗的现象,始于嵇康。
在玄言诗的发展历史上,嵇康无疑起到了最初的推动作用。
五、寄情山水之作
在嵇康的四言诗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描摹山水、歌咏自然的内容。
这与道家思想天人合一、热爱自然的观念有关。
《庄子·知北游》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乐焉!” ⑦林皋之乐吸引着在现实政治中失意文人士大夫,转而在山水中寻找感情的寄托与安慰,并借以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
魏晋玄学家继承了这种观念,并破除了汉代人们对于大自然的迷信,激起了人们对大自然的亲切感,时人开始有意识的关注、欣赏自然之美,有意识地将自然山水引入到文学创作当中。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⑧王国璎指出:“魏晋时代的知识分子,就是在老庄思想的浸濡中,索求自我生命存在的意识和价值,开始致力于发掘有别于违反自然、抑制情性的儒家名教的另一人生天地,于是在追求个人身心自由与幸福的意愿里,向往神仙、企慕隐逸,并且接触自然,游览山水。
”⑨
嵇康显然受到当时社会风尚的影响,他在《答难养生论》中说:“被天和以自言,以道德为师友,玩阴阳之变化,乐长生之永久,因自然以托身,并天地而不朽。
”他的一些诗作也映证了他的自然观念。
如《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其十四,历来为人所称道: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
流磻平皋,垂纶长川。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
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诗人想象嵇喜在行军途中休息时欣赏感悟自然山水之美的自得情态,借此写出了自己所向往的游乐于天地自然之间而忘怀得失的人生境界,如元代刘履《选诗补注》所云:“此言秀才从军多暇,既无事于战斗,惟弋钓自娱,或目送飞鸿,或手持五弦,而俯仰之间,游心道妙,如彼钓叟,得鱼忘筌,其自得如此,固可嘉矣。
”⑩
《诗经》、《楚辞》都涉及山水描写,但基本上是一种引发情感或寄托情感的物象,是比兴的对象;而嵇康厌弃名教伦理,齐物养生,向往山水,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带进了诗歌创作,以审美的艺术的眼光来看待自然,以超脱出世的姿态看待人生,将自然山水表现于诗歌艺术之中,将越名任心的人生理想带进诗歌,使作品表现出了一种向往自然的情趣和追求个体的优游闲适。
嵇康表现自然山水和人生志趣的四言诗,可谓开创了两晋“玄言”、“玄对山水”四言诗的先河。
11
嵇康的四言诗或抒发诗人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或表现诗人对险恶时局的无奈与愤慨,或抒发诗人高蹈出世、栖隐山林的强烈愿望与由衷向往,或以老庄思想为武器,直接说理,谈玄论道,都是诗人内心真情实感的真实流露,诗人的悲欢离合、对人生和自然的态度都跃然纸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率性的嵇康。
[注释]
①诗题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准,《鲁迅全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为保持统一,文中所述,皆与此同。
②③④⑩戴明扬注:《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4页。
⑤沈德潜《古诗源》卷6,第144页。
⑥龚斌:《嵇康诗歌简论》,《中国韵文学刊》,1990年总第5期。
⑦郭庆藩集解:《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765页。
⑧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5页。
⑨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转引自崔宇锡《魏晋四言诗研究》,第142页。
11参见崔宇锡:《魏晋四言诗研究》,第1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