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八年级(下)第三章教材分析[下学期]--浙江教育出版社
- 格式:pdf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8
方差和标准差方差和标准差学习目标1、了解方差,标准差的公式的产生过程。
2、熟练掌握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3、能通过实例学会用样本方差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
导学过程预习课本P62-64思考:选拔射击手参加比赛时,我们应该挑选测试成绩中曾达到最好成绩的选手,还是成绩最稳定的选手?合作学习甲、乙两名射击手的测试成绩统计如下:(1)甲、乙两名射击手的极差分别是多少?(2)请分别计算两名射击手的平均成绩;(3)请分别计算两名射击手的成绩与平均数的差(即偏差)。
(4)甲、乙两人成绩的偏差的平均数是多少?(5)现要挑选一名射击手参加比赛,若你是教练,你能根据偏差的平均数挑选射击手参加比赛吗?为什么?归纳总结方差的概念:例:为了考察甲、乙两种小麦的长势,分别从中抽出10株苗,测得苗高如下(单位:cm):甲: 12 13 14 15 10 16 13 11 15 11乙: 11 16 17 14 13 19 6 8 10 16哪种小麦长得比较整齐?归纳总结标准差的概念:自我检测已知数据a1,a2,a3,…,a n的平均数为X,方差为Y标准差为Z。
则①数据a1+3,a2 + 3,a3 +3 ,…,a n +3的平均数为____,方差为______,标准差为______。
②数据3a1,3a2 ,3a3 ,…,3a n的平均数为______,方差为______,标准差为______。
③数据2a1-3,2a2 -3,2a3 -3 ,…,2a n -3的平均数为______,方差为______,标准差为______。
自我反思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疑问?。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5.2 菱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5.2 菱形》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几何图形的性质”的第二节内容。
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矩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四边形的分类及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其判定,为后续学习正方形和圆的性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知识,能够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几何概念,如菱形的定义、性质及其判定,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自主探究菱形的性质,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菱形的定义,掌握菱形的性质及其判定方法。
2.能够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菱形的定义及其性质。
2.菱形的判定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菱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自主发现菱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的案例,讲解菱形的判定方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PPT课件,包括菱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等内容。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关于菱形的图片、图形等教学素材,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关于菱形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菱形图形,如蜂巢、骰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呈现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认真听讲,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基本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一些图形,判断它们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正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