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莫言获奖谈谈语言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有关于莫言的试题汇编一、语言文字应用1. (2013届山东青岛二中11月考)读下面的一段材料,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
(4分)2012年10月11日,瑞典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多年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并出版相关著作的作家万之认为,长期以来,莫言的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等都很为瑞典文坛所看重,而其由瑞典汉学家陈安娜女士翻译的巨著《生死疲劳》今年刚在瑞典成功出版,在哥德堡书展上被隆重推荐。
批评家严锋称其作品“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都有强烈的关怀,挖掘很深,很有现代性,堪称世界级。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表示,如果继我之后还有亚洲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我看好莫言。
作家麦家、方方、主持人崔永元等人也力挺莫言获奖。
从媒体采访获悉,记者对莫言的获奖这样评述:莫言是贴地气的中国本土作家,很基层,很民间,很责任;细腻表达人类的普世价值——爱和恨,和平与友善。
有人请莫言推荐他自己的一部作品,莫言推荐了今年在瑞典出版的《生死疲劳》,“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
”他说,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其次在本书中,他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中人跟动物之间可以自由地变化,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50年来社会、历史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2013届山东济南外国语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则新闻,请概括出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不超过35个字。
(4分)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在中国掀起了“诺贝尔文学奖热”。
对莫言的评价引言莫言,原名管谟业,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备受赞誉和关注的一位。
他所著的小说深受读者喜爱,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
本文将对莫言的作品及其对文学世界的贡献进行评价。
一、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莫言的文学才华广为人知。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情感描写赢得了读者的赞誉。
莫言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作家,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真实的生活经历,成功地刻画了中国农村的生活面貌,让读者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中国。
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等被称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所描述的故事情节丰富多样,情感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通过这些小说,莫言成功地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以及农民群体的悲欢离合,让读者们对这个群体更加了解和关注。
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莫言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他以自身的经历和视角,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他意图着重反映现实社会的问题和矛盾,呼吁社会对这些问题予以关注和解决。
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战乱岁月,揭示出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
他通过对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动描绘,使读者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同时,他在作品中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战争、人性和传统文化的思考问题,引发了社会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反思。
三、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莫言的作品始终贴近生活,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和生活状况。
他在作品中描绘了许多普通农民或底层人士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他们的困境和奋斗,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和坚持。
在《檀香刑》一书中,莫言通过对一个底层女性檀香的故事的讲述,反映了当代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忽视和歧视。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人物刻画,将读者们引入这个底层女性的内心世界,让人们对社会不公正现象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四、影响和荣誉莫言的文学成就不仅仅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认可。
这一荣誉使得莫言的作品在国际文坛上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影响。
刍议莫言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巨擘,也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他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和影响是怎样的?如何评价他的作品和思想?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着中国作家的骄傲和自豪。
他的获奖不仅意味着他个人的荣誉,更意味着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声誉。
他的获奖让世界对中国文学的重视和关注程度大大提升,使得更多的人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对中国的多元和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莫言的获奖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中国文学的辉煌成果。
