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 此诗是记梦诗, 也是游仙诗。 诗以记梦为由, 抒写了对光明、 自由的渴求,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一起来看看古诗 内容,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梦游天姥吟留别 1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2。 越人语天姥 3,云霞明灭或可睹 4。 天姥连天向天横 5,势拔五岳掩赤城 6。 天台一万八千丈 7,对此欲倒东南倾 8。 我欲因之梦吴越 9,一夜飞度镜湖月 10。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11。 谢公宿处今尚在 12,渌水荡漾清猿啼 13。 脚著谢公屐 14,身登青云梯 15。 半壁见海日 16,空中闻天鸡 17。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18。 熊咆龙吟殷岩泉 19,栗深林兮惊层巅 20。 云青青兮欲雨 21,水澹澹兮生烟 22。 列缺霹雳 23,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 24,訇然中开 25。 青冥浩荡不见底 26,日月照耀金银台 27。 霓为衣兮风为马 28,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29。 虎鼓瑟兮鸾回车 30,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 31,恍惊起而长嗟 32。 惟觉时之枕席 33,失向来之烟霞 34。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35。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36,须行即骑访名山 37。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38,使我不得开心颜! 词句注释

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 此得名。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烟涛:波 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直插天空。横,直插。 ”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 西岳华 (huà) 山、 中岳嵩山、 北岳恒山、 南岳衡山。 赤城, 和下文的“天台 (tāi) ” 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 ”对此“句: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 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 地方住宿。 渌(lù):清。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 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 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 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 着它叫。 ”迷花“句: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天色已经很晚了。暝(míng),日 落,天黑。 ”熊咆“句: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岩泉”即“岩 泉殷”。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深林“句: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栗、惊,使动用法。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指闪电。 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一作“扇”。 訇(hōng)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风:一作“凤”。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魂悸:心跳。 恍:恍然,猛然。 觉时:醒时。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 面所写的仙境。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青崖:青山。 须:等待。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 出翰林之后,其作年一说天宝四载(745 年),一说天宝五载(746 年)。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 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返回东鲁 (在今山东)家园。之后再度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 大约作于李白即将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时。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 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 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 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 筠向玄宗推荐李白, 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 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 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 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及翰林院同事进谗言,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 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这 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开长安后,他曾与杜甫 、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 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 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朋友时所作, 所以又题作“梦游天 姥山别东鲁诸公”。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在何处 浙江新昌天姥山享得大名,是因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这是众所

周知的事实。但李白所写天姥山,是以梦游形式形诸笔墨的,写得云遮雾绕,仿 佛如入仙山琼阁,如“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以下之描写,更是扑朔迷离。此非 其写实之作也。故清代著名诗人、文学 家、古赋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的状元陈沆(1785~1826) 在其《诗比兴笺》中,论及此诗时说:“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 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首言求仙难必,遇主或易。故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 镜湖月。言欲乘风而至君门也。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以下,言金銮召见,置 身云霄,醉草殿廷,侍从亲近也。 忽魂悸魄动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门万里。故云: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 烟霞也。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欲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 权贵云云,所谓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乃敢嗔也。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 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此说后被众多李白研究专家所首肯,包括《李白诗 文系年》作者詹锳、《唐诗 百话》作者施蛰存都引用此说。最近出版之李白研究专家安旗之《李白文集 编年箋注》云:“陈沆之说,切中题旨,盖白之入侍翰林,无异好梦一场,梦中 情景,虽曰神奇华美,然梦醒之后,幻景顿然消失,惟余无限惆怅。于今重回味 之, 则知其虚妄而无所留恋矣, 故以世间行乐皆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二语结之。 今之论者或以梦中仙境为白之理想境界,失之千里。” 但李白此诗所写, 作为他梦游寄托之实体天姥山则又实有其山, 并非虚无缥 缈。他在诗的开头,即以对比手法,写到:“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 人语天姥, 云霞明灭或可睹。 ”说明海客所谈论之瀛洲, 是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 就是实在,的确,是虚无缥缈,无法寻求的;而越人所语之天姥山,虽然云遮雾 绕,还是真实地存在着。接下去,他谈到了它的方位和高峻入云的气势:“天姥 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有人以为 此越人,可能就是贺知章,因为他与李白同朝为官,关系十分密切,又是越人在 京者。平时言谈中,或有及之。这且不说,他所了解的天姥山方位和高峻气势也 是真实可靠的。 他还知道,天姥山与天台山不是同一座山体,也知道他不在天台山境内,而 在剡中。故接着他明确地写到了他梦游的路线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 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 公屐,身登青云梯。”有人以为李白写天姥山是梦游之辞,故而也认为他的路线 也是不确切的,其实不是。从其梦游路线而言,他十分了解这里的情况,故他从 贺知章的故乡镜湖飞度过来,在湖月映照下,来到剡溪。其实李白对于剡中和剡 溪的熟悉,可以从他此前的一些诗作中得到印证。他一出四川,就有“此行不为 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的诗句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剡中仿佛已经没有当时那样大的名声了,但在唐代, 尤其是在李白心目中,它的地位一直是高耸的,可以与名山大川相并列。 何以如此,这又得从魏晋六朝时期剡中的独特地位说起。这其中,时为剡中 的沃洲有过十八高僧十八名士的雅集,唐白居易 《沃洲山禅院记》中载:“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夫 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栖焉。晋宋以来,因山开洞,厥初有罗汉僧西天竺 人白道猷居焉,次有高僧竺法潜、支道林居焉,次有乾、兴、渊、支、道、开、 威、蕴、崇、实、光、识、斐、藏、济、度、逞、印凡十八人居焉。高士名人有 戴逵、王洽、刘恢、许元度、殷融、郗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次道、王 文度、谢长霞、袁彦泊、王蒙、卫玠、谢万石、蔡叔子、王羲之凡十八人,或游 焉,或止焉”。正如陈百刚先生在《浙江新昌石雕弥勒大佛的历史文物价值》一 文所言:“开出这一系列名单,有重要意义。 数点一下这些人物,当时宗教文化界一代名流,王谢大族中的才人集团,几 乎网罗无遗。 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时代思潮支配下, 他们都聚集到新昌的灵山秀 水之间来了。 这就使得新昌这样地处山陬的弹丸之地, 成了当时名副其实的文化 中心, 成为文化传统积累十分宏富的地方, 流风余韵, 影响极为深远。 李白的 《梦 游诗》 , 杜甫的 《壮游诗》 , 其实都可以从这里来寻找创作契机。 《新昌县志·风 俗篇》 有这样的记载: ‘晋迁江左, 中原衣冠之盛, 咸萃于越, 为六州文物之薮, 高人文士,云合景从’”。 当然, 白居易写此碑记在李白之后, 但这并不可否认李白对剡中的了解比白 居易少。也正因为此,他出川以后,就把游历的目标定位在位列名山大川之首的 剡中。 当然, 这又与他一出川就在湖北江陵遇见了在唐朝最高统治者中享有崇高 地位的也是刚刚从天台及剡中出来的道士司马承祯有关。关于他们的相遇相知, 也为众所周知的事实,此不赘言。 更需要人们关注的一点事实是, 剡中对于李白有如此情有独钟的兴趣, 还在 于这里有他一生中少数几位令他倾倒的历史人物,曾经生活在剡中,其中一位, 就是他所倾倒的大谢小谢中的大谢谢灵运。 一生低首谢宣城, 是说他对谢灵运侄 子谢朓(即小谢)的钟情,所以他把墓地选在谢朓曾经隐居过的安徽宣城青山。 而对谢灵运的倾倒,让他数次来到剡中。 谢灵运是最早写天姥山而使之名扬于世的著名诗人。 谢灵运 《登临海峤初发 强中作》诗中有“暮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故而 李白梦游诗中的路线, 与谢灵运如同出一辙, 他在诗中写道: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虽然在梦游,但他清晰地写 到,这里有谢公宿处,遗迹尚存。渌水荡漾清猿啼,在此之前,李白至少已经到 过剡中,在其《别储邕之剡中》诗中也有“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的描写, 这是李白心目中对剡溪的印象。接着又写“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完全是 对谢公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可见, 李白梦游诗入剡登天姥山的路线是清晰

