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护理查房
- 格式:ppt
- 大小:1.85 MB
- 文档页数:30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护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护理措施。
方法:我院收治4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采取护肝治疗与合理护理等综合措施,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结论:药物性肝损害重在预防,临床合理用药。
临床对药物性肝损害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有效的临床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害;护理;肝脏是人体中药物代谢与转化的主要场所,因此是较容易受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损害的靶器官[1]。
药物性肝病是指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
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因药物本身或/及其代谢产物或由于特殊体质对药物的超敏感性或耐受性降低所导致的肝脏损伤称为药物性肝损伤。
随着临床药物品种不断丰富、联合用药逐渐增多,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也呈逐渐增高的趋势[2],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也越来越多,仅次于皮肤黏膜损害和药物热[3]。
为提高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医疗护理质量,本文对我院收治的4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8例患者,男性23例,女性25例;年龄28~75岁,平均49.5岁;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中的相关标准,并参照医学科学国际组委会(CIOMD)制定的分型标准分为3种类型:⑴肝细胞损伤型:谷丙转氨酶(ALT)>2倍正常值上限或R[即ALT超过正常值倍数/碱性磷酸酶(ALP)超过正常值倍数]>5;⑵胆汁淤积型:ALT>2倍正常值上限或R<2;⑶混合型:ALT、ALP均>2倍正常值上限,且R在2~5[4];本组患者中,肝细胞损伤型15例、胆汁淤积型20、混合型18例;在所使用的引起DILI的药物类型中,有中草药和中成药、抗结核药物、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物、抗生素、有降脂药、抗甲亢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用药、降糖药物等。
1.2 诊断标准①用药后1~4周出现肝损害的表现;②初发症状有发热、皮疹及瘙痒等过敏症状;③末梢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大于 6%;④有肝内淤胆或肝实质细胞损害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特征;⑤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阳性;⑥各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CMV-IgM、EBV-VCA-IgM均为阳性;⑦有药物性肝炎史,再次用药可诱发。
药物性肝损害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药物致肝脏损害的有效防护方式。
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疗程1月,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3.3%,二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
结论通过健康教育、饮食护理、皮肤护理、心理护理等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提高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害;护理药物性肝损害(DILI)是指在应用治疗剂量的药物时肝脏受药物毒性损害或发生变态反应所导致的疾病。
临床表现多变,以急性肝损害为主[1],轻者停药后可自行恢复,重者可能危及生命、需积极治疗、抢救。
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日益增高,在所有药物反应中,药物性肝损害约占1O%~15%[2],大约有1000余种药物可能导致肝损害。
因此药物性肝损害是临床和护理工作值得注意的问题。
为使药物性肝损害早期诊断、治疗、护理,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为患者争取更有利的治疗时机,亦可规避医患纠纷,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我们将我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分组护理,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DILI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53±19)岁;对照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51±21)岁;临床表现以乏力、食欲不振、皮疹、黄疸、发热、尿液浓茶样为主。
二者在发病年龄、性别、病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①用药后1~4周内出现肝损害;②初发症状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③有肝细胞损害或肝内胆汁淤积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④病毒性肝炎血清标识物均为阴性;⑤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0.06;⑥有药物性肝损害史,再次误用相同药物。
药物性肝损害的护理分析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提出相关的护理措施。
通过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加强饮食指导,积极对症支持治疗,提高药物性肝损害的治愈率。
通过用药指导、纠正用药误区、加强监测、早期诊断等预防措施,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
标签:药物性肝损害;护理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问世,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也日益增高,在所有药物反应中,药物性肝损害约占1O% ~15 %[1],大约有1000余种药物可能导致肝损害。
因此药物性肝损害是临床和护理工作值得注意的问题。
肝脏是人体的代谢中心,故其容易遭受药物或毒物的损害而致病。
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临床上以肝病表现为主,或伴有较多的肝外表现。