莫言的作品对我们意味着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莫言的作品主要描写中国农村和乡土生活,通过细腻的描述和深入的思考,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独特魅力。
他的作品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和人文精神的追求,对我们传达了对自然、人情和生活的独特理解。
他的作品非常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写作方式,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精神。
莫言的获奖对我们意味着一种鼓励和激励。
莫言的文学道路并不平坦,他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挫折。
他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就。
莫言的获奖向我们传递了一种信心和勇气,鼓励我们在自己的领域中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莫言的获奖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就能够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我们如何评价莫言的作品和思想?莫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赏。
他的作品常常以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为特点,既有传统文化的气质,又有现实主义的力量。
莫言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也深受国际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凭借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湛的文字表达,多次获得国内外文学奖项。
莫言的思想也有其独特的价值。
他关注中国农村和乡土文化的变迁和现状,以批判的眼光反映社会现实的不公和问题,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敬重和追求。
语言学转向对文学话语确定性的影响——以莫言小说的文学
话语为例
胡铁生;王晶芝
【期刊名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44)3
【摘要】语言学转向颠覆了语言的传统概念,话语的不确定性亦成为后现代主义语境中文学话语的基本特征之一。
但与此同时,话语的不确定性又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受语言实验、话语游戏、魔幻、元小说和互文性等域外语言学和文学变化的影响,中国作家莫言坚持借鉴与创新并举的策略,在文学对人的关注、新时期小说对政治和社会以及历史问题书写等方面使其小说作品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悖论达成统一,为当代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在困境中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
【总页数】7页(P114-120)
【关键词】语言学转向;不确定性;确定性;悖论;统一
【作者】胡铁生;王晶芝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5
【相关文献】
1.小说话语与法学视野——以莫言两篇小说中的公共领域问题书写为例 [J], 张灵;罗欣
2.新闻语篇中的引语类型及话语来源分析--以英国《卫报》对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报道为例 [J], 战丽莉;房吉宁;孙先帅
3.认知语言学视角的色彩词语与文学作品赏析——以莫言的文学作品为例 [J], 纪燕
4.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色彩词语、文学作品赏析——以莫言的文学作品为例 [J], 薛欢
5.瑞典主流媒体对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J], 和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刍议莫言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莫言,中国当代文学家,其作品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爱。
其著作《红高粱家族》《大地》等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广受好评。
莫言因其杰出的文学贡献,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莫言的作品无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莫言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成功不仅仅是代表了个人的成就,更代表了中国文学的崛起和辉煌。
中国文学是一个悠久而绚丽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文学开始逐渐走向国际舞台,与世界文学接轨。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说明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被重视,莫言成为了一条闪亮的文学明星,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为我们国家树立起了良好的文化形象。
这也意味着,莫言是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成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创作人员,让他们更加有信心和动力去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莫言的作品影响了广大读者,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莫言的作品涉及到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多重议题,包括农民生活、革命斗争、家族传承等多个方面。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深刻的社会现实剖析。
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通过一位女性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大革命时期农民家庭的磨难和生存状态,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景象。
在《大地》中,他以一个农民的视角,描绘了中国农村的艰辛和辉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中国农民形象。
莫言的作品让我们思考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冲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和奋斗,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近现代史的传奇与沉重。
莫言的作品让我们明白,中国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中国人民是如此坚韧不拔,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是如此值得我们深思。
莫言对我们意味着中国文学的崛起和辉煌,意味着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也意味着个体的努力和奋斗。
