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临床分析及护理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277.31 KB
- 文档页数:1
急性心肌梗塞的排便护理急性心肌梗塞是内科常见重症之一,发病后必须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
由于排便用力,可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反射性地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及猝死。
因此,防止便秘,保持大便通畅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1 临床资料本组资料为我院收治的心肌梗塞病人46例,男30例,女16例,年龄在36~72岁,平均54岁,其中广泛前壁心梗12例、前间壁15例、下壁11例、下壁合并后壁1例、侧壁7例。
病人住院间发生心衰4例、休克2例、严重心律失常3例、发生便秘5例、腹泻1例。
住院间死亡6例。
1例因大便过度用力导致猝死,2例用力排便诱发心律失常,3例用力排便诱发胸痛。
2 护理体会2.1心理护理: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便秘的原因,介绍用力排便的危害、不良后果及预防措施。
以及急性心梗的有关常识,使他们对排便情况给予足够的重视,嘱患者不可忽视便意,力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同时打消排便恐惧感及在床上排便害羞的心理,鼓励病人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
对病人向护士倾诉的隐私要注意保密,减少病人顾虑,病房保持整洁,室内温度、湿度、亮度适宜,卧床病人床上排便时要用屏风遮挡,使病人放松排便,如病人不能适应卧床排便可抬高床头15°~30°,在排便前可预防性口服硝酸异山梨酯。
排便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发生意外,嘱病人排便时不要过度屏气,防止因腹内压急剧升高,反射性引起心率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变化而发生意外,告诉病人有便意不要控制以免引起排便反射功能紊乱。
2.2饮食护理:应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一般给予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为防止便秘可在食物中给予充足的粗纤维和维生素。
指导病人多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无糖尿病者每日清晨给予蜂蜜20 mL加适量温开水饮服,遵医嘱应用缓泻剂如番泻叶、果导等。
应定时定量,每餐不宜过饱,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禁喝咖啡和浓茶。
合理调节饮食可使病人获得必需的营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及综合护理对策发表时间:2019-11-27T09:13:48.697Z 来源:《护理前沿》2019年第09期作者:刘琴[导读]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便秘的原因,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便秘的原因,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方法:对56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便秘的患者同时从疼痛、心理、饮食、排便、活动实施护理干预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论:通过干预措施使患者在饮食方面合理,心理、精神、行为活动上处于舒适、安全的状态,缓解了患者便秘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了患者便秘的发生和并发症,对病情及预后有积极意义。
关健词:急性心肌梗死;便秘;原因分析;综合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急危重症,它严重地威胁着人群的健康。
便秘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有文献报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发生率为40.0%一72.9%[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用力排便易导致梗死范围扩大,引发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甚至发生猝死。
我科 2018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降低了患者便秘的发生,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I一般资料本组患者56例,其中男40例,女26例。
年龄28-72岁,平均59岁。
有5例在发病前就有习惯性便秘。
本组2例因便秘引起广泛大面积心肌梗死,因抢救无效而死亡,5例患者解除了习惯性便秘,其余患者均得到改善,无因便秘而发生其他并发症。
1.2便秘的判断标准指正常饮食下3d未排便,或大便量<40g/天,大便秘结不通,粪便呈羊粪样便,铅笔样便,排便困难,时间长达30分钟,常伴有腹痛、腹胀甚至发热或全身不适。
2便秘的原因分析2.1 患者原因2.1.1由于急性心肌梗塞多发生于中老患者,胃肠分泌消化液减少,肠道张力和蠕动减弱,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过度吸收引发便秘[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会导致患者的死亡。
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患者的基本情况介绍、护理评估、护理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患者基本情况介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心悸、面色苍白等。
患者一般需要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以确定是否出现心肌梗死。
同时,患者还需要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以及做好心电监护。
二、护理评估1. 疼痛评估:患者的疼痛通常是持续的,需要进行疼痛评估以确定需要给予何种疼痛缓解措施。
2. 心血管监测: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记录心电图变化情况,以及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
3. 患者精神状态评估:患者心情通常比较紧张,护理人员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并给予相应的安慰。
4. 口腔护理:患者常常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导致口腔卫生差。
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口腔清洁工作,有利于减轻患者不适症状。
三、护理干预措施1. 给予急救药物: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常需要给予一些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酞咯醇等,以减缓胸痛症状。
2. 保证心肺功能: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呼吸道管理,保证患者的呼吸畅通;并给予氧疗,帮助提高患者的血氧水平。
3. 给予抗凝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常需要进行抗凝治疗,以避免血栓的形成。
4. 给予营养支持: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营养支持,包括适量的饮食、补充足够的水分等。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需要及时、准确、有力,才能够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除了上述介绍的护理干预措施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随时向医生汇报病情,以便及时地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患者需要及时的抢救和临床护理,以保障其生命安全。
