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学(第三章)
- 格式:ppt
- 大小:550.00 KB
- 文档页数:39
2010年版,主编孙亚忠—----市政学笔记绪论第一节市政的含义和特征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最早对城市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是地理学)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行政区域。
城市的特征:高度的聚集性,社会性,经济性,系统性,开放性,复杂性.2。
城市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发展是多元化的,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早期城市阶段—-史前到封建社会初期。
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城市约于公元前3500,出现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富庶的平原地带. 特征:城市规模小且数量少;城市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聚居区;城市功能单一.2)中世纪城市阶段——处于封建社会时期。
公元476年罗马灭亡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特征: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城市形成的途径开始多元化,数量增多;个别城市的规模日趋扩大,绝大多数规模小;城市发展缓慢,未能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
3)近代城市阶段-—工业革命后到20世纪初,背景资本主义社会。
特征: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张、数量猛增,规模扩张;城市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城市集中了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生产力,真正成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发展中心;城乡差距扩大,城乡关系对立;城市病的产生和蔓延。
4)现代城市阶段-—20世纪初开始。
特征:(1)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2)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
(3)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一、市政的含义A、广义的市政其市政主体包括城市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
指城市全部政治系统为了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用各种手段对城市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B、中义的市政,市政主体是城市的国家机关,指城市的国家机关对城市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C、狭义的市政,主体是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
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城市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D、中国的市政是指城市行使公共权力的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用各种手段对城市各项公共事业和各类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
《市政学》考试大纲绪论1.考核知识点:市政的概念、市政学的含义、特征,市政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
2.考核要求:了解市政的含义、特征、市政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
掌握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第一章城市概说1.考核知识点:城市的含义、特征;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基本规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城市的结构、功能、类型基本内容要求;城市的功能、结构、类型;城市体系的特点、原则和类型;中心城市的作用、经济区的特点和运行原则。
2.考核要求:了解城市的含义、特征;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基本规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基本掌握城市的结构、功能、类型基本内容要求;重点掌握城市的功能、结构、类型;城市体系的特点、原则和类型。
第二章市政组织与市民1.考核知识点:市政组织的构成、地位和组织体系;市民的权利、义务以及参政方式。
2.考核要求:了解城市政党组织、城市国家机构、城市社会组织,城市市民和市民参政;基本掌握市政组织体系构成,市政组织中各部分的地位,市民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执政体制与运行机制1.考核知识点:市政体制的涵义、主要内容;西方市政体制的主要特点及主要形式;我国市政体制的基本特点、层级结构以及市领导县体制的主要内容。
2.考核要求:了解西方市政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依法治市;重点掌握市政体制(涵义、类型、改革),市政运行机制(领导机制、协调机制和管理手段)。
第四章市政职能1.考核知识点:市政职能的涵义、市政职能的依据及其分类,理解市政过程。
2.考核要求:了解市政职能的涵义、市政职能的依据及其分类,理解市政过程。
基本掌握市政职能的相关概念,我国市政职能改革的方向。
第五章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1.考核知识点:城市规划的涵义和作用;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以及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原则、内容、程序和管理体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2.考核要求:了解城市规划的涵义和作用;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以及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原则、内容、程序和管理体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市政学课堂笔记第一章绪论市政的主要特征:1、政治性2、历史性3、整体性4、综合性5、动态性市政学的研究对象:1、市政主体2、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3、市政管理规律市政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系统的研究方法2、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3、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5、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学习与研究市政学的意义:1、加强市政学研究,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提出的迫切要求2、加强市政学研究,是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的迫切需要。
3、加强市政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市政管理人才。