莫言的成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明白了文学的力量和价值,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文学创作的信念和方向。
有关莫言的评论张闳:莫言更需要的是批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们该如何看待?莫言获奖会为中国文学带来什么?这些问题可能会持续讨论下去。
莫言:中国经验的杰出表现者莫言的写作,见证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传达了古老中国的内在精神和声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那一场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改变了20世纪末以来的中国文化的格局,也对未来中国文化进程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小说家莫言则是这场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和重要的精神代言人。
从《透明的红萝卜》和“红高粱系列”的发表到现在,莫言以自己特有的叙事方式、语言风格和蓬勃的文学创造力,在同时代作家中脱颖而出。
作为先锋派作家的莫言,并未因其小说形式上的先锋性,而放弃对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境况的关注,同时,也并不因为对写作的伦理承诺的恪守,而把叙事艺术处理为一种简单粗劣的道德美餐。
而这两个矛盾方面,正是当代中国作家难以解开的死结。
莫言以其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智慧,为解开这一艺术死结提供了精彩的范例。
通过《红高粱》《欢乐》《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杰作,莫言以一个作家特有的立场和方式,有效地介入了当下中国的现实。
莫言的写作,见证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传达了古老中国的内在精神和声音。
这位中国北方农民的儿子,用他语言的犁头,犁开了古老中国乡村沉默的土地,从大地的深处开掘出钻石般光芒四射的文学矿藏。
莫言笔下的中国大地,是一个苦难与欢乐交织在一起的密林。
莫言的小说叙事,有力地披开了现实中国致密的荆棘丛,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欢乐的世界。
他笔下的“高密东北乡”,已然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清晰而又精确的缩影,其间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又惊心动魄的生活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否定性的一面与肯定性的一面同在,正如死亡与诞生并存。
莫言不仅是中国经验的杰出表现者,同时也是古老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忠实传人,更是现代汉语文学表达的创新者。
感受莫言作品的魅力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位伟大作家,因其深刻的文学思想、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匠”。
其作品风格各异、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中国文化、历史、社会、民俗、哲学等诸多方面,从而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我看来,莫言作品的魅力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文化魅力莫言作品所体现的文化魅力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
他善于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来构建小说的世界观、人物观、价值观等,从而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
如《檀香刑》中所涉及的京剧、道士、鬼神等元素;《蛙》中所描绘的农村生活、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民俗文化等,都体现出莫言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
二、人性魅力莫言作品的另一大魅力在于其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他的小说深入挖掘人性的各种层面,展现了人类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种种可能性和变化。
如《檀香刑》中的老道士、女妖娘娘、王小四等人物,以及《丰乳肥臀》中的贾小芹、荣小妹等人物,都是深刻展现了人性中善恶、悲欢、荣辱等多重层面的复杂性,从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性本质。
三、风格魅力莫言作品的风格特点也是其魅力所在。
他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既有文学多样性,又有艺术独特性。
莫言善于使用贴切的语言描绘生动的画面,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让读者身临其境。
如《红高粱家族》中所描绘的战争画面、草原景象、众多人物形象等,凸显出莫言的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四、社会魅力莫言作品的社会魅力也不容忽视。
他往往通过小说来表达对当代社会现状的担忧和批判。
如《丰乳肥臀》中描绘的中国20世纪的历史变革,以及《檀香刑》中所反映的权力与利益之争等等,都是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和关注。
在莫言的小说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氛围和魅力,更能深入领悟人性的各种变化和可能性。
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极大的风格特点和社会价值,深刻刻画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精神。
鉴于此,我们需要在读莫言作品的时候,在欣赏文学艺术的同时,更应该深刻了解其所体现的文化、人性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对其中的真善美进行深刻反思。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研究【摘要】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从语言表现手法、人物对话、风景描写、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对莫言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语言表现手法上,莫言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和言之有物的对话,展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
人物的对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真实自然,增强了小说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风景描写中,莫言常常运用大量细节描写和意象隐喻,呈现出独特的视角和感受。
叙事结构上,莫言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引导读者思考。
