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2014年6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一)
- 格式:doc
- 大小:113.50 KB
- 文档页数: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体现:主观唯心主义。
3.辩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其他一切认识论的观点是:实践是证实的基础4.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科研成果参差不同表明什么?生产实践的需要5.有人认为只有些在书本上的理论是真实的死搬书本上的教条...... 出现在唯理论6.从群众中来再从群众中去,在实践中认识过程体现了什么?实践- 认识-实践7.在现在生产力中自然科学属:渗透性因素实体要素:劳动对象,工具系统。
8.五种社会形态划分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9.黑格尔和黑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10.马克思认为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11.以下有四个观点能表述唯物辩证发的特征的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观念12.揭示事物发展动力源泉的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13.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据相互转化辩证法的观点是:物极必反相反相成14.商品产生的绝对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劳动者15.自由竞争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二多选题1.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必要行政手段、计划手段。
2.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无限追求、竞争的压力3.实践的基本形式: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人民收割水稻、法官审理案件、科学家做实验、演员演唱歌曲。
属于实践4.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5.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感觉、知觉、表相。
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因素有,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地理条件三简答题1.简述列宁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答: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意义:1、他指出无只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Word 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广东海洋大学2013—2014学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题 课程号: 27111101试卷卷查 卷 卷试卷一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 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2. 简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有哪些。
班级:姓名:学号:试题共页加白纸张密封线 GDOU-B-11-302二、论述题(共14分)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看法。
试卷二客观题部分三、判断题(第1—30题。
每小题1分,共30分。
判断为正确的选项用A表示,判断为错误的选项用B表示,并在答题卡相应处填涂,不选、不填涂均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是欧洲思想发展史上的偶然事件。
(A B )2.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
(A B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就是始终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
(A B )4.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A B )5.1847年《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
(A B )6.所有的唯物主义观点都是正确的,所有的唯心主义观点都是错误的。
(A B )7.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A B )8.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A B)9.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A B)10.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矛盾越多对事物的发展就越有利,为了事物的发展的需要还可以人为的制造各种矛盾。
(A B)11.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一个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b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d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5、相对静止是指 c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6、时间和空间是 c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 b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种c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请浏览后下载,资料供参考,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d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d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c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单选题1.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B ) B. 客观现实性3.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4.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6.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B.实践的观点7.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C )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8.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9.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这说明( D ) 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和作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10. 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 D )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11.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 B ) B.I(v+m)=ⅡC12. 劳动生产率变化与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关系是 ( D ) D.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13.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D ) D.剩余价值14.私人垄断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即是( C ) C.国家垄断资本15.公孙龙“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6.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B.把握事物的度多选题:1.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有 ( ABD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D.科学社会主义2. 剩余价值 ( ACD )A.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B.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收益C.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D.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3.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 ABCD )A.垄断是在竞争的基础上产生的 B.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C.垄断使竞争更加剧烈和复杂 D.垄断与竞争并存4.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40分)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4.原因是指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 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都是真理C.实践就是真理 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C.产品分配形式 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 D.机械论12.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人们自觉的革命活动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1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A.人们的主观努力 B.进行思想斗争;C.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D.社会实践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静止也是绝对的 D.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运动也是相对的15.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性质是A.对抗性的 B.非对抗性的C.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D.基本上是对抗性的16.真理的内容是A.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17.质和量的关系是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关系C.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1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19.相对真理是指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任何真理都没有确定的内容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 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地检验20.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B.经济基础服务于上层建筑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产生于上层建筑2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A.唯心论的错误 B.机械唯物论的错误C.二元论的错误 D.庸俗唯物论的错误2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 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23.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C.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的政治制度的矛盾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25.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A.矛盾 B.普遍矛盾C.特殊矛盾 D.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26.事物的度是指A.事物的质变 B.事物的量变C.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D.关节点或临界点2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C.科学文化水平 D.