以下将从护理评估、护理干预、营养支持、危险因素管理和康复患者行动计划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等生命体征的检测,检测频率要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如果患者处于危险状态,则需要每小时检测一次。
2.心电图监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心电图监测非常重要。
这项检测可以帮助诊断心肌梗死的类型和位置。
护理人员应该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电图变化。
3.疼痛评估: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常常伴随剧烈的胸痛,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根据疼痛评分工具对疼痛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疼痛缓解措施。
二、护理干预1.给予氧气吸入: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缺氧是导致心肌梗死严重的原因之一。
给予氧气吸入可以帮助心肌获取足够的氧气,缓解心肌缺氧的症状。
2.给予急性期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接受急性期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镇痛药物和其他必要的药物。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副作用。
3.安心辅助呼吸治疗:对于呼吸衰竭和严重缺氧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支持性的呼吸治疗,包括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
同时也需要给予舒适性的呼吸治疗,包括吸氧、呼吸锻炼等。
三、营养支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肠道功能受到影响,食欲减退。
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需要,提供小而频繁的饮食,并建议患者注意低脂低盐饮食,减少饱腹感。
如患者需要静脉营养支持,则需避免过多脂肪和葡萄糖的摄入,以减轻血清三酰甘油和血糖的升高。
四、危险因素管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危险因素管理,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进展,控制吸烟、过度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督促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减轻压力。
五、康复患者行动计划对于康复期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包括适当的体育锻炼计划、定期的随访和评估、危险因素的管理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分析。
一、监护与评估:1. 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以及心电图监测和动态心电图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异常变化。
2. 评估疼痛程度:使用疼痛评分工具,如VAS评分,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以便及时给予镇痛治疗。
3. 评估胸痛性质和放射方向:详细询问患者胸痛的性质、放射到哪些部位,如左臂、下颌部等,以帮助医生进行临床诊断。
4. 评估心肌损伤程度:通过心肌酶谱检查(如CK-MB、肌红蛋白等)和心肌标记物(如肌钙蛋白I、肌钙蛋白T等)来确定心肌损伤程度,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
二、护理干预:1. 给予氧疗:使用鼻导管或面罩给予氧气,保证氧合,缓解心肌缺血,减轻心脏负担。
2. 给予镇痛治疗:根据疼痛评分应用适当的镇痛药物,如吗啡等,缓解患者的疼痛,减轻焦虑和痛苦感。
3. 心电监护:根据心电图的变化,发现和评估患者的心律失常,及时处理。
4. 血压监测和控制: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特别是收缩压,维持稳定的血压水平,以减少心肌负担和心肌缺血。
5. 药物治疗:包括抗凝治疗(如肝素)、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物等,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合适的药物治疗,改善心肌供血和减少心肌损伤。
6. 病情观察和及时处理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等。
加强与患者的有效沟通,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胸痛加重、血压下降等,及时采取措施。
三、心理护理:1. 提供情绪支持: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和家属面临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
护士可以通过安慰和倾听,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和鼓励。
2. 教育患者和家属: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心肌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措施等,提醒患者注意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和随访,以预防再次发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一旦发生,不仅对患者本人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也对其家属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作为护理人员,我在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触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护理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在此总结了我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希望对同行有所借鉴。
首先,及时发现和识别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征象对于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包括剧烈胸痛、气短、冷汗、面色苍白以及恶心和呕吐等。
作为护理人员,我们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如给予镇痛药物、静脉血栓溶解剂等,以缓解疼痛和稳定患者的病情。
其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为了给予患者最佳的救治和护理,我认为护理人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心脏监测技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情况需要实时监测,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动脉血气分析等。
护理人员需要熟练掌握这些技术,能准确地解读和分析监测结果,及时发现和处理心脏相关的问题。
2.药物治疗知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接受一系列的药物治疗,如抗凝血、抗血小板和调脂药等。
护理人员需要了解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症、不良反应等,并能正确推荐和管理患者的药物治疗。