情感表达方面,莫言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展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通过对莫言小说语言艺术特色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创作理念和文学风格,也有助于未来对其作品的深入探讨。
【关键词】莫言小说、语言艺术、表现手法、人物对话、风景描写、叙事结构、情感表达、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而备受瞩目。
莫言生于1955年,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
莫言的小说语言鲜活生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充满着中国乡土气息。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莫言的小说语言丰富多彩,运用了大量的地方方言和口语,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莫言的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动人,引人入胜。
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和象征手法,使作品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想象力。
莫言的小说语言常常催人泪下,让读者陷入情感的波涛之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残酷。
莫言的小说语言艺术特色独具魅力,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
1.2 研究意义研究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
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在文学界有着重要的地位,深受读者喜爱。
通过研究莫言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文学思想,有助于提升对莫言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变革。
文学的无用正是它伟大的用处北京时间昨日凌晨,莫言在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
张清华认为,这个授奖词非常漂亮,对于莫言创作的概括,应该说是很准确,也给予莫言很高的评价。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莫言的授奖词还提到,高密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
北京时间昨日凌晨,莫言在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随后的晚宴上称文学的伟大在于“没有用处”。
著名文学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清华表示,莫言说文学无用,其实是有潜台词的,不能从字面上理解。
文学最好的用途就是因为它是无用的,这是一个辩证法。
解读“文学无用说”文学无用润物无声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晚宴上称,“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
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表示,之所以说文学无用,是因为它润物无声。
事实上,文学看起来是无用的但又是滋育灵魂的,“如果一个中国人没有读过唐诗宋词,他即便是穿着中国人的衣服,长着一副中国人的面孔,他的心灵我觉得也有很大的缺损。
”张清华说,只有读了中国的书,接受了汉语之美的滋养,接受优秀文学作品的那种滋养,才能够造就一个“中国式”的人。
所以文学虽然说是无用的,但却是百年树人的。
他认为,文学是人类文明结构当中最高端的部分。
最高端的部分不一定是有用的,但又有最多的用处。
在张清华看来,莫言说文学无用,其实是有潜台词的,不能从字面上理解。
文学最好的用途就是因为它是无用的,这是一个辩证法。
一个中国人应该拥有这种辩证法的思维,这也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心灵的一部分。
莫言的这个答词还是比较巧妙的。
解读授奖词对于莫言的概括很准确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当晚宣读了文学奖授奖词。
他说,莫言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
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
他有技巧地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
莫言的想像力超越了人类的存在,他是一位杰出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描述了20世纪中国的历史。
浅谈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摘要: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让人高兴,亦令人沮丧。
高兴的是,中国终于有人摘得诺奖桂冠,这是国人的荣耀;沮丧的是,作家在作品中对国人的丑陋书写、对主人公性格的畸形刻画、对人性恶和社会阴暗面的深刻揭露,却没有显示对未来的希望,对人的信心。
文学应给人带来光明诺奖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如是说。
关键词:莫言;创作;丑陋书写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中国作家莫言。
听到这个消息,作为一个中国人,打心眼里由衷地高兴。
毕竟,自诺奖设立一百多年来,还没有一个中国籍人获此殊荣。
我们国人等诺奖等的太久了,等得很辛苦,盼奖心切!今天,终于有一个中国人站在瑞典皇家学院诺奖的领奖台上,这让我们国人怎能不高兴呢?自然,兴奋与荣耀是我们的心情。
兴奋之余,我开始阅读莫言的作品。
说来惭愧,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很少,莫言的作品以前从未读过,只是看过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当时只觉得有些刺激和另类,没作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这次,作家获诺贝尔文学这个大奖,刺激着我想了解作家本人及作品。
初读莫言作品,的确有一种新鲜感。
他那狂欢化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力、不同的体裁结构和强大的叙事能力,不仅吸人眼球,更让人佩服。
我们感谢作家为我们创建了山东高密东北乡的文学世界,让我们了解和认识了这个世界里的那些人和事。
感谢作家给我们讲了如此丰富的故事,带给我们阅读的愉悦。
然而,当作品越读越多、思考越来越深入的时候,越过文字的喧嚣和结构的华美之后,我们发现,莫言作品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愉悦,还有沮丧。
这种感觉源自作品对国人的丑陋书写、对主人公性格的畸形刻画、对人性恶和社会阴暗面的深刻揭露,却没有给人带来希望和光明。
纵览莫言作品,作家对国人的书写,粗略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暴徒、畸形人、荡妇、愚民、堕落者。
1.暴徒暴徒型人物,是莫言作品塑造最多的群像,从最早(1987年)《红高粱家族》中的主人公我爷爷到最近(2009年)《蛙》中的主人公我姑姑,其间作品中的系列人物都可以归为暴徒型,他们的特征就是残暴和残忍。
文化部领导对莫言的评价
“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座谈会”18日在北京举行。
文化部领导在会上表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应该是实至名归。