人们的生活水平28.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这是指A.人民群众可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人民群众可以制定社会规律创造历史C.人民群众可以改造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D.人民群众自觉地按照社会规律创造历史29.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A.完全适合 B.基本适合C.基本不适合 D.完全不适合30.从产生上说,意识是A天赋的 B.独立自生的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对物质的反映31.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群众作用的肯定是A.内在地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B.不包含对个人作用的肯定 C.是对个人作用的否定D.是与肯定历史人物的作用并列的32.假象和本质的关系是A.假象不是本质的规定 B.假象是本质的全部规定C.假象是本质的一种规定 D.假象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3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必然性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瓜内有多少粒种子,早已确定,不多不少C.只刮风,不下雨 D.感性材料多了就变成理性认识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运动变化的观点 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35.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该社会的A.政治制度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C.阶级力量对比 D.政党的成熟程度36.国家是A.与人类社会同时产主的 B.封建社会产生的C.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 D.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37意识是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38.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9.热爱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的关系是A绝对对立的 B.热爱领袖必然导致个人崇拜C.反对个人崇拜必然会否定或排斥领袖的权威 D.一致的40.辩证的否定是指A.外力否定 B.自我否定C.任意否定 D.甲变乙,乙变甲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一一、单选(每题1分,共20分)1.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对哲学基本问题做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C)。
A、费尔巴哈B、马克思C、恩格斯D、列宁2.?否认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是:(D)。
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不可知论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A??)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5.?哲学的党性,即哲学的党派性是指( C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B、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6.?古代西方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成果是:(C)。
A、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B、赫拉克立特认为或是万物本原C、德谟克里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D、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万物基础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D)。
A、指导性B、实践性C、先进性D、时俱进8.?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是:(C)。
A、革命性B、阶级性C、实践性D、科学性9.?认为一切物质都有意识的观点是(C)。
A、唯物论的观点B、庸俗唯物论的观点C、物活论的观点D、唯意志论的观点10.?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B)。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B、物质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可感知性D、物质是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质形态11.?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B)。
A、物质能否为意识所正确反映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和第二性C、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反作用D、意识是否根源于物质12.?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A)。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B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C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D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物质()A 和实物粒子完全是一回事B 是等同于一切自然存在物C 与具体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D 不过是人的主观产物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A 主观努力B 思想斗争C 制定政策D 社会实践4.想象没有物质的运动是()A.唯心主义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二元论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5.时间和空间是()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6.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不再是手",这是()A旧唯物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7.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B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用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D关于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8.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涵的哲理是()A. 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 要把握事物的度C. 对事物既要有肯定,又要有否定D. 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9.马克思主义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规定实践的科学含义()A 把实践归结为纯主观的、纯精神的活动B 把实践看成个人的生活实践C 把实践看作为主体能动地改造、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D 把实践看作为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10.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1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海大 2014年 6 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模拟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分,共 20 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未选均无分。
1、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做好理论准备的是( )A 黑格 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B 细胞学说 D 进化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世界性的哲学,但它又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因为()A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哲学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B 它必须和各个国家具体 的革命实践相联系C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万能的哲学 D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一般的发 展规律。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 A 、一切被剥削阶级的世界观B 、无产阶级的世界观C 、先进知识分子的世界观D 、全体劳动群众的世界观5、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 ) A 、近代以前的哲学的基础问题B 、欧洲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C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6、 “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这是 ( )A 、神秘主义观点B 、唯心主义观点C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范畴是( )A 、一切哲学的基石B 、唯物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C 、辩证发展观的基石D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石8、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这句话体现了 ( )A 、唯物主义时空观B 、形而上学时空观C 、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D 、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9、“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 反映的特性”, 这种观点属于 (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 能量 守 恒定 律A 资产阶级的发展B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C 大资产阶级D 中产阶级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A、物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一切联系C、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各种联系D 、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的所有联系11、中国的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马原期末考试题库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以上都是答案:D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标志着()。
A. 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B.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的诞生C. 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D. 以上都是答案:D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 客观性B. 物质性C. 可知性D. 多样性答案:B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客观实在性B. 运动性C. 多样性D. 可分性答案:A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的本质是()。
A. 物质的属性B. 物质的反映C. 物质的运动形式D. 物质的存在方式答案:B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 人类特有的活动B.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C. 人的存在方式D. 以上都是答案:D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
B. 决定C. 基础D. 条件答案:A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