第二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的特点:1、人口与物资的高聚集性2、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3、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4、文化构成的异属性城市的发展阶段P231、古代城市阶段(特征P23)2、中世纪城市阶段(特征P23)3、近代城市阶段(特征P23)4、现代城市阶段特征:(1)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2)城市成为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的中心(3)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4)城市空间是区域形态的基本构成(5)城市生态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城市化的特点:1、增长迅速而持续2、城市化发展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开始趋于下降城市化衡量指标有单一指标和复合指标1、城市化水平指标2、城市化速度指标3、城市化质量指标城市化的动力:(论述)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1)为城市经济提供资金积累(2)为人口向城市的聚集提供基本的物资生活条件(3)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4)为城市轻工业生产提供原料(5)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1)工业化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2)工业化冲破农村自然经济的桎梏(3)工业化带动交通地理的大变化(4)工业化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大发展3、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1)劳动力市场化使劳动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得以实现(2)土地资源市场化使城市窨规模的扩大和新城镇的建设得以实现(3)产品市场化使城市化在更广阔地域的展开得以实现中国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2、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3、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5、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城市化的基本方针:1、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大城市的优势:(1)大城市能够节约成本,带来较高的经济效应(2)大城市的发展能带来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大城市发展可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4)少数大城市向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在全球竞争上获得区域优势2、强化中等城市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中介优势3、合同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小城市优势:1、便于农业剩余劳动人中的转移2、利于农村社会转型3、利于地方性城市网络系统的形成第三章城市功能和结构城市功能的特征:1、整体性2、结构性3、层次性4、开放性城市功能的类型:1、共同功能2、主导功能3、特殊功能4、综合功能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1、自然条件2、城市的经济实力及其主导产业3、行政区划城市功能的具体规律:1、城市功能叠加倍增效应规律2、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3、功能升级增量规律城市功能结构的合理化途径:1、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2、因势利导地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3、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内部功能城市经济结构主要内容:1、城市的产业结构2、城市的企业结构3、城市的所有制结构4、城市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城市社会结构的内容:1、城市的政治结构2、城市的文化结构3、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4、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密度2、城市布局3、城市形态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1、经济发展2、企业行为3、居民行为选择和建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原则:1、依据城市性质选择合理的城市总体形态2、端正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3、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实现城市总体结构的合理化,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1、实现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基本环节的平衡2、实现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平衡3、实现社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4、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5、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6、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种功能城市体系的特点:1、整体性2、动态性3、开放性4、层次性5、重叠性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1、互补性2、中介性3、可输性城市体系的类型:1、金字塔型2、多核型3、网络型4、带状型建立城市与区域密切联系的作用:(1)它是城市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2)它能促进城市内部的新陈代谢(3)它是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前提(4)它是形成地区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先决条件(5)它是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的基础经济区的运行原则:1、经济开放、横向联合的原则2、平等竞争、利益共享的原则3、依托中心、统一规划的原则4、生态独立、突出特色的原则5、区域协调、优势互补的原则中心城市的类型P821、全国性中心城市2、地区性中心城市3、省区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作用:1、中心城市是组织和发展专业化协作的枢纽2、中心城市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先导3、中心城市是调节国民经济活动的枢纽影响中心城市强度的因素:1、中心城市规模的大小和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2、城市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3、