而真实无误的。 剡中,原来是剡县的一部分,今天为新昌嵊州境内,故许多李白梦游诗的注 释中, 都有天姥山在剡县南八十里或五十里的说法, 在新昌与剡县未分割单独建 县之前,其说应该说是正确的。但至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吴越王钱镠时, 析剡县十三乡建新昌县以后, 凡剡中佳山水尽入焉。 天姥沃洲都成为新昌县的范 围, 则所言在剡县南数十里的说法已经需要作出修改, 应该以新昌东南五十里的 说法为准确。明万历《新昌县志》卷二山川有记载云:“(新昌)东南天姥山蜿 蜒五十余里至县治,为一邑之主山”。又云:“自大盘山东南百余里直至王会山 过关岭越龙皇堂岗上万年山折而西北入牛牯岭盘桓二十里, 层峦叠嶂, 苍然天表, 曰天姥山,其最高峰名拨云尖,而大尖、细尖次之,为一邑诸山之主。”又曰: “天姥山, 在县东五十里, 高三千五百丈, 围六十里, 南为莲花峰, 北为芭蕉山, 道家称为第十六福地。 ”这是至目前为止仍然可以沿用的对天姥山方位高度的准 确记载,虽然不是最早之记录,但应该说是最准确的记录。 如今,因为旅游事业的需要,颇多地方出现争天姥山的现象,如仙居也提出 韦羌山原名天姥山的说法,并广为传播。如果离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 而徒然以其地名而论, 历史上名天姥山者或许也有多处, 但与李白梦游诗相联系 而须臾不可分离的东南文化名山天姥山则只有新昌一处。 而且, 她必须与李白梦 游路线相一致,必须和剡溪及谢灵运投宿、登山、题咏相联系,如此,则天姥山 只有新昌一处。 据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巴蜀书社 1990 年 12 月出版),李白梦游诗 被系于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李白 46 岁时,最早入选其诗作的是唐殷璠《河岳 英灵集》,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是李白被赐金放还以后。此次他曾 经再次入剡,直到天台而还。他的目的,还有到山阴看望已经于天宝三年告老还 乡的其好友忘年交贺知章。贺是他的知音之一,称其为“谪仙人”者也。 他的目的,或许还有想请其疏通关节,重返朝廷的思想,可惜的是,贺知章 归乡以后,不久即卒,年八十六岁,故其于天宝六年有《对酒忆贺监二首》,其 首有小序云:“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 酒为乐,没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其实他一口气作了三首诗,都满怀 深情惋惜之情。这也可以看出他的失望和无奈。对于李白而言,写诗只是他一生 追求中的余事,以他的远大志向而言,岂仅甘心于当一介诗人而已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