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15.53 MB
- 文档页数:59
(资料性附录)大气干湿沉降环境地球化学等级划分标准确定原则F.1 大气干湿沉降环境地球化学等级划分指标为大气干湿沉降通量值。
F.2 21 个省市区1450 件大气干湿沉降物中砷(As)、镉(Cd)、汞(Hg)、铅(Pb)、铬(Cr)、镍(Ni)、铜图F.1 大气干湿沉降物中As、Cd、Hg等元素沉降通量频率分布图(Hg和Cd:g/m2·a,其他元素mg/m2·a)(Cu)、锌(Zn)沉降通量频率分布见图F.1,多数元素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F.3 按照对数正态分布,表F.1给出了各元素沉降通量的平均值、标准偏差、最大值、最小值及0.5 %、5 %、10 %、25 %、50 %、75 %、90 %、95 %、99.5 %等百分位统计值。
F.4 对全国中东部主要农耕区150万km2范围内的375 000个0~20 cm表层土壤元素含量数据进行统计显示,土壤中砷、镉、汞等8 个有害元素平均含量见表F.2。
F.5 按照10 年、20 年和30 年时间段,由大气干湿沉降导致表层土壤中砷、镉等有害元素含量达到GB 15618的二类土壤限量值,则砷、镉、铬等有害元素的大气沉降通量值见表F.2。
F.6 对比表F.1和表F.2可以看出,以现今土壤镉、汞等元素的平均含量为0.19 mg/kg和0.07 mg/kg为起点,10 年后土壤镉、汞等元素含量分别达到0.30 mg/kg和0.30 mg/kg的二级土壤标准,则镉、汞大气沉降通量值应为2 mg/m2·a和5 mg/m2·a。
F.7 在大气干湿沉降通量频率分布图上,镉相当于86.3百分位数上的大气沉降通量值,汞相当于92.9百分位数上的大气沉降通量值;而其他元素的大气干湿沉降通量值远远低于要达到二级土壤环境质量限定值。
如,通过10 年大气沉降,砷达到二级土壤限定值所要求的大气干湿沉降通量为464 mg/m2·a,而现今实测到的砷大气干湿沉降通量最大值为278.7 mg/m2·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 0145-94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标准规定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中主要方法、技术要求和规则。
1.2本标准适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
铀矿、地热、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工作也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GB/T 14496 地质矿产地球化学勘查名词术语DZ/T 001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1:50 000)DZ/T 0075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3 总则3.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简称土壤测量),是以上壤为采佯对象所进行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
3.2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主要用于矿产地质勘查的详查阶段,也可用于在区域调查、普查阶段中水系沉积物测量无法进行的地区。
3.3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用于找矿以及各类异常和矿化点的查证、评价,也可为地质填图提供信息。
3.4 区域调查和普查的土壤测量方法,其主要技术要求,按化探区域调查和化探普查的规范执行。
3.5 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应选择在残坡积层发育地区进行。
4 工作设计4.1 资料收集编写土壤测量的工作设计前,—般应收集和分析以下资料:a.测区的地理和交通、生活情况以及测地资料;b.测区及外围地质特征,矿产、矿床类型和成矿规律,矿床氧化淋失程度等特点; c.测区及外围以往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的工作程度和工作成果;d.测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第四纪覆盖物(尤其是土壤)的类型,植被特征,人工污染情况等有关资料;e.表生作用对指示元素的影响及表生赋存状态。
4.2 方法有效性与技术试验4.2.1 野外踏勘编写设计前应对测区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工作、取得第一手资料,以了解所收集资料方法技术的有效性,其内容包括:a.检查核对所搜集资料的可靠程度;b.确定试验地点和测区的有效范围;c.实地考察工区的交通、生活及工作条件。
4.2.2 设计前的技术试验4.2.2.1 有前人工作过的测区或邻区,设计时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方案可参照前人的工作成果。
日照市东港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摘要:通过日照市东港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项目的实施,获取了评价区多种介质地球化学分析数据、统计了评价区表层土壤地球化学参数、总结了评价区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并进行了地球化学分区、查明了评价区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养分现状、建立了评价区以地块为单位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信息库,成果在土地资源管理、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应用前景广泛。
关键词: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环境质量;现代农业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0引言土地质量地质调查[1~3]是以地学理论为指导,以地球化学测量为主要技术手段,按照技术规范,通过对土壤、灌溉水、大气沉降物等介质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分析及有机污染物浓度的测定,对土地质量指标作出评价,进而对土地质量的优劣进行等级划分,并编制系列成果的过程。
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成果服务于农业特色小镇建设、乡村农特产质量安全、乡村土地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发挥了独特作用。