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第四章城市性质、规模和类型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1、确定城市性质,能为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确定城市性质,能为确定城市的合理规模提供科学依据3、能明确城市部门结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4、能合理租用城市土地资源,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确定城市性质的原则:1、全局与局部相结合的原则2、区域内各城市合理分工的原则3、城市现状和未来发展相结合4、详尽地占有和分析资料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远景规划和区域规划2、区域自然、资源、能源、国防及历史条件3、城市发展现状4、城市发展远景5、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1、定性分析法2、定量分析法3、比较分析法4、综合分析法衡量城市规模大小的指标:人口数量、占用地面积、国民生产总值城市规模包括两个内容:城市总规模和单个城市规模城市规模分布意义:1、有利于生产力的合理布局2、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的经济、资源优势3、有利于确定和保持城市的合理发展规模4、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发挥各自的优势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影响因素:P941、国土面积和资源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3、城市发展的历史4、人口规模等因素城市规模分布的规律P941、规模——位序分布规律2、城市规模等级分布规律3、规模——中心地分布规律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1、自然资源和能源2、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3、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4、城市的性质和结构城市规模的效益特点:1、规模性2、空间性3、外在性城市规模成本主要包括:1、外部成本2、“门槛”成本3、疏解成本城市分类的原则: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2、经济分类的要求与行政分类的现状相结合的原则3、城市体系对城市功能的要求与城市功能现状相结合的原则4、功能、规模、隶属和地域分类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城市的性质或功能分类:1、综合性城市2、工业城市3、矿业城市4、交通港口城市5、商业金融城市6、风景旅游城市7、科学文化城按照城市的行政地位分类:1、直辖市2、副省级市3、地级市4、县级市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分类:1、特大城市2、大城市3、中等城市4、小城市5、镇按照城市的地理位置分类:1、沿海城市2、内地城市3、边境城市按照城市的结构进行分类:1、单中心城市和多中心城市2、封闭式城市和敞开式城市3、集中式城市和分散式城市第五章市政体制市政体制的内容:1、城市的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2、城市的国家机构与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3、市级国家机构与所辖区、县的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市政体制的基本关系:P1131、城市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城市的代议机构与行政机构是两对基本的关系,它们决定着市政体制的其他关系。
第三章市政职能一、单项选择题1.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城市政府开始大力推行公用事业的民营化,对公用事业管理采取A.分类管理原则B.市场化原则C.直接管理原则D.间接管理原则【解析】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国家的城市政府开始大力推行公用事业的民营化。
市政府对于公用事业采取分类管理的原则,将公用事业区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大类。
2.我国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机构对由选举产生的政务类官员推行A.全权责任制B.任期目标责任制C.绩效评估制D.集体负责制【解析】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市政执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机构对由选举产生的政务类官员推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对由上级任命或聘用的事务类官员实行年度目标责任制,其重大的进步在于对他们的工作目标加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规定。
3.在三位一体的市政控制体制中,领导控制的重点是A.发现偏差B.财务审计C.筛选信息D.调配资源【解析】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市政控制。
首长负责制所包含的领导控制、专门部门的专职控制、公务员的自我控制,组成了三位一体的市政控制管理体制。
在三位一体的市政控制体制中,领导控制的重点是调配资源。
专门部门专职控制的重点是调查偏差的原因并研究解决的措施。
公务员的自我控制是三位一体的市政控制体制的基础和关键。
4.三位一体的市政控制体制中的关键环节是A.及时发现偏差B.调配资源C.调查偏差的原因并研究解决的措施D.筛选信息【解析】A 三位一体的市政控制体制中的关键环节是及时发现偏差。
5.通过首长负责制和工作责任制将市政决策的目标逐级分解、责任到人,是市政执行的A.外部条件B.工作目标C.组织保障D.运行基础【解析】C 组织保障是指通过首长负责制和工作责任制将市政决策的目标逐级分解、责任到人。
6.城市复杂的社会生活结构决定了西方国家市政职能A.形式的法制性B.内容的广泛性C.导向的服务性D.实现方式的多样性【解析】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市政体制第一节~1(1)市政体制的含义市政体制是国家政体在城市的延伸,即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它是规范城市内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城市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之间,以及城市的国家机构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各种法律、规章和惯例的总称。
市政体制的核心是城市权力在国家机构、政党组织之间的配置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
(2)市政体制的内容1城市的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应该是立法、执法、护法的分工协作关系2城市的国家机构与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3市级国家机构与所辖区、县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重要内容)!2市政体制的基本要求体制化和系统化$(1)、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的关系1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2市政体制比国家政体县有更多灵活性多样性3市政体制县有巩固和民展国家政体的作用(2)、市政体制的作用1市政体制有利于巩固和维护国家政权2市政体制是组织和开展市政管理活动的依据3市政体制的变革对城市发展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4市政体制的变革推进城市经济体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节~1、(1)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基本特点1形式多样化2政党通过竞选的方式参与市政体制3市长、市议员和市法官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并相互制衡4多数城市不辖区和县,实行市县分离5存在大量利益集团(2)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类型(1)市议会制(2)议会市长制(3)市长议会制(4)市委员会制(5)市经理制!2、(1)市议会制是市议会兼行议决权和行政权的市政体制,市议会就是市政府。