3.心肺复苏技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的情况下,护理人员需要立即采取心肺复苏措施,包括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和使用自动体外振荡器等。
熟练的心肺复苏技能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我认为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沟通和情感支持也是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需要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和康复,期间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作为护理人员,我们应该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关心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慰藉。
例如,听取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痛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康复训练,解答他们对疾病和治疗的疑问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与护理在开始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和护理内容之前,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一下什么是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就是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或者急剧减少,甚至中断后,使相应心肌发生的持久性且严重的缺血情况,最终导致心肌坏死的形成。
而对于这一急性病症来讲,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并且以中老年群体增多,其主要表现在:阵发性的心绞痛,或者是原有心绞痛频繁发作的人群呈现出程度加重的情况,并且持续的时间较长,使用硝酸甘油效果差,同时伴有恶心、大汗、心律失常、心悸、胸闷以及乏力等情况。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除了疼痛外,还会诱发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严重情况。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讲,我们临床干预的原则主要是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面积扩大和缩小缺血范围,保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预防猝死为主,对患者实施临床干预。
就治疗干预手段来讲,主要以达到医院内的30分钟实施溶栓或者90分钟实施PCI为主,并辅以吸氧、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补液、抗心律失常等方式,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保证患者的健康安全,而在此期间,护理的流程包括:到达急诊科(0-30分钟)(1)询问患者的病史,尽快完成患者的心电图(2)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置心电监护,测量其生命体征(4)对患者进行体格以及辅助检查(3)评估患者溶栓治疗和PCI治疗的适宜证和禁忌症(5)明确诊断后遵照医嘱对患者实施常规和急救处理(6)确定再灌注治疗方案(7)对直接进行PCI的患者,需要尽早的实施治疗前的准备,并告知患者家属,做好家属同意书,再做安全转送工作,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待治疗完成后,则需要转送患者,实施重症监护和常规的治疗。
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做到的工作包括:保证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停止活动,遵照医嘱对患者实施吸氧处理,包含智能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并实施心电监护等,同时做好除颤的准备,此外,还需要遵照医嘱配合相关的急救药物治疗,完善相关的检查工作。
聚乙二醇4000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术后患者便秘的疗效分析戴闽;刘静;吴屹【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olyethylene glycol 4000 (PEG4000) on constipation after intra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in patients(p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Methods Sixty-five pts after intra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were divided into twogroups:Treatment group(n = 32) treated with PEG4000C10 g, twice a day) and control group(n = 33) treated with lactulose(15 mL,twice a day) for 3 weeks. The defecation frequency and stool form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total efficacy rate in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74. 5% vs 64. 7% at 2 weeks,P<0. 05;91. 2% vs 76. 8% at 3 weeks,P<0. 01). The mean Bristol score of stool consistency at 3 weeks was higher in treatment group(4.13+0. 41 vs 3. 61+0. 21, P<0. 05). At the end of 2 weeks,the stool consistency was normalized in 62.1% pts in treatment group and 44. 8% pts in control group (P<0. 01). At the end of 3 weeks,the stool consistency was normalized in 72. 4% pts in treatment group and 55. 2% pts in control group (P<0. 01). The incidences of adverse reaction were 12. 9% and 21. 2% in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0. 05). There was no severe adverse effect in both groups. Conclusion PEG4000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agent in treatment of constipation after intra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目的评价聚乙二醇4000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便秘的疗效.方法 65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聚乙二醇4000(10 g,每日2次)和乳果糖(15 mL,每日2次)治疗,疗程3周.观察排便次数和大便性状的变化.结果治疗2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4.5%、64.7%(P<0.05);治疗3周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1.2%和76.8%,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周治疗结束后患者大便Bristol分型平均计分为,试验组(4.13±0.41)分,对照组(3.61±0.21)分(P<0.05);治疗2周后,试验组大便性状恢复正常者达到62.1%,对照组为44.8%(P<0.01),治疗3周后,试验组大便性状恢复正常者达到72.4%,对照组为55.2% (P<0.01).