1评价方法1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划分基础上,依据养分元素或有害元素异常组合与分布特征,查明土壤中异常元素来源及迁移途径。
如属于自然成因,应大致确定岩石类型或沉积类型,对于由人为因素引起的重金属有害元素异常,应确定污染源与污染途径等,并对所划分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进行校正。
针对土地质量存在的重要生态地球化学问题,如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重金属富集问题,或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富硒土地等,选择了典型地区进行重点评价,包括研究这些元素的成因来源、迁移特征及可能产生的生态效应,对不同等级土地的规划利用前景进行评价[3]。
依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结合农作物各项有益与有害元素分析结果,从生态效应方面对土地质量进行地球化学适应性评价;对土壤、大气、灌溉水等污染严重地区进行农产品安全性评价。
2结果与分析2.1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评价等级划分统计表明评价区表层土壤养分综合以较缺乏为主(表1),占评价区面积的75.06%,其次为中等,占评价区面积的19.90%,丰富和缺乏占比相对较少,分别占调查面积的0.27%和 4.35%。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地球化学评价是对土壤、矿石、矿石矿石和岩石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和组成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对土地质量进行地球化学评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壤的质量状况,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的规范。
一、样品采集1.样品应随机取样,以避免局部的化学污染对样品的影响。
每个采样点应至少采集3个均匀混合的土样,以减少抽样误差。
2. 采样应根据评价的目的确定,例如,如果是用于农业土壤肥力的评价,应采集0-20 cm和20-40 cm两层土样进行分析。
3.样品应标记清晰,注明采样地点、深度和日期等信息,便于后期分析和比较。
二、样品前处理1.样品在分析前应进行样品前处理,以去除有机质、碳酸盐和颗粒物等杂质,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2.有机质的去除可以通过干燥、高温燃烧或酸处理等方法进行。
3.碳酸盐的去除可以通过酸洗或加热处理等方法进行。
4.样品中的颗粒物可以通过筛分或沉积沉淀等方法进行去除。
三、分析方法1.样品的分析方法应选择准确、精密和快速的方法,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常用的土壤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
3.在选择分析方法时,应考虑到土壤中不同元素的含量范围和特性,以及所需的分析灵敏度和准确性。
四、评价指标1.土壤地球化学评价指标应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需要进行选择,如农业土地、城市土地和工业土地等。
2.常用的土壤地球化学指标包括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常量元素含量,以及重金属元素含量等。
3.在评价指标的选择时,应考虑到土壤的特性和功能需求,确保评价结果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五、结果解释1.土壤地球化学评价的结果应经过统计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以指导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2.结果的解释应根据所选择的评价指标来进行,如通过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来评估土地污染状况。
3.结果的解释应结合实际情况和相关法规标准进行,以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 0145-94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标准规定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中主要方法、技术要求和规则。
1.2本标准适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
铀矿、地热、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工作也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GB/T 14496 地质矿产地球化学勘查名词术语DZ/T 001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1:50 000)DZ/T 0075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3 总则3.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简称土壤测量),是以上壤为采佯对象所进行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
3.2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主要用于矿产地质勘查的详查阶段,也可用于在区域调查、普查阶段中水系沉积物测量无法进行的地区。
3.3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用于找矿以及各类异常和矿化点的查证、评价,也可为地质填图提供信息。
3.4 区域调查和普查的土壤测量方法,其主要技术要求,按化探区域调查和化探普查的规范执行。
3.5 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应选择在残坡积层发育地区进行。
4 工作设计4.1 资料收集编写土壤测量的工作设计前,—般应收集和分析以下资料:a.测区的地理和交通、生活情况以及测地资料;b.测区及外围地质特征,矿产、矿床类型和成矿规律,矿床氧化淋失程度等特点; c.测区及外围以往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的工作程度和工作成果;d.测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第四纪覆盖物(尤其是土壤)的类型,植被特征,人工污染情况等有关资料;e.表生作用对指示元素的影响及表生赋存状态。