英国、加拿大和德巴登-符腾堡州。
(2)议会市长制是城市的议决机构和行政机构分设,但市议会在与市长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的市政体制。
日本、美国的部分、德国黑森州3000以下的城市。
3)市长议会制:法国和美国多数大城市如纽约、底特律和波士顿等都实行市长议会制的市政体制,在叛国,它被称为“强市长制”。
主要特征是市的议决机构和行政机构分设,但市长在与市议会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
第⼀节城市功能 ⼀、城市功能的含义和类型 1.城市功能也称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是城市在⼀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化、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和所起的作⽤,是多功能的综合体。
2.城市功能具有的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3.城市功能的类型: 1)共同功能——普遍功能,是所有城市都具备的功能,表明的是城市的共性,区分的是城市与乡村的界限。
2)特殊功能,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具有的功能,是为某⼀个城市或某类城市所特有的功能,表明的是城市的个性,区分的是城市之间的界限,决定着某⼀个或某⼀类城市的性质和在⼀定时期的发展⽅向,如:外贸进出功能、交通枢纽功能、旅游中⼼功能。
3)综合功能,是指⼀个城市同时具有多种并且有机结合的主导功能,每⼀种的主导功能的作⽤范围和影响都⽐较⼤,如:⾸都、省会、⾸府的⼤城市或特⼤城市都具有综合功能。
4)主导功能,指在城市诸功能中处于突出地位和起主导作⽤的功能,影响或左右城市的其他功能的运⾏,甚⾄决定着城市的性质和发展⽅向。
如:⽣产功能。
4.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然条件,是城市功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城市的经济实⼒及其主导产业;⾏政区划。
⼆、城市功能的发展规律 1.城市功能的历史演进过程:——叠加性发展规律是城市功能发展⼀般规律 1)在前⼯业社会时期,城市功能出现了叠加性发展的趋势。
(1)城市的产⽣过程⾸先是城市的政治功能和贸易功能叠加,⽽后⼿⼯业功能和⽂化功能的叠加进⼀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2)城市的设置往往出于政治控制的⽬的。
(3)地理位置和⾃然条件对城市功能的形成和发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
2)⼯业社会时期: (1)经济功能开始成为城市的主导功能; (2)城市功能的作⽤形式是聚集和扩散; (3)决定城市功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源。
3)在后⼯业社会时期: (1)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 (2)城市功能的作⽤形式是渗透和辐射; (3)决定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
《市政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城市的特点:1、高度的聚集性2、社会性3、经济性4、系统性5、开放性6、复杂性城市产生需要的条件:1 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2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3 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和地理位置也是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
早期城市阶段(特征P71)2、中世纪城市阶段(特征P73)3、近代城市阶段(特征P75)4、现代城市阶段特征(1)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2) 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3) 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3) 城市是世界经济联系网的基本结点市政主体是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市政管理手段按其内容和作用方式不同,分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道德手段广州市是中国近代行政区域建制意义上的第一个市。
市政的主要特征:1历史性2 公共性 3 双重性 4 系统性5 综合性 6动态性市政学的研究对象:1、市政主体2、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3、市政目标、市政方式和市政手段4、市政规律市政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2、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4、系统研究和具体分析相结合5、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第一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的发展阶段市委的领导主要体现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市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市政协开展工作主要方式:1 召开会议2 提出议案3 视察4专题调研5 反映社情民意6 促进祖国统一城市人民代表大会是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城市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城市人民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城市人民团体主要有:市总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市工商联城市居民委员会的特点: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城市公益性组织包括: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市基金会、市志愿者组织市民参政的方式包括1 政治选举2 政治协商3 政治结社4 政治表达5 政治接触市民参政的条件:1 透明的市政决策2 高素质的市民3 多元的参政途径市民参政的条件:1 市民参政是城市政治民主发展的重要内容2 市民参政是市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3 市民参政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的保证第二章市政体制市政体制的内容:1、城市的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2、城市的国家机构与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3、市级国家机构与所辖区、县的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关系1、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2、市政体制比国家政体具有更多灵活性和多样性3、市政体制具有巩固和发展国家政体的作用。