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2.9%和21.2% (P<0.05),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聚乙二醇4000是治疗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便秘的有效、安全药物.【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1(009)011【总页数】3页(P1304-1306)【关键词】聚乙二醇4000;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便秘【作者】戴闽;刘静;吴屹【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中心医院心脏中心,621000;四川省绵阳中心医院心脏中心,621000;四川省绵阳中心医院心脏中心,6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62;R542.2;R256.35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持久的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预防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防便秘的护理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预防便秘的护理资料。
结果:2例反复发生室颤死亡,1例76岁老年人便秘使用缓泻剂后大便排出,21例病人无发生便秘,均好转出院。
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加强防止便秘的护理,指导正确排便,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关键词心肌梗死预防便秘护理措施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可因各种原因引起便秘,用力排便时可是腹内压剧增,增加心脏负荷,加重了心肌缺血和氧耗,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因此,掌握AMI预防便秘的护理对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资料本组25例患者均符合WHO规定的AMI诊断[1]。
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38~76岁,平均57岁;住院天数7~25天,平均16天,2例反复发生室颤死亡,1例76岁老年人便秘使用缓泻剂后大便排出,21例病人无发生便秘,均好转出院。
原因分析心理因素:强烈的疼痛和心肌梗死发生后的濒死感,使病人产生恐惧。
焦虑、精神过度紧张,导致植物神经紊乱,引起便意消失。
饮食因素:由于疼痛病人饮食差,进食少,尤其是纤维素和水分摄入过少,肠腔内容物不足,不能有效刺激黏膜引起排便反射。
药物因素:止痛药物的应用,尤其吗啡、罂粟碱等药物的使用,抑制或减弱胃肠蠕动,促使排便困难。
疾病因素:AMI病人在急性期,由于绝对卧床休息,肠蠕动减慢,容易引起便秘。
排便方式的改变,大多数人不习惯床上排便,有便意给予抑制,导致粪便在大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吸收过多,使大便干硬而引起便秘。
护理措施心理护理:了解病人的心理向其解释有关疾病的常识和病房设施,消除病人的过分紧张情绪,使病人尽快适应环境,打消顾虑,以稳定的情绪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配合治疗,达到解除大脑皮层抑制排便动作的影响。
加强健康教育:向病人讲解AMI相关知识,发生便秘的可能性,保持大便通畅的重要性和用力排便的危害性,指导病人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较常见的重症之一,具有发病急、变化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无论是急性期或恢复期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因排便用力而诱发心绞痛、心率失常、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甚至发生猝死[1]。
有研究表明,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便秘的发生率约40%~70%[2]因此,处理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便秘问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乃至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便秘的判断标准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每2~3d或更长时间1次,无规律性,排便困难,粪质干硬,且患者有不适感[3]。
2 便秘的原因分析生物学认为,排便是一种反射性活动,当粪便借集团运动被送到直肠后,对肠壁产生机械性扩张刺激,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而引起便意,如条件允许,通过排便中枢和盆神经传出冲动,引起腹肌、膈肌和骨盆底部的肌群同时收缩,使腹内压力升高,肛门括约肌则松弛的反射性活动完成排便;如条件不允许,排便反射即被抑制,如果排便反射经常受抑制,则引起排便困难。
因此,排便环境、习惯和方式的改变均可引起便秘。
2.1急性心肌梗死后,由于剧烈疼痛和过度紧张与恐惧感,常发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抑制规律性的排便活动。
2.2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患者活动减少,致肠蠕动减慢, 容易引起便秘。
2.3排便方式的改变,大多数患者不习惯床上排便,有意抑制便意,导致粪便在大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吸收过多,而引起便秘。
2.4患者进食过少,尤其是纤维素和水分摄入过少,肠腔内容物不足,不能有效刺激直肠黏膜引起排便反射。
2.5药物副作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些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使肠壁肌松弛,引起或加重便秘。
3 防护对策3.1评估患者的排便情况了解患者发病前是否有便秘史以及发生便秘的原因。
对有便秘史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同时向患者告知便秘的危害,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对床上排便不适应的患者,要耐心解释床上排便的必要性,讲解床上排便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1. 引言1.1 概述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造成心脏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引起血供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严重心脏病变。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形成,使血管腔部分或全部阻塞,导致心肌的血液供应中断。
临床上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
急性心肌梗死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至关重要。
患者在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护理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1.2 病因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给患者的生命带来严重的威胁。