A. 社会发展的动力B. 社会发展的规律C. 社会发展的矛盾D. 以上都是答案:D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
A. 创造者B. 参与者D. 以上都是答案:A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 动力B. 规律C. 条件D. 现象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
A. 实践性B. 科学性C. 革命性D. 以上都是答案:D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A. 物质决定意识B. 意识依赖于物质C.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物质和意识可以相互转化答案:A、B、C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包括()。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C. 人与自然的矛盾D. 人与社会的矛盾答案:A、B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包括()。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0小题, 每小题1分, 共60分)1.哲学就是()的世界观。
A.理论化、系统化B.规范化C.理想化D.社会化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精神与意识的关系问题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3.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D.宗教唯心主义4.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缺陷表述错误的是()。
A.辩证性B.机械性C.形而上学性D.不彻底性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存在即合理)。
A.宗教神学的上帝创世说 B、王守仁的“心外无物”C.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D.唯我论6.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B.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C.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D.具体科学与哲学各有侧重、互不相干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的辩证法C.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星云假说8、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B.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资本论》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本质特征是()。
A.实践性B.科学性C.革命性D.辩证性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B.可知性C.多样性D.系统性11.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运动B.静止C.发展D.矛盾1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
A.是否承认矛盾B.是否承认运动C.是否承认发展D.是否承认物质13.最复杂、最高级的运动形式是()。
A.社会运动B.生物运动C.化学运动D.机械运动14、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 起决定作用的是()。
A.社会实践B.生物进化C.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15、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其正确含义是()。
马克思哲学考试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 物质性B. 多样性C. 抽象性D. 精神性答案:A2. 马克思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客观实在性B. 可感知性C. 可变性D. 可知性答案:A3. 马克思哲学认为,实践是()A.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B.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C.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分界线D.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统一答案:B4. 马克思哲学认为,社会存在是指()A. 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B. 社会的精神生活条件C. 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的精神生活条件D. 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的精神生活条件的总和答案:D5. 马克思哲学认为,社会意识是()A. 社会存在的反映B. 社会存在的决定因素C. 社会存在的独立因素D. 社会存在的先决条件答案:A6. 马克思哲学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A.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B.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C. 社会历史发展的次要因素D. 社会历史发展的外部因素答案:A7. 马克思哲学认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A.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B.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C. 社会历史发展的次要因素D. 社会历史发展的外部因素答案:A8. 马克思哲学认为,阶级斗争是()A. 社会历史发展的次要动力B. 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C. 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D. 社会历史发展的外部因素答案:C9. 马克思哲学认为,人民群众是()A. 社会历史的创造者B. 社会历史的旁观者C. 社会历史的被动参与者D. 社会历史的决定者答案:A10. 马克思哲学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A. 个人决定社会B. 社会决定个人C. 个人与社会相互独立D. 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马克思哲学认为,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表现在()A. 它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B. 它是可以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C. 它是可以被人的意识所改变的D. 它是可以被人的意识所创造的答案:A, B12. 马克思哲学认为,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A. 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B.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C. 科学实验D. 艺术创作答案:A, B, C, D13. 马克思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影响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独立答案:A, C14. 马克思哲学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是()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影响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独立答案:A, C15. 马克思哲学认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是()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 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影响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独立答案:A, C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6. 简述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
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14 .与自由竞争相比,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竞争(ABCD )A .目的是为了获得垄断利润B .手段包括非经济方式C .更加激烈D .范围不断扩展15.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几次飞跃是(ABC )A . 19 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B . 20 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制度建立的实践C .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D .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16 .下列选项属于人类解放含义的有(CD )A .完全摆脱自然力和社会关系B .获得绝对自由C .从自然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D .从社会必然性奴役下解放出来17 .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是(ABCD )A .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和破坏活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利B .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和发展公有制C .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D .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18 .列宁领导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BCD )A .和平发展时期B .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C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D .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19 .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ABCD )A .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B .根据社会的需要,是有计划的C .按劳分配D .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20 .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是(ABCD )A .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的B .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的C .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的D .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的模拟试卷二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 A2 . C3 . C4 . C5 . C 6.D 7.A 8.B 9.D 10.D 1 1 . B 12 . B 13 . C 14 . C 15 . C 16.A 17.B18.C 19.C 20 . D二、多项选择题1 . ABCD2 . ACD3 . ABD4 .BCD 5.CD 6.ABC 7.ABC 8 . ABD 9 . ACD 10 . ABCD 11 .CD12.ABC 13.ABCD 14.ABCD 15 . ABC 16 . CD 17 . ABCD 18 BCD 19 . ABCD 20 . ABCD。
海大2014年6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未选均无分。