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文化发展来说,当下应该是发展形势、发展成果、发展环境最好时期。
莫言的获奖也说明了,这么一个发展时期的成果,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定。
当今整个国际社会一体化在同步发展,世界经济、社会融合一体化发展时期,这是必须要追求的,或者是应该发展的一个方向。
“我们不能孤立自己,我们的文学、我们的艺术创作成果,应该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
”他说。
文化部领导表示,这次莫言获奖,就说明了国际社会对莫言创作成果和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成果、以及中国文化发展的关注。
而且他们在肯定,这个很重要。
莫言创作的文学作品,会得到世界上很多作者的关注和阅读,也会带动对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和发展的关注,这是很重要的。
文化部领导还说:“所以有的同志跟我讲,我们应该感谢莫言。
为什么要感谢莫言呢?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群体里最优秀的
代表,为我们中国人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所以我今天在这里特别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所有的同仁,发自内心地祝贺莫言获奖。
”。
莫言: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7时,全球文学爱好者的目光聚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文学院会议厅,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由此,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也打破了过去10年间这一奖项一直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
“并非一个艰难的决定”评委会介绍,“借助魔幻与现实以及历史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创造了一个世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福克纳是美国推理小说作家,代表作之一是《喧哗与骚动》,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之一是《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奖。
恩格隆表示,一周前审议委员会决定选择莫言,“并非一个艰难的决定”。
“今年的获奖者(莫言)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来自一个我们大部分人都接触不到的世界,他生长在农村,出生在农民家庭,他12岁以前都在地里干活。
”对于那些不熟悉莫言的读者而言,恩格隆推荐大家从1993年出版的《天堂蒜薹之歌》开始。
“当你准备好,去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的时候——那里居住着许多你从未遇过的人,那儿能让你用新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
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莫言的颁奖词说道:“(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
“魔幻现实主义”成为诺贝尔赋予莫言的一个标签。
立足于东方古老的民族,对魔幻现实主义地借鉴拓宽了中国文学作品在描绘现实时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内容,这也许正是本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的真正意义所在。
几百万字的作品,短短的两句话是显然不够的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所授予自己的这一评价,莫言认为这基本表述出了自己在创作中的一些特质,也可能与自己所讲述的中国民间故事有关,但如果把自己几百万字的作品全面概括出来,短短的两句话是显然不够的。
批评家严锋称其作品“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都有强烈的关怀,挖掘很深,很有现代性,堪称世界级”。
人们一直对莫言的作品有何种评价?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一直备受关注,催生了无数的思考与讨论。
那么,人们对莫言的作品到底有何种评价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学成就显著莫言以其深入人心的作品,塑造了一系列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他的作品不仅具备鲜明的个人特色,更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思考与见解。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莫言成功地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局限,使其作品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揭示社会风貌莫言的作品深深扎根于中国乡村,描绘了乡村社会的种种人情冷暖。
他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乡村人民的内心世界,并以此折射出了社会的喧嚣与沉默。
莫言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审视,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引起社会的思考与思索。
三、传承文学传统莫言的作品虽然以乡村为背景,但却融合了许多古典文学的元素,如山水诗、对联等等。
这种融合不仅显示了莫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展现了他对古代文学艺术的深度理解。
莫言的作品不仅是对传统文学的继承,更是对现代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四、思想内涵深刻莫言的作品常常带有浓厚的思想内涵,他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世界,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的作品常常引人深思,让人们对生活和人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莫言的作品被认为是启示人们思考的一面镜子,引发了人们对自我、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
五、语言技巧独特莫言的作品语言技巧独特,深受读者的喜爱。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对比和对立等手法,使作品更加富有张力和冲突感。
莫言的语言技巧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增加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总之,人们对莫言的作品赞誉有加。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卓越的成就,更在思想、情感、语言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风采。
莫言通过刻画小人物、挖掘生活细节来展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思考。