第三章第一节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按照组织机制的不同,可以把城市的各种组织分为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两类。
▪按照社会组织的性质和活动领域可将整个社会组织划分成三大部门:▪第一部门为广义的政府组织,包括国家的立法、司法以及行政机关,此外城市当中的党组织、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也包含在第一部门当中,它们属于纯粹的公共部门;第二部门指的是盈利性质的经济组织,一般以个人或特定集团的自身利益为活动目标,承担着为人民提供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等物质产品与服务的任务。
它们属于纯粹的非公共部门。
也称为私人部门。
(工商企业、商业机构、金融组织、商会)第三部门是指介于政府与私营企业之间的社会组织,它们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导向,不参与市场竞争,主要依靠会员缴纳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的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来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维持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为己任的社会公共部门。
是一种非营利的中间性机构。
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社会团体”第一节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一、私人部门的含义及特征1、私人部门的概念▪所谓私人部门,即私人领域的行动主体,是指参加市场交换活动的各种组织和个人。
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臵的基本形式,以获取利润为直接目的的一种最基本的社会经济细胞。
◆从行动过程来看,私人部门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商品生产者、消费者以及为买卖提供服务的中介人。
他们各自实行分散决策,自主提供或消费私人产品和服务。
2、私人部门的特征行动主体的自主性、行动主体的平等性、私人行为的互惠性、市场交易的竞争性、私人行为的契约性3、私人部门的优势首先,私人部门的分散决策能够较快地实现供需平衡其次,市场价格的信息传导机制有利于提高资源配臵合理性最后,市场主体的利益驱动有利于激励创新。
二、公共部门的含义以特征市场制度是建立在交换关系上,公共部门是建立在权威关系之上的。
公共部门的显著特征在于它拥有对一切人或权利要求的权威,这种权威具有普遍性和唯一性。
第一章市政主体第二章市政体制第三章市政职能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绪论重点重点重点重点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难点难点绪论本章重难点分析1.2.3.4.1.2.3.4.第一节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一、城市的含义与特征1.2.3.4.5.6.一、城市的含义与特征1.城一、城市的含义与特征2.市一、城市的含义与特征1.2.46一、城市的含义与特征12113.4.二、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1.2.3.二、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1.2.3.二、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4.里5.三、城市发展的阶段1.2.3.三、城市发展的阶段1.2.3.4.三、城市发展的阶段1.2.3.4.5.三、城市发展的阶段1.2.3.谢谢第二节市政的含义和特征一、市政概念的界定1.一、市政概念的界定2.一、市政概念的界定1.(122.(123 3.(123一、市政概念的界定1.2.3.一、市政概念的界定1.(1一、市政概念的界定1.(2一、市政概念的界定2.(1一、市政概念的界定2.(2一、市政概念的界定3.4.二、市政的沿革法国18841894二、市政的沿革1.2.3.4.5.三、市政的特征1.2.3.三、市政的特征1.2.3.4.三、市政的特征1.2.3.三、市政的特征1.2.3.4.三、市政的特征1.2.3.4.三、市政的特征1.2.3.谢谢第三节市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市政学的研究对象1.2.3.4.二、市政学的研究方法1.2.3.4.1.(123(456 2.(123.(1(2(31.(12(345 2.(1(2(3(4谢谢第一章市政主体本章重难点分析1.2.3.1.2.3.本章重难点分析1.2.3.1.2.3.第一节城市政党组织一、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党组织1.一、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党组织2.3.4.。
_第三章市政职能-市政学题库汇编_1x 第三章市政职能|市政学题库汇编共58题通过首长负责制和工作责任制将市政决策的目标逐渐分解、责任到人,是市政执行的()A外部条件B工作目标C组织保障D运行基础题型:单选题城市复杂的社会生活结构决定了西方国家市政职能()A形式的法制性B内容的广泛性C导向的服务性D实现方式的多样性题型:单选题实现市政职能活动的主体是()A城市党组织B城市政府C城市立法机关D城市司法机关题型:单选题市政控制中,公务员自我控制的重点是()A资源分配B预防偏差产生C调查偏差的原因D及时发现偏差题型:单选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城市政府开始大力推行公用事业的民营化,对公用事业管理遵循()A分类管理原则B市场化原则C直接管理原则D间接管理原则题型:单选题对科学馆等文化设施的修建、维护和管理属于政府的()A规划职能B社会福利和保障职能C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职能D文化教育职能题型:单选题目前中国城市经济与社会管理的最主要手段是()A法律手段B经济手段C计划手段D行政手段题型:单选题下列属于我国城市政府社会职能的是()A城市规划职能B户籍管理职能C公共财政职能D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职能题型:单选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城市政府开始大力推行公用事业的民营化,对公用事业采取()A垂直管理原则B直接管理原则C分类管理原则题型:单选题在市政控制中,领导控制的重点是()A及时纠正偏差B调配资源C对数据和信息的控制D对资金使用的控制题型:单选题共58题制定社会援助、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管理规范,健全社区管理体制,这属于我国市政职能改革中的()A职能增加B职能强化C职能撤销D职能转移题型:单选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城市政府开始大力推行公用事业的民营化,对公用事业管理采取()A分类管理原则B市场化原则D间接管理原则题型:单选题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同企业之间不再保持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这属于我国市政职能改革中的()A职能转移B职能撤销C职能增加D职能强化题型:单选题三位一体的市政控制体制中的关键环节是()A及时发现偏差B调配资源C调查偏差的原因并研究解决的措施D.筛选信息题型:单选题在狭义的市政概念里,我国市政职能的主体是()A市政府B市委C市人大D市党代会题型:单选题市政控制体制中,领导控制的重点是()A调查偏差的原因B预防偏差产生C及时发现偏差D调配资源题型:单选题体现城市政府的本质的是()A建设职能B规范职能C公共服务职能D规划职能题型:单选题中国城市政府各个时期的主要职能是() A建设职能B经济职能C社套职能D公共财政职能题型:单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