4.2 方法有效性与技术试验4.2.1 野外踏勘编写设计前应对测区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工作、取得第一手资料,以了解所收集资料方法技术的有效性,其内容包括:a.检查核对所搜集资料的可靠程度;b.确定试验地点和测区的有效范围;c.实地考察工区的交通、生活及工作条件。
4.2.2 设计前的技术试验4.2.2.1 有前人工作过的测区或邻区,设计时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方案可参照前人的工作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 D2005-02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2005年10月目 次前言 (4)1 范围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3 术语和定义 (3)4 总则 (3)4.1 评价目的 (4)4.2 评价任务 (4)4.3 评价思路 (4)4.4 评价选区 (5)4.5 评价方法 (5)4.6 评价工作顺序 (5)5 设计编审 (5)6 异常元素及有机污染物迁移途径及来源追踪 (6)6.1 河流生态系统 (6)6.2 农田生态系统 (10)6.3 城市生态系统 (14)6.4 湖泊湿地生态系统 (17)6.5 浅海生态系统 (18)7 生态系统异常元素及有机污染物生态效应评价 (20)7.1 农田生态系统 (20)7.2 城市生态系统 (26)7.3 湖泊湿地生态系统 (31)7.4 浅海生态系统 (33)8 生态系统安全性的地球化学预警预测 (35)8.1 河流生态系统 (35)8.2 农田生态系统 (36)8.3 湖泊是湿地生态系统 (38)9 报告编写 (39)9.1 图件 (39)9.2 报告 (39)9.3 数据库 (39)附录A 河流悬浮物、水、水系沉积物样品布置及采样方法(规范性附录) (41)附录B 14C和热释光测年样品采集技术要求(规范性附录) (46)附录C 农田区不同污染源采集方法(规范性附录) (47)附录D 城市降尘采集方法(规范性附录) (57)附录E 湖泊及浅海沉积物采集方法(规范性附录) (60)附录F 生物样品采集方法(规范性附录) (62)附录G 土壤溶液野外采集方法(规范性附录) (66)附录H 有机污染物采样技术要求(规范性附录) (69)附录I 设计书编写内容及要求(规范性附录) (72)附录J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报告编写提纲(规范性附录) (74)前 言《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试行)》是针对我国已进行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地区进一步开展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而编制的。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1704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1704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是土地质量评价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
果可为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必要的条件。
本规范目的是规定土地质量地
球化学评价的内容,以及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的评价与解释等,为评价工
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供技术支撑。
一、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土壤和地表土壤地球化学评价。
二、环境土壤检测条件
1.检测地点:多样化采样点,以覆盖环境质量的不同空间分布特征。
2.检测内容:环境土壤应检测pH、水分、有机质、全氮、全磷、部
分碳酸钙、部分重金属等指标。
3.检测方法:采用国家规定的全国环境土壤地球化学正式检测方法。
三、检测结果评价与解释
1.检测结果评价: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确定土壤环境质量等级,
并评价当地土壤近年来变化趋势。
2.检测结果解释:以分析结果为依据,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综合解释
不同指标的空间分布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环境保护措施提供参考。
四、检测质量控制
本规范规定:检测应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及监控要求,通过系统的质量控制,以保证检测数据可靠、可比性及可追溯性,减少检测误差。
五、检测过程安全控制。
河北枣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魏静;张久祥;郑小刚;赵相雷;马忠社【摘要】基于1∶5万土壤和灌溉水地球化学调查结果,对河北枣强开展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结果显示评估区土壤养分相对缺乏,尤以全氮、有机质、有效钼、硫缺乏最为严重;大部分面积的土壤环境质量为一级清洁区,占评估区总面积的99.66%;灌溉水水质良好,重金属全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部分区域氟化物和pH 值超标.【期刊名称】《世界地质》【年(卷),期】2015(034)003【总页数】9页(P853-861)【关键词】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枣强县;河北省【作者】魏静;张久祥;郑小刚;赵相雷;马忠社【作者单位】河北省地质调查院,石家庄050081;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石家庄050061;河北省土地整理服务中心,石家庄050051;河北省地质调查院,石家庄050081;河北省地质调查院,石家庄05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5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是以土地各组成要素和土地生态效应的地球化学组成为依据,生态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参照现行国家或行业相关规范标准对土地质量进行的量化等级划分[1--3]。