1、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做好理论准备的是()A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B细胞学说C能量守恒定律D 进化论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A资产阶级的发展B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C大资产阶级D中产阶级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世界性的哲学,但它又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因为()A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哲学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B 它必须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万能的哲学D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一般的发展规律。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一切被剥削阶级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C、先进知识分子的世界观D、全体劳动群众的世界观5、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近代以前的哲学的基础问题B、欧洲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6、“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这是( )A、神秘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范畴是( )A、一切哲学的基石B、唯物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C、辩证发展观的基石D、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石8、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这句话体现了( )A、唯物主义时空观B、形而上学时空观C、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D、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9、“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 )A、物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一切联系C、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各种联系D、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的所有联系11、中国的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这是一种( )A、普遍联系的观点B、变化发展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12、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动力的源泉是( )A、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B、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C、事物之间的相互排斥D、事物的内部矛盾13、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 )A、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相关联的诸要素的总和B、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C、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D、事物之间联系的环节14、中国古代的“五行”说把物质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行”说属于()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C 唯心主义D 一元论15、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对象化活动称之为()A 改造B 实践C创造 D 臆想16、人们为了获取某种物质生活资料而变革自然界的活动称之为()A 生产实践B 科学实践C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 生产活动17、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是()A 是否发生在前B是否受到人们的欢迎 C 是否获得利益 D 是否同历史发展的趋势相符合18、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指的是()A 矛盾的独立性B 矛盾的统一性C 矛盾的斗争性D 新事物的发展19、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到决定作用的矛盾称之为()A 重要矛盾B 主要矛盾C 次要矛盾D 矛盾的次要方面20、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片面的认识称之为()A 理性认识B 表面认识C感性认识 D 真理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2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哲学是具体科学的集中和综合B、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C、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的材料为基础D、具体科学从哲学取得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E、哲学也是具体科学22、下列科学发现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的有()A、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C、宇宙大爆炸论D、细胞学说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23、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它()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C、坚持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 批判了唯心主义时空观的错误 E、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了界24、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之一。
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A、矛盾双方直接等同B、矛盾双方相互区别C、矛盾双方相互依存D、矛盾双方相互渗透E、矛盾双方相互转化2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E、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26、实践的基本形式有()A、生产实践B、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C、科学实验D、审美实践E、文艺和体育活动27、量变引起质变的基本形式是()A、数量上的增减引起的质变B、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结构、排列上的变化引起的质变C、爆发式飞跃D、非爆发式飞跃E、对抗28、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E、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9、地理环境对生产发展的影响体现在()A、它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B、它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C、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D、它制约着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E 、它决定一个国家生产关系的性质30、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B、它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C、它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E、它制约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真理标准的辩证法。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四、辨析题(共10分)1、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
五、材料分析题(共14分)1、材料:对当前西部一些落后地区的发展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发展西部经济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西部的资源,努力发掘西部人才,即把发展立足自身。
另一种观点认为,西部发展最根本是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最大限度地争取外援。
请用相关哲学理论简要分析上述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论述(共16分)1、试述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个人价值。
海大2014年6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A2、B3、D4、B5、C6、D7、B8、C9、B 10、A 11、C 12、D 13、A 14、A 15、B 16、A 17、D 18、B 19、B 20、C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21、CD 22、 A D E 23、 A B E 24、 C D E 25、 B D E 26、ABC 27、AB 28、BD 29、 A B C D 30、A B C D E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真理标准的辩证法。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
坚持真理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此外没有别的标准;第二,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人们的一切认识都能做出确定的检验。
(3)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做出确定的检验;第二,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具有相对的近似的正确性,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什么?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1)相互区别。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过程的两种状态,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量变主要表现为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体现事物发展的间断性。
(2)相互依存。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和体现着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一方面,量变中包含着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有部分质变,另一方面,质变中包含着量变,即质变包含着旧质要素在量上的迅速收缩和新质要素在量上的迅速扩张。
事物的发展变化就是量变到质变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过程。
四、辨析题(共10分)1、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世界的本原问题,或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则是以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而划分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不同。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因此,唯物主义都承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当然是错误的,但彻底的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的思想能够认识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因而也是可知论。
只有少部分不彻底的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不可知或思维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家。
五、材料分析题(共14分)1、请用相关哲学理论简要分析上述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材料中的第一种观点只看到内因的重要作用,第二中观点只看到了外因的作用,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其实,西部地区的发展应该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首先立足自身,充分利用西部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自己,因为内因是根本的;同时争取外援,因为外因是重要条件。
六、论述(共16分)1、试述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个人价值。
(1)人的价值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
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2)在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个人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依赖于个人的个人价值,就是说,个人只有作为人的存在,才能为社会、他人做出奉献;这表明,任何个人只能在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去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