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在应用治疗剂量的药物时肝脏受药物毒性损害或发生变态反应所导致的疾病。
DILl通常起病较急,临床表现多变,以急性肝损害为[2]。
近年来,DILl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药物性肝炎约占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10%[3] ,西方国家约15 %~20%。
DILI 重在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提供合理的护理,能为患者争取更有利的治疗时机,亦可规避医患纠纷,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现将DILI的预防及护理综述如下:1 DILl临床表现DILl的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肝炎相似,临床容易误诊。
早期症状有发热,随后出现乏力、纳差、皮疹、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黄疸、尿色深等,肝脏肿大并伴有轻度压痛。
实验室检查以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升高为主,其他还有血清胆红素、r一谷氨酸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及血清胆汁酸浓度升高,尿胆原、尿胆素阳性,血浆白蛋白减少,末梢血常规有白细胞总数和嗜酸粒细胞总数升高。
万瑜报道,从开始用药到出现肝损害的平均时间为(19.5±7.7)d。
2 DILI预防措施2.1 早期诊断关键在于对本病保持高度警惕性,用药前就应考虑到药物性肝损害的可能性。
肝脏病护理查房课件一、查房目的1. 了解患者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2. 观察患者护理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3. 加强医护沟通,提高护理质量。
二、查房对象1. 住院患者:肝硬化、肝衰竭、肝肿瘤、肝胆结石等肝脏疾病患者。
2. 门诊患者:定期随访的肝脏疾病患者。
三、查房内容1. 患者一般情况:生命体征、饮食、睡眠、精神状态等。
2. 疾病相关指标:肝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等。
3. 治疗及护理措施:药物使用、护理操作、并发症预防等。
4. 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对医护工作的评价及建议。
四、查房流程1. 提前准备:查看病历,了解患者病情,准备相关资料。
2. 查房开始:介绍查房目的,问候患者。
3. 查房内容:逐一了解患者病情,评估护理措施实施情况。
4. 解决问题:发现患者问题,与医护团队讨论解决方案。
5. 健康教育:针对患者病情,给予饮食、运动、药物等方面的指导。
6. 结束查房:感谢患者及家属配合,整理查房记录。
五、查房注意事项1. 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关注患者情绪,耐心倾听患者主诉。
2. 严谨态度:查房过程中,严谨对待每一个患者,确保病情了解准确。
3. 团队协作:加强与医护团队沟通,共同解决患者问题。
4. 持续改进:根据查房情况,不断完善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六、查房记录1. 查房时间、地点、参与人员。
2.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性别、诊断等。
3. 查房内容:病情评估、护理措施、问题及解决方案等。
4. 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对医护工作的评价及建议。
5. 查房者签名:查房人员姓名及职务。
通过以上肝脏病护理查房课件,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专业的护理查房指导,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治疗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护理探讨作者:邓慧荔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7年第12期【摘要】目的:探讨药物引起的肝损伤的临床护理和效果观察。
方法:选取我院100例由于肿瘤、结核等治疗药物引起的肝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基础护理上加入中医中药调节和隔离消毒,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为96%,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明显提升了患者肝功能。
结论:有针对性的加强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能有效改善肝损伤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伤;临床;护理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injury)是在临床治疗和研究中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1]。
通常患者是在治疗某种疾病因需要长期服入某种特定药物,但该药物有可能会对肝功能有损伤作用,如恶心、呕吐、心悸和黄疸等症状,而在被迫停止服药后引起肝脏功能衰竭、肝硬化甚至危及生命等现象。
常见的包括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降血压药物等。
因此,为提升该疾病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需要在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行治疗后加以特殊的护理和观察,从而减轻药物副作用对肝脏的损伤。
本研究将通过调查中西医等护理方式对肝损伤患者的效果,为进一步提升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护理质量提供科学的临床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从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因抗肿瘤药物、抗结核药物等出现不同程度肝功能损伤的患者。
其中58例为男性,42例为女性,年龄在21-76岁,平均年龄为57.1岁;其中33例因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伤、41例因抗肿瘤药物引起肝损伤,26例因高血压血脂药物引起肝损伤,所有患者在服用药物5年以上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肝损伤。
根据不同护理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男女比例、文化程度和年龄等随机分配,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研究过程中采用隔离消毒、药物护理、心理护理、中医中药调节、健康教育、饮食护理等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护理包括药物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饮食护理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