相信莫言的作品将持续影响和启发人们,成为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
就莫言获奖谈谈语言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语言、文化和文学,三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语言和文化是文学的载体,文学是由语言和文化建构而成,而语言和文学的方方面面又是通过文学来表现。
语言是世间最奇妙的事物,语言的种类繁多,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拥有本民族特色的语言,另外,每个地区还拥有各自独特的方言。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语言以及不同地区的方言共同组成了语言的多样性。
多样性的语言经过加工形成了多样的文学形式。
因此,不同的文学中,语言特点各色各异。
文学来源于语言,又高于语言,语言也深深影响着文学,对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我想通过分析莫言作品的语言特点与莫言文学之间的关系加以说明。
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他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运用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主要代表作品有:《红高粱》、《生死疲劳》、《丰乳肥臀》。
莫言是1980年代的精神产儿。
对于文学来说,1980年代意味着开放、尝试、突破,另一方面,有限的表达自由,使得文学表达显得更为重要,更有用武之地。
“在即将到达我们村头上那座小石桥时,我感到一阵阵的烦躁不安。
一会儿我就看到了桥下那些因沾满我的血肉而改变了颜色的卵石。
卵石上粘着一缕缕布条和肮脏的毛发,散发着浓重的血腥。
在破败的桥洞里,聚集着三条野狗。
两条卧着;一条站着。
两条黑色;一条黄色。
都是毛色光滑、舌头鲜红、牙齿洁白、目光炯炯有神。
这一段路上,我的脑海里浮现着当初枪毙我的情景:我被细麻绳反剪着双臂,脖颈上插着亡命的标牌。
那是腊月里的二十三日,离春节只有七天。
寒风凛冽,彤云密布。
冰霰如同白色的米粒,一把把地撒到我的脖子里。
我的妻子白氏,在我身后的不远处嚎哭,但却听不到我的二姨太迎春和我的三姨太秋香的声音。
”这是莫言的代表作《生死疲劳》中的选段,从选段中我们很容易看出这部小说的语言特色,即语言通俗,无厘头,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跳跃性比较大,初读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但是细细品味便能体会其中的韵味。
这种特色语言的使用,使得莫言的文学作品充满了魔幻与现实主义。
现实即是讽刺。
在莫言的作品中,这位多产、富有想象力、不受限制、有时愤怒的作家塑造了一个个充满着乡土气息的人物,这些人无一例外地被日常生活中令人尊严扫地的暴行打击得一败涂地,伤痕累累。
幽默是莫言文章的又一特点,而且毫无疑问某种有趣的距离感让人更容易理解他多数情况下描写的中国农村社会,这里的不公平、随意的暴力、恶臭和悲剧,还有卡夫卡式的挫败感。
但是,在他有关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故事中,人们能够感觉到一种潜伏在表象之下的尖锐的愤怒感。
这些小人物都生活在莫言自己生长的山东省,正如他自己在一本合集的前言中所说的那样,这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人们努力将死亡拒之门外。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是密不可分。
譬如,在工业化社会里,其语言中反映技术的复杂性和专业性的词汇很多,而在以狩猎、种植为主的社会里,有关动、植物的词汇常常被人们所熟知。
再譬如,汉语中表
示亲属关系的词名目繁多,且长幼有序,男女有别,血缘姻亲属性一目了然。
这一特点源于汉民族封建宗法制度以及中国人重家庭,重亲戚的传统文化。
而英语中贫乏笼统的亲属称谓语则折射出英格兰民族平等看待亲属关系的文化特征。
语言能够折射出一种文化对世界的感悟和认识,透过语言则能窥见一个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
“当民族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一种语言、居住地区、经济生活、心理状态上稳定的共同体出现时,语言就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烙印,成为民族文化最典型的表征。
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深藏在民族语言之中,因而语言的结构具有民族文化的通约性”(张岱年、方克立:1994)。
因此,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莫言的文学作品把幻想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融为一体。
他的文学作品深刻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又具有广阔的世界性视野,很多中国作家写过中国农村生活,但他们实际上是城市人,文化大革命下乡后他们就写他们看到的一些事情,是从外面看,但莫言是从里面看,他本人也是农民,所以他能描写这些人的心理,不光是他们做的事,他们心里的东西他能写出来。
他写的人物不是那么简单,不是一个人很好或很坏,而是又好又坏。
一个人可以对别人很坏,同时你可以感觉到他对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也可以很温暖、很幽默。
这些人很复杂但很真实。
他很真实,但又有像魔幻现实主义的很多奇怪东西,比如刚出生的孩子会和阎罗王一起谈话,一个人变成猪或变成驴等等这种很奇怪的东西,把这些很真实很魔幻的东西都弄在一起却让人觉得很有意思,看时就觉得很有滋味,也许这才是他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
莫言之所以有如此文学成就,和他本身的文化背景有很大联系。
莫言从小喜欢听说书,他从说书人那里吸收了很多营养,最后他自己也成了一个说书人,但是是一个现代的说书人,他把说书艺术提升为一种现代的小说,这是很了不起的。
对他文学特色影响较深的还有他的爷爷,从小她就爱听他爷爷讲鬼故事,而且他的故乡山东也是蒲松龄的故乡,《聊斋志异》对他的文学创作也有着很深的影响。
这些都是文化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莫言的作品展示了一幅幅贯穿历史的生动风貌,再现了整个胶东的历史文化变迁。
在莫言小说中,《红高粱》是以胶(县)平(度)公路上的抗战作为背景,描写了胶东大地上可歌可泣的抗日传奇;《丰乳肥臀》刻画的是胶东现代革命历史;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蛙》展示了胶东乡村的当代变迁;而《檀香刑》等小说则把触角指向鸦片战争以前古老的胶东大地。
这几部小说里的故事其实可以串起来,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历史链条。
广袤的青纱帐,蜿蜒的小河,茂密的柳树林,这些胶东的自然风物都是莫言小说的常见自然环境。
莫言的小说经常采用胶东方言来构成人物对白,自然纯熟。
《蛙》、《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这些都有胶东方言叙事的口吻,很多作家都会用方言,这个是为了表明人物的身份,而莫言小说中的方言更是一种人物性格的表现,比如说胶东人的爽朗,说话比较直接,这些特点都能通过这个体现出来。
莫言的小说里也经常有各种各样的胶东风俗。
这个可能不太雅――例如《红高粱》里面撒尿在酒中的酿酒方式,我估计是虚构的,但是有象征意义在里面。
此外,像结婚、认干亲等情节,描写的都是胶东的风俗。
莫言笔下的胶东人敢爱敢恨,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具有典型的胶东性格。
他们勇敢坚毅,为了抗日可以成片倒下。
他们敢爱敢恨,用原始、奔放、热烈的方式宣泄着自己的感情;男人们威武健壮,女人们泼辣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