了解其病因对于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主要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细胞坏死。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
其他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食不良、缺乏运动等。
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主要的病因之一。
它是由于动脉壁上脂肪、胆固醇等物质沉积造成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最终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动脉粥样硬化可以逐渐形成,多年累积,最终引发心肌梗死。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降低患病风险以及及时治疗十分重要。
希望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病因的深入了解,能够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保护患者的心脏健康。
1.3 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疾病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存在一定差异。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临床分析及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0-05-17T09:19:53.1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36期供稿作者:于桂红王从杰[导读]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些药物,如果离子拮抗剂使肠壁肌松弛,引起或加重壁便秘于桂红王从杰 (黑龙江省鸡西市中医医院黑龙江鸡西 15810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6-0213-01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护理措施;讨论加强防止便秘和不可用力排便的宣传教育,指导正确排便,针对不同患者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个体化护理,同时注重给予患者人性化的关怀和照顾,使患者在心理、精神上处于舒适安全状态,以达到有效护理的目的。
【关键词】心肌梗死便秘临床分析护理措施
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可有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并有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的改变。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便秘时,患者用力排便使腹腔内压力和心内压力在增加,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和心脏负担急剧增加,极易引起心绞痛发作,严重者甚至猝死,因此,必须处理好便秘的问题,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患者,男21例,女19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2.45岁。
其中有2例合并心律失常,4例合并心源性休克,3例合并心功能不全。
急性与习惯便秘各占50%。
2 急性心肌梗死便秘的原因分析
2.1 与排便环境及习惯的改变有关生物学认为,排便是一种反射性活动,当粪便借集团运动被送到直肠后,对肠壁产生机械性扩张刺激,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而引起便意,如条件允许,通过排便中枢和盆神经传出冲动,引起腹肌、隔肌和骨盆底部的肌群同时收缩,使腹内压力升高,肛门括约肌则松弛的反射性活动完成排便;如条件不允许,排便反射即被抑制,如果排便反射经常受抑制,引起排便困难。
因此,排便环境、习惯和方式的改变可引起便秘。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限制活动,要求床上排便,所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排便习惯和环境的改变易导致便秘的发生。
2.2 饮食不当大便是由食物残渣和水分组成,因此,便秘的形成与饮食成分密切相关;食物过于精细,缺乏纤维素饮食均易引起便秘。
2.3 药物副作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些药物,如果离子拮抗剂使肠壁肌松弛,引起或加重壁便秘。
3 护理对策
3.1 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按时督促患者排便,培养良好的排便条件反射,对习惯便秘的患者每一次便意都要试验排便,达到预防与治疗便秘的目的。
3.2 采用均衡的饮食要多饮水使肠腔内保持足够的使大便软化的水分,从而达到预防便秘的目的。
鼓励患者进食含渣多的高纤维素和高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例如芹菜、韭菜、萝卜、油菜、苹果和香蕉等。
高纤维素饮食促使肠蠕动,使粪便易于排出体外,既可以预防大便干燥,保持大便通畅,还能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使血清胆固醇降低,使血清胆固醇降低,利于粪便中胆盐和脂肪的排出,从而对便秘和动脉粥样硬化均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预防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又可避免因排便用力而加重心脏负担。
另外,蜂蜜是预防便秘的最佳饮品,可冲水饮用。
3.3 翻身、腹部按摩除调整饮食结构外,按时翻身、腹部按摩也能促进胃肠蠕动,缓解便秘。
3.4 合理选择与恰当应用缓泻药物给予缓泻药和润肠通便药,如番泻叶5g代茶饮,开塞露肛注,液体石蜡50~80ml低压灌肠,通便灵2粒,3次/d口服,西沙比例54~10mg,3次/d口服,以增加胃肠蠕动。
石蜡油和番泻叶是既经济又可靠的缓泻剂,在临睡前一次给药,他们的致泻时间为7~9h,早晨起床后解大便,这样比较符合正常生理要求。
而每天喝2~3次番泻叶,排便均在夜里,这样既影响病人的睡眠也不利于形成符合生理要求的排便习惯,治疗效果也不理想。
3.5 人工排便对于服用泻药后仍不能通畅者,应采取人工排便的方法:戴无菌手套,外层涂石蜡油,用示指缓缓插入肛门将粪便取出。
病情较重者排便时应在舌下含服消心痛10mg,并在心电、血压监护下进行,以便观察病情避免发生意外。
由于环境及排便习惯方式的改变,多数患者开始时不习惯卧床排便或有人在旁。
护理人员要耐心向患者反复说明在床上排便的重要性,床上排便时用屏风遮挡,并帮助患者取较舒适的体位,排便时叮嘱患者放松情绪,张口哈气以减轻腹压,勿屏气和用力排便,必要时可预防性含服心痛定10mg,并做好床边监护,以免发生意外。
3.6 加强心理护理消除恐惧紧张心理,使其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减轻外周自主神经对大肠支配的抑制作用。
维护肠道的正常神经支配,保证肠道的正常排便功能。
4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因各种原因引起便秘,用力排便时可使腹内压猛增,增加心脏负荷,加重了心肌缺血和氧耗,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室颤甚至猝死。
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急性期2~3周内的排便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防止便秘和不可用力排便的宣传教育,指导正确排便,针对不同患者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个体化护理,同时注重给予患者人性化的关怀和照顾,使患者在心理、精神上处于舒适安全状态,以达到有效护理的目的,解决了患者便秘的痛苦,从而也减少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艳艳,谭小娜.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预防便秘的护理干预对策.中华临床医药,2003,3(7):89.
[2] 周凤英.心肌梗塞患者便秘的护理.现代临床护理,2004,3(5):159.。