全国大部分省份依据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在充分认识评估区地球化学分布特征的基础上[4--6],利用单因子评价、层次分析、模糊评价和灰关联综合评价等方法展开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7--14];部分学者对比分析了不同采样密度及评估方法对评估结果的影响[15,16],并尝试将评估结果与农用地分等、土地质量动态监测和土地规划成果进行物理或化学对接[17--21]。
但大比例尺县域评估案例较少[22],笔者通过开展1∶5万县域土壤和灌溉水地球化学调查,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对枣强县土地质量进行了地球化学评估,评估结果为指导农业合理施肥,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种植规划,防治土壤和灌溉水污染等方面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枣强县地处河北省东南部,隶属于衡水市,地理坐标为115°34'~115°58'E,37°13'~37°39'N,总面积904.85 km2,属省级贫困县。
《土地质量调查评价规范》编制说明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一)明确土地质量调查评价内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自然资源宝库。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的配置不但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土地质量是指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动植物健康而不发生土壤退化及其它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包括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特性,关系到以生产、保护及环境管理为目的的土地环境条件。
土地质量的概念是随着人口对土地资源压力的不断增大、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地退化并严重威胁着全球土地资源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土地质量指标不是单纯指土地某一方面或某一种属性的指标,而是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因素而建立起来的能够反映土地资源和相关生态环境变化的指标体系。
(二)反映土地质量的复杂性河南省土壤类型复杂,土壤背景水平差异较大,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差异,土地利用方式也千差万别,而不同的利用对土地的要求不尽相同,需要有各自的规范的评价体系,以满足不同评价工作目的的需要。
对此,既要客观地反映土地质量的真实状况,评价过程又不至于过分繁杂。
本规范便是针对河南省土地质量评价技术和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使结果更科学、客观和真实。
(三)切合社会发现需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我国的工农业发展一直保持着稳定的速度。
但是在其过程中,发展和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直接影响着粮食的产量问题还有安全问题。
目前已完成的多次不同方式的调查结果均已显示我国农用地污染的严重性,此外我国人均耕地水平其实较低,土地资源的数量问题一直困扰我们。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生活“质”的方面有新的需求;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不仅仅是满足于粮食生产,而是对土地的利用和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进展与展望摘要: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是以表层土壤地球化学调查为主,同时兼顾大气沉降、农业灌溉水和主产农作物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综合调查,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以土壤基本元素含量来量化土地质量,实现土地资源因地制宜高效利用和成果数据的查询及利用为目的的一项综合评价工程。
参照《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0295-2016),选择其中的23种元素作为评价因子。
一是在划分土壤养分以及土壤环境质量等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土地质量优劣等级;二是根据本地经济作物种植以及富硒土壤的分布情况,从中优选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基地,建立农业基地土地质量档案卡片,为研究区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发基地、科学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进展引言土壤是珍贵的自然资源,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依托。
近年来,全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逐渐突出,在部分区域已经影响到食品安全。
农业种植生态和土壤环境问题日益显现,根据调查走访,研究人员了解到某县出产的重金属超标,当地主要农作物,出现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农民的生活,因此,在该区开展土壤质量评价工作,可以查清局部污染问题的根源,以期为该区土壤环境改善、土壤保护提供依据。
1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某省北部,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地理位置东经106°42'107°08',北纬27°33'27°48'。
研究区平均海拔978m,地势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构成半环形特征,地貌西部、东部以丘陵为主,东部、中部和南部以河谷盆地为主。
研究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宜人。
全区国土面积601.30km2,土地161.59km2,占国土面积的26.87%,其中旱地101.60km2,占土地面积的62.88%,水田59.72km2,占土地面积的3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